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與實存——西方形而上學的實存哲學路線_第1頁
本質與實存——西方形而上學的實存哲學路線_第2頁
本質與實存——西方形而上學的實存哲學路線_第3頁
本質與實存——西方形而上學的實存哲學路線_第4頁
本質與實存——西方形而上學的實存哲學路線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質與實存西方形而上學的實存哲學道路本文嘗試從海德格爾的存在歷史觀出發,根據“本質先驗之間與“實存超驗之問的形而上學根本問題構造來清理作為形而上學的實存哲學的道路。本文認為,作為西方形而上學史上的一條隱線,實存哲學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但后世的闡釋重點多半落在亞里士多德的實體本質范疇論上;至于他的個體實現之論,那么在中古哲學中被轉化為神性作用現實論,并進一步在近代哲學中被納入主體客表達實論之中。近世基督教神秘主義思潮中的實存哲學傾向未能形成氣候。而自謝林以降,通常所謂的現代非理性主義哲學把實存問題與意志、情緒等內在因素聯絡在一起,其反本質主義形而上學傳統的動機日益彰現,終于在20

2、世紀上半葉成就了實存哲學實存主義主潮。一、實存哲學是一種形而上學本文建議把人們通常譯為“生存或“存在的拉丁文existentia改譯為“實存。1理由大致有如下幾項:其一,在漢語中“生存多半是指人的,至少是指動物、活物的,是一個與“死亡相對的概念,通常我們不至于說“石頭生存、“大海生存等等;而西文中的existentia卻是泛指的,可用來指示生命體,也可用來指示非生命體,甚至也可用來指示上帝雖然在現代“實存主義通常被譯為“存在主義哲學中,它確實往往是特指人的存在的。2其二,“存在這個譯名,按照翻譯工作中約定俗成的相對原那么,我們認為還是留給sein、being為好,盡管這個sein、being怎

3、么譯成中文,至今也還是一道聚訟紛壇的難題。其三,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與作為“共相、“一般、“普遍的“本質essentia相比較,existentla一詞強調的是個別性、實際性、此在性在場性、實現和展開即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energeia,“實現,故把它譯為“實存應該是適恰的。與此相應,我們把existenzphilsphie譯為“實存哲學,而并不作“生存哲學,更不作“存在哲學關于“存在的哲學乃是ntlgia,即“存在學,或舊譯“本體論,把existentialisus譯為“實存主義,而不作“生存主義,更不作“存在主義關于“存在從未形成過什么“主義。同樣地,前期海德格爾和薩特爾的著名命題“存在先

4、于本質或者“生存先于本質,以我們的主張,就要改譯為“實存先于本質了。3我們知道,雅斯貝爾斯把自己的哲學徑直命名為“實存哲學,而并不愿意承受“實存主義existentialisus這個稱號,稱后者乃是前者的墳墓;薩特爾首創了“實存主義這個名目;海德格爾既不成認自己屬于“實存哲學,又不免有點討厭“實存主義這個名稱。但所有這些歧異均不影響我們這里關于“實存哲學的討論。我們這里要討論形而上學意義上的“實存哲學。“實存哲學經常被理解為“人學,這是不妥的,至少是不夠的。在我們看來,“實存哲學可以是一種“人學,但未必是“人學,因為它首先是一種形而上學。討論人之“實存的“實存哲學只不過是“一般實存哲學之一種正

5、是在此意義上,我們不希望把existenz譯為“生存。僅僅在人的“實存之論通常所謂“生存論的意義上來理解“實存哲學existenzphilsphie,那是非常不當的。法國學者保羅富爾基埃把一部西方哲學史描寫為“本質主義哲學與“實存主義哲學兩大道路,雖然此外還加上兩者的綜合物,即所謂“本質主義的實存主義,但后者并未形成重大影響,差不多可以忽略不計。4與我們所熟悉的“唯心主義唯物主義的哲學史描繪框架相類似,“本質主義實存主義的框架亦有其問題,或者說也有簡化之危險和嫌疑。然而,至少就形而上學及其現代批判來說,“本質主義實存主義或者“本質實存的描繪框架還是符合實事的;在現代實存哲學中,這一點尤為明顯。

