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環境影響評價_第1頁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_第2頁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_第3頁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_第4頁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會計學1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第5章大氣環境影響評價2第1頁/共96頁3第2頁/共96頁4第3頁/共96頁4.1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概述

基本概念

常用大氣環境標準介紹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程序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等級與范圍第4頁/共96頁

基本概念(P102~104)

大氣污染大氣污染源大氣污染物第5頁/共96頁大氣污染源定義:一個能夠釋放污染物到大氣中的裝置。按污染物產生的來源分為:自然污染源和人為污染源。人為污染源又分為工業、交通運輸、農業和生活污染源。按幾何形狀分為:點源、線源、面源、體源按運動特性分為:固定源和移動源按幾何高度分為:高架源、中架源和低架源按排放的時間長短分為:連續源、瞬時源和持續有限時間源按排放形式分為:有組織排放源和無組織排放源第6頁/共96頁4.1.1.4環境空氣敏感區指評價范圍內按GB3095規定劃分為一類功能區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地區,二類功能區中的居民區、文化區等人群較集中的環境空氣保護目標,以及對項目排放大氣污染物敏感的區域。

第7頁/共96頁簡單地形距污染源中心點5km內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氣筒高度時,定義為簡單地形。在此范圍內地形高度不超過排氣筒基底高度時,可認為地形高度為0m。

第8頁/共96頁復雜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點5km內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過排氣筒高度時,定義為復雜地形。

第9頁/共96頁地形分類簡單地形5Km5Km復雜地形第10頁/共96頁非正常排放

指非正常工況下的污染物排放。如點火開爐、設備檢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達不到應有效率、工藝設備運轉異常等情況下的排放。

長期氣象條件指達到一定時限及觀測頻次要求的氣象條件。一級評價項目的長期氣象條件為:近五年內的至少連續三年的逐日、逐次氣象條件。二級評價項目的長期氣象條件為:近三年內的至少連續一年的逐日、逐次氣象條件。

第11頁/共96頁

常用大氣環境標準介紹(1)《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T2.2-93)(2)《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P134

規定了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劃分、標準分級、污染物項目、取值時間及濃度限值,采樣與分析方法及數據統計的有效性規定,適用于全國范圍的環境空氣質量評價(3)《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規定了33種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其指標體系為最高允許排放濃度、最高允許排放速率和無組織排放監控濃度限值。(4)

《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4544-93)(5)

《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9078-1996)(6)

《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GB13271-2001)第12頁/共96頁

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劃分為三類:一類區為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地區;二類區為城鎮規劃中確定的居住區、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文化區、一般工業區和農村地區;三類區為特定工業區。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共分為三級:一類區執行一級標準;二類區執行二級標準;三類區執行三級標準。

標準制定了9種污染物在不同取值時間情況下的各級別的濃度限值,包括SO2、總懸浮顆粒物(TSP)、可吸入顆粒物(PM10)、NO2、CO、O3、鉛(Pb),苯并[a]芘(B[a]P),氟化物(F)。第13頁/共96頁第14頁/共96頁4.1.3污染氣象基礎知識大氣污染………污染受體污染物大氣第15頁/共96頁4.1.3.1大氣圈第16頁/共96頁4.1.3.2主要氣象要素干球濕度、濕球濕度云量風能見度第17頁/共96頁第18頁/共96頁氣象要素風(向量):風向、風速等??諝赓|點的水平運動——風空氣質點的垂直方向運動——對流風向——風的來向風速——空氣在單位時間內移動的水平距離10m高處一定時間內的平均值正點前10min的平均風速、風向

t第19頁/共96頁風向:風的來向,通常用16個風向來表達,即N、NNE、NE、ENE、E、ESE、SE、SSE、S、SSW、SW、WSW、W、WNW、NW、NNW,靜風的風向用C表示。風頻:吹某一風向的風的次數占總的觀測統計次數的百分比,稱為該風向的風頻。主導風向:風頻最大的風向角的范圍。作為區域的主導風向,其風頻應有明顯的優勢,否則可稱該區域沒有主導風向或主導風向不明顯。風玫瑰圖:16個風向的風頻聯連而成的圖,從圖中可以讀出主導風和靜風率。第20頁/共96頁風玫瑰圖C表示靜風,風速小于測風儀最低閾值。第21頁/共96頁海陸風山谷風第22頁/共96頁

