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財政與稅收
南航大經濟與管理學院楊曉明
財政與稅收南航大1第一章財政概論1.1財政及其特征1.2財政的職能1.3財政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第一章財政概論1.1財政及其特征21.1財政及其特征一、從財政現象認識財政概念財政是政府的收支活動,并通過其收支來決定收入分配和資源配置。二、從財政特征認識財政概念(一)財政一般特征1、財政分配以國家為主體。1.1財政及其特征一、從財政現象認識財政概念32、財政分配以社會剩余產品價值為主要對象。3、財政分配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求。4、財政分配以無償性分配為主。(二)概念表述財政是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通過參與社會產品分配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經濟活動。2、財政分配以社會剩余產品價值為主要對象。4三、財政體系1、政府預算――國家財政體系的主導環節。2、預算外資金――國家財政體系的補充環節。3、國家信用――國家財政體系的輔助環節。4、國有企業財務――國家財政體系的基礎。三、財政體系51.2財政的職能一、資源配置的職能是指政府通過財政資金的分配及其對社會其他資源流向的引導,最終形成一定的資產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功能。二、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是指財政利用各種手段來調節各分配主體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實現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的目標。1.2財政的職能一、資源配置的職能6三、經濟穩定和發展的職能是指運用財政政策和收支分配手段,對宏觀經濟加以調控,達到經濟穩定和發展的目標。三、經濟穩定和發展的職能71.3財政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一、社會再生產中的財政(一)財政分配與生產的關系(二)財政分配與交換的關系(三)財政分配與消費的關系1.3財政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一、社會再生產中的財政8二、國民收入分配中的財政(一)財政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過程(二)財政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財政在國民收入的分配中,處于主導地位。二、國民收入分配中的財政9主要表現在:1、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相當大的比重。2、財政分配直接調節消費與積累的比例關系,并最終調節著未來的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3、財政分配制約著價格分配、信貸分配、工資分配。主要表現在:10三、財政分配與其他分配形式的關系(一)財政分配和價格分配的關系(二)財政分配與工資分配的關系(三)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的關系三、財政分配與其他分配形式的關系11第二章財政收入2.1財政收入的規模與結構2.2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利潤分配制度2.3“費改稅”改革第二章財政收入2.1財政收入的規模與結構122.1財政收入的規模與形式一、組織財政收入的原則1、發展經濟,廣開財源2、兼顧國家、企業、個人三者利益3、兼顧公平與效率2.1財政收入的規模與形式一、組織財政收入的原則13二、財政收入的分類1、按經濟成份分類:分為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私營經濟等。2、按財政收入的價值構成分類:分為C、V、M三部分。3、按財政收入的部門構成分類:分為工業、農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商業等部門。4、按財政收入的地域構成分類二、財政收入的分類14三、財政收入規模分析(一)制約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1、經濟發展水平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3、產業結構和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國家職能范圍的大小三、財政收入規模分析15(二)提高我國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的必要性和途徑途徑:1、提高經濟效益是根本。2、要逐步實現財政收入與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的大體同步增長。3、加強財政立法,以法理財。(二)提高我國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的必要性和途徑16四、財政收入的形式(一)稅收形式(二)國有資產收益形式(三)國債形式(四)收費形式四、財政收入的形式172.2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
國有企業利潤分配制度一、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確定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和國家行政管理機構之間、國有資產所有者之間以及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內部各機構之間權責關系的根本制度。2.2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
國有企業利潤分配制度18(一)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內容(二)國有資產經營與管理現狀(三)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基本原則(四)國有資產管理體系的構成(五)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及其職能(一)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內容19二、國家與國有企業的利潤分配關系
一方面,國家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憑借政治權力,以稅收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的利潤分配;另一方面,國家以所有者的身份,憑借財產權力,以上繳國有資產收益的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的利潤分配。二、國家與國有企業的利潤202.3“費改稅”改革以清理整頓預算外、制度外資金和各種收費為前提,使政府稅收、規費、使用費和與政府財力無關的商業性收費分流歸位的一種綜合性稅費改革。2.3“費改稅”改革以清理整頓預算外、制度外資金和各種收21一、亂收費所造成的危害1、加重企業和農民負擔。2、分散了政府財力,削弱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3、是滋長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的經濟根源。4、造成資金使用低效率。一、亂收費所造成的危害22二、我國稅費改革基本思路在清理整頓各種現行收費的基礎上,按照現代市場經濟的導向,決定稅收、規費、使用費和非預算收費的組合方式和通盤管理框架,依不同的資金性質、特點使它們分流歸位,各行其道。二、我國稅費改革基本思路23分流歸位的基本做法:1、取消一批;2、改稅一批;3、規范一批;4、剝離一批。