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序地層學讀書報告(共11頁)_第1頁
層序地層學讀書報告(共11頁)_第2頁
層序地層學讀書報告(共11頁)_第3頁
層序地層學讀書報告(共11頁)_第4頁
層序地層學讀書報告(共11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層序地層學基本概念層序、體系域、準層序概念(ginin)之異同與比較層序層序地層學是根據露頭、鉆井、測井和地震資料,結合有關(yugun)沉積環境和巖相古地理解釋,對地層層序格架進行地質(dzh)綜和解釋的地層學分支。2、層序的概念層序是一套相對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聯系的、頂底以不整合面或與之相對的整合面為界的底層單元,一個沉積層序可以包含若干個不同類型的沉積體系域以及準層序組和準層序。3、層序的分級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一個沉積層序是在一個海平面變化周期內形成的,不同級別的海平面相對變化周期相對應于相應級別的沉積層序。(一般分為5個級別):一級層序的體系域是由一個或多個二級周期所形成的二級層序所組

2、成;二級層序的體系域是由一個或多個三級周期所形成的三級層序所組成;三級層序是由一系列準層序組組成的體系域所組成;一個四級層序往往是由一個或幾個準層序所組成(可包含完整或不完整的體系域);五級層序往往僅包含一個或幾個準層序(往往僅出現某個體系域的局部)。4、每個層序中的某個體系域可以包含一個或幾個準層序組,一個準層序組包括一個或幾個準層序。5、不同級別的海平面相對變化周期中所包含的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等也是有級次的。 因此綜合上述幾個基本概念得出:任何一個級別的層序在理論上都進行體系域劃分,通常情況下在三級層序下面劃分,對于陸相湖盆來說一般劃分為低位體系域,湖進(侵)體系域,高位體系域。與海相

3、盆地相對應的是初次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層序和體系域其實是同一套地層不同的劃分方式,就是一個矩陣的不同表達方式(行和列)的區別。這樣一想,就應該清楚,不同層序級別都可劃分體系域。 根據威爾遜旋回,任何一級的層序都會出現水進水退的過程,也就是說都應該有低位/水進/高位體系域(或只發育其中的一個/兩個).但是體系域的概念的提出最初又是在三級層序中出現的.也就是說習慣上,只有在三級層序,才使用體系域. (二) 體系(tx)域1、體系(tx)域定義由小層序和組成層序的次級單元的一個或多個小層序組形成的同期(tngq)沉積體系的聯合體稱為沉積體系域。體系域的解釋是建立在小層序堆疊型式、與層序的位置關系和層

4、序邊界類型的基礎上。 2低水位體系域LST低水位體系域是在海平面緩慢下降,然后又開始緩慢上升階段的沉積。在不同的盆地邊緣發育不同的低水位體系域。在有不連續的陸架邊緣的盆地中,低水位體系域由不同時的上下兩部分組成:下部為低水位扇或盆底扇;上部為低水位楔。2.1盆底扇是在低的斜坡和盆底沉積的以海底扇為特征的低水位體系域的一部分。扇的形成與峽谷侵蝕到斜坡和河谷下切至大陸架有關。硅質碎屑沉積物通過河谷和峽谷穿過斜坡和大陸架形成盆底扇。盡管盆底扇的出現遠離峽谷口,或者峽谷口不明顯,但是盆底扇可能形成于峽谷口。盆底扇的底面(與低水位體系域的底面一致)是型層序界面,扇頂則是下超面。 2.2斜坡扇由濁積有堤水

5、道和越岸沉積物組成的扇狀體,蓋在盆底扇上且被上覆的低水位楔下超。 2.3低水位楔由一個或多個進積小層序組組成的沉積楔。向海方向被陸架坡折限制,上超在先前形成的層序斜坡上。因此,低水位體系域的準層序組有加積(盆底扇和斜坡扇)、進積等型式(低水位楔)。 3陸架邊緣體系域是型層序的最下部的體系域,即2類層序界面之上的第一個體系域,它由一個或多個微顯進積至加積的小層序或小層序組組成。在沉積濱岸線坡折的向海一側,該體系域下超在類層序界面之上。特點:陸架邊緣體系域沉積期間,隨著海退的不斷進展,陸架雖有暴露,但其大部分可暫時被半咸水淹沒,因此陸架邊緣體系域頂部附近可有廣泛的煤系分布。一般地,陸架(棚)邊緣體

