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柳亞子史料札記三篇張明觀“分湖”還是“汾湖”柳亞子光明集卷五(六國木集)(1949年),有七律感事呈毛主席一首,三月二十八日夜作。其末聯云:“安得南征馳捷報,分湖便是子陵灘。”注文有云:“分湖為吳越間巨浸,元季楊鐵崖曾游其地,因以得名。”(磨劍室詩詞集下冊,第1549頁)這里的“分湖”,1994年版吳江縣志作“汾湖”。(該書卷首吳江縣政區圖)此后,凡涉湖名者一律寫作“汾湖”,諸如新建立的汾湖鎮、汾湖經濟開發區。究竟“分湖”還是“汾湖”?柳詩所說“元季楊鐵崖曾游其地”,楊名維楨,字鐵崖,浙江會稽人。元至正九年(1349)三月十六日,楊氏與陸宣等共七人一起泛舟分湖,作游分湖記,又撰游分湖詩。游分湖
2、記有云:“解纜出汪港五里,所至分湖。湖東西袤八里,南北如之。湖分而半,一屬嘉禾,一屬姑蘇,故名分湖云。”(分湖志稿本“卷七”)可見楊維楨是寫作“分湖”的,且說出了得名的緣由。同樣寫作“分湖”的,還有明初陶振的分湖賦。該文有云:“東覽三泖,西瞻具區,然后知其為吳江之巨浸,名謂之分湖者歟!是時也,日落蒼灣,煙淡平蕪,恍東山之月出。遇鄰舟之老漁,停桂棹而揖余,言曰:吾將告子以分湖之得名,衍子以分湖之大義,子亦樂而聞之乎?是湖也,兩界中分,南北無虧。其南也,則千綆之無盡;其北也,則百弓之有馀。故南其半為嘉禾之境,北其半為松陵之墟。湖之得名其以是歟。故老相傳,信而不誣。”(分湖志稿本“卷五”)這里借湖中
3、“老漁”之口,說出“分湖”得名的緣由。到了清代,寫作“分湖”的鄉土志,有乾隆時沈剛中撰分湖志、道光時柳樹芳撰分湖小識,還有清末民初費善慶撰垂虹識小錄等。然而,明清兩朝的吳江縣志卻有多種表述:明弘治莫旦纂吳江志:“汾湖在二十九都蘆墟村,上承嘉興之水,北流入三白蕩。舊名分湖,以其半屬吳江半屬嘉興故也,后人加以水旁云。”(該書“卷二山川”)明嘉靖徐師曾、沈 等纂吳江縣志:“汾湖去縣治東南六十里(屬二十八都,與嘉興分屬)”。(該書“卷二山水”)清康熙葉燮等纂吳江縣志:“分湖在縣東南境,湖兩界中分,南屬浙江之嘉善縣,北屬吳江,故名分湖。”(該書“卷四山川”)清乾隆倪師孟、沈彤纂吳江縣志:“汾(舊作分)湖
4、去縣治東南六十里(屬二十八都,與嘉興分屬。陶振云:湖兩界中分,南屬嘉禾,北屬松陵。按今與嘉興府嘉善縣分屬)。”(該書“卷二山水”)清光緒熊其英、凌泗、凌淦、李齡壽纂吳江縣續志亦作“汾”:“黎里里仁橋,嘉慶十五年汾湖巡檢鐘清源率里人重建。”(該書“卷六水利、修塘、橋梁”)綜上所錄,吳江縣志有作“分”,亦有作“汾”。對于作“汾”者,清嘉慶徐達源所纂黎里志明確提出異議。有云:“是湖兩界中分,南北相等,南半為嘉善之境,北半為松陵之墟,故名,縣志添水傍作汾字,誤。”(該書“卷二山水”)更加令人詫異的是,明末葉紹袁湖隱外史寫作“分湖”:“分湖在余家東南,柴門檻箔,波光曉夕相映。北屬于吳,南屬于越,中分為二
5、,故名分湖。”(該書國粹叢書本,第1頁;中華書局1998年版午夢堂集下冊,第1034頁)而其甲行日注卻作“汾湖”:“(三月)二十六日,癸酉。晴,是日汾湖之戰,義師殺虜二千人。”(該書岳簏書社1986年版,第40頁;湖北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日記四種,第340頁;中華書局1998年版午夢堂集下冊,第941頁)瞧,同一作者,時而“分湖”,時而“汾湖”;并且,同一部書中(中華書局1998年版午夢堂集),亦前后不一。這是怎么回事?!有人認為,后者的水傍是后人自命風雅,在編刊葉氏遺著時擅自加上的,于是以訛傳訛。筆者以為,不能說沒有這種可能,只是尚無葉氏手稿可以對證。大約鑒于湖名寫法的此種紛亂情形,早年,
6、柳亞子與南社社友沈長公(眉若)曾一起對湖名源流作過一番追根溯源的詳實考證。柳亞子在自傳五十七年中有云:這分湖兩字,在書本上卻頗有些名氣,和其他普通的湖蕩不同。鄉先輩沈北溪(剛中)的分湖志稿本內,引有明代沈遇黃的分湖賦,中間有兩句道:“吳軍呼渡而南來,伍相引兵而東跨。”原來傳說附會,說春秋時代,吳越戰爭,伍子胥曾在這兒領兵去側襲越軍的,所以分湖旁邊有子胥灘等古跡,這當然不大靠得住。不過,照現在的地理講起來,夫差和勾踐戰爭的焦點,當在蘇嘉鐵路旁邊,盛澤(屬吳江)王江涇(屬嘉興)一帶。那么,倘然伍子胥真的用奇兵從分湖南趨嘉善,以扼嘉興之背,在軍略上也未始不可以講得通吧。還有,郭頻伽為蘆墟(吳江屬十八