6、富爾基埃的哲學眼界有其局限性,未能把“本質實存問題理解為貫穿哲學史整體的形而上學根本構造。在他看來,哲學史無非是“本質主義的歷史加上后起的現代“實存主義的歷史,仿佛“實存問題在此前從未形成為一個形而上學的課題似的。此外,富爾基埃把柏拉圖哲學稱為“神學的本質主義,而把亞里士多德哲學命名為“概念論的本質主義,也顯得不著邊際,至少是不盡得體的。但無疑地,富爾基埃也正確地看到了一點:本質主義乃是形而上學的主流,恰如尼采和海德格爾所謂“形而上學就是柏拉圖主義;而“實存問題向來就是一個等而次之的課題,【72】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講是一個被遺忘的課題。關于這一點,海德格爾給出過如下斷言:“對形而上學來說具有標識

7、性的事情乃是:在形而上學中普遍地,實存existentia假設一般而言始終僅僅是簡短地、猶如某種不言自明的東西一樣被討論的。5在此意義上,海德格爾所謂“存在之被遺忘狀態seinsvergessenheit就可以表述為“實存之被遺忘狀態,而非“本質之被遺忘狀態。更確切地,這里所謂“實存之被遺忘狀態還應當表達為:“本質對于“實存的優先地位。海德格爾也采用了另一種講法,他設問:“為什么ti即什么存在as-sein進人對于如此hti的優先地位之中了?6其中的ti什么是希臘文的疑問代詞,hti如此是希臘文的連詞。這一問聯絡到海德格爾對于形而上學問題的根本理解。7在?什么是哲學乃一文中,海德格爾認為,形而

8、上學意義上的“哲學是希臘歐洲所特有的,“這是什么tiestin的提問方式是由智者時代以后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希臘哲學家們開展起來的問題形式。8這個“什么ti的意思后來被稱為quidest,即quidditas,用德文來說就是asheit“什么性、“所是,在拉丁文里也就是essentia“本質。拉丁文的essentia與quidditas本就是同義詞。后世的哲學家實際上都在集中解答這個“什么ti、quid的問題,即“本質essentia的問題。什么存在、“本質的問題指向“存在狀態seiendheit,它構成了“存在學ntlgia,舊譯“本體論的課題。形而上學的另一個問題方向是由希臘文

9、中起引導作用的連詞hti來標識的。這個hti即德文的dass,英文的that,我們勉強可以中文“如此譯之。它是解答“如何ie問題的,引出對實際情況的詳細陳述。假設說“什么存在ttiestin指示存在者的普遍本質、一般、共相,那么“如此存在thtiestin就指示著特殊個體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實情。存在者的“如何如此情況,即是拉丁文的“實存existenti的本來意義。這是作為神學的形而上學或者具有神學指向的形而上學的課題領域。9無論是存在學的“本質追問還是神學的“實存追問,都是一種“超越的追問,都是指向“超越者transzendenz的。存在學對“本質essenti的追問是要問“存在者一般地

10、作為存在者是什么,就是要追問“共相keinn、“最普遍之物,后者在形而上學史上經常被稱為“先驗之物dastranszendentale或“先驗性質transzendentalien。與此相區別,形而上學在神學路向上對“實存existentia的追問是要問“何者以及如何是最高存在者意義上的存在者,就是要追問“終極之物、“最高之物,即“神性者hein,后者在形而上學史上經常被稱為“超驗之物dastranszendent。可見,“本質與“實存標識的是形而上學“超越問題的兩個路向,構成海德格爾所講的形而上學本質機制,或者說形而上學的根本問題構造,即:“存在神邏輯學nt-the-lgik。當尼采否認理念

11、世界本質領域和應當世界道德領域時,他指向的也正是“存在學和“神學,指向形而上學的“先驗超驗雙重構造。【73】在形而上學史上,上述“本質先驗問題與“實存超驗問題均得到了開展;實際上,任何一個形而上學哲學類型、任何一個形而上學哲學家都脫不了這兩個問題方向。不過,這兩個問題并不是在同等意義上得到展開的,而毋寧說,在柏拉圖以降的形而上學傳統中,第一個問題即“本質先驗的追問一直是占居著優勢地位的。在海德格爾看來,雖然“什么存在只不過是如此hti的一個中止,是那個還不可把握、并且已經作為自然physis涌現出來的本有事件ereignis之如此dass的中止,但在這里,甚至在柏拉圖哲學中,就已經“普遍地出現

