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簡單快速的脈診入門_第1頁
最簡單快速的脈診入門_第2頁
最簡單快速的脈診入門_第3頁
最簡單快速的脈診入門_第4頁
最簡單快速的脈診入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最簡單快速的脈診入門最簡單快速的脈診入門最簡單快速的脈診入門最簡單快速的脈診入門編制僅供參考審核批準生效日期地址:電話:傳真:郵編:最簡單快速的脈診入門(分類講述各種脈象的原理判斷,如:浮脈輕取即得....)

第一部分脈診簡史

脈診是我國人民在長期與疾病斗爭過程中逐步積累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診斷方法。西漢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可以說扁鵲是我國運用脈診方法診斷疾病的第一個代表人物。《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也記載了太倉公淳于意的診脈經驗和醫案,他認為人所患疾病非常復雜,通過查脈可以起到“衡度量、立規矩、懸權衡、案繩墨”的作用。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已有關于脈象理論和切脈方法的論述。關于診脈的部位,已有“三部九候法”、“遍診法”、人迎與寸口,寸口與尺膚互相參合等多種方法。書中記載了多種脈象,并且對“平脈”、“病脈”和“真臟脈”等脈象的形態、臨床意義等均有比較明確的論述,對生活起居、氣候環境、時令季節和晝夜變化等因素對脈象的影響,也作了概述。

《難經》首先提出診脈“獨取寸口”的方法,并且首先論述了寸口診脈的三部九候。

東漢醫家張仲景創造性地總結了漢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寫成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他的診脈的方法并不局限于“寸口”,還常診察趺陽、太溪脈,合稱為仲景三部脈法。他還通過觀察脈象來推測腎氣盛衰和胃氣存亡,對判斷病情和預后提供比較可靠的證據。同時將各種脈象分為陰和陽兩大類。

西晉醫家王叔和所撰的《脈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脈學專著。該書肯定了《難經》診脈“獨取寸口”的方法,并大力予以推廣;書中提出了廿四種脈象;并對寸口脈的部位以及臟腑在寸口上分布問題也作了比較明確的說明。其中記載的:“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的觀點,至今在臨床上被廣泛采納應用。

到宋代崔嘉彥編著《脈訣》,用歌訣的形式闡述脈理和脈象形態。由于該書中內容要而不繁,文字通俗易懂,易誦易記,所以流傳更廣。

明代李時珍所著的《瀕湖脈學》。總結了歷代諸家的脈學理論,結合他自己的臨床心得,將脈象分為27種,對各種脈的特征作了形象生動的描述或比喻,簡明易懂,深入淺出,易讀易記,便于應用。

李士材的《診家正眼》在《瀕湖脈學》的基礎上增加“疾脈”成為現今的28種脈象。

此外有關脈學的著作還有《醫宗金鑒》、《四診抉微》、《三指禪》、《脈訣匯編》、《脈理求真》等,這些書籍均是研究脈診的重要資料。

自本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對于脈學的理論、診脈方法、臨床診斷和實驗研究等方面均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較快的進展。研究中對常見脈象的特征通過數學方程、力學模型或模示圖的形式加以表述,從而對脈象形成的機理以及生理病理意義方面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

第二部分脈象原理

脈象的產生,與心臟的搏動,心氣的盛衰,脈管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及各臟腑的協調作用直接有關。

心臟和脈管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心臟和脈管構成一個密閉的循環系統,血液行于其中。在宗氣和心氣的作用下,心臟不斷地搏動,把血液排人脈管,則脈管必然擴張,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彈性收縮,壓迫血液向前運行,脈管的這種一舒一縮的功能,形成了脈象。心血和心陰是心臟生理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心氣和心陽是心臟的功能活動。心陰心陽的協調,是維持脈搏正常的基本條件。

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氣、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血液的運行依賴于氣的推動,血又是氣的載體。脈管統攝血液有賴于氣的固攝作用,心搏的強弱和節律也需要氣的調節。因此,氣血對脈象的影響也十分重要。

其他臟腑與脈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脈象形成不僅與心、脈、氣、血有關,同時與臟腑的整體功能活動亦有密切關系。

肺主氣,司呼吸。肺對脈的影響,體現在肺與心,氣與血的功能聯系上。氣對血有運行、統藏、調攝的作用,所以肺的呼吸運動是主宰脈動的重要因素之一。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脈之“胃氣”的多少與脾胃關系密切。同時,血液在脈管中正常運行,還依賴脾氣的統攝作用。

肝藏血,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可使氣血調暢,經脈通利。

腎藏精,精化血,與脈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第三部分脈診意義

脈診的臨床意義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

一、辨別病證的部位:

一般而言,脈浮多主表證,脈沉多為里證。

二、判斷病證的性質

脈數多見于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脈遲多見于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

三、分辨邪正的盛衰

脈虛多為虛證;脈實多為實證。

四、推斷病證的進退

久病而脈象和緩,或脈力逐漸增強,是胃氣漸復,病退向愈的表現;久病氣虛或失血、泄瀉而脈象虛大,則多屬邪盛正衰,病情加重的表現。

第四部分診脈部位

診脈部位《內經》中有三部九候診法;人迎、寸口相參合的診法。《傷寒雜病論》中有寸口、趺陽或太溪的三部診法。《難經》中提出診脈獨取寸口的方法,在《脈經》得以推廣,一直沿用至今。

寸口診法是指單獨切按雙手腕后橈骨莖突內側一段橈動脈的搏動,根據其脈動形象,以推測人體生理、病理狀況的一種診察方法。

診脈獨取寸口的理論依據有:①寸口為“脈之大會”,故全身各臟腑生理功能的盛衰,營衛氣血的盈虧,均可從寸口脈上反映出來。②寸口部脈氣最明顯,其脈象變化最有代表性。③肺脾同屬太陰經,脈氣相通,脾輸精于肺,肺朝百脈而將營氣與呼吸之氣布散至全身,脈氣變化見于寸口。④寸口脈,解剖位置表淺,毗鄰組織分明,便于診察,方便易行。所以說寸口部為診脈的理想部位。

第五部分脈象要素

古人用“位、數、形、勢”概括脈象的基本要素,具體地講,脈象基本要素與脈位、至數、脈力、長度、脈體大小、流利度、緊張度、均勻度有關。

1.脈位:指脈搏跳動顯現的部位和長度。每次診脈均應診察脈搏跳動最明顯部位的深淺、長短。正常脈的脈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關、尺三部有脈。如脈位表淺者為浮脈;脈位深沉者為沉脈;脈搏超越寸、關、尺三部者為長脈;脈動不及寸、尺者為短脈。

2.脈數:指脈搏跳動的至數和節律。每次診脈均應診察脈搏的頻率快慢和節律是否均勻。正常成人,脈搏的頻率約每分鐘72—80次,且節律均勻,沒有歇止。如一息五至以上為數脈;一息不滿四至為遲脈;出現歇止者,可能是促脈、結脈、代脈。

3.脈形:指脈搏跳動的寬度、大小、軟硬等形態。脈形主要與脈管的充盈度、脈搏搏動的幅度及緊張度等因素有關。如脈管較充盈,搏動幅度較大者為洪脈;脈管充盈度較小,搏動幅度較小者為細脈;脈管緊張彈性差、欠柔和者為弦脈;脈體柔軟無力者為濡脈、緩脈。

4.脈勢:指脈搏應指的有力無力、流利度、緊張度等趨勢。正常脈象,應指和緩,力度適中。應指有力為實脈、應指無力為虛脈;通暢狀態較好,脈來流利圓滑者為滑脈;通暢狀態較差,脈來艱澀不暢者為澀脈。

第六部分診脈方法

寸口以及臟腑在寸口上的分布規律:

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寸口脈又可以分為寸、關、尺三部。通常以腕后橈骨莖突為標記,其內側部為關,關前為寸,關后為尺。寸關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這就是寸口診法的的三部九候。

臟腑在寸關尺上的分布,文獻記載有許多不同的說法,現在臨床上一般是根據《內經》“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則,來劃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臟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統括胸以上及頭部的疾病;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統括膈以下至臍以上部位的疾病;兩尺候腎,并包括臍以下至足部疾病。

診脈方法及注意問題

一、診脈的時間:

《黃帝內經》中記載診脈以平旦為佳,也就是說診脈最理想時間是清晨。但一般很難做到,一般要求診脈時保持診室安靜,且應讓病人候診,在比較安靜的環境中休息片刻,盡量減少干擾因素,以達到平旦診脈的同樣效果。尤其對一些危重病人更不必拘泥于候診而耽誤救治時間。

