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金佛·東麓一期A組團(D6-02/01地塊)項目方案設計設計說明設計說明目錄一、總體概述二、規劃及總平面設計三、建筑單體設計四、結構設計五、電氣設計六、給排水設計七、暖通空調設計八、熱能動力設計九、消防設計十、節能設計十一、環境保護十二、安全衛生防護十三、綜合管網設計說明十四、裝配式建筑設計專篇十五、海綿城市設計專篇一、總體概述1.1設計依據用地條件函1.2主要設計規范及地方相關規定重慶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18年版)《建筑工程建筑面積計算規范》GB/50353-2013《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
GB50180-2018《車庫建筑設計規范》(JGJ100-2015)《住宅設計規范》(GB50096-2011)10)《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GB50140-200511)《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12)《總圖制圖標準》GB/T50103-201013)《建筑制圖標準》GB/T50104-201014)《商店建筑設計規范》(JGJ48-2014)15)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2009)16)《住宅建筑規范》(GB50368-2005)17)民用建筑設計統一標準GB50352-201918)《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2018年版)1.3工程概況1.3.1區位本案用地位于重慶南川區金佛山。1.3.2場地現狀、地形、地質狀況及氣象條件南川已納入重慶大城市組團之一。據有良好自然資源和人文、生態環境,區位條件十分優越。該場地內現狀有大量高差。1.3.3設計范圍本次設計成果內容為方案設計。1.3.4設計簡介D6-02/01地塊用地面積為19247㎡,總建筑面積20766.50㎡,總計容建筑面積約為20844.56㎡。容積率1.08,建筑密度33.99%。地上布置為多層住宅,層高3m,耐火等級二級。1.4項目配套要求根據住宅設計規范的要求,規劃設置公共服務設施、社區組織用房、物業管理用房、公共衛生間、消防控制室。1.5設計指導思想1.5.1滿足城市規劃要求,注重項目與外部自然環境的關系,同時重視項目周邊環境與建筑布局的協調及建筑語言的融合統一,充分展示本地建筑的特色,從而取得得更多建筑與環境的對話溝通。1.5.2注重建筑的空間環境質量,營造一個具有優良自然環境的居住、生活、休憩空間。1.5.3結合城市規劃自然景觀的發展,利用自然山地優質自然資源打造沿山布局的特色住區,形成錯落有致的天際線。保證項目開發與自然環境的充分結合,滿足城市形象的提升及居住空間的品質提升。同時最大化的減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1.5.4環境景觀設計注重“生態化”、“園林化”、“院落化”的策略,引入傳統院落園林設計構思,充分利用自然山地環境及建筑屋頂等空間營造環境景觀,美化建筑的“第五面”。形成傳統特色園林環境,使居住者感受高品質園林化的居住環境。根據住宅設計規范、商店建筑設計規范的要求,規劃設置公共服務設施、社區組織用房、物業管理用房、公共衛生間、消防控制室。1.5.5建筑設計在遵循“經濟、適用、美觀”原則的同時對建筑進行合理處理,在滿足城市形象提升及居住生活品質需求的情況下,做到最大化的因地制宜。1.6主要設計原則1.6.1遵守重慶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1.6.2遵守國家及地方現行設計法規、規范、條例。1.6.3滿足規劃、消防、園林、節能等各項技術要求,解決好不同功能的人流、車流、物流組織,做到功能合理,技術先進。1.6.4設計盡量采用新材料,新設備,新技術,力求達到環保的效果。D6-02/01地塊(16#-27#)綜合技術經濟指標一覽表項目規劃條件設計數值備注建設用地面積19247.0019247.00居住戶數(戶)310居住人口(3.2人/戶)992總建筑面積20766.50其中地上建筑面積20766.50地下建筑面積0.001、居住18532.322、配套用房16618.20物業用房按照總建筑5/‰社區用房每100戶20平米其中1)物業管理用房1040.00物業用房設計值配與規劃值相差104平米補入D6-01-01地塊2)社區用房620.00社區用房設計值配與規劃值相差62平米補入D6-01-01地塊3)管理用房18.203、公建2215.984、車庫5、設備用房6、健身步道465491.19規劃健身步道用地面積是戶數的1.5平米/戶總計容建筑面積20844.56容積率≤1.21.08占地面積6542.83建筑密度≤40%33.99%綠地率≥30%30.40%停車位22134根據城市規劃管理條例,該項目停車位配建比按照保障性住房標準執行(0.8),故要求248個,同時按主城區以外地區執行不低于標準的80%,故要求199個。商業停車位配比按照車位/100M2準執行(1.2),本地塊配置,27個,按主城區以外地區執行不低于標準的80%,故要求22個合計221個本地塊車位為34剩余187個,配置于D6-08/01地塊與D6-04/01地塊其中①室外34②室內0建筑高度(層數)18.00m(5F/吊1F)二、規劃及總平面設計2.1項目組成本項目用地分為住宅用地、商業用地、旅游設施用地。建筑的布置盡量避免相互影響,滿足國家和重慶市規劃間距、消防間距要求,滿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風的要求,充分考慮對小區內部環境及外部遠景的創造和利用;合理處理各種地形高差度及建筑空間的有機組合、過渡,保證建筑形態的豐富及天際線的變化。并在建筑之間設置了集中綠地和健身設施,保障小區配套品質。建筑總體布局力求尊重城市文脈和歷史文化,充分考慮原始場地地形及周邊環境,營造良好的鄰里交往空間,彰顯人文關懷氛圍。2.2豎向設計本次設計用地內現狀內高差大。場地覆土深度均為1.5m;室外場地的連接方式采用平坡式和與臺階式相結合的方式。更使建筑和環境得以充分的融合。設計與規劃市政道路自然銜接,充分考慮原始地形地貌,合理布置地上建筑和地下車庫等建筑,有效減少土石方的開挖和環境的破壞以及社會資源的浪費。據現狀地形現狀標高,豎向設計中考慮盡量處理好本場地與周圍道路場地的銜接關系,減小填挖方量,此場地采用緩坡式布置。場地雨水擬采用有組織排水,地面雨水由雨水口收集經雨水管系統有組織排入市政雨水管。2.3交通組織2.3.1外部交通本工程面向西側東側規劃道路開設主要人行出入口。本工程場地內設置內部消防車道,以滿足消防要求。2.3.2內部交通在交通組織模式上,整個地塊均采用“人車分流”。在車行出入口就近設置地下車庫入口。內部設置形成消防車道環路。這種交通模式的優點在于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車輛對庭院生活的干擾,保證組團環境的完整,最大化形成組團內部的步行空間,易于創造和諧、融洽的鄰里生活與文化。