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專心-專注-專業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第十二章 20世紀90年代文學(上)【教學目的、要求】:了解20世紀90年代社會環境與文學思潮,掌握詩歌、散文發展狀況。【教學重點、難點】:社會轉型、市場化語境、大眾文化與文學的關系,詩歌、散文發展脈絡。【課時】:3學時【教學內容】:一社會環境與文學思潮(一)市場化、商業化社會語境與文學轉型: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社會開始了市場化、商業化轉型,這種社會轉型導致了文學轉型。文學在前一時期(80年代)那種引領時代潮流的風光不再,其神圣、崇高的精神內涵開始被消解
2、,作品本身成為一種商品。借助電視、網絡、報紙等強勢傳媒日益勃興的大眾文化以其世俗性、娛樂性、消閑性漸漸侵蝕著文學,文學在雅與俗、審美與娛樂、終極關懷與現實關注、堅守自身品格與適應市場法則之間徘徊,從中尋找生存的契合點。由于大眾文化娛樂的興起、生活節奏的加快、主流意識形態對文學的放松,文學開始由中心退居邊緣,面臨著市場法則的侵襲和大眾傳媒的沖擊、震蕩。在這個過程中,作家身份、作品生產與傳播、作家作品的評價都發生著顯著變化,文學體制進行著自身的調適、裂變以求適應市場環境,市場化、商業化與大眾傳媒以其自身的游戲法則對文學施加巨大影響。文學創作與批評追求刺激性、沖擊力、時效性、新奇性,借此制造轟動效應
3、,以求擺脫被冷落的處境 如莫言的小說豐乳肥臀、池莉的小說有了快感你就喊,葛紅兵的論文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寫一份悼詞、為二十世紀中國文藝理論批評寫一份悼詞,且不說這些作品與論文內容如何,單看其題目就極具有刺激性,很容易引起轟動效應。在經濟利益刺激下,作家在尋求自我意志與經濟效益的最佳契合點,甚至被市場法則所左右。文學被迫退守邊緣,遭遇冷落,而文壇又頻頻制造熱點、焦點以吸引人們關注 如:對王朔及其小說的爭議,女性作家的“私人寫作”,廢都、白鹿原的出版,對王小波的評價,“現實主義沖擊波”,馬橋詞典事件,等等。,在表面的熱鬧和繁榮的背后卻是文學的無奈和悲壯。文學在擺脫了“政治權力”操控之后又落入“市場”
4、的巨手之中,受其支配。當然,社會轉型也帶來文學的“多元并存,眾聲喧嘩”的局面:雅與俗,嚴肅與游戲,創新與持守,正統與先鋒,紙質文學與網絡文學,主旋律格調、精英意識與大眾趣味,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任何一種觀念、流派、形態都只是一種相對存在,文學的豐富性、可能性、自由度得到強化。(二)“人文精神論爭”與思想文化界、文學界分化的加劇:知識分子、作家在一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被迅速邊緣化,喪失了前一時期(80年代)那種登高一呼應著云集的時代號召力。面對變動不居的社會現實和文化狀態,知識分子、作家的價值立場發生分化,有些人繼續堅守知識分子的啟蒙性、批判性立場,與社會世俗對抗,有
5、些人高喊“躲避崇高”、主動融入世俗化浪潮,有些人退守書齋從事相對純粹、專業的學術研究。這種分化在90年代初的“人文精神論爭”中體現的最為明顯,這場論爭又進一步加劇分化。1993年初王蒙發表躲避崇高一文,對王朔小說褻瀆神圣崇高給予肯定。6月,上海文學第6期發表王曉明等人的對話曠野上的廢墟文學和人文精神的危機,該文指出文學的危機暴露了中國社會人文精神的危機;在社會轉型期價值失范和道德淪喪的世俗化浪潮中,人們失去了對精神生活的興趣。讀書、鐘山、光明日報、文匯報、中華讀書報、作家報、探索與爭鳴、文藝爭鳴等報刊都刊發了有關文章和討論,學術界以不同的話語方式表達了對當下人文精神的失落和理想的缺席的批評與擔
6、憂。除了“人文精神論爭”之外,在整個90年代針對現代化浪潮中涌現出的思想問題和現實問題,思想文化界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論爭 參閱本期文藝爭鳴、當代作家評論、文學評論、讀書、天涯、中流等刊物上的相關文章。,激進與保守、民族立場與世界視野、“自由派”與“新左派”等,標志著知識分子的立場分化進一步加劇。(三)“弘揚傳統”、“反思現代”與“現代性”話語的對抗與混合:針對現代化縱深推進過程中出現的精神滑坡、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社會不公等問題,一些學者渴望通過弘揚傳統文化重建精神信仰;與此同時,面對不可阻擋的全球化浪潮和西方強勢話語的凌厲攻勢,官方也需要在思想文化層面重建民族自信與身份認同。這兩種力量的合謀,
