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爾克的詩學對存在主義的影響探討_第1頁
里爾克的詩學對存在主義的影響探討_第2頁
里爾克的詩學對存在主義的影響探討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9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里爾克的詩學對存在主義的影響探討存在主義,作為20最主要的非理性思潮之一,其特征不可能用寥寥數語加以概括。一般以為,克爾凱郭爾和尼采是存在主義的哲學先驅,而在筆者看來,里爾克能夠被以為是存在主義的詩性先驅,他對生命真實與存在感悟的論述不依靠邏輯性的語言進行言說,而是采取詩意的方式加以表述。在考夫曼編寫的〔存在主義:從陀思妥耶夫斯基到薩特〕中談到了里爾克,他說:下面選入的一些新近翻譯的〔馬爾特手記〕,不僅僅僅是由于〔馬爾特手記〕影響了薩特的〔惡心〕,也不是海德格爾曾經就里爾克寫在這里書手本上的一首詩歌寫過一則長篇論著,而是由于此書中道出了很多存在主義的要旨:尤其是,對真實存在的尋求,對非真實的譏笑,怎樣面臨死亡的問題,以及帶我們走進死亡的時間經歷體驗。①由此可見,里爾克對兩位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和薩特都有著不可置疑的影響力。然而,當前國內尚未有專文對這種影響進行系統而深切進入的探究,尤其是關于里爾克對薩特的創作和前期存在主義思想的影響,更是一個盲點,并未得到學界的認識與看重。而實際上,里爾克的詩學確實是薩特前期思想與創作的主要源泉。因而,本文將比較系統和深切進入地證明及闡釋里爾克的詩學對海德格爾與薩特的影響,并揭示出兩位存在主義大師對里爾克詩學的不同承受方式。一、里爾克與海德格爾:順向承受與借鑒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經歷過一次重大的改變,學界稱之為轉向。在第二階段,海德格爾不再試圖從理解存在現象的預備性分析出發,去把握存在或存在的意義,而是直接地轉向存在去考慮存在或存在的真諦,轉向了詩意地運思,轉向天、地、人、神四重奏,轉向藝術與澄明,轉向語言與思。②談到海德格爾詩意考慮的轉向,就不能不提及荷爾德林和里爾克這兩位偉大的德語詩人。(一)〔詩人何為〕中里爾克的詩意啟示在傳記〔里爾克〕中,霍爾特胡森寫道:里爾克有些部分則超前道出了海德格爾的觀點,后者也在其1950年問世的〔林中路〕中根據里爾克的一首詩對里爾克做出了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最精彩、最深刻的一種闡釋。③確實,若不是惺惺相惜,思想上有不謀而合之處,海德格爾不可能做出如此深刻的評論。熟知海德格爾的讀者,是通過〔詩人何為〕認識里爾克的。海德格爾并不只是對里爾克的詩歌做出普遍意義上的解讀,而是深切進入到思與詩層面進行深度的精神探尋。在〔詩人何為〕中,海德格爾先通過荷爾德林的哀歌〔面包與酒〕提出問題:在貧困時代里詩人何為?假如說荷爾德林是問題的提出者,那么問題的解釋和回答,則是通過里爾克的詩作與詩學所展開。海德格爾在思考:里爾克是一位貧困時代的詩人嗎?他的詩與這時代的貧困有著何種關系?他的詩達乎深淵有多深?假設這位詩人走向他能到達的地方,那么,他去往何處?④通過里爾克的詩歌創作道路,海德格爾確認他領會到了時代的貧困,并從他的考慮與詩歌中,得出了貧困的根本源頭。時代之所以貧困不但是由于上帝之死,而是由于,終有一死的人以至連他們自己的終有一死也不能認識和蒙受了。終有一死的人還沒有具有他們的實質。死亡遁入謎團之中。痛苦的機密被掩蔽起來了。