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文言文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20分)蘇秦既死反間,其助燕謀齊之事大泄。齊聞之,乃望燕,燕甚恐。蘇秦之弟曰代,代弟蘇厲,見兄捭闔七國遂志,亦皆苦學從衡之術。代乃求見燕王噲,欲襲蘇秦故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竊聞大王義甚高,鄙人不敏,釋鋤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鄲,所見者異于所聞于東周,臣竊負其志。及至燕廷,觀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謂吾明王也?”對曰:“臣聞明王務聞其過,不欲聞其善,臣請數(shù)王之過。夫齊、趙者,燕之仇讎也;楚、魏者,燕之援國也。今王奉仇讎以伐援國,非所以利燕也。王自慮之,此則計之過,無以聞者,非忠臣也。”燕王曰:“吾聞齊有清濟可以為
2、固,長城足以為塞,誠有之乎?”對曰:“天時不與,雖有清濟,惡足以為固?民力罷敝,雖有長城,惡足以為塞?驕君唯利是好,而亡國之臣必貪。王誠能無羞從子母弟以為質,寶珠玉帛以事左右,則可亡齊已。”燕王曰:“吾終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質于齊。燕相子之與蘇代婚,而欲得燕權,乃使蘇代侍質子于齊。齊使代報燕,燕王噲問曰:“齊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專任子之,已而讓位,燕大亂。齊伐燕,殺王噲、子之。燕立昭王,而蘇代遂不敢入燕,終歸齊,齊善待之。蘇代過魏,魏為燕執(zhí)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齊伐宋,宋急,蘇代乃遺燕昭王書。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嘗有德蘇氏子之之亂而蘇
3、氏去燕燕欲報仇于齊非蘇氏莫可乃召蘇代復善待之與謀伐齊竟破齊,湣王出走。燕使約諸侯從親如蘇秦時,或從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蘇氏之從約。代、厲皆以壽死,名顯諸侯。(節(jié)選自史記蘇秦列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嘗有德蘇氏/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燕欲報仇于齊/非蘇氏莫可/乃召蘇代/復善待之/與謀伐齊/B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嘗有德蘇氏/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燕欲報仇/于齊非蘇氏莫可/乃召/蘇代復善待之/與謀伐齊/C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嘗有德/蘇氏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燕欲報仇/于齊非蘇氏莫可/乃召蘇代/復善待之/與謀伐齊/D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嘗有德/
4、蘇氏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燕欲報仇于齊/非蘇氏莫可/乃召/蘇代復善待之/與謀伐齊/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從衡,合縱連橫,是戰(zhàn)國時期各大國為拉攏各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斗爭。B從子,即兄弟的兒子。如果乙是甲的父親的親兄弟的兒子,那么乙是甲的從子。C質子,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多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貴族的人。D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國君主,在其轄區(qū)內,掌握軍政大權,但要聽從王命。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蘇代承襲蘇秦舊業(yè),巧獲燕王信任。蘇代也學習縱橫之術,希望自己能夠成就像蘇秦那樣的功業(yè),最后通過為燕王獻策,取得燕王信