城市熱島環流第23頁/共96頁4.1.3.3影響大氣污染的氣象因子氣象的動力因子——風和湍流湍流:大氣不規則的運動風和湍流對污染物在大氣中的擴散和稀釋起著決定性作用。氣象的熱力因子——溫度層結、穩定度溫度層結:溫度隨高度的分布情況稱為溫度層結。一般情況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逆穩層:氣溫隨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強穩定性大氣穩定度:越不穩定擴散和稀釋能力越強。第24頁/共96頁大氣穩定度的等級地面風速,m/s太陽輻射等級+3+2+1012≤1.9AA~BBDEF2~2.9A~BBCDEF3~4.9BB~CCDDE5~5.9CC~DDDDD≥6DDDDDD注:地面風速(m/s)系指距地面10m高度處10min平均風速第25頁/共96頁4.1.4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程序第一,準備階段,主要工作為研究有關文件,進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環境現狀調查,確定評價工作等級和編制評價方案。第二,正式工作階段,主要工作包含調查、預測和評價第三,報告書編制階段,主要工作是給出結論,完成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大氣部分的編寫。

工作程序分三階段:準備階段、正式工作階段和編制報告書階段;正式工作依次包含調查、預測和評價三大部分;調查主要包括污染源、氣象條件和環境質量現狀三個方面。工作程序的主要內容大體可按“三三制”來理解和記憶。第26頁/共96頁第27頁/共96頁4.2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與評價范圍4.2.1評價工作分級方法選擇推薦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對項目的大氣環境評價工作進行分級。結合項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結果,選擇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參數,采用估算模式計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響程度和最遠影響范圍,然后按評價工作分級判據進行分級。29第28頁/共96頁

根據評價項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圍地形的復雜程度以及當地執行的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等因素,將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劃分為一、二、三級。經過對建設項目的初步工程分析,選擇1~3個主要污染物,計算其等標排放量Pi(下標i為第i個污染物),Pi的定義為:

Pi=Qi/Coi×109式中:Pi——評價等級判別參數,等標排放量,m3/h;

Qi——第i類污染物單位時間排放量,t/h;

Coi——第i類污染物環境空氣質量標準,mg/m3Coi如何取值?第29頁/共96頁

根據項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結果,選擇1~3種主要污染物,分別計算每一種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濃度占標率Pi

(第i個污染物),及第i個污染物的地面濃度達標準限值10%時所對應的最遠距離D10%。其中Pi定義為:式中:Pi

—第i個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濃度占標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計算出的第i個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濃度,mg/m3;

C0i

—第i個污染物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mg/m331第30頁/共96頁Coi一般選用《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及其修改單中1h平均取樣時間的二級標準的濃度限值;

對該標準中未包含的項目,可參照《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TJ36-79)中的居住區大氣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允許濃度的一次濃度限值。

如已有地方標準,應選用地方標準中的相應值;

對某些上述標準中都未包含的項目,可參照國外有關標準選用,但應做出說明,報環保部門批準后執行。Coi取值的說明:Qi應符合國家或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第31頁/共96頁

項目周圍地表特征可分為平原和復雜地形兩類。復雜地形指:山區、丘陵、沿海、大中城市的城區等。如果污染物數大于1,取Pi值中最大者。 Pi/(m3/h)地形Pi≥2.5×1092.5×109>Pi≥2.5×108Pi<2.5×108復雜地形一二三平原二三三評價等級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級別(按等標排放量)

第32頁/共96頁

評價工作等級按下表的分級判據進行劃分。如污染物數i大于1,取P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對應的D10%

34評價工作等級評價工作分級判據一級Pmax≥80%,且D10%≥5km二級其他三級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廠界最近距離評價工作等級第33頁/共96頁評價工作等級的確定還應符合以下規定:同一項目有多個(兩個以上,含兩個)污染源排放同一種污染物時,則按各污染源分別確定其評價等級,并取評價級別最高者作為項目的評價等級。對于高耗能行業的多源(兩個以上,含兩個)項目,評價等級應不低于二級。對于建成后全廠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都有明顯減少的改、擴建項目,評價等級可低于一級。如果評價范圍內包含一類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或者評價范圍內主要評價因子的環境質量已接近或超過環境質量標準、或者項目排放的污染物對人體健康或生態環境有嚴重危害的特殊項目,評價等級一般不低于二級。對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為主的新建、擴建項目,應考慮交通線源對道路兩側的環境保護目標的影響,評價等級應不低于二級。對于公路、鐵路等項目,應分別按項目沿線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務區、車站等大氣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計算其評價等級。35第34頁/共96頁煙囪如多一,等級分別計;公鐵不同段,等級分別算;改擴污染低,等級可低一;一路超高害,等級不低二;等級可適調,幅度不可高。第35頁/共96頁4.2.2不同評價等級的預測要求

