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_第1頁
2022-2023學年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_第2頁
2022-2023學年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_第3頁
2022-2023學年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_第4頁
2022-2023學年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4頁可下載查看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通過朗讀,體會月下荷塘的朦朧幽靜之美,借助對動詞、形容詞和意象、手法的分析,把握文章觀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現景物的手法,學會運用比喻和通感表現景物特點,學習作者如何在景物中自然地融入感情。2、梳理文章的感情線索,結合朱自清的生活處境,理解他“不寧靜-寧靜-不寧靜”的情感變化,感悟月下荷塘的寧靜自由之境。3、品味文章語言的自然流暢、典雅詩意,通過分析重點語句,體會朱自清融情于景、復雜、含蓄的情感表達方式。二、重點難點1、把握文章觀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現景物的手法,學會運用比喻和通感表現景物特點,學習作者如何在景物中自然地融入感情。2、理解作者“不寧靜-寧靜-不寧靜”的情感變化,感悟月下荷塘的理想色彩。教學過程:作者簡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華,號秋實。后來為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與壞人同流合污,便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蘇揚州人,著名詩人、作家、教授、民主戰士。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散文名篇有《春》、《綠》、《背影》、《威尼斯》、《匆匆》、《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解題: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任務一:自讀課文,梳理行文思路。1、理清作者的行蹤,并畫出結構圖。(空間順序,明線)2、找出直接表達“我”今晚心情變化的句子。(情感脈絡,暗線)第1段:心里頗不寧靜第3段:便覺是個自由的人......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第6段: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第8段: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第10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根據游蹤結構圖,畫出情感變化圖。見課件你認同這張情感變化的環形圖嗎?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任務二:由景及情,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內涵和發展過程。作者的活動描寫對象及特點手法畫面整體特點作者心情變化在院子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踱小徑:在閱讀這部分時,有的同學會產生疑問:這實在不是一條漂亮的小路,少人走,種的樹也很普通,只是有些月光而已,怎么就今晚卻很好了呢?上節課我們曾經學習要品味景物描寫中的反差之處,其中說到過“景物描寫中融入主觀情感”這一點,我們運用這個方法來進行賞析。我們不能忘記,作者是因為心里不寧靜而出門走走,曲折幽僻的路和穩穩郁郁的樹,仿佛能隔絕外界的一切,讓作者安靜的獨處;再加上淡淡月色相伴,夜色淺淡朦朧,使得小路既不像平時那么陰森森,也不會因為月光過于明亮而讓心事無所遁形,正適合讓作者消散內心的憂愁。

所以,今晚的月下小路,在作者看來很符合他的心境,很好。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樣的?恐怕就是在繁忙而不得清靜的世俗世界里,做著一定要做的事,說著一定要說的話。但這里不一樣,小路曲折,樹蔭遮蔽,無人打擾,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確實是稱得上自由了。

明明是日日走過的荷塘,但今晚因為心靈的暫且自由,它也就有著別樣的美麗和情趣了。朱自清說“我且受用著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且是暫且的意思,如同在封閉的房間里憋悶了很久的人突然打開了門,獲得了新鮮空氣。作者從壓抑不自由中暫得寬余,才會全身心的投入到對荷塘月色的欣賞。觀荷塘:月下荷塘荷塘里有哪些景物?無非是荷花、荷葉、塘中的水,就是這些實實在在的景物,作者卻描寫的特別細致動人。細致首先是層次的細致,他從充滿視野的荷葉寫起,再寫點綴在荷葉間的些許荷花,再是微風送來的若有似無的荷香,轉而寫風中的滿塘荷葉,最后用未見卻能想象的脈脈流水襯托荷葉的風致。葉、花、流水成為了荷塘中的一個整體,遠觀近玩,層層鋪展,錯落有致又和諧統一。細致又表現在描寫手法的運用上。一粒粒的明珠寫淡月照耀下花朵的金銀閃光,碧天里的星星是寫綠葉襯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的情景,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是寫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裊娜形容荷花嬌柔優美飽滿盛開,羞澀極言含苞待放之狀,兩處女人賦予了荷花柔美多姿的神韻,而通感手法的運用以渺茫的歌聲描摹,若有似無的荷香,別致而貼切,更表現出荷塘的幽靜恬然。