5、任。B蘇代分析齊國形勢,計賂齊王親信。蘇代認為齊國雖有清濟、長城等,但是他們君臣都貪圖眼前利益,只要能收買齊王親信,就能滅掉齊國。C蘇代暗助子之奪權,誤導燕王視聽。蘇代與子之是姻親關系,所以他力助子之奪取燕國的政權,暗中說服燕王將王位禪讓給子之,導致了燕國的混亂。D蘇代回燕終敗齊國,聯(lián)各國再合縱。燕昭王召回蘇代,蘇代盡力策劃攻打齊國,完成了燕國的夙愿。蘇代在燕王的支持下聯(lián)絡各國建立合縱聯(lián)盟,名聲顯揚。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竊聞大王義甚高,鄙人不敏,釋鋤耨而干大王。譯文:(2)民力罷敝,雖有長城,惡足以為塞?譯文:5蘇代在消除燕王的恐齊之心時,都列舉了哪些理由?(3分
6、)答: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20分)范純粹字德孺,以蔭遷至贊善大夫。元豐中,為陜西轉運判官。時五路出師伐西夏:高遵裕出環(huán)慶,劉昌祚出涇原。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誅之昌祚憂恚病臥其麾下皆憤焉純粹恐兩軍不協(xié)致生他變勸遵裕往問昌祚疾其難遂解神宗責諸將無功,謀欲再舉。純粹奏:“關陜事力單竭,公私大困,若復加騷動,根本可憂。異時言者必職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貽后悔。”神宗納之,進為副使。吳居厚為京東轉運使,數(shù)獻羨賦。神宗將以徐州大錢二十萬緡助陜西,純粹語其僚曰:“吾部雖急,忍復取此膏血之余?”即奏:“本路得錢誠為利,自徐至邊,勞費甚矣。”懇辭弗受。哲宗立,居厚敗,命純粹以直龍圖閣往代之,盡革其
7、苛政。時蘇軾自登州召還,純粹與軾同建募役之議,軾謂純粹講此事尤為精詳。時與夏議分疆界,純粹請棄所取夏地,曰:“爭地未棄,則邊隙無時可除。如河東之葭蘆、吳堡,深在夏境,于漢界地利形勢,略無所益。而蘭、會之地,耗蠹尤深,不可不棄。”所言皆略施行。純粹又言:“今宜修明戰(zhàn)守救援之法。”朝廷是之。及夏侵涇原,純粹遣將曲珍救之,曰:“本道首建應援牽制之策,臣子之義,忘軀徇國,無謂鄰路被寇,非我職也。”珍即日疾馳三百里,破之于曲律,搗橫山,夏眾遁去。元祐中,召為戶部侍郎。徽宗立,加龍圖閣直學士,改知永興軍。卒,年七十余。純粹沉毅有干略,才應時須,嘗論賣官之濫,以為:“國法固許進納取官,然未嘗聽其理選。夫天下
8、士大夫服勤至于垂死,不沾世恩,其富民猾商,捐錢千萬,則可任三子,切為朝廷惜之。”疏上,不聽。凡論事剴切類此。(節(jié)選自宋史列傳第七十三)注范純粹: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四子。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誅之/昌祚憂恚/病臥其麾下/皆憤焉/純粹恐兩軍不協(xié)/致生他變/勸遵裕往問昌祚疾/其難遂解/B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誅之/昌祚憂恚病臥/其麾下皆憤焉/純粹恐兩軍不協(xié)/致生他變/勸遵裕往問昌祚疾/其難遂解/C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誅之/昌祚憂恚病臥/其麾下皆憤焉/純粹恐兩軍不協(xié)/致生他變/勸遵裕往問昌祚疾/其難遂解/D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誅之/昌祚憂恚/病臥其麾
9、下/皆憤焉/純粹恐兩軍不協(xié)/致生他變/勸遵裕往問昌祚疾/其難遂解/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蔭,封建時代子孫因先世有功勞而得到封賞或免罪。范純粹就是因為父蔭而升了官。B羨賦,是指賦稅收入在收支相抵后所剩余的部分。“數(shù)獻羨賦”表明當?shù)胤浅8辉!緡,古代穿銅錢用的繩子,也是古代計量單位,一緡即一串銅錢,一般每串一千文。D軍,宋代的地方行政區(qū)域名,與府、州、監(jiān)同屬于路,它有特定的政治、軍事功能。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范純粹有大局意識。雖然不是自己的防區(qū)受到侵擾,他也主動派遣部下救援;與蘇軾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蘇軾的
10、稱贊。B范純粹體恤百姓。宋神宗要把二十萬緡錢調撥給他的轄區(qū),他認為這是地方官搜刮的百姓膏血,上書推辭。自己上任,則廢除前任的苛政。C范純粹思慮深遠。宋夏議和,他認為占領人家的土地不放棄是戰(zhàn)亂之源,況且這些西夏土地,有的難于駐守,有的耗費巨大,應果斷放棄。D范純粹仗義敢言。宋神宗想再次派軍出征的時候,范純粹直言上奏表示反對;他反對朝廷賣官太濫,認為這樣做對士大夫們不公平。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異時言者必職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貽后悔。譯文:(2)臣子之義,忘軀徇國,無謂鄰路被寇,非我職也。譯文:10范純粹擔任陜西轉運判官時,陜西物資匱乏,神宗皇帝要把徐州大錢二十萬緡支持