一、二級評價應選擇推薦模式清單中的進一步預測模式進行大氣環境影響預測工作。三級評價可不進行大氣環境影響預測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計算結果作為預測與分析依據。確定評價工作等級的同時應說明估算模式計算參數和選項。37第36頁/共96頁4.2.3評價范圍的確定根據項目排放污染物的最遠影響范圍確定項目的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范圍。以排放源為中心點,以D10%為半徑的圓或2×D10%為邊長的矩形作為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范圍;當最遠距離超過25km時,確定評價范圍為半徑25km的圓形區域,或邊長50km矩形區域。注:評價范圍的直徑或邊長一般不應小于5km。對于以線源為主的城市道路等項目,評價范圍可設定為線源中心兩側各200m的范圍。38第37頁/共96頁第38頁/共96頁例:某地擬新建一項目,擬建廠址位于平原地區,周圍地形條件屬簡單地形。項目主要大氣污染源為鍋爐煙窗,主要排放污染物為常規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特征污染物為HCl,項目廠界大小為2×2km,請確定該項目大氣環境評價等級與評價范圍(采用估算模式計算的各大氣污染物占標率見下表)40第39頁/共96頁41第40頁/共96頁4.3大氣污染源調查與評價1大氣污染源調查的內容2大氣污染源調查方法3污染源評價第41頁/共96頁4.3.1大氣污染源調查與分析對象1.大氣污染源調查與分析對象對于一、二級評價項目,應調查分析項目的所有污染源(對于改、擴建項目應包括新、老污染源)、評價范圍內與項目排放污染物有關的其他在建項目、已批復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未建項目等污染源。如有區域替代方案,還應調查評價范圍內所有的擬替代的污染源。對于三級評價項目可只調查分析項目污染源。43第42頁/共96頁

2.污染源調查與分析方法新建項目:類比調查、物料衡算或設計資料確定;在建和未建項目:已批準的環評報告書;改、擴建項目:利用已有的有效數據或實測;分期實施的項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內的驗收監測資料、年度例行監測資料或實測。評價范圍內擬替代的污染源調查方法參考項目的污染源調查方法。44第43頁/共96頁3.污染源調查內容(1)

一級評價項目污染源調查內容污染源排污概況調查a)在滿負荷排放下,按分廠或車間逐一統計各有組織排放源和無組織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b)對改、擴建項目應給出:現有工程排放量、擴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現有工程經改造后的污染物預測削減量,并按上述三個量計算最終排放量;c)對于毒性較大的污染物還應估計其非正常排放量;d)對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還應給出周期性排放系數。周期性排放系數取值為0~1,一般可按季節、月份、星期、日、小時等給出周期性排放系數,參見附錄C表C.3。45第44頁/共96頁

點源調查內容a)排氣筒底部中心坐標,以及排氣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b)排氣筒幾何高度(m)及排氣筒出口內徑(m);c)煙氣出口速度(m/s);d)排氣筒出口處煙氣溫度(K);e)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況,年排放小時數(h);f)毒性較大物質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況,年排放小時數(h);點源(包括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參數調查清單參見附錄C表C.4。46第45頁/共96頁

面源調查內容a)面源起始點坐標,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b)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c)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m2),排放工況,年排放小時數(h);d)矩形面源:初始點坐標,面源的長度(m),面源的寬度(m),與正北方向逆時針的夾角。e)多邊形面源:多邊形面源的頂點數或邊數(3~20)以及各頂點坐標。f)近圓形面源:中心點坐標,近圓形半徑(m),近圓形頂點數或邊數。47第46頁/共96頁體源調查內容a)體源中心點坐標,以及體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b)體源高度(m);c)體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況,年排放小時數(h);d)體源的邊長(m);e)初始橫向擴散參數(m),初始垂直擴散參數(m),體源初始擴散參數的估算見下表