12、了相idea的優先地位;實存existentia變成表示一種無可回避的、但不可知的東西的名稱了。10二、實存哲學是個體此在論我們今天對實存哲學的反思仍得從頭開始。追本溯源,亞里士多德可以說是實存哲學的祖師,盡管在古希臘哲學語匯中并沒有出現與后來的拉丁文“實存existenti相對應的詞語。假設說柏拉圖的哲思重點在于“什么存在ttiestin,即在于普遍之物、本質之相,那么,與之相區別,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起點和重點就在于個別事物的存在,即“個體、這個tdeti的“在潮usia。我們知道,亞里士多德區分了“第一實體與“第二實體。在?范疇篇?第五節中,亞里士多德有一段話如下:“實體,在最嚴格、最原始、

13、最根本的意義上說,是既不述說一個主體,也不存在一個主體之中,如個別的人、個別的馬。而人們所說的第二實體,是指作為屬而包含第一實體的東西,就像種包含屬一樣,如某個詳細的人被包含在人這個屬之中,而人這個屬自身又被包含在動物這個種之中。所以,這些是第二實體,如人、動物。11這是通常的譯法和解法。根據這種譯法,上面這段話似乎用不著專門講解了,意思非常顯豁:“第一實體是個體,“第二實體是屬、種。但海德格爾卻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相當繁復的翻譯,我們且把他的翻譯譯在下面:“但在場者,在支配性地現身出嘗因此首先而多半已被言說的在場狀態意義上,既不是著眼于某個已經呈放出來的東西而得到陳述的,也不是在一個已經以某種

14、方式呈放出來的東西中首先出現的,例如這個人、這匹馬。而第二位的在場者指的是那些東西,在其中,首先作為在場者被議論的東西作為向來詳細的這樣一個東西已經作為外觀方式而先行起著支配作用。被命名的外觀方式以及這些方式的起源即屬此類。這個人站在那里,具有人的外觀,但對于人這個外觀來說,其外觀的起源卻是動物。所以,第二位的在場者指的是這樣一些在場者:諸如人一般以及動物一般。12兩相對照,海德格爾這里的譯文做出了幾處重大的改動:首先是亞里士多德的usia,通常譯為“實體,海氏譯之為“在場者;其次是亞里士多德的hypkeienn,通常譯為“主體,海氏主張把它譯為“已經呈放出來的東西;再就是亞里士多德的eids

15、,通常譯為“屬,【74】海氏那么把它譯為“外觀。通過這幾個根本詞語的改譯,亞里士多德上面這段話的意思已經大有變化。海德格爾認為,所謂“實體、“主體之類,屬于現代哲學用法,并不合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思想的本意。如今,海德格爾用“在潮、“呈放來譯解,按我們的理解,就沒有對亞里士多德的usia和hypkeienn作一種實體化、主體化的解讀,而是恢復了它們活生生的動詞性意義。在海德格爾看來,當亞里士多德在此區分“第一位的在場者與“第二位的在場者時,他實際上區分了兩種“在潮方式:一是在“個體、這個tdeti的在場,即“如此存在htiestin、“實存existentia;二是“外觀eids的在場,即“什么存

16、在tiestin、“本質essenti。13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個體、這個tdeti的在場方式具有優先性。“個體、這個tdeti如何在場,如何呈現,“個體、這個在場的“如此實情,是亞里士多德關心的主要課題。假設我們僅僅就作為“什么存在tiestin的“在潮usia來理解亞里士多德,那么,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就無異于通過“相idea來規定“什么存在的柏拉圖哲學了。確實,亞里士多德也經常從“什么存在tiestin角度議論“相idea或“外觀、形式eids的問題,但他考慮的重點還是放在作為“如此存在htiestin的“在潮usia上的。這個意義上的“在潮方式的根本特征,亞里士多德把它規定為“實現ener

17、geia。這個“實現energeia是亞里士多德哲學的根本詞語,人們經常以實指的“現實譯之,也是現代哲學的方法,喪失了其本來的動態含義。在我們常見的哲學史教程中,人們喜歡議論亞里士多德那里的“潛能與“現實的關系。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提出過一個重要命題:“現實顯然是先于潛能。14句中的“現實原文為energeia,“潛能原文為dynais。這個句子也經常被翻譯成:“顯然,現實性先于可能性。在海德格爾看來,此類譯法和看法都不是希臘式的,亞里士多德根本還不至于這樣來想問題。海德格爾建議把這個句子改譯為:“顯然,在作品中立身先于適宜于的狀態。15與通譯相比較,其中的變化著實令人吃驚。海德格爾把這