規劃從社區生活的品質出發,通過提供完整的步行體系來促進社區居民的戶外活動,并希望由此為居民帶來舒適、健康外部生活。所以在規劃中布置了完整的步行網絡系統,并且加強了步行路的景觀效果。s商業步行交通系統由公共景觀步行道及步行景觀節點組成。步行系統設計考慮在尺度和內容上滿足社區居民外部生活需求,并且在規劃中通過連續變化的景觀、層次豐富的空間來構成最具活力的交往休憩場所。基地內主要道路路寬為4m,消防車道路寬為4m,其余為景觀步行道。兩個級別的道路相互穿插,以靈活、便捷的步行捷徑作為補充,構成清晰、簡潔的道路體系。2.4場地無障礙設計本小區內所有道路的縱坡均滿足無障礙設計要求,在人行道上均設置有無障礙盲道,并通達各建筑單體的入口。2.5景觀綠化本項目綠化設計力求打造宜居傳統院落式園林景觀,通過綠化以及亭、臺、廊、雕塑等小品建筑來組合劃分院落空間。貫徹環境配套與建筑融為一體的原則,建筑與建筑、建筑與道路間均以綠化相連接,綠化與小徑貫穿其中,以提供一個優質的居住與休憩空間。環境小品和綠化景觀沿總體軸線精巧設置,使場地內空間關系更為靈活通透,自然流暢。綠化分級設置,在建筑各個空間內貫穿,以線條優美的珍貴樹種配合灌木草坪形成良好的觀賞休閑空間。三、建筑單體設計3.1項目組成本項目用地分為住宅用地、商業用地、旅游設施用地。D6-02/01地塊用地面積為19247㎡,總建筑面積20766.50㎡,總計容建筑面積約為20844.56㎡。容積率1.08,建筑密度33.99%。地上布置為多層住宅,層高3m,耐火等級二級。3.2平面設計根據建設方要求,充分考慮市場的多樣性和市場的發展變化,戶型平面設計力求多樣化。3.3立面設計細部設計是支撐產品檔次的關鍵之一,本項目設計將細部設計放在極為重要的地位,設計方案對其予以充分重視,住宅均考慮大氣、莊重的新中式風格,并充分考慮形體、材質等相互協調以增強第一印象和品質感。同時項目高度重視外立面設計,品質感強,造型簡潔,又不失細節,材料具有質感,色調協調。傳統的木質色與現代的米白色墻面作為主色,局部文化石點綴,同時搭配屋頂灰色水泥瓦,形成高品質的視覺感受。3.4剖面設計該項目紅線內布置:多層住宅和商業、接待中心。其中住宅層高3.00m,接待中心層高7.0m,商業吊層層高5.1m/4.8m,其余層3.90m/3.6m。3.5建筑無障礙設計各住宅單元入口設置有無障礙坡道,住宅設有無障礙電梯;地下車庫中的停車位按0.5%的比例配置無障礙停車位。四、結構設計4.1工程概況D6-02/01地塊用地面積為19247㎡,總建筑面積20766.50㎡,總計容建筑面積約為20844.56㎡。容積率1.08,建筑密度33.99%。地上布置為多層住宅,層高3m,耐火等級二級。4.2設計依據4.2.1建筑主體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4.2.2基本風壓值WO=0.40kN/㎡(50年),地面粗糙度B類,風荷載體型系數、風壓高度變化系數及高度Z處的風振系數均按《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12選用;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局部修訂版)中附錄A,擬建工程所在地重慶的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建筑結構阻尼比為0.05,多遇地震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為0.04。4.2.3本專業設計執行的主要法規和采用的主要標準;《工程結構可靠性設計統一標準》GB50153-2008《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50068-2018《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8《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1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2015版)《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局部修訂版)《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10《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重慶市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DBJ50-047-2016《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11)《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技術規程》JGJ149-201712)《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50108-20084.2.4經批準的由總圖、建筑、給排水、電氣和暖通等各專業提供的設計資料。4.2.5建設單位提出的與結構有關且符合有關標準、法規的書面要求。4.3建筑分類等級建筑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住宅和車庫建筑抗震設防類別為標準設防類(丙類);地下車庫采用現澆梁板框架結構,框架的抗震等級為四級地下室防水等級為P6(超過10m時為P8)住宅和車庫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乙級4.4上部結構及地下室結構方案各棟主樓與地下室連為整體;住宅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抗震墻結構;地下車庫采用框架結構;地下車庫樓板及頂板采用現澆梁板結構;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地下車庫外墻兼作周邊擋土墻;4.5基礎方案對深基礎采用旋挖樁和人工挖孔樁基礎,對淺基礎采用墻下條形基礎或柱下獨立柱基礎,地基持力層選用中風化基巖。4.6主要結構材料混凝土強度等級:基礎:C30;框架柱:C30;抗震墻:C30~C50;梁、板:C30~C35。鋼筋種類:HRB400級鋼(三級鋼):用于梁、板、柱及墻鋼筋;砌體材料;室內地坪以下以及女兒墻:采用M10水泥砂漿砌MU10燒結多孔磚(容重≤18.0kN/m3?),外墻墻體:采用M5水泥砂漿砌筑強度不低于MU5.0的節能型燒結頁巖空心磚(容重≤10.0kN/m3?),內墻墻體:采用M5水泥砂漿砌筑強度不低于MU3.5的燒結頁巖空心磚(容重≤9.0kN/m3),衛生間及廚房填充墻:對衛生間梁頂以上1.5m范圍、廚房梁頂以上所有墻體均采用M5水泥砂漿砌筑MU10燒結多孔磚(容重≤18.0kN/m3),電梯井道采用M5水泥砂漿砌筑MU10燒結多孔磚(容重≤18.0kN/m3);填充墻砌體施工質量控制等級為B級。五、電氣設計5.1工程概況D6-02/01地塊用地面積為19247㎡,總建筑面積20766.50㎡,總計容建筑面積約為20844.56㎡。容積率1.08,建筑密度33.99%。