48第47頁/共96頁49

體源初始橫向擴散參數的估算體源初始垂直擴散參數的估算第48頁/共96頁線源調查內容a)線源幾何尺寸(分段坐標),線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寬度(m),街道街谷高度(m);b)各種車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c)平均車速(km/h),各時段車流量(輛/h)、車型比例50第49頁/共96頁

其他需調查的內容:a)建筑物下洗參數在考慮由于周圍建筑物引起的空氣擾動而導致地面局部高濃度的現象時,需調查建筑物下洗參數。建筑物下洗參數應根據所選預測模式的需要,按相應要求內容進行調查。b)顆粒物的粒徑分布顆粒物粒徑分級(最多不超過20級),顆粒物的分級粒徑(μm)、各級顆粒物的質量密度(g/cm3)、以及各級顆粒物所占的質量比(0~1)。51第50頁/共96頁(2)二級評價項目污染源調查內容二級評價項目污染源調查內容參照一級評價項目執行,可適當從簡。(3)三級評價項目污染源調查內容三級評價項目可只調查污染源排污概況,并對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參數進行核實。52第51頁/共96頁4.4環境空氣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4.4.1.環境空氣質量現狀調查原則現狀調查資料來源分三種途徑,可視不同評價等級對數據的要求結合進行。評價范圍內及鄰近評價范圍的各例行空氣質量監測點的近三年與項目有關的監測資料。收集近三年與項目有關的歷史監測資料。

進行現場監測。53第52頁/共96頁4.4.2現有監測資料的分析

對照各污染物有關的環境質量標準,分析其長期濃度(年均濃度、季均濃度、月均濃度)、短期濃度(日平均濃度、小時平均濃度)的達標情況。若監測結果出現超標,應分析其超標率、最大超標倍數以及超標原因。分析評價范圍內的污染水平和變化趨勢。54第53頁/共96頁監測因子①凡項目排放的污染物屬于常規污染物的應篩選為監測因子。②特征污染物中有標準的也應篩選為監測因子。③毒性較大的,按實際情況,選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為監測因子,同時應給出參考標準值和出處。第54頁/共96頁監測制度內容一級評價二級評價三級評價監測季節二期(冬、夏)一期不利季節近3年監測資料或補充監測監測時段7天有效數據采樣時間小時、日均采樣符合GB3095對數據的有效性規定在不具備自動連續監測條件時,小時濃度監測要求02、05、08、11、14、17、20、23,8個小時濃度02、08、14、20,4個小時濃度特殊規定對于評價范圍內沒有排放同種污染物的項目,可減少監測天數、點位第55頁/共96頁監測布點一級評價二級評價三級評價監測點數≥10≥62~4布點方法極坐標布點法極坐標布點法極坐標布點法布點方位米十一布點要求各個監測點要有代表性,環境監測值能反映各環境敏感區域、各環境功能區的環境質量,以及預計受項目影響的高濃度區的環境質量第56頁/共96頁①監測點周圍空間應開闊,采樣口水平線與周圍建筑物的高度夾角小于30°;②監測點周圍應有270°采樣捕集空間,空氣流動不受任何影響;③避開局地污染源的影響,原則上20m應沒有局地排放源;④避開樹木和吸附力較強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m范圍內沒有綠色喬木、灌木等。⑤同時注意監測點的可到達性和電力保證。第57頁/共96頁第58頁/共96頁網格布點法同心圓多方位布點法扇形布點法配對布點法功能區布點法污染源分布非常分散(面源為主)孤立源所在地風向多變評價區域風向變化不大線污染源了解污染物對不同功能區的影響60第59頁/共96頁監測采樣污染物取值時間數據有效性規定SO2、NOx、NO2年平均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勻的144個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勻的12個日均值TSP、PM10、Pb年平均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勻的60個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勻的5個日均值SO2、NOx、NO2、CO日平均每日至少有18h的采樣時間TSP、PM10、B[a]P、Pb日平均每日至少有12h的采樣時間SO2、NOx、NO2、CO、O31h平均每小時至少有45min的采樣時間Pb季平均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勻的15個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勻的5個日均值氟化物(以F計)月平均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勻的15個日均值植物生長季平均每一個生長季至少有70%的月平均值日平均每日至少有12h的采樣時間1h平均每小時至少有45min的采樣時間第60頁/共96頁4.5氣象觀測資料調查4.5.1氣象觀測資料調查的基本原則氣象觀測資料的調查要求與項目的評價等級有關,還與評價范圍內地形復雜程度、水平流場是否均勻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連續穩定有關。常規氣象觀測資料包括常規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和常規高空氣象探測資料。對于各級評價項目,均應調查評價范圍20年以上的主要氣候統計資料。包括年平均風速和風向玫瑰圖,最大風速與月平均風速,年平均氣溫,極端氣溫與月平均氣溫,年平均相對濕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極值,日照等。對于一、二級評價項目,還應調查逐日、逐次的常規氣象觀測資料及其他氣象觀測資料。62第61頁/共96頁4.5.2.1一級評價項目氣象觀測資料調查要求