18、個句子中的energd。譯為“在作品中立身dasi-erk-stehen,把dynais譯為“適宜于的狀態geeignetheitzu或者“適宜性eignung,其根據何在呢?我們知道,亞里士多德區分了存在者的兩種“在潮方式:一是“自然physis的在場方式,二是“制作piesis的在場方式。16亞里土多德更多地著眼于“制作piesis來展開討論。假設從“制作方面來理解,那么“作品ergn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作品ergn在我們看來是“制作的成果和結果,但海德格爾說這并不是作品ergn的希臘意義。“作品ergn的希臘意義是“進人外觀之無蔽之中而被展覽出來、并且作為如此站立或呈放之物而逗留的東西,

19、因此標示著一種在場方式。17這種在場方式就是“實現energeia,【75】而后者的字面意思就是“在作品中,故我們可以把它譯解為“在作品中立身。在亞里士多德那里,這種“實現energeia就是“個體、這個tdeti的“在潮usia。至于通譯為“潛能和“可能性的dynands,據海德格爾的研究,它固然也有“才能的意思,但其本來的更確切的意思卻是“適宜于,比方木頭適宜于制作一張桌子。這種“適宜狀態dynais也是一種在場化的方式,只不過它還是潛在的,是一種“尚未;而“實現energeia卻是“在作品和終點中具有自身,具有完成的動態意義,使適宜者實現其適宜性。從這個角度說,energeia先于dyn

20、ais,“實現先于適宜性,也就是說,“實現這種在場方式是更本來、更純粹的。根據海德格爾的看法,亞里士多德通過對個體“實現energeia的考慮已經顛倒了柏拉圖的“相idea的形而上學,實際上也就開啟了后來所謂的“實存existentia對于“本質essentia的優先地位,并由此奠定了實存哲學的傳統。18不過,這種思想后來未能成為根本性的,未獲得支配性地位;相反地,特別是在近代哲學中,亞里士多德的“實現energeia演變成了“現實性atualitas和“現實irklihkeit,以及“現實性意義上的“實存existentia和“此在dasein,而“在潮usia與“實現energeia之間的

21、原初聯絡被掩埋起來了。然而,這也并不意味著由亞里士多德創始的作為個體此在論實現論的實存哲學傳統的中斷或者消失。它尤其在現代實存哲學中重放光芒。三、實存概念的主體化如上所述,亞里士多德的“在場實現論可以被看作實存哲學的第一個類型。亞里士多德的根本詞語usia并非近代哲學意義上的“實體substane。亞里士多德所關心的是“如其自身的基體hupkeiennkataaut的“在潮usia,也就是“個體的“在潮。他所謂的第一在潮prteusia,原是當下個別事物的出場和逗留。進一步,亞里士多德把“第一在潮prtensia把握為“存在者n的“實現energeia,也即“個體存在者tdetin的“在潮。這

22、種“實現energeia是動詞性的,而非實指的、名詞性的。在中世紀神學中,亞里士多德的“個體實現論得到了重新解釋,energeia實現被釋為作用atus的“現實性atualitas,即“作用性。從“實現到“現實,就中文來看只不過是一種簡單的字面顛倒,但個中意義已經全然轉變了。“實現energeia是個體實際性的在嘗展開,而“現實atualitas那么指向“作用atus的完成、結果、對象。“現實性atualitas的純粹本質乃是作為存在者en之實存existenti的純粹作用atuspurus,而實存existentia屬于存在者ens的本質essentia。19可見在這里,“本質對于“實存的優

23、先地位已經成形了。與主體性形而上學的轉變相應,近代哲學完成了“實存概念的內在化主體化過程。這是一個漸進的復雜過程,我們只能擇要述之。首先是近代哲學的創始者笛卡爾,他賦予“自我eg意義上的“主體subietu以優先地位,而作為“我在egsu之“存在esse的“實存existere就是“表象、再現repraesentare、“知覺peripere,也就是說,中世紀所講的“現實性atualitas被把握為“我思eggit的“作用atus了。【76】雖然笛卡爾還沒有像后來的康德那樣明確地把“自我考慮為“一般意識,但“我思故我在gitergsu中的“自我eg顯然已經不是作為個體的個別自我,而是已經隱含地

