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昆蟲學復習資料(共13頁)_第1頁
森林昆蟲學復習資料(共13頁)_第2頁
森林昆蟲學復習資料(共13頁)_第3頁
森林昆蟲學復習資料(共13頁)_第4頁
森林昆蟲學復習資料(共13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森林昆蟲學復習資料(參考)緒論什么是昆蟲(描述其整體形態結構即特征)昆蟲體軀頭部胸部腹部觸角眼口器前胸中胸后胸外生殖器尾須單眼復眼前足中足前翅后足后翅昆蟲綱的主要特征:1體軀分節:頭、胸、腹;2頭部有口器和觸角,通常還有單眼和復眼;3胸部有3對足,一般還有2對翅。4腹部由9-11節組成,包含著生殖系統和大部分內臟,無行動用的附肢,但有轉化為外生殖器的附肢。5具有變態特性:從卵中孵出到變成成蟲,要通過系列內、外部形態和構造的變化。一、昆蟲的頭部昆蟲蟲體最前端的第一體段是昆蟲的頭部,主要構造包括頭殼、口器、一對復眼、一對觸角,有時還有2-3個單眼。昆蟲頭部的附器及個附器的

2、類型:觸角:位于額區兩復眼間的一對觸角窩內,由梗節、鞭節、柄節、觸角窩組成,是主要的感覺器官,具有觸覺和嗅覺功能,能感受分子的微小刺激。主要的類型有:剛毛狀(蜻蜓、蟬)、絲狀(蟋蟀、竹蝗)、念珠狀(白蟻)、鋸齒狀(叩頭蟲、芫菁)、羽毛狀(毒蛾)、櫛齒狀(甲蟲、蛾類雌蟲)、肘狀(蜜蜂、螞蟻)、錘狀(郭公蟲、瓢蟲)、環毛狀(雄蚊)、具芒狀(蠅類)、球桿狀(蝶類)、鰓片狀(金龜子) 。眼:分為單眼和復眼,是昆蟲的視覺器官,基本夠造相同。復眼由好多的小眼集合成,小眼由集光器和感受器兩部分組成。單眼可以分辨光線的強弱,不能看清物體的形狀,復眼可以分辨近距離的物體,能看清物體的形狀。單眼分為背單眼和側單眼

3、兩種。有是復眼有時分為上下兩群。口器:是昆蟲的取食部分,主要有咀嚼式、虹吸式、刺吸式、刮吸式、嚼吸式、舐吸式、銼吸式。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顎、下顎、下唇和舌五部分組成,在演化上最為原始,各部分構造比較完整(蝗蟲、白蟻)虹吸式口器:上鄂退化,下顎和外鄂葉十分發達,變成螺旋卷曲的喙。(蝶、蛾類的成蟲)刺吸式口器:主要構造極度延伸,呈針狀,適于穿刺,吸取動植物的組織液,下唇延伸為分節的喙。(蚊、蟬、蝽)刮吸式口器:刮破寄主組織,然后吸允流出來的血液(牛虻)嚼吸式口器:具有強大的上顎,可以咀嚼固體食物,又有適于吸允花蜜的構造(蜜蜂)舐吸式口器:吸取暴露在外的液體食物或微粒固體物質(蠅類)銼吸式口器:

4、為薊馬類昆蟲所特有頭式:下口式(螽斯)、前口式(步行蟲)、后口式(蟬)。二昆蟲的胸部胸部是昆蟲體軀的第二體段,由三節組成,依次為前胸、中胸、后胸,每個胸節有一對附肢,即前足,中足、后足,中胸和后胸背面兩側常各具一對翅,呈為前翅和后翅。每一胸節都由背板、腹板、側板(兩塊)組成。前翅在中胸上,后翅在后胸上。昆蟲胸部的附肢及附器的類型1、足 是胸部的附肢,生在胸部側下方的基節窩內,由基節、轉節、腿節、脛節、跗節、前跗節組成。跗節中墊及爪墊具有感覺器。主要類型:步行足(步甲、瓢蟲)、跳躍足(蝗蟲、蟋蟀后足)、捕捉足(螳螂)、開掘足(螻蛄的前足)、游泳足(龍虱后足)、攜粉足(蜜蜂的后足)、抱握足(雄性龍

5、虱的前足)等。2、翅 昆蟲的翅是由胸部背板向兩側延伸成的背側葉或氣管鰓演化而來。翅具有四個區:腋區、軛區、臀前區、臀區。具有三個角為肩角、頂角、臀角,有兩個褶為臀褶和軛褶。翅多為膜質,具有很多起骨架作用的翅脈,翅脈有縱脈和橫脈之分。翅的類型:復翅、鞘翅、半鞘翅、平衡棒、纓翅、鱗翅、毛翅、膜翅等。3、假想脈序圖4、翅連鎖昆蟲在飛行時,前后翅借特殊的構造相互連接,以保持飛行動作的一致,這種連接構造稱為翅連鎖器。具有如下5種常見的翅連鎖方式。P18翅軛型:前翅后緣基部的指狀突挾持后翅前緣。如蝙蝠蛾。翅褶型:后翅前緣的耳狀卷褶鉤掛于前翅的卷褶上。如同翅目昆蟲。翅鉤型:后翅前緣中部的鉤列下掛于前翅后緣的

6、卷褶上。如膜翅目昆蟲。翅韁型:后翅基部1-3根長剛毛(翅韁)鉤掛前翅腹面Cu脈上的短剛毛列或鱗毛上(翅韁鉤=安韁器)。如多數蛾類。翅貼型(翅抱型):后翅肩區擴大貼附于前翅后緣下。如枯葉蛾、天蠶蛾及蝶類。三昆蟲的腹部通常由911節組成,除末端幾節具有尾須和外生殖器外,一般沒有附肢。第l-8節兩側常各具有氣門一對。產卵器四、昆蟲的體壁結構及其作用1底膜 2皮細胞層 3表皮層 (1)內表皮:最厚,質地柔軟而有延展性(2)外表皮:質地堅硬,致密(3)上表皮:最薄,結構最復雜,一般由內向外分為:角質精層、蠟層和護蠟層3層,體色:色素色、結構色和混合色三種。體長:昆蟲的體長是指頭部的最前端到腹部末端的長度