二、診脈的體位:

診脈時病人的正確體位是正坐或仰臥,前臂自然向前平展,與心臟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彎曲,在腕關節下面墊一松軟的脈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氣血暢通,以便診察脈象。如果側臥、上臂扭轉,均可能導致脈管受壓,脈氣不能暢通;手臂過高或過低,都可以影響氣血的運行,使脈象失真。

三、診脈的手法:

診脈常用的指法,可概括為選指、布指和運指等。

1.選指

醫者在診脈時用左手診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診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齊,手指略呈弓形傾斜,與受診者體表約呈45度角為宜,這樣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緊貼于脈搏搏動處以便于診脈。

2.布指

醫生下指時,先以中指按在橈骨莖突內側動脈處,稱為中指定關,然后用食指按在關前定寸,用無名指按在關后定尺,布指疏密適當。

3.運指

醫生運指概括為7種。

(1)舉法:指醫生用較輕的力量按在皮膚上察脈的方法。又稱為“浮取”、“輕取”。

(2)按法:指醫生用較重的力量按至筋骨體察脈的方法。又稱為“沉取”、“重取”。

(3)尋法:有兩層意思:其一,尋即尋找,指醫生手指用力可輕可重,左右推按,仔細體察脈象,尋找脈搏跳動最明顯的部位。其二,是指用力不輕不重,按至肌肉取脈的方法,即“中取為尋”。

(4)循法:指用指目沿著脈道的軸上下移動來取脈的一種方法,主要是體察脈搏的長短。

(5)推法:指指目對準脈脊后,順應脈搏的動勢,左右內外推動以體察脈象快慢、力量、趨勢的一種方法。

(6)總按:即三指同時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診脈的方法。

(7)單按:用單個手指診察一部脈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別了解寸、關、尺各部脈象的位、數、形、勢等變化特征。

四、診脈平息

平息的“息”,指一呼一吸。平息是指醫者在診脈時要保持呼吸調勻,清心寧神。平息的意義有二:一方面醫生以自己的一次正常呼吸為時間單位,來檢測病人的脈搏搏動次數。正常人呼吸每分鐘16~18次,脈搏每分鐘72~80次,以此推算每次呼吸脈動大約為4-5次。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醫生思想集中,專注指下,以仔細地辨別脈象。

五、五十動

“五十動”指醫生對病人診脈的時間一般不應少于50次脈跳的時間。即每次診脈,每手應不少于1分鐘,兩手以3分鐘左右為宜。

第七部分

運用脈診的注意要點

脈象與主病之間關系十分復雜,在脈診臨床運用中,需要注意下列幾個問題:

(一)獨異脈的診斷意義

獨異脈:指疾病中所表現出的異于常脈的某種特殊脈象變化。臨床時若能發現獨異脈對于病證診斷是極為有益的。獨異脈有部位之異、臟氣之獨、脈體之獨的區別。

部位之異:是指某種脈象僅見于某一部,例如左關脈獨弦,右寸脈獨弱之類。這些脈的主病多與該部所屬臟腑有關。如左關脈弦為肝郁,右寸脈弱為肺虛,左尺脈弱多腎虛等。

臟氣之獨:是指某些脈常見于相應臟腑的病證,如結、代、促脈常是心病的表現,其他如肝病多見弦脈、肺病常見浮脈、脾病常見緩脈、腎病的脈象多沉等。

脈體之獨:是指病中突出表現為某種脈象,其所主的病證自明,如滑脈主痰濕、實熱、食積,緊脈主傷寒、痛癥,濡脈主脾虛、濕困,伏脈主邪閉、厥病、痛極,芤脈見于亡血、傷陰等。

(二)辨脈主病不可拘泥

脈象一般以浮為主表,沉為在里,數多熱,遲多寒,弦大為實,細微為虛。但這些表、里、寒、熱、虛、實之間,又有真假疑似,須要注意。例如浮脈雖然屬表,但是陰虛血少,中氣虧損者,也可以見到浮而無力的脈象;沉雖然屬里,但是初感外邪深者,由于寒束皮毛,脈不能達,也有可能見到沉緊脈象;數雖然屬熱,陽明腑實證邪熱內聚,氣血受阻時,未必出現數脈。

(三)脈癥順逆與從舍

脈癥順逆,是指脈與癥的相應與不相應,以判斷病情的順逆。

一般而論,脈與癥相一致者為順,反之為逆。如暴病出現浮脈、洪脈、數脈、實脈為順,反映正氣充盛能夠抗邪;久病出現沉脈、微脈、細脈、弱脈者為順,說明正雖不足而邪亦不盛。

但是如果新病反而出現沉脈、細脈、微脈、弱脈,說明正氣虛衰;久病反而出現浮脈、洪脈、數脈、實脈等,則表示正氣衰而邪不退,均屬逆證。

所以,脈與癥有時有不相應者,故臨床時應當根據疾病的本質決定從舍,或舍脈從癥,或舍癥從脈。

舍脈從癥:是指在癥真脈假的情況下必須舍脈從癥。例如癥見腹部脹滿疼痛,大便干結,舌苔黃膩,而脈象遲細者,其中癥反映的是內有實熱的真熱之象為真,而脈象遲細所反映的是假象應該舍脈從癥。

舍癥從脈:是指在脈真癥假的情況下必須舍癥從脈。例如傷寒邪熱郁閉于里,出現四肢厥冷,脈象滑數,則脈象滑數反映的是內有實熱的真象,而四肢厥冷是邪熱內伏,隔陰于外所形成的假寒之象,所以臨床辨證當以脈象為主,此即舍癥從脈。

脈癥舍脈說明脈象只是疾病表現的一個方面,因而要四診合參,才能全面認識疾病的本質。

第八部分正常脈象

正常脈象稱為平脈、也稱常脈。是指正常人在生理條件下出現的脈象。是人體氣血充盈,氣機健旺,陰陽平衡健康的征象。

正常脈象特征是:三部皆有脈,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在成年人相當于每分鐘72—80次,不大不小,從容和緩,節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隨生理活動、氣候、季節和環境等的不同而有相應變化。正常脈象的特點為“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即脈有胃氣。

脈有胃氣的表現是: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來去從容,節律一致。即使是病脈,不論浮沉遲數,但有沖和之象,便是有胃氣。

脈之胃氣,反映了脾胃運化功能的盛衰、營養狀況的優劣和能量的儲備狀況。

人以胃氣為本,脈亦以胃氣為本,有胃氣則生,少胃氣則病,無胃氣則死。因此,診察脈象有無胃氣,對于推斷疾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有神:即脈有神氣。

脈有神表現有:脈律整齊、柔和有力。

脈之神氣反映了機體精氣盛衰的狀況。因為神以精氣為物質基礎,并受后天水谷精氣的充養,故有胃即有神。

脈象有神,在正常人說明精氣充盛;在有病之人,說明雖然有病而精氣未竭。故觀察脈神對推斷疾病預后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有根:即脈有根基。

脈有根表現為:尺脈有力或沉取不絕二個方面

脈有根無根與腎氣盛衰有關。脈有根在正常人說明腎氣充盛;在病中,則為腎氣未絕,尚有生機。相反,若尺脈沉取不應,則說明腎氣已敗,病情危重。

總之,脈有胃、有神、有根,是從不同側面強調正常脈象的必備條件。脈有胃、有神、有根,說明脾胃、心、腎等臟腑功能不衰,氣血精神未絕,雖病而病尚輕淺,生機仍在,預后良好。

此外平脈脈象還因為個體差異、以及外部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的生理變異,這些變異仍屬平脈范圍。

第九部分浮脈類脈象

浮脈類脈象包括浮、洪、濡、散、芤、革等6種脈象。

浮脈

[脈象特征]:浮脈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舉之有余,按之不足。其特征是脈管的搏動在皮下較淺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淺層。

[臨床意義]:浮脈一般見于表證,也見于虛證。此外瘦人肌薄而見浮脈,夏秋脈象偏浮,皆屬常脈。浮脈作為六綱脈之一,是脈位表淺的象征。

[機理分析]:表證見浮脈是機體驅邪外出的表現。外邪侵襲肌表,衛陽抗邪于外,人體氣血趨向于肌表,脈氣鼓動于外,故見浮脈。邪盛而正氣不虛時,脈浮而有力;久病體虛也有見浮脈者,脈多浮大而無力。