人們還沒有學會戀愛。但終有一死的人存在著。⑤上帝之死,我們對死亡的無知、恐懼以及不能蒙受之感,構成了這個世界貧困的根本源頭。人本向死而生,卻一直無法正視死的存在。時代之所以貧困乃由于它缺乏痛苦、死亡和戀愛之實質的無蔽。這種貧困自己之貧困是由于痛苦、死亡和戀愛所共屬的那個實質領域自行隱匿了。只要它們所共屬一體的領域是存在之深淵,那么就有掩蔽。⑥也就是說,在這個時代,痛苦、死亡和戀愛的實質都被掩蔽了,可供它們敞開的領域也被掩蔽了。所謂共屬一體的領域是存在之深淵,就是指生命存在之深淵,究竟痛苦、死亡、戀愛等都必需依托生命而存在。這里的生命是廣義的,好像里爾克所以為的生與死的同一體。海德格爾此時要表達的是,生命存在的實質隱匿了,它的現象也就被掩蔽了,進而人們無法認識世界,也不能感受生命。假如說里爾克已經告訴了我們這個時代為何貧困,那么,在這個貧困的時代里,詩人何為?海德格爾援引里克爾在1925年11月13日給Hulewicz的信件里面的話說:我們的任務是使這一短暫易逝的大地如此深刻、如此痛苦和如此熱情地依存于我們本身,進而使它的實質從新在我們身上不可見地產生。⑦這里的大地,與其理解為土地,不如理解為天地之道。詩人要做的就是,將這種天地之道以一種不可見的方式,敞開在藝術中。海德格爾曾說,詩的實質對他們來說是大可追問的,由于他們詩意地追蹤著他們必需道說的東西。在對美妙事情的追蹤中,里爾克得以到達詩人的問題:何時才有實質性的歌唱?這個問題并不在詩人道路的開端處,而是在里爾克的道說到達詩人總體的詩人天職之際這個詩人總體應合著后繼的世界時代。這個世界時代既非一種沉溺,亦非一種衰敗。作為命運(Geschick),這個世界時代基于存在中,而且要求著人類。⑧顯然,里爾克是貧困時代的詩人,他的歌唱是實質性的,在作品中實現了世界時代的要求,促成大地實質的敞開。毫無疑問,海德格爾遭到了里爾克的影響,他找出了里爾克詩作中的本文關鍵詞語,在某種水平上加以借鑒和化用。海德格爾以為:這些基本詞語只要在它們被說出的那些領域的語境中能力得到理解。此領域就是存在者之真諦。自從尼采完成了西方形而上學以來,這個領域獲得了展開。里爾克以他自己的方式,詩意地經歷體驗并蒙受了那種由形而上學之完成而構成的存在者之無蔽狀況。⑨海德格爾以此為突破口,深切進入地探究了存在自己在里爾克身上的顯現。德里達在研究胡塞爾著作的經過中,發現哲學家在討論言而未明的論斷時,不會用語言去直接陳述,通常會使用隱喻,用一些帶有隱含意的詞匯,曲折地表達個人看法,隱晦但無懈可擊。同樣,海德格爾在其論著中也經常使用詩意般的詞匯和言語,他對里爾克詩歌中本文關鍵詞語的發掘和借鑒就是最好的佐證。事實上,讀者能夠在海德格爾的著作中頻頻地發現這些本文關鍵詞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海德格爾與里爾克在同一個詞匯中找到了屬于他們二人共有的精神契合點,當然,這是哲性與詩性的契合。被海德格爾放在第一位的是天然,他指出:里爾克所謂的天然并不對立于歷史。首先,它并不是指天然科學的對象領域。天然也并非對立于藝術。天然乃是歷史、藝術和狹義的天然的基礎。⑩海氏發現了里爾克所謂天然的獨特之處,既有古典意味,它相當于一些古希臘詞匯,與生命類似,但又有現代成分,由于里爾克稱天然為原始基礎(Urgrund)。這表示清楚,人比其它存在者更深地進入到存在者的基礎中(11),并在存在者的基礎中衍生出來了冒險。人類渴望自在與安全,但畏懼冒險,這乍一看合情合理,而實際上是一個悖論。人只要在冒險的經過中,才是無蔽、敞開的朝向天然,成就原始的基礎,這種無蔽的敞開,讓人擁有自在感,自在的人沒有憂愁,沒有現實世界的存在之煩,他們無憂無慮,進而也是安全的。沒有膽量冒險,只能呆在社會的窠臼與枷鎖中,體驗存在之煩,享受失去原始基礎的生活。