7、,不包括頭部的觸角、口器和腹末尾須及外生殖器等的長度。翅展是指翅展開時,兩前翅翅尖之間的直線距離。昆蟲的內部器官及其功能1體腔即血腔:血液在循環過程中,要流經體腔再回到心臟,各器官浸泡在血液中。昆蟲胸部或腹部的橫切面:兩層膈膜將整個體腔分為三個血竇:(1)膈膜:背膈膜、腹膈膜(2)血竇:背血竇(心臟和大動脈)、圍臟竇(消化、排泄、生殖器官)、腹血竇(中樞神經系統)第二章 昆蟲生物學第一節 昆蟲的生殖方式單體生殖:孤雌生殖和雌雄同體的自體受精。(參考)雙體生殖:兩性生殖和雌雄異體的異體受精。(參考)兩性生殖:需經雌雄交配,雄性個體產生的精子與雌性個體產生的卵子結合后,才能正常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

8、式。孤雌生殖: 卵不經受精就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稱為孤雌生殖(又稱單性生殖)。單胚生殖:多胚生殖: 是一個成熟得卵發育為2個或多個新個體的生殖方式。成體生殖:幼體生殖:昆蟲處于幼蟲時,母體尚未達到成蟲階段就進行生殖的現象。卵胎生: 卵在母體內發育成熟并孵化,產出來的不是卵而是幼體。第二節 昆蟲的胚后發育 胚后發育:昆蟲自卵內孵出,到成蟲羽化并達到性成熟的整個發育過程。孵化:胚胎發育完成后,幼蟲突破卵殼而出的過程。變態:昆蟲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特別是在胚后發育階段經過的一系列形態變化。變態類型及其代表科(重點)P53全變態:昆蟲在個體發育過程中,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4個不同的蟲態。不全變態:昆蟲

9、個體發育過程包括卵、幼蟲、成蟲3個發育階段,幼期翅在體外發育,無蛹期。漸變態:成蟲、幼蟲在體型上很相似,生活習性相近,生境與食物相同,但幼蟲的翅未長成,性器官不成熟,其幼蟲成為若蟲。(直翅目、螳螂目、革翅目、等翅目、紡足目、半翅目、大部分同翅目等)半變態:成蟲陸生,幼蟲水生,幼體在體型、取食器官、呼吸器官、運動器官及行為習性等方面均與成蟲有明顯的分化現象,幼蟲稱稚蟲。(蜻蜓目等)過漸變態:幼蟲至成蟲期有一個不食不動的類似蛹期的靜止時期。(纓翅目、同翅目粉虱類和雄性介殼蟲等)增節變態:幼期和成熟期之間除了個體大小和性器官發育程度的差別外,腹部的體節數隨蛻皮次數的增加而增加。表變態:幼體與成蟲之間

10、除了身體大小、性器官發育程度及附肢節數等有所變化外,其他方面無明顯差別。原變態:從幼期轉變為成蟲期需要經過1個亞成蟲期。幼蟲期蛻皮:昆蟲孵化出來后,隨著蟲體的生長,經過一定時間,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將舊表皮脫去的過程。蟲齡:從孵化至第1次蛻皮前的幼蟲稱1齡幼蟲,第1 次蛻皮后的幼蟲稱2齡幼蟲,依此類推。齡期:相鄰兩次蛻皮所經歷的時間。頭殼指數:各齡間頭殼寬度按一定幾何級數增長,即各齡幼蟲的頭殼寬度之比為一常數,即:上一齡頭殼寬/下一齡頭殼寬=1.4 化蛹:完全變態的昆蟲,幼蟲在獲取足夠營養后從一個自由活動蟲態變為一個不食不動蟲態的過程,又叫化蛹。蛹的類型: 離蛹:也稱裸蛹,觸角、足和翅不粘附蛹體表

11、面,可以活動,附肢離開身體。 被蛹:附肢和翅由黏液貼于蛹體表面,外包一層堅硬透明的蛹殼,附肢不能自由活動。 圍蛹:也是離蛹,只是化蛹時,末齡幼蟲的表皮沒有脫去,形成較硬的外殼,包住離蛹。如蠅類的蛹。羽化:完全變態的昆蟲蛻去蛹殼或不完全變態的昆蟲蛻去末齡若蟲的皮化為成蟲的過程。補充營養:幼蟲期積累的營養不足,成蟲羽化后生殖腺尚未成熟,需繼續取食才能達到性成熟。這種成蟲為完成性成熟而進行的取食活動稱補充營養。恢復營養:昆蟲產完一次卵以后為了下一次產卵的取食活動。性二型:同種昆蟲雌、雄兩性除生殖器官以外的其它外部形態的差異,即第二性征。多型現象:同種昆蟲同一性別的個體間在大小、顏色、結構等方面存在明

12、顯差異,甚至行為、功能不同的現象。(如“社會性昆蟲”)第五節 昆蟲的世代和生活史世代:昆蟲從離開母體開始到性成熟并能產生后代為 止稱為一個世代。生活史:昆蟲在一定階段的發育史。年生活史:昆蟲在1年中生活史,又稱生活年史。世代重疊:二化性和多化性昆蟲由于發生期及產卵期較長,使前后世代明顯重疊的現象。 世代交替:多化性昆蟲1年中若干世代間生殖方式和生活習性等有明顯差異,兩性生殖與孤雌生殖交替發生的現象。 休眠和滯育(異同比較)1.休眠:由不良環境條件直接引起,當不良環境條件消除,便可立即恢復生長發育。利用休眠,可控制天敵昆蟲的釋放。2.滯育:由遺傳性決定,并受光周期、溫度、濕度、營養等共同作用,以

13、及體內激素調控;一旦進入滯育,即使給予適宜環境條件也不能立即恢復發育,必需經過一定的物理或化學的刺激才能解除滯育。第六節 昆蟲的習性和行為P55昆蟲的習性和行為有哪些,如何利用其進行害蟲防治? +1、反射行為2、本能于趨性(趨光,趨溫,趨濕,趨化)趨性:昆蟲對外界某種刺激表現出趨向或躲避的行為。3、生活節律(日出性,夜出性)4、社會性行為(群集性)5、食性第三章 昆蟲分類學1、種:是能夠相互配育的自然種群的類群,這些類群與其它近似類群有質的差別,并在生殖上相互隔離著,它是生物進化過程中連續性與間斷性統一的基本形式。2、各目的特征(以下為與林業有關的主要目區別參考特征)1直翅目:后足善跳直翅目,

14、前胸發達前翅覆,雄鳴雌具產卵器具體:頭部復眼發達,單眼一般23個 觸角常為絲狀,由多節組成 口器為咀嚼式,下口式 前胸大,呈馬鞍狀 翅2對:前翅革質,后翅膜質,臀區大,休息時呈扇狀折疊于前翅下。2等翅目:筑巢白蟻等翅目,四翅相同角念珠,工蟻、兵蟻繁殖蟻,婚飛脫翅土木棲具體:體軟,頭部骨化,呈圓形、卵圓形、或近方形,前口式 復眼有或無,單眼1對或無 觸角念珠狀,由930節組成。 口器咀嚼式,兵蟻上顎一般特發達或呈畸形 胸部較小,但分節明顯 有翅型有2對翅,膜質,長形,前后翅的大小、形狀、脈序都很相似,翅基部有一脫落縫,翅脫落后僅留下翅鱗。3同翅目:前翅同質同翅目,喙出頭下近前足,葉蟬飛虱蚜和蚧,