分流歸位的基本做法:24第三章財政支出3.1財政支出的規模與效益3.2社會公共消費性支出3.3投資性支出3.4財政補貼支出3.5社會保障支出第三章財政支出3.1財政支出的規模與效益253.1財政支出的規模與效益一、財政支出的原則1、量入為出的原則2、統籌兼顧、保證重點的原則3、節約與效益原則二、財政支出的分類(見教材51-53頁)3.1財政支出的規模與效益一、財政支出的原則26三、財政支出的規模控制(一)財政支出總量的控制1、財政支出總額,必須控制在國家財政收入總量的范圍之內。2、財政支出總額,必須與國家職能及其轉變相適應。3、財政支出的控制,在順序上要貫徹先維持后發展的原則。4、確定財政支出的數量界限,必須堅持同物資的可供量和產品的構成相適應。三、財政支出的規模控制27(二)維持性支出的數量界限1、消費維持性支出的最低限=前期消費支出量+政府增加服務所必須增加的消費性支出。2、積累維持性支出的最低限(1)非生產性支出=前期量+本期增加量(2)生產性支出=社會投資增量-企業、個人投資增量(二)維持性支出的數量界限28(三)發展性支出的數量界限發展性支出的最大量=財政支出總量-維持性支出最低量(三)發展性支出的數量界限29四、財政支出效益的衡量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2、最低費用選擇法3、公共勞務收費法四、財政支出效益的衡量方法303.2社會公共消費性支出一、行政管理、國防支出(一)支出內容(二)支出管理二、文教科學衛生事業支出(一)支出內容(二)支出管理3.2社會公共消費性支出一、行政管理、國防支出311、定員定額管理(1)確定本事業單位的定員。(2)劃分收入定額和支出定額。2、財務管理(1)全額預算管理(2)差額預算管理(3)企業化管理1、定員定額管理323.3投資性支出一、基本建設投資支出二、流動資金支出三、企業挖潛改造資金支出四、發展農業支出3.3投資性支出一、基本建設投資支出333.4財政補貼支出一、概念財政補貼,是國家為了執行某項政策以達到調控經濟運行或穩定社會等目的而給予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特定的無償補助。二、內容1、企業虧損補貼2、價格補貼3、財政貼息3.4財政補貼支出一、概念34三、形式1、預算支出形式2、抵減收入形式3、先征后退形式4、代替付息形式5、承受低收費三、形式35四、財政補貼制度的改革(一)存在問題1、數額巨大,增長失控。2、妨礙價格杠桿作用的發揮。3、掩蓋經營中的問題,不利于企業轉換經營機制。(二)改革措施1、合理確定補貼項目。2、縮小價格補貼范圍。3、嚴格界定企業虧損補貼范圍。四、財政補貼制度的改革363.5社會保障支出一、概念是國家向喪失勞動能力、失支就業機會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臨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二、內容1、社會保險2、社會救濟3、部分民政福利服務3.5社會保障支出一、概念37三、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一)存在問題1、社會保障覆蓋面窄,社會化程度低。2、社保基金由企業負擔,不利于企業公平競爭和結構優化。3、失業保險面窄。(二)改革措施1、逐步擴大社會保險的范圍。2、完善社會保險個人交費制度。3、開征社會保險稅。三、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38第四章國債與國債管理4.1國債及其功能4.2國債制度4.3國債規模分析第四章國債與國債管理4.1國債及其功能394.1國債及其功能一、國債的產生與發展國債,即政府的債務,是指政府在國內外發行債券或向外國政府和銀行借款所發生的國家債務。國債產生的條件有二:一是財政支出的需要,二是借貸資本的存在。4.1國債及其功能一、國債的產生與發展40二、國債的種類1、按發行地域分:國內公債和國外公債。2、按舉債形式分:借款和發行債券。3、按償還期限分:長期國債、中期國債、短期國債、不定期中債。4、按發行性質分:強制公債和自愿公債。5、按債券流動性分:可轉讓公債和不可轉讓公債。6、按國債的實體形式分:貨幣公債和實物公債。二、國債的種類41三、國債的功能(一)彌補財政赤字(二)籌集建設資金(三)調節國民經濟三、國債的功能424.2國債制度一、國債的發行(一)國債的發行方式1、公募法。指國家向社會公眾募集公債的方法,有直接公募法和間接公募法兩種。2、包銷法。指國家將發行的債券統一售與金融機構,再由金融機構自行發售的方法。4.2國債制度一、國債的發行433、攤派法。是指政府在償還或支付經費時,對于債權人或其他支付對象不付現金,而付給國債,或者付給部分現金加上部分國債。4、公賣法。是指政府委托經紀人在證券交易所出售國債的方法。3、攤派法。是指政府在償還或支付經費時,對于債權人或其他支付44(二)國債的發行價格1、平價發行2、折價發行3、溢價發行(二)國債的發行價格45二、國債的償還(一)國債償還的資金來源1、基金償還2、國家調換償3、預算列支償還4、預算盈余償還。(二)國債的償還方式1、直接償還法2、抽簽償還法。3、市場購銷法4、調換償還法。二、國債的償還46三、國債的流通(一)國債流通的意義1、有利于國債的發行。2、有利于降低政府的籌資成本。3、有利于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三、國債的流通47(二)國債流通市場的類型1、國債現貨市場2、國債回購市場3、國債期貨市場4、國債期權市場(二)國債流通市場的類型484.3國債規模分析一、衡量國債規模的指標1、國債負擔率:是一定時期國債余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2、國債依存度:是指當年國債發行額與當年財政支出的比率。3、國債償債率:是指當年的國債還本付息額占當年財政收入的比率。4.3國債規模分析一、衡量國債規模的指標49二、我國國債規模的分析1、從國債規模的增幅分析2、從國債依存度分析3、從國債償債率分析4、從國債負擔率分析5、從債務支出分析二、我國國債規模的分析50第五章政府預算和
財政管理體制5.1政府預算5.2財政管理體制第五章政府預算和
財政管理體制5.1515.1政府預算一、政府預算的概念及其構成(一)概念政府預算是按法定程序編制、審查和批準的政府年度財政收支計劃,是以收支一覽表形式表現、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它既是政府籌集和分配集中性財政資金的重要工具,又是加強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手段。5.1政府預算一、政府預算的概念及其構成52(二)政府預算的構成根據政府政權分級與行政區域的劃分確定,并與經濟管理體制相適應。政府預算由中央預算和地方預算所組成。中央預算是政府預算體系中的主導環節。地方預算是政府預算體系中的基本環節。(二)政府預算的構成53二、政府預算的組織形式及復式預算的內容(一)政府預算的組織形式1、單式預算是把預算年度內政府各項財政收支不分經濟性質和用途,統一編制在一個平衡表內,反映政府預算年度內全部集中性預算收支活動的計劃。二、政府預算的組織形式542、復式預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收支平衡表系列所形成的,全面反映政府預算年度內性質不同的預算收支活動的預算。(二)復式預算的主要內容1、經常性預算2、建設性預算2、復式預算55三、政府預算周期(一)政府預算的編制(二)政府預算的執行(三)政府決算三、政府預算周期565.2財政管理體制一、財政管理體制的概念與分類(一)概念是國家規定中央和地方、地方各級政府之間、國家與企事業單位之間,有關財政管理方面的權限、職責、收支、資金的劃分的基本制度。5.2財政管理體制一、財政管理體制的概念與分類57(二)分類1、按國家政權級別分: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2、按財政業務內容分:政府預算管理體制、稅收管理體制、基本建設投資管理體制、國有企業財務管理體制和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體制等。3、按財政管理模式分:集權式財政管理體制、包干式財政管理體制和分權式財政管理體制。(二)分類58二、建立財政管理體制的原則(一)統一政策與分級財政相結合(二)規范性與靈活性相兼顧(三)獨立性與約束性相協調(四)財權和事權相對稱二、建立財政管理體制的原則59三、我國現行財政管理體制――分稅制1、按照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事權,合理確定各級預算支出的范圍。