洪脈

[脈象特征]洪脈脈體寬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狀若波濤洶涌。其特征主要表現在脈搏顯現的部位、形態和氣勢三個方面。脈體寬大,搏動部位淺表,指下有力。由于脈管內的血流量增加,且充實有力,來時具有浮、大、強的特點。脈來如波峰高大陡峻的波濤,洶涌盛滿,充實有力即所謂“來盛”;脈去如落下之波濤,較來時勢緩力弱,即所謂“去衰”,其脈勢較正常脈為甚。

[臨床意義]洪脈多見于陽明氣分熱盛。此外夏季脈象稍現洪大,若無疾病也為平脈。

[機理分析]洪脈多見于陽明氣分熱盛證。此時邪熱亢盛,充斥內外,且正氣不衰而奮起抗邪,邪正劇烈交爭,氣盛血涌,脈管擴大,故脈大而充實有力。若久病氣虛、或虛癆、失血、泄瀉等病證見洪脈多屬于邪盛正衰的危候。

濡脈

[脈象特征]:濡脈浮細無力而軟。其特點是脈管搏動的部位在淺層,形細而軟,輕取即得,重按不顯,故又稱軟脈。

[臨床意義]:濡脈多見于虛證或濕證。

[機理分析]:濡脈多見于精血陽氣虧虛者。脈管因氣虛而不斂,無力推運血行,形成松弛軟弱之勢;精血虛而不榮于脈,脈管不充,則脈形細小應指乏力。另外,濕困脾胃,阻遏陽氣,脈氣不振,也可以出現濡脈。

散脈

[脈象特征]:散脈浮散無根,至數不齊。其特點是浮取散漫,中候似無,沉候不應,并常伴有脈動不規則,時快時慢而不勻,但無明顯歇止,或表現為脈力前后不一致。所以散脈為浮而無根之脈,古人形容其為“散似楊花無定蹤”。

[臨床意義]:散脈多見于元氣離散,臟腑精氣衰敗的危重病證。

[機理分析]:散脈多由于氣血虛衰,精氣欲竭,陰不斂陽,陽氣離散,以致脈氣不能內斂,渙散不收所致。

芤脈

[脈象特征]:芤脈浮大中空,如按蔥管。其特點是應指浮大而軟,按之上下或兩邊實而中間空。說明芤脈位偏浮、形大、勢軟而中空,是脈管內血量減少,充盈度不足,緊張度低下的一種狀態。

[臨床意義]:芤脈常見于失血、傷陰。

[機理分析]:芤脈多因突然出血過多之時,血量驟然減少,無以充脈,或者劇烈吐瀉,津液大傷,血液不得充養,陰血不能維系陽氣,以致脈氣浮散而成。

革脈

[脈象特征]:革脈浮而搏指,中空外堅,如按鼓皮。其具體特征是浮取感覺脈管搏動的范圍較大而且較硬,有搏指感,但重按則乏力,有豁然而空之感,因而恰似以指按壓鼓皮上的外急內空之狀。

[臨床意義]:革脈多見于亡血、失精、半產、漏下等病癥。

[機理分析]:因為精血耗傷,脈管不充,正氣不固,氣無所斂而浮越于外,以致脈來浮大搏指,外急中空,恰似繃急的鼓皮。

第十部分沉脈類脈象

沉脈類脈象包括沉、伏、牢、弱等4種脈象。

沉脈

[脈象特征]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舉之不足,按之有余。其具體特點是脈管搏動的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處,因此用輕指力按觸不能察覺,用中等指力按觸搏動也不明顯,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間才能感覺到脈搏明顯的跳動。

[臨床意義]多見于里證。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此外胖人見沉脈,冬季脈象偏沉,部分人兩手六脈皆沉細而無臨床癥狀,也為常脈。沉脈作為六綱脈之一,是脈位深沉的象征。

[機理分析]沉脈的形成有兩個方面,一為邪實內郁,正氣尚盛,邪正相爭于里,致氣滯血阻,陽氣被遏,不能鼓搏脈氣于外,故脈沉而有力,可見于氣滯、血瘀、食積、痰飲等病證;二為氣血不足,或陽虛氣乏,無力升舉鼓動,故脈沉而無力,可見于各臟腑的虛證。

伏脈

[脈象特征]:伏脈重按推筋著骨始得,甚則伏而不見。其具體特點是脈管搏動的部位比沉脈更深,隱伏于筋下,附著于骨上。因此,診脈時浮取、中取均不見,需用重指力直接按至骨上,推動筋肉才能觸到脈動,甚至伏而不見。

[臨床意義]:伏脈常見于邪閉、厥病和痛極的病人。

[機理分析]:伏脈多為邪氣內伏,不得宣通而致。邪氣閉塞,氣血凝結,乃致正氣不能宣通,脈管潛伏而不顯,但必伏而有力,多見于暴病。另外久病氣血虧損,陰枯陽竭之人也可以見到伏脈,是疾病深重的標志。危重病證的伏脈,與血管病變造成的無脈癥不同。無脈癥往往發生在肢體的某一局部,出現相應肢體無脈,而其他部位的脈象可正常。

牢脈

[脈象特征]:牢脈沉取實大弦長,堅牢不移。其具體特點是脈位沉長,脈勢實大而弦。牢脈輕取、中取均不應,沉取始得,但搏動有力,勢大形長,為沉、弦、大、實、長五種脈象的復合脈。

[臨床意義]:牢脈多見于陰寒內盛,疝氣瘕積等證。

[機理分析]:邪氣牢固,而正氣未衰者,如陰寒內積,陽氣沉潛于下,或氣血瘀滯,凝結成瘕積而固結不移,在脈象上則可表現為沉弦實大長的牢脈。若失血、陰虛等患者反見牢脈,當屬危重征象。

弱脈

[脈象特征]:弱脈沉細無力而軟。其具體特點是位沉、形細、勢軟。由于脈管細小不充盈,其搏動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處,指下感到細而無力。

[臨床意義]:弱脈多見于陽氣虛衰、氣血俱虛。

[機理分析]:因脈為血之府,陰血虧少,不能充其脈管,故脈形細小;陽氣衰少,無力推動血液運行,脈氣不能外鼓,則脈位深沉,脈勢軟弱。

第十一部分

遲脈類脈象

遲脈類脈象包括遲、緩、澀、結等4種脈象。

遲脈

[脈象特征]遲脈脈來遲慢,一息不足四至(相當于每分鐘脈搏在60次以下)。其具體特點是脈管搏動的頻率明顯小于正常脈率。

[臨床意義]遲脈多見于寒證,遲而有力為實寒;遲而無力為虛寒。亦見于邪熱結聚之實熱證。此外,運動員或經過體力鍛煉的人,在靜息狀態下脈來遲而和緩;正常人睡后,脈率較慢,都屬生理性遲脈。遲脈作為六綱脈之一,是脈搏跳動次數緩慢脈類的象征。

[機理分析]脈管的搏動有賴于陽氣的推動。寒邪侵襲人體,困遏陽氣,或陽氣虧損,均可導致心動遲緩,氣血凝滯,脈流不暢,使脈來遲慢。若為陰寒內盛而正氣不衰的實寒證,則脈來遲而有力;若心陽不振,無力鼓運氣血,則脈來遲而無力。陽明腑實證多因邪熱亢盛與糟粕相搏,結為燥屎,阻塞腸道,腑氣壅滯不通,氣血運行受阻,經隧阻滯,脈道不利,故必遲而有力。

緩脈

[脈象特征]:緩脈有二:一是脈來和緩,一息四至,應指均勻,是脈有胃氣的一種表現,稱為平緩,多見于正常人。二是脈來怠緩無力,弛縱不鼓的病脈。緩脈的脈象特點是脈搏的跳動不疾不徐,從容和緩稍慢于正常而快于遲脈。

[臨床意義]:緩脈多見于濕病,脾胃虛弱的患者,亦可見于正常人。

[機理分析]:因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則脈管不充,亦無力鼓動,其脈必見怠緩無力之象。濕性黏滯,阻遏脈管,氣機被困,則脈來怠緩不振,脈管弛緩。

澀脈

[脈象特征]澀脈脈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其具體特點是脈形較細,脈勢滯澀不暢,至數較緩而不勻,脈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調之狀。

