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質學復習提綱_第1頁
普通地質學復習提綱_第2頁
普通地質學復習提綱_第3頁
普通地質學復習提綱_第4頁
普通地質學復習提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普通地質學復習提綱地殼:巖石圈上部的次級圈層。以莫霍面和上地幔頂部相隔。巖石圈:是指軟流圈之上的固體地球部分。P28軟流圈:是指地下60250km之間地震波速度減低的地帶,也稱低速帶。P30克拉克值:各種元素在地殼中重量的百分比,又稱為地殼元素的豐度。P32風化殼:是指在陸地表面由殘積物和土壤構成的一層不連續的、厚薄不均的薄殼。P52波切臺:在基巖海岸的潮間帶,波浪和潮汐作用下,基巖海岸向陸地方向節節后退,在海蝕崖前形成一個微微上凸并向海洋方向傾斜的基巖平臺,稱為波切臺。P82侵蝕基準面:河流的下蝕作用是河谷不斷加深,當河流下切到一定深度,河水面趨近與其注入的水體水面高度一致時,河水不在具有下

2、蝕作用,因此河流注入的水體水面是河流下蝕作用的極限面,這個極限面稱為侵蝕基準面。P64平行不整合:是指上下兩套地層時代不連續,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之間的產狀彼此平行。P111歷史比較法:發生在地質歷史時期的地質作用及其結果,與現代正在進行的地質作用及其產物有相似之處。從研究現代地質作用的過程和產物中總結得出的規律,可以用來分析保留在地層及巖石中的各種地質現象,從而推斷古代地質作用的過程和古地理環境。P5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地球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P10地球內部最主要的二個不連續面是古登堡面和莫霍面,其平均深度分別為2900km和33-60km。P27內力地質作用的主要類型有構造運動、巖漿作用

3、、變質作用、全球板塊運動和造山帶與沉積盆地。外力地質作用的主要類型有風化作用、地表水地質作用、海洋及湖泊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用和成巖作用。物理風化作用類型有溫差風化、冰劈作用、鹽類的結晶與潮解作用;化學風化作用類型有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和碳酸化作用。P44、45下古生界可劃分為幾個系?各系的代號分別為寒武系、志留系S、奧陶系O。上古生界可劃分為幾個系?各系的代號分別為泥盆系D、石炭系C、二疊系P。中生界可劃分為幾個系?各系的代號分別為三疊系T、侏羅系J、白堊系K。 1、影響風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試舉例說明風化作用的主要方式(物理、化學、生物等)。P44-481) 影響風化

4、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巖石的成分、結構,裂隙發育程度,氣候和地形等因素。2) 物理風化作用的方式主要有溫差風化、冰劈作用、鹽類的結晶與潮解作用。 溫差風化由于白天太陽輻射,巖石表面升溫膨脹快于巖石內部,從而導致產生平行于巖石表面的微裂隙;而夜晚巖石表面降溫收縮快于巖石內部,產生垂直于巖石表面的微裂隙。巖石容易產生層狀剝落等現象。 冰劈作用是巖石在高寒地區,充填在巖石間隙中的水結冰,體積增大,對巖石產生壓力增大了間隙;白天溫度升高,冰體融化,使得巖石間隙中重新填滿水。反復結冰融化,使巖石裂隙逐漸擴大,最終導致巖石的崩解。 鹽類的結晶和潮解作用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充填在巖石裂隙中的含鹽水溶液,因白天氣

5、溫高,蒸發量大,是裂隙中的鹽類過飽和結晶,體積膨脹,對巖石裂隙產生壓力;夜晚巖石裂隙中的鹽類從大氣中吸收水分而潮解。如此反復結晶潮解,使得巖石裂隙不斷增多,最后巖石的崩解。3)化學風化作用主要有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和碳酸化作用。溶解作用是巖石中礦物溶解于水而產生分解的過程。自然界中鹵化物、硫酸鹽及碳酸鹽礦物都是易于溶于水,隨水流走,巖石的孔隙增大,使得巖石溶解破壞。在硫化物礦床中,黃鐵礦遭受氧化轉變成褐鐵礦的過程中,體積、比重、硬度均變小,使巖石變成多孔狀;反正中生成的酸進一步對巖石產生氧化和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是把水分子結合到礦物晶格中的作用。硬石膏形成石膏的過程中,體積增大