15、常害農林和果蔬具體:頭部向后彎,為后口式 復眼多發達,單眼23個或無 觸角剛毛狀或長絲狀 口器刺吸式,但喙基部由頭的后方或前足基節之間伸出 前胸小,前翅全部為革質或膜質,后翅膜質,休息時翅作屋脊狀覆于背上。4半翅目:體色多樣 復眼發達,單眼2個或無 刺吸式口器,下唇延長形成分節的喙,從頭部前端伸出 前胸背板發達,中胸僅露出小盾片,后胸側板靠近中足基節處有一個臭腺孔 翅2對,前翅基半部硬化革質,端半部透明膜質,后翅全為膜質5鞘翅目:裝甲護體鞘翅目,觸角多變單眼無,前胸發達小盾露,幼蟲寡足或無足具體:體壁堅硬如覆堅甲 頭部發達,前口式或下口式,象甲亞目前頭延伸成喙 復眼發達,一般無單眼觸角多樣 口

16、器咀嚼式,上顎發達 前胸多發達,中胸小盾片外露 前翅堅硬,角質化6鱗翅目:虹吸口器鱗翅目,同翅膜質鱗片覆,蝶舞兩間蛾撲火具體:體軀和翅面有鱗片復眼發達,單眼2個或退化 觸角多樣,蝶類球桿狀,蛾類絲狀、羽毛狀、櫛齒狀等 口器虹吸式或退化 翅的連鎖方式有翅韁、翅軛、翅抱型7膜翅目:后翅鉤列膜翅目,蜂蟻細腰并胸腹,捕食寄生或授粉,害葉幼蟲為多足。具體:頭部橫形或球形,大而靈活 復眼發達,單眼3個或無 觸角絲狀或膝狀 口器咀嚼式,蜜蜂總科嚼吸式前胸小,后胸常與腹部第1節愈合為并胸腹節 有翅2對,膜質,翅脈少8雙翅目:復眼大,占據頭部的大部分觸角具芒狀或其它 刺吸式口器或舐吸式口器 僅1對發達的膜質前翅

17、、翅脈簡單,后翅特化為平衡棒 跗5節,爪間常有爪間突,爪下有爪墊,具偽產卵器9纓翅目:體微小,白、黃褐、黑或紅色,頭下口式 復眼發達,單眼23個,無翅型無復眼 觸角69節,常生有各種形狀的感覺器銼吸式口器 翅脈退化、翅狹長、膜質,翅脈具長毛,為纓翅 足短,趾節12節,其端部有能伸縮的的泡,爪退化。3、主要階元:界、門、綱、目、科、屬4、標本的制作與保存(參考)(1)插針:按昆蟲體大小選用適當的昆蟲針,昆蟲針插的部位因種類而異,一般都插在中胸背板的中央偏右,以保持標本穩定,又不致破壞中央的特征,鞘翅目(甲蟲)插在右鞘翅基部約l/4處,不能插在小盾片上,腹面位于中后足之間;半翅目(蝽)小盾片很大,

18、插在小盾片上偏右的位置;雙翅目(蠅類)體多毛,常用毛來分類,插在中胸偏右;直翅目(蝗蟲)前胸背板向卮延伸蓋在中胸背板上,針應插在中胸背面的右側。鱗翅目需要展翅,插在中胸背板中央。(2)整姿:蝽、甲蟲、蝗蟲等昆蟲針插以后,盡量保持活蟲姿態。需將觸角和足進行整姿,使前足向前,后足向后,中足向左右。 (3)展翅:蝶蛾類昆蟲需要展翅。按昆蟲的大小選取昆蟲針、按針插部位要求插入蟲體,將蟲體腹部向下插入展翅板的槽內,使展翅板的兩邊靠緊身體,用昆蟲針將翅撥開平鋪在展翅板上。蜻蜒類要以后翅的兩前緣成一直線為準;蝶蛾類以兩前翅后緣成直線并與身體成垂直;蠅類和蜂類以前翅頂角與頭頂在一直線上,然后再撥后翅使左右對稱

19、。最后用玻璃片壓住或用光滑紙條把前后翅壓住,用大頭針固定,放在干燥通風處干燥。(4)裝標簽:使用三級臺的方法整理針插昆蟲和標簽的位置。第1級高26mm,用來定標本的高度。用雙插法和粘制小昆蟲標本時,紙三角、軟木片和卡紙等都用這級高度。第2級高14 mm,是插采集標簽的高度。第3級高7 mm,為定名標簽。(5)標本的保存:制成的昆蟲標本要放在陰涼干燥處,放在有防蟲藥品的標本盒,分類收藏在標本柜里。5、雙名法即昆蟲種的學名由兩個拉丁詞構成,第一個詞為屬名,第二個為種名。定名人置于種名之后。書寫學名時,屬名的第一個字母要大寫,其余小寫,命名者的姓或姓的縮寫中第一個字母也要大寫,印刷時屬名種名要斜體,

20、命名者要正體。 例:菜粉蝶 Pieris rapae L.屬名 種名 定名人姓氏6、目與科的特征(參考)半翅目:蝽科、緣蝽科、獵蝽科、紅蝽科、長蝽科1、總體特征:喙管通常34節,觸角45節,多為絲狀。復眼發達;單眼2個。少數無單眼。前胸背板發達,中胸小盾片發達,通常呈三角形,前翅基部加厚革質,革質部又常分為革片、爪片、緣片和楔片;膜質部分稱為膜片。2、分科依據:觸角節數(4-5節,少3節),喙的節數(3-4節)蝽科:體中-大型,觸角多5節,少數4節,喙4節,單眼一對。中胸小盾片發達,三角形。前翅膜區上有多數縱脈,從一基橫脈上伸出。跗節3節。緣蝽科:體狹長,兩側緣平行。觸角4節,喙4節,中胸小盾