[臨床意義]澀脈多見于氣滯、血瘀、痰食內停和精傷、血少。

[機理分析]澀脈有有力和無力之分,脈澀而有力者,為實證;脈澀而無力者,為虛證。氣滯、血瘀、痰濁等邪氣內停,阻滯脈道,血脈被遏,以致脈氣往來艱澀,此系實邪內盛,正氣未衰,故脈澀而有力。精血虧少,津液耗傷,不能充盈脈管,久而脈管失去濡潤,血行不暢,以致脈氣往來艱澀而無力。

結脈

[脈象特征]結脈脈來緩慢,時有中止,止無定數。其具體特點是脈來遲緩,脈律不齊,有不規則的歇止。

[臨床意義]結脈多見于陰盛氣結、寒痰血瘀,亦可見于氣血虛衰。此外正常人也有因情緒激動、過勞、酗酒、飲用濃茶等而偶見結脈者。

[機理分析]因陰寒偏盛,脈氣凝滯,故脈率緩慢;氣結、痰凝、血瘀等積滯不散,心陽被抑,脈氣阻滯而失于宣暢,故脈來緩慢而時有一止,且為結而有力;若久病氣血衰弱,尤其是心氣、心陽虛衰,脈氣不續,故脈來緩慢而時有一止,且為結而無力。

第十二部分數脈類脈象

數脈類脈象包括數、疾、促、動等4種脈象。

數脈

[脈象特征]數脈脈來急促,一息五至以上。數脈特點是脈率較正常為快,脈搏每分鐘約在90-130次之間。

[臨床意義]數脈多見于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還可以見于氣血不足的里虛證。數脈作為六綱脈之一,是脈搏跳動次數加快的象征。

[機理分析]實熱內盛,或外感病邪熱亢盛,正氣不衰,邪正相爭,氣血受邪熱鼓動而運行加速,則見數而有力,往往熱勢越高脈搏越快。病久陰虛,虛熱內生也可使氣血運行加快,且因陰虛不能充盈脈道,而脈體細小,故陰虛者可見脈細數無力。

數脈還可出現在氣血不足的里虛證中,以心氣不足、心血不足的病證更為多見。心主血脈,主要依賴于心氣的推動。若人體氣血虧虛,為滿足身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需要,心氣勉其力而行之,則表現為心動變快而脈動加速、脈率增快,但必數而無力。若為陽虛陰盛,虛陽上浮;或為精血虧甚,無以斂陽,而致陽氣外越,亦可見數而無力之脈。

所以古人說“暴數者多外邪,久數者必虛損”。

促脈

[脈象特征]:促脈脈來數而時有一止,止無定數。其具體特點是脈率較快且有不規則的歇止。

[臨床意義]:促脈多見于陽盛實熱、氣血痰食停滯;亦見于臟氣衰敗。正常人有因情緒激動、過勞、酗酒、飲用濃茶等而偶見促脈者。

[機理分析]:陽邪亢盛,熱迫血行,心氣亢奮,故脈來急數;熱灼陰津則津血衰少,心氣受損,脈氣不相接續,故脈有歇止;氣滯、血瘀、痰飲、食積等有形實邪阻滯,脈氣接續不及,亦可形成間歇。兩者均為邪氣內擾,臟氣失常所致,故其脈來促而有力。若因真元衰憊,心氣衰敗,虛陽浮動,亦可致脈氣不相順接而見促脈,但必促而無力。

疾脈

[脈象特征]:疾脈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其具體特點是脈率比數脈更快,相當于脈搏每分鐘140-160次。

[臨床意義]:疾脈多見于陽極陰竭,元氣欲脫之證。此外3歲以下小兒脈搏可在一息七至以上,為平脈。

[機理分析]:脈疾而有力,按之愈堅,為陽亢無制,真陰垂絕之候,可見于外感熱病之熱極時。若脈疾而弱,按之不鼓指,多為虛陽外越,元陽欲脫的表現。

動脈

[脈象特征]:動脈僅見關部有脈,滑數有力。動脈具有短、滑、數三種脈象的特征,其脈搏搏動部位在關部明顯,應指如豆粒動搖。

[臨床意義]:常見于驚恐、疼痛等癥。

[機理分析]:驚則氣亂,痛則氣結,故因驚、因痛可致使陰陽相搏,氣血運行乖亂,脈行躁動不安,而出現滑數而短的動脈。

第十三部分虛脈類脈象

虛脈類脈象包括虛、細、微、代、短等5種脈象。

虛脈

[脈象特征]三部脈舉之無力,按之空虛。其具體特點是脈搏搏動力量軟弱,寸、關、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無力。是脈管的緊張度減弱,脈管內充盈度不足的狀態。

[臨床意義]虛脈見于虛證,多為氣血兩虛。虛脈作為六綱脈之一,是脈象無力的象征。

[機理分析]虛脈與氣血不足有關,氣虛無力推運血行,搏擊力弱故脈來無力;氣虛不斂則脈管松弛,故按之空虛;血虛不能充盈脈管,則脈細無力。

微脈

[脈象特征]:微脈極細極軟,按之欲絕,若有若無。微脈特點是脈形極細小,脈勢極軟弱,以致輕取不見,重按起落不明顯,似有似無。

[臨床意義]:多見于氣血大虛,陽氣衰微。

[機理分析]:因營血大虛,脈管失充則脈細;因陽氣衰微,鼓動無力則脈弱,按之欲絕,似有似無。

細脈

[脈象特征]細脈脈細如線,但應指明顯。其特點是脈道狹小,指下如線,但按之不絕,應指起落明顯。

[臨床意義]細脈多見于氣血兩虛、濕邪為病。

[機理分析]由于陰血虧虛不能充盈脈管,氣虛則無力鼓動血行,致脈管的充盈度減小,故脈來細小且無力。或由于濕性重濁黏滯,脈管受濕邪阻遏,氣血運行不利而致脈體細小而緩。

代脈

[脈象特征]:代脈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還。其具體特點是脈律不齊,表現為有規則的歇止,歇止的時間較長,脈勢較軟弱。

[臨床意義]:代脈見于臟氣衰微、疼痛、驚恐、跌仆損傷等病證。

[機理分析]:因臟氣衰微,元氣不足,可致脈氣不相接續,故脈來時有中止,止有定數,常見于心臟器質性病變。疼痛、驚恐、跌打損傷等見代脈,是因暫時性的氣結、血瘀、痰凝等阻抑脈道,血行澀滯,脈氣不能銜接,而致脈代而應指有力。

短脈

[脈象特征]:短脈首尾俱短。其具體特點是脈搏搏動的范圍短小,脈體不如平脈之長,脈動不滿本位,多在關部及寸部應指較明顯,而尺部常不能觸及。

[臨床意義]:短脈多見于氣虛或氣郁。

[機理分析]:心氣虧虛,無力鼓動血行,則氣血不僅難以達于四末,亦不能充盈脈道,致使寸口脈搏動短小且無力。氣滯血瘀或痰凝食積,致使氣機阻滯,脈氣不能伸展而見短脈者,必短澀而有力。故短而有力為氣郁,短而無力為氣虛。

第十四部分實脈類脈象

實脈類脈象包括實、滑、弦、緊、長等5種脈象。

實脈

[脈象特征]三部脈充實有力。實脈的脈象特點是脈搏搏動力量強,寸、關、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脈管寬大。

[臨床意義]實脈見于實證。實脈也可以見于正常人,但必兼和緩之象,若兩手六脈均實大,而無病者稱為六陽脈,是氣血旺盛的表現。實脈作為六綱脈之一,是脈象無力的象征。

[機理分析]邪氣亢盛而正氣不虛,邪正相搏,氣血壅盛,脈管內充盈度較高,脈管呈緊張狀態,故脈來充實有力。

滑脈

[脈象特征]滑脈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盤走珠。滑脈的脈象特點是脈搏形態應指圓滑,如同圓珠滾動流暢,可見于寸關尺三部或某一部。

[臨床意義]滑脈多見于痰濕、食積和實熱等病證。此外青壯年滑而和緩,婦女懷孕脈滑也為常脈。

[機理分析]痰濕留聚、食積飲停,邪氣內盛,充漬脈道,鼓動脈氣,故脈見圓滑流利。火熱之邪波及血分,血行加速,則脈來亦滑但必兼數。之脈為平人之脈,多見于青壯年,張景岳說:“若平人脈滑沖和,此是榮衛充實之佳兆。”