地上布置為多層住宅,層高3m,耐火等級二級。5.2本工程擬設置的建筑電氣系統變、配、發電系統;動力與照明系統;防雷及接地系統;電訊配線系統;安防系統;5.3變、配、發電系統5.3.1負荷級別以及總負荷估算容量;負荷等級劃分;本工程用電等級均為三級負荷。負荷容量估算;根據《重慶市住宅電氣設計標準》DBJ50/T-147-2012的規范要求,本項目用電指標按居住建筑80以下為6kW/套,80―120(含)8kW/套,120―150(含)㎡配置為10千瓦,150㎡以上的住宅,超過面積部分按照每㎡50瓦的標準進行配置。附屬用房按100W/㎡估算,商業按120W/㎡估算,汽車庫15w/㎡估算。5.3.2城市電網提供電源的電壓等級、回路數、容量;由市政10KV電網提供供電電源,電壓等級為10KV。5.3.3擬設置的變、配、發電站數量和位置;根據安裝總負荷計算結果,變壓器總安裝容量為6200KVA,設置1座公用配電房內置1臺800KVA變壓器,設置6臺800KVA室外箱變和1個專業配電房內置1臺800KVA變壓器。5.4防雷接地及安全措施防雷:本工程按三類防雷建筑考慮防雷保護措施。屋面用鍍鋅扁鋼作避雷帶,利用建筑物鋼筋作引下線和接地體。接地:配電系統的接地型式采用TN-S系統,建筑物防雷接地、電氣設備安全保護接地、弱電設備接地、進出建筑物的各種金屬管道的等電位聯結以及其他需要接地的設備,均共用一個接地系統,接地電阻不大于1歐姆。保護接地型式采用TN-S制。5.5其他建筑電氣系統對城市公用事業的需求
需市政強電、弱電相關部門提供電源容量及接口位置的資料。六、給排水設計6.1設計依據6.1.1建設單位提供的市政給排水資料,及設計任務書;6.1.2國家和地方現行的主要給排水設計規范:《建筑給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2019《城鎮給水排水設計技術規程》GB50788-2012《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50013-2018《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2006(2016年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2018年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2009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給水排水》 《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GB50974-2014《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50067-201410)《建筑機電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981-20146.2設計范圍紅線界區內給水、排水及消防設計。6.3給水設計6.3.1水源擬從市政西側給水管網引入1條管徑DN150的給水管與小區給水管網相連,給水管網為支裝管網,市政供水壓力約0.3MPa。6.3.2工程用水量用水量:最高日用水量為1296.8㎡/d。最大時用水量108㎡/h;注:消防用水量見消防專篇。6.3.3給水系統本項目建筑物、地庫、綠化、道路澆灑用水、水景用水等由市政給水管網直接供水。各用水戶分別單獨設置水表計量用水。室外管網接至市政給水管時設置防倒流閥及總水表。6.3.4熱水系統本項目無熱水系統。6.4排水設計6.4.1小區內雨、污水采用分流制。6.4.2污水處理:1本工程生活污水經生化池設施處理,各污染指標達到三級排放標準(COD<500mg/L、BOD5<300mg/L、SS<400mg/L)后,進入市政排水管道,再匯入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2在本工程北側集中設置污水生化池2座,所在位置詳綜合管網總平面圖,其污水日處理能力為1167.1m3/d。污水處理裝置僅提供標高、處理量和相應位置,由具有資質的專業公司設計施工,采取有效的防爆及防臭措施以達到環評要求。6.4.3雨水系統:屋面、室外場地雨水重現期分別取10年、3年,降雨歷時分別為5min綜合徑流系數φ=0.9、φ=0.6,雨水經室外雨水口收集至雨水管網,再就近排入市政雨水管網。七、暖通空調設計7.1工程概況D6-02/01地塊用地面積為19247㎡,總建筑面積20766.50㎡,總計容建筑面積約為20844.56㎡。容積率1.08,建筑密度33.99%。地上布置為多層住宅,層高3m,耐火等級二級。7.2設計范圍空調設計:地上住宅部分均采用分體空調,業主自理;物管用房等配套用房、消防控制室、電梯機房、變配電室等預留分體空調。通風設計:設備用房的通風設計;地下車庫采用自然通風。消防防排煙設計:不滿足自然排煙的防煙樓梯間;地下停車庫自然排煙、設備用房的消防排煙設計(詳消防篇章)。7.21設計依據業主方相關委托文件及要求。7.2.2建筑專業提供的有關平面、立面、剖面圖。7.2.3國家規范《建筑防煙排煙系統技術標準》GB51251-2017《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2012《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2018年版)《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50067-2014《建筑機電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981-2014《商店建筑設計規范》JGJ48-2014《車庫建筑設計規范》JGJ100-2015《住宅設計規范》GB50096-2011《飲食業油煙排放標準》GB18483-200110)《飲食業環境保護技術規范》HJ554-201011)《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1512)《公共建筑節能(綠色建筑)設計標準》(DBJ50-052-2016)13)《居住建筑節能65%(綠色建筑)設計標準》DBJ50-071-201614)《通風機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19761-200915)《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43-201616)民用建筑設計統一標準GB50352-20197.3國家頒布的現行有關設計手冊及技術規定規范。7.4設計參數7.4.1室外氣象參數(重慶)地理緯度:北緯29°31'東經106°29ˊ大氣壓力:冬季:Pd=980.6hPa夏季:Px=963.8hPa室外計算干球溫度:冬季空調:twk=2.2℃冬季通風:twf=7.2℃夏季空調:twk=35.5℃夏季通風:twf=31.7℃夏季空調室外計算濕球溫度:tws=26.5℃冬季空調室外計算相對濕度(最冷月月平均相對濕度):φ=83%冬季最多風向的平均風速:1.6m/s7.5通風系統各房間通風換氣次數表房間名稱換氣次數(次/h)房間名稱換氣次數(次/h)水泵房6地下停車庫自然通風開閉所6(事故通風12)水泵房67.6自然通風所有靠外墻可直接對外開窗的房間、走道等場所,均采用自然通風方式;住宅采用自然通風,使室外新鮮空氣首先進入居室、然后經廚房、衛生間排出。