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區2022-2023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表及全一冊教案(定稿)_第1頁
鼓樓區2022-2023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表及全一冊教案(定稿)_第2頁
鼓樓區2022-2023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表及全一冊教案(定稿)_第3頁
鼓樓區2022-2023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表及全一冊教案(定稿)_第4頁
鼓樓區2022-2023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表及全一冊教案(定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學科教學計劃(20222023學年度第一學期)科目: 科 學 班級(年級組): 五年級 制定者: 學校: 開發區國際學校 原有班級或年級情況分析(雙基掌握程度、智力水平和學習態度、習慣等)經過兩年半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度較好,積極性較高。該年級學生經歷了五個學期的科學課學習,從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和科學素養的養成上看,有具有一定的水準。本冊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及重點、難點)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光源,光的傳播和反射,熱對流以及探究地球的相關知識,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系、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關于“簡單機械”和“形狀與結構”的內容

2、,重點體現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大腦”突出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搜集證據和信息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并有一些設計與制作的活動。本學期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1、科學探究: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進一步理

3、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2、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關注時間的變化,對運動和力的關系充滿探索的欲望,并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學知識:獲得有關“運動和力”、“生物與環境”、“時間”和“地球運動”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教學措施1、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2、鉆研教材,體現“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理念;3、學習人家的先進教學經驗、思想和方法;4、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整

4、合于科學教學中。教科研專題具體教學進度附后單元序號單元課題課序課題課時周次第一單元光與色彩1光源11.2光的傳播3光的反射124七色光第二單元熱傳遞1熱傳導122熱對流133熱輻射134物體的傳熱本領14第三單元地球的表面和內部1地球的表面142地球的表面與內部153火山與地震254地球的內部165地表雕刻師16第四單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環1云和霧172霜和露173雨和雪184水滴的旅行18第五單元刺激與反應1刺激與反應192從刺激到反應193我們的大腦1104大腦的開發與利用110第六單元交流與質疑1交流1112質疑112復習1總復習113課 題光源課時1總課時總第:1日期教學目標通過觀察各種發

5、光的物體,能指出哪些物體是光源。會按照光源的特征給發光物體分類。樂于研究光現象,樂于分享與發現。教學重點舉例說明發光物體的特征,鑒別光源與非光源物體。教學難點觀察某些物體的發光過程。教學準備火柴、蠟燭、鋼絲、電池盒、帶導線的鱷魚夾、裝有細沙的托預習要求預習教材內容教學過程二次修改、旁注課堂導入,感受光的世界(出示典型的發光與反光圖片,配以背景音樂)1、談話:同學們,今天啊我們一起來研究大自然當中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你看,清晨的時候第一縷陽光緩緩地從地平面升上來;湖面上波光粼粼,閃著無數的亮點,像一片璀璨的星空;高聳入云的的摩天大樓光芒萬丈,熠熠生輝。到了夜晚的時候,皎潔的月光灑在大地上。夜晚的

6、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豐富,看,遠處的煙花正綻放著七彩的美麗,大橋上的路燈像訓練有素的衛士,堅定的站在兩旁,守護一片光亮;而仲夏夜的螢火蟲正翩翩飛舞,熒光閃爍、蔚為壯觀。2、同學們,美嗎(美)是光給我們帶來了這個美妙的世界。那我要考考你們,剛才的視頻當中,你看到了哪些物體?(太陽、月亮、蠟燭、波光粼粼的湖面配合圖片打在PPT上)這些物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們都與光有關 都在發光)同樣都在發光,那他們又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你能將它們分成2類嗎?(發光的、反光的)是的,像太陽、螢火蟲、點亮的路燈,它們都能自己發光,我們把他們叫做光源,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光源。3.交流:生活中還有哪些也是光源呢?

7、【設計意圖】通過精美的視頻,給學生創造情景,將學生帶進光的世界感受光帶來的美好。認識光源、區分人造光源與自然光源很多的物體看上去在發光,但并不是所有看上去在發光的物體都是光會判斷嗎?(PPT展示)你認為圖片中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想一想為什么。(獨立思考,記錄單)請同座位兩個同學互相檢查一下,如果他都判斷對了,你就給他點贊。如果有異議的地方,把你的觀點說給他聽,達成共識。匯報,你的小伙伴說的都對嗎(都對)那我來考考你。(不是)那他哪一個說的有問題,你是怎么跟他說的。同學們已經能判斷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了。哎呀,大自然當中的光源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說(閃電、火炬、油燈等,PPT輔助一個個打出

8、來)同樣是光源,也有所不同,現在老是展現的這六種光源,如果將他們進行分成2類嗎你會怎么分呢?自然光源,人造光源。【設計意圖】該活動讓學生認識能夠發光的物體并不都是光源,有些看起來閃光的物體本身是不發光的。初步認識反光的物體,為后續認識光的反射做鋪墊。通過觀察光源,能夠判斷某種發光體是否經過人類的加工與改良。感受光源發光需要能量活動一:觀察蠟燭的發光過程1.剛才呀我們已經認識了光源,我們知道同樣是發光的物體,有的物體不是自己發光的,它是反射別的物體的光;自己發光的物體我們稱之為光源,有的光源是自然的,有的光源是人造的。你知道嗎,在物體發光的過程中,如果你仔細地去發現,發光的同時還會觀察到一些有趣

9、的現象,它有助于我們揭開物體發光的秘密。2.比如說,老師給每個組發一根蠟燭,點燃這根蠟燭他就成了一個光源,仔細地觀察,在蠟燭發光的同時你還看到了什么現象。(蠟燭消耗掉了)3.匯報交流活動二:觀察鋼絲的發光過程老師這里還有一個有趣的實驗,我這里有一根鋼絲,它是從我們生活中沖用的鋼絲球上剪下來的,它是光源嗎?(不是)提問:那它有沒有機會成為光源呢?(學生困惑)我們一起來試試。介紹所需要的材料:電池盒、鱷魚夾導線、沙、鋼絲。實驗步驟: 關閉電池盒的開關,將鱷魚夾分別夾到電池盒兩端,另一頭夾鋼絲; 將鋼絲的部分放在沙上; 打開電源開關,觀察實驗現象。5.實驗過程中有沒有要注意的地方呢? 不要用手觸碰鋼