11、陜西,范純粹推辭不接受,請你聯(lián)系上下文談談范純粹不接受的理由。(3分)答: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題。(20分)張士遜,字順之。淳化中舉進士,為射洪令。轉運使檄移士遜治郪,民遮馬首不得去,因聽還射洪。安撫使至梓州,問屬吏能否,知州張雍曰:“射洪令,第一也。”改襄陽令,為秘書省著作佐郎、知邵武縣,以寬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禱雨白崖山陸使君祠,尋大雨,士遜立廷中,須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禱歐陽太守廟,廟去城過一舍,士遜徹蓋,雨沾足始歸。遷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詔徙州陽信,議者患糧多,不可遷。士遜視瀕河數(shù)州方艱食,即計余以貸貧者,期來歲輸陽信,公私利之。曹汭獄事起,宦者羅崇勛、江德
12、明方用事,因譖利用。帝疑之,問執(zhí)政,眾顧望未有對者。士遜徐曰:“此獨不肖子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狀。”太后怒,將罷士遜。明道初,復入相。明年,進門下侍郎、昭文館大學士、監(jiān)修國史。是歲旱蝗士遜請如漢故事冊免不許及帝自損尊號士遜又請降官一等以答天變帝慰勉之寶元初,士遜與輔臣奏事,帝從容曰:“朕昨放宮人,不獨閔幽閉,亦省浮費也。近復有獻宮女者,朕卻而弗受。”士遜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黨乎?”士遜曰:“有之,第公私不同爾。”士遜累上章請老,乃拜太傅,封鄧國公致仕。嘗請買城南官園,帝以賜士遜,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節(jié)選自宋史張士遜傳)注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11下列對文中
13、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是歲旱蝗/士遜請如漢故事/冊免不許/及帝自損尊號/士遜又請/降官一等以答天變/帝慰勉之/B是歲旱蝗/士遜請如漢故事/冊免不許/及帝自損/尊號士遜/又請降官一等以答天變/帝慰勉之/C是歲旱蝗/士遜請如漢故事冊免/不許/及帝自損/尊號士遜/又請降官一等以答天變/帝慰勉之/D是歲旱蝗/士遜請如漢故事冊免/不許/及帝自損尊號/士遜又請降官一等/以答天變/帝慰勉之/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進士”指古代科舉社會通過進士科考試被錄取的人。其最早的意思是指進受爵祿之士。B“一舍”是古代路程長度單位,三十里為一舍。成語“
14、退避三舍”比喻主動退讓,不爭高下。C“遷”指古代官員的升職,如“左遷”。與職位調動有關的詞還有“擢”“拔”“拜”“除”等。D“致仕”之意是“還祿位于君”,是古代官員退休的委婉說法,類似的詞還有“乞骸骨”。1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張士遜為政有方,頗有官聲。在射洪縣任職期間,不僅深得民心,同時也深得知州張雍好評。聽說他要轉任郪縣,射洪百姓攔道遮馬不讓走,足見他深受百姓愛戴。B張士遜處事知變,公私兼顧。黃河侵蝕棣州時,他接受朝廷詔令把州府遷往陽信,并果斷地將多余糧食無償發(fā)放給貧苦百姓,政府和百姓都從中得到了方便。C張士遜心不藏私,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到其侄子曹汭的牽
15、連而被宦官誣陷時,面對皇帝問詢,在其他執(zhí)政大臣都不敢說話的情況下,他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D張士遜率直善言,應對有方。他從公心出發(fā),盛贊仁宗發(fā)還宮女之舉為“盛德事”,坦然回答仁宗說君子也有結黨現(xiàn)象,指出君子結黨是為公。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尋大雨,士遜立廷中,須雨足乃去。譯文:(2)此獨不肖子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狀。譯文:15士遜稱道:“這是有高尚品德的事。”為何有這樣的稱道?請簡要概括。(3分)答:參考答案: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20分)蘇秦既死反間,其助燕謀齊之事大泄。齊聞之,乃望燕,燕甚恐。蘇秦之弟曰代,代弟蘇厲,見兄捭闔七國遂志,亦皆苦學從衡