最終,海德格爾結合里爾克的詩歌,給天然做出了盡量忠誠于里爾克原意的解釋:生命在這里意味著:在其存在中的存在者,即天然。(12)此后,我們在海氏給恩斯特榮格爾的紀念文章〔面向存在問題〕(原名〔論線〕)中,又一次看到了天然的影子,也許在某種水平上,我們不得不成認,海氏只要提及存在就不可避免會點明或者暗含天然這個本文關鍵詞語,它意味著生命,也意味著存在者的基礎。其次,海氏發現了里爾克詩歌中的敞開者。用里爾克的話來說,敞開就是那個沒有鎖閉的東西。它沒有鎖閉,由于它沒有設立界線。它沒有設立界線,是由于它自己解脫了所有界線。敞開著乃是那一切沒有界線的東西的偉大整體。(13)它指代了一種牽引,一種未被照亮的東西,在無界線的東西中吸引,是一種容許進入的狀況。隨后,敞開一詞,頻繁出如今海德格爾的著作中,有時候也會用無蔽來代替。考夫曼在〔存在主義從陀思妥耶夫斯基到薩特〕中指出海德格爾中的一個現象:在他后期的著作中,他對語言的暴力,暗示了他想用里爾克喜歡的詞匯之一,敞開,來表達一些新的、極端以及不可言說的事物給新的一代。(14)一般讀者得知敞開一詞是來自海氏的著作,而事實上,敞開這個詞是海德格爾借用里爾克的。(15)這個詞匯比天然頻率更高層次地出如今海氏的著述中,如在〔阿納克西曼德之規語〕中,由這一規語出發討論萬物的產生和消滅,由此引發了關于存在基本特征的考慮,掩蔽和無蔽作為其特征在文中被大量論述。在〔藝術與空間〕中,海德格爾也強調了藝術和存在的實質狀況就是一種無蔽狀況。里爾克作品中本文關鍵詞語還有許多,雖然當時能指滑動這樣的概念并不為人所知。然而,詞匯與詞匯指向的互相指涉的豐富性,不管是里爾克還是海氏都充足地領會到了。恰是這種繼承和變形或置換的使用,促成海氏著作的深邃性和豐富性,也使得里爾克的作品能夠被源源不斷地被解讀和被發掘。(二)海德格爾死亡哲學中里爾克的影子〔現代哲學主流〕的編寫者施太格繆勒以為,海德格爾死亡哲學的重要思想來源于里爾克。在編寫海德格爾這一章時,他指出,海氏有些觀點應該加以強調,而其中有一個關鍵的觀點是走向死亡的存在。施太格繆勒以為這個觀點建立了與詩人哲學家李爾克(即里爾克)的某些方面的聯絡。(16)在李爾克那里,死亡是作為把人引導到生命的最高峰,并使生命第一次具有充足意義的東西出現的。這種死亡并不是有人死去的那種渺小的死亡,不是在大城市里成批地生產出來的渺小的死亡;這乃是一種偉大的死亡,它是具有不可代替的個體性的人作為不可褫奪的真正自己的成就來完成,作出的。而在李爾克后期的詩作中,人不斷地遭到死亡的威脅這一問題越來越具有核心的意義。在李爾克那里還有形而上學的解釋摻入其中,而在海德格爾那里則是根據內在的思想,只是就死亡在生命自己的功能(以及就死亡對于認知死亡、想到死亡的人的現存在的意識所起的作用)對死亡加以解釋。一方面,死亡被用作獲得本然的實存這一概念的基礎,另一方面,它又被用來制訂有限性這一實存主義本體論的概念。(17)筆者以為,海德格爾所遭到的里爾克的影響,重要集中在詩人的后期,就〔詩人何為〕一文看來,海氏所引用的詩歌和信件均為里爾克后期所作。文中,海氏引用了里爾克信件中的一句話:死亡乃生命的一面,它躲避我們,被我們所掩蔽。(18)從某種意義上,我們能夠判定,海氏承受了里爾克的看法:不帶否認意味地來讀解死亡這個詞語。由于,海氏以為死亡乃是觸及終有一死的人的實質的東西;死亡因此把終有一死的人投入通往生命之另一面的途中,進而把他們設入純潔牽引的整體之中。死亡由此把終有一死者聚集入于已經被設定的東西的整體之中,入于整體牽引之著實(Positum)中。(19)這直接表示清楚海德格爾承受了里爾克的觀點:死亡是生命的另一面,被掩蔽的一面,它與生是合一的,是一個整體。只是海德格爾更重視時間的體驗性,于是產生了向死而生,即走向死亡的存在。