6、系域內部沉積相的疊置特征是自下而上海相沉積逐漸增多,與上覆的海進體系域的分界面為海進面。 4海進(海侵)體系(tx)域 TST 海進體系(tx)域是1類和2類層序的中部體系域,其下界面為海進面,下伏體系域為LST或 SMST。海進體系域是海平面上升期間的沉積,因此它由一個至多個退積小層序組成。不同類型的層序中海進體系域發育(fy)程度不盡相同,比較而言2類層序中的 TST更為發育。 特點:(1)在發育 l類層序界面的情況下,海進早期階段的沉積局限于深切谷內,而且, LST沉積之后海平面仍在陸架之下,廣大的陸架地區沒有海進沉積。只有在海平面開始迅速上升之后,陸架才逐漸覆水并最終被淹沒,沉積中心也

7、逐漸向陸遷移,此時才有較為廣泛的海進沉積。(2)在發育2類層序界面的情況下,由于沒有深切谷,而且陸架也未全部露出水面,因而海進一開始便有沉積的廣闊空間,所以2類層序中的海進體系域更為發育和廣泛。 5高水位體系域 HST高水位體系域是層序最上部的體系域,是海平面高位期的沉積。在海進體系域形成之后,海平面上升已非常緩慢,在其上升到最高水位這段時期內沉積的 HST,以加積小層序為特色,為早期 HST;此后,海平面開始緩慢下降,此階段形成的 HST則以進積小層序為主,為晚期 HST。 HST內的小層序在向陸方向可上超在層序界面上,在向盆地方向則下超在海進體系域或低位體系域之上。(三) 準層序 1、準層

8、序準層序是一個(y )以海泛面或與之對應的面為界、成因上有聯系的層或層組構成的相對整合序列(xli),是測井層序地層分析的最小基本單元;厚度為幾米到幾十米。有成因關聯的一套準層序構成準層序組,根據準層序的疊置樣式,準層序組可劃分為進積、加積、退積三種(sn zhn)類型。碳酸鹽巖中的沉積層序由典型的淺水臺地沉積物和較深水沉積物組成,為不整合圍限的地層序列。單個層序一般由三個相關的相組成,稱為“體系域”。這是海面上升、靜止并最終下降的單一旋回的沉積。體系域是碳酸鹽巖臺地的基本構造組成。一個層序內的地層向上的順序依次被稱為低位、海侵和高位體系域。低位體系域或者由外來沉積物組成,也就是陸源碎屑物重新

9、沉積到盆地中,或者(和)由原地的物質建造組成,一般為近海、淺海相覆蓋的潮汐相。上覆的高位體系域的沉積物一般是單個層序的最厚部分,通常由從加積至進積的臺地相和邊緣臺地的向海沉積的深水相組成。臺地內部的高位體系域的沉積物由疊加的準層序構成。這種準層序是被不整合覆蓋的向上變淺的沉積相,它反映了臺地范圍的短期地表裸露。準層序的邊界:是一個海泛面及與之相關的界面。大多數準層序邊界海泛面均存在著深水沉積與淺水沉積的一個截然界面。準層序沉積特征:是一個向上沉積水體不斷變淺的序列,層厚向上增大,生物擾動向上減少,沉積相向上指示水深變淺,三維空間上表現簡單的沖刷和變粗的趨勢。 準層序形成環境:一個完整準層序的形

10、成是與海平面相對升降變化密切相關的。在準層序形成的第一階段,沉積物的沉積速率大與海平面相對上升速率或海平面處于相對下降階段。此時沉積物不斷向前推進,較淺水沉積相上覆在相對較深水沉積上,形成自下而上沉積水體由深變淺的準層序沉積序列。第二階段是海平面上升速率明顯大于沉積物供給速率形成海泛面的時期。此時在第一階段形成的沉積物紙上產生了硅質碎屑沉積物的無沉積作用面,并可在該面上沉積薄層炭酸巖鹽、海呂石、富含有機質的泥灰巖或火山灰,也可以在早期沉積物頂面形成不同類型的海泛滯留沉積。第三階段是形成新的準層序沉積階段。此時的海泛面發生較明顯的相對下降,沉積物供給速率大于可容空間增長速率,沉積物不斷向前進積,