細致還表現在一系列疊詞的運用上,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等,沒有故作高深,就那么自然的表現出了事物的特點,增加了音韻美。這一段的語言多為散句,并不刻意追求整齊,隨著作者自然清新的文字,我們也仿佛置身于靜謐優美的荷塘了,有誰不是身心愉悅?對荷塘的細致描摹不正體現了作者正受用著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嗎?博喻: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描繪說明同一個本體的比喻句.用博喻寫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種姿態,形象生動.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通感也叫移覺,即感覺的轉化、遷移。它是把人們的各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通過比喻或形容詞溝通起來的修辭方式。例:(1)她笑得很甜。(視覺轉為味覺)(2)人靚歌甜。(聽覺轉為味覺)(3)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嗅覺轉為聽覺)織(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和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視覺轉為聽覺)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是嗅覺,“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作者通過想象,借遠處高樓上的渺茫歌聲的隱隱約約、悠遠縹緲來表現荷香的若有若無、清幽淡雅的特點,創造了一種美好的意境,增強了文采。以聲之渺茫、悠揚狀味之幽雅淡遠,使難以描摹的感覺具體化、形象化了。觀荷塘:荷塘月色第五段,作者描繪的是塘上月色。荷塘易寫,月色難描,因為月色無形無質,無味無聲,同學們想一想,如果是你,你怎么寫?再讀一讀,品一品,朱自清又是如何寫出夢幻般優美的月色,營造出令人陶醉的意境的。塘上月色,作者從月光寫起,然后是荷塘上的青霧,月下的葉與花,最后寫高高低低的樹影,共同組成了一首梵婀玲上的名曲,整副景朦朧飄渺,和諧優美。他先以流水做比,“靜靜”的一詞與“瀉”相容,使月光有形而無聲,又富有動態美。牛乳寫月色潔白,“籠”與“青紗”“夢”相組合表現了月光輕飄柔美的質地,以名曲的旋律來形容光和影的和諧,打通了視聽界限,烘托出恬靜優雅的氛圍,給讀者以美的聯想和想象。疊詞的使用更增添了語言的節奏感與韻律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襯托手法的運用,以青霧、葉子、花、樹影為襯托,光影交錯中月之光、塘中荷、岸邊樹連接在一起,共同構成了繁復朦朧的圖案,展現出月下荷塘唯美動人。在這如夢似幻的美景中,我們且與作者一起陶醉吧,平和安然的心境里,一定會生起淡淡的喜悅。賞四周:享受了無邊的荷香月色之后,作者又將目光轉向荷塘四周,但我們發現這時他的情感似乎發生了一些變化。聽著蟬聲、蛙聲,他卻不由得說“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么也沒有”,作者情緒的變化十分明顯。有同學會說,因為荷塘四周的景不美了,作者情緒就低落了,真的是這樣嗎?這里的反差,我們同樣可以從景物描寫中融入主觀情感的角度進行解讀。兩段都寫到了“樹”,但第二段的樹“蓊蓊郁郁”,很好的體現了小路的遮蔽性,為我享受獨處創造了條件,獲得了暫時的心靈自由的,作者自然而然的表達了他的喜悅之情。“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第六段描寫的也是樹,這時作者眼中這些樹卻是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露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這個場景讓你想到了什么?如果說月光和荷塘是作者自由美好的心靈世界的寫照,那么這片小小的天地是被現實世界重重包裹著的,

僅有那么一點縫隙。“一切景語皆情語”,陰陰的樹色、沒精打采的燈光、暗淡迷蒙的景,都成了他內心情感的投射。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蛙聲和蟬鳴代表的是自由世界的活潑潑的生機,作者雖有向往,但那些從頭到尾都不真正屬于他,只有現實里的孤單哀愁,又如陰云般又聚攏了過來,所以“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想賦、曲:接下來作者的情緒又有怎樣的起伏?他忽然想起了江南舊俗采蓮,并想到了梁元帝的《采蓮賦》。作者用了三個詞語來概括采蓮女歡樂甜美的生活場景,熱鬧、風流、有趣,這是第三次提到熱鬧,前兩次寫的是蛙鳴與蟬聲,這一次是鐫刻在歷史中的一個場景,對于這份熱鬧,作者慨嘆道,“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這是帶著遺憾的慨嘆。歡快熱鬧的采蓮之景,折射出的是能夠追求幸福的自由,那也是一個自由的世界,而現實早已沒有了這份自由與美好。這哪里是忽然想起,分明是要離開荷塘時,心情漸漸回復到低落的作者,內心不由自主的向往,可惜剛剛生出了向往,作者有意識到這是無法企及的了,心情再次低落。于是又記起了《西周曲》,這是描寫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詩歌。作者說這里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那是不是當下的世界就有如西周曲中的一般呢?