里爾克不僅給了貧困時代一個完美的解釋,也回答了貧困時代詩人何為的問題。他的詩歌思想深深地影響了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和詩學。不管是其本文關鍵詞語天然、敞開、存在,還是他的死亡觀念,都對海德格爾轉向詩意考慮的哲學之路有著深遠的影響。恰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能夠斷定,與荷爾德林一樣,里爾克同樣是存在主義哲學的詩性先驅。而且與19世紀的荷爾德林相比,已經跨入到20世紀的里爾克,其現代詩歌思想對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更為深邃。二、里爾克與薩特:逆向繼承與升華提及存在主義,薩特是另一位不可避開的主要哲學家。與海德格爾類似,薩特的哲學思想也非一以貫之。薩特說:戰斗正好把我的生活分成兩截,同樣,其哲學思想也由于二戰分成兩個階段,薩特說戰斗向我披露了我自己和世界的某些相貌。比方說,我是在戰斗中才領會到被囚禁這一深刻的異化,我也是在戰斗中才領會到與人的關系,領會到敵人。(20)此后的薩特積極投入社會活動,由此出現了哲學轉向。如前所述,考夫曼以為里爾克的〔馬爾特手記〕對薩特的〔厭惡〕產生了影響。然而,與海德格爾順向承受的方式不同,薩特對里爾克的承受更多具體表現出為逆向的繼承與升華。不管是小說〔厭惡〕,抑或其前期存在主義思想,我們都能夠從中看到里爾克的思想精華真髓。(一)〔厭惡〕對〔馬爾特手記〕中時間意識的反向承受〔馬爾特手記〕由兩個部分構成,共71個片段,講述的是一位丹麥貴族青年馬爾特的游記和考慮。如該書譯者所說:這些斷片由于共同的主題孤單、恐懼、疾病、死亡、愛、上帝等,在精神暗潮上構成了一個特殊的有機整體,而且因而成為現代存在主義文學最主要的先驅作品之一。(21)而〔厭惡〕由一個名叫洛根丁的知識分子的日記所構成,沒有完好的情節,沒有特定的故事,講的是洛根丁在為一位侯爵寫傳記的經過中的所見所聞。這一切讓洛根丁深刻地體驗到了存在的窘境惡心感。兩部作品的敘述形式、精神內核,皆是一脈相承的。比方都采取日記體的形式寫作,虛無是寫作的宗旨。不外薩特在里爾克作品的基礎上做了一定的修正,例如,與里爾克在日記中淡化時間的態度不同,薩特刻意尋求了時間的精準;他將里爾克作品中帶有間隔的恐懼感,升華為無間隔的惡心感;薩特還盡量地拋棄了里爾克作品中常用的回憶敘述形式,轉而直面現時、此在的世界。里爾克的作品雖以手記的形式展現于讀者面前,然而更多的則是他個人的生命體驗,而薩特的作品固然以惡心這種個人體驗性的詞語作為標題,但整個作品的重點則是對現代人類生命窘境的哲思。葉廷芳先生對〔馬爾特手記〕的定位是,這是一部具有存在主義哲學釋義的日記體長篇小說。(22)在筆者看來,作為日記體小說,〔厭惡〕似乎更為標準,它也具有濃烈厚重的存在主義意識,雖說作者并沒有刻意在小說中宣揚這種思想,但是,關于自在選擇和偶爾性的主題,卻先于哲學巨著〔存在與虛無〕展現在這部長篇小說中。同是具有存在主義色彩的小說,同樣是采取日記體,我們發現,兩部作品對時間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就〔馬爾特手記〕而言,從所描寫的內容上看,全書重要由三種筆記構成。第一種筆記是現時的馬爾特敘說他在巴黎、哥本哈根、威尼斯等地的見聞、遭受和體驗,這類筆記又以馬爾特在巴黎的遭受、體驗為重中之重;第二種筆記是馬爾特對童年時期生活、經歷的回憶;第三種筆記是馬爾特對他所閱讀過的書籍中的歷史、文學女性的尋思,對曾經欣賞過的藝術作品、建筑古跡的緬想。