11、形成新的準層序。新的準層序疊覆在前期準層序頂界海泛面之上,穿過該海泛面存在明顯的水深增加的證據。 準層序的邊界(binji)形成機理:當水深速率明顯大于沉積物沉積速率時便形成了邊界。準層序組是指由成因相關的一套準層序構成的、具特征堆砌樣式的一種(y zhn)地層序列,其邊界為一個重要的海泛面和與之可對比的面,有時它可以和層序邊界(binji)一致。 準層序組對比的重要意義:準層序和準層序組的邊界均是不同級別或不同規模的海泛面,因此,據海泛面確立的準層序和準層序組地層對比格架具有地層年代意義。層序地層對比所建立的年代地層框架有利于高效地進行油氣資源勘探開發,使石油勘探開發科技人員值得重視和采用的

12、一種地層對比方法。 盆地類型:被動型邊緣盆地,運動型邊緣盆地。 層序邊界的類型:型,層序界線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下降速率時產生的,即此時發生了較大規模的相對海平面下降。型層序界線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速率幾乎或小于沉積濱坡折處沉降速度時形成的。不同類型層序界線的形成是全球海平面升降變化于盆地沉降速率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差異性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不同層序界限內的不同沉積沉積組合方式。 型層序邊界的識別標志:1、廣泛出露地表的陸上侵蝕不整合面。2、層序界面上下地層顏色、巖性以及沉積相的垂向不連續或錯位。3、伴隨海平面相對下降,有河流回春作用形成的深切谷實層序邊界的典型標志。4、相對海平面明顯

13、下降造成層序界面處的古生物化石斷代或絕滅。5、在巖性和地層產狀突變的層序界面處,測井曲線具有良好的層序界面反映。6、層序界面上下體系域或準層序類型的突變。7、伴隨著沉積相向盆地方向的遷移,可在敵剖面上識別出一個層序的頂部海岸上超的鄉下遷移現象和一個層序下部層序界面之上的海岸上超的向陸遷移現象,他們與地震剖面上的地震反射終止關系(消蝕、頂超、上超、下超)共同構成了層序邊界的識別標志。其中消蝕、頂超、上超是在地震剖面上不整合面的識別標志。 層序邊界識別標志:1、在地震剖面上不整合面的識別標志:消蝕、頂超、上超 2、生物特征識別標志:生物碎屑層,植物根跡化石,遺跡化石,生物數量、種屬的變化。 3、沉

14、積學標志:相突變,古土壤層,微觀成巖標志。4、測井曲線特征。5、綜合分析。 深切谷:時下切的河流體系,其通過下切作用使河道向盆地延伸并且如下伏地層,以海平面的相對下降相對應,在陸棚上,深切谷以層序邊界為下界,以首次主要海泛面為上部邊界。 具陸棚坡折邊緣的型層序地層樣式:(1)低位體系域是在相對海平面下降以及其后的緩慢上升時期形成的,其底為型不整合界面及其對應的整合面,其頂為首次越過陸棚坡折帶的初始海泛面。(2)海侵體系域是具有陸棚坡折邊緣的型層序中部的一個體系域。它在海平面快速上升期間,克容空間增長速率大于沉積物供給速率的情況下形成的。其底界為首次海泛面,頂界為最大海泛面。(3)高位體系域是在

15、海平面相對上升速率不斷降低時形成的,或者說是在克容空間增長速率小于沉積物供給速率時形成的。它廣泛分布于陸棚之上,其下部以加積式準層序疊置樣式向陸上超于層序邊界之上,向海方向下超于海侵體系域頂面之上。 具陸棚(lpng)坡折的盆地的型層序地層樣式:(1)陸棚(lpng)邊緣系域是型層序最下部的一個體系(tx)域,其底是一個以覆蓋河流沉積的海相平原或以覆蓋河流沉積的濱岸和三角洲沉積物為特征的侵蝕不整合面或與之可對比的整合面。(2)海侵和高位體系是沿層序邊界發育廣泛的海侵沉積。 兩類層序識別的主要依據:沉積盆地邊緣地形的差異,相對海平面升降幅度不同、陸上侵蝕消截獲陸上暴露面積的不同以及上覆地層超覆特