7、再加上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傳統文化熱”、“國學熱”成為時尚,與前一時期(80年代)的“新啟蒙”形成鮮明對比。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語境下,西方后現代思想理論又源源不斷涌入中國。少有人對后現代理論做學理性研究,而是由對后現代文藝作品、思想理論的譯介,把后現代理論視為闡釋中國思想文化景觀的工具,試圖對先鋒實驗性和世俗商業性文化現象與作品進行后現代闡釋。后現代理論成為一些人反思現代性的有力武器。面對對現代性的質疑與挑戰,堅持現代性啟蒙的知識分子雖然退守邊緣,但他們還是具有一種不容忽視的聲音。(四)20世紀90年代文學概觀:文學潮流的淡化。雖然出現五花八門的潮流命名,但由于概念闡釋與創作實踐之間的差異,
8、作家對潮流推進失去熱情,市場選擇對文學秩序的打破,人們對文學潮流發展史觀的質疑,潮流的淡化成為必然。長篇小說和散文的表面繁榮,詩歌、戲劇的相對沉寂。幾乎每個活躍的作家都相繼獻出長篇創作,不乏厚重之作。“散文熱”是個不爭的事實,“學者散文”或者叫“文化散文”的勃興成為引人注目的現象。而詩歌、戲劇則顯得相對遜色。先鋒探索作為創作潮流逐漸式微。先鋒本身的“先導”與“異端”性質注定其在一個世俗化時代的的悲劇命運,不過先鋒蘊含的創新精神和某些藝術因素卻延續下來,從后來的創作中還可以時不時發現一些先鋒的影子。創作的世俗化立場與批判、反思立場的并峙。有人躲避崇高融入世俗,傾心描繪高度發達的都市里人的欲望化生
9、存,有人高揚理想主義與世俗相對抗,這是這是知識分子立場分化在文學領域的體現。女性寫作的勃興。女作家以群體陣容出現,且具有明顯的女性意識,20世紀90年代被認為是“女作家有意識、非常自覺地堅持性別立場,自覺地表現和挖掘女性經驗,大膽地表達女性意識” 溫儒敏、趙祖謨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292頁。的時期。二20世紀90年代詩歌(一)牛漢、鄭敏:老詩人的落日輝煌牛漢、鄭敏是90年代老詩人創作的優秀代表,謝冕認為“鄭敏與牛漢是當今創作力量最為旺盛的代表性詩人” 謝冕:20世紀中國新詩:19491978,詩探索1995年第1期。80年代中后期以來,牛漢寫出夜、一
10、只跋涉的雄鷹、夢游、空曠在遠方、三危山下一片夢境、發生在胸腔內的奇跡等優秀詩作。代表篇章夢游中的“夢游人”隱喻詩人一生坎坷與對社會、歷史的反思,而“夢游”的表現形式呈現出象征主義詩歌意蘊。牛漢一直對粗礫、豪放、帶有創傷性的情感有著特殊喜好,呈現出蒼涼、悲壯的藝術風格。鄭敏是一位具有學者氣質的詩人,經常在詩歌抒情中注入哲理思辨成分。90年代后代表作有詩人之死、詩的交響等,尤其是前者為他贏得聲譽。詩人之死為悼念詩人唐祈而作,在個體死亡的背后隱藏著對生死的哲性探討。除了詩歌創作外,鄭敏還發表了世紀末的回顧:漢語語言的變革與中國新詩創作、中國詩歌的古典與現代等論文以及詩歌與哲學是近鄰結構解構詩論論文集
11、,表達了她的詩學探索。(二)“知識分子寫作”與“民間寫作”:在90年代詩歌中,“知識分子寫作”與“民間寫作”的稱謂與群體劃分不僅僅指向詩歌美學趣味的差別,還是一場權力話語之爭。1993年歐陽江河89后國內詩歌寫作:本土氣質、中年特征與知識分子身份為這場論爭埋下伏筆。1998年代表“知識分子寫作”傾向的歲月的遺照出版,1999年代表“民間寫作立場”的1998中國新詩年鑒出版,把兩大派別的矛盾公開化。如何認識、評價80年代朦朧詩之后的新詩潮,如何“重繪”朦朧詩之后的“詩歌地圖”,誰是詩壇的“正統”與“主導”,是兩大派別爭論的焦點。西川的詩在思想上總是閃耀著智性之光,在形式上追求均衡與完美。一個人老
12、了以寥寥幾筆寫盡人的一生,以形而上的理性思考使詩歌直達人生本質。除此之外還有虛構的家譜、停電、寫在三十歲、致敬等。王家新的帕斯捷爾納克出于共同的命運體認寫出蘇聯詩人帕斯捷爾納克對信仰的執著、對苦難的超越。埃茲拉龐得、詞語、臨海的房子也是寫于90年代的有名詩作。三20世紀90年代散文(一)抒情、藝術散文:在20世紀8090年代,“抒情散文”、“藝術散文”、“美文”等概念的提出顯示出一種對“散文”做出某種“規范”的努力:從文體上說是為了與敘事性的報告文學、議論性的雜文相區別,提倡語言篇章方面的“美文”品質;從內容上說是要強調散文主要表現作家自我的心靈與性情。這些概念雖沒有得到廣泛認可,但從中可以看
13、出一批作家散文創作的藝術取向。周濤早期主要寫詩,曾是“新邊塞詩”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20世紀80年代中期轉入散文寫作。作品以描述西部邊陲的自然人文景觀、抒發此地情思為主要內容,語句密集,情感充沛。往往借對博大而廣漠的邊疆自然山水的描述,贊美勇猛、強健、充滿陽剛之氣的野性生命力。他的長篇散文游牧長城、蠕動的屋脊、伊犁秋天札記等,由一些松散的短章構成,但統一在奇詭的想象和流瀉的情感之中,往往融議論、抒情和敘事于一體,思路開闊,筆觸自由。王英琦、唐敏是女作家中創作比較突出的兩位。王英琦散文創作的不同階段,都以自己對生活體驗感受為創作的基本素材。她的成名作有一個小鎮寫一個民風淳樸小鎮上人與事的記憶,