緊脈

[脈象特征]:緊脈繃急彈指,狀如牽繩轉索。其具體特點是脈勢緊張有力,堅搏抗指,脈管的緊張度、力度均比弦脈高,其指感比弦脈更加繃急有力,且有旋轉絞動或左右彈指的感覺,但脈體較弦脈柔軟。

[臨床意義]:緊脈見于實寒證,疼痛和食積等。

[機理分析]:因寒為陰邪,主收引凝滯,困遏陽氣。所以寒邪侵襲機體,則脈管收縮緊束而拘急,正氣未衰,正邪相爭劇烈,氣血向外沖擊有力,則脈來繃急而搏指,狀如切繩。寒邪侵襲,陽氣被困而不得宣通,氣血凝滯而不通,不通則痛。宿食積于中焦,氣機失和,脈管受阻亦可見緊脈。

長脈

[脈象特征]:首尾端直,超過本位。其具體特點是脈搏的搏動范圍顯示較長,超過寸、關、尺三部。

[臨床意義]:長脈常見于陽證、熱證、實證。正常人氣血旺盛,精氣盛滿,脈氣充盈有余,也可見到柔和之長脈,為強壯之象征。

[機理分析]:長脈多因陽亢、熱盛、痰火內蘊,正氣不衰,使氣血壅盛,脈管充實,超過寸尺,如循長竿之狀。

弦脈

[脈象特征]弦脈端直以長,如按琴弦。其具體特點是脈形端直而長,脈勢較強、脈管較硬,切脈時有指下挺然,有直起直落的感覺。

[臨床意義]弦脈多見于肝膽病、疼痛、痰飲等,或為胃氣衰敗者。此外春季平人脈象多稍弦;健康人中年之后,脈亦兼弦,若無病也為常脈。弦脈弦硬,其弦硬程度隨病情輕重而不同,輕則如按琴弦,重則如按弓弦,甚至如循刀刃。

[機理分析]弦脈的產生與肝關系十分密切,因為肝主筋,脈道的柔軟、弦硬與筋之弛緩、強勁之性相同;肝病多郁滯,肝氣失于條達則脈多弦勁,故稱弦脈“在臟應肝”,多主肝膽病變。寒熱諸邪、痰飲內停、情志不遂、疼痛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氣機郁滯,脈管失去柔和之性,彈性降低,緊張度增高,故脈來強硬而為弦。

第十五部分

相似脈鑒別與對舉脈

臨床上有多類相似的脈象需要鑒別,主要包括以下幾大類:

(1)浮脈與芤脈、革脈、散脈:四種脈象的脈位均表淺,輕取皆可得。不同的是浮脈舉之有余,重按稍減而不空,脈形不大不小;芤脈浮大無力,中間獨空,如按蔥管;革脈是浮取弦大搏指,外急中空,如按鼓皮;散脈是浮而無根,至數不齊,脈力不勻。

(2)沉脈、伏脈與牢脈:三種脈象的脈位均在皮下深層,故輕取不應。不同的是沉脈重按乃得;伏脈較沉脈部位更深,須推筋著骨始得,甚則暫時伏而不見;牢脈沉取實大弦長,堅牢不移。

(3)遲脈與緩脈、結脈:三者脈率均小于五至。但遲脈一息不足四至;緩脈雖然一息四至,但脈來怠緩無力;結脈不僅脈率不及四至,而且有不規則的歇止。

(4)數脈與疾脈、滑脈、促脈:四種脈象的共同點是脈率均有快于正常脈象的感覺。不同的是數脈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疾脈一息七八至;滑脈僅指脈形往來流利,應指圓滑似數但并不數;促脈不僅脈率每息在五至以上,且有不規則的歇止。

(5)細脈與微脈、弱脈、濡脈:四種脈象都是脈形細小且脈勢軟弱無力。細脈形小而應指明顯,主要從脈搏的形態而言;微脈則極軟極細,按之欲絕,若有若無,起落模糊,不僅從脈形言,而且主要指脈搏的力量弱;弱脈為沉細而無力;濡脈為浮細而無力,即脈位與弱脈相反,輕取即得,重按反不明顯。

(6)實脈與洪脈:二者在脈勢上都是充實有力。但實脈應指有力,舉按皆然,來去俱盛;而洪脈狀若波濤洶涌,盛大滿指,來盛去衰。

(7)短脈與動脈:二者在脈搏搏動范圍上都較小,僅關部明顯。但短脈常兼遲澀;動脈其形如豆,常兼滑數有力之象。

(8)結脈與代脈、促脈:三者均屬有歇止的脈象。但促脈為脈數而中止,結脈為脈緩而中止,二者歇止均不規則;代脈是脈來一止,其脈率可快可慢,且歇止有規則,歇止時間較長。

我們把能夠反應同一脈象要素相對兩個方面的一對脈象稱為一對對舉脈,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浮脈與沉脈:是脈位淺深相反的兩種脈象。浮脈脈位淺表,輕取即得,重按反弱,沉脈脈位深沉,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2)遲脈和數脈:是脈率慢快相反的兩種脈象。遲脈脈率比平脈慢,一息不足四至;數脈脈率比平脈快,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3)虛脈與實脈:是脈搏氣勢相反的兩種脈象。虛脈三部脈舉按均無力;實脈三部脈舉按皆有力。

(4)滑脈與澀脈:是脈搏流利度相反的兩種脈象。滑脈是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盤走珠”;澀脈是往來艱澀,滯澀不暢,“如輕刀刮竹”。

(5)洪脈與細脈:是脈體大小和氣勢強弱相反的兩種脈象。洪脈的脈體寬大,充實有力,來勢盛而去勢衰;細脈脈體細小如線,其勢軟弱無力,但應指明顯。

(6)長脈與短脈:是脈位長短相反的兩種脈象。長脈的脈象是脈管搏動的范圍超過寸、關、尺三部;短脈的脈象是脈管的搏動短小,僅在關部明顯,而在寸、尺兩部不明顯。

(7)弦脈與緊脈:是因脈管性質有差異而脈勢脈形有別的兩種脈象。弦脈主要是脈管較硬,彈性差,端直以長,如按琴弦;緊脈主要是脈管繃急、彈性高,脈體不大而脈勢有力,彈指如轉索。

(8)緊脈與緩脈:是脈搏氣勢相反的兩種脈象。緊脈脈勢緊張有力,如按切絞繩轉索,脈管的緊張度較高;緩脈脈勢怠緩,脈管的緊張度較低,且脈來一息僅四至。

(9)散脈與牢脈:是脈位與氣勢相反的兩種脈象。散脈脈位淺表,浮取應指,脈勢軟弱,散而零亂,至數不清,中取、沉取不應;牢脈脈位深沉,脈勢充實有力,實大弦長,堅牢不移。

第十六部分

相兼脈與真臟脈

凡二種或二種以上的單因素脈相兼出現,復合構成的脈象即稱為“相兼脈”。

因為位、數、形、勢都從某一個方面論脈,而診脈時必須從多方面進行綜合考察,論脈位不可能不涉及脈數、脈勢、脈形,其余亦然。如數脈必須考察脈勢有力和無力,脈位浮沉,脈形洪細,就會有數而有力,數而無力,浮數,沉數,洪數,細數等多種脈象,其結果單因素脈象幾乎沒有。由此可見,相兼脈包括28脈中的復合脈,以及28脈中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脈象相兼同時出現。

脈象的相兼只要不是性質完全相反的脈,一般均可出現。相兼脈的主病,往往就是各種單因素脈象主病的綜合。

例如:

浮緊脈:多見于外感寒邪之表寒證,或風寒痹病疼痛。

浮緩脈:多見于風邪傷衛,營衛不和的太陽中風證。

浮數脈:多見于風熱襲表的表熱證。

浮滑脈:多見于表證夾痰,常見于素體多痰濕而又感受外邪者。

沉遲脈:多見于里寒證。

沉弦脈:多見于肝郁氣滯,或水飲內停。

沉澀脈:多見于血瘀,尤常見于陽虛而寒凝血瘀者。

沉緩脈:多見于脾虛,水濕停留。

沉細數脈:多見于陰虛內熱或血虛。

弦緊脈:多見于寒證、痛癥,常見于寒滯肝脈,或肝郁氣滯等所致疼痛等。

弦數脈:多見于肝郁化火或肝膽濕熱、肝陽上亢。

弦滑數脈:多見于肝火夾痰,肝膽濕熱或肝陽上擾,痰火內蘊等病證。

弦細脈:多見于肝腎陰虛或血虛肝郁,或肝郁脾虛等證。

滑數脈:多見于痰熱[火]、濕熱或食積內熱。

洪數脈:多見于陽明經證、氣分熱盛,多見于外感熱病。

真臟脈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現的無胃、無神、無根的脈象。是病邪深重,元氣衰竭,胃氣已敗的征象,故又稱“敗脈”、“絕脈”、“死脈”、“怪脈”。