6、,礦物體積增大對圍巖產生壓力,促使巖石破裂。水解作用指水中電離礦物的陰離子或陽離子與水離解成H+和OH-相互結合,生成難電離的弱電解質的過程。例如在自然界中,硅酸鹽礦物和鋁硅酸鹽礦物通過水解作用導致巖石的分解和破壞。4) 生物風化作用主要有生物物理風化和生物化學風化作用兩類。生長在巖石裂隙中的植物,隨著植物的不斷長大,其根系也不斷長大增粗,促使巖石裂隙增大,最終導致巖石崩解。生物化學風化作用植物和細菌在新陳代謝中常常產生有機酸、硝酸、碳酸等容易而腐蝕巖石,使巖石分解破壞。 2、風化殼的垂直分帶及各帶的主要特征。P52風化作用是指地表或近地表的環境中,由于溫度變化、大氣、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

7、素的影響,使巖石在原地遭受破壞的過程。風化的原因:組成地殼的巖石主要是各種巖漿巖和變質巖,這些巖石是在地下高溫、高壓、缺乏游離氧和水溶液及無生物的環境中形成。一旦這些巖石由于地殼運動上升至地表,處于常溫、常壓、富含游離氧和水溶液及生物活動強烈的環境中,巖石及其礦物受到外界影響,必然產生變化,以適應新的環境。風化殼是指在陸地表面由殘積物和土壤構成的一層不連續的、厚薄不均的薄殼。風化殼是各種風化作用的綜合產物,風化殼的性質和厚度受巖石性質、氣候、地形等因素的影響。由于風化作用的強度有地表向下是逐漸減弱的,因而風化殼具有垂直分帶性。從地表向下依次分為土壤層、殘積層和半風化層。土壤層主要由粘土礦物及腐

8、殖質構成,是殘積物經過生物風化作用改造的產物。殘積層主要由巖石風化作用產生的粘土礦物或其他風化產物組成,組織疏松,不含腐殖質。半風化層只發生輕微的風化的巖石組成,巖石較致密,完全保留原巖的結構構造。半風化層向下逐漸過渡到基巖。 3、風的地質作用:由于地質歷史上風積物較少,一般不是很重要,掌握一些名詞即可。 P93差異風化是在相同的自然條件下,由于巖性(礦物組成)的不同導致風化速度不同,使巖石表面出現凹凸不平的現象。風棱石 由風沙流長期磨蝕形成的由幾個磨光面組成棱角明顯的礫石。風蝕殘丘 風蝕谷之間原始地面隨著風蝕作用的進行,日益變窄,形成殘留孤丘,稱為風蝕殘丘。新月形沙丘 是指孤立分布、平面上呈

9、新月形的沙丘。風成沙 是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積物,經風蝕作用的反復改造,最終堆積下來的沙粒。風成黃土 由風成堆積的粉沙和塵土組成。堆積不受地形影響。 4、河流地質作用:重點是河流側向侵蝕作用的過程及形成的沉積物和沉積地形。P64-65河水以自身的動力及攜帶的碎屑物對河床兩側或河谷進行破壞的作用稱為河流的側蝕作用。側蝕作用的結果使河床彎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寬。彎曲河道中流動的河水在慣性離心力的驅動下,產生單向環流。單向環流呈螺旋狀向下游方向流動。凹岸在單向環流的沖擊下,不斷遭受破壞侵蝕,碎屑被搬運到凸岸堆積,其結果是:河流凹岸不斷向谷坡方向后退,凸岸不斷前伸,出現連續彎曲的河床,即河曲;河

10、流不斷側蝕、下移的結果是:形成形態極度彎曲的河床,稱蛇曲或自由河曲。河谷橫剖面為“箱”形;蛇曲的出現,使河流長度不斷增加,縱坡降逐漸減小,代表河流側蝕作用已達到晚期;由于河岸巖性松散,微弱的側蝕力,也會成河床的彎曲度不斷增大,使得相鄰兩個河灣逐漸靠近。最終,在洪水期由于水量猛增,侵蝕力增大,河水沖潰曲頸段直接流入下一個河灣,這種現象稱為河流的截彎取直,被遺棄的彎曲河道稱牛軛湖。 5、地下水地質作用:地下水的垂直分帶及各帶的運動方式,不同區帶巖溶地形的特點(如落水洞,地下水平溶洞等);影響巖溶發育的主要條件(如氣候、巖石特征等)。P71-72巖溶作用發育的條件:(1)可溶性巖石 是巖溶作用發生的