21、片小,前翅膜區上從一基橫脈上分出多條分叉的脈。跗節4節。獵蝽科:體中型,觸角4節,喙3節基部彎曲。膜片基部有2個翅室,伸出兩條縱脈,均肉食性,捕食害蟲。紅蝽科:體長橢圓狀,中至大型,多為紅色或黑色。觸角4節,喙4節,無單眼。前翅常有圓斑,膜片縱脈多于5條或呈網狀,基部23翅室,趾節3節。植食性。長蝽科:體小至中形,體狹長。觸角4節,著生在頭部側下方。喙4節,有單眼。前翅革質區無楔片,膜質區僅具45條簡單的縱脈。足跗節3節。大多數種類植食性。等翅目:白蟻與螞蟻的區別一、白蟻屬等翅目昆蟲,有翅成蟲的前后翅幾乎等長,翅長遠遠超過身體;螞蟻屬高等膜翅目昆蟲,它的有翅成蟲前翅大于后翅。二、白蟻的工蟻、兵

22、蟻多為淡白色有翅成蟲多為褐色或黑褐色,腰為桶狀即粗腰;螞蟻多為棕色、褐色和黑色,腰為啞鈴形即細腰。三、白蟻屬不完全變態昆蟲,由卵到成蟲經幼蟻或若蟻,無蛹期;螞蟻屬完全變態,由卵到成蟲經幼蟲期和蛹期。四、白蟻(除有翅成蟲)畏光活動和取食時有蟻路或蟻被掩護;螞蟻不畏光,除少數種類外,活 動一般不筑路。五、白蟻主要取食木材和含纖維素的物質(吃素),除少數種類外,一般不貯糧;螞蟻食性很廣, 吃葷,有貯糧習性。六、白蟻成蟲在分飛落地、脫翅后雌雄才能配對交配繁殖,且長期居住在一起,經常交配;螞蟻 在飛行中交配,交配后雌雄即分離,且雄蟻不再起作用。鱗翅目:蛾、蝶的區別;鳳蝶、蛺蝶、眼蝶、粉蝶和弄蝶的特征。蝶

23、類:色彩鮮艷,多美麗,白天活動,靜止時翅直立于背上,觸角球桿狀,連鎖器為翅抱型蛾類:色多暗淡,夜間活動,靜止時雙翅平置于體背,呈屋脊狀,少數四翅平鋪,觸角形狀多異,連鎖器多為翅韁型,少數翅抱型、翅軛型(1)鳳蝶科:翅三角形,后翅外緣呈波狀或有一燕尾狀突起。前翅R脈分5支,在中室下與A脈基部問有一小橫脈相連,后翅A脈僅1條,肩部有1鉤狀小脈。(2)蛺蝶科:翅面有各種鮮艷的色斑。雌、雄蝶前足都很退化,雄蝶跗節1節,雌蝶跗節45節。翅色鮮明,前翅R脈分5支,A脈1條。后翅A脈2條。(3)眼蝶科:翅上多眼狀斑,反面更明顯。翅基有粗壯脈。(4)粉蝶科:多中型,翅面多為白、黃、橙等色,A脈1條,后翅A脈2

24、條。(5)弄蝶科:觸角末端尖出,彎成小鉤。前、后翅的翅脈各自分離無共柄現象,由翅基部或中室分出,翅面上常具白斑或黃斑。雙翅目:蠅科和虻科的區別虻科:體粗壯,中至大形,頭部大,后方平截或凹陷。復眼大,占據頭的大部分,雄蟲為接眼,雌蟲為離眼。觸角第3節最大、角狀、由38個亞節組成。口器適于刺吸。平衡棒顯著。腹部闊扁,多毛,可見腹板6節。蠅科:小至中形,灰黑色,頭部大,能活動。復眼發達,通常為離眼,少數種類雄蟲為接眼。觸角芒羽狀。喙肉質,可伸縮。胸部背面常具有黑色縱條,下側片及翅側片的鬃不排成行列。翅大,腋瓣發達,M1+2脈末端上彎,靠近R4+5。腹部有毛,氣門在第28節背板上。直翅目:蝗亞目、螽蟖

25、亞目與螻蛄亞目的區別1、總體特征:體中大型,頭下口式,單眼2-3個,咀嚼式口器,前胸背板發達,前翅覆翅,后翅膜翅、臀區發達,或翅短小或無翅,后足多跳躍足。植食性,少數肉食性。2、直翅目分亞目:依據:觸角長度、節數、跗節幾節、足的類型A、蝗亞目:觸角短于體長,少于30節;跗節3節;后足跳躍足;聽器位于第一腹節兩側;以后足磨擦前翅而發音;產卵器錐狀,粗短;尾須短。B、螽斯亞目:觸角長于體長,多于30節;跗節4節(螽斯)或3節(蟋蟀);后足跳躍足;聽器位于前足脛節基部;以左右翅磨擦而發音;產卵器矛狀或針狀、刀狀或劍狀;尾須短(螽斯)或長(蟋蟀)。C、螻蛄亞目:觸角短于體長,多于30節;足跗節2-3節

26、;前足開掘足;聽器位于前足脛節基部,不發達;以左右翅磨擦而發音;產卵器退化,不外露;尾須長。第四章 昆蟲生態學害蟲:當一種生物的種群密度超出了某種允許的閾值水平而引起經濟損害的時候。 種群:是占有一定的空間的同種個體的集合。群落:占有一定空間,有著相似的自然資源需求的幾個或多個種群的集合體。 生態系統:在一特定的區域的一定空間范圍內,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信息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個動態系統。 生態環境因素 一類是非生物因素,即氣候因素,或稱為無機因素,主要有溫度、濕度、降水、光、風、土壤、地形、人為活動影響等。非密度制約因子;另一類是生物因素,即有機因素,主要包括昆

27、蟲的食物和天敵。密度制約因子第二節非生物因素與昆蟲的關系溫度、濕度、降雨、光、風和土壤對昆蟲的影響一、 昆蟲對溫度的適應范圍 昆蟲是變溫動物,調節體溫的能力較差。在其有效溫度范圍內,溫度升高可以加強酶和激素的活性,從而加快昆蟲體內生化反應的速度,表現在發育速度的加快。根據溫度對溫帶地區昆蟲的影響,可將溫度劃分為5個溫區:致死高溫區:45-60 亞致死高溫區:40-45 適溫區:8-40 亞致死低溫區:-10-8 致死低溫區:-40-10適溫區又可分為以下3個溫區。高適溫區 溫度約為3040。最適溫區 一般為2030。壽命適中,繁殖力最大。低適溫區 一般為820。此溫區的下限,稱為最低有效溫度,