10、絲; 如果鋼絲沒有發光,關掉電源檢查裝置。6.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7.學生匯報實驗現象。總結提升1.比較剛才兩種發光的現象,在發光的同時,你有沒有找到他們相同的地方呢?仔細想一想,和你的小伙伴說說看。(蠟燭燒沒了,鋼絲發光時電沒了)2.是的,同學們觀察的非常仔細,在發光的同時,蠟燭被消耗掉了,電池里的電被消耗掉了,這兩個有趣的實驗告訴我們,發光也是需要消耗的。【設計意圖】通過這兩個小實驗和生活中一些例子,讓學生初步意識到物體在發光時需要消耗能量。總結拓展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感受了光帶來的美,你有哪些收獲呢?(學會了如何辨別物體是不是光源,認識到光源可以分為自然光源與人造光源。還知道了在物體發

11、光的時候需要消耗能量)今天這節課過得可真快,關于光的其他秘密我們下節課再來揭曉。【板書設計】光源 它們可以自己發光 能量自然光源,人造光源教后記(第 篇)課 題光的傳播課時2總課時總第:2日期教學目標1.在觀察活動中,發現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2.在教師的指導下,初步學會設計、安裝和制作適宜的實驗裝置,觀察與發現光在空氣中的行進路徑。3.通過對光在空氣中傳播現象的研究與發現,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樂趣,樂于跟同伴分享與合作。教學重點認識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的特征。教學難點設計實驗,觀察與發現光在空氣中的行進路徑。教學準備教師材料:玻璃水槽、加濕器、激光筆、課件、相關圖片和視頻資料等。 學生分組材料

12、:手電筒、帶孔塑料板、塑料光屏、貼好膜的圓筒紙盒、大頭針、蠟燭、相關軌道底座等。預習要求預習教材內容教學過程二次修改、旁注一、認識光的傳播路徑1. 談話:上節課我們一起走進光的精彩世界,認識了各種各樣的光源,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研究光。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光的現象,隨著攝像機的鏡頭,讓我們再來看看,清晨,溫暖的陽光斜斜地穿過美麗而神秘的樹林;雨后,太陽終于沖破烏云,燦爛地灑向大地,給云層鍍上了一層淡色的金邊,格外好看;夜間的車燈沖破黑暗照亮前方,讓行駛的人們不再害怕;舞臺上,五彩的聚光燈映照出人們心中的熱情。(課件動圖播放密林的陽光、夜間的車燈、烏云間隙透出的陽光、廣場的霓虹燈光,配上音樂

13、和解說,最后四幅圖定格)。2. 提問:仔細地觀察,在生活中這樣有趣的光的現象比比皆是,同學們,在這四種光的現象中,你們有沒有發現,它們有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光的傳播3. 提問:由這些景象,你能不能猜猜看,光是怎樣行進的呢?喊學生回答前先提示:別急說,自己想一想,怎么解釋你的猜想。【設計意圖:通過生活場景圖片導入,既將學生繼續帶入光的世界,又引導學生從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中歸納共同特點,作出光沿直線傳播的猜想,這是學生自己作出的猜想,而不是教師直接給出的,更能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習慣與能力。】二、研究光在空氣中的傳播(一)實驗探究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1. 談話:(幾個學生

14、回答之后)看來,你們都比較贊同光是沿直線行進的,你們有沒有辦法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你們的觀點呢?2. 談話:喲,看來這個實驗還不太好設計,黃老師這兒有一組材料,(出示材料并介紹:1個手電筒、3張帶小孔的塑料板、一張光屏塑料板),仔細地觀察這組材料,想一想,你們能用這組材料設計一個實驗嗎?3. 小組討論:不著急說,先想一想你們準備怎么做,再說說看為什么這樣做可以證明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組成員討論討論。4. 小組匯報,注意追問:你們為什么這樣做,為什么認為這樣做可以證明光沿直線傳播5. 教師補充實驗注意事項。(出示4個底座和一個能支持底座前后移動的軌道)6. 學生小組實驗并

15、記錄,教師巡視指導。7. 小組匯報現象。(匯報時追問:為什么這種現象就能證明光沿直線傳播)8. 總結結論:通過這個實驗,你們可以得到什么樣的結論?生: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設計意圖:教師不急著告訴學生實驗方法,而是先讓學生自己思考。根據課標的要求,五年級學生應要初步學習設計實驗,但這課屬于五年級第一單元,學生初步接觸設計實驗,需要教師耐心指導,因此教師提供有結構的器材,以及設置腳手架問題,幫助學生分步思考如何設計實驗方案,這也是思維訓練的契機。】(二)激光筆光束演示實驗,直觀看到光在空氣中的直線傳播1. 談話:是不是這樣呢?老師這兒還有個有趣的實驗。2. 談話:這是一個激光筆,(往側面墻

16、上照射),光到哪里去了?(學生指墻上的光點),光是怎么走過去的?(生:沿直線傳播的,復習剛剛得到的結論)。你看到這條直線了嗎?想不想看?老師請來了一個好幫手。3. (搬出事先設置好的玻璃容器,里面陸續有水霧,蓋上蓋子防止水霧散出)。請一名學生上臺幫忙打開激光筆,從各個方向射入玻璃容器,提問:你觀察到了什么?4. 小結:多么神奇啊,我們看到了,真的像我們所說的那樣,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設計意圖:這部分通過水霧中的丁達爾現象演示出激光筆的光束在空氣中如何行進,讓學生在教室里直觀地看到光線的直線傳播路徑,再次驗證上個實驗得到的結論: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三、研究小孔成像1. 談話:剛才啊通