16、之術。代乃求見燕王噲,欲襲蘇秦故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竊聞大王義甚高,鄙人不敏,釋鋤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鄲,所見者異于所聞于東周,臣竊負其志。及至燕廷,觀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謂吾明王也?”對曰:“臣聞明王務聞其過,不欲聞其善,臣請數(shù)王之過。夫齊、趙者,燕之仇讎也;楚、魏者,燕之援國也。今王奉仇讎以伐援國,非所以利燕也。王自慮之,此則計之過,無以聞者,非忠臣也。”燕王曰:“吾聞齊有清濟可以為固,長城足以為塞,誠有之乎?”對曰:“天時不與,雖有清濟,惡足以為固?民力罷敝,雖有長城,惡足以為塞?驕君唯利是好,而亡國之臣必貪。王誠能無羞從子母弟以為質,寶珠玉帛以事左右,
17、則可亡齊已。”燕王曰:“吾終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質于齊。燕相子之與蘇代婚,而欲得燕權,乃使蘇代侍質子于齊。齊使代報燕,燕王噲問曰:“齊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專任子之,已而讓位,燕大亂。齊伐燕,殺王噲、子之。燕立昭王,而蘇代遂不敢入燕,終歸齊,齊善待之。蘇代過魏,魏為燕執(zhí)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齊伐宋,宋急,蘇代乃遺燕昭王書。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嘗有德蘇氏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燕欲報仇于齊非蘇氏莫可乃召蘇代復善待之與謀伐齊竟破齊,湣王出走。燕使約諸侯從親如蘇秦時,或從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蘇氏之從約。代、厲皆以壽死,名顯諸侯。(節(jié)選自史記蘇秦列傳)
18、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嘗有德蘇氏/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燕欲報仇于齊/非蘇氏莫可/乃召蘇代/復善待之/與謀伐齊/B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嘗有德蘇氏/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燕欲報仇/于齊非蘇氏莫可/乃召/蘇代復善待之/與謀伐齊/C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嘗有德/蘇氏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燕欲報仇/于齊非蘇氏莫可/乃召蘇代/復善待之/與謀伐齊/D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嘗有德/蘇氏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燕欲報仇于齊/非蘇氏莫可/乃召/蘇代復善待之/與謀伐齊/解析:選A“先人嘗有德蘇氏”,“先人”是主語,“有德”是謂語,“蘇氏”是賓語,主謂賓齊全,結構完
19、整,不能斷開,排除C、D兩項;“乃召蘇代”,“蘇代”是“召”的賓語,不能斷開,排除B項。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從衡,合縱連橫,是戰(zhàn)國時期各大國為拉攏各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斗爭。B從子,即兄弟的兒子。如果乙是甲的父親的親兄弟的兒子,那么乙是甲的從子。C質子,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多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貴族的人。D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國君主,在其轄區(qū)內,掌握軍政大權,但要聽從王命。解析:選BB項,“如果乙是甲的父親的親兄弟的兒子,那么乙是甲的從子”說法錯誤。應該是“如果乙是甲的父親的親兄弟的孫子,那么乙是甲的從子”。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