28、只有高于這一溫度,昆蟲才開始發育,故稱為發育始點(發育起點)溫度。1 溫度與昆蟲發育速度的關系-有效積溫法則 昆蟲和其他生物一樣,完成其發育階段(卵,幼蟲,蛹,成蟲或整個世代)需要從外界獲得并積累一定的熱能,而完成此一發育階段所需的總熱能是一個常數,積累的總熱能以發育歷期與此期間的平均溫度的乘積表示,稱為積溫常數即:K=D*T K-積溫常數 D-發育歷期 T-發育溫度 昆蟲在發育起點(c)以上的溫度才開始發育即: K=D(T-C) K-有效積溫常數 單位:日度。當測的害蟲某一蟲期或齡期的發育起點和有效積溫后,就可根據當地常年的平均氣溫,結合近期天氣預報,利用積溫預報式,發生對害蟲下一蟲態或齡期

29、出現時間的預報。2 發育起點與有效積溫的測定 因為: K=D(T-C); V=1/D (V-發育速率) 所以:T=KV+C 多組T、V值 用最小二乘法可求 K C *多級人工變溫法 預測害蟲和天敵的發生期例:如7月10日深點食螨瓢蟲產卵盛期,7月中旬氣象預報平均溫度為28 ,預測其1齡幼蟲的盛期。(K=58.06日度 C=15.46 ) 解:已知 K=D(T-C) D=K/(T-C)=4.6 即5天。 故7月15日是1齡幼蟲的盛期 預測害蟲和天敵的地理分布及其在某地一年發生的代數 如果某地對該種昆蟲一年內可提供的有效積溫K1小于K,這種昆蟲就不能在該地分布。 代數D=K1/K(代)。利用有效積

30、溫保存天敵和確定釋放天敵適期例:玉米螟赤眼蜂全代的發育始點為5 ,完成一代需求的有效積溫為235日度,選擇低溫保存溫度在5 以下。 又如5月20日預測到6月2日(即13天后)是玉米螟越冬代成蟲的產卵適期,求在何種溫度下繁蜂,可不誤在6月2日適期放蜂 K=D(T-C) 235=13X(T-5) T=21.5 3 低溫致死效應和昆蟲的耐寒性過冷卻現象:昆蟲的體液能忍受0以下的低溫而不結冰,這種現象叫過冷卻現象。 昆蟲的體溫持續下降,當體溫降到 0以下時,體液不結冰,但當體溫降到一定低溫(如-12 )時,昆蟲體液開始結冰,同時釋放熱量,此時體溫復升,這一溫度稱為過冷卻點。但體溫只能升到接近0 處,而

31、后又慢慢下降。4 光對昆蟲生長發育的影響昆蟲可見波長范圍在250一700m之間,對紫外光敏感,而對紅外光不可見。光強度的影響:日出性昆蟲、夜出性昆蟲、晝夜活動性昆蟲、弱光性昆蟲。5 風和土壤對昆蟲的影響風:影響昆蟲傳播、擴散;可使昆蟲致死。另外造成樹木折斷枯死造成次期性害蟲大發生。土壤因子:據估計,大致有95%的昆蟲種類與土壤環境發生或多或少的直接關系。第三節 生物因素與昆蟲:食物和天敵1食物因素對昆蟲的影響1.1昆蟲食性的分化1.1.1 按食物的性質 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雜食性1.1.2 按取食范圍的廣狹區分 單食性、寡食性、多食性2 昆蟲的天敵1)捕食性天敵螳螂、蜻蜓、獵蝽、瓢蟲、步甲

32、、虎甲及直翅目、雙翅目、膜翅目、脈翅目昆蟲。2)寄生性天敵:按寄主分為卵寄生、幼蟲寄生、蛹寄生、成蟲寄生或跨期寄生。按寄生習性分為:單寄生、復寄生、重寄生。3)病原微生物:細菌(金龜子乳狀病芽孢桿菌、BT)真菌(蟲霉菌、白僵菌、綠僵菌)病毒(核型多角體病毒、質型多角體病毒、顆粒體病毒)。昆蟲感染以上三種病原后的病狀區別(參考)細菌致死:蟲體內組織液化,蟲體表面體色發暗,液化的組織挑破后有惡臭。病毒致死:蟲體內組織液化,液化的體液無惡臭,體色變淡,死前會倒掛在枝條上。真菌致死:蟲體里充滿菌尸,吸收蟲尸內的水分,導致蟲體僵硬、干縮。4)捕食性鳥類和其他有益動物:鳥類、兩棲類、爬行類、蜘蛛、捕食螨。

33、第四節 森林昆蟲種群及其動態 種群的基本概念 種群有三個基本特征: 空間特征;數量特征;遺傳特征:種群具有一定的遺傳組成。2.種群的統計特征1)統計特征:出生率、死亡率、性比、年齡組配、繁殖率、滯育率等2)密度:指一定時間內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生物種群個體的數量。第五節 昆蟲群落生態學優勢種:群落中對其他物種發生明顯的控制作用的物種。表現出個體數量多、體積大或生物量大、生活力強等特征。 關鍵種:是它們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個群落和生態系統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的物種。關鍵種的個體數量可能稀少,但也可能多,其功能或是專一的也可能是多樣的。 冗余種:是指這些種的去除不會引 起生態系統內其他物種的丟失,同時

34、對整個群落和生 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的物種。這說明群落中的物種在生態功能上有相當程度的重疊性。第五章 害蟲管理的策略及技術和方法第一節害蟲管理的理念應用害蟲管理的原理提出如何管理害蟲?害蟲綜合治理:在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指導下,以營林技術措施為基礎,充分利用生物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客觀規律,因地因時制宜,合理使用生物的、物理的、機械的、化學的防治方法,堅持安全、經濟、有效、簡易的原則,把害蟲數量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以達到保護人畜健康、增加生產的目的。第二節 害蟲管理的原理及技術方法一、森林害蟲種群數量調節的基本原理1、生物潛能 2、反饋和負反饋機制 3、生態對策K對策:采

35、用發育慢、高競爭力、生殖開始遲,體型大、數量穩定和壽命長的策略。R對策:出生率高,壽命短,個體小,一般缺乏保護后代的機制,競爭力弱,但一般具有很強的擴散能力的對策。二、害蟲種群數量調節的技術方法(一)森林植物檢疫:又稱法規防治,是根據國家法令設立專門機構,對森林植物及其產品實行檢驗和處理,嚴禁危險性病蟲、雜草的輸入、傳出和傳播,嚴格封鎖和就地消滅新發現的檢疫性病蟲、雜草。 對內檢疫(國內檢疫)和對外檢疫(國際檢疫)。 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國家林業局日前發布公告,公布了19種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名單,其中昆蟲11種、病原微生物6種,線蟲1種,植物1種,并自2005年3月1日開始生效.新的林業檢疫性