7、市鄉之一,與北厙貼鄰)吳云璈題分湖秋泛圖三絕句,有一首道:“菱莫紛紜久,松婁聚訟頻。何如此湖小,名字炳周秦?”在頻加所著的靈芬館詩話上,又加以注解,謂分湖之名,始見于吳越春秋。但我和亡友沈眉若(名昌眉,號長公,蘆墟人,著有長公吟草,已印行)遍查了好幾個本子的吳越春秋,都沒有分湖字樣,覺得非常奇怪。眉若道:“一定郭老先生記錯了,我們還得去找越絕書吧。”于是又去找越絕書,卻仍舊找不到分湖字樣,只找到了風湖子(別本作風胡子,據眉若說:“胡”字應為“湖”字之誤)談劍一段。眉若以為風湖就是分湖,風湖子就是分湖子。此公是住在分湖旁邊,而專門鑄劍的,所以現在分湖一帶村落,還有打鐵港等名稱。據眉若說,打鐵就是
8、為了鑄劍的用途呢。他把風湖當作分湖的理由,是現在分湖一帶方言,還把分湖念作風湖。他說頻伽當日的發現,一定和他相同,但他老先生沒有加以說明,又記憶錯誤,把越絕書弄成吳越春秋,所以便大費后人的腦筋了。以上是眉若的主張,確切與否,我也不敢妄下斷語。(自傳年譜日記,第40至42頁)再直接讀一讀沈長公的說法。在長公吟草內,有七絕四首,題作題柳公望(繩祖)分湖訪舊圖并敘。敘云:湖濱土人稱湖者輒曰風湖。他若南風港、北風港之類,莫不讀分為風。而于分別、分散等字,又作府文切,不作方中切。向嘗疑之。后見靈芬詩話云,分湖之名,始見吳越春秋,又嘗與柳亞子遍考諸本,未見有記載者,更以為疑。及細繹吳越春秋,至“風湖子說劍
9、楚王前”云云(今本作風胡,訛,古本皆作風湖),而恍然有得,前疑盡釋也。風湖子者,蓋人以地名,若鬼谷子類耳。當是時吳王既命干將鑄莫邪,以為寶,更命國中皆作金鉤。則干將夫婦之外,長于鑄劍者大有人在。而風湖子為特著,其說劍也,足以驕楚王,服薛燭,脫非有干將之遺術者而能若是哉。今分湖東北有打鐵、砧頭等港,殆即風湖子鑄劍之所乎。但事遠年湮,無它書足以佐證,故祥伯(筆者注:即郭頻伽)僅于詩話中微露其詞,使后之讀者自得會心也。一得之愚,質之亞子,倘不以為穿鑿乎?(長公吟草卷三)柳亞子與沈長公所述,僅有一點差異。柳說“風湖子談劍”在越絕書,而沈說在吳越春秋。不過筆者查閱上述兩書,卻均見有“風湖(胡)子說劍”的
10、記載。吳越春秋在第四卷“闔閭內傳”,作“風湖子”;(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吳越春秋全譯,第127、128頁)越絕書在第十一卷“越絕外傳記寶劍”,作“風胡子”。(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越絕書全譯,第223、224頁)沈長公的結論是明確的,“風湖”即“分湖”。筆者與前輩沈長公同為湖濱蘆墟人。“湖濱土人稱湖者輒曰風湖”的現象而且延續至今。柳亞子雖說“眉若的主張,確切與否,我也不敢妄下斷語”,但他撰于1914年的記,開首就明確指出:“余家勝溪老屋,舊在分湖之濱。湖為吳越間巨浸,汪洋數十里,南屬魏塘,(筆者注:即嘉善)北屬松陵,中分兩界,故名分湖。俗加水旁為汾,非其朔也。”(磨劍室文錄上冊,第3
11、91頁)柳亞子一生留下的詩文凡涉及此湖湖名時,全部寫作“分湖”。分湖耶?汾湖耶?追根溯源,看來不必再嚕蘇什么的了。關于分湖柳氏家譜分湖柳氏家譜,據柳無忌柳亞子年譜,前后共有三種:古槎公柳樹芳(17871850)始輯分湖柳氏家譜十卷;蒔庵公柳兆薰(18191891)輯分湖柳氏重修家譜十二卷,柳亞子1925年輯分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譜六卷。上述三種分湖柳氏家譜均曾付梓,不過筆者至今未曾見過,不知收藏何處。但筆者有幸見過柳亞子所輯分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譜稿本,還有幸得到柳氏親屬允許,留下了一個厚厚的復印本。分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譜,卷一“宗圖、支圖、世系一”,26頁;卷二“世系二,端人公支”,51頁;卷三
12、“世系三,端士公支”,14頁;卷四“世系四,端書公支”,43頁;卷五“世系五,端明公支”,16頁;卷六“世系六,師孟公支”,51頁。合計六卷,202頁。全稿均用中式豎行稿紙,柳亞子親筆謄寫,行書,字跡工工整整,筆底透露著這位晚輩對先祖的一片敬畏之情。據該家譜,分湖柳氏一族,原籍浙東慈溪,明季避兵難,遷江蘇吳江縣之東村,世代為耕農。始祖春江公。三傳至心園公,始從東村遷北厙,屬吳江十八市鄉。心園公又三傳至杏傳公(學洙),遷分湖濱之大港,已自耕農變為地主,開始讀書。杏傳公生二子,幼遜村公(琇)始自大港遷大勝,為吳江勝溪柳氏始祖。遜村公有三子,最幼者古槎公(樹芳),別號勝溪居士,為勝溪柳氏“在文壇上的
