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三屏四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介紹_第1頁
甘肅“三屏四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介紹_第2頁
甘肅“三屏四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介紹_第3頁
甘肅“三屏四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介紹_第4頁
甘肅“三屏四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介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甘肅“三屏四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介紹2010年底,國務院印發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土空間開發規劃。按照國務院部署 和省政府要求,省發展改革委組織開展了甘肅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2012年省政府印發了甘肅省主 體功能區規劃,是全國第二個頒布實施的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根據甘肅生態體系的基本特征和格局,甘肅省 委、省政府確定在“十二五”期間積極構建三屏四區”生態功能區。以下是甘肅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關于三 屏四區”資料介紹。附圖2-4: “旦屏四區限制升發區域一重,&生態功能區原布圖“三屏”是指以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為主的黃河上游生態屏障、以“兩江一水”(白龍江、 白水江、

2、西漢水)流域水土保持與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為主的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以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生 態功能區為主的河西內陸河上游生態屏障;四區”是指石羊河下游生態保護治理區、敦煌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 保護區、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肅北北部荒漠生態保護區。涉及37個縣市區,面積26.76 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62.84%。人口 883.18萬人,約占全省總人口的33.61%。生態功能區要以修復生態、保護環境、提供生態產品供給為主要任務,增強提供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 固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產品的能力,引導生態脆弱地區人口有序轉移。在突出生態功能和環境保護的前提 下,科學界定

3、部分區域的農牧業生產規模,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林下產業、旅游業、服務業等特色產 業。1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市、夏河縣、碌曲縣、瑪曲縣、卓尼縣、臨潭 縣,臨夏回族自治州的臨夏縣、和政縣、康樂縣、積石山縣,總面積33031.24平方公里,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 7.76%; 2008年,區域內總人口為154.1萬人,約占全省總人口的5.86%。該地區位于甘肅省西南部、青藏高原 東北邊緣,多屬高寒陰濕氣候,是省內草場、林地比較集中的區域,植被茂密,傳統牧業比較發達,具有重要的 生態功能。其中,黃河在瑪曲境內迂回繞行433公里,形成大

4、面積沼澤濕地,是黃河重要的水源補給區;卓尼、 臨潭兩縣林區集中,是洮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功能定位:黃河上游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和全國生態重點治理區。發展方向:堅持生態優先,保護與發展并重的方針,以構建黃河上游生態屏障為重點,加快傳統畜牧業發展 方式轉變,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輪牧、以草定畜等制度,加大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草原綜合治理和重點 區段沙漠化防治,增強水源涵養能力;培育與生態環境適宜產業,加快發展旅游業等特色產業。減少人為因素對 自然生態的干擾,實施牧民定居工程,引導超載人口逐步有序轉移,建設全國重要水源涵養區和全省優質畜產品 供給區。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

5、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是我國黃河流域最大的水源補給區。草地、森林和濕地構成的獨特的生 態系統,涵養和補給著黃河水源,年提供約66億立方米水量,約占黃河總徑流量的11%,在保持水土、維護生 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該區域已納入國家限制開發生態地區水源涵養功能區,2007年12月國家 發展改革委批準并啟動實施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涉及生態保護與修復、 農牧民生活生產、生態保護支撐體系等建設。2長江上游“兩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與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長江上游“兩江一水”是指白龍江、白水江、西漢水流域,是我國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的重要組成部 分,也是長

6、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養區。長江上游“兩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與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主要包括 隴南市的武都區、文縣、康縣、宕昌縣、兩當縣,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縣、舟曲縣。面積25060.01平方公里, 約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5.88%。2008年,人口為145.35萬人,約占全省總人口的5.53%。該地區天然植被較好,是甘肅省最大的原始林區。流域內林地8838平方公里,天然草地1653平方公里,森 林覆蓋率為40-57%,林草覆蓋率最高的區域達到80%以上。既是甘肅熱量和水分條件最好的地區,也是全省最 大的天然林區和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為我國長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生物基因庫。功能定位