17、過觀察生活中的光的美景,以及同學們進行的實驗,我們發現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行進的。其實啊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就已經發現了這個規律,戰國時期的學者:墨子。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一起來看看墨子的故事。2. 學生觀看小孔成像動畫視頻。3. 談話:哎?有意思吧?人們把這個現象叫小孔成像。視頻最后提到,如果中間的擋板上戳個小孔,蠟燭火苗的光照到光屏上會是什么樣呢?你想不想親自試一試?4. 教師出示材料,并結合課件圖文邊演示邊講解制作方法和觀察方法:今天我們來做一個小孔成像盒,老師事先已經幫你們在盒子上把光屏做好了,并且為了觀察的像更清晰,在光屏后還加了一段通道,讓周圍環境更暗一點。給你們

18、提供了一個大頭針,在底部中央戳一個小孔,要注意安全,并且這個小孔不能太大,像大頭針這么粗就行。這樣,一個小孔成像盒就做好了。怎么觀察呢?我們將做好的小孔成像盒放到這個支架上,這樣它就跟蠟燭差不多高了,小孔對著蠟燭,我們蹲下來在另一端觀察,可以前后移動小孔成像盒直到看到一個較為清晰地像,仔細觀察觀察,這個像是什么特點?5. 學生制作,并用制作好的小孔成像盒觀察蠟燭火苗,教師巡視指導。6. 匯報交流:你觀察到什么?7. 提問:你有什么疑問嗎?(生:為什么會成倒立的像?)8. 談話:這個問題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哦,先自己想一想怎么解釋,然后小組內部討論討論。9. 小組討論,匯報看法。10. 談話:好像

19、有點道理,但老師還是聽得不太明白,這樣,我們把復雜的圖形先簡化成幾個點,在你們的記錄單上,老師標出了火苗最上面和最下面兩個點,根據今天學的知識,你能不能找到這2個點的光通過小孔之后,到達光屏上的位置?然后根據這兩個點的位置大致畫出火苗的像。11. 學生畫圖活動。12. 學生投影下展示匯報。13. 提問:我們畫出了火苗最上面和最下面通過小孔后到達的位置在你能結合這兩個點的位置,再來說說為什么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嗎?14. 談話:那是不是同學們說的這樣呢,我們繼續看完這個故事。播放后半段視頻。15. 提問:同學們說的非常好,那反過來想,小孔成像是倒立的這一現象能說明什么呢?(生:光沿直線傳播)哦,再

20、一次驗證了我們剛剛得到的結論,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四、總結拓展1. 總結: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了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徑,你能回憶一下,說說光在空氣中是如何傳播的?我們是如何發現并驗證的?2. 拓展:那光在水中是如何傳播的呢?課后可以繼續探究。【板書設計】 小孔 小孔 教后記(第 篇)課 題光的反射課時2-1總課時總第:3日期教學目標1.通過打靶游戲,觀察并描述光在物體表面的反射現象。2.能夠比較不同物體表面的反光情況,知道幾乎所有的物體都可以反射光,歸納出反光效果好的物體表面的特點。3.通過對光在鏡子表面反射現象的發現與運用,激發對科學實踐活動的好奇心,樂于跟同伴分享與合作。教學重點通過打靶游戲和比

21、較不同物體表面的反光情況,認識光的反射現象與特征。教學難點能夠比較不同物體表面的反光情況,知道幾乎所有的物體都可以反射光,歸納出反光效果好的物體表面的特點。教學準備教師材料:強光手電筒、鐵架臺、畫架、大標靶、課件。 學生分組材料:小鏡子、小黑板、粉筆、黑板擦、手電筒、白屏(KT板)、五種身邊的物體、五塊記錄卡(KT板)、記號筆。預習要求預習教材內容教學過程二次修改、旁注一、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初步認識光的反射現象。(3分鐘)出示情境、聚焦問題: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來研究光。前幾天,李老師去逛公園,看到了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拍下了一張照片。你們看,這個叔叔在干嘛呀?你能解釋一下嗎?學生回答。(預設

22、:陽光照這個板上,可以照得阿姨更亮。因為光照到板子上后,板子可以反光。)教師談話:也就是說這塊板子可以反光。【設計意圖: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啟發學生思考。初步認識行進中的光遇到物體時,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變化。】二、通過游戲和比較不同物體表面的反光情況,認識光的反射現象與特征。活動一:打靶游戲(13分鐘)談話:在生活中像這樣的現象還有很多,我們一起來玩一個游戲挑戰一下,好嗎?學生回答。(預設:好)游戲要求:(老師打開一個強光手電筒)你們看,這是手電筒發出的光。墻上還有你們每個小組的標靶(指給學生看)。現在啊,不能移動手電筒,利用一個小鏡子,你能把光射到你們小組的標靶里去嗎?學生回答。(預設:

23、能)操作要求:待會呢,教室的四個角落一共有四個手電筒,你們可以選擇其中的一束光,小組合作,要求每個人都把光射到自己小組的標靶里。能成功嗎?學生回答。(預設:能)記錄要求:如果小組全部成功了就舉手告訴老師,然后回到座位上,把你們剛才做的用示意圖畫下來(小黑板),討論一下你們是怎么做到的,準備在全班交流分享。學生分組實驗、畫圖、討論。學生大組分享。(預設學生說到反射、光線改變方向等關鍵詞)。教師總結:通過剛才的游戲和同學們的解釋,我們發現,光線照射到鏡子表面后,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這種現象叫作光的反射(課件展示并板書課題)。【設計意圖:“打靶游戲”是個有趣的聚焦活動,也具有挑戰性,學生在游戲中不斷

24、嘗試,游戲后進行畫圖、討論和交流解釋,進一步認識光的反射現象。】活動二:比較不同物體表面的反光情況(19分鐘)提問:剛才啊,我們發現鏡子可以反射光,那其它的物體也能反射光嗎?選擇實驗對象:請你仔細觀察一下周圍,你想檢驗一下教室里的哪個物體?每個小組討論一下,從身邊選擇五種不同材料做的物體,分別寫在五張小卡片上。提醒你哦,表面太小的物體就不要選了,因為待會你操作起來會比較困難。學生小組討論并寫卡片。談話:你們小組選擇的是哪五種物體?學生回答。(預設:桌面、地面、玻璃、水池、水龍頭、窗簾、衣服、書本、皮膚、筆袋、尺子、門、門把手、瓷磚、墻面、黑板、黑板邊框等。)實驗設計:怎么檢驗它們能不能反射光呢