7.7機械通風1)地下車庫及設備用房通風車庫采用自然通風:利用建筑側墻洞口通風,洞口預留應均勻布置。消防排煙設計(詳消防篇章)設置有氣體滅火系統的設備用房等區域均只設置通風系統,平時均利用通風系統進行全面機械通風,火災時系統自動關閉,各閥門也關閉,氣體滅火結束后開啟系統及閥門排除室內廢氣。室內氣體均由平時常開的全自動防火閥吸入排風管進入風機通過土建豎井排出室外;同時利用補風閥補充新風,補風量按照排風量的80~85%。7.8防排煙系統(詳消防設計)7.9節能設計及措施設計中執行有關節能設計標準的強制性條文。所有通風空調設備均采用節能機電設備。風機能效限定值執行《通風機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19761-2009,風機WS限值小于0.27。本工程物管用房、消防控制室、住宅等功能房間采用分體式空調器,其中,公共建筑部分房間空氣調節器的能效等級不低于國家標準規定的1級,居住建筑部分房間空氣調節器的能效等級不低于國家標準規定的2級。房間空調器能效等級指標(分體、空調器)類型額定制冷量(CC)能效等級(W/W)整體式3.10分體式CC≤45003.404500<CC≤71003.307100<CC≤140003.20房間空調器能效等級指標(多聯式空調熱泵機組)類型額定制冷量(CC)能效等級(W/W)CC≤280004.0028000<CC≤840003.95CC>840003.80八、熱能動力設計8.1燃氣設計8.1.1設計依據《城鎮燃氣設計規范》GB50028-2006《城鎮燃氣輸配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CJJ33-2005《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暖通空調·動力》2009與本專業有關的其它設計規范、規定。8.1.2燃氣供應系統本工程所用燃氣為天燃氣,本項目地塊由天燃氣公司的市政管線接入一根D150X6管徑燃氣管至小區,再送至各棟樓箱式調壓箱(調壓箱燃氣入口壓力為0.2~0.4Mpa)。小區內室外管網采用支狀管網。埋設在車行道下時不得小于0.9m,埋設在非車行道下時不得小于0.6m。室外埋地管采用無縫鋼管,橫穿車行道或埋深太淺設鋼質套管保護;室內采用鍍鋅鋼管,燃氣立管在各戶廚房內生活陽臺上明裝,穿墻或樓板預埋套管保護。燃氣經調壓后送至每層廚房,經IC卡燃氣表接至用氣設備,樓內低壓管網為下行上給系統。住宅每戶用氣量按設一臺雙眼灶,一臺熱水器估算,每戶設一個燃氣表。估算住宅用氣量見下表:地塊總戶數單位用氣量(m3/日.戶)最大小時量(m3/日.戶)總用氣量(m3/日.戶)住宅16480.4527.36659.2未預見量按照住宅10%計65.92總計725.12九、消防設計9.1設計依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2018年版)《車庫建筑設計規范》(JGJ100-2015)《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庫設計防火規范》GB50067—2014《住宅設計規范》(GB50096-2011)《住宅建筑規范》(GB50368-2005)《商店建筑設計規范》JGJ48-2014《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GB50140-2005國家及地方現行有關設計法規、規范、條例《建筑防煙排煙系統技術標準》GB51251-2017《建筑機電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981-20149.2工程簡述本項目用地分為住宅用地、商業用地、旅游設施用地。D6-02/01地塊用地面積為19247㎡,總建筑面積20766.50㎡,總計容建筑面積約為20844.56㎡。容積率1.08,建筑密度33.99%。地上布置為多層住宅,層高3m,耐火等級二級。9.3建筑防火設計;本次設計地上建筑耐火等級均為二級。地下車庫的耐火等級為一級。建筑單體為6F多層住宅建筑,本工程各棟建筑的使用功能主要為住宅及其商業服務網點、住宅建筑以及為其服務的地下車庫及設備用房等,各棟建筑的防火分區均按規范進行設置。地下車庫都為I類地下車庫,各自設置2個防火分區,防火分區面積均不大于4000㎡,最大防煙分區面積均不大于2000㎡。9.4電氣防火設計;本工程設置集中電源非集中控制應急照明控制系統,系統配電根據系統的類型、燈具的設置部位、燈具的供電方式進行設計。燈具的電源由主電源和蓄電池電源組成,且蓄電池電源的供電方式分為集中電源供電方式和燈具自帶蓄電池供電方式。9.5消防用水量9.5.1在本工程內取多層公共建筑作為計算標準,,建筑體積為11260m3,建筑耐火等級為二級。9.5.2消防用水量標準及一次滅火用水量,詳見下表:序號系統名稱消防用水量標準火災延續時間一次滅火用水量備注1室內消火栓系統15L/s2h108m32室外消火栓系統25L/s2h180m33自動噴水滅火系統40L/s1h144m3合計432m3本工程地下設置432m3消防水池。9.5.3室外消防給水系統1室外采用獨立的消防給水系統,管網呈環狀形敷設,管徑為DN150。2管網內設地上式室外消火栓,供城市消防車到火災現場取水滅火使用。3在地下-1層的消防泵房內,設2臺室外消火栓給水加壓泵向室外消防給水管網供水,一用一備。在消防泵房另設一套增壓穩壓設備,維持系統的充水和壓力。4消防水池設置1個取水口供消防車取水,取水高度小于6米。9.5.4室內消火栓給水系統1室內消火栓系統采用臨時高壓給水系統,在地下-1層的消防泵房內,設2臺室內消火栓給水加壓泵,一用一備。2各樓棟的各層均設消火栓進行保護,其布置能保證室內任何一處均有2股水柱同時達到。3選用單栓消火栓箱,倒班房等地方選用單栓帶消防軟管卷盤型消火栓箱。箱內均配置SN65消火栓,DN65、長25.0米的帶襯膠水龍帶;帶軟管卷盤的消火栓箱內另配置當量噴嘴直徑為6mm的噴槍和長度為30米的消防軟管。栓口壓力大于0.5MPa的樓層采用減壓穩壓消火栓。消火栓栓口距地坪為1.100米,室內消火栓箱應設置明顯的永久性固定標識。4在絕對標高最高的建筑的屋頂設有高位消防水箱,有效容積18m3,其安裝高度不能滿足最不利點消火栓處7m水柱的靜水壓要求,配穩壓設備一套。5在室外設置消防水泵接合器與室內消火栓管網連接,水泵接合器15~40m范圍內設有室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處設置永久性標志銘牌,并標明供水系統、供水范圍和額定壓力。9.5.5自動噴水滅火系統1設置范圍本工程酒店、車庫均設噴頭保護。2設計參數1)危險等級:按中危險Ⅱ級設計;2)噴水強度8L/min.m2,作用面積160m2;噴灑頭工作壓力0.1MPa;3)系統設計用水量40L/s。3噴頭選型:廠房采用DN15mm閉式直立式玻璃球噴頭,動作溫度為68℃、K=80。4消防水箱:與室內消火栓系統合用,有效容積為18m3,其安裝高度不能滿足最不利點噴頭0.1MPa的工作壓力要求,配一套穩壓設備。