24、思及了一般意義上的“自我性ihheit。并不是個別自我的思想表象決定了個別自我的存在,以及思想之物或被表象者的存在,而是作為“一般意識、“一般思維的“自我性保障了個別自我和被表象者的存在。惟從“自我性而來,個別自我作為這樣一種自我才是可經歷的。因此,在笛卡爾那里,“一般思維獲得了一個存在學意義上的本質規定。“我是思想之物suresgitans乃是對作為“廣延之物resextensa的質料世界的規定的“基儲基底、主體subietu。而所謂無生命的自然,即“廣延之物resextensa,只不過是“我思我在gitsu這個第一定律的本質結論。乃至于上帝的實存,笛卡爾也反對中世紀式的宇宙論證明或目的論證

25、明,而是堅持以“我思git為出發點:我內心存在著一種無限的觀念,是我有限而不完美的思維所不能到達的。20可以看出,笛卡爾形而上學的根本路向是柏拉圖式的。笛卡爾通過賦予“自我eg以“主體subietu的地位,在先驗存在學意義上展開對思維主體的本質追問,從而為近代主體性形而上學奠定了基矗而無論是個別自我的實存還是上帝的實存,在笛卡爾看來都只有通過存在學的追問途徑才可以到達。接著的萊布尼茨對笛卡爾哲學作了推進。在他那里,主體的“現實性atualitas、單子實體的本質被規定為“知覺perepti“欲望appetitus的“表象、再現repraesentare,這就進一步強化了“實現energeia以

26、及“現實atualitas的內在化。21在近代哲學中,“實存概念的主體化過程是由康德完成的。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對笛卡爾式的上帝此在的存在學本體論證明做出了一個著名的批判。康德認為,舊形而上學對上帝此在daseingttes的存在學證明是“抽掉一切經歷,完全先天地從單純概念中推出一個最高原因的此在。22從上帝概念出發推出上帝的此在存在,從“上帝是萬能的推出“上帝此在,這就好比一個商人在自己的賬面上添上幾個零來增加自己的財產一樣。康德提出了自己的“存在論題:“存在顯然不是一個實在的謂詞,就是說,它是關于某個東西的概念,可以加在一個事物的概念上。它只是對于一個事物或者對于某些自在的規定本身的斷

27、定。23該論題首先含著一個否認陳述句:“存在顯然不是一個實在的謂詞。當我們說“這塊石頭是重的,其中“重的是一個實在的謂詞,因為它屬于“石頭這個事物的“實事內容;而當我們說“這塊石頭在這里存在是時,其中的“存在是固然也是一個謂詞,但卻不是一個“實在的謂詞,因為如海德格爾所解釋的,“它不是說石頭之為石頭所是的東西,而是說石頭所包含的東西在這里實存即存在的情況。24這就是說,謂詞“存在并不指向“什么、“本質,而指向“如何、“實存、“此在。從“什么存在本質不能推出“如何存在實存、此在。因此,康德所謂“存在不是實在的謂詞,假設落實到“上帝此在的存在學證明上面來,實際上就是否認了傳統形而上學從“本質推出“

28、實存的證明路向的可能性。【77】康德的存在論題中還有一個肯定陳述句:存在“只是對于一個事物或者對于某些自在的規定本身的斷定。這話頗令人費解。關鍵顯然是其中的“斷定psitin,后者源于拉丁文的psiti,意為“設定、“被設定者。“被設定狀態。康德也用德文的setzung“設定來翻譯它。“設定顯然聯絡于“表象vstellen。因此,對于康德的“存在只是斷定,海德格爾提供的一種解釋是:“作為斷定的存在指的是在有所設定的表象中某物的被設定狀態。按照被設定的內容和設定方式,設定、斷定、存在就具有不同的意義。25這也就說明,除了“存在的邏輯的用法之外a是b,還有“存在的存在狀態上的ntish用法。前者關

29、乎命題主詞與謂詞之間的關系的斷定,而后者關乎自我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的斷定,或者說,關乎客體之客體性與人類認識之主體性之間的純粹關系的斷定。在?純粹理性批判?的“一般經歷思想的假設一節中,康德端出三個“假設或者“公設,用以說明:“可能存在、“現實存在此在和“必然存在,這三個存在概念“樣態范疇正是對上述關系的不同方式的斷定。26而不同的“被設定狀態是從原始的設定的源泉中獲得其規定的。這個源泉在康德那里就是被稱為“極點的“先驗統覺的純粹綜合,即“先驗自我。康德所謂“存在只是斷定,說明他有關存在問題的討論是明確地著眼于“此在dasein或“實存existenz來進展的。與“實存existentia相

