高中語文高考一輪復習一輪復習 一等獎_第1頁
高中語文高考一輪復習一輪復習 一等獎_第2頁
高中語文高考一輪復習一輪復習 一等獎_第3頁
高中語文高考一輪復習一輪復習 一等獎_第4頁
高中語文高考一輪復習一輪復習 一等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鑒賞古代詩歌考點闡釋

一、考點要求

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詞。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二、考點闡釋

1.鑒賞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義。

2.鑒賞作品的語言包括準確理解有關詞語的特定意義、比喻意義、隱含意義、暗示意義;還包括準確理解重要詞語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賞析詩歌語言描繪形象、表達情感、創造意境的藝術效果。

3.賞析表達技巧包括:比喻、比擬、借代、夸張、互文、通感、雙關、襯托、對比、反語、反復等修辭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征、對比、映襯烘托、欲揚先抑、以小見大、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時,稱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比興(間接抒情的詩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詩歌)等表現技巧。

4.評價作品思想內容包括概括主旨,簡析作品的政治意義、思想意義、人生意義,賞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審美情趣和藝術風格。

第一節詩歌的形象的鑒賞詩歌的形象,就是詩歌中所展示出來的生活圖景,一般可分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客觀事物的形象。詩歌的形象傾注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詩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領會詩人思想感情。(1)人物形象。詩中的詩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另一個是詩人在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非作者本人)。(2)景物形象。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詩人往往是借助客觀景象(山川草木等)表現主觀感情、表現自我。詩人作為主體,往往與景物形象這個客體合而為一。有時詩中有幾個景物形象,各個景物形象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3)事物形象常指詠物詩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從物人一體的角度來把握事物的特點。【后兩者(特別是景物形象),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意象”。“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觀感情,“象”就是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人(詩中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意象)景(寫景詩或其他詩中的景象)物(詠物詩或其他詩中的物象)“意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創設的生活圖景,主要是由景物構成。“意境”就是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場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在意境的創設上,畫面或雄渾壯麗,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或幽清明凈,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曠天底樹,江清月近人”;或和諧靜謐,如“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或開闊蒼涼,如“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或高遠遼闊,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意境常見的表達程式有兩兩相對的四組概念:

宏闊——蒼涼、雄渾、莽蒼、遼闊、高遠、壯闊、深遠

細膩——空寂、纏綿、幽靜、幽美、寧謐、婉轉、朦朧

繁復——繁麗、熱烈、高亢、繁華、淳樸、喧鬧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蕭條、荒涼、冷寂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古代詩歌中,詩人常把要抒發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寫的景物之中,即人們常說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鑒賞詩歌的景物形象詩人在詩歌(抒情詩、寫景詩、懷古詩)中,往往借助客觀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現詩人的主觀的感情。客觀事物形象,不僅是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景物類型:景物描寫(季節、時令、地域等),場面描寫(農事、戰爭、狩獵、離別等),色彩描寫。基本思路:以所寫景物的自然屬性為依據,挖掘其內在的含義(作者借以抒發的感情、表達的寓意等)。試題類型:1、詩中賞畫:看畫面形、色、動靜、遠近、高低、概括與具體等概括意境、描摹圖景。(通過把握意象來概括意境、描摹圖景)2、畫中品詩:由形象畫面的色調,剖析作者情感思想。(通過把握意象、意境和色調來把握作者的感情)例題分析:1、詩中品畫:概括意境、描摹圖景。(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與詩人內在情思的統一,是主觀心意與客觀物象在語言文字的融合與表現。意境是作者主觀情感與自然客觀物象融合的整體(“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龍》)。品味意境就要借助意象。例1:下面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漫成一首杜甫江月人去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鳥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答題指導:A、選取了哪些意象?B、這些意象組合成了一種怎樣的意境?參考答案:明月、風燈、宿鷺靜、跳魚鳴(以動寫靜),這四個意象有機地組合成清幽、靜謐的意境。例2:秋夜朱淑真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問題: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后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答: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頂針)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離愁別怨)的意境。(2)、把握畫面,描摹圖景詩中賞畫,就要看畫面形、色、動靜、高低、遠近、概括與具體,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古代許多寫景詩多具有“詩中有畫”的特征。欣賞詩的畫面美,主要從四方面著手:一是物象的組合方式;二是畫面色彩;三是動態;四是靜態。例題分析:例1: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的問題。渭川田家王維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此詩的核心字是什么?圍繞這個字共寫了幾幅畫面?答:核心字是“歸”字(也可說是“羨”)。圍繞“歸”字寫了五幅畫面: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野雞喚伴侶、蠶兒造窩、農夫絮語。例2:請分析這首詩畫面美。絕句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鳥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答題指導:A、選取了哪些意象,構成了一幅怎樣畫面。B、這幅畫面是怎樣組合而成的?可從色彩、動靜、上下左右遠近高低等角度分析。C、概括作者在詩中流露的思想情感。分析:這首詩寫了江山、花鳥、燕子、鴛鴦,四種景物構成一幅畫面,顯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種景物并列組合,構成上下對偶兩聯。上聯寫遠景、靜景,下聯寫近景、動景;上聯景物較闊大,較概括,下聯景物較特出、較具體;全詩從色彩方面采用的是暖色調。遠與近相生,概括與具體結合,構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圖。濃艷的畫面色彩,諧調的畫面組合,相宜的動靜描繪,渲染出濃濃春意,觀之令人賞心悅目。抓住這些景物的特點,我們可以探知詩人的感情,表現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3)分析景物,概括作用(塑造意境或表達感情)。例1:海棠蘇軾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答:詩歌的開頭兩句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有兩點作用:A、作者用正面和側面結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種空蒙迷離的境界和氣氛。“裊裊”寫其微風吹拂的動態,崇光是高潔美麗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獨的心理。(二)畫中品詩畫中品詩,即由詩歌內容所再現的圖景(意象、意境、色調),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讀一首詩,首先看它描寫了什么意象,營造一種怎樣的意境,呈現一種怎樣的色調,并由此推及其內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繪的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鮮活,明麗和昂揚向上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高昂樂觀的;反之,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陰暗、凄冷和低沉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低沉傷感的。1、借助意象,體味情感。詩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情感的把握,離不開意象的理解。首先我們要理解意象本身的特點,其次要注意意象的有關修飾語,這對把握情感很有幫助。例1: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分析:就其不變者而言,天氣、亭臺閣與去年毫無二致;就其變者而言,夕陽雖美好,但終究要沉沒。好鳥相鳴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卻無情。墜落的夕陽、無聲的落花、尋舊壘的歸燕幾個意象,可體會到全詞的感情基調是抒寫傷春遲暮、人事變遷的無比惆悵之情。詞人在好鳥嬌花中嘆人生的雖美好,終將消亡。但“似曾相識燕歸來”寓意著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1)、樂景襯樂情,哀景襯哀情例2:試比較下面兩首詩,說說作者抒發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秋詞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贈別杜牧多情卻是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第一首前兩句直抒胸臆贊秋,一反傳統悲秋題材。后兩句描寫白鶴沖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畫面,境界闊大,色彩明麗,情調高昂。如果說那排云直上的白鶴是詩人奮發進取形象的寫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詩人寬廣胸懷、樂觀向上精神的外現。第二首寫離筵寡歡場面。一二句敘今昔:以前歡聚多情,而今別去,轉覺無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蠟燭垂淚的外在形象,暗寫離人流淚的內在形象,引人聯想到離人一往情深,難舍難分之態。這兩首詩中,“排云白鶴”與“蠟燭垂淚”形象,二者在色調截然不同,前者是奮發向上的,后者是傷感愁苦的。所以我們從中感受到的內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感知畫面是基礎,把握情感是關鍵,考生鑒賞詩歌形象時,要特別注意這兩個環節。(2)、樂景襯哀情:例:絕句杜甫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析:本詩作于廣德二年(764),當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兩句的嘆息。但詩的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濃麗的春日畫面,碧江、白鳥、青山、盛放的花,極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如此謀詩,才能寫出詩人歸心殷切: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二、鑒賞詩歌中的物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寫對象。詩人通過這種象征性的具有某種特定內涵的物象描寫曲折地表現他的品格節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為了言志、言情、言心聲。如詠物抒情(言志)詩。分析思路:提煉描寫物象特征的詞語,明確所寫物象的特點,挖掘物象內在的品格、精神,抓物與志的“契合點”,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為,情為何端。1.抓物象的特點。(看詩人是如何描寫這個物象的)同時,還要關注詩歌的有效信息——詩歌的題目、點題句、作者、注釋、表達感情的最重要、直接的語句,找到理解的切入點。