5消防設備及設施:1)在地下-1層的消防泵房內,設2臺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給水加壓泵,一用一備。2)在地下-1層的消防水泵房內集中設置報警閥組,每個報警閥組的最不利噴頭處設末端試水裝置。3)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3套水泵接合器,具體位置詳見給排水總平面圖。9.5.6氣體滅火系統1、配電房、儲油間、弱電機房等防護區配置七氟丙烷氣體滅火裝置。2、1)配電房滅火設計濃度采用9%,滅火浸漬時間為10min,設計噴放時間不大于10s;2)弱電機房滅火設計濃度采用8%,滅火浸漬時間為5min,設計噴放時間不大于8s。3)儲油間設計滅火濃度8.7%,滅火浸漬時間1min,噴射時間不大于10s。3、各臺七氟丙烷的同時噴放時間差不得大于2s。各防護區環境溫度為20℃,防護區內設置的預制滅火系統的充壓壓力不應大于2.5MPa。4、七氟丙烷滅火系統的泄壓口齊外墻梁底,上設自動泄壓閥。9.5.7消防排水在水泵房、電梯底部附近、地下室等場所設置集水池,池內設潛水泵2臺(一用一備)。集水池有效容積不小于2m3,潛水泵參數:Q=40T/h,H=15m,N=4KW。9.5.8消防管材1室外埋地消防給水管采用PSP鋼塑復合壓力管或球墨鑄鐵管,按要求做好埋地防腐。2架空消防給水管道當系統工作壓力P≤1.2MPa時采用內外壁熱鍍鋅鋼管;系統工作壓力P>1.2MPa時采用熱浸鍍鋅加厚鋼管;系統工作壓力P>1.6MPa時采用熱浸鍍鋅無縫鋼管。DN≤50mm者采用絲扣連接,DN>50mm者采用溝槽或法蘭連接。3消防壓力排水管采用熱浸鍍鋅鋼管,溝槽式(卡箍)、絲口或法蘭連接。9.6暖通消防9.6.1設計范圍;本工程建筑樓梯間的防排煙設計;本工程建筑地下車庫的消防排煙設計;9.6.2防排煙系統設計;車庫采用自然排煙方式時,儲煙倉的厚度不應小于空間凈高的20%,且不應小于500mm;當采用機械排煙方式時,不應小于空間凈高的10%,且不應小于500mm。同時儲煙倉底部距地面的高度應大于安全疏散所需的最小清晰高度,最小清晰高度應符合要求;設置有效面積不小于該房間建筑面積2%的自然排煙窗(口),排煙窗(口)距離最遠點距離不應大于30m.采用自然排煙封閉樓梯間,應滿足在樓梯間的外墻上每5層內設置總面積不小于2.0㎡的可開啟外窗或開口,且布置間隔不大于3層,應在最高部位設置面積不小于1.0㎡的可開啟外窗或開口。不具備自然排煙條件的封閉樓梯間、設機械加壓送風系統,維持樓梯間50Pa;應在其頂部設置不小于1㎡的固定窗。9.6.3消防控制防煙樓梯間加壓壓送風口為常開風口(自垂式百葉風口或雙層百葉風口)。與所在單體的火災報警信號聯動開啟該系統的加壓風機,動作后向消防控制室反饋動作信號。機械防煙樓梯間、前室、合用前室正壓送風口為多葉送風口(平時關閉,電動和手動開啟),與所在單體的火災報警信號聯動開啟風口,并聯動開啟該系統的加壓風機,動作后向消防控制室反饋動作信號。火災時開啟所在層及其上/下層風口。所有消防時使用的設備均由消防電源供電,火災時由消控中心切斷空調通風設備電源。9.6.4空調與通風防火措施空調通風管道在以下位置設置70℃熔斷的防火閥:穿越防火分區處;穿越通風空調機房及重要的或火災危險性大的房間隔墻和樓板處;垂直風管與每層水平風管交接處的水平風管上;穿越變形縫風管的兩側。空調、通風管道采用不然材料,空調保溫材料為難燃材料,空調通風管道穿越防火分區時應用不燃材料包裹。儲油間的郵箱設通向室外的通氣管,通氣管設置帶阻火器的呼吸閥。十、節能設計10.1設計依據:公共建筑節能(綠色建筑)設計標準DBJ50-052-2016居住建筑節能65%(綠色建筑)設計標準DBJ50-071-2016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50176-2016《建筑外門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GB/T7106-2008)10.2節能設計概況本工程位于重慶市,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按居住建筑節能65%(綠色建筑)設計標準DBJ50-071-2016的相關規定進行節能設計。10.3總體規劃節能措施總體布局中,建筑順應方格網式的格局,有利于在區域內室外氣流的組織。建筑盡量利用南北朝向爭取較多的房間有較好的朝向,并有利于開窗和組織好自然通風。小區總體綠地率達到了30.05%,環境優美,高大喬木可有效減少太陽輻射對建筑的影響。10.4建筑節能設計10.4.1節能計算本次設計取地塊內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建筑進行節能軟件分析,其建筑主要特征以及維護結構主要材料及做法匯總如下:A戶型:體形系數0.48,窗墻比:東0.12,南0.33,西0.10,北0.29外墻:抗裂砂漿+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厚壁型燒結頁巖空心磚砌體+水泥砂漿熱橋:抗裂砂漿+纖維增強改性發泡水泥保溫板+鋼筋混凝土+水泥砂漿屋面:水泥砂漿+難燃性擠塑聚苯板+水泥砂漿+SBS改性瀝青防水卷材+水泥砂漿+鋼筋混凝土+水泥砂漿架空樓板:全輕混凝土+鋼筋混凝土分戶墻:水泥砂漿+燒結頁巖空心磚+水泥砂漿普通樓板:全輕混凝土+鋼筋混凝土+水泥砂漿外窗:多腔塑料型材,(6透明+9A+6透明),傳熱系數2.80W/m2.K,玻璃遮陽系數0.86,氣密性為6級,可見光透射比0.71戶門:雙層金屬門板中間填充15~18厚礦棉板,傳熱系數2.47W/㎡.K10.4.2計算分析結論:通過計算本工程各建筑滿足節能設計要求。10.4.3主要材料熱工性能參數:JN厚壁型燒結頁巖空心磚:容重≤900Kg/㎡導熱系數≤0.30W/(m.K)改性發泡水泥板:容重≤350Kg/㎡導熱系數≤0.048W/(m.K)難燃性擠塑聚苯板:容重≤25~35Kg/㎡導熱系數≤0.03W/(m.K)外窗氣密性等級為6級10.4.4設計補充根據消防[2011-65]文件要求,外圍護結構采用燃燒等級為A級材料。住宅采用機械送風系統滿足采暖和空調季節換氣次數1.0次/h的要求,住宅可采取二次裝修時安裝具有換氣通風功能的空調器等措施,滿足采暖和空調季節換氣次數1.0次/h的要求。住宅塔樓及底層商業服務網點按居住建筑進行節能設計,集中商業部分按公共建筑進行節能設計。10.5電氣節能設計變電站、配電箱、發電機房等布置在負荷中心附近,減小配電線路長度、減少電能損耗、節省有色金屬耗量和提高電壓水平。合理確定低壓配電系統供電半徑。選用節能的電氣設備;采用低壓集中補償和就地補償相接合的補償方式,使配電系統功率因數在0.9~0.95范圍內。配置設備管理系統,使各系統運行優化而減少運行能耗。電氣照明節能:采用氣體放電光源;采用高效率燈具;照明器布置的功率密度控制在允許范圍內。各建筑照明的功率密度不超過規范允許值。電梯設備設能量回收裝置。10.6給排水節能設計給水豎向分區盡可能利用市政壓力,其余更高的建筑層采用變頻泵組供水(根據需要),節約電能、防止二次污染。用水計量到戶。室內給排水管材均采用建設部推薦的新型襯塑鋼管及塑料給排水管。室外埋地給排水管道均采用新型塑料給排水管。衛生潔具均采用建設部推薦的節能型衛生潔具。根據當地市政主管部門的要求,有條件時考慮雨水回收利用設施,節約用水。10.7暖通及動力節能設計所選用的設備均采用符合國家現行標準規定的節能型產品,其性能系數均符合國家現行標準中之規定值。