30、應的拉丁文動詞形式是sisters安置、建立、設定,相當于德文的setzen和stellen,它本身就是與pneres放置、設定和“斷定psitin相關相聯的。27存在此在不是一個實在的謂詞,是不可能從客體的實事內容中獲知的,這就說明,作為“斷定方式的存在樣態必然源起于主體性,或者說,此在之斷定及其樣態取決于主體性。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康德完成了“實存概念的主體化過程。四、實存哲學如何被狹隘化為人學?對現代實存哲學而言,布埃耶eilebrehies認為它的根本特征是:把形而上學的經歷論與人的憂慮感結合起來了。28這個看法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在引用了布埃耶的上述觀點后,讓瓦爾也注意到,所謂形而上學

31、的經歷論可以從謝林、經康德而一直上溯至亞里士多德;而所謂人的憂慮感那么歸于基督教宗教憂慮的傳統,可以上溯到中世紀的圣奧古斯丁,此外也應加上近世思想家帕斯卡爾,以及神秘主義者哈曼等。在我們看來,具有基督教背景的近代神秘主義所謂“邏各斯神秘主義思潮是尤可重視的,惜乎它在思想史上一直只是一股隱秘暗流,未能形成氣候。實際上,笛卡爾以降的現代哲學已經為上面講的兩個傳統的結合過程作好了準備。特別是當萊布尼茨把“欲望appetitus引人自我主體的表象構造之中時,他已經為這個結合過程打下了基矗這個結合過程的進一步開展就是實存哲學向人學人類實存論的轉變,它是在謝林和基爾凱郭爾那里起步的。就謝林的形而上學考慮來

32、說,關鍵在于他對“根據與“實存的區分。謝林的哲學語匯有點獨特。他所謂的“根據grund并不是“理由rati意義上的,而是希臘的hypkeienn意義上的,【78】指的是“基體、“基幢,所以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實存;而他所謂“實存existenz那么是指“從自身而來啟示自身的東西,是指“實存者,是指從實存活動方面來考慮的存在者。29可見在謝林那里,“根據與“實存之區分并非形而上學中關于“本質essentia與“實存existentia的根本區分,而是在existentia、現實、此在dasein范圍內做出的“實存與“實存者的區分。謝林這個思想具有明顯的反本質主義形而上學傳統的意義。這個區分實際上

33、意味著,謝林是依循實存問題的路向對存在問題作了一個解答,因為他把“存在sein與“實存existenz等同起來了,或者可以說,把“存在“實存化了,認為一切“存在都是“實存活動existieren,都是“實存existenz。進一步,謝林又指出:“意志活動就是原始存在llenistursein。30意志構成存在之本質。所以,“根據與“實存的區分就屬于意志活動本身即存在本身。“存在包含著這種區分untersheidung。存在本身如此這般存在著,即:存在者之為存在者把自身區分開來。31基爾凱郭爾進一步把謝林的“實存概念狹窄化,把它限制于信仰個體的此在。在基爾凱郭爾看來,只有人才實存,才有對實在、現

34、實的興趣,才有一種獻身于現實的信仰。基爾凱郭爾區分了主觀性與客觀性、主觀反思與客觀反思,并且把“主觀反思視為通向真理的道路。在基爾凱郭爾那里,主觀性問題就是個體實存的問題。正是在此意義上,基爾凱郭爾推崇蘇格拉底,因為后者已經意識到了實存的本質意義,意識到“認識者是一個實存的個人這樣一個事實。32而思辨哲學客觀性哲學卻遺忘了這一點,沒有看到認知精神乃是一個實存個人的精神。基爾凱郭爾也敏銳地區分了“什么與“如何,他的說法是:“客觀的重音落在說什么,主觀的重音落在如何。33“什么指向客觀的“內容、“本質,而“如何那么指向主觀的“關系,指向“實存的內在性。內在性領域乃是倫理宗教的領域,在其中“重音落在