36、有害生物名單:昆蟲(11種):紅脂大小蠹、椰心葉甲、松突圓蚧、楊干象、蘋果蠹蛾、雙鉤異翅長蠹、蔗扁蛾、棗大球蚧、紅棕象甲、青楊脊虎天牛、美國白蛾(二)林業技術 運用林業技術措施,創造有利于植物生長發育,不利于害蟲大量發生繁衍的條件,或直接消滅、減少蟲源,避免害蟲發生或減輕危害。1、選育抗蟲樹種和品種2、加強經營管理:造林前對土壤昆蟲、立地等的調查;營造混交林,增加植物群落多樣性,創造復雜的生態條件;適地適樹,樹種的合理配置;采取封山育林、合理撫育,及時修枝、間伐,組織透光伐、衛生伐等,改善林分通風透光條件;清除林內雜草、灌木、粗糙樹皮,冬耕深翻;合理施肥灌溉。3、合理采伐、運輸、儲藏(三)生物

37、防治方法 廣義:利用生物或其代謝產物(激素或提取物)控制有害物種群的發生、繁殖或減輕其為害的方法。防治植物病害、雜草、其他有害動物、害蟲等。 (四)物理機械防治措施物理機械防治是指用物理或機械的方法消除蟲害的一種防治方法。1、捕殺 2、阻隔 4、高溫處理 3、誘殺:潛所誘殺、食物誘殺、燈光誘殺、性息素誘殺、顏色誘殺5、放射性元素處理及其他新技術的應用:如利用同位素、各種射線處理害蟲,微波殺蟲,紫外線滅菌等方法。(五)化學防治農藥:優點:應用廣、見效快、較經濟缺點:昆蟲的抗藥性 害蟲再增猖獗 農藥殘留1、農藥的分類 按防治對象分: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殺螨劑、殺線蟲劑、殺鼠劑。 按成分和來源分

38、:無機殺蟲劑,包括砷酸鈣、砷酸鋁、氟化鈉等;有機殺蟲劑如魚藤、除蟲菊、有機氯殺蟲劑、有機磷殺蟲劑、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等。 按作用方式分:觸殺劑(辛硫磷、氰戊菊酯)、胃毒劑(砷酸鈣、砷酸鋁)、熏蒸劑(氯化苦、磷化鋁、溴甲烷)、內吸劑(樂果、久效磷)、拒食劑(拒食胺)、忌避劑(香苯油)、引誘劑(性引誘劑)等。2、劑型 粉劑 可濕性粉劑 乳油、濃乳劑、乳膏 顆粒劑 懸浮劑 水分散粒劑 水劑 3、農藥的使用方法噴粉法 噴霧法 超低容量噴霧和低容量噴霧超低容量噴霧:每公頃用藥量在5000ml以下,霧滴直徑在100微米以下;低容量噴霧:每公頃用藥量在7500015000ml以下,霧滴直徑在100150微米

39、以下。煙霧法。適合于樹高、林密、水源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區。氣溫逆增和風速影響大。早晚易出現氣溫逆增現象,林內風速為0.3-1.0m/s適合放煙。熏蒸法。溴甲烷、磷化鋁。拌種法。土壤處理。毒餌法。種苗浸漬法。毒環法。4、農藥的合理使用 正確選用農藥;合理混用農藥;交替輪換農藥;嚴格掌握用藥量,控制藥劑濃度、用藥次數等;適時施藥;噴藥均勻周到,保證施藥質量;注意保護天敵。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的異同(參考)生物防治優點:1)害蟲不會對天敵產生抗性;2)不殺傷天敵,不破壞自然平衡;3)無農藥殘留,不污染環境;4)可長期有效控制害蟲。缺點:1)天敵與害蟲之間存在天敵跟隨現象,對害蟲的控制較緩慢;2)生物制

40、劑的生產不如化學農藥那樣工廠化生產,質量也不那么穩定;3)生物制劑的施用受天氣條件限制,效果不如化學農藥穩定;4)生物防治不能防止害蟲造成部分損害。化學防治優點:1)見效快;2)生產工業化;3)質量穩定;4)使用方便。缺點:1)農藥殘留造成環境污染;2)殺傷天敵,造成害蟲的再增猖獗以及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3)害蟲易產生抗藥性。第五章 各論部分(形態、生物學特性、發生規律、主要防治方法)(僅以參考,自行刪增)一、松突圓蚧1形態特征成蟲:雌成蟲體略呈寬梨形,淡黃色,體前端最寬,腹部第24腹節側緣稍突出,疣狀觸角具剛毛1根,口器發達,體背于口器前在近體緣處有一個圓突,胸氣門2對,臀板較寬。雄成蟲

41、體長約0.78mm,觸角10節,各節散生數根細毛,單眼2對,胸足3對,前翅展約1cm。后翅棒狀、棒端剛毛1根,腹部末端較尾器稍彎曲。雌介殼呈圓形或橢圓形隆起,直徑約2mm,白色或淺灰黃色,被蛻皮殼3個。雌介殼長橢圓形,前端稍寬、后端略狹、尾端略平,淺褐色,白色蛻皮殼1個、位于介殼前端中央。若蟲:初孵若蟲橢圓形,長0.20.3mm,淺黃色。單眼1對,觸角4節、端節最長、口器發達、足3對、臀葉2對,中臀葉子發達、間生有長、短剛毛各1對。2生物學特性松突圓蚧在福建福清一年發生4代,世代重疊,沒有明顯的越冬現象,越冬種群中以2齡若蟲為主,林間全年自然雌性比為2.051,第1代雌成蟲的產卵量與其解剖的胚

42、胎數目沒有顯著差異,可利用其胚胎數目對第1代種群的增長進行預測。47月是全年蟲口密度最大、危害最嚴重時期。3. 主要防治方法(1)營林技術措施: 在該蚧蟲危害的松林應適當進行修枝間伐,保持冠高比為2:5,側枝保留6輪以上,以降低蟲口密度,增強樹勢。修剪下的帶蚧枝條要集中銷毀。(2)生物防治: 在疫情發生區,采用林間繁殖松突圓蚧花角蚜小蜂種蜂,并在林間人工釋放就地繁育的種蜂,并加強對當地天敵的保護和促進,實現可持續控制該蚧的目標。(3)化學防治: 采用50%殺撲磷、25%喹硫磷藥劑,500倍液防治效果均達80%以上。使用松脂柴油乳劑可在1011月進行飛機噴灑或在45月地面噴灑。二、松墨天牛1形態