地下停車庫的通風系統根據使用情況對通風機設置定時啟停(臺數)進行控制。設計時控制空調風系統的作用半徑,使系統風機的單位風量耗功率值符合《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要求。10.8風環境分析城市名稱重慶室外溫度(℃)31.7室外風速(m/s)1.1室外相對濕度(%)59風向67.5室外大氣壓(Pa)96380十一、環境保護11.1設計依據本工程根據(87)國環字第002號文《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規定》的要求進行環境保護設計,設計遵循的環境保護標準有:《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93)《飲食業油煙排放標準》(GB18483-2001)11.2固廢處理垃圾處理:各垃圾點統一收集,集中并入城市系統。廢物槽防腐及廢物設備情況進行消毒處理。11.3廢水處理根據環評報告確定污水來源及污水量,處理工藝,處理后的排放指標。生活污水量:本工程最高日總污水量為1167.2㎡/d全部污水經處理達到環保部門允許的排放標準后排放。11.4廢氣處理廚房燃料采用清潔能源天然氣。住宅廚房烹飪油煙經排油煙罩過濾處理后通過變壓式風道上塔樓屋面排放。商業廚房油煙采用油煙凈化器處理,達到國家相應排放標準后排放。合理設置住宅空調室外機位置,在保證建筑立面效果的同時避免空調室外機余熱廢氣對周圍環境及人員的影響。風冷柴油發電機組燃燒尾氣通過消聲器后進入土建豎井煙囪至塔樓屋面排放。11.5減震防噪水泵等震動設備基礎設置隔震墊。水泵等震動設備與管道連接處,采用可曲橈橡膠接頭及減震支吊架以減震降噪。管道液體流速控制1.0~1.8m/s。止回閥設為消聲止回閥。所有吊裝風機、冷水機組、水泵、空調器均設置彈性支、吊架,所有風機、空調器進出風管上均設置軟接頭。控制通風及空調系統風管風速。通風管道設置消聲器或消聲彎頭。風道上設置消聲器或消聲彎頭,外墻風口設置消聲百葉進行消聲處理。十二、安全衛生防護12.1設計依據《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2000年版)《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2003《工業與民用電力裝置的接地設計規范》《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04《城鎮燃氣設計規范》(GB50028-2006)12.2建筑場地有礙安全衛生的自然狀況;重慶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是宜居城市,年平均氣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平均在6-8℃,夏季較熱,七月八月日最高氣溫均在35度以上,日照總時數1000-1200小時,冬暖夏熱,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m。12.3自然災害防范措施;建筑屋面雨水及露臺雨水為有組織外排水,雨水經雨水斗、地漏收集,再經雨水立管排至室外雨水管道。建筑物按照6度地震烈度設防。12.4安全衛生技術措施;工程總體設計中,交通組織按不同性質進行人車分流,確保人身安全。凡臨空窗臺高度低于900mm的均設置防護欄桿,防護高度≧1100,豎向桿件凈距≦110。落地玻璃窗設置護窗欄桿,高度≧1100,透明玻璃設置安全警示。玻璃門窗按規范要求設置安全玻璃。食堂門廳出入口上部設置雨篷防止墜物傷人。建筑室內排水分生活污水排水、廢水排水及雨水排水系統,生活污水排水系統設伸頂通氣立管,衛生間的污水均直接排入室外生活污水管道。水箱溢流水等廢水排水均集中排至室外雨水管道。雨水排水系統屋面雨水及露臺雨水采用有組織排水,雨水經雨水斗、地漏收集再經雨水立管排至室外雨水管道。廚房設置獨立的機械排風系統及排油煙系統,庫房及餐廳設機械通風換氣,其余防煙樓梯間均在外墻開窗,自然排煙。天然氣采用箱式調壓器調壓后供用戶使用。天然氣管道及天然氣調壓箱的安裝設計均執行《城鎮燃氣設計規范》(GB50028-2006)。12.5.1衛生防疫給水管材采用鋼塑復合給水管,避免了管道銹蝕而污染水質。采用水封深(大于等于50mm)且效果好的地漏,以降低水面蒸發對水封的不利影響。12.5.2采用具有尾流沖水功能的坐便器,以保證每次沖洗完畢后水封被充滿。12.5.3衛生間排水系統設置專用通氣立管,以保護水封,防止下水道內有害氣體進入室內。12.5.4公共衛生間的蹲便器采用腳踏式自閉沖洗閥,小便器采用感應式沖洗閥,洗手盆采用感應式水龍頭,避免造成交叉感染的隱患。12.5.5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經雨水排除設施收集后排入城市雨水管道,本區排水屬以生活污水為主要成分的城市污水,污水來源為本小區內各用戶的日常排水(衛生間排水等)和生產廢水(如停車庫排放水)。在室外設生化污水處理設施2座,總處理能力為1167.1㎡/d。室內生活污水經處理后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后排入市政下水道。12.6安全衛生預期效果本工程設計嚴格執行國家有關安全衛生的標準、規范,考慮了較為完善的安全和衛生措施,以保障本工程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十三、綜合管網設計說明13.1設計依據及設計范圍用地條件函13.1.1主要設計規范和規定:《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GB50289-2016)《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50013-2018)《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2006(2016年版))《城市電力規劃規范》(GB/50293-2014)《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16-2008)《重慶市住宅電氣設計標準》(DB50/T-147-2012)《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2018年版)《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GB50974-2014各工種現行有關規范及規定。13.1.2設計范圍及內容室外工程管線綜合,包括電力電信,給水配水,污水排水,消防環網,燃氣輸配多種工程管線。13.1.3工程概況南川已納入重慶大城市組團之一。據有良好自然資源和人文、生態環境,區位條件十分優越,場地內現狀有大量高差。