35、“如何上,落在實存個體的內在真理上。基爾凱郭爾進而引人“激情概念,認為內在實存之“如何的極致就是“對于無限的激情,而“對于無限的激情構成了作為主觀性的真理。這種內在真理在客觀上是不確定的、自相矛盾的、不可能的、荒唐的,它不是理智所能把握的,而只有借助于信仰。“理智一經絕望,信仰便開始呈現。34信仰的任務就在于:提醒這種荒唐的東西,并且以內在性的激情去把握它。“實存概念被限于基督徒個體的虔信狀態,“成為基督徒意義上的“基督徒存在。由此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實存概念。雅斯貝爾斯的實存哲學差不多可以理解為康德哲學與基爾凱郭爾思想的一個結合物。他承受了康德對存在學的否認以及關于“內在形而上學與“超驗形而

36、上學的劃分,同時又采納了基爾凱郭爾的“實存概念與相關思想,認為“實存existenz的意思就是:“一切現實的東西,其對于我們所以為現實,純然是因為我是我自身。35雅斯貝爾斯同樣也認為,【79】通過客觀認識的途經、借助于理性概念是不可能把握和傳達人之實存的。雅斯貝爾斯又把自己的哲學目的定為“實存說明,于是只可能像基爾凱郭爾那樣走上非理性的、具有信仰色彩的道路。雅斯貝爾斯認為,實存只存在于對“超越者tanszendenz即“神性的關系之中。“實存乃是自身存在,它跟它自己發生關系并在其自身中與超越存在發生關系,它知道它自己是由超越存在所給予,并且以超越存在為根據的。36而實存哲學的旨趣就在于說明人之

37、實存的存在方式及其與神性超越者的關聯。因此,“內在lanen與“超越transzendenz、“世界與“上帝、“此在dasein37與“實存existenz的關系問題,或者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實存的飛躍和“向超越者的飛躍,就成為雅斯貝爾斯實存哲學的一個核心課題。盡管海德格爾堅決反對人們對他的前期哲學作一種實存哲學式的或者實存主義式的理解和解釋,但就其根本成分來說,這種哲學無疑仍舊歸屬于本文所討論的“實存哲學范圍。施太格繆勒曾比較雅斯貝爾斯與海德格爾,斷定前者更具非理性色彩、更多宗教激情,而后者那么更具有理論的傾向。38此所謂“理論的傾向是與海德格爾前期致力于重建存在學的努力相一致的。假設說雅斯

38、貝爾斯代表了現代哲學中拒斥傳統存在學的本質先驗追問路向之后努力在神學途徑上施行實存超驗追問的傾向,那么,前期海德格爾那么代表著另一種努力方向:通過“實存的追問來為存在學奠定根底,從而是一種重構存在學的嘗試。在雅斯貝爾斯那里,“超越者transzendenz就是“神性,實存的飛躍超越是通過非范疇、非理性的方式到達的所謂超越世界內容、承受對超越者的實存關系、解讀超越者的密碼,而海德格爾那么主張:“超越者transendens是“存在,是存在學的課題,他的“根底存在學的任務在于,從此在的“實存構造時間性超越性構造出發把握絕對的“超越者。就表達而言,雅斯貝爾斯認為實存本身是沉默的,是不可傳達的,尤其是

39、哲學范疇和概念所不能把握和傳達的,而海德格爾在前期哲學中雖然也懷著明確的反形而上學概念機制的用心,但他仍舊試圖通過對傳統存在學范疇話語的改造、特別是通過激活和恢復哲學根本詞語的原始意義和命名力量來進展此在實存論分析。我們上面對海德格爾哲學路向的根本定位,已經由?存在與時間?導論中的一段玄言傳達出來了;“存在絕對是超越transendens。此在存在的超越性transzendenz是一種別具一格的超越性,因為在其中包含著最徹底的個體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對作為transendens超越的存在的每一種展開都是先驗的transzendental認識。現象學的真理存在的展開狀態乃是veritastran

40、sendentalis先驗的真理。39假設沒有以關于形而上學的本質實存、先驗超驗構造的認識為背景,我們幾乎還理解不了這段文字的宏旨大義。海德格爾在此確認了:其哲思目的是作為“超越的存在;其人思途徑是關于“此在的“超越性的分析,就是試圖從人的“實存existenz和“此在dasein入手,重新提出和解答“存在問題,到達“先驗的認識。海德格爾在此所謂“先驗的認識、“先驗的真理極易受到誤解,【80】讓人以為海德格爾是要從事一種知識學認識論的工作。而實際上,正如我們屢屢強調的那樣,在海德格爾那里,“先驗transzendental之問首要地是一種指向“本質領域的存在學的追問。而此時的海德格爾自以為也已