2、事權與財權相結合,按稅種劃分中央與地方的收入。3、設置中央和地方兩套稅務機構,明確各自稅收管理權限。4、科學地核定地方收支基數,實行規范化的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制度。三、我國現行財政管理體制――分稅制60第六章財政平衡和財政政策6.1財政平衡的意義6.2財政赤字分析6.3財政政策第六章財政平衡和財政政策6.1財政平衡的意義616.1財政平衡的意義一、財政收支平衡的概念是指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在數量上相等。結余或赤字的口徑:赤字或結余=(經常性收入+債務收入)-(經常性支出+債務支出)赤字或結余=經常性收入-經常性支出6.1財政平衡的意義一、財政收支平衡的概念62二、財政收支平衡的意義第一、制約社會供求關系。第二、制約積累性支出和消費性支出。第三、緩解通貨膨脹壓力。二、財政收支平衡的意義636.2財政赤字分析一、財政赤字的概念是指預算年度財政收入小于支出,導致收支不平衡的一種財政現象。二、財政赤字的成因1、經濟的周期性波動2、政府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6.2財政赤字分析一、財政赤字的概念64三、財政赤字的彌補方法1、動用歷年財政結余。2、增加稅收。3、向銀行透支和借款。4、發行政府債券。三、財政赤字的彌補方法656.3財政政策一、財政政策的概念是政府為了實現既定的社會、經濟目標,依據客觀經濟規律制定的指導財政工作和處理財政關系的一系列方針、準則和措施的總稱。6.3財政政策一、財政政策的概念66二、財政政策的構成要素(一)財政政策目標1、物價相對穩定2、收入合理分配3、經濟適度增長4、社會生活質量逐步提高(二)財政政策主體中央政府、各級地方政府二、財政政策的構成要素67(三)財政政策工具1、財政支出2、稅收3、公債4、國家預算(三)財政政策工具68三、財政政策分類1、按政策功能分類,可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2、按調節的對象分類,可分為總量財政政策和個量財政政策。3、按政策作用機制分類,可分為自動穩定財政政策和相機抉擇財政政策。三、財政政策分類69四、我國現行財政政策分析四、我國現行財政政策分析70財政與稅收南航課件71財政與稅收南航課件72第七章稅收概論1.1稅收及其特征1.2稅收制度第七章稅收概論1.1稅收及其特征731.1稅收及其特征一、稅收的定義1、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2、行使征稅權的主體是國家3、國家征稅所憑借的是政治權力4、國家征稅的目的是為社會提供公共品5、稅收必須借助于法律形式進行1.1稅收及其特征一、稅收的定義74二、稅收的形式特征1、稅收的強制性2、稅收的無償性3、稅收的規范性二、稅收的形式特征75三、稅收負擔(一)稅收負擔的概念指納稅人因向國家繳納稅款,而承受的福利損失或經濟利益的犧牲。三、稅收負擔(一)稅收負擔的概念76(二)稅收負擔的分類1、按照稅收負擔所涉及的范圍分①宏觀稅收負擔②中觀稅收負擔③微觀稅收負擔(二)稅收負擔的分類772、按照稅收負擔是否轉嫁分①直接稅收負擔②間接稅收負擔3、按照稅收負擔真實度分①名義稅收負擔②實際稅收負擔2、按照稅收負擔是否轉嫁分78
(三)稅收負擔的衡量指標
宏觀稅收負擔指標:1.國民生產總值稅負率2.國內生產總值稅負率3.國民收入稅負率微觀稅收負擔指標:1.企業所得稅稅負率2.企業綜合稅收稅負率3.個人所得稅稅負率(三)稅收負擔的衡量指標79(四)影響稅收負擔的因素宏觀稅負影響因素:1、經濟發展水平2、經濟制度3、國家職能范圍4、經濟政策5、財政收入結構6、稅負統計口徑(四)影響稅收負擔的因素宏觀稅負影響因素:80據世界銀行測算:按人均收人均GNP政府收入占入劃分 (美元)GNP比重(%)低收入國家 200 15.6 中下等收入國820 20.9 中上等收入國1850 23.6 工業國 11810 24.5
據世界銀行測算:81微觀稅負影響因素:1、稅基2、稅率微觀稅負影響因素:82四、稅負轉嫁和稅負歸宿(一)稅負轉嫁與歸宿的概念稅收負擔轉嫁,是指納稅人通過種種途徑,將其繳納的稅款轉移給他人負擔的過程。稅收負擔歸宿,是指稅收負擔的最終歸著點或稅收負擔轉嫁的最后結果,即稅收負擔的最終承擔者。四、稅負轉嫁和稅負歸宿(一)稅負轉嫁與歸宿的概念83(二)稅收負擔轉嫁的形式1、前轉:指納稅人作為商品銷售者,通過提高商品或勞務銷售價格的方法,將其所繳納的稅款,向前轉移給購買者或消費者負擔的一種形式。2、后轉:指納稅人作為購買者,通過壓低商品或勞務價格的方法,將所繳納的稅款,向后轉移給商品或勞務供應者負擔的一種形式。(二)稅收負擔轉嫁的形式843、消轉指納稅人將所繳納的稅款,通過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擴大生產規模,改進生產技術等方法,補償其納稅損失,使稅收負擔在生產發展和收入增長中自行消失的一種形式。4、稅收資本化指將所購資本品可預計的未來應納稅款,通過從購入價格中預先扣除的方法,轉嫁給資本品出售者。3、消轉指納稅人將所繳納的稅款,通過改善經營管理,提85(三)影響稅負轉嫁的因素1、稅負轉嫁和稅種形式流轉稅:易轉嫁所得稅:(1)個人所得稅不易轉嫁(2)企業所得稅多種可能財產稅:(1)財產交易稅易轉嫁(2)財產所得稅多種可能(三)影響稅負轉嫁的因素862.稅負轉嫁和定價方式(1)市場定價:流轉稅易轉嫁(2)計劃定價:不易轉嫁2.稅負轉嫁和定價方式873、稅負轉嫁和供求彈性(1)需求彈性與稅負轉嫁需求彈性與稅負前轉成反比。
PD0Q
3、稅負轉嫁和供求彈性88(2)供給彈性與稅負轉嫁供給彈性和稅負前轉嫁成正比關系。
PS0Q(2)供給彈性與稅負轉嫁89(3)供求之間的彈性與稅負轉嫁當Ed/Es>1時,稅負更多地趨向由生產者負擔(后轉)。當Ed/Es<1時,稅負更多地趨向由消費者負擔(前轉)。(3)供求之間的彈性與稅負轉嫁904、稅負轉嫁和征稅范圍(1)從需求角度分析征稅范圍狹,稅負不易前轉征稅范圍廣,稅負易前轉(2)從供給角度分析征稅范圍狹,稅負易前轉征稅范圍廣,稅負不易前轉4、稅負轉嫁和征稅范圍915、稅負轉嫁和反應期限(1)即期看,稅負由雙方均衡負擔。(2)短期看,稅負趨向生產者負擔。(3)長期看,稅負最終還是取決于供求彈性。5、稅負轉嫁和反應期限926、稅負轉嫁和市場結構(1)完全競爭市場:不易轉嫁(2)不完全競爭市場:有可能部分轉嫁(3)壟斷市場:轉嫁可能性大(4)寡頭壟斷市場:易轉嫁6、稅負轉嫁和市場結構931.2稅收制度一、稅制構成要素(一)納稅人稅法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亦稱納稅主體。納稅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1.2稅收制度一、稅制構成要素94(二)稅基課稅的基礎。是明確征稅對象、確定計稅依據、劃分稅收類型的主要根據。1、廣義稅基2、中義稅基3、狹義稅基(二)稅基951、廣義稅基(1)國民收入型以國民收入為課稅基礎。(2)國民消費型以居民消費支出為課稅基礎。(3)國民財富型以社會財富為課稅基礎。1、廣義稅基962、中義稅基即課稅對象,是稅法規定的征稅的標的物。亦稱征稅客體。3、狹義稅基即計稅依據,是征稅客體的量的規定。2、中義稅基97(三)稅率稅率是應納稅額與課稅對象數額之間的比例。從稅率形式分析,稅率可分為比例稅率、累進稅率和定額稅率三種形式。從稅率分析方法看,累進稅率和累退稅率邊際稅率和平均稅率名義稅率和實際稅率(三)稅率稅率是應納稅額與課稅對象數額之間的比例。981、比例稅率即對同一課稅對象不論數額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稅。(1)統一比例稅率(2)差別比例稅率
1、比例稅率99①產品差別比例稅率②行業差別比例稅率③地區差別比例稅率④幅度差別比例稅率①產品差別比例稅率1002、累進稅率即按課稅對象數額的大小,劃分若干個等級,隨著課稅對象數額的增大而逐級提高的稅率。(1)全額累進稅率(2)超額累進稅率(3)超率累進稅率2、累進稅率101設所得稅稅率表為:級數 級距 稅率
l月所得額在500元以下5%
2月所得額在501元至1000元部分10%3月所得額在1001元至1500元部分20%
設所得稅稅率表為:102`````兩種稅率比較:①名義稅率相同,實際負擔率不同。②超額累進稅率較全額累進稅率負擔合理。③全額累進稅率計算簡便,超額累進稅率計算復雜、繁瑣。`````兩種稅率比較:103速算扣除數
