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語文第四單元文言文2第19課諫太宗十思疏教學案粵教版必修4_第1頁
【2019-2020】高中語文第四單元文言文2第19課諫太宗十思疏教學案粵教版必修4_第2頁
【2019-2020】高中語文第四單元文言文2第19課諫太宗十思疏教學案粵教版必修4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24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教學資料參考范本【2019-2020 】高中語文第四單元文言文2 第 19 課諫太宗十思疏教學案粵教版必修4撰寫人: 部 門: 時 間 : 1 / 27本課話題道德一、從課本中積累“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要想治理好國家,要講“德義”; 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首先要加強自己的品德修養。二、從生活中積累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就能折射出一個人的道德底線。我們或許沒有機會像最美媽媽吳菊萍一樣,伸手接下墜樓的孩子,成為道德模范;也沒有機會像孟佩杰侍奉養母十幾年如一日,成為90 后的典范。但我們可以給老幼病殘讓座,可以給鄰居老人將重物搬下樓,可以多花一點錢購買正版書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卻是道德上的大事。因

2、為,在道德上從無小事。三、從名言中積累1. 重莫如國,棟莫如德。國語2. 遵照道德準則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亞里士多德3. 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機謀,而是斗爭和艱難,激情和痛苦。托馬斯·曼4. 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陶行知5.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愛;或者說,就是逾越我們自己的本性, 而溶于旁人的思想、行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雪萊27 / 27一、作者簡介敢于直諫的大臣魏征魏征 (580 643) ,初唐思想家、政治家、史學家。字玄成,巨鹿曲陽( 今河北晉縣 ) 人,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 常召入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

3、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 稱之。本文諫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其文風影響到宋代歐陽修、蘇軾。魏征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著有魏鄭公詩集魏鄭公文集。二、背景回放一文驚醒夢中君這篇奏疏是魏征在貞觀十一年寫給唐太宗的。當時,經過戰爭后 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對外戰爭 連年勝利,邊防鞏固,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游 玩,勞民傷財。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當年,太宗先下令修飛仙宮,后 來又詔令修建老君廟、宣尼廟。二月巡游洛陽宮,六月巡游明德宮, 十月獵于洛陽苑,十一月又巡游懷州,狩于濟源,為

4、此民怨沸騰。魏 征“頻上四疏,以陳得失” ( 此為第二疏 ) ,太宗猛醒,還寫了答魏征手詔稱贊他。三、相關知識疏疏,是奏議文體的一種,奏議類文章是古代臣屬進呈給帝王的奏章統稱,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辨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為奏。漢定禮儀,是有四品:一曰章,以 謝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疏, 是分條陳述的意思。有名的“疏”類文章有論貴粟疏( 晁錯) 、諫逐客疏 ( 李斯) 、論積貯疏 ( 賈誼) 等。一、通假字1.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震懾2. 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無”通“毋”,不要二、古今異義1.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古義:樹

5、木的根。今義: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古義:放縱情感,即“驕傲”。今義:盡情。 3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古義:使心虛。今義:不自以為是,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4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古義:以 ( 之) 為;把( 它) 當作。今義:認為。三、一詞多義1誠必竭誠以待下名詞,誠心誠能見可欲連詞,如果雖在下愚,知其不可名詞,地位低的人2下竭誠以待下名詞,地位低的人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動詞,居之下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名詞,臣下的意見3當人君當神器之重動詞,掌握,主持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形容詞,安定4安疑問代詞,哪里名詞,養生的東西5信信者效其忠形容詞,誠實名詞,信用,恩惠求木之長

6、者,必固其根本動詞,追求6求動詞,要求,索求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連詞,表轉折,卻7而則思謙沖而自牧連詞,表遞進,并,并且8之臣聞求木之長者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結構助詞,的代詞,代指天下9. 蓋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副詞,大概疑問代詞,為什么10. 雖雖在下愚,知其不可連詞,雖然雖董之以嚴刑連詞,即使11. 以雖董之以嚴刑介詞,用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連詞,來四、詞類活用 ( 一) 名詞活用1名詞作動詞則思江海而下百川下:居之下2名詞作狀語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二) 形容詞活用1形容詞作名詞人君當神器之重重:重要位置居域中之大

