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三輪專題復習:詩歌鑒賞之表達方式課件(23張PPT)_第1頁
中考語文三輪專題復習:詩歌鑒賞之表達方式課件(23張PPT)_第2頁
中考語文三輪專題復習:詩歌鑒賞之表達方式課件(23張PPT)_第3頁
中考語文三輪專題復習:詩歌鑒賞之表達方式課件(23張PPT)_第4頁
中考語文三輪專題復習:詩歌鑒賞之表達方式課件(23張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詩歌鑒賞之表達方式表達方式概述

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古代詩歌中的表達方式主要指敘述、抒情、描寫、說明、議論等。中考中重點考查抒情、描寫兩類,并且描寫和抒情的技巧與后面表現手法有交叉重合之處。三、抒情概念: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有直接抒情,有間接抒情。作用:鮮明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深化詩歌的主旨。手法:(一)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即直白地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示例】1、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以慷慨悲涼的基調,通過登幽州臺直接表達了詩人功業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2、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使我不能有舒心暢意的笑顏!直抒胸臆,表現了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一)直接抒情。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從軍行楊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這首詩最后兩句是怎樣抒情的?請加以鑒賞。【答案】①最后兩句直抒胸臆。(明技巧)②寧愿做一個下級軍官馳騁沙場,也不愿做置身書齋的書生,(釋運用)③表現了作者忠君報國和建功立業的思想。(析作用)(二)間接抒情詩人把自己的感情借其他對象(景、物、人、事)表現出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樂景寫哀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移情);融情于事:借古諷今、用典、(即事抒情);(二)間接抒情1、借景抒情(觸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概念:詩人對某種景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情與景,是詩歌創作的兩個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發與滲透,并從而達到融和無間的狀態,于是美妙的詩歌意境便產生了。情與景的關系大體分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當情與景關系一致時,屬于借景抒情;當情與景關系不一致時,屬于反襯,可以使樂景寫哀請,也可以是哀景寫樂情;觸景生情,即受到眼前景物的觸動,引起聯想,產生某種感情。借景抒情是先產生情,作者把情移到景上;觸景生情是先有景,由景想到和景有關的人或事。(二)間接抒情“借景抒情”“觸景生情”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指詩人用某種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場景,在其筆下,這一景物或場景,也染上了某種感情的色彩。觸景生情:是指詩人見到某一景物,某一場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種情感的抒發。寓情于景:是指詩人帶著由自己的遭遇或處境而產生的強烈感情(如歡樂、悲哀、苦悶、彷徨等),去觀察和描寫客觀的自然景物,并自覺或不自覺地把這種主觀感情熔鑄到客觀景物的描寫之中,以客觀之景來寄托感情。注意:以景結情(詩歌的構思立意:寫景詩句放在最后)(二)間接抒情“借景抒情”“觸景生情”與“寓情于景”(1)“借景抒情”與“觸景生情”的區別“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選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顏色。“觸景生情”是先見景,自然景物的變化觸發了作者的聯想,引起和觸動了作者內在的思想感情。(2)“借景抒情”與“寓情于景”的區別“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寓情于景”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后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二)間接抒情閱讀下面的唐詩,然后回答問題。滁州西澗韋應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問:這首詩在情與景的關系上有何特色?試略作分析。【答案】①詩人運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點)②詩人獨愛自甘寂寞、安貧守節的澗邊幽草,無意居高媚時的黃鸝。郊野渡口一幅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析)③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評)(二)間接抒情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題菊花黃巢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注,報與桃花一處開。注--青帝:司春之神。這首詩在情與景的表現上有何特色?(6分)【答案】①這首詩運用了觸景生情和虛實結合的手法。(點)②因見到菊花在秋天開放時冷寂,蝴蝶也難得飛來采掇菊花的幽芳。想象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變菊花處境,讓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齊開放。(析)③抒發了對菊花開不逢時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評)(二)間接抒情2、樂景寫哀情與哀景寫樂情1、閱讀下面的唐詩,然后回答問題。絕句杜甫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這首詩歌景和情的關系如何?請加以簡析。【答案】①以樂景寫哀情。②詩的前兩句寫樂景,勾畫了一幅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融。后兩句一轉寫哀情,歸期遙遠,流露出思鄉之情。