(1)對于一級評價項目,氣象觀測資料調查基本要求分兩種情況。評價范圍小于50km條件下,須調查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并按選取的模式要求,補充調查必需的常規高空氣象探測資料。評價范圍大于50km條件下,須調查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和常規高空氣象探測資料。

63第62頁/共96頁(2)地面氣象觀測資料調查要求

調查距離項目最近的地面氣象觀測站,近5年內的至少連續三年的常規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如果地面氣象觀測站與項目的距離超過50km,并且地面站與評價范圍的地理特征不一致,還需要按照8.5的內容進行補充地面氣象觀測。(3)常規高空氣象探測資料調查要求

調查距離項目最近的高空氣象探測站,近5年內的至少連續三年的常規高空氣象探測資料。如果高空氣象探測站與項目的距離超過50km,高空氣象資料可采用中尺度氣象模式模擬的50km內的格點氣象資料。

64第63頁/共96頁4.5.2.2二級評價項目氣象觀測資料調查要求(1)對于二級評價項目,氣象觀測資料調查基本要求同一級評價項目。(2)地面氣象觀測資料調查要求調查距離項目最近的地面氣象觀測站,近3年內的至少連續一年的常規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如果地面氣象觀測站與項目的距離超過50km,并且地面站與評價范圍的地理特征不一致,還需進行補充地面氣象觀測。(3)常規高空氣象探測資料調查要求調查距離項目最近的常規高空氣象探測站,近3年內的至少連續一年的常規高空氣象探測資料。如果高空氣象探測站與項目的距離超過50km,高空氣象資料可采用中尺度氣象模式模擬的50km內的格點氣象資料。65第64頁/共96頁氣象觀測資料調查要求一級評價二級評價三級評價評價范圍小于50km大于50km小于50km大于50km—氣象資料年限近5年內的至少連續3年近3年內的至少連續1年—地面氣象資料必需必需必需必需—高空氣象資料按選取的模式要求必需按選取的模式要求必需—補充氣象資料觀測前提如果地面氣象觀測站與項目的距離超過50km,并且地面站與評價范圍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補充氣象觀測連續一年2個月以上—一般要求調查評價范圍20年以上的主要氣候統計資料第65頁/共96頁4.5.3氣象觀測資料調查內容(1)地面氣象觀測資料觀測資料的時次:根據所調查地面氣象觀測站的類別,并遵循先基準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則,收集每日實際逐次觀測資料。觀測資料的常規調查項目:時間(年、月、日、時)、風向(以角度或按16個方位表示)、風速、干球溫度、低云量、總云量。根據不同評價等級預測精度要求及預測因子特征,可選擇調查的觀測資料的內容:濕球溫度、露點溫度、相對濕度、降水量、降水類型、海平面氣壓、觀測站地面氣壓、云底高度、水平能見度等67第66頁/共96頁(2)常規高空氣象探測資料觀測資料的時次:根據所調查常規高空氣象探測站的實際探測時次確定,一般應至少調查每日1次(北京時間08點)的距地面1500m高度以下的高空氣象探測資料。觀測資料的常規調查項目:時間(年、月、日、時)、探空數據層數、每層的氣壓、高度、氣溫、風速、風向(以角度或按16個方位表示)