指按全額累進稅率計算的稅額減去按超額累進稅率計算的稅額的差額。本級速算扣除數=上一級最高所得額×(本級稅率–上一級稅率)+上一級速算扣除數速算扣除數1043、定額稅率又稱固定稅額,是按課稅對象的一定計量單位直接規定一個固定數量的稅額,而不是規定征收比例。①地區差別稅額②分類分級稅額③幅度稅額3、定額稅率105(四)納稅環節指稅法規定的課稅對象在從生產到消費的流轉過程中應當繳納稅款的環節。(1)一次課征制(2)多次課征制(四)納稅環節106(五)納稅期限指納稅人繳納稅款的時間規定。它是稅收強制性、固定性在時間上的體現。(五)納稅期限107(六)稅收優惠是對某些納稅人和課稅對象給予鼓勵和照顧的特定措施。1.減稅2.免稅3.退稅4.起征點5.免征額(六)稅收優惠108(七)違章處理指對納稅人違反稅法行為所規定的處罰措施。①違反稅收實體法的行為②違反稅收程序法的行為(七)違章處理109二、稅收分類(一)按稅負能否轉嫁為標志分類,可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二)按稅收收入的形態分類,可分為實物稅和貨幣稅(三)按稅收的計量標準劃分,分為從量稅和從價稅二、稅收分類(一)按稅負能否轉嫁為標志分類,可分為直接稅和間110(四)按稅收與價格的關系劃分,分為價內稅和價外稅(五)按稅收管理權限劃分,分為中央稅、地方稅、中央地方共享稅(六)按課稅對象性質劃分,分為商品課稅、所得課稅、財產課稅、資源課稅和行為課稅(四)按稅收與價格的關系劃分,分為價內稅和價外稅111流轉稅的特點:(1)稅收負擔的間接性(2)稅收分配的累退性(3)稅收征收的隱蔽性(4)稅收管理的便利性(5)稅收收入的穩定性流轉稅的特點:112
所得稅的特點:(1)稅收負擔的直接性(2)稅收分配的累進性(3)稅收征收的公開性(4)稅收管理的復雜性(5)稅收收入的彈性
所得稅的特點:113財產稅的特點:(1)稅源的廣泛性。(2)征收的區域性(3)管理的復雜性財產稅的特點:114資源課稅的特點:(1)征收范圍的局限性(2)稅率設計的差別性(3)計征方法的從量性資源課稅的特點:115三、稅制結構(一)稅制結構模式1、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模式2、以所得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模式3、流轉稅和所得稅雙主體的稅制結構模式三、稅制結構(一)稅制結構模式116(二)影響稅制結構的因素1、經濟因素2、制度因素3、政策因素4、管理因素(二)影響稅制結構的因素117(三)我國稅制結構目標模式的選擇1、我國現行稅制結構2、稅制結構比較3、我國目標模式的選擇(1)主體稅選擇(2)稅種合理配置(3)輔助稅的設計(三)我國稅制結構目標模式118第八章對流轉額征稅8.1增值稅8.2消費稅8.3營業稅8.4關稅第八章對流轉額征稅8.1增值稅1198.1增值稅一、增值稅概述(一)增值稅的沿革原商品課稅的弊端:1、不利于專業化協作生產的發展2、不利于商品流通渠道的擴大與暢通3、難以適應國際貿易發展的要求4、削弱了財政收入的穩定性8.1增值稅一、增值稅概述120(二)增值稅的概念與特點1、概念增值稅是以商品流轉額中的增值額為課稅對象的一種稅。增值額:(1)就某企業而言,增值額是該企業商品銷售收入額扣除購入商品金額后的余額。(2)就某商品而言,該商品的最終銷售額等于其各環節增值額之和。(二)增值稅的概念與特點1212、特點(1)以增值額為課稅對象(2)普遍征稅(3)多環節征稅(4)價外稅2、特點122(三)增值稅的類型按固定資產稅務處理方式不同,分為:1、消費型增值稅2、收入型增值稅3、生產型增值稅(三)增值稅的類型123(四)增值稅的優點1、消除重復征稅2、促進專業化協作3、穩定財政收入4、激勵國際貿易5、減少稅收扭曲6、強化稅收制約(四)增值稅的優點124二、增值稅的征收制度(一)增值稅的納稅人為在我國境內銷售貨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分為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二、增值稅的征收制度(一)增值稅的納稅人125納稅人認定標準:1、銷售規模工業企業:年銷售額在100萬元以下商業企業:年銷售額在180萬元以下2、核算水平3、其他標準納稅人認定標準:126兩種納稅人在征稅上的異同相同點:(1)計稅銷售額的確定一致(2)進口貨物應納稅額的計算一致不同點:(1)使用發票不同(2)稅款抵扣不同(3)適用稅率不同兩種納稅人在征稅上的異同127(二)增值稅的征稅范圍1、銷售貨物貨物是指有形動產,包括電力、熱力、氣體。特殊規定:(1)視同銷售①將貨物交付他人代銷;②銷售代銷貨物;③設在不同縣(市)總分支機構之間的貨物調撥;(二)增值稅的征稅范圍128④自產或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內部非應稅項目的使用;
⑤自產、委加或購買的貨物用于對外投資、股利分配、集體福利、個人消費、無償捐贈。(2)混合銷售指一項銷售行為既涉及貨物又涉及非應稅勞務。④自產或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內部非應稅項目的使用;129(3)兼營銷售銷售貨物和應稅勞務的同時,還兼營非應稅勞務。2、提供應稅勞務(1)加工(2)修理修配3、進口貨物(3)兼營銷售130(三)增值稅的稅率1、基本稅率17%2、低稅率13%3、零稅率4、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1)工業企業:6%(2)商業企業:4%(三)增值稅的稅率131(四)減免規定1、政策性減免2、起征點規定
(四)減免規定132
三、增值稅計算(一)增值稅計稅方法的理論分析1、直接計算法(1)加法(2)減法2、間接計算法三、增值稅計算133(二)一般納稅人應納稅額的計算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1、銷項稅額的計算銷項稅額是指納稅人銷售貨物或應稅勞務,按照銷售額和適用稅率計算并向購買方收取的增值稅稅額。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二)一般納稅人應納稅額的計算134(1)增值稅銷售額的一般規定指納稅人銷售貨物或提供應稅勞務而向購買方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但不包括收取的增值稅稅額。(1)增值稅銷售額的一般規定135(2)增值稅銷售額的特殊規定①折扣銷售方式下的銷售額②以舊換新方式下的銷售額③還本銷售方式下的銷售額④以貨易貨方式下的銷售額⑤包裝物出租、出借方式下的銷售額(2)增值稅銷售額的特殊規定136⑥混合銷售和兼營方式下的銷售額⑦價款和稅款合并收取情況下的銷售額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增值稅稅率)(3)增值稅銷售額的稅務調整組成計稅價格=成本×(1+成本利潤率)⑥混合銷售和兼營方式下的銷售額1372、進項稅額的確定進項稅額是指納稅人購進貨物或應稅勞務,所支付或者負擔的增值稅稅額。(1)準予抵扣的進項稅額①從銷貨方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②從海關取得的完稅憑證。2、進項稅額的確定138③特殊抵扣免稅農產品:進項稅額=買價×扣除率(10%)運輸費:
進項稅額=運費
