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整理和復習教案與反思_第1頁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整理和復習教案與反思_第2頁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整理和復習教案與反思_第3頁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整理和復習教案與反思_第4頁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整理和復習教案與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整理和復習原創不容易,為有更多動力,請【關注、關注、關注】,謝謝!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后道尊。歐陽修教學內容完成教科書P37“整理和復習”教科書P38“練習七”中第1~6題。教學目標1?通過對本單元知識的梳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圓柱、圓錐的特征,掌握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分析、歸納、想象等活動鞏固加深學生對圓柱、圓錐的表面積、體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應用意識。3?進一步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學習立體圖形的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教學重點掌握圓柱與圓錐的相關特征,并能熟練地運用公式進行圓柱表面積及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應用意識,能熟練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教學準備課件。教學過程一、梳理知識,構建單元知識體系1.自主梳理本單元知識。2?小組內交流,補充完善。3?小組展示、討論、完善,形成基本的知識網絡。(出示課件)教學筆記設計意圖】通過對知識的梳理,提高學生自主獲取、概括知識的能力。在-圍掛的認識?31柱的表向積設計意圖】通過對知識的梳理,提高學生自主獲取、概括知識的能力。在-圍掛的認識?31柱的表向積L囲錐的體積小組合作中,培養合作交流的能力。二、復習圓柱、圓錐的特征1.課件出示教科書P37第1題。師:請你給這些圖形分類,說說每類圖形的名稱和特征。和小組內同學一起填寫下表。(課件出示表格)根據學生的匯報交流將表格填寫完整。(在匯報時,讓學生說說圓柱、圓錐\ItLt-i""圓柱填寫下表。(課件出示表格)根據學生的匯報交流將表格填寫完整。(在匯報時,讓學生說說圓柱、圓錐\ItLt-i""圓柱圓錐底面厠面—高表面釈體積圜柱和圓錐的特征與關系的體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設計意圖】本環節在引導學生通過回憶已學過的知識之后,再通過梳理、交流、比較,引導學生把握圓柱與圓錐的聯系與區別,進一步明確相關概念,整理圖形的特征。2.課件出示教科書P37第2題。師:根據表中的信息,認真計算,填寫表格。學生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訂正,找出錯例并訂正。師: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你發現求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圓錐的體積時要注意什么?學情預設】指導學生從概念、計算公式、計量單位等方面說說它們之間的不同,例如要注意公式不能用錯了,求圓錐體積時不教學筆記【教學提示】本環節重點在于系統梳理圓柱與圓錐的特征,通過表格整理的方式,便于對比。匯報過程中,注意讓學生說出易錯、易混的地方。可能會質疑第一問布料的面積是不是圓柱3個面的面積之和,要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第4題:這道題綜合性很強,要注意觀察,將漏斗轉化為圓柱與圓錐的組合圖形,并且它們的底面積是相等的。第一個問題要先求這個組合圖形的體積,再求最多能裝多少千克稻谷;第二個問題將百分數的知識融合進來,要求一漏斗稻谷能磨多少大米,就是求一漏斗稻谷質量的70%是多少。2.解決等積變形問題。(1)課件出示教科書P38“練習七”第1。師:從題目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學情預設】學生會說出:要將長方體鋼坯鑄造成一根圓柱形鋼材,已知長方體的、寬、高分別是12.56dm、5dm和4dm,圓柱形鋼材的底面直徑是4dm,求鋼材的長。師:你想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說說自己的想法。【學情預設】引導學生說出長方體鋼坯的體積=圓柱形鋼材的體積,要求鋼材的長,先求出長方體鋼坯的體積,也就是圓柱形鋼材的體積,再求出柱形鋼材的底面積,最用VFS二h求得鋼材的長度。