11、必要條件;(2)巖石的透水性 透水性強有利于巖溶作用的進行;(3)地下水的溶蝕能力 地下水的溶蝕能力取決于CO2的含量。潮濕炎熱、土壤層厚、生物繁茂的可溶性巖石分布區,巖溶作用最發育;(4)地下水的流動性 由于石灰巖等可溶性巖石多為溶解度較小的物質,地下水是否流動,與巖溶作用能否深入進行密切相關。此外,地下水的流動方向決定了巖溶地形的發育方向和特征。在包氣帶,地下水以垂直運動為主。在地下水和地面流水的共同作用下,多形成沿豎直方向發育的巖溶地形,主要有:溶溝和石芽 是地面流水沿巖石裂隙下滲過程中,溶解地表巖石形成的溝槽和脊狀突起,溝槽為溶溝,脊狀突起為石芽。落水洞 是地面流水沿裂隙下滲,溶解巖石

12、所形成的與潛水面或地下溶洞相通的陡立深洞。溶蝕漏斗 是分布于地表及淺處的碟狀或漏斗狀的溶蝕洼地。其形成除受溶蝕作用外,還遭受重力崩塌作用。在潛水面附近,地下水作近水平方向運動,因而溶蝕作用沿水平方向發展,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洞穴,稱溶洞。 6、冰川侵蝕作用的方式,冰川地質作用形成的地形、冰磧物的類型和特征。P74-76冰川侵蝕作用有刨蝕作用(簡要敘述)、搬運作用(簡要敘述)和沉積作用。冰川及其攜帶的巖石碎塊對冰床基巖的破壞作用稱刨蝕作用,其方式有挖掘和磨蝕兩種,均是冰川對基巖的機械破壞作用。挖掘作用 又稱拔蝕作用,是指冰川在運動中,將與冰川凍結在一起的冰床基巖碎塊拔起帶走的過程。其結果是冰床加

13、深。磨蝕作用 又稱挫石作用,是指冰川以其凍結搬運的巖屑為工具對冰床巖石進行的挫磨。磨蝕作用的結果是在冰床兩側或底部留下光滑的磨光面和“丁”形擦痕。挖掘作用和磨蝕作用是同時進行的。但在冰床的不同部位,兩者的強度略有不同。當冰床底部有凸起的基巖時,迎冰面磨蝕作用強,背冰面挖掘作用強。當冰川消融后,這些基巖若保留下來,稱為羊背石。 冰川的搬運作用是指冰川將凍結在冰川內部的碎屑物及冰川前端的碎屑物運移到異地的過程。其搬運方式分載運和推移。 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蝕地形主要有冰蝕谷(特征)、冰斗(簡要敘述)、鰭脊(簡要敘述)、角峰(簡要敘述)和冰蝕洼地(簡要敘述)。冰蝕谷 經山谷冰川刨蝕、改造而形成的谷地稱冰

14、蝕谷。橫剖面呈“U”型,底部和兩壁發育磨光面和冰川擦痕。冰斗 是由冰川刨蝕作用形成的三面陡壁的圍椅狀洼地。鰭脊 相鄰的兩個冰斗或冰蝕谷,因刨蝕作用后退,使相鄰冰斗或冰蝕谷間的山脊越來越窄,形成兩坡陡峻、山頂尖薄的山脊。角峰 當3個或3個以上不同方向的冰斗,在刨蝕作用下不斷后退,在最后包圍形成巖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冰蝕洼地 大陸冰川在運動過程中,對冰床基巖刨蝕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洼地。冰磧物是冰川向雪線以下流動,隨氣溫升高,冰川逐漸消融,冰川所挾帶的大量巖石碎屑隨之堆積下來。冰磧物分選極差,磨圓度較差,無層理,與冰川發育地帶的基巖成分基本一致。 7、海洋地質作用:重點是基巖海岸的侵蝕過程及各階段形

15、成的侵蝕和沉積地形。這部分好象書上有專門一段文字,表述比較清楚,本科考試時也經常出。P82基巖海岸帶地形坡度相對較大,潮間帶較窄,海岸線凹凸不平,多有岬角、海灣分布。在基巖海岸潮間帶,向岸方向水深迅速變淺,波浪和潮汐作用強烈,海水動能較大,海水及其所攜帶的沙石反復沖擊和磨蝕基巖海岸,基巖海岸下部遭受破碎,并被掏空,形成平行海岸方向的凹槽,即海蝕凹槽;隨海蝕作用進一步進行,海蝕凹槽不斷擴大,其上部巖石發生重力崩塌,形成陡峭的巖壁,稱海蝕崖;海蝕崖形成后,基部巖石仍受到海浪的侵蝕,新的還是凹槽和海蝕崖形成,如此往復,海蝕崖不斷后退,在崖前形成一個微微上凸并向海洋方向傾斜的基巖平臺,稱波切臺;被破壞