20、,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蘇代承襲蘇秦舊業(yè),巧獲燕王信任。蘇代也學習縱橫之術,希望自己能夠成就像蘇秦那樣的功業(yè),最后通過為燕王獻策,取得燕王信任。B蘇代分析齊國形勢,計賂齊王親信。蘇代認為齊國雖有清濟、長城等,但是他們君臣都貪圖眼前利益,只要能收買齊王親信,就能滅掉齊國。C蘇代暗助子之奪權,誤導燕王視聽。蘇代與子之是姻親關系,所以他力助子之奪取燕國的政權,暗中說服燕王將王位禪讓給子之,導致了燕國的混亂。D蘇代回燕終敗齊國,聯(lián)各國再合縱。燕昭王召回蘇代,蘇代盡力策劃攻打齊國,完成了燕國的夙愿。蘇代在燕王的支持下聯(lián)絡各國建立合縱聯(lián)盟,名聲顯揚。解析:選CC項,說法錯誤。原文有“燕相子之與蘇代婚
21、,而欲得燕權,乃使蘇代侍質子于齊”,這時蘇代并不在燕國,文中沒有蘇代暗助子之奪權、誤導燕王視聽以及暗中說服燕王將王位禪讓給子之的事情。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竊聞大王義甚高,鄙人不敏,釋鋤耨而干大王。譯文:(2)民力罷敝,雖有長城,惡足以為塞?譯文:解析:關鍵詞:(1)竊:私下里。義:道義,德行。敏:聰敏。釋:放下。干:求,這里是求見。(2)罷:通“疲”,疲累。罷敝:疲勞困乏。雖:雖然。惡:怎么。以為:以之為,把當作。塞:要塞。參考答案:(1)我私下聽說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農具來求見大王。(2)百姓已經疲勞困乏,即使有長城,怎么能夠成為要塞呢?5蘇代在消除燕
22、王的恐齊之心時,都列舉了哪些理由?(3分)答:解析:先找到文中的相關內容,在文章的第二段。“天時不與,雖有清濟,惡足以為固?”這句話強調齊國“天時不與”,可以概括為不占天時。“民力罷敝,雖有長城,惡足以為塞?”這句話強調“民力罷敝”,可以概括為百姓疲勞困乏。“驕君唯利是好,而亡國之臣必貪。王誠能無羞從子母弟以為質,寶珠玉帛以事左右,則可亡齊已。”這句話強調“驕君唯利是好,而亡國之臣必貪”,可以概括為君驕臣貪。參考答案:齊國不占天時;齊國百姓疲勞困乏;齊國君驕臣貪。參考譯文:蘇秦因反間計而死,他為燕國破壞齊國的大量事實泄露出來。齊國聽到這些事情,就惱恨燕國,燕王很害怕。蘇秦的弟弟叫蘇代,蘇代的弟
23、弟叫蘇厲,他們看到哥哥在七國間采取分化拉攏的手法,實現(xiàn)了志向,也都發(fā)奮學習縱橫之術。蘇代就去求見燕王噲,打算承襲蘇秦的舊業(yè)。(他對燕王)說:“我,是東周學識淺陋的人。我私下聽說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農具來求見大王。到了趙國邯鄲,看到的情況和我在東周聽到的相差很遠,我暗暗地認為有負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等到了燕國朝廷,看到大王的臣子、下吏,大王,是天下賢明的國君啊。”燕王說:“為什么認為我是賢明的國君呢?”蘇代回答說:“我聽說賢明的國君一定愿聽到別人指出他的過失,而不希望只聽到別人稱贊他的優(yōu)點,請允許讓我列舉一下大王的過失。齊國和趙國,是燕國的仇敵;楚國和魏國,是燕國的后援國家。如今,大王幫
24、著仇敵去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國家,這對燕國是沒有好處的。大王自己想一想,這是策略上的失誤,不把這種失誤讓您聽到的人,就不是忠臣。”燕王說:“我聽說齊國據(jù)有清濟可以用來固守,長城足以作為要塞,果真是這樣嗎?”蘇代回答說:“天時不給他有利的機會,雖然有清濟怎么能夠固守呢?百姓已經疲勞困乏,雖然有長城,怎么能夠成為要塞呢?驕橫的國君只貪圖眼前利益,而亡國的臣子一定貪婪。大王如果能夠不以從子、弟弟做人質感到羞恥,用寶珠、玉、布帛去賄賂齊王的親信,那么就可以滅掉齊國了。”燕王說:“我終于憑借您而可以從天那里接受(滅亡齊國的)意旨了。”燕國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齊國充當人質。燕國的宰相子之與蘇代結為姻親,子之想奪取
25、燕國的政權,就派蘇代到齊國去侍奉做人質的那位公子。齊王派遣蘇代回復燕國,燕王噲問道:“齊王可能要稱霸了吧?”蘇代回答說: “不可能。”燕王說:“為什么呢?”蘇代回答說:“(齊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專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禪讓給子之,燕國因此大亂。齊國攻打燕國,殺了燕王噲和子之。燕國擁立昭王即位,而蘇代就不敢進入燕國,最終歸附了齊國,齊王友好地對待他。蘇代經過魏國,魏國替燕國拘捕了蘇代。后來魏國釋放了蘇代。蘇代到了宋國,宋王友好地對待他。齊國攻打宋國,宋國危急,蘇代就寫了一封信給燕昭王。燕昭王認為他寫的這封信很好,就說:“先王曾對蘇家有恩德,后來因為子之的亂子,所以蘇氏才離開了燕國,