作者自己就否定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帶著失落,他還是想念那個熱鬧、風流、有趣的江南了。作者情緒起起伏伏,體現出朱自清先生一次次情不自禁的想要掙脫現實的束縛與苦惱,卻又無法擺脫的情感波折。到最后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無邊的荷香月色消散了,自由世界消失了,作者又將面對的是苦悶的現實世界。小結:從文中看,作者因內心的頗不寧靜而出門,在小路上慢慢找尋著寧靜,在靜謐優美的荷塘美景中獲得了寧靜與超脫,但這些寧靜和超脫都是短暫的,獲得片刻的自由的寧靜之后,最終還是要回到現實中去。于是在回家的路上,作者的內心再次失去了平靜,淡淡的哀愁重新縈繞在作者的心頭。整篇文章中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是貫穿全文的情感線索。方法小結:我們在閱讀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時,如何來感知作者的情感變化?第一,作者的情感,我們當然可以通過作者內心的獨白直接感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家的內心獨白都是直白的,尤其要注意情感表達比較細膩的作者,運用副詞和關聯詞來準確表達內心思緒。第二,要關注作者在描寫相似景物時的不同的語言表達。比如第二段與第六段都寫了荷塘四周,都表現出了幽暗與幽靜的特點,但是落到具體的用詞卻并不相同,這其中可能就包含了作者情感的細微差異。第三,關注時空轉換中的情感脈絡,分析不同場景的特征與內涵,發現他們彼此的聯系,借此深入作者內心,把握在場景變化中作者的情感。任務三:探究作者內心“不寧靜”的深層次原因。讀到這里,我們不禁要問,那是一個怎樣的現實世界?《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四一二政變之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及革命群眾。與此同時,新文化運動統一戰線也發生分化,仍然堅守文化批判陣地的知識分子陷入了苦悶彷徨之中。朱自清先生的家庭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個人生活頗多不如意。示例:1、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內心矛盾與沖突。“在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時候,衰頹與騷動使得大家惶惶然……我既不能參加革命或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以姑作安心地過日子……我終于在國學里找著了一個題目。”(《哪里走》)“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摘自朱自清的一封信)朱自清這類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既反感于國民黨的“反革命”,又對共產黨的“革命”心懷疑懼,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靜”實源于此。……他們試圖“躲到學術研究中”,既是“避難”,又在與“政治”保持距離中維護知識分子的相對獨立。在某種意義上,“荷塘月色”(寧靜的大自然)的“夢”也正是朱自清們的精神避難所。既神往于個人的自由世界,又為此感到不安與自譴,這內在矛盾構成了朱自清內心“不平靜”的另一個側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為“荷塘月色”與“江南采蓮圖”兩幅畫圖,在“冷”與“熱”、“靜”與“動”的強烈對比、相互顛覆中,寫盡了這一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內心矛盾與沖突。——錢理群《關于朱自清的“不平靜”》1、“如果是指‘四一二’大屠殺以后的政治苦悶,則從四月到寫作時間,有三個月,應該說‘這幾個月心里頗不寧靜’。政治形勢,對于所有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來說是同樣的,朱自清的特點在哪里呢?還有,人的心靈是很豐富的,政治苦悶只是一個方面,如果斷定在所有的文章中都要做同樣的表達,那又如何解釋根本不涉及政治情懷的《背影》呢?”2、我們講文學是人學,然而卻往往忽略了人的豐富性。文本解讀關鍵是對人的理解,而我們的語文老師在講課文的時候往往把個性抽象化,把文章最生動、最深刻的地方遮蔽住了。一是用社會背景去遮蔽,二是用作者整個的人格去遮蔽。其實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創新,每一篇經典的作品都有作者自我的一次提升。”——孫紹振2、被繁瑣平庸的世俗生活所累,無法擁有超脫的靈魂。“近年來為家人的衣食,為自己的職務,日日地忙著,沒有坐下閑想的工夫;心里似乎什么都有,又似乎什么都沒有。——朱自清1928年2月《那里走》“我們家人口多,尤其困難。為了生活,佩弦(朱自清,字佩弦——作者注)不得不帶著一身重病,拼命多寫文章,經常寫到深夜,甚至到天明。那時家里一天兩頓粗糧,有時為照顧他有胃病,給他做一點細糧,他都從不一個人吃,總要分給孩子們吃。”——陳竹隱《追憶朱自清》3、婚姻生活不盡如人意,渴望靈魂上的伴侶。“但是家里已是不由分說給娶了媳婦,又有甚么可說?現在是一個媳婦,跟著來了五個孩子;兩個肩頭上,加上這么重一副擔子,真不知怎樣走才好。”朱先生的前妻武鐘謙女士是他遵父母之命娶進門來的,當時他才十九歲,還是清華大學預科班的學生。這件事對他來說是十分無奈的。“家里已是不由分說給娶了媳婦,又有什么可說?”武鐘謙是個在封建思想熏陶下長大的舊式女子,雖然溫柔賢惠,卻是只字不識。4、思鄉之情第一,江南有著作者少年時代的美好回憶。1920年,他從北京大學畢業后,在杭州、臺州、溫州、寧波等地任教,前后共六年,期間他不僅得以再次領略江南的錦山秀水之美,而且參加了文學研究會,與葉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寫了不少具有進步傾向的詩歌和謳歌江南秀麗山水的散文,江南見證了他一段兒自由美好的生命歷程。