16、點的差別。 凝縮層(緩慢沉積段):沉積速率低,形成時間長,沉積作用連續。它在層序地層學研究中的兩個重要價值:(1)如果漏掉該層,那么,在生物地層記錄就會出現明顯的尖端,造成在沉積作用實際聯系的地區家鄉出一個主要的不整合。(2)若僅對該層采樣分析古水深而不做同一側向沉積環境解釋,那么,就會對整個層段做出聯系的深水環境解釋,遺漏掉幾個重要的側向邊界。 二、基準面、可容納空間與沉積(chnj)灣岸坡折的詳解(一) 基準面 1、基準面的定義(dngy) 基準面是分隔開沉積帶和剝蝕(bsh)帶的物理面。(wheeler,1964) 它是由無數個平衡點組成的面,在這個面上,沉積作用等于剝蝕作用。 2、基準

17、面的分類 2.1侵蝕基準面 陸地上的風化剝蝕作用到達終極狀態時的臨界面,一般認為其相當于平均海平面及海平面在水平方向上的向陸地延伸面。這是較為傳統和早期被普遍接受的概念。理論上講,海洋是沉積作用的最終場所,在地表營力作用下發生的削高填低地質作用,最終會達到終結狀態夷平地表填平海盆,因此,海平面自然被看作是最終夷平面。 2.2沉積基準面 一個抽象的動態平衡面,在此面之上沉積物不穩定, 不發生沉積作用而是發生侵蝕作用;在此面之下沉積物會發生沉積作用;在此面附近沉積物既不發生沉積作用也不發生侵蝕作用。海洋環境的基準面就是海平面;陸相斷陷盆地中的沉積基準面是湖平面和遞降水流平衡剖面或叫河流平衡剖面。湖

18、泊沉積環境的基準面就是湖平面,而陸相河流環境的基準面就是遞降水流平衡剖面。 2.3地層基準面 Wheeler證實基準面不可能是海平面處或其附近的一個水平面,在海平面以上仍可發生沉積作用,而在海平面之下也存在著侵蝕作用。他認為基準面在地表各處是不一致的,并不是一個等同于海平面的水平面,而是一個相對于地球表面略微傾斜的波狀面。Cross在接受Wheeler基準面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基準面既不是海平面也不是相當于海平面向陸地延伸的水平面,而是一個相對于地球表面波狀起伏的、連續的、總體上略向盆地方向下傾的抽象曲面(非物理面),其位置、運動方向及升降幅度不斷隨時間而變化,這就是所謂的地層基準面。可將

19、基準面看作一個勢能面,它反映了地球表面與力求其平衡的地表過程間的不平衡程度。要達到平衡,地表要不斷地通過沉積或侵蝕作用,改變其形態向靠近基準面的方向運動。現在大部分學者傾向于這種看法。 a.海平面之上的沉積帶和海平面之下的侵蝕帶;b.連續的基準面與物理面(地表)之間的關系基準面在變化中總是向其幅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單向移動的趨勢,構成一個完整的上升與下降旋回。基準面的一個上升與下降旋回稱為一個基準面旋回。基準面可以完全在地表之上,或地表之下擺動,也可以穿越地表之上擺動到地表之下再返回,后者稱基準面穿越旋回。一個基準面旋回是等時的,在一個基準面旋回變化過程中(可理解為時間域)保存下來的巖石為一個成

20、因地層單元,即成因層序, 其以時間面為界面,因而為一個時間地層單元。 地層基準面強調的是:基準面是一個上下運動,橫向上左右擺動的抽象勢能面;基準面的形態是波狀起伏的曲面;基準面的狀態是動態變化的,可能也有相對靜止的時期;基準面的運動是以地表為參照系的相對升降運動;基準面旋回是一個周期性的時間域。 基準面升降(shngjing)與沉積動力學的關系可表述如下: 當基準面下降(xijing)達最低點位置時,可由基準面下降到地表之下而引起濱岸帶以內的區域發生廣泛(gungfn)暴露和遭受侵蝕,沉積盆地的A值縮小并達最低值。與之相對應的物源區(母巖區+再侵蝕搬運區) 大面積擴展,S值增大達最高值。又因河