25、?怎么判斷它們的反光效果好不好呢?老師給你們提供一個手電筒、一個白屏,想一想這個實驗怎么做呢?小組討論并匯報。(預設:用手電筒照物體,把白屏放在旁邊,看白屏亮不亮。教師追問:具體怎么做?要求學生演示并提示學生,手電筒可以稍微傾斜,白屏豎直放在旁邊。教師提問:我們要比較五種物體表面的反光情況,它們放置的距離有沒有要求?預設:手電筒和物體之間的距離應該是差不多的,物體離白屏的距離也應該差不多。教師提問:看到什么現象,就證明它可以反射光?預設:白屏上亮了。教師提問:怎么判斷反光效果好不好呢?預設:越亮越好。)明確判斷標準并提出實驗要求:好的,按照大家的說法,我們就這樣來判斷如果白屏上變亮了,就證明這

26、個物體可以反射光。白屏上的亮度越亮,就證明這個物體的反光效果越好。待會做完了以后,請你們把這五種物體按照反光效果從好到差的順序進行排序,做好全班交流的準備。小組實驗、討論并排序。學生大組分享:你們是怎么排序的呀?帶著你們的卡片來講一講。(預設反光效果好的,排在每個組第一物體可能有:水龍頭、門把手、瓷磚、黑板邊框、玻璃等。預設排在最后的物體可能有:窗簾、衣服、書本、皮膚等。)教師小結:是的,幾乎所有的物體都可以反射光(板書)。提問:我們來看看,這幾個是反光效果最好的物體(往左移),這幾個是反光效果最差的物體(往右移),請你們比較一下,反光效果好的物體表面有什么共同特征?小組討論并回答。(預設:反

27、光效果好的物體表面比較光滑和平整)教師小結:越光滑的表面,反光效果越好。談話:你們知道嗎,當我們把物體的表面打磨的光滑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以用來照鏡子啦。在中國的古時候啊,人們就把銅打磨的非常的平整和光滑,用銅鏡來照鏡子。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學生觀看銅鏡的圖片。談話:現在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制造出了各種各樣表面非常光滑的鏡子,用它們來照鏡子,感興趣的可以去找來看一看哦。提問:在離我們非常遙遠的地方啊,還有月球。你現在知道,月光是從哪兒來的嗎?學生回答。(預設:太陽光照射到了月球上,月球反射了太陽光到地球。)【設計意圖:學生自主選擇物體,利用教師提供的手電筒和白屏自主設計實驗,對實驗結果

28、進行排序、在對比、分析和歸納的思維活動中,發現幾乎每種物體都會發射光,而且,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三、通過學習潛望鏡和萬花筒的制作過程,激發對科學實踐活動的好奇心。(5分鐘)1.談話: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了光的反射現象。其實啊,光的反射現象特別好玩,我們可以用反射的現象來做一個小玩具。李老師今天教你們兩種方法,你們可以任選其中的一種方法,回去做一個萬花筒或者做一個潛望鏡。2.談話:下面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萬花筒和潛望鏡怎么做?要用到哪些材料?3.學生觀看視頻。4.課后制作要求:看看,這是做萬花筒和潛望鏡用到的材料,課后,請用你靈巧的雙手做一個萬花筒或者潛望鏡,請你在做的過程中思考:光線是

29、怎么傳播的?下節課帶到教室里,我們來一起來進行交流。【設計意圖:觀看制作萬花筒和潛望鏡的制作方法,激發對科學實踐活動的興趣。將探究延伸至課外,并為下一節課玩鏡子的活動做鋪墊。】【板書設計】光的反射幾乎所有的物體都可以反射光教后記(第 篇)課 題七色光課時總課時總第:日期教學目標1.會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能在共同現象中發現陽光能分解成多種顏色的光。2.通過科學史的學習,了解牛頓發現“白光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過程。3.會用手電筒做色光混合實驗,從反面進一步了解白光是由多種色光組成的。教學重點通過制造彩虹和色光混合實驗認識白光由多種顏色的光組成教學難點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

30、彩虹”教學準備噴霧器,彩虹視頻,牛頓研究光的色散現象的視頻,PPT,鏡子,水槽,三棱鏡,白面板,三只彩光手電筒、記錄單預習要求預習教材內容教學過程二次修改、旁注一、創設情境,引出研究話題1.談話:同學們,前段時間,我們南京下了一場大雨,雨過天晴,天空中出現了一種非常美麗的現象,都成網紅了,你們想不想看看?2.播放彩虹視頻,學生觀看。3.提問:是什么現象啊?(彩虹)4.追問:你還在哪里見過彩虹呀?(學生說自己的經歷,副板書:時間、地點、樣子)5.再問:今天這個時候能看到彩虹嗎?(不能)現在想不想看到彩虹?(想)老師現在就可以制造出彩虹,你們相信嗎?(相信)你們覺得需要什么呢?(陽光、水等)6.講

31、述:好,下面,張老師就帶著大家到室外去現場制造彩虹,出示課件現場站位照片:張老師站在前面噴水霧,同學們沿著半圓形站在后面觀察,聽明白了嗎?7.師生到室外制造彩虹。8.提問:大家都看到了嗎?(可能有的站位角度不同,看不到,讓看不到的同學和看到的同學互換位置,再觀察)現在看到了嗎?(看到了)追問:看不到的原因是什么?(引出角度)設計意圖:學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見過彩虹現象,通過播放真實的視頻調動起原有的生活經驗和回憶,從而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聚焦到對彩虹的顏色組成和樣子的描述,并到室外去進行“實戰”造彩虹,引發學生對彩虹出現條件的思考,為后面研究彩虹的奧秘打下基礎。二、制造“彩虹”,初步發現白光可

