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性眩暈的臨床治療體_第1頁
頸性眩暈的臨床治療體_第2頁
頸性眩暈的臨床治療體_第3頁
頸性眩暈的臨床治療體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頸性眩暈的臨床治療體【摘要】目的討論頸性眩暈的發病機制及治療效果。方法74例頸性眩暈患者中,62例行保守治療,包括臥床休息及頸部圍頸固定,星狀神經節阻滯及頸部高位硬膜外封閉。對于非手術治療無效、患者病癥嚴重者采取手術治療(12例),行頸前路椎間盤及骨贅切除加椎間植骨交融術,包括頸椎病4例,下頸椎失穩6例,頸間盤突出癥2例。結果療效優49例,良14例,顯效8例,無改善3例。結論頸椎病和頸椎失穩是頸性眩暈的主要病因,交感神經受刺激是主要的發病機制,頸性眩暈的綜合治療效果確切,保守治療無效應以穩定頸椎為主要目的。【關鍵詞】頸性眩暈;診斷;治療;發病機制臨床上有很多種類型的眩暈,其中椎動脈型頸椎病或稱

2、頸性眩暈的定義爭議較多1,多是指因頸椎病而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缺乏,導致一過性的腦缺血性眩暈,可隨頸部位置的復原而緩解。其主要表現是以交感神經病癥為主的癥候群,以眩暈為主訴,伴有惡心、嘔吐、頭頸痛、肩背痛、耳鳴、視覺障礙、出汗、心悸等臨床表現。臨床上需要把這種眩暈與其他類型的眩暈,如內科、神經科、耳鼻喉科等疾患引起的眩暈相區別。對該病的治療,尤其是手術治療方面的相關文獻2,3較少,且存在一定的分歧。我科于2022年6月至2022年8月收治此類患者74例,獲得滿意療效,現分析并報告如下。1資料和方法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74例,按1985年全國頸椎病會議紀要中規定的頸椎病診斷標準4,其中椎動脈型頸

3、椎病37例,有13例經RI證實單側椎動脈血流明顯減少;下頸椎失穩26例;頸間盤突出癥11例。男28例,女46例,平均年齡46.5歲(2565歲)。病程370個月,平均18.3個月。.2臨床病癥和體征本組74例患者均有反復發作性眩暈,其中65例(87.8)與頸部活動有關,56例(75.7)伴有枕、頸、肩痛,11例伴脊髓壓迫病癥,12例伴頸神經根受壓病癥;其他伴隨病癥:耳鳴、聽力下降、耳聾28例,視力下降、多汗、心慌、胸悶15例,猝倒史3例。旋頸試驗陽性24例(32.4)。1.3輔助檢查全部病例均行X線(正側位、雙斜位、伸屈側位)檢查,X線片異常達69例(93.2),主要包括頸椎骨質增生51例(6

4、8.9),頸椎失穩26例(35.1),其中有23例可見角位移大于11,14例滑移大于3.0;椎間隙T掃描36例,椎間盤突出25例(33.8);頸椎RI檢查27例,頸脊髓受壓14例。1.4治療方法非手術治療:本組62例,包括頸部制動、臥床休息及頸部圍頸固定、擴血管抗眩暈等藥物治療。星狀神經節阻滯及頸部高位硬膜外封閉。恢復期加強頸背肌鍛煉,防止長期伏案或低頭工作等;手術治療:對于非手術治療無效的患者病癥嚴重且難以忍受者,影像顯示頸椎不穩定、高位硬膜外封閉有效的患者可以行手術治療。本組治療12例。術式取頸前路頸椎間盤切除加自體髂骨植骨交融術。2結果治療效果按以下標準評定5,優:病癥全部消失;良:50