16、下來的碎屑物質隨波浪搬運到低潮線一下的地段沉積下來形成波筑臺。當地殼長期穩定,平均海平面高度不變時,隨著波浪侵蝕作用的進行,波切臺逐漸展寬,波浪不再具有侵蝕能力。此時,基巖海岸的橫剖面呈上凸形曲線,曲線上各點的侵蝕能力趨近于零,此剖面稱為基巖海岸海蝕平衡剖面。在岬角處,由于波浪的折射作用,波浪能量集中,沖蝕力強,在岬角兩側易發育海蝕洞;海蝕洞進一步發育,擴大連通形成海蝕穹;當海蝕穹頂塌落,則形成孤立的海蝕柱,其后發育海蝕崖;基巖海岸海蝕作用的結果,是使海岸趨于平直,地形坡度變緩。 8、地球內部圈層劃分,各圈層的特征(物質組成、物質狀態、溫度、壓力、地震波在其中的傳播特征等)。 P26-31 “

17、2面” “3帶” “5圈” “7層”根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的波速變化,將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為莫霍面,大約在地表之下3360km;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為古登堡面,大約深度為2900km。根據地震波速度的變化和地球內部的密度變化,將固體地球分為七個圈層,分別為地殼A層、上地幔B層和C層、下地幔D層、外核E層、過渡層F層和內核G層。軟流圈的發現,提出來一種新的固體地球基本結構的劃分方案:即巖石圈、軟流圈、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內核固體圈。巖石圈是指軟流圈之上的固體地球部分,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大洋巖石圈一般厚60km左右,大陸巖石圈平均厚度約為120km。大陸型地殼具有上

18、部硅鋁質和下部硅鎂質的雙層結構,之間的界面為康拉德面。硅鋁層P波速度5.6-6.0km/s,密度約為2.6 g/cm3 ,硅鎂層P波速度5.6-6.0km/s,密度約為2.6 g/cm3。大洋型地殼僅發育硅鎂質,除上覆極薄的沉積物外,幾乎全由富鐵、鎂的火山巖、橄欖巖組成。上地幔頂部厚度變化較大,平均約為65km,平均密度為3.33g/cm3,其物質組成與石隕石相當,一般是含鐵鎂多的硅酸鹽礦物組成的超基性巖。軟流圈是指地下60-250km之間地震波速度減低的地帶。平均密度為3.5g/cm3,物質成分與石隕石相當,軟流圈內溫度較高,接近巖石熔點。壓力?地幔圈指軟流圈之下至古登堡界面的部分,地震波波

19、速迅速增高,密度迅速增大,成分與石隕石相當,主要由鐵、鎂硅酸鹽礦物組成。溫度、壓力、地震波的變化特征?地核厚度1742km,平均密度10.4g/cm3,以雷曼界面為界,分為外核和內核。地核的物質組成相當于鐵隕石,主要由鐵鎳組成。而外核液體還混有一些硫和硅。溫度、壓力、地震波的變化特征? 9、板塊邊界的主要類型(書上有很清楚的表述),各種類型邊界與巖漿活動、變質作用、成礦作用、構造造山作用的關系。P147-148依據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及其物質的生長消減特征,將板塊邊界劃分為三種類型:分離型板塊邊界 兩個板塊沿邊界相背運動,地幔對流物質涌出并添加到兩側板塊邊緣上,形成新洋殼。大洋中脊和大陸裂谷系統屬于這類邊界;匯聚型板塊邊界 邊界兩側板塊相對運動,發生擠壓、對沖和碰撞。進一步分為兩類:(1)俯沖邊界 大洋板塊俯沖于大陸板塊之下,消減于地幔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緣和印度洋東北緣。有島弧-海溝型和山弧-海溝型兩類。(2)碰撞邊界 又稱地縫合線,兩大陸板塊互相碰撞,使得大洋閉合,陸殼彼此擠壓造山并伴隨強烈的構造變形、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平錯型板塊邊界 兩個板塊沿邊界互相水平錯動,兩側板塊不發生褶皺、增生和消亡。 板塊構造與地震作用的關系地震帶分布位置與板塊邊界非常一致,其中大部分又集中在板塊的匯聚型邊界上,板塊邊界處的相互作用是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