根據真臟脈的主要形態特征,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1.無胃之脈

無胃的脈象以無沖和之意,應指堅搏為主要特征。古人體會有:脈來弦急,如循刀刃的偃刀脈;短小堅搏,如循薏苡子的轉豆脈;急促堅硬,如彈石的彈石脈等。臨床提示邪盛正衰,胃氣不能相從,心、肝、腎等臟氣獨現,是病情重危的征兆之一。

2.無神之脈

無神之脈象以脈律無序,脈形散亂為主要特征。前人體會有:脈在筋肉間連連數急,三五不調,止而復作,如雀啄食的雀啄脈;脈如屋漏殘滴,良久一滴的屋漏脈;脈來乍疏乍密,如解亂繩狀的解索脈等。主要由脾(胃)、腎陽氣衰敗所致,提示神氣渙散,生命即將告終。

3.無根之脈

無根脈象以虛大無根或微弱不應指為主要特征。前人體會有:脈象浮數之極,至數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無根的釜沸脈;脈在皮膚,頭定而尾搖,似有似無,如魚在水中游動的魚翔脈;脈在皮膚,如蝦游水,時而躍然而去,須臾又來,伴有急促躁動之象的蝦游脈等。均為三陰寒極,亡陽于外,虛陽浮越的征象。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通過不斷研究和臨床實踐,對真臟脈亦有新的認識,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心臟器質性病變所造成的,但不一定是無藥可救的死證,應仔細觀察,盡力救治。玉林中醫說脈_各脈象之主病﹝寸部﹞

一、寸部左右參考書籍浮脈中風、發熱、頭痛、鼻塞、風寒聚在胸《脈經》《瀕湖脈學》

《診家正眼》傷風、發熱、頭痛、目眩胸滿氣短、咳嗽痰多《脈學闡微》沉

脈痰飲水血、胸肋痛、背痛、短氣虛喘《脈經》《脈訣》《脈確》

《瀕湖脈學》《診家正眼》心內痛、肋痛虛喘少氣《診家樞要》氣壅、胸滿痛、心悸、氣短、

失眠胸痛、少氣停飲、咳嗽氣短《脈學闡微》滑

脈嘔逆、咳嗽、膈痰、胸滿、陽盛《脈經》《瀕湖脈學》

《活人書》心煩熱、頭眩、心悸、氣短、失眠、多夢、心經痰火。咳嗽痰多、喘逆、氣短、胸滿痛《脈學闡微》澀

脈胃氣不足、心痛、神怯、怔忡《脈經》《千金方》《瀕湖脈學》《脈確》《脈學闡微》心神不安、冷氣心痛、怔忡、驚悸、上肢冷痞、氣短、臂痛、自汗,傷燥、咳沬《脈訣匯編》《診家樞要》《脈訣自悟注釋》虛

脈血不營心、自汗、驚悸《瀕湖脈學》《脈確》心驚、怔忡、頭眩、煩熱、耳鳴、胸悶自汗、氣怯、喘促、虛咳、面色蒼白《診家正眼》《脈學闡微》實

脈上焦胸熱、口舌生瘡、咽痛、舌強、嘔吐、氣逆《活人書》《瀕湖脈學》

《脈確》口舌生瘡、咽痛、心悸、煩熱、頭眩、舌強、咳逆胸熱、痰咳煩滿、咽喉干痛、咳逆喘滿《脈學闡微》《診家樞要》長脈心火燔灼、心煩熱、心悸氣短、舌瘡、咽干痛咳嗽多痰、胸滿氣短、

咽喉干痛《脈學闡微》短脈頭頸疼、心悸氣短、胸悶失眠、多夢、眩暈肺虛、短氣、頭眩、身倦神疲《診家正眼》《古今醫編》

《脈學闡微》《瀕湖脈學》弦脈心悸、頭痛、盜汗乏力、勞傷、膈多痰咳嗽、寒痰、氣短、胸滿《診家樞要》《脈學闡微》緊脈心滿急痛、頭痛、目痛、

項強鼻塞、傷寒、喘嗽《脈訣匯編》《診家正眼》《診家樞要》細脈怔忡、失眠咳逆、氣短《脈學闡微》微脈心虛憂傷、驚悸、盜汗惡寒氣促、中寒、冷痰凝結《診家樞要》《古今醫統》《脈學闡微》《診家正眼》弱脈心肺氣虛、心悸氣短、胸悶自汗、失眠多夢《脈學闡微》心虛、驚悸、健忘、自汗肺虛、自汗、短氣、《診家正眼》《診家樞要》洪脈心經熾熱、目赤、口苦、口瘡、心熱心煩、目眩、頭痛肺熱、胸肋痛、咳嗽、痰多、咽干痛、喘逆氣短、《脈學闡微》《診家樞要》濡

脈陽微、虛損、自汗、足汗、《瀕湖脈學》《脈經》

《脈訣》心虛易驚、盜汗、短氣、健忘、失眠、胸滿體虛惡塞、自汗、胸悶氣短、咳逆(嗽)、《診家正眼》《診家樞要》

《脈學闡微》革脈心血虛、胸悶、氣短、心悸、心煩、心絞痛、精衰氣壅、氣短不足息、咳喘胸悶、痰涌《診家正眼》《脈學闡微》牢脈伏梁為病息賁《診家正眼》《脈學闡微》芤脈吐血、積血在胸中《三因方》《脈訣》《脈經》心血妄行、吐、衄咳嗽吐血、嘔血、衄血《脈學闡微》《診家樞要》散脈怔忡不臥自汗淋漓《瀕湖脈學》《診家正眼》動脈驚悸、煩亂、怵愓不安、自汗氣促《脈學闡微》

《脈訣啟悟注釋》伏

脈胸中逆氣、壅塞不通、食郁胸中,欲吐不吐《脈經》《瀕湖脈學》心氣不足、神不守舍、頭眩痛、胸悶、心悸、氣短時痛胸中氣滯、寒痰冷積、氣短咳嗽、胸中痹硬《診家樞要》《脈學闡微》

《古今醫統》......因為原稿不太清楚,尚有幾處未能把握老師意思﹝以紅字表示﹞,請

老師和學友們斧正。[中醫經典]脈診資料大全12.淺談張錫純脈診13.如何學看脈和脈診的經驗12.淺談張錫純脈診

一代大師、近代名醫,鹽山張錫純,是一位善于繼承,又勇于開拓進取的醫家。他注重實踐,臨證辨治,精于脈法,且多深邃之見。張氏有云:“醫家四診,以辨證為最要。醫者終身臨證,而于診脈之際,總覺游移而無確據。此固因脈法之難學,實亦脈學之出,不能簡要詳明,令人一目了然也。”余以研習張良之學,就《衷中參西錄》中脈法,試為下述。

(一)三部總看

張氏診脈常用寸關尺“三部總看”法,認為“脈雖分部位,而其大致實不分部位”,“一身之中,無論何處氣虛,脈之三部皆現弱象”。他雖宗寸關尺三部各配臟腑之說,但三部分診以候臟腑診法,卻很少用。

著中記述脈象近三十種,其中以“弦浮數微細沉遲洪滑”九種論述為多,以各脈象主證為:

1.弦脈:主肝血少,肝陰虛,肝火浮動,或疼痛。常見:

(1)左脈弦細、無力。見于產后下血,血陷氣陷,肺勞痰喘氣虛。兼硬為肝血虛、津液不足。高年之脈多弦細,因氣虛,故無甚起伏;又血虛,是以細而不濡。亦見于肝疏泄減弱,而致小便小利,陰虛水腫。

(2)左脈弦硬、有力、長。見于下元虛損,肝腎陰虧,陰虛不能潛陽,肝膽急火炎起,或肝火與肝氣相并,沖激胃腑,致胃氣不得下行,或沖氣因虛上沖,并迫胃氣上逆,吐血,咳逆。脈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脈訣謂“直上直下,沖脈昭昭”者即此。并見于肝膽火上沖過甚之中風證。兼數者,見于熱久竭涸陰血、液虧損甚。弦硬而沉者,兼肝氣郁結。