×扣除率(7%)廢舊物資:進項稅額=收購金額×扣除率(10%)③特殊抵扣139(2)進項稅額的抵扣時間①工業企業:購進貨物入庫后;②商業企業:付款后;③購入應稅勞務:勞務費用支付后。(2)進項稅額的抵扣時間140(3)不得抵扣的進項稅額①購進的固定資產;②用于非應稅項目的購進;③用于免稅項目的購進;④用于集體福利或個人消費的購進;⑤發生非正常損失的購進。(3)不得抵扣的進項稅額141(4)進項稅額的稅務調整①當期進項稅額不足抵扣的部分,可以結轉下期繼續抵扣。②銷貨退回或折讓的稅務處理③無法準確劃分不得抵扣的進項稅額的,按比例計算抵扣。(4)進項稅額的稅務調整142(三)小規模納稅人應納稅額的計算應納稅額=不含稅銷售額×征收率=含稅銷售額÷(1+征收率)×征收率(三)小規模納稅人應納稅額的計算143(四)進口貨物應納稅額的計算組成計稅價格=關稅完稅價格+關稅+消費稅應納稅額=組成計稅價格×稅率(四)進口貨物應納稅額的計算組成計稅價格=關稅完稅價格144(五)出口貨物退(免)稅的計算1、出口退(免)稅的適用范圍(1)出口退稅的適用范圍①生產企業:可退還在國內生產流通環節已納的增值稅。②外貿企業:可退還收購環節已納的增值稅。③特準退稅的貨物(五)出口貨物退(免)稅的計算1、出口退(免)稅的適用范145(2)出口免稅的適用范圍①小規模納稅人出口自產的貨物②外貿企業購進的免稅貨物③來料加工復出口的貨物④計劃內出口卷煙(2)出口免稅的適用范圍146(3)出口不免稅也不退稅的適用范圍主要為:原油;援外出口物資;國家禁止出口貨物等。(3)出口不免稅也不退稅的適用范圍1472、出口退稅的計算(1)出口貨物的退稅率(2)出口貨物退稅額的計算①免、抵、退法②先征后退法③以進定退法2、出口退稅的計算148免、抵、退法的計算步驟①計算出口貨物當期不予抵扣或退稅的稅額;②計算當期準予抵扣或退稅的稅額;③計算當期應納稅額;④計算當期退稅額。免、抵、退法的計算步驟149四、增值稅征收管理重點: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管理1、領購使用2、開具3、取得和保管四、增值稅征收管理重點: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管理1508.2消費稅一、消費稅概述(一)什么是消費稅(二)消費稅的征收意義1、引導消費方向,調整消費結構2、調節收入,緩解分配不公現象3、限制特殊消費品的生產4、保證財政收入8.2消費稅一、消費稅概述151(三)消費稅的特點1、以特定消費品為課稅對象2、單一環節征稅3、從價和從量征稅共存4、實行差別稅率(三)消費稅的特點1、以特定消費品為課稅對象152二、消費稅的征收制度(一)消費稅的納稅人凡在我國境內生產、委托加工和進口應稅消費品的單位和個人,都是消費稅的納稅人。(二)消費稅的征稅范圍11類產品,分五個方面。二、消費稅的征收制度(一)消費稅的納稅人153(三)稅率1、比例稅率大多數產品適用比例稅率。2、定額稅率黃酒、啤酒、汽油、柴油適用。3、復合稅率卷煙、白酒適用。(三)稅率154(四)納稅環節1、生產銷售應稅品于銷售環節納稅。2、自產自用應稅品(1)若用于連續生產應稅品,不納稅;(2)若用于其他方面,在移送使用環節納稅。3、委托加工應稅品在提貨環節,由受托方代扣代繳。(四)納稅環節1554、進口應稅品在報關進口環節納稅。(五)消費稅的減免出口消費品免稅。4、進口應稅品156三、消費稅的計算(一)從價定率計稅應納稅額=銷售額×稅率1、生產銷售應稅品的計稅(1)應稅品的銷售額,指向購買方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2)應稅品的銷售額,不包括向購買方收取的增值稅稅款。三、消費稅的計算(一)從價定率計稅157(3)應稅品銷售中的包裝物及其押金處理①連同應稅品一起銷售的包裝物,并入銷售額中征稅。②包裝物不作價隨同產品銷售,只收取押金,不征稅;但逾期未退押金,應并入銷售額征稅。③包裝物既作價銷售又收取押金,凡在規定期限內不予退還的,并入銷售額征稅。(3)應稅品銷售中的包裝物及其押金處理158(4)自設非獨立核算的門市部銷售自產應稅品,應按門市部對外銷售額征稅。(5)用于換取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投資入股和抵債等方面的應稅品,應以納稅人同類應稅品的最高銷價作為計稅依據計稅。(6)應稅品的計稅價格明顯偏低又無正當理由的,由主管稅務機關核定其計稅價格。(7)外購或委托加工已稅消費品用于連續生產應稅品,可從應納稅額中扣除已納的消費稅稅款。(4)自設非獨立核算的門市部銷售自產應稅品,應按門市部對外銷1592、自產自用應稅品的計稅(1)自產自用應稅品按規定應當納稅的,按照納稅人生產同類消費品的銷售價格計稅。(2)沒有同類消費品銷售價格的,按照組成計稅價格計稅。組成計稅價格=(成本+利潤)÷(1-消費稅稅率)2、自產自用應稅品的計稅1603、委托加工應稅品的計稅(1)委托加工應稅品,按照受托方生產同類消費品的銷售價格計稅。(2)沒有同類消費品銷售價格的,按照組成計稅價格計稅。組成計稅價格=(材料成本+加工費)÷(1-消費稅稅率)3、委托加工應稅品的計稅1614、進口應稅品的計稅進口應稅品,按照組成計稅價格計稅。組成計稅價格=(關稅完稅價格+關稅)÷(1-消費稅稅率)4、進口應稅品的計稅162(二)從量定額計稅應納稅額=銷售數量×單位稅額(二)從量定額計稅1638.3營業稅一、營業稅概述(一)營業稅的概念與沿革營業稅是以納稅人從事應稅經營活動的營業額為課稅對象的一種稅。(二)營業稅與增值稅的區別1、課稅對象不同2、課稅范圍不同3、價稅關系不同8.3營業稅一、營業稅概述164二、營業稅征收制度(一)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1、納稅人凡在我國境內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銷售不動產的單位和個人,為營業稅的納稅義務人。2、扣繳義務人二、營業稅征收制度(一)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165(二)征稅范圍1、一般規定(1)提供應稅勞務(2)轉讓無形資產(3)銷售不動產2、特殊規定(1)視同銷售行為的征稅范圍(2)兼營業務的征稅范圍(3)視同提供勞務(4)視同銷售不動產(二)征稅范圍166(三)稅目、稅率規定1、稅目:按行業設置。2、稅率:(1)比例稅率,適用于大多數稅目。(2)幅度比例稅率,適用于娛樂業。(四)減免優惠1、法定免稅項目2、起征點(三)稅目、稅率規定167三、營業稅計算(一)營業稅的計稅依據1、一般規定(1)提供應稅勞務的營業額;(2)轉讓無形資產的轉讓額;(3)銷售不動產的銷售額。以上計稅依據包括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三、營業稅計算(一)營業稅的計稅依據1682、特殊規定:
(1)運輸企業營業額=全程運費-付給境外承運企業的運費(2)建筑企業營業額=全部承包額-付給轉包人的價款(3)金融保險業轉貸業務營業額=貸款利息-借款利息分保業務營業額=全部保費收入-付給分保人的保費2、特殊規定:1693、計稅依據的稅務調整納稅人經營價格明顯偏低而無正當理由,或將不動產無償贈送他人無營業額的,主管稅務機關有權核定其營業額。核定順序:(1)按當月同類經營的平均價格;(2)按近期同類經營的平均價格;(3)組成計稅價格=營業成本或工程成本×(1+成本利潤率)÷(1-營業稅稅率)3、計稅依據的稅務調整170(二)營業稅應納稅額的計算1、按全額計算:應納稅額=營業收入×稅率2、按差額計算:應納稅額=(營業收入-允許扣除金額)×稅率(二)營業稅應納稅額的計算171附:城市維護建設稅(一)城市維護建設稅的立法意義城市維護建設稅是以實際繳納的“三稅”為計稅依據所征收的、稅款用于城市維護和建設方面的一種特定的目的稅。開征目的:1、籌集城市維護建設所需資金。2、形成地方稅系中的主要稅種。附:城市維護建設稅(一)城市維護建設稅的立法意義172(二)城市維護建設稅的征收制度1、納稅人繳納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單位和個人。2、計稅依據納稅人實際繳納的“三稅”稅額。3、稅率實行地區差別比例稅率。市區7%;縣城、鎮5%;其他地區1%。(二)城市維護建設稅的征收制度1734、稅額計算應納稅額=實際繳納的“三稅”合計額×適用稅率4、稅額計算1748.4關稅一、關稅概述(一)關稅的概念與沿革關稅是對進出國境或關境的貨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種稅。由海關負責征收。(二)關稅的分類1、按貨物的流向分(1)進口稅(2)出口稅(3)過境稅8.4關稅一、關稅概述1752、按計征標準分(1)從價關稅(2)從量關稅(3)復合關稅(4)選擇關稅(5)滑動關稅3、按征稅有無優惠及優惠的程度分(1)普通稅和最惠國稅(2)特惠稅和普惠稅4、按征收目的分(1)財政關稅(2)保護關稅2、按計征標準分176(三)關稅的經濟影響1、關稅的價格影響2、關稅的貿易條件影響3、關稅的國內經濟影響(1)消費影響(2)生產影響(3)財政收入影響(4)社會福利影響(三)關稅的經濟影響177二、關稅的征收制度(一)征稅對象是進出國境或關境的貨物和物品。(二)納稅人進口貨物:收貨人。出口貨物:發貨人。或進出口貨物的代理人。進口物品:入境物品的所有人和進口郵件的收件人。二、關稅的征收制度(一)征稅對象178(三)關稅稅率1、稅率確定原則(1)國計民生所必需的且國內不能生產的進口品,實行低稅率或免稅。(2)原材料比半成品、制成品的進口稅率低。(3)國內已能生產和非國計民生的物品,高稅率。(4)國內需要保護的產品和國內外差價大的產品,高稅率。(5)一般出口商品不征出口稅。(三)關稅稅率1792、稅率設計(1)進口稅率實行復式稅率結構,分別制定普通稅率和優惠稅率。(2)出口稅率不分普通和優惠稅率,只按一種差別比例稅率征稅。2、稅率設計180三、關稅的計算(一)關稅的完稅價格1、進口貨物的完稅價格(1)以海關審定的到岸價格為完稅價。