41、經找到一個方法通道:存在學惟有作為現象學才是可能的。40在雅斯貝爾斯、前期海德格爾及其后繼者薩特爾等那里到達高潮的現代實存哲學包含著一個根本困難:它具有反本質主義柏拉圖主義形而上學主流傳統的顯赫動機和意義,但另一方面,由于它把“實存限制于人之實存,從而把實存之思推向了極端主體主義的境地,因此本身仍舊脫不了形而上學。也正因為這樣,后期海德格爾在形成了更為徹底的形而上學批判立場之后,就有理由高聲指責那個竭力標榜“實存主義的薩特爾:僅僅以“實存先于本質這個命題來顛倒傳統形而上學的“本質先于實存,那還是不夠的,因為前者本身仍然是一個形而上學的命題。411把existentia、existenz譯為“實

42、存當然不是筆者的首創,不少前輩哲學譯家有此設想和做法。比方,賀麟先生在?小邏輯?“新版序言中陳述了把existenz譯為“實存的理由。參見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xx頁。惜乎此譯未及推廣,現代“實存主義通譯“存在主義思潮涌入,更促使人們僅僅從人的存在或生存角度理解existentia了。2在“實存existenti概念史上,基爾凱郭爾是一個轉折點,因為他開始用此前泛指任何存在者的existentia來特指人的存在。vglheidegger,.,existenzialisus,jahresgabederartin-heidegger-gesellshaft,1995,s1

43、1。【71】3這樣做應該有利于澄清一些歧義和混亂。舉例說來,在今天的漢語學術語境里,當人們把雅斯貝爾斯的“existenzphilsphie一書譯為?生存哲學?王玖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而把讓瓦爾的“philsphiesfekistene一書譯為?存在哲學?翁紹軍譯,三聯書店,1987年時,讀者閱讀理解上的痛苦可想而知了,因為兩書其實是同名的。不夸張地說,把existenha譯為“存在或“生存,可能屬于當今漢語學界中最大的譯名混亂之一了。尤其當人們把existentia譯為“存在時,差不多已經模糊了形而上學的根本區分:“本質essenti與“實存existenti之分,從而也就掩蓋

44、了形而上學的問題構造,因為在我們看來,作為存在的兩個根本方式,“本質與“實存標志著形而上學的兩大追問方向。4所謂“本質主義的實存主義,富爾基埃指的是路易拉韋爾和喬治居斯多夫的哲學。參見富爾基埃?存在主義?潘培慶、郝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第120頁以下。在我們看來,此處的“存在主義應譯為“實存主義。5heidegger,vrtrgundaufsthe,frankfurta.,2000,s.746heidegger,vrtrgundaufsthe,frankfurta.,2000,s.747參見孫周興?形而上學問題?,?江蘇社會科學?2022年第5期。8heidegger,hatisph

45、ilsphy?transby.klubakandj.ilde,nehaven,1958,p369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這里把“本質問題歸于“存在學,把“實存問題歸于“神學,這是就問題開端和問題重點來講的,而不能把這兩個問題方向完全隔分開來。10heidegger,vrtrgundaufsthe,frankfurta.,2000,s.74f11亞里士多德:?范疇篇?,2a11以下,?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苗力田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6頁。12heidegger,nietzshe,bd2,gntherneske,stuttgart,1998,s369f;參見海德格爾?尼采?下卷孫周

46、興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10411042頁。13heidegger,nietzshe,bd2,gntherneske,stuttgart,1998,s370;參見海德格爾?尼采?下卷第1042頁。14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1049b5,?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苗力田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12頁。海德格爾特別看重這個句子,認為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乃至于希臘的思想就在這個句子中到達頂峰了。15heidegger,egarken,frankfurta,1996,s.286;參見海德格爾?路標?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333頁。16參見亞里士多德?物理學?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43頁以下。17heidegger,nietzshe,bd2,gntherneske,stuttgart,1998,s368;參見海德格爾?尼采?下卷第1039頁。根據這里提供的解釋,也許我們更應該把這個ergn譯為“作業,后者顯得更有動感。18heidegger,nietz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