32、以分解成多種不同顏色的光1到教室,談話:彩虹漂亮嗎?是什么樣子的啊?(副板書:紅、橙、黃、綠學生說多少就寫多少)2.提問:你們想不想也制造出這樣漂亮的彩虹呢?(想)不過,張老師也沒有那么多水管,再說,噴那么多水也浪費啊!我為大家準備了一些其他材料,一起來認識下,看看怎么來造彩虹?3.出示課件,介紹操作方法:方法一:出示材料:鏡子、裝有水的水槽、石塊、白色面板。出示步驟:(1)讓水槽中的水保持平靜,斜著插入一面鏡子,用石塊抵住,不讓鏡子滑入水中,在水槽前豎直放一張白色面板;(2)讓鏡子朝向太陽,不斷調整鏡子的角度,使陽光反射到白色面板上,直到看見“彩虹”方法二:出示材料:三棱鏡(第一次見到,要簡

33、單介紹一下)。出示步驟:(1)將三棱鏡豎直立在地面上,讓陽光能照射到三棱鏡上;(2)不斷調整三棱鏡的角度,使透過三棱鏡的陽光投射到白面板上,直到看見“彩虹”;友情提醒:完成實驗記錄單,兩種方法都完成后,整理器材回教室,準備匯報。4.學生分組到室外制造彩虹,教師適時做指導,并拍下制造成功的彩虹圖片。5.學生回教室,進行交流匯報。(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出示拍到的彩虹圖片)6.講述:大家可真了不起,都能制造出五顏六色的彩虹了。(課件出示照片)提問:彩虹由哪幾種顏色組成啊?(板貼:紅、橙、黃、綠、藍、靛、紫)這七種顏色我們也稱作七色光。(板貼課題)7.追問:我們通過怎樣的方法讓陽光變成彩虹的呀?(根據

34、學生的回答板貼:水霧、插入水中的鏡子、三棱鏡)8.小結:我們通過向空中噴水霧、將鏡子插入水中、轉動三棱鏡的方法都能把陽光分成了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板書:通過、分成)設計意圖:學生自己是不能獨立想到如何設計實驗來制造彩虹的,需要教師必要的介紹和指導,但也不能重操作輕思維,只是體驗性的操作活動,因此需要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及時記錄自己的操作和發現,引發學生對活動進行深度的思考,在不同的實驗方法獲得相同現象的過程中,體會到科學規律的存在。三、觀看牛頓與七色光的科學史故事視頻,進一步明晰白光可以分解成多種不同顏色的光1.談話:其實我們剛才所做的活動,早在300多年前,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就

35、已經做過類似的活動了,讓我們一起來觀看一段牛頓和七色光的故事吧!2.學生觀看視頻。3.小結:牛頓用三棱鏡可以將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用實驗證明陽光是由多種色光組成的。同學們,你們也很了不起哦!用不同的方法也把陽光分成了七種顏色。其實我們在雨過天晴能看到彩虹,就是因為空中的小水滴就像一個個三棱鏡,把陽光分解成了七色光。設計意圖:將科學史以視頻動畫的形式呈現,更能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了解牛頓發現陽光是由多種顏色的光組成的研究過程,和自己的探究做比較,發現有相似之處,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也滲透堅持不懈的科學研究精神。做色光的混合實驗,從反面驗證白光是由各種顏色

36、的光組成的1.談話: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牛頓在做實驗的過程中,他還試著將白光通過三棱鏡分解成的七色光再合成了白光,大家想不想也來試試,看看不同的色光混合到一起又會有怎樣的變化呢?(想)2.介紹實驗方法:張老師這里有三種顏色光的手電筒,在黑板上演示照出:紅光、綠光、藍光。如果把它們重疊到一起,PPT展示:紅光和綠光重疊,紅光和藍光重疊,綠光和藍光重疊,紅光、綠光和藍光一起重疊,重疊的部分還會是原來的顏色嗎?會是怎樣的顏色呢?想不想試試?3.小組領取材料,開展觀察記錄活動,教師及時拍下學生做出的光的混合照片。4.匯報交流發現,展現學生做的結果。(補充:紅、綠、藍三種顏色的光就可以混合成白光,我們也

37、稱它們為“光的三原色”)5.小結:白光不僅可以分解成不同顏色的光,不同顏色的光也可以混合成其他顏色的光或者合成白光。設計意圖:本環節只讓學生做用手電筒做色光混合的實驗,有兩點考慮:一是兩個混合實驗活動是同質的,課堂容量有限,時間是個問題;二是手電筒彩光的混合和前面光的分解能相互對應,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接受,而圓盤的快速轉動,學生不太能容易理解,并且實驗現象容易產生誤差。記錄單的填寫讓學生的觀察更有序,有利于作比較,發現規律。五、總結鞏固,拓展延伸1.談話: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制造了彩虹,研究了彩虹,你們有什么新的收獲?2.學生談收獲感受。3.課外拓展:看似簡單的陽光能分解成七色光,那看起來很艷麗

38、的色光是否能再分解呢?課后大家可以繼續研究。設計意圖:本課的學習顛覆了學生的原有認知,他們的腦海中一定會產生這樣的問題:顏色豐富的色光是不是也是由其它的光組合而成的呢?產生了新的問題,從而又開啟了新的研究,始終保持一顆好奇心,讓科學探究繼續下去,這才是科學的本質所在。【板書設計】【板書設計】4.七色光 紅橙水霧 黃陽光 通過 插入水中的鏡子 分解成 綠三棱鏡 藍靛紫教后記(第 篇)課 題5熱傳導課時總課時總第:日期教學目標1.知道熱可以從物體的某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過直接接觸,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這種傳熱方式叫作熱傳導。熱在傳導時,熱總是從溫度較高處傳到溫度較低處。2.通過“

39、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實驗的設計和操作,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積極探究、求實、創新的科學品質,以及歸納和抽象概括能力。3.能運用掌握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熱傳導現教學重點通過交流、討論和動手實驗,了解熱傳導發生的條件和傳遞的方向,認識熱傳導的概念教學難點會做借物觀察的熱傳導實驗教學準備“黃豆掉落速度”的演示實驗裝置、PPT,火柴、酒精燈、黃油、一片金屬片、一片有豁口的金屬片、四個夾子預習要求預習教材內容教學過程二次修改、旁注一、利用生活經驗,談話導入課題。1.談話引入。師:同學們,你們泡過溫泉嗎?誰來說說泡溫泉時身體有哪些變化?(體溫升高,出汗。)師:人體為什么會出汗?(體溫升高。)師:請同學們想