43、特征成蟲:橙黃色到赤褐色。觸角棕栗色,雄蟲觸角第1、2節全部和第3節基部具有稀疏的灰白色絨毛,雌蟲觸角除末端2、3節外,其余各節大部分灰白色,只末端一小環為深色。雄蟲觸角超過體長一倍多,雌蟲觸角約超出1/3。前胸寬大于長,側刺突較大;小盾片密被橙黃色絨毛。鞘翅具5條縱紋,由方形或長方形的黑色及灰白色絨毛斑點相間組成。腹面及足雜有灰白色絨毛。卵:長約4mm,乳白色,略呈鐮刀形。幼蟲:乳白色,扁圓筒形,頭部黑褐色,前胸背板褐色,中央有波狀橫紋。蛹:體長2026mm,乳白色,圓筒形。2生物學特性松墨天牛在福建閩西北一年發生1代,主要以高齡幼蟲在木質部的蛀道中越冬,少數在樹皮內越冬翌年3月中旬越冬幼蟲

44、開始活動、繼續取食,4月上旬越冬幼蟲在蟲道末端蛹室中化蛹,4月中旬始見成蟲5月下旬成蟲開始咬刻槽產卵,6月中旬幼蟲出現,7月上、中旬是卵孵化盛期10月下旬或11月初幼蟲陸續越冬。3主要防治方法(1)加強營林措施,營造針闊混交林,防止食葉害蟲危害,并進行間伐,每年11月至翌年3月全面清理林間枯立木,并及時砍伐處理,采伐木應及時運出林間,伐倒木及時進行剝皮處理。(2)在成蟲羽化始盛期,應用飛機或高壓噴霧器噴灑殺螟松、馬拉硫磷、敵敵畏等農藥毒殺成蟲。(3)在林間堆放餌木誘殺成蟲產卵,或利用天牛引誘劑誘殺成蟲。(4)利用斯氏線蟲防治,或選用斑頭陡盾繭蜂防治天牛幼蟲。三、馬尾松毛蟲1形態特征成蟲:體色變

45、化較大。體長20-30mm,頭小,下唇須突出,復眼黃綠色,雌蛾觸角短櫛齒狀,雄蛾觸角羽毛狀。前翅較寬,外緣呈弧形弓出,翅面有3-5條向外弓的深棕色橫線,中間有一白色圓點,外橫線由8個小黑點組成。后翅呈三角形,無斑紋,暗褐色。卵:橢圓形,初產粉紅色,近孵化時紫褐色。幼蟲:胸部2、3節背面簇生藍黑色毒毛帶,兩帶之間叢生黃毛。自3齡起腹部1-6節背面兩側,各生有一束黑色的剛毛及片狀毛束;體背顯銀白、金黃或黑褐等色。 蛹:紡錘形,棕色或栗色,腹未端臀棘細長,頂端卷曲。繭長橢圓形,灰白色或淡黃褐色,繭外表附著幼蟲體上脫下的毒毛。 2.生物學特性2.1生活史 福建一年發生23代,閩西北以2代為主,偶爾發生

46、3代;沿海地區一般3代。在閩西北以45齡幼蟲在針葉叢中、樹皮縫里、地被物中、石塊下越冬,但在閩南無明顯的越冬現象。一般松毛蟲幼蟲第一代出現于5月份,第二代在7月份,第三代在9月份。2.2生活習性 成蟲有趨光性,喜飛向生長良好的松林,飛行距離可達1900m,夜間1923時和黎明45時飛翔活動頻繁。卵聚產于針葉上,每塊數十至七八百粒,一般為三四百粒。樹冠中、下部卵塊多,卵的死亡率為20%。幼蟲:58齡,初孵幼蟲取食卵殼,半天后多群集樹梢取食針葉一側成缺刻,受害葉枯黃卷曲。這種枯葉叢是調查幼蟲的好標記。齡幼蟲能咬斷針葉。1、2齡幼蟲受驚吐絲下墜,并可隨風飄散到其它樹。3齡起取食整個針葉,受驚時彈跳墜

47、落。13齡幼蟲死亡率75%以上,4齡起蟲口趨于穩定。晝夜排糞70粒左右。老熟幼蟲食量占總食量的70%-80%,食料缺乏引起幼蟲爬遷。老熟幼蟲在樹冠上或地被物上結繭化蛹。在兩廣越冬代幼蟲多在地面結繭。3.發生規律3.1溫度最適溫度為28,產卵量高。越冬期間能耐-7低溫,越冬代氣溫達10開始取食。春季氣溫驟降使大量幼蟲死亡。3.2濕度和降水相對濕度75%以下,卵孵化率低;相對濕度95%時孵化率最高。小幼蟲期遇暴雨,常使大量幼蟲被雨水沖刷落地死亡。3.3光照光照充足有利于幼蟲生長發育,因此在疏林中幼蟲生長發育快,完成2代(或3代)進入第3代(或第4代)的比例高;密林則相反。林緣的卵塊多于林內。3.4

48、 海拔高度在海拔300m以下丘陵地區有大面積純松林,植被稀少,人畜活動頻繁,松林和植被破壞嚴重,蟲災發生頻度最高。常35年猖獗一次,先后持續13個世代。3.5 氣候馬尾松毛蟲大發生前12年常出現氣溫高,降雨日和降雨量少,日照充足。79月臺風影響小,加上當年濕度偏低、晴熱干旱,容易造成馬尾松毛蟲猖獗。3.6林分結構大面積連片純松林的存在是馬尾松毛蟲種群增殖、猖獗的基礎。4.主要防治方法實施以營林措施為基礎,以提高常災區自控能力和改造蟲源要林分結構為重點的綜合管理措施。4.1營林措施4.1.1封山育林及營造混交林,增加植被種類,提高林分郁閉度,為天敵創造良好生棲場所和惡化松毛蟲生態環境。4.1.2

49、選用抗(耐)蟲樹種,如火炬松有較抗蟲性,濕地松耐蟲力強,受害后恢復也快。4.2生物防治要充分利用生物防治手段,重視它們的總體效益。以就地保護、增殖的措施為主,人工釋放為輔。4.2.1釋放赤眼蜂 松毛蟲第1代卵期是放蜂最適宜季節,一般在卵的始盛期釋放一次,蜂量為每畝1050萬頭。4.2.2施放白僵菌4.2.3噴撒蘇云金桿菌加入亞致死劑量的辛硫磷,可以提高殺蟲速度和死亡率。4.2.4引入核多角體病毒及質多角體病毒(CPV)4.2.5招引益鳥 大山雀、杜鵑等喜捕食馬尾松毛蟲。通過改善林間環境及設置巢箱,招引鳥類治蟲效果顯著。4.3化學防治 力求控制蟲害于小面積的“點”、“片”階段,以達到“治點保面”