26、燕國要向齊國報仇,非得蘇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蘇代,又很好地對待他,和他一起策劃攻打齊國的事情。終于打敗了齊國,迫使齊湣王逃離齊國。燕王派蘇代聯(lián)絡各國合縱相親,就如同蘇秦在世時一樣,諸侯們有的加入了聯(lián)盟,有的沒加入聯(lián)盟,而天下從此都尊崇蘇氏所倡導的合縱聯(lián)盟。蘇代、蘇厲都得終天年,他們的名聲在各諸侯國顯揚。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20分)范純粹字德孺,以蔭遷至贊善大夫。元豐中,為陜西轉運判官。時五路出師伐西夏:高遵裕出環(huán)慶,劉昌祚出涇原。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誅之昌祚憂恚病臥其麾下皆憤焉純粹恐兩軍不協(xié)致生他變勸遵裕往問昌祚疾其難遂解神宗責諸將無功,謀欲再舉。純粹奏:“關陜事力單竭,公私大
27、困,若復加騷動,根本可憂。異時言者必職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貽后悔。”神宗納之,進為副使。吳居厚為京東轉運使,數(shù)獻羨賦。神宗將以徐州大錢二十萬緡助陜西,純粹語其僚曰:“吾部雖急,忍復取此膏血之余?”即奏:“本路得錢誠為利,自徐至邊,勞費甚矣。”懇辭弗受。哲宗立,居厚敗,命純粹以直龍圖閣往代之,盡革其苛政。時蘇軾自登州召還,純粹與軾同建募役之議,軾謂純粹講此事尤為精詳。時與夏議分疆界,純粹請棄所取夏地,曰:“爭地未棄,則邊隙無時可除。如河東之葭蘆、吳堡,深在夏境,于漢界地利形勢,略無所益。而蘭、會之地,耗蠹尤深,不可不棄。”所言皆略施行。純粹又言:“今宜修明戰(zhàn)守救援之法。”朝廷是之。及夏侵涇原,純
28、粹遣將曲珍救之,曰:“本道首建應援牽制之策,臣子之義,忘軀徇國,無謂鄰路被寇,非我職也。”珍即日疾馳三百里,破之于曲律,搗橫山,夏眾遁去。元祐中,召為戶部侍郎。徽宗立,加龍圖閣直學士,改知永興軍。卒,年七十余。純粹沉毅有干略,才應時須,嘗論賣官之濫,以為:“國法固許進納取官,然未嘗聽其理選。夫天下士大夫服勤至于垂死,不沾世恩,其富民猾商,捐錢千萬,則可任三子,切為朝廷惜之。”疏上,不聽。凡論事剴切類此。(節(jié)選自宋史列傳第七十三)注范純粹: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四子。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誅之/昌祚憂恚/病臥其麾下/皆憤焉/純粹恐兩軍不協(xié)/致生他
29、變/勸遵裕往問昌祚疾/其難遂解/B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誅之/昌祚憂恚病臥/其麾下皆憤焉/純粹恐兩軍不協(xié)/致生他變/勸遵裕往問昌祚疾/其難遂解/C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誅之/昌祚憂恚病臥/其麾下皆憤焉/純粹恐兩軍不協(xié)/致生他變/勸遵裕往問昌祚疾/其難遂解/D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誅之/昌祚憂恚/病臥其麾下/皆憤焉/純粹恐兩軍不協(xié)/致生他變/勸遵裕往問昌祚疾/其難遂解/解析:選B根據(jù)名詞“遵裕(人名)”“昌祚(人名)”“期”“麾下”“純粹(人名)”“軍”“疾”,虛詞“之”“其”“焉”,再結合本句意思可斷開。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蔭,封建時代子孫因先世有功勞而
30、得到封賞或免罪。范純粹就是因為父蔭而升了官。B羨賦,是指賦稅收入在收支相抵后所剩余的部分。“數(shù)獻羨賦”表明當?shù)胤浅8辉!緡,古代穿銅錢用的繩子,也是古代計量單位,一緡即一串銅錢,一般每串一千文。D軍,宋代的地方行政區(qū)域名,與府、州、監(jiān)同屬于路,它有特定的政治、軍事功能。解析:選B從下文范純粹“忍復取此膏血之余”“盡革其苛政”看,羨賦應是吳居厚橫征暴斂所得,不能“表明當?shù)胤浅8辉!薄?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范純粹有大局意識。雖然不是自己的防區(qū)受到侵擾,他也主動派遣部下救援;與蘇軾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蘇軾的稱贊。B范純粹體恤百姓。宋神宗要把二十萬緡錢調撥
31、給他的轄區(qū),他認為這是地方官搜刮的百姓膏血,上書推辭。自己上任,則廢除前任的苛政。C范純粹思慮深遠。宋夏議和,他認為占領人家的土地不放棄是戰(zhàn)亂之源,況且這些西夏土地,有的難于駐守,有的耗費巨大,應果斷放棄。D范純粹仗義敢言。宋神宗想再次派軍出征的時候,范純粹直言上奏表示反對;他反對朝廷賣官太濫,認為這樣做對士大夫們不公平。解析:選AA項,說法錯誤,范純粹與蘇軾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蘇軾的稱贊不屬于有大局意識。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異時言者必職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貽后悔。譯文:(2)臣子之義,忘軀徇國,無謂鄰路被寇,非我職也。譯文:解析:翻譯的重點是:(1)“異時”