40、想,泡溫泉時體溫為什么會升高?(溫泉水是熱的,當人進入溫泉,與溫泉水接觸時,溫泉水把熱量傳遞給人體,人體的體溫就升高了。) 2.明確課題。總結:大家同意嗎?(同意。)也就是說,人在泡溫泉時,溫泉水和人體之間有熱量在傳遞。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物體之間熱量傳遞的問題。(板書:人體-溫泉水)【設計意圖:通過對人體泡溫泉的事例分析,從學生的前概念出發,讓學生意識到兩個物體之間可以發生熱量的傳遞,從而聚集本課要研究的內容,引發學生探究熱傳遞的興趣。】初步建立概念-兩個物體之間的熱傳遞。 1.交流生活事例。(PPT出示圖片:一個是冬天人們使用暖手寶給手取暖,一個是人們用哈哈氣的方法給手取暖。)師:同學們

41、,接下來,請大家看這兩幅圖。思考:它們是怎么讓手暖和起來的?誰能說說。交流:圖一 暖手寶:暖手寶把熱量傳遞給了手,手變暖和了。(板書:手-暖手寶)圖二 哈 氣:熱 氣把熱量傳遞給了手,手變暖和了。(板書:手-熱氣)2.總結熱量傳遞方向。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看黑板。當兩個物體之間發生熱量傳遞時,你發現什么規律了嗎?(從溫度高傳向溫度低)師:沒錯!與手相比,我們發現暖手寶,熱氣,熱水的溫度有什么共同點?(板書:溫度高)而手的溫度相對要低。(板書:溫度低)因此,當兩個物體之間發生熱量傳遞時,熱量傳遞的方向是從溫度高傳向溫度低。3.總結熱傳導產生條件。師:同學們,如果說手不碰到暖手寶,熱氣和熱水,那

42、么手還會熱起來嗎?(不會)也就是說,要想讓手熱起來,熱量要想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必須要滿足什么條件?(板書:接觸)師:請同學們再想一想,如果暖手寶的溫度和手的溫度是一樣的,當暖手寶和手接觸后還會有熱量的傳遞嗎?(不會。)也就是說,物體之間要有熱量的傳遞,還要滿足什么條件?(板書:溫度差)4.拓展生活事例。師:同學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物體之間發生熱量傳遞的現象,想想你還見過哪些?交流:做飯,炒菜,烙餅.(強調:方向:高-低;條件:接觸,溫度差。)師:同學們舉了很多生活中的事例。請同學們再來想想剛上課時,老師問大家的泡溫泉的事例。這里面只有人體和溫泉水之間發生了熱量的傳遞嗎?溫度水的熱量全部

43、傳給了人體嗎?(不是。溫泉水和空氣之間也有熱量的傳遞。板書:空氣-溫泉水)。5.初步建立熱傳導概念。師:同學們,從物體的形態來看,人體屬于什么形態?(固體。)溫泉水是液體。手是固體。暖手寶是固體。手是固體。熱氣是氣體。空氣是氣體。溫泉水是液體。(板書:固、氣、液)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固體、液體和氣體之間,任意兩種形態的物體之間,只要存在溫度差,只要它們有接觸,就都會發生熱量的傳遞。所以我們說:熱可以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熱總是從溫度較高出傳到溫度較低處。【設計意圖:本節課要幫助學生建構的一個重要的科學概念就是熱傳導。熱傳導這一新的科學概念的內涵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兩個物體之間,通過

44、直接接觸,熱從溫度較高的物體傳到另一個溫度較低的物體;另一方面是一個物體內部(這個物體指的是固體),熱總是從溫度高處傳向溫度低處。這一部分重點是幫助學生初步建構熱傳導概念,從學生的原有認知出發,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對泡溫泉、暖手寶、哈哈氣這三個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熱傳導現象一般是兩個物體之間發生了熱量的傳遞,從而初步建構熱傳導的概念。然后再對這三個生活事例的深層分析與討論中,進一步發現熱傳導的規律:熱傳導的規律是熱總是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到溫度低的物體;熱傳導發生的條件:一是必須有接觸,一是必須有溫度差。最后,在對三個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熱傳導可

45、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任意兩種形態之間發生。三、進一步完善概念-物體(固體)內部熱量的傳遞。1.預測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方向。師:同學們,當兩個物體之間存在溫度差,并且有了接觸后,就可以發生熱量的傳遞。如果是一個固體的內部也存在溫度差呢?熱量又是怎么傳遞的呢?這個固體,比如說金屬片,當我們加熱金屬片的一點時,這一點的溫度就會升高,沒被加熱的地方溫度會低,你們認為這時金屬片內部溫度是如何傳遞的?(交流:從高到低。)2.設計實驗。師:這只是你的猜測,怎么才能證明自己的猜測對不對呢?(實驗)出示實驗器材,交流設計。師:為什么要涂黃油?加熱后黃油會發生什么變化?(融化)它起什么作用?(借助蠟黃油觀察金

46、屬片各個部位溫度的變化,金屬測溫太困難。)師:同學們。你們的想法非常好。老師在你們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細化。我們來看一看這個實驗怎么做。(PPT出示實驗步驟。)實驗問題: 熱在金屬中是怎樣傳遞的?實驗材料:火柴、酒精燈、黃油、一片金屬片、一片有豁口的金屬片、四個夾子。實驗步驟:(1)將黃油均勻地涂在兩塊金屬片上。(2)用試管夾夾住完整金屬片的一側,加熱金屬片的中心,觀察黃油的變化。(3)用試管夾夾住有豁口金屬片的一側,加熱金屬片的一角,觀察黃油的變化。3.動手操作實驗。4.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在中間加熱的金屬片上,黃油從中間向四周擴散地融化。在一側加熱的金屬片上,黃油從加熱的地方向另一側慢慢融化,有