14、抒發對“文革”那個特殊年代的人間溫情的感慨。唐敏較有影響的作品是女孩子的花,寫即將成為母親的女人害怕自己的孩子是女性而受到更多的傷害,用水仙花來占卜孩子的性別,溫婉而細膩地傳達出對生為女性的復雜感受。在90年代的“散文熱”中,許多女作家的散文都被結集出版。在市場消費影響下,女作家散文創作在情感表達、題材選擇以及作品風格上都有被簡化和同一化的傾向。小說家和詩人也寫散文。張潔的散文挖薺菜、揀麥穗、盯梢等,透過一個名叫“大雁”的小姑娘的眼光回憶童年往事,充滿對失落的愛、純潔、溫情的感傷懷念。賈平凹在散文領域也很有建樹,早期的月跡、一棵桃樹等,書寫兒童眼睛中的美麗而單純的世界,注重詩意境界的醞釀。80
15、年代中期,在商州初尋、商州又錄等作品中,轉向寫風土人情,展示商州、靜虛村等陜南鄉村的自然、文化風景以及生活情態。其后又潛心建構一種“閑適”風格描述當代世態人情。賈平凹散文在思想意蘊、文化趣味、語言表達上,都傾向從禪宗、道家取法,追求“虛”、“靜”的境界與簡潔古樸文風互為表里。此外還有汪曾祺蒲橋集,張承志綠風土、荒蕪英雄路,史鐵生我與地壇,韓少功夜行者夢語,張煒融入野地,王安憶漂泊的語言等。王安憶認為散文是小說家“放下虛構的武器”之后的“創作者對自身的記實” 王安憶:心靈的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361頁。,張煒也認為散文“可以直抒胸臆” 90年代散文寫作訪談,美文199
16、8年第9期。,都是將散文看成是比小說有利于表達作家本人情感。因此,小說家散文或者表現了較強的抒情性,或者用以表達其理念和主張(如張承志、張煒的散文),并在語言篇章上較為著意。(二)學者散文與隨筆:20世紀8090年代散文創作的一個重要現象是,出現一種被稱為“學者散文”或“文化散文”的形態,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從事人文學科或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他們在專業研究之外創作一些融會學者的理性思考和感性體驗的文章。“學者散文”的出現,顯示出學者關注現實問題、參與文化交流的新趨向。張中行負暄瑣話、負暄續話、負暄三話以及流年碎影等借古語“負暄”(一邊曬太陽一邊閑聊)做自己的書名,大體能概括他追求的寫作風格
17、:以“詩”與“史”的筆法傳達一種閑散而又溫暖的情趣,不僅對人與事的各種知識和掌故熟知,而且評點人事透出理趣和淡雅的品位。余秋雨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名聲大噪、爭議也最多的學者型散文家。文化苦旅自1992年問世至今一版再版,非常受讀者歡迎。同時,對余秋雨其人其文的批評也時時出現。借山水、人文遺跡反思歷史文化的千年盛衰與知識分子的命運沉浮是文化苦旅總的主題。山水遺跡、文史知識與文化反思的融合,豐贍學識與藝術才華的融合,典雅、清麗、華美的語言,這是文化苦旅的魅力所在。不過,文化苦旅的情感抒發有時過于夸張造作,一些所謂的“感悟”與“反思”也有些隨意輕率,篇章結構的雷同化、模式化,以及充斥其間的知識性硬
18、傷也是經常為人詬病的地方 金文明的石破天驚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錯百例考辨(書海出版社2003年7月版,該書增補新版改名為月暗吳天秋雨冷,花山文藝出版社2004年9月版)對余秋雨散文中的知識性錯誤做了扎實系統的研究。“他的那些文字,本是以苦旅來對抗90年代初散文流行的奢靡甜膩之風,開辟較為恢弘的格局,卻也在自己熱衷推動的流行中,逐漸銷蝕著活潑的內在生命和藝術的更新能力。” 洪子誠著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版,326頁。王小波是一位特立獨行的思想者,曾有一段時間他成為“文化偶像”,被戴上“浪漫騎士、行吟詩人、自由思想者”等諸多的桂冠,而這位作家的英年早逝似乎也加重了他在人們心中的分量。除了小說創作外,王小波的雜文主要結集為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雜文隨筆全編(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10月版)。他的雜文大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