68第67頁/共96頁4.5.3.3補充地面氣象觀測要求觀測地點在評價范圍內設立地面氣象站,站點設置應符合相關地面氣象觀測規范的要求。觀測期限一級評價的補充觀測應進行為期一年的連續觀測;二級評價的補充觀測可選擇有代表性的季節進行連續觀測,觀測期限應在2個月以上。69第68頁/共96頁4.5.4常規氣象資料分析內容(一、二級評價)(1)溫度月平均溫度變化情況、溫廓線、逆溫層出現的頻率、平均高度范圍和強度。(2)風速月平均風速變化情況、季小時平均風速的日變化、風廓線。(3)風向、風頻靜風風向用C表示。靜風頻率單獨統計。四季及年平均風向玫瑰圖、20年以上氣候統計資料的統計結果。(4)主導風向主導風向角風頻之和應≥30%第69頁/共96頁4.6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一)預測因子(二)預測范圍(三)計算點(四)污染源計算清單(五)氣象條件(六)地形數據(七)確定預測內容和設定預測情景(八)預測模式(九)模式中的相關參數(十)大氣環境影響預測分析與評價第70頁/共96頁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模型選用的一般步驟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方法與內容確定預測因子預測范圍及計算點污染源參數設定預測情景污染氣象參數地形數據確定其他相關參數的確定預測模型驗證選擇預測模型確定預測模型第71頁/共96頁落實污染氣象參數確定污染源計算清單確定預測范圍及計算點確定預測因子視頻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方法與內容確定地形復雜程度有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評價因子作為預測因子建設項目的特征污染物和預測區域內污染嚴重的因子數量不要太多,3~5個,但對排放大氣污染物種類較多的項目,可適當增加

預測范圍應覆蓋評價范圍預測計算點分成三類:環境空氣敏感區——所有的環境空氣保護目標預測范圍內的網格點區域——直角坐標網格或極坐標網格最大地面濃度點第72頁/共96頁落實污染氣象參數確定污染源計算清單確定預測范圍及計算點確定預測因子視頻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方法與內容確定地形復雜程度常規氣象資料:風向、風速、風玫瑰圖、干球溫度、低云量、總云量、濕球溫度、相對濕度、降水量、降水類型、氣壓、云低高度等一級評價:近5年內連續三年的逐日、逐次氣象資料二級評價:近3年內連續一年的逐日、逐次氣象資料三級評價:主導風向,風玫瑰圖等常規資料。污染源的幾何形態:點源、線源、面源、體源。污染源的空間位置:空間坐標煙囪參數:煙囪基底高度、煙囪幾何高度、內徑、煙氣出口流速與溫度等源強:污染物排放速度、濃度污染物性質:粒徑分布與密度等第73頁/共96頁落實污染氣象參數確定污染源計算清單確定預測范圍及計算點確定預測因子視頻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方法與內容確定地形復雜程度簡單地形距離污染源中心點5km

內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氣筒高度的地形。在此范圍內地形高度不超過排氣筒基底高度時,可認為地形高度為0m;復雜地形距離污染源中心點5km內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過排氣筒高度地形。排氣筒5km范圍內,存在大于或等于排氣筒高度的地形。第74頁/共96頁地形分類簡單地形5Km5Km復雜地形第75頁/共96頁長期氣象條件下,環境空氣保護目標、網格點處的地面濃度;評價范圍內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濃度2.大氣環境影響預測內容全年逐時或逐次小時氣象條件下,環境空氣保護目標、網格點處的地面濃度;評價范圍內的最大地面小時濃度全年逐日氣象條件下,環境空氣保護目標、網格點處的地面濃度;

評價范圍內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濃度。非正常排放情況,全年逐時或逐次小時氣象條件下,環境空氣保護目標的最大地面小時濃度和評價范圍內的最大地面小時濃度。填埋焚燒再生12342對于一級評價項目,其施工期超過一年的項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響較大,還應預測施工期間的大氣環境質量。三級評價的項目可不進行以上述預測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方法與內容氣象條件:一級評價項目為近五年內至少連續三年的逐日、逐次氣象條件二級評價項目為近三年內至少連續一年的逐日、逐次氣象條件。第76頁/共96頁污染源特點模型推導污染物擴散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模型分類煙流模型煙團模型箱式模型演繹法導出的物理模型歸納法導出的統計模型點源擴散模型線源擴散模型面源擴散模型體源擴散模型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方法與內容第77頁/共96頁時間尺度下墊面條件氣象條件封閉型擴散模型熏煙型擴散模型靜小風下擴散模型城市擴散模型山區擴散模型水域附近擴散模型短期濃度預測模型長期平均濃度預測模式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方法與內容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模型分類第78頁/共96頁