例1:早梅張渭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問:詩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本詩展現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風而發的形象。“寒”字點明早梅生存條件的惡劣;“迥”字表現出早梅的孤單;“白玉條“之喻、疑梅為雪之錯覺,鮮明地表現出早梅冰清玉潔之質。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個孤寂傲世、堅韌剛強、超凡脫俗的自我形象。例2:白鷺圖劉羽芳草垂楊蔭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無人識,獨向斜陽嘆白頭。問題:這是一首題畫詠物詩,詩人筆下的白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白鷺是一個孤獨、寂寞、追求清高而無人理解的悲劇形象。2.抓物與志的“契合點”:挖掘物象內在的品格、精神。

小松(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釋:刺頭:指松樹苗長滿松針,又直又硬。【分析】該詩是典型的詠物言志詩,先要欣賞作者對所詠之物特點的抒情和刻畫,找到與“志”的契合點,從而掌握主題。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個煉字“刺”,不僅準確勾勒出外形特點,而且把其堅強不屈的性格勾畫了出來,因此才有了后來的“出蓬蒿”的境遇。但當時的小松并不被人注意,當它長成凌云之木時,時人又稱贊它高。

杜荀鶴雖年青時就才華畢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無相識”,以至屢試不中,后因設法得到朱溫賞識才居要職。該詩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諷喻時俗。小松初時不為人注意,而最終長成凌云之木,聯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輕微也能成就大業”的觀點;另一方面諷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淺、趨炎附勢的本質。

3.抓意象的特殊內涵。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詩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來表達主題思想及感情,這些事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詩人賦予了某種特定的內涵。分析古代詩歌可以從這些事物的特有內涵入手。下面舉例說明。

①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我的心像晶瑩的玉壺的冰一樣高潔如故。

“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②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望月思鄉異常感傷。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現了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

“磧(沙漠)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唐·李益《從軍北征》)——茫茫沙漠中幾十萬戰士一時間都抬頭望著東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鄉之情。

③以折柳表惜別。“柳”,“留”的諧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因此“柳”帶有傷離別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李白《憶秦娥》)——西安霸陵橋的兩邊長滿垂柳,而霸陵橋是首都的門戶,這里是送別的地方,在霸陵橋折柳送別特別能表達傷離別的情感。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從來不曾看見。《折楊柳》為傷春嘆別的內容。

④以蟬喻品行高潔。古人認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

⑤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此句用野草、麥子的繁盛反襯如今的荒涼。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黃鸝白白發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⑥菊花——堅貞高潔的品質

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并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后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里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擊挫折,純凈潔白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⑧松——堅貞高潔

松樹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贈書侍御黃裳》:“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

⑨蓮——表達愛情

由于“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⑩梧桐——凄涼悲傷的象征

梧桐則是凄涼悲傷的象征。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涼寂寞的深宮里,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其他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11杜鵑鳥(子規鳥)——凄涼哀傷的象征

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象,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凄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鄉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12鷓鴣鳥——離愁別緒

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里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

13鴻雁——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唐·趙嘏《長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宋·戴復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