13.2給排水設計13.2.1設計依據《建筑給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2019《城鎮給水排水設計技術規程》GB50788-2012《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50013-2018《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2006(2016年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8《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GB50974-201413.2.2給水根據業主提供的周圍管網資料,從市政西側給水管網引入1條管徑DN150的給水管與小區給水管網相連,以保證用水的安全,市政供水壓力0.30MPa。從市政引入管上接專用消防水池補水。車庫內設置室外消防專用環網。小區生活供水由市政直接供給,室外消防供水由加壓泵及消防車吸水提供給室外管網并形成環狀。用水量:最高日用水量為1296.8㎡/d。13.2.3排水;小區內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收集后直接排入道路邊溝雨水系統,污水收集后經污水生化處理設備處理達標后排至市政污水管網。排水量:生活污水按住宅日用水量的90%及公建日用水量的100%計算,最高日污水量為1167.2㎡/d雨水量:按重慶地區強度公式計算,設計重現期采用3年,降雨歷時為5min。綜合徑流系數φ=0.60。13.2.4消防:室外消火栓系統:在車庫內敷設DN150環狀供水管網(室外專用消防環網),從管網上引DN100支管到室外消火栓,各室外消火栓間距為80~120m,且保證室外消火栓距各建筑外墻不超過40m,保護半徑不超過150m。13.3電氣設計13.3.1強電:本工程在地下室設置1座10KV開閉所、1個公用配電房和1個專用配電房,在室外設置6臺室外箱變對住宅用戶及充電樁供電。考慮由城市變電站引來專用10KV電源線路,高壓電源線路在地下室通過金屬線槽敷設。本工程變壓器安裝容量為6200kVA。開閉所預留相鄰地塊設備房容量。13.3.2弱電:本工程在負一層車庫內設置弱電中心機房,機房面積考慮電信、聯通、網通、移動及有線電視的機房面積需求。本工程通訊系統考慮采用光纖電纜,市政通訊管溝引入本建筑弱電中心機房;由機房至各弱電分線箱的線路在室內通過電纜橋架敷設。本工程共需310門語音電話,310個網絡用戶,310個電視用戶。13.4熱能動力管網燃料類型:采用管道天然氣13.4.1天然氣用氣量本項目地塊每小時用氣總量為201N㎡/h,日用氣總量為413N㎡/日。13.4.2供氣方式天然氣由周邊市政道路城市中壓燃氣管網引入,P6-01/01地塊引入管徑為D100X4,供氣壓力0.2~0.4MPa,經數個調壓箱減壓至3kPa后引入各個用氣點,經各自氣體流量表后供用氣設備使用。13.4.3管材及敷設方式主要管材:庭院中壓埋地管道從接管點起至樓棟調壓箱鋼塑轉換前的管道,采用埋地聚乙烯(PE)管道。調壓箱鋼塑轉換后的庭院低壓埋地管道采用燃氣用埋地聚乙烯(PE)管道。室外調壓箱進出口管道采用低壓流體輸送用無縫鋼管,焊接連接。室外立管、室內管道采用低壓流體輸送用焊接鋼管(鍍鋅鋼管),絲扣連接。庭院中低壓管埋地敷設;天然氣埋地管最小覆土厚度(路面至管頂);非車行道下0.6m。車行道下0.9m。十四、裝配式建筑設計專篇14.1裝配式建筑設計專篇
14.1.1設計依據裝配式建筑主要設計依據《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技術標準》(GB/T51231-2016)《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1-2014)《預應力混凝土用金屬波紋管》(JG225-2007)《鋼筋錨固板應用技術規程》(JGJ256-2011)《鋼筋機械連接用套筒》(JGT163-2013)《裝配式混凝土表示方法及示例》(15G107-1)《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連接節點構造》(15G310-1~2)《桁架鋼筋混凝土疊合板》(15G366-1)《預制帶肋底板混凝土疊合樓板技術規程》(JGJT258-2011)《預制鋼筋混凝土板式樓梯》(15G367-1)《外墻保溫用錨栓》(JGT366-2012)《預制混凝土剪力墻外墻板》(15G365-1)《預制鋼筋混凝土陽臺板、空調板及女兒墻》(15G368-1)《建筑外墻外保溫防火隔離技術規程》(JGJ289-2012)《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16G101-1)《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2009版)14.2新型建筑工業化設計14.2.1.設計原則(1)嚴格執行國家、杭州市相關規范、規定,符合政府相關部門的審批文件要求。滿足業主對設計方面的基本要求及希望達到的目標。(2)解決本工程中必須解決的一系列技術問題。使工程的建設在安全、適用、經濟、美觀、技術先進等方面能得到綜合體現。(3)充分發揮建筑工業化的相對優勢,盡量減小預制構件建筑結構整體性的不利影響,預制裝配式建筑拆分原則是優先選用非抗側移構件,便于模數協調,易于標準化生產和安裝的建筑部品。14.3.設計目標(1)實現建筑設計的標準化。(2)與構件生產、施工工藝形成配套設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3)采用模塊化設計方法,形成符合模數數列的標準化模塊。(4)在標準化套型基礎上,充分發揮生產和施工工藝的特點,滿足里面多樣性和創新性的要求。14.4.裝配式拆分設計原則本工程采用框架結構體系。預制構件由預制樓板、預制樓梯組成。在條件允許下,拆分預制構件時盡量按照2M、3M為模數化標準。預制構件拆分原則如下:預制構件尺寸盡量按照少規格、多組合的原則。樓板拆分寬度不大于3.3米,長度一般不大于6米樓梯按單塊斜板預制,不帶梯梁和休息平臺。14.5.裝配式設計對其余專業的影響裝配式建筑對于結構的影響:由于本項目裝配式設計中預制構件疊合樓板。整體結構計算參裝配式建筑電氣設計:疊合樓板預埋照明插座管道套管,預埋接線盒。樓梯預留照明線路管道套管。普通照明分支線選用導線穿中型阻燃PVC管。應急照明支線選用導線穿JDG管,并應敷設在不燃燒體結構內且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30mm。照明線2根及以下穿管PC15,3~4根穿管PC20,5~7根穿管PC25。當管路較長或有彎時,適當加裝接線盒,兩個拉線點的距離應符合以下要求:對無彎的管路,不超過30m;兩個拉線點之間有一個彎時,不超過20m;兩個拉線點之間有兩個彎時,不超過15m;兩個拉線點之間有三個彎時,不超過8m。暗敷管線較多處,盡量分散管線,以不影響結構為宜。裝配式建筑暖通設計:樓梯預留暖通水管套管。14.6.裝配式材料部分要求1)本工程預制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30,現澆混凝土的強度等級不低于C30。2)預制構件的吊環應采用未經冷加工的HPB300級鋼筋制作。3)受力預埋件的錨板及錨筋材料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相關規定。專用預埋件及連接件材料應符合國家現行相關標準的規定。4)樓梯起止處采用灌漿連接,灌漿料要求無收縮、微膨脹,膨脹率0.02%以上。5)螺紋盲孔連接接頭用灌漿料性能要求和試驗方法標準應滿足相關規范要求。14.7.主要結構材料和主要荷載詳結構說明