③這是以樂景反襯出詩人漂泊的感傷和濃厚的思鄉之情。(二)間接抒情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問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劉長卿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請從“景”和“情”的角度,賞析這首短詩。(6分)【答案】①情景交融,全詩描寫了天寒日暮時分投宿山居人家的情景,在景物描寫中表現了自己行路的孤孑和主人歸家時的喜悅;②以景結情,詩歌最后一句以所投宿山家主人的歸家景象作結,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回味和想象空間;③哀景寫樂情,前兩句寫寒冬天氣暮色蒼茫、天寒路遠的陰冷景象,襯托了下文主人歸家的喜悅和溫馨。3、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除夜(唐)來鵠①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曉雞聲絕后,又將憔悴見春風。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②。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來詩的結句與王詩的承句都寫到了“春風”,兩句詩在處理景與情的關系時有何異同?請作簡要分析。【答案】相同點:這兩句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點:①“又將憔悴見春風”是借樂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風”來抒發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②“春風送暖入屠蘇”則是以樂景寫樂情,通過寫新年的第一天,春風把暖氣吹進了屠蘇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蘇酒,暖洋洋地感覺到春天已經來了的熱鬧場景,抒發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注】①來鵠:唐朝詩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傳來鵠家宅在南昌東胡徐孺子亭邊。家貧,工詩,曾自稱“鄉校小臣”,隱居山澤。師韓柳為文,舉進士,屢試落第。③屠蘇:藥酒名。(二)間接抒情3、托物言志概念:通過對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寫,將物人格化,賦予事物人的品性,來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現手法。(通過描寫和敘述,表達志向和情感。)作用:委婉、深沉、形象、感人。(二)間接抒情1、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卜算子·詠梅陸游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問:試分析一下這首詞運用的主要藝術手法。【答案】①托物言志。②詞人借不與群芳爭春,雖然“成泥”“作塵”而芳香如故的梅花來表達自己雖遭不幸,前途坎坷,但決不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二)間接抒情【托物言志與借景抒情的區別】①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詠物不是寫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②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快樂、悲傷等感情。4、移情及物概念:為了突出某種強烈的感情,有意識地賦予客觀事物一些與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實際上并不存在的特性。如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二)間接抒情5、借古諷今(借古抒懷)概念:借古人抒發自己的抱負;借歷史表達自己的感情;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示例】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慨嘆賈生的不遇明主,實際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時。借賈生的遭遇,既嘲諷了封建統治者求賢的虛偽,也寄寓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二)間接抒情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題目。金陵懷古許渾①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②高低六代宮。石燕③拂云晴亦雨,江豚④吹浪夜還風。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1.本詩是如何抒發詩人的懷古之情的?請結合詩歌內容作簡要分析。(注)①許渾,晚唐時期詩人。②《詩經·王風·黍離》小序中說,周大夫行役過故宗廟宮室之地,看見遍地禾黍,感傷王都顛覆,故作此詩。③《浙中記》:“零陵有石燕,得風雨則飛翔,風雨止還為石。”④《南越志》:“江豚如豬,居水中,每于浪間跳躍,風輒起。”【答案】①借史實的對比抒發盛衰之感。首聯以陳后主的驕奢淫逸與隋軍的雷霆萬鈞作對比,抒發了朝代盛衰更迭的慨嘆。②以景物描寫烘托懷古幽情。頷聯描寫了金陵城的衰敗景象,登高遠望,遠近高低盡是松楸荒冢,禾黍殘宮,烘托了思古之悲涼。尾聯以青山不改之景,烘托了世事多變之慨。③借典故抒發懷古之情。頷聯的“禾黍”化用了《詩經》的典故,使自己對盛衰的慨嘆更有歷史深度。④以比喻(或象征)手法寄托懷古之情。頸聯的“江豚”和“石燕”象征歷史上叱咤風云的人物,通過它們攪動風云的描寫,表現了對歷代王朝興亡交替、盛衰無常的慨嘆。(二)間接抒情6、用典概念:借用歷史故事和引用前人詩句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使詩歌語言精練,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和表達的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1)言簡意豐,耐人尋味;——增加作品的表現力(2)加深意境,使人聯想;——增加作品的感染力(3)借古抒懷,表意委婉(含蓄深刻);——增加表達的含蓄性(4)援引事例,說服力強。——增加內容的豐富性

(二)間接抒情6、用典典故類型:1.歷史事件: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第》)2.歷史人物: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3.傳說故事: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4.前人詩文: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