47、斷開的地方,另一側黃油不在融化。師:有斷開的地方,黃油為什么不融化?(沒有接觸,熱量不能傳遞。)5.結論:從溫度高的地方傳向溫度低的地方。傳遞方向是四面八方的。(板書:四面八方)6.探究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速度師:請同學們再思考一下,熱在向四面八方傳遞時,各個方向傳遞的速度是怎樣的?(猜測:速度一樣。)這是大家的猜測。要想知道對不對我們需要怎么樣?(做實驗。)沒錯。這次我們通過演示實驗進行探究。師:請同學們看,這是老師自制的一個實驗器材。這是一個金屬圓片,老師在圓片的中心固定了一個螺絲釘,然后以螺絲釘為中心畫了兩個同心圓。所以,螺絲釘到每個圓的距離是相等的。然后老師用黃油把黃豆粒又粘到兩個同心圓

48、上。最后,老師要加熱螺絲釘,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想同學們預測的,熱向各個方向傳遞的速度的一樣的,我們會看到什么現象?(第一圈先掉,第二圈后掉。)如果不一樣可能會出現什么現象?(第一圈,第二圈同時掉落。)7.演示圓盤實驗,觀察不同距離豆粒掉落的順序。8.交流觀察到的現象:第一圈先掉,第二圈后掉。9.結論:向四面八方,而且傳遞速度相同。(板書:速度相同)10.總結:同學們,通過上面的實驗我們可以得出:熱可以從物體(固體)的某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過直接接觸,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這種傳熱方式叫作熱傳導。熱傳導時,熱總是從溫度較高處傳到溫度較低處。(板書:熱傳導)【設計意圖:在幫助學生

49、進一步完善熱傳導概念時,主要是通過“加熱鐵片”的分組實驗和觀察“黃豆掉落速度”的演示實驗來完成。在“加熱鐵片”的分組實驗中,為同學們準備了兩塊鐵板,一塊是完整的鐵板,一塊是有豁口的鐵板。通過加熱完整的鐵板,觀察鐵板上黃油的變化情況,進一步完善熱傳導這一科學概念,認識到在一個物體內部(專指固體),熱也是從溫度較高處傳遞到溫度較低處,而且傳遞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在加熱有豁口的鐵板時,學生會發現豁口兩邊黃油融化的情況不一樣,一邊融化,另一邊沒有融化。在追問原因的過程中,讓學生意識到是因為有豁口的兩邊鐵板沒有接觸上,從而鞏固熱傳導發生的條件之一-必須要有接觸。最后,在討論與猜測熱向各個方向傳播速度的基

50、礎上,觀察“黃豆掉落速度”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與討論,幫助學生認識到熱向各個方向傳播的速度是相同的。從而完善熱傳導這一科學概念。】四、應用理解1.生活中有許多熱傳導的事例,你能說說它們的傳熟過程嗎?2.出示圖片,交流。燙酒:熱水的熱量傳遞給酒壺,再從酒壺傳遞給酒。烙餅:火的熱傳遞給鍋面,鍋面的熱傳遞給面,面受熱熟了,就是餅。量體溫:口腔舌下的熱傳遞給體溫計,體溫計就顯示出體溫了。冷敷或熱敷:熱敷是布包里的熱傳遞給皮膚;冷敷是皮膚的熱傳遞給布包。吹頭發:電吹風機產生的熱傳遞給頭發。電烙鐵作畫:電烙鐵產生的熱傳遞給木板。3.小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熱量傳遞的主要方式之一-熱傳導。那么

51、熱在液體內部或氣體內部又是如何傳遞的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設計意圖:通過對“烙餅、量體溫、冷敷或熱敷、電吹風機吹頭發、電烙鐵”等生活中熱傳導的事例分析,進一步鞏固已經建立的概念,明確傳遞的方向與發生熱傳遞的條件。使學生能夠從一個維度中得的知識遷移運用到新的維度中去。【板書設計】熱傳導 接觸 溫度低 溫度高 溫度差(固)人體-溫泉水(液) 四面八方(固)手-暖手寶(固) 速度相同(固)手-熱 氣(氣)(氣)空氣-溫泉水(液)教后記(第 篇)課 題6熱對流課時總課時總第:日期教學目標通過觀察液體和氣體受熱流動情況,認識到液體和氣體會通過對流的形式傳遞熱量,初步了熱傳導傳遞方式的特點。能夠運用所

52、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熱對流現象。通過類比、遷移,初步學習通過添加附加介質觀察物質變化的實驗方法,培養科學探究技能。在科學探究過程中,體驗到事物的變化是可以被觀察的,事物的內部是有聯系的。教學重點知道熱在氣體和液體中傳遞的主要方式是熱對流教學難點做熱在水中和空氣中傳遞的實驗,從而理解對流現象教學準備酒精燈、鐵架臺、火柴、試管、測溫儀,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火柴、木屑、燒杯、攪拌棒、香、玻璃罩、鐵夾子。預習要求預習教材內容教學過程二次修改、旁注一、復習導入:梳理前概念,引發思考。1.復習舊知: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過熱的一種傳遞方式,是什么?(熱傳導)誰能來說一下什么是熱傳導呢?2.演示實驗:用酒

53、精燈對裝有水的試管進行加熱。加熱點在試管的中部。我們用熱傳導的原理推測一下,熱在水中是如何傳遞的?請同學們將你的想法畫在實驗記錄單上。3.引發思考:用測溫儀測各點溫度,發現結果和熱傳導并不一樣。引發思考熱在水中究竟是如何傳遞的?4.大膽假設:我們上節課研究熱傳導的時候,研究的材料大都是固體,而水是液體。液體和固體的重要區別是它能夠流動,那么水在加熱的過程中是不是可能發生了流動呢?如果是發生了流動,這種流動會對整個水體溫度的升高起到什么作用?【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梳理前概念,再通過演示實驗,引發學生思維沖突,激發學生探索新的熱傳遞方式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大膽假設,嘗試猜測水在受熱時可能通過流動的形