第二:作者對江南充滿熱愛與向往。他到清華大學任教不久,就寫了《我的南方》一詩來表達他的思鄉之情,在寫《荷塘月色》的同時,他在《一封信中》也寫道:“臺州,在上海、杭州、寧波之南的臺州,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這卻指引我一條路,雖然只是一條路而已。”小結:關于朱自清心情“不寧靜”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源于對蔣介石4.12反革命政變的憤懣;也有人認為是源于作者的思鄉之情,因為結尾作者說“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還有人認為源于作者作為一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面對人生十字路口而產生的苦悶、彷徨,又或是都有,因為任何個體都無法脫離日常生活,也難以擺脫時代的影響等等。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規定一個權威性的惟一答案。而且也正因為如此,《荷塘月色》將成為一首耐讀的朦朧詩,過去、今天和未來的每一位讀者會因年齡、閱歷、所處時代等等因素,而從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讀出屬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他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有每一剎那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里有它相當的位置!——朱自清到底是因為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短暫美好的自由世界,也是所有讀者的精神家園。任務四:探究如何讀懂寫景抒情散文?讀懂“景語”,觸摸深刻寓意借景抒情的散文常常托物寄意,為了使讀者具體感受到所寄寓的豐富內涵,作者常常對所寫的事物作細致的描繪和精心的刻畫,就是所謂的“形得而神自來焉”。抓住“形”的特點,由“形”見“神”,才能深入體會文章內容。知人論世,透視創作歷程。作品是社會的折射,內容是背景的產物。有不少散文的創作,往往受環境的影響。因此,了解文章的相關背景,是閱讀鑒賞散文的一把鑰匙。3、識得“文眼”,體會中心情感凡是構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寫得含蓄的詩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鑒賞散文時,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畫龍點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領會作者為文的緣由與目的。“文眼”的設置因文而異,可以是一個字、一句話、一個細節、一縷情絲,乃至一景一物。當然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4、抓住線索,把握文章立意結構是文章的骨架,線索是文章的脈絡,二者是緊密聯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線索,便可對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且也是對作者謀篇布局本領的鑒賞,從而透過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傳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任務四:品味語言特色“朱先生的語言,歷來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語的基礎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話,毫無雕飾的文字,更有精心‘揀練’的遣詞用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的‘瀉’‘浮’二字……生動的起了豐富、潤飾、強化形象的作用。”疊詞的運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長,例如,以“田田”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刻畫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廣度,用“蓊蓊郁郁”極寫樹木的繁茂,都產生了鮮明的實觀效應,同時,讀起來又節奏明朗、韻律協調,有音樂美的感覺。——《中國現代散文欣賞辭典》金志華1、修辭的運用進一步寫活了荷塘月色的夢幻與詩意。2、遣詞用字精當生動,富于表現力。創造出十分富有優美又富有場景感的景象。3、妙用疊詞傳神地表現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態,又使行文輕緩舒徐,讀起來節奏鮮明,令人耳目一新補充:詹丹《文本解讀》:朱自清所謂的既愛冷靜又愛熱鬧的兩種境界,不能簡單等同于自然和社會兩個不同的空間。大自然的境界本身也有冷靜和熱鬧之分,只是對人來說,人能分享自然的冷靜,卻無法分享自然的熱鬧,因為人只能在與人群居而不是獨處中,才得以分享一種熱鬧的感受。也正是這種真切的感悟,才讓他的心靈世界無法與大自然真正融合為一,使他在面對自然生物的歡騰時,有了一種既無法獨處時分享自然,也似乎較難在群居中獲得的熱鬧感,那種給身心帶來愉悅的、審美的而不是緊張的熱鬧感。也使得他的思維走向從自然中退身出來,走向了一條同樣與現實隔離開來的歷史文化之路,以期能感受人的群居世界所獨有的審美式的熱鬧。這樣,作者強調六朝的風流和熱鬧,也就不奇怪了。遺憾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