學生獨立解答后再交流,課件出示正確解答。師小結:這是一道“等積變形”問題,抓住立體圖形形狀改變,教學筆記【教學提示】練習題的綜合性非常強,注意引導學生認真讀題、審題,理解題目表達的含義,將復雜的實際問題轉化成簡單的數學問題,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對體積、表面積問題進行甄別,提高解決綜合性問題的能力。但是體積不變的關鍵來解決問題,解決這一類問題還可以利用體積不變,列方程來解答。(2)獨立完成教科書P38“練習七”第2、5題。完成后分享交流。【學情預設】第2題:引導學生理解此題是將圓錐的體積轉化成長方體的體積,少數學生不能想象在公路上鋪路時,長方體的長、寬、高在現實情境中分別指的是哪一部分,可以借助直觀的草圖來幫助學生理解。解決這個問題時,會有學生忽略了單位要統一,導致計算錯誤。問題解決后,要注意讓學生反思。第5題:這道題需要抓住牙膏的總體積不變,先求出李叔叔一天使用多少牙膏,再用牙膏的總體積三每天使用牙膏的體積二使用的天數。求李叔叔一天使用多少牙膏,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思路來解決,既可以用“一次擠出的牙膏的體積X2”,也可以將每天2次用的牙膏直接看成高是4cm的圓柱。解決這個問題也要注意單位的換算。【設計意圖】“等積變形”問題在生活中應用很廣泛,這一類問題看起來比較復雜,信息量很大,但只要抓住了關鍵,在解決問題中理解體會“變中有不變”的數學思想,問題就變得清晰和簡單了。四、練習鞏固,拓展提升學生獨立解答教科書P38“練習七”第3、4、6題。解答完畢后,集中展示交流,訂正。【學情預設】第3題:計算組合圖形體積的實際問題,學生通過讀圖能理解,要求做一塊蜂窩煤需要用的煤就是用大圓柱的體積減去12個小圓柱的體積;還可以運用圓柱的體積公式V=Sh來解決問題,先求底面的面積(從大圓面積里減去12個小圓的面積),再乘高也能解決問題。第4題: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加工才能使圓柱最大?借助圖示,讓學生類比正方形與內切圓之間的關系,發現當圓柱的直徑和教學筆記【教學提示】學生練習時,要引導他們仔細讀題,理解題意,找到關鍵信息,把生活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自行解決,不斷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高都等于正方體的棱長時,圓柱的體積最大。此時,圓柱的體積為:3.14X(4三2)2X4=50.24(dm3);教師可以繼續拓展,在正方體中截取一個最大的圓柱,圓柱的體積與正方體的體積之間有什么關系?通過設數法進行研究,不難發現:在正方體中截取一個最大的圓柱,圓柱的體積是正方體體積的78.5%。今后可以直接利用這個結論解決相關問題。第6題:結合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學生解決這個問題并不難,很輕松就知道桶能裝的水是由桶的最小高度決定的。五、課堂小結師:通過今天的整理和復習,你們有哪些新的收獲?課后和小組同學一起做一做教科書P39的“數學游戲”(游戲的奧秘:在剪的過程中,相當于把一個大的長方形轉化成許多小長方形。在“形態的轉化”前后,紙的總面積不變,因此,對折后的紙分割的份數越多,即剪得越細,形成的洞就越大,即每次剪出的紙條越細,所有小長方形的總長度就越長,得到的洞就越大。)教學反思整理和復習課要注意講練結合,本課讓學生自主整理知識,在梳理過程中知識被進一步喚醒,達到鞏固舊知的目的。在練習中復習知識的應用,要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注意抓住并運用學生的錯誤資源,促使學生自我反思,提高解決綜合性問題的能力。作業設計見“”《》對應課時作業P21第二、三、五題。二、一個圓柱形油桶,底面直徑是40cm,高是50cm。1?做這樣一個油桶,至少需要鐵皮多少平方分米?如果1升柴油重0.85kg,這個油桶可裝柴油多少千克?三、把一個底面半徑是4cm、高10.8cm的圓錐形鐵塊鑄造教學筆記成一個底面直徑是6cm的圓柱形鐵塊,圓柱形鐵塊的高是多少厘米?五、一根自來水管的內直徑是20mm。如果水流的速度是0.8米/秒,兩根這樣的水管1分鐘可以流出多少升水?參考答案SJ.3.14X40x50+3.14x(40^2)zx2=8792(ema)8792cm1=87.92dm12.40cm^4dm50cm=5dm3,14x(4-2)2X5=62.8(dm3)62b8dm3=62+8L0,85x62.8=53.38(kg)三、1-x3.14x4zx10.9+[3.14x<6+2)1]=6.4(cm)五和分丸0秒20mm=0.2<lin0.8米/秒分米/秒3.14x(0.2t2)2x8x60x2-30,144(dm3)30J44dm3=30J44L教學筆記【素材積累】摘美國的科羅拉多州的博爾德景區內有一座平衡石頭藝術公園,每天都會吸引很多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觀賞,人們無不對這里獨具特色的石頭平衡造型驚嘆。這個公園的帝造者是來自加拿大的邁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