21、流的落差和向盆地方向的延伸距離最大,流域面積和流量亦最大,流速最快和能量最高,所能搬運的沉積物數量最多和粒度最粗,因而伴隨有效A值向盆地方向遷移,在河流入海(或湖)口處呈過補償沉積狀態,從而產生強烈進積作用。 當基準面上升達最高點位置時,沉積盆地A值遞增至最高值。與之相對應的是物源區大面積收縮(主要為母巖區),S值迅速減小至最低值。又因河流的落差,流域面積和向盆地方向的延伸距離大大縮小,流速減慢和能量降低,且粗粒組分主要被截留在靠物源山地一側的沖積相區,因而可被搬運入海(或湖)的沉積物數量最少、粒度變細。伴隨河流入海(或湖)口處與有效A值共同向陸遷移,盆內和濱岸帶逐漸處于弱補償-欠補償沉積狀態

22、,從而產生加積退積作用,以及繼濱岸上超后發生廣泛的海(或湖)進作用。 以上述兩種情況為端點,不難理解為何在基準面從最低點上升到最高點,或從最高點下降到最低點位置的兩個半旋回區間,分別出現與沉積動力學條件變化相對應的進積加積退積(上升)或加積進積局部遭受侵蝕(下降)的地層響應過程。3、三種基準面的異同點 3.1三種基準面的共同點 基準面是一個控制著侵蝕作用與沉積作用何者發生的臨界面,位于該面以上將發生侵蝕作用;位于該面下方將會發生沉積作用;與該面重合則侵蝕(搬運)與沉積作用達到平衡狀態,這一點是它的本質特征。 3.2三種基準面的不同 基準面的狀態是靜態(靜止)的還是動態的; 基準面的性質是物理面

23、還是非物理面; 基準面的形態是平面(水平或傾斜的)還是曲面; 基準面的位置何在,是否為海平面、湖平面、河流平衡剖面等等,有無統一的基準面。 4、總結 基準面作為兩種動態地質作用過程(沉積和侵蝕)之間的平衡面(臨界面)。它應該是動態的,由于影響侵蝕-沉積作用的各種因素(如沉積地形、海平面升降、盆地沉降、沉積物補給、氣候等)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基準面的位置和形態也應該是因時因地而不斷發生變動的。相對來說,關于基準面的控制因素,現在研究地還不夠深入。 (二) 可容納空間 1、可容納空間的定義 可容空間(kngjin)是指位于基準面之下的、沉積物表面與基準面之間可供潛在沉積物充填的全部空間。可容空間包括

24、(boku)早期未被充填遺留下來的老空間(kngjin)和新增可容空間。新增可容空間是指在沉積物沉積的同時新形成的可供沉積物充填的空間。 通常總可容納空間向海盆方向逐漸增加,而有效可容納空間 (總可容納空間減去未利用空間)的變化則較復雜。由于可容納空間向盆地方向增加,而潛在的可利用空間又逐步被充填,因而有效容納空間向盆地方向減小。 2、可容納空間的影響因素 有效可容納空間在地質歷史中隨地質年代而在不斷的變化,并且這種變化主要由構造升降運動、沉積填充后的殘余地貌形態、海平面相對升降變化、沉積壓實作用、沉積充填物負荷的巖石圈補償和熱流作用等因素所控制。 2.1構造活動的影響 層序的演化特征與基底的

25、沉降速率和沉積速率有關。因可容空間增加速率與沉積物供給速率的比值不同,發育了不同類型的體系域和準層序疊加方式。 2.2氣候的影響 在陸相湖盆中,氣候對層序的控制是通過它對降雨量、蒸發量的影響,進一步引起湖平面和可容空間的變化所完成的。氣候的變化具有旋回性。對于敞流湖盆,在潮濕氣候條件下,水體的供應充足,但是由于盆地溢出點的存在而不會影響相對湖平面的變化,盆地的水下可容空間變化不大。在干旱氣候條件下,淡水補給少,當蒸發量大于水體注入量時,湖平面下降,低于溢出點,水下可容空間減少,形成閉流湖盆。對于閉流湖盆而言,由于湖平面低于盆地溢出點,故氣候的波動直接影響湖平面變化,導致水下可容空間的增減,在潮

26、濕氣候條件下,水體供給充沛,可使閉流湖盆的相對湖平面上升,可容空間增加,直到湖平面達到湖盆的溢出點形成敞流湖盆。 2.3沉積物供應速率的影響 與海相盆地相比,湖盆的體積小,且相對近物源,沉積物的供給速率相對較高,沉積物供給對湖平面的變化有很大的影響。 在沉積物注入速率較低的條件下,可容空間增加速率總是超過沉積物供給速率,發育顆粒較細的沉積,沉積物堆積速率受控于沉積物供給速率,沉積物供給對可容空間發育速率影響不大,可以忽略。在這種狀況下,可容空間的增減取決于構造沉降和湖平面變化速率。 在沉積物注入速率中等的背景下,沉積物可以由湖底加積到湖平面。在起始點上, 可容空間的增加速率超過了沉積物供給速率