5、以上的病癥消失;可:50以下的病癥得到改善;差:病癥無改善或復發。本組治療后3個月3年隨訪結果:優49例,良14例,可8例,差3例。優良率85.1,有效率95.9。3討論3.1頸性眩暈的概念及發病機制頸性眩暈是指椎動脈的顱外段受到頸部病變影響,導致供血障礙而引起的眩暈綜合征。常見于中老年人。本病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6,過去多由神經內科或耳鼻喉科對癥保守治療,近年來病因方面有兩種學說:一是椎動脈的直承受壓,二是椎動脈叢受刺激而引起動脈管壁的痙攣。后者越來越受到強調,并為研究所證實。交感神經纖維在椎管內外,包括前縱韌帶、后縱韌帶、椎間盤、椎間關節、硬膜囊上均有廣泛的分布與交通,分布于椎動脈周

6、圍的椎動脈叢也發出多個分支進入椎間盤的側緣和后縱韌帶,交感神經受刺激可能在該病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7。本組患者均以長期反復發作性眩暈為主要病癥,其中87.8與頸部旋轉或屈伸有關,同時伴隨耳鳴、視物模糊等一系列椎基底動脈供血缺乏病癥。結合臨床我們將頸性眩暈的發病大致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a)椎間不穩。因椎節失穩刺激分布于其上的交感神經和椎動脈叢引起椎動脈痙攣。b)頸椎退變鉤椎關節增生。鉤椎關節在頸椎諸關節中是退變最早的部位之一,由于橫突孔這一骨性管道使椎動脈失去退縮與盤旋的余地,增生的骨贅直接壓迫椎動脈,并刺激外側的椎動脈和交感神經叢。)頸椎管狹窄或椎間盤突出。此類患者固然會出現相應的脊髓壓迫病癥,

7、同時也可刺激分布于后縱韌帶和硬膜上的交感神經,在頸部活動時引起椎動脈痙攣而出現眩暈病癥。3.2頸性眩暈的常見病因及治療方法3.2.1頸椎病頸椎病是導致老年人眩暈最常見的原因,病理變化是鉤椎關節和關節突增生。一般情況下單側椎動脈持續受壓,由于有對側椎動脈的代償,多數臨床表現并不明顯。本組37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中,13例(17.6)表現為單側椎動脈受累而出現眩暈等病癥,其原因可能是頸部活動引起健側椎動脈狹窄,轉頸多出現轉向側動脈壓迫加重,對側僅扭曲、拉長。因此,轉頸時使健側椎動脈受壓而不能代償患側供血,那么誘發或加重眩暈病癥。而關節突關節增生時,自前方壓迫椎動脈和神經根者,頸后伸誘發眩暈病癥8。

8、本組33例行頸部制動等保守治療,獲得較好療效,4例采用頸前路間盤及骨贅切除、椎間植骨交融術。轉貼于論文聯盟.ll.3.2.2下頸椎失穩頸椎失穩是引起青壯年患者頸性眩暈的主要病因。其發病機制是由于頸椎在生理載荷下椎體間的位置關系異常,使椎體隨頭頸部活動而前后錯動,引起椎動脈第二段牽張、扭曲,加上椎動脈周圍交感神經叢、竇椎神經受刺激,引起椎動脈痙攣。本組26例患者多為長期伏案工作、睡眠姿勢不正確的青壯年患者,過勞、體位改變為誘發因素,伴有頸肩部疼痛和交感神經興奮病癥。RI雖有多節段頸椎間盤突出,但沒有頸脊髓和神經根受損病癥和體征。大局部經頸部圍頸制動星狀神經節阻滯而使病癥緩解,其中有6例經頸部高位硬膜外封閉,有效證實為頑固眩暈者,行頸椎植骨交融術后病癥緩解。3.2.3頸椎間盤突出癥本組頸椎間盤顯著突出且伴頸神經根和脊髓受壓表現僅11例。其發病原因可能由于頸部活動時突出間盤反復刺激硬脊膜、神經根及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所致,同時突出的椎間盤也可直接壓迫前庭脊髓束的頸髓段,引起反射性眩暈。由于患者多伴有頸神經根和脊髓壓迫病癥,因此單純阻斷交感神經作用的治療方法往往效果不佳。本組2例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經頸椎前路間盤切除減壓、椎間植骨交融,術后病癥消失。其余9例行頸圍領制動、星狀神經節封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