到岸價格=采購地正常批發價+出口稅+輸入地點起卸前的包裝費、運費、保險費等。三、關稅的計算(一)關稅的完稅價格181(2)特殊貿易方式進口完稅價的確定①運往境外加工的貨物復運進境完稅價=加工貨物進境時的到岸價-原出境貨物在進境時的到岸價如沒有后者到岸價,亦可采用原出境時申報的離岸價。如前后兩個到岸價都無法得到時,則:完稅價=支付境外工繳費+運抵口岸前的包裝費、運費、保險費等(2)特殊貿易方式進口完稅價的確定182②運往境外修理的貨物復運進境完稅價=修理費+料件費+運費、保險費等③以租賃(租借)方式進境貨物以海關審定的正常租金為完稅價。②運往境外修理的貨物復運進境183(3)進口貨物海關估定價格的確定估定順序:①出口地相同貨物成交價②出口地類似貨物成交價③相同或類似貨物的國際市場價格④國內市場價格倒扣法完稅價=國內批發價格÷(1+進口最低關稅稅率+20%)⑤海關按其他合理方法估定。(3)進口貨物海關估定價格的確定1842、出口貨物的完稅價完稅價=離岸價格÷(1+出口稅稅率)(二)關稅應納稅額的計算應納稅額=單位完稅價×進出口數量×適用稅率2、出口貨物的完稅價185第九章所得課稅9.1企業所得稅9.2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9.3個人所得稅第九章所得課稅9.1企業所得稅1869.1企業所得稅一、企業所得稅概述(一)企業所得稅的概念及沿革企業所得稅是對內資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取得的純收入征收的一種稅。(二)企業所得稅的立法意義1、統一稅法、公平稅負、促進競爭2、規范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系,保證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9.1企業所得稅一、企業所得稅概述187二、企業所得稅征收制度(一)納稅人以取得應稅所得、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內資企業或者組織為納稅義務人。(二)課稅對象以內資企業來源于中國境內、境外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為課稅對象。二、企業所得稅征收制度(一)納稅人188(三)稅率1、基本稅率33%比例稅率2、照顧稅率(1)年應稅所得額在3萬元(含)以下的,按18%稅率征稅。(2)年應稅所得額在3萬元—10萬元(含)之間的,按27%稅率征稅。(三)稅率189(四)稅收優惠1、產業優惠政策(1)高新技術產業(2)第三產業2、特定企業優惠政策(1)勞動服務企業(2)校辦企業(3)福利企業(4)鄉鎮企業(四)稅收優惠1903、特定項目優惠(1)利用“三廢”項目(2)技術性收入項目4、特定地區優惠(1)“老、少、邊、窮”地區(2)民族自治地區3、特定項目優惠191三、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一)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的原則1、概念及公式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準予扣除項目金額2、原則當企業財務會計處理方法與有關稅收法規相抵觸時,應依照稅收法規計算納稅。三、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一)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的原則192(二)收入總額的確定1、生產經營收入2、財產轉讓收入3、利息收入4、租賃收入5、特許權使用費收入6、股息收入7、其他收入(二)收入總額的確定193(三)扣除項目的確定1、準予扣除的項目成本、費用、稅金、損失2、準予扣除項目的范圍和標準(1)借款利息向金融機構借款(周轉性借款)的利息支出,據實扣除。向非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在不高于金融機構同類、同期貸款利率水平以內的部分,準予扣除。(三)扣除項目的確定194(2)職工工資①實行“工效掛鉤”辦法的企業,在“兩個低于”的前提下,可據實扣除。②飲食服務企業的提成工資,準予扣除。③未實行上述辦法的企業,其發放的工資在計稅工資標準以內的,據實扣除;超過部分,不得扣除。(2)職工工資195(3)三項費用提取標準:職工福利費14%工會經費2%職工教育經費1.5%三項費用按計稅工資總額和上述比例計算扣除。(4)業務招待費年營業收入額在1500萬元以下部分,0.5%年營業收入額在1500萬元以上部分,0.3%(3)三項費用196(5)捐贈支出納稅人用于公益、救濟性質的捐贈,在年應稅所得額3%以內的部分,準予扣除。(6)保險費用(7)固定資產租賃費(8)以前年度虧損可以用下一年度所得彌補;彌補不足的,可以逐年延續彌補,但彌補期最長不得超過5年。(5)捐贈支出1973、不得扣除的項目3、不得扣除的項目198四、應納所得稅額的計算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稅率四、應納所得稅額的計算199財政與稅收南航課件200財政與稅收南航課件2019.2外商投資企業與外國企業
所得稅一、涉外企業所得稅概述(一)我國涉外稅收的歷史沿革(二)涉外企業所得稅立法的原則1、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利益2、遵循稅收國際慣例3、擴大對外開放4、貫徹國家的產業政策9.2外商投資企業與外國企業
所得稅一202二、涉外企業所得稅征收制度(一)納稅人1、外商投資企業(1)中外合資經營企業(2)中外合作經營企業(3)外資企業二、涉外企業所得稅征收制度(一)納稅人2032、外國企業(1)在我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從事生產經營并取得所得;(2)未在我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而有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2、外國企業204(二)征稅對象與范圍征稅對象: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稅范圍:1、外商投資企業來源于我國境內、境外的所得。2、在我國境內設立機構的外國企業來源于我國境內的所得。3、未在我國境內設立機構的外國企業來源于我國境內的所得。(二)征稅對象與范圍205(三)稅率1、30%的比例稅率;3%地方所得稅。2、20%的比例稅率。(四)稅收優惠1、地區稅收優惠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開放區,實行降低稅率優惠。2、新辦生產性投資企業,實行定期減免優惠。(三)稅率2063、再投資退稅優惠再投資退稅額=再投資額÷(1-實際適用稅率+地方稅率)×實際適用稅率×退稅率4、出口企業和先進技術企業優惠5、預提所得稅優惠6、地方所得稅優惠3、再投資退稅優惠207三、涉外企業所得稅計算(一)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1、收入總額的確定2、成本費用列支的范圍和標準3、關聯企業的轉讓定價(二)應納所得稅額的計算