(23)〔惡心〕的內容則沒有順序,各種描繪敘述在小說中混為一團,既有日常生活的描繪敘述,也有對學術研究的討論,還有對人文主義自學者等人物的觀察等等,而事實上,這一切就是生活的常態。這種有序與無序的敘述形式,給讀者的時間概念天然也是全然不同的。里爾克作品中的有序內容以無時間性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厭惡〕中無序性的內容則是以一種類似精準的時間觀念傳達給讀者。這種敘述時間的差別是意味深長的。〔馬爾特手記〕中只出現過一個時間標記,第一個斷片九月十一日,圖利耶街。其他的斷片均用阿拉伯數字編號,毫無時間的痕跡。里爾克將個人對現實的體驗和屬于自己的回憶混雜起來,交織放置在作品中。作品中沒有直接對外部事件的描繪敘述,只要外部事件在內心的顯現,顯然,這里的時間被忽略掉了。里爾克覺得時間與人的關系非常深奧玄妙,在給PrincessMarie的信中,他說:我不知道人們能夠做什么,做多少,但大部分時間,他們看起來很忙,或者至少喜歡繁忙,他們忙個不停,我確信他們正在完成各種事情,飾演自己的角色,寫信,但仍然有時間留下來,難以打發的時間,那些時間凌駕于嘈雜,就像凌駕于小丑,只能放棄。每件事情捉住我,時間不斷的偷走我的征程,我像一個漂泊漢,掠奪者,魔鬼,從背后看著它,何時能讓時間停止?(24)生活在人們毫無知覺的繁忙中被時間偷走。時間強暴了生活,它敦促人們一直繁忙,卻好像走馬觀花,最終什么都沒能留下。因而,里爾克希望時間能夠停止。在創作中,他所宣揚的理念就是如此,他主張寫帶有普遍性的內容和內心的狀況,只要這樣,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內心的東西,是一種向內轉的結果,它與生命融為一體。與空間的三維性不同,時間是一維的,它只要過去、如今和將來,走向也非常明確,只是向前,不可逆轉。然而,在里爾克后期的作品〔馬爾特手記〕、〔杜伊諾哀歌〕以及〔奧爾普斯十四行詩〕中,卻宣告了時間向度已然失效的空間世界觀念:我們這些生活在這里岸此時的人,一分一秒沒有在時間世界里得到知足,也不受時間世界的約束。我們不斷地走去,走去,走向疇昔,走向我們的深淵,走向外表看來還會在我們身后出現的將來。一切都存在于那種絕頂偉大的,敞開的世界中,不能說同時存在,由于恰是由于取消了時間,一切才存在。無論何處,倏忽流變性都跌進了一種深刻的存在。(25)在〔馬爾特手記〕中,里爾克貫徹了這一理念,淡化時間,強調存在,將每個斷片以自己獨特的形式展開。然而,在薩特的日記體小說〔厭惡〕中,時間的影子無處不在,從年代到星期到詳細的時間段,無一不清楚明晰地介紹給讀者。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曾借用胡塞爾現象學里對時間過去、如今、將來的劃分方式,參加安閑、自為的因素,并將時間性劃分為時間化時間性和心理的時間性。〔厭惡〕則是時間化時間性和心理的時間性完美結合的典范。心理的時間性既顯現為與我們的存在方式不能并存,又同時顯現為一種主體間的存在,科學的對象,人類行動的目的。至于心理時間性,則不能被構成,由于它只是一些行為的連續順序。除此之外,心理的時間性只能為未被反思的自為顯現,這未被反思的自為是對世界的出神的純潔在場:它在反思中被揭示,證明反思應該構成它。(26)假如說每篇日記標題上的時間屬于時間化時間性,這些時間作為一種坐標系相對客觀,不由人的意志而更改,那么,日記的內容則是屬于心理時間性,這些描繪敘述的存在滯后于我們實際的存在,而非同步進行。然而,即使如此,作為心理時間性的描繪敘述行為的可信度仍然是遭到質疑的。如:一月三十日星期二。今日無事可記。這真是奇怪:我已經寫滿了十頁,卻還沒有說出實話最低限度沒有把全部實話說出來。我在日期下面寫上今日無事可記的時候,我是昧著良心寫的。