數同現澆結構。裝配式建筑給排水設計:疊合樓板預埋給排水管道套管;預埋地漏。樓梯預留給排水管道套管。14.8.設計計算對于結構的整體分析,在保證節點構造及鋼筋連接達到不低于現澆結構按規范計算的承載力前提下,采用與現澆結構相同的方法進行整體結構分析,根據現行規范采用PKPM系列結構計算軟件進行分析。各單體抗震等級詳結構說明。14.9.PC預制構件(1)疊合樓板:疊合樓板的預制部分最小厚度為60mm,現澆厚度不小于預制厚度,預制板表面做成粗糙面。疊合樓板跨度根據實際情況按照標準模式設計,詳圖一。(2)預制樓梯:部分樓梯采用預制樓梯,預制樓梯通過鋼筋直接錨入疊合板現澆部分,與主體形成可靠連接。海綿城市設計專篇總則海綿城市建設是指利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防止水污染、保障水安全,為社區居民提供自然健康的水環境從而提升城市居民對海綿城市的體驗度、感受度和參與度。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的講話精神,根據國家和市政府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工作安排,按照重慶市海綿總體規劃和相關要求,立足社區實際,統籌發揮自然生態功能和人工干預功能,以源頭減量為重點,結合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形成完善的雨水綜合管理體系,堅持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基本原則,將海綿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規劃、工程設計、建設、維護的各過程之中,不僅可以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有效緩解城鎮化過程中產生內澇事件,更體現了中國傳統城市規劃中講究因地制宜、順應自然規律,重視天人和諧的設計觀念和生態設計意識。為落實重慶市政府城鄉建設委員會關于開展海綿城市專項建設的要求,全面貫徹海綿城市理念,結合重慶市山地城市特征和項目特征,因地制宜確定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路徑、技術路線,和LID設施,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在實現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同時,使景觀提檔升級,將本項目打造為“充滿活力、賞心悅目、潔凈清新”宜人的生態居住區和重慶海綿城市示范區的標桿和樣本。設計依據2.1國家及地方法律法規及有關方針政策性依據文件;《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2016.12);《重慶市海綿城市規劃與設計導則》(試行)(2016.12)《重慶市海綿城市建設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與考核辦法》(試行)(2015.08);《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2010年);《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國務院第641號令)(2014年);重慶市其它海綿城市相關政策文件。2.2城市總體規劃及專業規劃文件;《重慶市主城區城市防洪規劃》(2006-2020);《重慶市主城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2013)。2.3采用的主要規范及標準《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設計標準》DBJ50/T-292-2018;《城市雨水利用技術標準》DBJ50/T-295-2018;《低影響開發設施施工及驗收標準》DBJ50/T-290-2018;《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2006)(2016年版);《城鎮給水排水技術規范》(GB50788-2012);《城鎮雨水調蓄工程技術規范》GB51174-2017;《城市排水工程規劃規范》(GB50318-2017);《建筑與小區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50400-2016);《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T50596-2010);《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GB5749--2006);《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范》(GB/T50805-2012);《蓄滯洪區設計規范》(GB50773-2012);《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GB50289-201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4);《屋面工程技術規范》(GB50345-2012);《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術規程》(CCJJ/T135-20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護理
- 戶型設計核心方案解析
- 2025年硅酮結構密封膠項目立項申請報告
- 早晨 教學課件
- 教學一體機使用數學課件
- 床鋪課件護理
- 【公開課】第2課時 有理數的混合運算 課件+-+2025-2026學年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
- 電子積木教學課件
- 新媒體教學課件
- DB3415-T 65-2023 六安瓜片生態茶園田間管理指南
- 骨盆骨折中醫護理常規
- mil-std-1916抽樣標準(中文版)
- 大學學院“十四五”師資隊伍建設規劃(2021-2025)
- 鋰電池行業MES應用解決方案
- TCHALPA 0004-2023 民用無人機應急救援應用專業操控員合格證考試點管理辦法
- 2023-2024蘇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期末試卷
- 英國和美國社區居家安寧療護服務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 橙黃橘綠半甜時 季羨林 史鐵生 汪曾祺等文學大家
- 極化曲線研究論文
- 2023年呂梁市文水縣社區工作者招聘考試真題
- 設計報價單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