32、,以后;“職臣是咎”,賓語前置,責備(怪罪)我(失職);“貽”,留下。(2)“義”,道理;“徇”,通“殉”,為某種目的而死,這里是為國家而死;“無謂”,不要認為;“被”,遭受;“非我職也”,判斷句,不是我們的職責。參考答案:(1)(如果我不進言,)以后進言的人一定會責備我失職,我不忍心默默無言而留下后悔。(2)做臣子的道理,就是忘掉自己,為國獻身,不要認為鄰路管轄的地方遭受敵人侵略,(去救助)就不是我們的職責。10范純粹擔任陜西轉運判官時,陜西物資匱乏,神宗皇帝要把徐州大錢二十萬緡支持陜西,范純粹推辭不接受,請你聯(lián)系上下文談談范純粹不接受的理由。(3分)答:解析:根據(jù)原文“吾部雖急,忍復取此膏
33、血之余”可看出范純粹體恤百姓;“自徐至邊,勞費甚矣”可看出范純粹認為路遠,耗費人力物力。參考答案:范純粹體恤百姓,不忍心用老百姓交納的多余的稅款。徐州到陜西路途遙遠,耗費人力物力。參考譯文:范純粹字德孺,憑借父蔭升官到贊善大夫。元豐年間,擔任陜西轉運判官。當時五路兵馬出發(fā)討伐西夏:高遵裕從環(huán)慶出兵,劉昌祚從涇原出兵。高遵裕對劉昌祚未按約定的日期到達感到憤怒,想要追究責任處死他。劉昌祚又憂又怒臥病在床,他的手下都對此感到憤怒。范純粹擔心兩軍不和,以至于生出其他變故,勸高遵裕前往問候劉昌祚的病,(那可能產生的)禍端于是消弭。宋神宗責備各將沒有功勛,想要謀劃第二次出征。范純粹上奏說:“關陜的事情,我
34、們的軍力物資單薄匱乏,公私都非常困窘,如果再次行動,國家的根本就值得憂慮。(如果我不進言,)以后進言的人一定會責備我失職,我不忍心默默無言而留下后悔。”神宗采納了他的意見,升任他做副使。吳居厚擔任京東轉運使,多次獻上剩余的賦稅。神宗將要把徐州大錢二十萬緡用來支持陜西,范純粹對僚屬們說:“我所管轄的地方雖然情況緊急,但怎么忍心取用這種老百姓用血汗錢交納的多余的稅款?”立刻上奏說:“我們地區(qū)得到這些錢確實有好處,但從徐州到邊境,運送這些錢耗費的人力財力也太大了。”誠懇地推辭,不肯接受。哲宗繼位,吳居厚身敗名裂,朝廷命范純粹以直龍圖閣的身份前往代替他,范純粹把吳居厚的苛刻法令全都廢除。當時蘇軾從登州
35、被召回來,范純粹與蘇軾一同提出募役的主張,蘇軾認為范純粹講述此事尤其精當詳細。當時與西夏商議劃分疆界,范純粹請求放棄所取得的西夏土地,說:“爭來的土地不放棄,那么邊疆的戰(zhàn)事就沒有時候停止。比如河東的葭蘆、吳堡,深處于西夏境內,對于我們的邊界,在地利形勢上,一點益處也沒有。而蘭、會那些地方,耗費國力太多,不可不放棄。”他所說的大致都得到了施行。范純粹又說:“如今應當制訂和明確作戰(zhàn)、守衛(wèi)、救援的方法。”朝廷認為他說的對。等到夏人侵犯涇原,范純粹派遣將領曲珍前往救援,說:“我第一個提出應援牽制的策略,做臣子的道理,就是忘掉自己,為國獻身,不要認為是鄰路管轄的地方遭受敵人侵略,(去救助)就不是我們的職
36、責。”曲珍當天就快馬奔馳三百里,在曲律打敗了西夏軍隊,又攻打橫山,西夏軍隊逃走。元祐年間,召他擔任戶部侍郎。宋徽宗繼位后,任命他擔任龍圖閣直學士,改任掌管永興軍。去世時,七十多歲。范純粹沉著堅毅,有才干和謀略,他的才能適合時代需要,他曾經論述賣官太泛濫,認為:“國法固然允許交納錢財取得官位,但不曾考察他的治理才能與德行。天下的士大夫們勤勞供職一直到去世,也沾不到朝廷的恩典,那些富有之人、狡猾的商人,捐錢千萬,就能使三個孩子得到任用,我私下里為朝廷感到可惜。”奏章呈上去,皇帝不予采納。他的議論都像這樣切中事理。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題。(20分)張士遜,字順之。淳化中舉進士,為射洪令
37、。轉運使檄移士遜治郪,民遮馬首不得去,因聽還射洪。安撫使至梓州,問屬吏能否,知州張雍曰:“射洪令,第一也。”改襄陽令,為秘書省著作佐郎、知邵武縣,以寬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禱雨白崖山陸使君祠,尋大雨,士遜立廷中,須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禱歐陽太守廟,廟去城過一舍,士遜徹蓋,雨沾足始歸。遷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詔徙州陽信,議者患糧多,不可遷。士遜視瀕河數(shù)州方艱食,即計余以貸貧者,期來歲輸陽信,公私利之。曹汭獄事起,宦者羅崇勛、江德明方用事,因譖利用。帝疑之,問執(zhí)政,眾顧望未有對者。士遜徐曰:“此獨不肖子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狀。”太后怒,將罷士遜。明道初,復入相。明年,進門下侍郎、昭文館