(3)左脈弦細、硬,而右脈濡兼沉者,濕痰留飲,中焦氣化不足。

(4)右脈弦細、無力。土為木傷,脾胃失于健運,脅痛,胃脘痛。

(5)右脈弦硬、有力、長,大于左脈。沖氣上沖,胃氣不降,胃陰虛。牙痛或外感熱人陽明之府。虛勞咳嗽,中風,吐血。若重按不實者,皆有氣血虧損。

(6)左右脈弦細、無力。氣血兩虧,痢,腸炎。陰陽兩虛而陰虛為甚。或脾胃濕寒,不能運化飲食下行,致成留飲。或氣血虛衰,又勞心過度而痰飲盛。兼遲,則為寒飲結胸,阻塞氣化。弦細甚,則心肺脾胃陽分虛憊,不能運化精微,以生氣血。

(7)左右脈弦硬、有力、長。亦陰分有虧,肝木之盛。沖氣上沖過甚,迫其胃氣不降,膈食證,或久痢陰虛、肝膽蘊有實熱。

(8)左脈平和、微無力;右脈弦似有力。腎陰虛致沖氣挾痰上沖。

綜之,弦脈主肝腎陰虛、肝血不足。左脈弦,已陰虛不能潛陽,肝火浮動;右脈弦,已肝火與肝氣并沖、胃上逆。兼數者熱甚,兼沉者肝氣郁。細而無力者氣虛,硬而有力者虛火盛。其治,以滋陰、平肝、清熱、降胃、安沖諸法。

2.浮脈:主氣血虧虛。常見:

(1)左脈浮弦、有力、按之不實。肝血虛損、肝火上升,陰虛不能潛陽,心虛不寐,皆陰虧火盛。

(2)右脈浮芤。氣血虧極,陽氣上浮,虛勞。兼數,為陽氣外越而熱。

(3)左右脈浮而無力。失血過多而陰虧、下焦氣化不固攝,或心肺陽虛,脾胃氣弱。兼數者,陰陽兩虛,陽虛則元氣不能自攝,陰虛則肝腎不能納氣,見于喘息、膈食。

3.數脈:主陰虛,或氣虛。常見:

(1)左右脈數。陰虛、氣虛有不能支持之象,咳痰,吐血。

(2)左右脈數而沉濡。陰虛不能納氣,虛勞發熱而喘,喘證脈多數。

(3)脈數八至,按之即無,已屬危證。久病見此,誠難挽回;新病見此,當急挽圖。

4.微脈:主氣虛、氣陷。常見:

(1)左脈微細、模糊、按之即無。肝膽虛熱,或肝虛脅痛。

(2)右脈微弱,氣陷。

(3)左右脈微弱、細,或見于兩寸。大氣下陷,中風,久痢虛寒,下焦虛憊,氣虛滑脫,或氣虛燥結。兼遲者,素有寒飲,風寒陡襲,寒飲凝結。兼沉者,腎氣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腎不交。

5.細脈:主氣血虧虛,或大氣下陷。常見:

(1)左脈細弱。氣血虛,吐血,咳嗽。

(2)右脈細。胸中大氣下陷。

(3)左右脈細微無力。氣血兩虧,噎膈。兼沉者,上焦氣陷于下焦。

6.沉脈:主心肺陽虛。常見:

(1)左脈沉弦。肝氣郁滯不能條達,或氣不通暢,肝郁嘔逆,腰疼。

(2)右脈沉遲微弱、沉濡。大氣下陷。

(3)左右脈沉細。心肺陽虛,不能宣通脾胃,痰飲。兼遲,或大氣下陷又心肺陽分虛損。沉牢者,膈上瘀血,肺病,吐血。

(4)左右脈沉弦遲。腸中冷積。

(5)傷寒脈沉細,多為陰證;溫病脈沉細,多為陽證。

(6)左右脈沉、有力。實熱郁于下焦,癃閉。

7.遲脈:主寒飲,大氣下陷。常見:

(1)左右脈遲。寒飲,咳吐痰涎。兼濡者,脾胃虛寒,不能運化飲食。

(2)左右脈遲而無力。大氣下陷,氣郁。

8.洪脈:主熱。常見:

(1)右脈洪長有力。胃氣因熱不降,血隨逆上升,吐衄。

(2)左右脈洪滑、重按甚實。熱迫胃氣不降,吐衄。或陽明府實,心肝內熱挾陽明之熱上攻。或實熱痢。兼數者,純是熱象。

9.滑脈:主痰熱及氣血虛。常見:

(1)右脈滑實。外感稽留肺胃,咳嗽,痰飲。

(2)左右脈滑而有力。濕熱壅滯,或心中氣血虛損,心下停有痰飲,驚悸不眠。兩寸滑甚者,痰涎壅滯于上焦。兼數者有熱、滑數而搖搖無力者失血。

(3)左右脈滑而無力。上盛下虛。

另亦述及長脈見于肝火挾胃氣上沖,芤脈見于失血,大脈見于胃氣上沖、失血,弱脈見于風寒或頑痰阻塞經絡,及虛脈、實脈、如水上浮麻、雀啄、緩急等脈象。

概括張氏脈法,脈象可分為三類:

(1)弦、硬、長、實、浮、“有力”等。見于肝腎陰虛,肝血虛,陰不潛陽,肝火浮動,肝火盛,沖氣、胃氣上沖,及內風煽動所致諸證。此類在著中記述最多,其病機為肝腎陰虛,乃張氏病機論“陰常不足”醫學思想的一個主要方面。

(2)微、細、弱、沉、遲、虛、數、結、代、無力等。見于大氣下陷,氣血虧虛,陽氣虛,陰血虛諸證。此類在著中也記述較多。大氣下陷亦緣由脾胃陰血不足,無以氣化,故其病機為脾胃陰虛。這是張氏病機論“陰常不足”醫學思想的另一個方面,即肝腎陰虛和脾胃陰虛,構成了張氏“陰常不足”論的中心,也是張氏“陰血學說”的主要內容。

由肝腎陰虛而陽浮火盛,脈顯太過;由脾胃陰虛,陽無以化,而氣虛、氣陷,脈顯不及,然皆本虛之征象。

(3)洪、滑、數、有力等,見于陽熱、痰熱、濕熱諸證,皆屬邪盛。陽熱實證。此即張氏病機論“陽常有余”之謂。

可知,張氏脈學,是和他的“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的病機之論是一體的。(張錫純有這樣的醫論本人待查)

(二)三部二候

1.肝腎之陰為根

張氏以三部總看診脈法,配合診尺部以候腎,以診脈之“根”。

(1)尺脈無根,左右脈浮而動,浮濡,見于肝腎虛極,陰陽不相維系,而有危在頃刻之勢,當急防虛脫。尺脈無根,寸部搖搖,即有將脫之勢。左右脈浮數、兩寸浮甚、兩尺按之即無,乃腎陰將竭,肝風已動。

(2)尺脈重按無根、左脈弦、右脈濡,為肝腎陰虛,下焦氣化虛損,不能固攝。尺脈重按虛者,腎真陰虛損,不能與真陽維系,真陽脫而上奔。

(3)尺脈甚弱。陽升而陰不能應。

(4)左右脈微弱,尺脈尤甚者,見于下焦虛寒,久痢下。

(5)左右脈平和,尺脈重按有力者,見于腎經實熱。

張氏脈法認為,脈之根,一在尺部,一在沉取。如左脈沉取,即可候“氣之根”,病雖兇險,其脈有根者,亦可救治。

2.脾胃之氣為神

張氏棄“三部九候”浮、中、沉診法,而常用“三部總看,二候”浮、沉取法,以有力、無力,候脈之神。

(1)脈有力、按之甚實,其洪大無倫者,見于陽明府熱至極。又浮數者,經虛熱。沉者,實熱郁于下焦。或脈有力而弦長,皆為濕熱有力,即有神之脈。

(2)脈之“有力”,當辨真假。真有力者,當于敦厚和緩中見之,此脾胃之氣化壯旺,能包括諸臟。脈真有力,皆當有洪滑之象,洪者如波濤疊涌,勢作起伏,滑者指下滑潤,累累如貫珠。若脈象弦直,既無起伏之勢,又無貫珠之形,雖大而有力,實非真有力之象,乃脾胃真氣外泄,沖脈逆氣上千之證,慎勿作實證治。