大氣污染物點源擴散模式經典的大氣污染擴散模式以高斯大氣擴散模式為基礎,高斯大氣擴散模式是一種最簡單的大氣擴散模式5Km

笛卡爾坐標系原點取污染物排放口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點X軸:主導風向Z軸:正向指向天頂Y軸:滿足右手定則第79頁/共96頁常規預測情景組合序號污染源類別排放方案預測因子計算點常規預測內容1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現有方案/推薦方案所有預測因子環境空氣保護目標網格點區域最大地面濃度小時濃度日平均濃度年均濃度2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現有方案/推薦方案主要預測因子環境空氣保護目標區域最大地面濃度小時濃度3削減污染源現有方案/推薦方案主要預測因子環境空氣保護目標日平均濃度年均濃度4被取代污染源現有方案/推薦方案主要預測因子環境空氣保護目標日平均濃度年均濃度5其他在建、擬建項目相關污染源現有方案/推薦方案主要預測因子環境空氣保護目標日平均濃度年均濃度第80頁/共96頁預測模式推薦模式一般適用范圍分類AERMODADMSCALPUFF適用評價等級一級、二級一級、二級一級、二級適用污染源類型點、面、體點、線、面、體點、線、面、體適用評價范圍≤50km≤50km>50km對氣象數據最低要求地面氣象數據及對應高空氣象數據地面氣象數據地面氣象數據及對應高空氣象數據適用地形及風場條件簡單地形、復雜地形簡單地形、復雜地形簡單地形、復雜地形、復雜風場模擬污染物氣態污染物、顆粒物氣態污染物、顆粒物氣態污染物、顆粒物、惡臭、能見度其他街谷模式長時間靜風、岸邊熏煙第81頁/共96頁不同預測模式所需主要參數要求參數類型ADMSAERMODCALPUFF地表參數地表粗糙度、最小M-O長度地表粗糙度、地表反照率、BOWEN率地表粗糙度、土地使用類型、植被代碼干沉降參數沉降率干沉降參數干沉降參數濕沉降參數清洗率濕沉降參數濕沉降參數化學反應參數化學反應選項半衰期、NOx轉化系數、臭氧濃度等化學反應計算選項其它參數模擬建筑物/山區時區、城市/農村時區、地形影響半徑、氣象臺站影響半徑、風速冪指數、經風閾值、混合層閾值第82頁/共96頁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結論與建議項目選址及總圖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污染源的排放強度與排放方式大氣污染控制措施大氣環境防護距離設置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落實情況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第83頁/共96頁報告書附圖、附表及附件要求基本附件要求序號名稱一級評價二級評價三級評價1環境質量現狀監測原始數據文件√√√2氣象觀測資料文件√√3預測模式所有輸入文件及輸出文件√√第84頁/共96頁基本附圖要求序號名稱一級評價二級評價三級評價1污染源點位及環境空氣敏感區分布圖√√√2基本氣象分析圖√√√3常規氣象資料分析圖√√4復雜地形的地形示意圖√5污染物濃度等值線分布圖√√第85頁/共96頁基本附表要求序號名稱一級評價二級評價三級評價1采用估算模式計算結果表√√√2污染源調查清單√√√3環境質量現狀監測分析結果√√√4常規氣象資料分析表√√5環境影響預測結果達標分析表√√第86頁/共96頁大氣環境污染控制管理

大氣環境容量

衛生防護距離

大氣環境保護對策第87頁/共96頁定義:在給定的區域內,達到環境保護目標而允許排放的大氣污染物總量。大氣環境容量的確定,對于大氣污染防治,制定大氣環境規劃以及促進區域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有關因素:⑴涉及的區域范圍與下墊面復雜程度⑵空氣環境功能區劃及空氣環境質量保護目標⑶區域內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強度的時空分布⑷區域大氣擴散、稀釋能力⑸特定污染物在大氣中的轉化、沉淀、清除機理1大氣環境容量(1)修正的A-P值法(2)模擬法(3)線性優化法第88頁/共96頁⑴修正的A-P值法

最簡單的估算方法,特點是不需要知道污染物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就可以粗略地估算指定區域的大氣環境容量,對決策和提出區域總量控制指標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適用于開發區規劃階段的環境條件的分析。需要掌握的基本資料:①開發區范圍和面積②區域環境功能分區③第i個功能區的面積Si④第i個功能區的污染物標準濃度限值cio⑤第i個功能區的污染物背景濃度cib

第89頁/共96頁步驟①根據所在地區,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