27、,湖岸線向陸遷移、開始湖侵, 水體深度增加;當湖平面上升速率降低,可容空間增加速率隨之減少,發生濱線的后退,形成偏泥的前三角洲沉積。此時, 堆積速率由沉積物供給速率控制。隨后出現快速沉積, 發生持續湖退,沉積物供給超過了可容空間, 沉積表面保持在湖平面位置, 過剩沉積物過路沖到深水盆地中。當可容空間增加速率趨近于零時,早期沉積物可能遭受侵蝕作用, 形成沉積層序的邊界。在這種背景下,可容空間的增加速率控制了堆積作用速率。 在沉積物注人速率較快的部位,沉積物供給量總是超過了可容空間。在可容空間增長期,偏砂的濱岸平原相或三角洲平原相形成于湖平面或近湖平面位置。在這種情況下,堆積作用速率是可容空間的函

28、數。在可容空間減少期,對濱岸沉積物的侵蝕作用發育,形成陸上侵蝕面。2.4可容納(rngn)空間和基準面的關系 可容空間(kngjin)是與基準面相伴隨而存在著的,可容空間的增加與減少直接受控于基準面的升降和基底(j d)構造沉降。 基準面相對于地表的波狀升降,伴隨著沉積物可堆積空間(可容納空間)的變化。當基準面位于地表之上時,提供了沉積物的空間,沉積作用發生,任何侵蝕作用均是局部的或暫時的。當基準面位于地表之下時,可容納空間消失, 任何沉積作用均是暫時的和局部的。當基準面與地表一致(重合)時,既無沉積作用又無侵蝕作用發生,沉積物僅僅路過而已。 由于基準面是連續的波狀起伏面,要同時受到全球性和局

29、部性因素的影響, 基準面上各處的運動規律不會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全面研究基準面上各點的運動規律將是十分困難的。但從局部上看,在一定范圍內基準面的運動又具有一致性,基準面的運動總是向其幅度最大值或最小值方向單向移動,從而構成一個個完整的上升與下降旋回-基準面旋回。 基準面的旋回性升降運動控制著可容空間的變化,進而控制著沉積作用和侵蝕作用的發生與交替,從而使得地表各處可有四種作用狀態。 a.當基準面位于地表以上時,可容空間出現,地表將發生沉積作用; b.當基準面位于地表之下時,可容空間消失,地表將發生侵蝕作用; c.當基準面與某處地表相重合時,地表既不發生沉積作用也不發生侵蝕作用,而是發生由沉積物

30、過路產生的非沉積作用; d.當基準面位于地表以上,且沉積物供給嚴重不足時,將產生饑餓性沉積或非沉積作用。 可容空間的充填速率、保存程度以及內部結構特征,取決于沉積物對盆地供給的速率,即可容納空間與沉積物補給通量的比值(A/S)的變化。當A/S1時,基準面上升,形成向陸推進的退積疊加樣式;A/S1,處在基準面上升與下降的轉換時期,形成短期旋回加積疊加樣式。 (三)沉積灣岸坡折1、 坡折帶的定義 坡折帶原是地貌學概念,指地形坡度突變的地帶。古坡折帶上下的可容空間形態和演化復雜多變,往往使沉積相帶和沉積厚度發生突變,對層序的發育具有重要控制意義。坡折帶部位由于坡度突變,對沉積基準面變化非常敏感。低位期的基準面下降到坡折帶以下時,坡折帶以上成為剝蝕區或暴露區,形成不整合面和深切谷,坡折帶以下成為沉積區,形成盆底扇、斜坡扇等陸坡體系和低水位楔形體,成為具陸架坡折邊緣或具生長斷層邊緣(斷裂坡折)盆地中的典型低位域。 沉積灣岸坡折帶是陸架上的一個(沉積)部位,在這地點的朝陸方向,其沉積表面處在或接近基準面(通常是海面),非常平緩;它的朝海洋方向,其沉積表面低于基準面,比較陡,通常大于1。它是陸棚上的一個具沉積學意義的特殊位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