7、:長江上游水源涵養和生態屏障、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的重要區域。發展方向:堅持嚴格保護、合理利用、休養生息的方針,以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為重點,加強生態保護, 減少與主體功能定位不一致的開發活動。繼續實施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綜合治理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綠化工程、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草地治理工程及農村能源工程等。適度發展采礦業及水能開發,發展特色農業、林業和牧業;穩步推進生態移民,建設全國重 要的生態功能區。長江上游“兩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與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建設工程該流域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區域內水資源豐富,生物資源

8、富集多樣,有多種珍稀瀕危動植物,是 大熊貓的主要棲息地之一。長江上游“兩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與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作為秦巴生物多樣性生 態功能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納入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限制開發生態地區范圍。汶川地震使這一地區生態植被遭 受重大破壞,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加劇。該區域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的實施,有利于嘉陵江和長江干 流的生態改善。工程主要涉及退耕還林(草)、天然林保護、長防長治林、公益林、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生物多樣 性保護等6個方面。3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祁連山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邊緣甘肅省與青海省交界處,東西向綿延約1000公里,寬約200-300公里,總 面積約15

9、.8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處于河川水系之間,具有調節氣候、增加降水、涵養水源、 保持水土的作用。高原冰川面積約1970平方公里,儲存的水量是三峽水庫蓄水量的兩倍多。降水和冰雪融水產 生的地表徑流每年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蘇干湖四個內陸河水系提供約75億立方米的徑流量,是甘肅河西 走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等綠洲的水源基礎,維系著近500萬人口、70多萬公頃耕地和眾多工礦企業的生存,為 我國重要冰川、濕地保護地和河西內陸河流域的重要生態屏障。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包括酒泉市的阿克塞縣、肅北縣(不包括北部區塊),張掖市的肅南縣(不 包括北部區塊)、民樂縣、山丹縣,金昌市的永昌

10、縣,武威市的古浪縣、天祝縣,蘭州市的永登縣和中牧山丹馬 場特別區。面積107352.84平方公里,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5.21%。2008年該區域人口為184.05萬人,約占 全省總人口的7%。功能定位: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河西內陸河流域水源涵養保護區,綠洲節水高效農業示范區。發展方向:以構建河西內陸河流域生態屏障為重點,實施對祁連山區冰川、濕地、森林、草原搶救性保護, 防止人為生態破壞,實行嚴格的管制措施,增強水源涵養功能。創新保護機制,適度發展與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特 色產業,引導人口和產業有序轉移,減輕系統壓力。按照“南護水源、中興綠洲、北防風沙”的戰略方針,強化 祁連山保護區水源涵養,

11、采取流域綜合治理措施,加快中部綠洲節水型社會建設,遏制下游荒漠化,實施石羊河、 黑河、疏勒河三大內陸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在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的同時,積極支持永登、古浪、永昌、山丹、 民樂等農業條件較好的縣,發展特色農業和綠洲節水高效農業,協同建設沿黃農業產業帶及河西農產品主產區, 提升其在全省農業發展戰略格局中的地位。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內陸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3.1羊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石羊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東部,流域面積4.2萬平方公里。2007年12月經國 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并啟動實施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規劃涉及產業結構調整、水資源配置保障、灌區節水改造、生態建設與保護、水資

12、源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6大工程措施。2008年5月上報國務院石 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態恢復規劃。3.2黑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黑河是西北的第二大內陸河,2001年8月,國務院批復黑河流域近期治理 規劃,已連續8年實現向下游正義峽泄水9.5億立方米的分水目標。2004年6月編制完成了黑河水資源開 發利用保護規劃(二期規劃),并通過黃委會審查后上報水利部;2008年10月水利部決定對黑河水資源開 發利用保護規劃重新調整修編,將單項規劃調整為綜合治理規劃。3.3疏勒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疏勒河流域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段,疏勒河流域分蘇干湖水系和疏勒河水 系。甘肅省河西走廊(疏勒河)農業灌溉暨移民安置綜合