7、大:重大的地位想讒邪邪:奸邪的小人擇善而從之善:好的意見則思正身以黜惡惡:奸惡的小人簡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2. 形容詞作動詞智者盡其謀盡:獻出3. 使動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牢固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寧正身以黜惡正:使端正五、文言句式( 一) 判斷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 “也”表判斷 ) ( 二) 狀語后置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 現代漢語語序:雖以嚴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 三) 省略句樂盤游則思三驅以 ( 之) 為度( 省略代詞 ) 明大意本文通過對人君應積德義的重大意義及其內容和結果的陳述,揭示了“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君多昧于 “可畏唯人”“載舟

8、覆舟”的真理,如果違背了這條真理,任何英雄好漢都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文章的現實意義就在于此。 理脈絡一、閱讀課文第 1 2 段,回答問題。1. 下列對第 1 段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本部分旗幟鮮明地揭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 戒奢以儉”。b. 本部分先從正面說理,用比喻推理引出正題,然后再從反面申訴。c. 開篇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直接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d. 魏征于唐太宗執政的鼎盛時期十分明確地提出“居安思?!保?是很有政治眼光的。解析:選 cc項,開頭用比喻的手法引出了話題,并非直接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二、閱讀課文第 3

9、段,回答問題。2. 下列對文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是勸皇上要恪守職務,不驕不躁,虛懷若谷。b. “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是勸皇上出游時要注意限度,不要讓身體太疲勞。c.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是勸皇上勤勉政事,不要懈怠。d“恩所加”“罰所及”是說賞罰要有尺度,不要因喜怒而任意偏頗。解析:選 bb 項,“思三驅以為度”是勸皇上玩樂時不要恣意放縱。3. 下列各句的分析,不符合文段內容的一項是()a. 第 3 段提出了“十思”的勸諫,闡明了實行“十思”的重大意義。b. “十思”就是十條勸誡,句句坦誠,字字驚心。 c文章最后從反面論述做到

10、“十思”的好處,描繪出“鳴琴垂拱,不言而化”的政治理想。d“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就是“用人”“納諫”的策略, 實際上成了初唐的治國方略。解析:選 cc項是從正面論述做到“十思”的好處。三、閱讀全文,回答問題。4. 下面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 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b. “怨不在大,可謂唯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這里借鑒古人的論述,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和舟的關系,切中要害,振聾發聵。c. “十思”的核心內容是正己安人,但具體有所側重。d. 魏征敢于直諫,在貞觀年間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強調“兼聽則明,偏聽則

11、暗”,對唐太宗開創的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要作用。解析:選 bb 項,“水和舟的關系”錯,“君和民”的關系應是“舟和水”的關系,即,君為舟,民為水。臣聞求 木之長者,必固其 根本;欲我聽說想要追求樹木生長,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泉水流得長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積 其 德 義 。厚積道德仁義。 源 不深 而豈 望 流 之遠,根 不 固 而 何求 木之長。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穩固卻想要樹木生長得高。德 不 厚 而思國 之 治,雖 在 下愚,知 其 不 可,而 況 于明 哲乎! 人君當神 器 之 重 , 居國君處于皇帝的重

12、要位置,在域 中之 大, 將 崇 極天之峻,永保無疆天地間占有重大的地位,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之休。不 念于 居 安 思 危,戒奢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以儉,德 不處其厚,情不 勝 其欲,斯亦伐 根 以 求木 茂 ,塞源 而 欲 流 長 者 也 。是砍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遠啊。凡百 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 而 道著,功 成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大功告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實 繁,能之后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有好的開端的確實很多,能夠克 終 者 蓋 寡 ,豈其取 之 易而守之難乎? 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難道是取

13、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昔 取 之而有 余 , 過去奪取天下時力量有余,今 守 之 而 不 足,何也?夫在殷現在守衛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為什么呢?通常處在深重的憂必 竭 誠 以待 下, 既得志則縱憂患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已經成功就放縱自己情 以 傲 物。竭誠則胡的性情來傲視別人。只要彼此竭誠相待,雖然一個在北方,越為一 體 , 傲物則 骨 肉 為一個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行 路 。 陌路之人。 雖董之以嚴刑,振 之 以 威 怒 , 終 茍 免而不懷仁 , 貌恭 而 不心服。怨 不 在大,可畏 唯人;載 舟覆舟, 所 宜 深慎。奔車朽索,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疾