38、大學士、監(jiān)修國史。是歲旱蝗士遜請如漢故事冊免不許及帝自損尊號士遜又請降官一等以答天變帝慰勉之寶元初,士遜與輔臣奏事,帝從容曰:“朕昨放宮人,不獨閔幽閉,亦省浮費也。近復有獻宮女者,朕卻而弗受。”士遜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黨乎?”士遜曰:“有之,第公私不同爾。”士遜累上章請老,乃拜太傅,封鄧國公致仕。嘗請買城南官園,帝以賜士遜,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節(jié)選自宋史張士遜傳)注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是歲旱蝗/士遜請如漢故事/冊免不許/及帝自損尊號/士遜又請/降官一等以答天變/帝慰勉之/B是歲旱蝗/士遜請如漢故事
39、/冊免不許/及帝自損/尊號士遜/又請降官一等以答天變/帝慰勉之/C是歲旱蝗/士遜請如漢故事冊免/不許/及帝自損/尊號士遜/又請降官一等以答天變/帝慰勉之/D是歲旱蝗/士遜請如漢故事冊免/不許/及帝自損尊號/士遜又請降官一等/以答天變/帝慰勉之/解析:選D“士遜請如漢故事冊免”中“冊免”是“免除賦稅”的意思,緊承前文,不可斷開,排除A、B兩項;“及帝自損尊號”“尊號”是“損”的賓語,不可斷開,排除B、C兩項。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進士”指古代科舉社會通過進士科考試被錄取的人。其最早的意思是指進受爵祿之士。B“一舍”是古代路程長度單位,三十里為一舍。
40、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主動退讓,不爭高下。C“遷”指古代官員的升職,如“左遷”。與職位調動有關的詞還有“擢”“拔”“拜”“除”等。D“致仕”之意是“還祿位于君”,是古代官員退休的委婉說法,類似的詞還有“乞骸骨”。解析:選CC項,“遷指古代官員的升職,如左遷”錯誤,“左遷”是降職。 1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張士遜為政有方,頗有官聲。在射洪縣任職期間,不僅深得民心,同時也深得知州張雍好評。聽說他要轉任郪縣,射洪百姓攔道遮馬不讓走,足見他深受百姓愛戴。B張士遜處事知變,公私兼顧。黃河侵蝕棣州時,他接受朝廷詔令把州府遷往陽信,并果斷地將多余糧食無償發(fā)放給貧苦百姓,政府和百姓都從中得到了方便。C張士遜心不藏私,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到其侄子曹汭的牽連而被宦官誣陷時,面對皇帝問詢,在其他執(zhí)政大臣都不敢說話的情況下,他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D張士遜率直善言,應對有方。他從公心出發(fā),盛贊仁宗發(fā)還宮女之舉為“盛德事”,坦然回答仁宗說君子也有結黨現(xiàn)象,指出君子結黨是為公。解析:選BB項,“公私兼顧”用于張士遜不得當,文中沒有體現(xiàn)張士遜為個人私事提供方便的地方;“并果斷地將多余糧食無償發(fā)放給貧苦百姓”錯誤,原文為“士遜視瀕公私利之”。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尋大雨,士遜立廷中,須雨足乃去。譯文:(2)此獨不肖子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醫(yī)學綜合知識考試真題之外科與內科常見病癥案例試卷
- 二年級暑假安全教學課件
- 德慶輔警考試題庫2023
- 單位職工安全生產總結
- 數(shù)據(jù)分析基礎(第2版)課件 第4.4 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
- 無人機應用技術4.6.橢球體與大地基準面
- 無人機應用技術3.2.激光雷達的分類
- 甘肅省隴南市徽縣第二中學2025年高二化學第二學期期末經典模擬試題含解析
- 2025屆江蘇省四校聯(lián)考高二化學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第一中學2025屆高一化學第二學期期末考試試題含解析
- T-FSS 81-2023 佛山標準 食品包裝用玻璃瓶罐
- 【國網-變電運維】刀閘控制回路及五防(統(tǒng)一格式版本)
- 政府投資項目發(fā)改委審批程序課件
- 根管治療期間疼痛的處理
- 客服兼職聘用合同范例
- 調味品供應合同范本
- 2024年葡萄糖注射液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垃圾清運方案、安全作業(yè)制度、環(huán)保管理制度
- 【互聯(lián)網消費金融風險管控探究:以螞蟻花唄ABS為例(論文)11000字】
- 安全操作規(guī)程匯編(服裝廠)
- 國企集團公司各崗位廉潔風險點防控表格(廉政)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