13、開山始祖“,即柳亞子的高祖。曾祖蒔庵公(兆薰)為古槎公幼子。祖笠云公(應墀)為時庵公長子。鈍齋府君(念曾)為笠云公長子,這就是柳亞子的父親了,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自大勝祖宅移居黎里鎮。關于柳亞子,該家譜記載如下:”慰高(今名棄疾,一名人權),字安如,號亞廬,別號亞子。念曾子。府庠生。上海健行公學教授,入民國任南京臨時總統府秘書,歷主上海天鐸報、民聲日報、太平洋報筆政。生于光緒十三年(1887)閏四月初六日未時。著有磨劍室詩文詞集、分湖全志、分湖文征、詩征、詞征,俱未梓。南社詩文詞錄二十集,已刊行。”(該稿卷六,第48頁)該家譜記載止于柳亞子之子無忌:“錫礽(今名無忌),字勝己,號嘯霞,
14、別號小亞。慰高長子。吳江縣立第四高等小學校、上海圣約翰青年會中學校畢業生,現肄業上海圣約翰大學校。生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六月十三日未時。著有勝溪草堂詩文稿,未梓。”(該稿卷六,第51頁)柳無忌在柳亞子年譜后記曾經提到過這部珍貴的家譜稿本。有云:“最近她(指柳無非)得到一部父親編訂的第三次纂修的家譜(未刊稿),并花費了很多時間,為我從其中抄了數十頁有關柳氏祖先最可靠的材料。”(該書第170頁)大約2007年,柳氏親屬將這部柳亞子輯分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譜稿本,捐贈上海圖書館家譜館。關于柳家祠堂出生大勝的陳仲達先生、朱廷忠先生回憶:柳家祠堂,在大勝柳氏老宅東南約500米處,占地約三畝。大門朝西
15、,門前一條潺潺流淌的小河,河邊砌有整齊的石駁岸,岸上栽有一排濃密的垂槐。祠堂內,供奉柳氏祖先的一個個牌位,還權厝著一些靈柩。祠堂后面是一片墳地,有一大一小兩個墳墓,其中那個大墳的墓碑有“寅伯”字樣,周圍栽有常綠的松樹、柏樹。柳家祠堂,地處吳江二十九都北玲圩。查柳亞子輯分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譜,卷六載:“(十世)應奎,原名應遠,號芝卿,兆薰次子。”“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正月十二日卯時,卒于同治元年(1862)二月十六日卯時。”“聘莘塔鎮凌氏”,“合葬二十九都北玲圩。”(該稿卷六,第32頁)又載:“(十一世)念曾,字幼云,一字硯貽,號寅伯,別號鈍齋,應墀長子,府庠生。生于同治五年(1866)九月二十八日戌時,卒于民國元年(1912)八月四日,即舊歷壬子六月二十二日丑時。”“葬北玲圩,長女隆權祔焉。”(該稿卷六,第3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學生科學發明課件圖片
- 教學課件新穎模板
- 金融行業財務總監任職協議書
- 互聯網采購法務與合同管理創新發展合同
- 拆除工程拆除物再利用技術協議
- 教育機構財務代理及費用結算合同
- 財務顧問與保險公司保密及保險產品推廣協議
- KTV會員卡銷售與積分管理承包協議
- 一年級線上教學課件數學
- 碳預浸料市場分析:預計2031年全球市場銷售額將達到105.7億美元
- 大疆在線測評題
- 網絡物流保險行業發展概況及未來五年行業數據趨勢預測
- 2024年山東濟南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物理試卷真題(含答案詳解)
- 初三九年級化學全冊導學案(人教新課標版)
- 校園除草課件
- 成都市2022級(2025屆)高中畢業班摸底測試(零診)數學試卷(含答案)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幼兒園班級管理課程教學探索
- 門靜脈血栓的介入治療
- SL721-2015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導則
- 《短視頻拍攝與制作》課件-3短視頻中期拍攝
- 建設項目使用林地恢復林業生產條件方案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