三、涉外企業所得稅計算(一)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208關聯企業轉讓定價的稅務調整1、可比非受控價格法2、轉售價格法3、成本加價法4、其他方法關聯企業轉讓定價的稅務調整2099.3個人所得稅一、個人所得稅概述9.3個人所得稅一、個人所得稅概述210二、個人所得稅征收制度(一)納稅人居民納稅人和非居民納稅人1、居民與非居民的判定標準(1)住所標準(2)時間標準二、個人所得稅征收制度(一)納稅人2112、居民和非居民的納稅義務范圍(1)居民納稅人的納稅義務范圍(2)非居民納稅人的納稅義務范圍2、居民和非居民的納稅義務范圍212(二)課稅對象個人取得的應稅所得。共計11項:1、工資、薪金所得2、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3、企事業單位和承包、承租經營所得4、勞務報酬所得5、稿酬所得6、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二)課稅對象2137、利息、股息、紅利所得8、財產租賃所得9、財產轉讓所得10、偶然所得11、其他所得7、利息、股息、紅利所得214(三)稅率1、適用稅率(1)超額累進稅率工薪所得:九級個體戶、承包承租所得:五級(2)比例稅率其他所得:20%(三)稅率2152、減征和加成規定(1)減征:稿酬所得,按應納稅額減征30%。(2)加成:勞務報酬所得,2萬元-5萬元部分,加五成;5萬元以上部分,加十成。2、減征和加成規定216(四)免稅規定1、特殊獎金2、特殊利息3、特殊津貼4、特殊福利費和補助費5、特殊補償性所得(四)免稅規定217三、個人所得稅計算(一)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1、工資、薪金所得應稅所得額=月工薪收入-800元2、個體戶生產經營所得應稅所得額=收入總額-(成本+費用+損失+準予扣除的稅金)三、個人所得稅計算(一)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2183、承包承租經營所得應稅所得額=年收入總額-必要費用4、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財產租賃所得:(1)定額扣除:每次收入<4000元,定額減除800元;(2)定率扣除:每次收入>4000元,定率扣除20%。3、承包承租經營所得2195、財產轉讓所得應稅所得額=轉讓收入額-財產原值-合理費用6、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稅所得額。5、財產轉讓所得220(二)應納稅額的計算1、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稅額=應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2、個體戶、承包承租經營所得(同上)3、其他各項所得應納稅額=應稅所得額×20%(二)應納稅額的計算221財政與稅收南航課件222財政與稅收南航課件223財政與稅收
南航大經濟與管理學院楊曉明
財政與稅收南航大224第一章財政概論1.1財政及其特征1.2財政的職能1.3財政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第一章財政概論1.1財政及其特征2251.1財政及其特征一、從財政現象認識財政概念財政是政府的收支活動,并通過其收支來決定收入分配和資源配置。二、從財政特征認識財政概念(一)財政一般特征1、財政分配以國家為主體。1.1財政及其特征一、從財政現象認識財政概念2262、財政分配以社會剩余產品價值為主要對象。3、財政分配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求。4、財政分配以無償性分配為主。(二)概念表述財政是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通過參與社會產品分配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經濟活動。2、財政分配以社會剩余產品價值為主要對象。227三、財政體系1、政府預算――國家財政體系的主導環節。2、預算外資金――國家財政體系的補充環節。3、國家信用――國家財政體系的輔助環節。4、國有企業財務――國家財政體系的基礎。三、財政體系2281.2財政的職能一、資源配置的職能是指政府通過財政資金的分配及其對社會其他資源流向的引導,最終形成一定的資產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功能。二、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是指財政利用各種手段來調節各分配主體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實現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的目標。1.2財政的職能一、資源配置的職能229三、經濟穩定和發展的職能是指運用財政政策和收支分配手段,對宏觀經濟加以調控,達到經濟穩定和發展的目標。三、經濟穩定和發展的職能2301.3財政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一、社會再生產中的財政(一)財政分配與生產的關系(二)財政分配與交換的關系(三)財政分配與消費的關系1.3財政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一、社會再生產中的財政231二、國民收入分配中的財政(一)財政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過程(二)財政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財政在國民收入的分配中,處于主導地位。二、國民收入分配中的財政232主要表現在:1、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相當大的比重。2、財政分配直接調節消費與積累的比例關系,并最終調節著未來的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3、財政分配制約著價格分配、信貸分配、工資分配。主要表現在:233三、財政分配與其他分配形式的關系(一)財政分配和價格分配的關系(二)財政分配與工資分配的關系(三)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的關系三、財政分配與其他分配形式的關系234第二章財政收入2.1財政收入的規模與結構2.2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利潤分配制度2.3“費改稅”改革第二章財政收入2.1財政收入的規模與結構2352.1財政收入的規模與形式一、組織財政收入的原則1、發展經濟,廣開財源2、兼顧國家、企業、個人三者利益3、兼顧公平與效率2.1財政收入的規模與形式一、組織財政收入的原則236二、財政收入的分類1、按經濟成份分類:分為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私營經濟等。2、按財政收入的價值構成分類:分為C、V、M三部分。3、按財政收入的部門構成分類:分為工業、農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商業等部門。4、按財政收入的地域構成分類二、財政收入的分類237三、財政收入規模分析(一)制約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1、經濟發展水平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3、產業結構和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國家職能范圍的大小三、財政收入規模分析238(二)提高我國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的必要性和途徑途徑:1、提高經濟效益是根本。2、要逐步實現財政收入與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的大體同步增長。3、加強財政立法,以法理財。(二)提高我國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的必要性和途徑239四、財政收入的形式(一)稅收形式(二)國有資產收益形式(三)國債形式(四)收費形式四、財政收入的形式2402.2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
國有企業利潤分配制度一、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確定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和國家行政管理機構之間、國有資產所有者之間以及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內部各機構之間權責關系的根本制度。2.2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