50、之目的。如蟲口已大面積擴散,則要求控制蟲口在失葉量50%以內。四、蕭氏松莖象1.形態特征成蟲 體壁暗黑色,脛節端部、跗節和觸角暗褐色。前胸背板被覆赭色毛狀鱗片,這些鱗片在前胸背板的前緣和小盾片上部較密。鞘翅上的毛狀鱗片形成兩行斑點。鞘翅的其它部分被覆同樣的鱗片。足和身體腹面被黃白色毛狀鱗片。 卵 初產時為乳白色,近孵化時為深黃色。幼蟲 老熟幼蟲頭寬2.750.95 mm,體長19.253.25 mm,體白色或米黃色,頭黃棕色,口器黑色,前胸背板有淺黃色斑紋,全身具突起,平時彎曲成“C”字形.蛹 乳白色,長17.054.95 mm,寬7.501.50 mm,頭頂和腹部各節有稀疏的黃褐色茸毛,腹末

51、兩例有一對刺突。2.生物學特性:生活史 蕭氏松莖象在江西吉安2年發生1代,以幼蟲和成蟲越冬。成蟲3月中下旬出羽化孔活動;4月下旬開始產卵(可持續產卵至9月,成蟲一般生活至11月上旬死亡),5月中旬開始孵化為幼蟲,當年12月上旬開始越冬,至翌年3月中旬復蘇,8月中旬開始化蛹,9月中旬開始羽化成蟲,羽化后即在蛹室內越冬。成蟲善爬行,極少有飛翔,不趨光,也不趨樹皮、松油脂及糖、酒、醋氣味。幼蟲 幼蟲孵化后即咬食寄主皮層,在皮下作一通道,蟲道隨蟲齡增加而加大,蟲體在不規則的蟲道內可自由轉彎,晝夜不停地橫向或上下蛀食(不蛀入木質部),糞便排出樹外。3.主要防治方法1、營林措施:清除寄主基部的雜灌,破壞蕭

52、氏松莖象生存環境;2、物理防治:安裝誘捕器誘捕成蟲;3、化學防治:用滅幼脲2號防治成蟲;用殺蟲雙、氧化樂果、甲胺磷等內吸農藥涂干。4、生物防治:在寄主桿部環繞白僵菌無紡布防治成蟲五、栗癭蜂1.形態特征體長23毫米,翅展4.55.0毫米,黑褐色,有金屬光澤。頭短而寬。觸角絲狀,基部兩節黃褐色,其余為褐色。胸部膨大,背面光滑,前胸背板有4條縱線。兩對翅白色透明,翅面有細毛。前翅翅脈褐色,無翅痣。足黃褐色,有腿節距,跗節端部黑色。產卵管褐色。僅有雌蟲,無雄蟲。卵 橢圓形,乳白色,長0.10.2毫米。一端有細長柄,呈絲狀,長約0.6毫米。幼蟲 體長2.53.0毫米,乳白色。老熟幼蟲黃白色。體肥胖,略彎

53、曲。頭部稍尖,口器淡褐色。末端較圓鈍。胴部可見12節,無足。蛹 離蛹,體長23毫米,初期為乳白色,漸變為黃褐色。復眼紅色,羽化前變為黑色。2.生物學特性栗癭蜂1年1代,以初孵幼蟲在被害芽內越冬。幼蟲在蟲癭內做蟲室,在蟲室內化蛹。每個蟲癭內有15個蟲室。越冬幼蟲從4月中旬開始活動,并迅速生長,5月初形成蟲癭,5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蛹期。6月上旬至7月中旬為成蟲羽化期。咬一個圓孔從蟲癭中鉆出。成蟲出癭后即可產卵,營孤雌生殖。成蟲產卵在栗芽上,喜歡在枝條頂端的飽滿芽上產卵,一般從頂芽開始,向下可連續產卵56個芽。每個芽內產卵110粒,一般為23粒。卵期15天左右。幼蟲孵化后即在芽內為害,于9月中旬開始

54、進入越冬狀態。 3.主要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新蟲癭形成期,及時剪除蟲癭,消滅幼蟲。蟲癭剪除越早效果越好。成蟲羽化前,結合修剪清除癭瘤枝及其周圍和冠內的無效枝。冬季將l年生的休眠芽以上部分全部剪除,1 a(年)后即可恢復結果;也可截去大枝,待萌發新枝,復壯樹勢。危害嚴重、結實銳減的栗樹,可施行短枝更新。2)化學防治。7月上旬在栗癭蜂出癭盛期,樹冠噴灑80敵敵畏1 000倍液或溴氰菊酯1 000倍液,每710 d(天)噴1次,連噴2次。 六、杉梢小卷蛾1.形態特征成蟲:體長4565毫米,翅展1215毫米。觸角各節背面基部杏黃色,端部黑褐色。下唇須杏黃色,向前伸,第2節末端膨大,外側有褐色斑,末節

55、略下垂。前翅深黑褐色,基部有兩條平行條斑,向外有x形條斑,沿外緣還有一條斑,在頂角和前緣處分三叉狀,條斑都是杏黃色,中間有銀條。后翅淺黑褐色,無斑紋。卵長051毫米,扁圓形,乳白色,后變淡黃色,化前變成黑褐色。幼蟲體長8一10毫米。頭、前胸背板及肛上板棕褐色。身體紫紅褐色,每節中間有白色環。頭部側面有兩塊深色斑,一斑位于側單眼中間,另一斑位于其后方。蛹褐色,腹部各節背面有兩排刺。前排較大,后排較小。2.生物學特性1年2-5代,以蛹越冬,均以第1、2代為害重。成蟲羽化多在10-12時,白天多隱蔽,遇驚飛逃;夜晚活動,有趨光性。羽化后次晚交尾,第3日晚產卵n卵散產于嫩梢葉背主脈邊,1梢1粒,偶見產

56、7-8粒老,每雌產卵量40-45粒。卵經1星期于5-6時孵化,初孵幼蟲爬行10多分鐘蛀入嫩梢,在內層葉外線取食。3齡后幼蟲食量增大,排糞量多,堆集在稍尖上,1梢一般有蟲1條,偶見有2-3條者。3-4齡幼蟲有轉移習性,此時幼蟲行動敏捷,爬行迅速,每代幼蟲一生需轉移2-3次。轉移多在下午,先從梢內爬出,沿枝下行,爬到另枝嫩梢上蛀入,也有吐絲下垂,隨風吹轉移。幼蟲6齡,5-6齡幼蟲行動緩慢。幼蟲一生可為害2-3個嫩梢,在梢中蛀道中長2cm。幼蟲老熟后于離梢尖6mm處吐絲結8mm薄繭化蛹,被害梢枯黃、火紅色。此蟲多發生于海拔300米以下平原丘陵、4-5年生幼樹、3-5m高的杉木林;海拔500m以上、10年生以上杉木林為害少。3.主要防治方法(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