54、式傳遞熱量。】二、探究熱在水中是怎樣傳遞的。1.設計實驗:那么,水在加熱的時候真的會發生流動嗎?我們能不能設計一個實驗,通過實驗清晰地觀察到水在變熱的過程中是否會發生流動,它時怎樣流動的?適時指導學生觀察水的流動需要借助合適的懸浮物體,引入實驗材料木屑。【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思考、試錯的過程,設計出觀察熱在水中是如何傳遞的實驗,在整個設計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生活經驗、引發學生思維碰撞。】2.學生匯報實驗方案。3.實驗操作:出示實驗注意事項,小組按分工進行實驗,用箭頭在記錄單上畫出木屑運動軌跡。4.小組匯報:擇機板書“受熱上升、遇冷下降,循環流動”。5.教師總結:像水這樣受熱上升、遇冷下降,循環流動,

55、通過流動傳遞熱量,這種熱傳遞的方式叫熱對流。熱對流時,熱總是從溫度較高處向溫度較低處傳遞。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木屑的運動軌跡就是熱在水中的傳遞軌跡,用熱在水中的傳遞現象,先簡單的分析熱對流的過程,初步建立概念。】三、探究熱在空氣中是怎樣傳遞的。1.概念遷移:熱在水中傳遞會發生熱對流,在石頭、鐵塊中傳遞會發生熱對流么?(不會,因為石頭、鐵塊不會流動。)那么你預測一下熱在空氣中傳遞會不會發生熱對流呢?你猜測的依據是什么?(空氣會發生流動)【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流動是產生熱對流的前提條件。】設計實驗:我們能不能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你的判斷呢?借助什么來觀察空氣的是否流動?(加入可以在空氣中漂

56、浮的物體,引入香點燃后產生的煙。)3.學生匯報設計思路。4.實驗操作:出示實驗注意事項,小組按分工進行實驗,用箭頭在記錄單上畫出煙的運動軌跡。5.小組出示實驗記錄單并匯報。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認識到熱在空氣中確實是通過熱對流來進行傳遞的。6.總結推理:那么其它會流動液體和其它熱傳遞的方式會是熱對流么?7.歸納總結:誰來完整地總結一下什么是熱對流。(參照板書)【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流動是產生熱對流的前提條件。引導學生借助其它物體觀察空氣的流動,通過實驗學生觀察到熱在空氣中和水中傳遞方式相同,豐富了熱對流的概念。】四、生活中應用1.聯系實際:我們了解了熱對流的概念,那么你在生活中見過熱對流的現象

57、么?向同學們介紹一下你的發現。(蒸包子開鍋時的熱氣騰騰的現象、冰棍剛拿出冰箱是冷氣向下流的現象等)2.生活中的應用:熱對流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應用,夏天天氣炎熱,為什么制冷空調一般墻壁的上部?冬天我們會利用暖氣取暖,為什么暖氣一般會掛在墻壁的下部呢?【設計意圖:拉近概念和學生的距離,讓學生聯系實際說說哪里有、怎么利用,培養學生仔細觀察、拓展遷移的能力。】板書設計: 液體(水) 受熱向上 遇冷向下 氣體(空氣) 循環流動 溫度較高 溫度較低 教后記(第 篇)課 題7熱輻射課時總課時總第:日期教學目標1. 通過 “模擬小火爐”、“模擬真空環境”的熱的傳遞實驗,知道熱輻射是熱傳遞的一種方式。2. 通過

58、分析、比較傳導、對流、輻射,知道熱傳遞特點是熱從高溫傳向低溫。3. 通過分析生活中具體事例,認識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傳導、對流、輻射一般是兩種或三種同時存在,對我們影響很大。4. 通過學習熱輻射特點,愿意利用課后時間,嘗試設計制作簡易太陽灶。教學重點通過生活感受和動手測量,了解熱輻射的傳遞形式和影響條件教學難點能夠獨立分析某個場景中存在的熱傳遞方式教學準備真空罩、抽氣筒、數字溫度計、浴霸燈、燈罩、電烙鐵、電水壺、小型電暖,模擬小火爐、粗無煙香、打火機、測溫槍(可以測物體溫度)、記錄單預習要求預習教材內容教學過程二次修改、旁注一、生活經驗導入(一)感知太陽的熱量傳到地球上的熱傳遞方式師:同學們,白

59、天與晚上相比,什么時候的溫度高?生:白天師:什么原因使白天的溫度高? 生:太陽師:我們把像太陽這樣產生熱量的物體叫做熱源。那太陽這個熱源將熱量傳遞到地球上,運用的是哪一種熱傳遞的方式?我們學過了傳導和對流兩種熱傳遞的方式,那太陽的熱量傳到地球的熱傳遞方式屬于哪一種呢?(畫圖地球與太陽)(二)小組內交流一下,完成實驗記錄單。分析傳導和對流的特點,初步感知熱輻射的熱傳遞方式傳導需要直接接觸;對流需要氣體和液體,受熱上升遇冷下降,并且都是不同時受熱的,都是從溫度高傳到溫度低。那太陽傳遞到地球的熱傳遞的方式即不屬于傳導也不屬于對流。(三)小組匯報,分析熱輻射的特點師:如果太陽到地球的熱傳遞的方式即不屬

60、于傳導,也不屬于對流,那我們姑且稱它為第三種傳熱方式,那這種傳熱方式有什么特點?生:不需要物體(固液氣)也能傳遞熱;傳遞的方向是四面八方。【設計意圖:通過對太陽熱量傳遞到地球的分析,借助前兩課的已有概念,運用比較法和排除法,引導發現熱輻射這一傳熱方式的特點。】二、設計實驗驗證熱輻射特點(一)小火爐實驗發現熱輻射現象,并能夠提出傳播介質的問題。1.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這一熱傳遞方式的特點。2.引出“模擬小火爐”實驗,建立實驗材料與太陽到地球這一傳熱方式的類比關系。出示實驗材料(模擬火爐、無煙香、打火機、額溫槍)。3.學生活動,教師巡視,關注學生的疑問。4.學生匯報,由學生來解答學生的疑問。學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