國有企業利潤分配制度241(一)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內容(二)國有資產經營與管理現狀(三)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基本原則(四)國有資產管理體系的構成(五)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及其職能(一)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內容242二、國家與國有企業的利潤分配關系
一方面,國家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憑借政治權力,以稅收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的利潤分配;另一方面,國家以所有者的身份,憑借財產權力,以上繳國有資產收益的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的利潤分配。二、國家與國有企業的利潤2432.3“費改稅”改革以清理整頓預算外、制度外資金和各種收費為前提,使政府稅收、規費、使用費和與政府財力無關的商業性收費分流歸位的一種綜合性稅費改革。2.3“費改稅”改革以清理整頓預算外、制度外資金和各種收244一、亂收費所造成的危害1、加重企業和農民負擔。2、分散了政府財力,削弱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3、是滋長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的經濟根源。4、造成資金使用低效率。一、亂收費所造成的危害245二、我國稅費改革基本思路在清理整頓各種現行收費的基礎上,按照現代市場經濟的導向,決定稅收、規費、使用費和非預算收費的組合方式和通盤管理框架,依不同的資金性質、特點使它們分流歸位,各行其道。二、我國稅費改革基本思路246分流歸位的基本做法:1、取消一批;2、改稅一批;3、規范一批;4、剝離一批。分流歸位的基本做法:247第三章財政支出3.1財政支出的規模與效益3.2社會公共消費性支出3.3投資性支出3.4財政補貼支出3.5社會保障支出第三章財政支出3.1財政支出的規模與效益2483.1財政支出的規模與效益一、財政支出的原則1、量入為出的原則2、統籌兼顧、保證重點的原則3、節約與效益原則二、財政支出的分類(見教材51-53頁)3.1財政支出的規模與效益一、財政支出的原則249三、財政支出的規模控制(一)財政支出總量的控制1、財政支出總額,必須控制在國家財政收入總量的范圍之內。2、財政支出總額,必須與國家職能及其轉變相適應。3、財政支出的控制,在順序上要貫徹先維持后發展的原則。4、確定財政支出的數量界限,必須堅持同物資的可供量和產品的構成相適應。三、財政支出的規模控制250(二)維持性支出的數量界限1、消費維持性支出的最低限=前期消費支出量+政府增加服務所必須增加的消費性支出。2、積累維持性支出的最低限(1)非生產性支出=前期量+本期增加量(2)生產性支出=社會投資增量-企業、個人投資增量(二)維持性支出的數量界限251(三)發展性支出的數量界限發展性支出的最大量=財政支出總量-維持性支出最低量(三)發展性支出的數量界限252四、財政支出效益的衡量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2、最低費用選擇法3、公共勞務收費法四、財政支出效益的衡量方法2533.2社會公共消費性支出一、行政管理、國防支出(一)支出內容(二)支出管理二、文教科學衛生事業支出(一)支出內容(二)支出管理3.2社會公共消費性支出一、行政管理、國防支出2541、定員定額管理(1)確定本事業單位的定員。(2)劃分收入定額和支出定額。2、財務管理(1)全額預算管理(2)差額預算管理(3)企業化管理1、定員定額管理2553.3投資性支出一、基本建設投資支出二、流動資金支出三、企業挖潛改造資金支出四、發展農業支出3.3投資性支出一、基本建設投資支出2563.4財政補貼支出一、概念財政補貼,是國家為了執行某項政策以達到調控經濟運行或穩定社會等目的而給予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特定的無償補助。二、內容1、企業虧損補貼2、價格補貼3、財政貼息3.4財政補貼支出一、概念257三、形式1、預算支出形式2、抵減收入形式3、先征后退形式4、代替付息形式5、承受低收費三、形式258四、財政補貼制度的改革(一)存在問題1、數額巨大,增長失控。2、妨礙價格杠桿作用的發揮。3、掩蓋經營中的問題,不利于企業轉換經營機制。(二)改革措施1、合理確定補貼項目。2、縮小價格補貼范圍。3、嚴格界定企業虧損補貼范圍。四、財政補貼制度的改革2593.5社會保障支出一、概念是國家向喪失勞動能力、失支就業機會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臨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二、內容1、社會保險2、社會救濟3、部分民政福利服務3.5社會保障支出一、概念260三、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一)存在問題1、社會保障覆蓋面窄,社會化程度低。2、社保基金由企業負擔,不利于企業公平競爭和結構優化。3、失業保險面窄。(二)改革措施1、逐步擴大社會保險的范圍。2、完善社會保險個人交費制度。3、開征社會保險稅。三、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261第四章國債與國債管理4.1國債及其功能4.2國債制度4.3國債規模分析第四章國債與國債管理4.1國債及其功能2624.1國債及其功能一、國債的產生與發展國債,即政府的債務,是指政府在國內外發行債券或向外國政府和銀行借款所發生的國家債務。國債產生的條件有二:一是財政支出的需要,二是借貸資本的存在。4.1國債及其功能一、國債的產生與發展263二、國債的種類1、按發行地域分:國內公債和國外公債。2、按舉債形式分:借款和發行債券。3、按償還期限分:長期國債、中期國債、短期國債、不定期中債。4、按發行性質分:強制公債和自愿公債。5、按債券流動性分:可轉讓公債和不可轉讓公債。6、按國債的實體形式分:貨幣公債和實物公債。二、國債的種類264三、國債的功能(一)彌補財政赤字(二)籌集建設資金(三)調節國民經濟三、國債的功能2654.2國債制度一、國債的發行(一)國債的發行方式1、公募法。指國家向社會公眾募集公債的方法,有直接公募法和間接公募法兩種。2、包銷法。指國家將發行的債券統一售與金融機構,再由金融機構自行發售的方法。4.2國債制度一、國債的發行2663、攤派法。是指政府在償還或支付經費時,對于債權人或其他支付對象不付現金,而付給國債,或者付給部分現金加上部分國債。4、公賣法。是指政府委托經紀人在證券交易所出售國債的方法。3、攤派法。是指政府在償還或支付經費時,對于債權人或其他支付267(二)國債的發行價格1、平價發行2、折價發行3、溢價發行(二)國債的發行價格268二、國債的償還(一)國債償還的資金來源1、基金償還2、國家調換償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2025學年遼寧撫順東洲區七年級下冊5月期中考試數學試題
- 潔具生產能源審計對企業能效認證的影響考核試卷
- 糧食儲存通風設備批發商合作政策考核試卷
- 心理危機干預中的心理急救知識普及考核試卷
- 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性能評估考核試卷
- 勞務派遣服務中的企業戰略規劃與執行考核試卷
- 住宿救助機構的社會企業風險管理考核試卷
- 跑道擴建項目勘察成果與工程設計銜接研究考核試卷
- 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政策與農村環境教育推廣考核試卷
- 金屬涂層技術考核試卷
- 2025年高考化學總復習試題分類訓練:硫及其化合物(解析卷)
- 2023-2024學年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八年級(下)期末英語試卷
- 濕疹護理課件教學課件
- 相關方需求和期望表
- 胃腸內鏡護士進修匯報
- 23J916-1 住宅排氣道(一)
- 生物基復合材料的LCA(生命周期評估)
- 【核心素養目標】人教版物理九年級 13.1分子熱運動 教案
- 第四課 拗音 課件初中日語人教版七年級第一冊
-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物理模擬試卷
- 甲乙方施工合同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