14、馳的馬車卻用腐爛的繩索駕馭,其 可忽乎? 這怎么可以輕視大意呢?董:督責。振:通“震”,震懾。茍:茍且。怨:怨恨。載舟覆舟:語出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敝赴傩漳軗泶骰实?,也能推翻他的統治。君人 者, 誠能見可欲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則 思知足 以自 戒,將有所作則思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什么建筑就要想到適知 止 以 安 人 , 念 高 危 則 思 謙 沖 而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寧,想到高高在上就要想到謙虛并加強自 牧 , 懼滿 溢 則 思 江海而 下自我修養,害怕會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處于河流的百川,樂盤游

15、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而留一面作為節制,擔心意志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 虛 心以 納下,想讒邪則思正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 因自己的品德來斥退奸惡小人,施加恩澤,就要想到不要因為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 無 因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 濫 刑。 怒而濫用刑罰。子:“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弊鳎号d作,建筑。沖:虛。牧:約束。滿溢:容器中水滿則溢出。指驕傲自滿,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下:居之下。盤游:打獵取樂。三驅:據說古代圣賢之君在打獵布網時只攔住三面而有意網開一面,從而體現圣人的“好生之

16、仁”。另一種解釋為田獵活動以一年三次為度。慮壅蔽: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黜: 排斥,罷免。 總此十思,弘茲 九德, 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簡能而任 之,擇善而 從之。則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選擇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么智者盡其謀,勇者竭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其 力,仁者播其惠 , 信 者效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廣施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其 忠 。文武 爭馳,君臣 無他的忠誠。文臣武將爭先恐后前來效力,國君和大臣沒有事,可以盡豫游之 樂,可以 養松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游的快樂,可以頤養得像赤松子喬 之 壽,鳴 琴垂 拱 ,不言而化。何必勞

17、神苦思,代下司 職 , 役聰明之 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1. 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朗朗上口;散句筆到意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2. 正反論述,務盡其旨全文以論述為主,對同一個問題,作者往往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剖 析,使說理更加透徹、明了。如第一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浚源”, 再從反面闡述不這樣做的危害;第二段關于“殷憂”“竭誠”與“得 志”“傲物”的反復論述;第三段貫串“十思”的本能欲望( 或反應) 與理性自制的對比,都體現了這一特點。3. 運用比喻和排比,說理生動有力文章以淺顯的比喻襯出了中心論題。比喻作為一種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動、直

18、觀的效果。文章開頭三句,形成了排比。第一次點出 “思國之安”的“思”,與“積其德義”的“德義”,是全篇立意所 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觀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國安邦的根本所在, 既擺事實,又講道理,令人不容置疑。全文的論述多用排比句,鋪排羅列,勾連而下,氣勢不凡,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实垡獙懺?,得有人給他修改潤色。做這個活計,用歌德的話來說,就是給皇上洗臟襯衣?;实鄣呐K襯衣不好洗。不是皇帝的襯衣特別臟,而是襯衣的主人是皇帝。中國人有寫詩的嗜好,士大夫吟詩作賦,老百姓哼哼民歌民謠?;实垡彩侨?,喜歡作幾首歪詩的皇帝,大有人在,連做亭長出身的劉邦、放過牛的朱元璋都作詩,何況別人。算起來,最喜歡作詩的皇帝

19、有兩個:一個是隋煬帝,愛詩愛到臣子有佳句者,嫉妒得要取他的性命;另一個是乾隆皇帝,屬于高產詩人,保留到現在的有四萬余首。隋煬帝有沒有人給他洗臟襯衣于史無證,但乾隆有。比較有名的一個,名叫沈德潛?;实垡r衣不好洗,原因是凡是皇帝,就不想承認 自家的襯衣也臟過。因此,洗衣婦的活兒,只能悄悄地干,干了之后, 還不能讓別人知道。但是凡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保密難?;?帝也知道這一點,知道一般情況下“洗衣婦”是不敢張揚的,但還是擔心洗襯衣的人,把這等事跟家里人說,有朝一日透露出去口風,自家臉上不好看。老名士兼老大臣的沈德潛,當然明白這個道理,十幾年伴君如伴虎,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沒有透露半點