13、開發項目,為世界銀行貸款項目,也是國家“九五”計 劃重點項目。重點是解決甘肅中南部地區數萬移民的貧困問題,增強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 續發展。該項目于1996年5月啟動,經中期調整,2006年12月竣工。4石羊河下游生態保護治理區地處民勤縣的石羊河下游生態保護治理區是國家重點生態治理區,面積15835.15平方公里,約占全省國土 面積的3.72%。2008年人口為30.2萬人,約占全省總人口的1.15%。該地區屬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降水稀少,日照充足,風沙 多,以荒漠植被為主,大部分土地不適宜開發。由于石羊河上中游大量用水,民勤地下水位

14、急劇下降,植被嚴重 退化,土地荒漠化加劇,民勤綠洲岌岌可危。功能定位:國家重要的生態修復和治理區,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發展方向:立足流域水資源,實施水資源統一管理,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和用水結 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適度發展適合當地條件的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實施生態移民,減輕環境壓力,改善群 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強防沙治沙,發展沙產業,鞏固綠洲生態建設成果。嚴禁任何不符合該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的 開發活動,促進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5敦煌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區敦煌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區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庫姆塔格沙漠東部邊緣,與新疆接壤,總面積26718.15 平方公里,約占全

15、省國土面積的6.27%。2008年該地區人口為18.29萬人,約占全省總人口的0.7%。該地區生 態環境十分脆弱,地表水嚴重不足,區域地下水位急劇下降,濕地面積萎縮、絕跡,天然植被急劇減少、退化, 荒漠化面積增加,生物多樣性降低,部分生物鏈中斷,風沙危害嚴重,自然災害加劇,人類文化遺產莫高窟和自 然奇觀月牙泉受到嚴重威脅。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功能定位:重要的生態環境治理和文化遺產保護區。發展方向:堅持“科學規劃、綜合治理”的方針,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通過實施全面節水、“引哈濟黨” 生態調水工程、結構調整和科學管理等綜合措施,規范用水秩序,減少水資源無序開發,控制人工

16、綠洲規模,打造精品綠洲,發展與資源環境特別是水資源相適應的旅游等特色產業,加強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和文化遺產保護, 實現生態修復、生產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把敦煌建成全省生態文明示范區。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程敦煌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地,由于自然、歷史和大規模人類活動等原因,近年來敦煌綠洲的生存 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科學規劃、綜合治理、統籌加強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對維持敦煌綠洲穩定、 保護文化遺產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水利部印發敦煌水資源合 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規劃分核心區和關聯區,核心區包括黨河和蘇干湖兩個水系,

17、涉及敦煌、肅北和 阿克塞3市縣,關聯區包括疏勒河中下游昌馬、雙塔灌區,涉及玉門和瓜州2個縣市。按照“內節外調統籌、西 拒北通并舉、水源綠洲穩定、經濟生態均衡”的總體布局,以水權制度建設和綜合配套改革為重點,實施節水改 造、引哈濟黨、月牙泉恢復補水、敦煌地下水源置換、河道恢復與歸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橋子濕地生態引水 等工程措施,加大綜合治理與保護力度。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隴東地區是我國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極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 保持生態功能區,主要包括慶陽市的慶城縣、鎮原縣、環縣、華池縣,平涼市的莊浪縣、靜寧縣,白銀市的會寧 縣,定西市的

18、通渭縣,天水市的張家川縣。面積32722.56平方公里,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7.68%。2008年人口 350.97萬人,約占全省總人口的13.36%。該地區屬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氣候,降雨偏少,植被稀疏,加之降雨集中,黃土土質疏松,強烈的土地侵蝕造 成了丘陵溝壑密布的地形,水土流失現象極為嚴重。其中,環縣北部還受較強風沙危害,生態十分脆弱。由于自 然條件差,該地區雖然人均土地較多,但農業生產粗放,產出水平不高。功能定位:國家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和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發展方向:堅持防治結合、保護優先、強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方針,以多沙粗沙區為重點,加快以治溝骨 干工程為主體的小流域溝道壩系建設,加強坡耕地水土流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