日記里的時間,有的以至精到準確到了小時,如星期五三點鐘,五點半等。巴雷特曾指出:海德格爾說,歷史的這種意義其實源出一個愈加基本的意義:人是時間性的,簡單地是由于人是這樣一個生物,他的存在自己是在時間中展開的。(27)這就是說,時間是人存在的充足條件,然而并不是說我們處在時間中、感遭到時間的流動,我們就是存在的。在謊話和虛偽的生活中,雖然感遭到時間的流逝,卻無法證明存在。反而,時間越是精到準確,越證明人存在的虛妄。在時間意識上,薩特與里爾克一致,但在表現方式上,卻反其道而行之,將時間的存心故意淡化改變為刻意精到準確。他在〔厭惡〕中說,把存在驅逐出我以外,把時間的脂肪抽閑,把它們絞扭,弄干,凈化我自己,使我變成堅硬,以便最后發出薩克管的那種清楚明晰而精確的樂聲。這意味著,時間和存在兩個因素,并沒有讓人感覺踏實,反而使生命齷齪、模糊。當存在占領主體,人反而無處可逃。假如說,里爾克在〔馬爾特手記〕中,淡化時間是為了表達時間對于整個世界和人來說是失效的,那么,薩特在〔厭惡〕中精到準確地強調時間,則是為了說明即使是人在時間中行走、占領時間,也并不能證明人是存在著的。在薩特看來,不僅僅僅是時間失效,連存在也是失效的,世界的實質、人的實質就是虛無。(二)薩特前期存在主義思想對〔馬爾特手記〕精神內核的升華〔馬爾特手記〕不僅對〔厭惡〕的創作產生了影響,它也影響了薩特的前期存在主義思想。薩特的哲學思想以二戰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從〔存在與虛無〕中極為尖銳、純潔的個人主義思想,到后來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薩特強調文學應該參與社會,呼吁人們進行自在選擇,并為自己的選擇承當責任。縱觀薩特前期的存在主義思想,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有〔馬爾特手記〕的影子。薩特的〔存在與虛無〕是其前期存在主義思想的代表作品。存在主義,與其說是一種哲學思想,不如說是一種倫理學思想,它討論人本身、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里爾克在〔馬爾特手記〕中,談到了他者,既有對別人形象的描繪敘述,也有自我對別人的感悟。里爾克在〔手記〕中充足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和想象力,逼真地描繪敘述了主人公的生命存在體驗。如:這里有許多人,但是這里的面孔更多,由于每一個人就有很多面孔。有一些人常年累月老是戴著同一張面孔它會天然地變舊,變臟,在起皺紋的地方皴裂;它會拉長,就像一個人在旅途中戴破的手套再如:這樣的鄰人跟所有的同類生物共同擁有一個特性是:他們的存在全都能夠根據他們所制作的一系列騷亂來描繪敘述。在我碰到的鄰人中,有行為離奇乖僻的,也有極度刻板的。我曾經長時間地坐在房間里,絞盡腦汁想搞明白前者行為做事的規律里爾克努力地觀察別人,卻又老是活在對別人的恐懼中,一如他在生活中,對一個人獨處持有一份恐懼,希望有人能夠參與自己的生活,然而,一旦有人真正開始進入,他又覺得萬分恐懼,希望能夠逃離。在〔存在與虛無〕中,薩特專門討論了與他者的關系。只是一開始,薩特的設定便有些聳人聽聞:沖突是為他的存在的原始意義。(28)一旦有人了解自己,這就說明別人把握了一個機密,我所是的東西的機密。他使我存在,而且恰是因而占領了我(29)人恰是在這種了解和反了解的經過中不斷地保全自己,守住自己的存在,這似乎已經成了每個人都要堅守的陣營。我努力把我從別人的支配中解放出來,反過來力圖控制別人,而別人也同時力圖控制我。