20、“給皇帝改文章” 的得意,由此掙來了逐年增加的恩遇,功名利祿,死了之后謚美號, 立祠堂祭祀。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老名士活著的時候總算安然度日, 但翹了辮子以后,還是出事了。出事的原因,是老名士雖然已經變成了老大臣,但虛榮心卻并沒有真的丟到長白山或者爪哇國去,無論如何,給皇帝改文章都是難 得的榮耀,當時不敢說,卻不想從此被湮滅掉,因此,沈在自己的遺 稿中,還是留下了表明自家榮耀的明確痕跡。不想,老名士想傳之后 世的,恰是皇帝所格外忌憚的,沈德潛死后,乾隆借故從沈的家人那 里,騙來了沈的遺稿,這下老名士的餡露了?;实郾粴饬藗€半死,公 開發作不方便,找了一個茬,“奪德潛贈官,罷祠削謚,仆其墓碑”, 就

21、差掘墳鞭尸了。這個茬,有人說是沈德潛詩題曰“黑牡丹”者,有 “奪朱非正色,異種亦稱王”之句,可以上綱上線牽強扯成不滿“本 朝”的悖逆言論。也有一說是沈德潛給某舉人的文集作過序,而這個 文集后來被人檢舉,有關礙文字。不管怎么說,反正沈老名士死后沒有保住名節,骸骨都不得安寧, 其真正的緣由肯定不是這種牽強附會的罪過,還是跟那倒霉的詩、倒 霉的洗臟襯衣有關。用乾隆的話來說就是:“朕于德潛,以詩始,以 詩終。”皇帝和名士虛榮心都強了一點,互相較勁的結果,最終皇帝讓人洗臟衣的西洋景,還是露出了破綻,皇帝最不希望別人看的臟襯衣,以及如何找人洗的事,都讓人知道了。沈家丟了皇家給的好處, 而皇帝則丟了人。其實

22、呢,但凡是個人,舞文弄墨,總免不了有不怎么樣的地方, 寫詩更是如此,從手民之誤,魚魯亥豬,到平仄不協,押錯了韻腳, 找人修改,本是尋常之事,改的人不見得比本主高明,被修改的人也不見得就此低人一等。然而,這種百姓的平常事,到了皇帝那里,就一定有麻煩,因為皇帝是圣上,一生下來就不能有錯,有了錯,需要改,也得悄悄地進行,假裝從來沒改過。臣子們也一定要咬緊牙關, 堅持捧臭腳到底,明明知道皇帝其實也寫錯別字,也出臭詩,但一定要給皇帝事先抹平,如果抹不平,皇帝隨口就說出來了,那就錯也不錯,將錯就錯。比如乾隆近視,把滸墅關看成許墅關,把西川看成四川,臣子們就把地名都改了,一直沿用到今天。反正,皇帝是不能有錯

23、的。 佳作賞析 真的是伴君如伴虎啊,沈德潛為乾隆皇帝改詩,結果功名利祿, 一切盡丟。由此我們不得不佩服唐太宗的大度與寬容,仁慈和清明。我們在為魏征感到慶幸的同時也替他捏了一把汗,假如換作另一個國君,結果又會怎樣呢?( 時間: 40 分鐘 分值: 56 分)一、文言基礎專練 (25 分,選擇題每小題 3 分)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 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作:興作,建筑b. 則思無因怒而濫刑濫:過度,無節制c. 則思謙沖而自牧牧:放牧d. 簡能而任之簡:選拔 解析:選 cc項,牧:約束。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b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24、c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d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解析:選 ca 項,“無”通“毋”; b 項,“簡”通“揀”; d項,“振”通“震”。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c竭誠則胡越為一體d則思虛心以納下解析:選 ca 項,古義:樹木的根;今義: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b 項,古義:放縱感情,即“驕傲”;今義:盡情。d項,古義:使心虛;今義:不自以為是,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4.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b以弱天下之民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解析:選