張氏認為,脈之神,一在有力、無力,一在和緩。五行之中,土包括四行,六脈中皆和緩為貴,”以其饒有脾土之氣。即有神也。

可見,張氏脈法,根、神之候,一在腎,候陰血之存亡;一在脾胃,候氣之盛衰及陰血之盛衰。

(三)結語

脈法,在張氏著中無專章論述,乃散見于書中治例、醫案之記述中,故非泛泛之談。他“三部總看”配尺部,和“三部二候”浮、沉取的診法,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余對張氏脈法,證之多年、臨證實踐,深感其論述獨到,又深合脈學之精義;臨證易行,而無繁復之累;切合病機,而標本攸分,實能開“胸中了了,指下難明”之疑塞。他的脈法,源于中醫經典古義,又承李東垣、朱丹溪,并及喻嘉言、李中梓諸家,但不囿于李、朱之見。他匠心獨運,斟酌化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融脾胃、陰血之說,獨辟溪徑,而有所創見和發展,形成了以“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為病機,以肝腎、脾胃為核心的脈學體系,而獨具特色。

13.如何學看脈和脈診的經驗

來源:愛愛醫

作者:蔡仰高(汕頭市中醫院副院長)

一、讀脈書

首先要說明的,是初時學習脈診,必須將脈書讀熟,王叔和的脈經,李瀕湖的脈學。所謂脈書不厭百回讀,而且不僅要熟讀,還要爛讀,爛,像吃的肉一樣,必須爛,才不要嚼。這樣,然后才可以談切脈的道理。

二、關于呼吸定脈

初學脈時,要仔仔細細的以呼吸定脈,后來純熟了,就不必數呼吸,而且要閉住呼吸,再細心聽脈。切不要虛應故事,以為診脈只不過是一種形式。

三、鍛煉看脈知病的方法

看脈知病,不是不可能的,但要苦打苦煉。有極大部分的人,一面看脈,一面問病人:頭痛嗎胸痛嗎這樣,便不會看見脈,所以學習脈診,要先看脈,切莫忙著問病,慢慢的自然便能夠體會脈象所反映的病癥了。

四、脈學的基本精神

脈是兩種相對的:有數,就有遲,有滑,就有澀,有大,也有小,有短,也有長。從相對的當中,找出它所反映的病癥和疾病的機理,作為診斷和處方的依據。

五、平人脈和病時脈

常脈和病脈不同,以緩為平,以獨為病。這在張景岳已經有較詳的論述。獨是什么獨就是不同。脈有三部,兩手六部;如五部同等,一部不同,那便是病。所謂不同,是獨大、獨小、獨虛、獨實。

六、脈象可以反映生死和壽夭性情

不但平人有平人的脈,病人有病人的脈,而且據脈斷病,可知生死。七怪脈如出現,那多數是死脈,不能得生。久病的脈,有胃氣則生。所謂胃氣的脈,就是所謂“‘阿阿緩若春楊柳’”,善狀胃狀者也。六部俱如是象,則俱有胃氣”。此外,尺為生命之根,尺部無力細微,病狀雖輕,而脈象所指示的真實病情,是岌岌可危的。若是兩尺無力,而又浮散,那么生命不能超過三天。

據脈還可以知道情緒的起伏,定其喜怒:心脈浮大,主心有喜,六脈沉伏,主憂思失志,無精打采,胃納欠佳。

同時,還能從脈上征驗一個人的性格:脈數疾的,則性情急躁,脈柔順和緩的,則人亦和藹。

脈象不但可以察知平人的性情,而且能夠看出壽命的長短。例如人長脈短,為大損,壽命只能有30歲。人短脈長,也是一種大損,壽命只能有40歲,平人脈長,為長壽之征。

看脈既可以知壽夭,那么脈象表征病情的順逆,不是不可能測驗的。癥實脈實為順,廟虛脈虛為順;癥實脈虛為逆,癥虛脈實為逆。這固然是大家所熟知的,不必贅述。

七、脈象所表示的病癥

有好多種脈象,表現病癥很明顯。例如中央空兩旁有的芤脈,出血太多的病,常常見此。肺脈出現病脈而見此,則為肺出血。如芤見于胃關,則為胃潰瘍。芤在中下焦部分,那就指示著中下焦有出血,男子則為大腸出血(腸風),女子則為子宮出血;如這次未見出血,那次定不免要出血的。

洪大數的脈象,見于寸部,其脈波的來勢,有如鐵錘的打擊,血壓太高會有此脈。有的高血壓其尺部卻無力。我地鐘XX的父親就是如此。高血壓的脈象是多種多樣的,但也可以察脈而知其病情。

風濕性關節炎,脈有多少弦硬。所謂弦硬,即是弦中帶些堅象,因為有風則脈狀似乎拉緊了。不緊的也有,那便是出現弦濡;弦為風,濡為濕。

弦是瘧脈,它的寒熱往來有一定的時間。無弦則非正瘧,其寒熱的形狀因而也有不同。

弦濡只見于關部,而且寸尺無異狀,關獨濡而無力,必為胃病,而胃口不好。

又如脈搏重手按無力,而兼弦象,為肝木克土,主腹瀉或五更瀉。

還有脈浮沉如平,中見乍大乍小,主腹痛癥。

尺部見緊脈,為腰痛癥,由于感受寒邪。

上部之風,則寸脈浮大。關浮,主風在中。尺沉小,一部主腰足酸痛。

八、動脈和散脈的脈形及病候

有些脈的形狀要談一談,這里要提出動脈:瀕湖脈學體狀詩說:“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團,其原本是陰陽搏,虛者搖兮勝者安”。無頭無尾是怎么說呢那即是中央獨動,兩頭都虛。也就是說:關上搖幌為動,寸尺則無此現象。所謂陰陽相搏的陰陽,則代替氣血。虛者搖兮勝者安的勝,指身體好,雖有動脈無礙,只是因思慮太過而已。動與滑有所區別,滑脈如珠走盤,動則如按住珠子,而珠子仍欲走動,似有按它不住的情勢。

散脈的形狀也值得一提:這種脈按起來,有時這邊有,有時那邊沒有,有時中間有,散脈的體象是無拘束的,“散漫然”的。

孕婦現散脈,則為坐產。若未足月而有散脈,則為流產之故。有一女人,因腸熱癥,熱迫墮胎,奄奄一息,來邀請出診,說是病情萬分嚴重。問我這病會不會死我說有一線希望。他的丈夫是做藥材生意的,也拜過老師。可能剛才他的老師已經診察過。他的丈夫認為我的診斷不對,說是久病散脈必死;因為她寒腸熱已一個月了。但是他不知道他妻子今早是流過產的。我診病的時候也是在上午。流產脈散,所以仍是有希望。結果我替她治好了。

九、據脈象而定治療的方法

左寸關弦浮為肝風。尺小,為精氣差。兩手尺部浮候好,中部差,沉候亦差,應該補陰益精,不要用太燥的藥。

長久的出血癥,脈必芤,女人有這種脈,往往是血癥延久,有的甚至拖到10個月以上。曾有一個鄉村婦女,正月生了孩子,出血歷時七個月。因為能吃能做,有時又好一些,所以一直遷延未治。這是子宮因流血而下陷,血止則能上升。但因日久出血,氣虛不能升舉之故,故血流不止。其脈芤而無力。結果用升補之法治愈。

十、據脈斷癥不誤

某些病癥,出現某類的脈象,根據它以推斷疾病,可以無誤。即使是情景萬殊,而如果脈象不變,其病候也仍是不可改易的。記得在香港做醫生的時候,有一個人本來是闌尾炎腹痛,看過脈后,說是有腹痛癥。病人反問我說:你說什么我說:你是右邊腹痛。因為你右手脈象數疾。他說:你看錯了,我是闌尾炎你都不知其實既然診脈知道他的右側腹痛,也更可以據脈而運用攻瀉的療法。脈仍然是并未瞞我。

還有一件醫案也是在香港時的事:香港有一位孕婦,名字叫趙XX,在月經停止兩個月的時候,經西醫張XX診斷,說是有孕,我的診斷亦同。后來到了五個月時,腹部并不大,又往張醫生處檢查,按腹摸不著,聽診也聽不見什么。叫她回廣州作詳細檢診。她因為生產過一男一女,所以對于有孕無孕,也不在乎,只是想看看有沒有婦科病。于是來我處復診。我說:潮州人說的“餓不死胎不肥”,因此不會腹大。她問我用什么療法我說:“吃補藥”。給予補中益氣湯,重用歸芪。第三天復診。我看了她的脈,對她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