(30)于是自我與別人的關系變成了交互審視的經過:我是別人凝視和評判的對象,別人也是我凝視和評判的對象。然而我不知道別人怎樣審視我,同時別人也不知道我怎樣審視他。故而別人的存在于我是一種永久的危險,反之亦然。因而,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審視、相互逃避、相互排擠的關系,但也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這就是薩特在劇本〔隔離審訊〕中所要表達的重要思想:別人即地獄。而里爾克在〔馬爾特手記〕中通過主人公表示自己在學習觀察,實際上,也就是對別人的審視,同樣的道理,這個時候必定也有人在對主人公進行觀察和審視,在這種交互的觀察與審視的過濾中,沉淀下來的便只要恐懼。當然,里爾克也并不否認所有的人,比方他對不求回報、全心愛著的女性便贊揚有加。劉小楓在其〔詩化哲學〕中提到:在里爾克前期所著的長篇小說〔布里格隨筆〕(即〔馬爾特手記〕)中,他提出了這樣一個命題:我是虛無。他以為:在里爾克看來,人們對外在時間的東西知道得越多,對自己的內在、自己的命運、自己的歸宿就知道得越少,這必定會帶來人的虛空感。(31)筆者以為,與其說〔馬爾特手記〕的命題是我是虛無,不如說存在是虛無。不難看出,馬爾特的恐懼更多的是來自內心,這些看似來自外界事物的恐懼,實際是莫須有的,應該說這是內心世界的映射。不僅僅對于存在,人最終的感受會是虛無,就連存在自己,其實質最終也只能是虛無。這也就應了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對虛無的界定:虛無只要在被明確地虛無化為世界的虛無時能力成為虛無;即,只要當它在虛無化中明確地指向這個世界以把他自己確立為對這個世界的否認時,能力成為虛無。虛無把存在帶到它的中心。(32)同樣的道理,這種走向虛無感的恐懼感,最終的目的是將人的視線從外部移向人本身內部。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發現,里爾克對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和薩特的創作及其前期存在主義哲學有著極大的影響,但這兩位大師幾乎是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方式對里爾克的現代派詩學進行繼承與承受。海德格爾對里爾克采取了順向承受的方式,他借鑒而且沿用了里爾克詩作中的本文關鍵詞語,如天然、敞開、大地、死亡等等,它們不僅成為了海德格爾著作中的高頻詞匯,而且也是理解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哲學的關鍵。相比起海德格爾的順向承受,薩特則采取了逆向繼承與升華的方式,雖然薩特和里爾克的作品都表達了對現代人類生命窘境的考慮,但薩特在其小說創作中采取了與里爾克淡化時間相反的方式,即有意識地將時間刻意精準化,以表達他對里爾克的敬意;而在〔存在與虛無〕中,薩特進一步升華了里爾克關于人與人之間異化關系的考慮并強化了虛無的根本命題。總之,詩人里爾克以自己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魅力,不僅影響了海德格爾哲學的詩性轉向,而且觸發了薩特的小說創作與前期存在主義思想,所以他的確是存在主義哲學的詩學先驅。注釋:①Kaufman.Existentialism:fromDostoevskytoSartre.NewYork:MeridianBooks,1956,p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