在詩歌中,以景傳情達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鄉明月”傳達“鄉思情”;以“松風山月”傳達“隱逸情”;以“寒林殘月”傳達“詩人的憂愁”;以“中秋圓月”傳達“相思情苦”;以“風雨落花,雙燕孤飛,重閣玉枕”傳達“閨怨情”;以“長亭折柳”傳達“惜別情”;以“江湖扁舟,月落烏啼”傳達“詩人的羈旅之苦”;以“夢后酒醒,煙柳斷腸,寒雨斜陽,殘燭啼鵑”傳達“悲歡離合情”;以“昔榮今非,幾度夕陽紅”傳達“對世事滄桑的感嘆”;以“空城落花”傳達“對國勢衰危的哀嘆、一腔的愛國情”等等。

鑒賞詠物詩時需注意下面兩個方面。①從物人一體的角度來把握事物的特點如:外形、內心世界、品質、感情等。②常用擬人的手法來表述事物的特點。三、鑒賞人物形象:答案構成:(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義。文段開頭(也可是文末)要注意“蓋帽”,即說出人物形象的總體特征,再以此為“中心論點”,從詩歌的具體詞語方面圍繞這個論點具體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義。注意一定要圍繞“這個”論點來寫。初學者往往失去重點,分散筆墨,在簡短的文字中寫到各方面的內容。(一)、鑒賞詩歌中的人物形象(不是詩人本人)。

觀獵(唐·王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析】這首詩通過寫一次狩獵活動,勾畫出了一位將軍英姿颯爽、意氣風發的形象。首聯起得突兀,先聞其聲、后見其人,大有先聲奪人的氣勢。頷聯寫發現獵物奮力追擊的情形,生動而又逼真。頸聯寫獵罷歸營,不著痕跡地表現了將軍策馬疾馳的風姿。尾聯以“回看”一詞寫將軍躊躇滿志的神情。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析】初看是寫雪景,大雪之中,一葉扁舟,一個老漁翁,獨釣寒江之上。描寫了在寒冷的環境中,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凍,大雪飄飛,忘掉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孤獨,性格卻顯得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正是詩人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

(二)、鑒賞詩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詩人自己。

①知人論世,關注背景。高考詩詞一般都注明了作者,這些詩人絕大多數在課本中出現過,是考生比較熟悉的。雖不是考查他們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創風格的。這就為我們理解詩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條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對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們可以從詩歌內容中揣摩其寫作背景,更多的時候,出題者會在詩詞后附注釋給我們以暗示。

寄托是古人賦詩的普遍現象:或借詩歌以抒寫懷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發其報國無門、不為當道所重之憤;或逞其離愁別緒、物是人非之感;或敘其命運無常、孤苦無助之難。在這方面,最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詠蟬詩,雖然都是托物(蟬)寓意,都工于比興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的地位、遭際、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異。

蟬(唐·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尺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析】虞詩“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借蟬“垂綏”狀和“流響”聲;“清露”之潔、“疏桐”之高挺來喻其不與流俗相同的高潔品格。這樣,“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寄托之筆,便水到渠成了。《蟬》中,虞世南藉“居高飲露”的蟬來表現自己那種“不假良史之辭”,不借“東風之力”,而是憑借自己的“垂綏飲清露”的超凡脫俗的形象來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潔的人,不需要外界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的隱然自得之情。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尺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的《詠蟬》則由蟬及人,由人到蟬,從而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既是指蟬,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別有興寄。我們自是不難從“露重”、“風多”中窺見作者那因環境窘迫而自傷遲暮、無人理解的凄惻苦楚的心境。至此,“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也就順理成章了。

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而李商隱的《蟬》則情調與前兩首相異,李詩借“本已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的蟬的處境來抒寫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無告的凄苦之情。“高難飽”和“恨費聲”哀中有恨,“疏欲斷”之聲和“碧無情”之樹兩兩相對,無理反襯,這哪是詠蟬呢,簡直是述說自己的身世遭際嘛!至此,“我亦舉家清”的長嘆才會令人扼腕。虞詩描繪的是一位身居高位、躊躇滿志的形象;駱賓王詩中描繪的是有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