25、 cc項,為形容詞作名詞, a、b、d三項均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5. 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知足”“知止”兩條是戒驕躁,勸皇帝要恪守本分,勤于政事,不要勞民傷財。b. 作為一名君主,獎賞和刑罰都不能從個人的喜好和怨怒出發。c.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即“用人”“納諫”策略。d治理天下要任人唯賢,放手讓百官自己去處理職責內的事務,不必干涉。解析:選 aa 項,“知足”“知止”兩條應是戒奢侈。6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 分)(1)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5 分) 譯文:(2) 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譯文:(5 分)參考答案: (1

26、) 施加恩澤,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2) 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選擇好的意見而聽從它。二、閱讀理解專練 (19 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 10 題。古今論諫,常與諷而少直。其說蓋出于仲尼。吾以為諷、直一也, 顧用之之術何如耳。伍舉進隱語,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論,秦帝 立悟。諷固不可盡與,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顧用之之術何如耳。然則奚術而可?曰:機智勇辯如古游說之士而已。夫游說之士, 以機智勇辯濟其詐,吾欲諫者,以機智勇辯濟其忠。請備論其效。周衰,游說熾于列國,自是世有其人。吾獨怪夫諫而從者百一,說而從者十九,諫而死者皆是,說

27、而死者未嘗聞。然而抵觸忌諱,說或甚于諫。由是知不必乎諷,而必乎術也。說之術可為諫法者五:理諭之,勢禁之,利誘之,激怒之,隱諷之之謂也。觸龍以趙后愛女賢于愛子,未旋踵而長安君出質;甘羅以 杜郵之死詰張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諭之也。子貢以內憂教田 常,而齊不得伐魯;武公以麋鹿脅頃襄,而楚不敢圖周。此勢而禁之 也。田生以萬戶侯啟張卿,而劉澤封;朱建以富貴餌閎孺,而辟陽赦。此利而誘之也。蘇秦以牛后羞韓,而惠王按劍太息;范雎以無王恥秦, 而昭王長跪請教。此激而怒之也。蘇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繳感 襄王,蒯通以娶婦悟齊相。此隱而諷之也。五者,相傾險诐之論, 雖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則?理而諭之,主

28、雖昏必悟;勢而禁之,主雖驕必懼;利而誘之,主雖怠必奮;激而怒之,主雖懦必立;隱而諷之,主雖暴必容。悟則明,懼則恭,奮則勤,立則勇,容則寬。致君之道盡于此矣。說,此所謂得其術者歟?噫!龍逢、比干不獲稱良臣,無蘇秦、張儀之術也;蘇秦、張儀不免為游說,無龍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龍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術蘇秦張儀吾取其術不取其心以為諫法。吾觀昔之臣,言必從,理必濟,莫如唐魏鄭公,其初實學縱橫之( 選自蘇洵諫論上,有刪節 ) 注險诐 (b ì) :不正。 多學一點1. “常與諷而少直”中“與”解釋為贊成。下面“諷固不可盡與” 中的“與”也是這個意思。2. “茅焦解衣危論”中“?!苯忉尀檎薄?.

29、“直亦未易少之”中“少”解釋為輕易貶低。4. “游說熾于列國”中“熾”解釋為興盛。5. “理諭之,勢禁之”中“諭”解釋為使明白。6. “范雎以無王恥秦”中“恥”是使動用法,解釋為使感到羞恥。7. “蒯通以娶婦悟齊相”中“悟”是使動用法,解釋為使覺悟。7. 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顧用之之術何如耳顧:只看b. 請備論其效備:準備c. 而必乎術也術:方法d. 而楚不敢圖周圖:謀劃,圖謀解析:選 b備:完備,全面。8.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 分)()a. 是以龍逢 / 比干吾取其心 / 不取其術 / 蘇秦/ 張儀吾取其術 / 不取其心/

30、以為諫法b. 是以龍逢比干吾取其心 / 不取其術 / 蘇秦張儀吾取其術 / 不取其心以為諫法c. 是以龍逢 / 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術 / 蘇秦張儀吾取其術 / 不取其心以為諫法d. 是以龍逢比干吾取其心 / 不取其術 / 蘇秦張儀吾取其術不取其心/ 以為諫法解析:選 a解答此題要注意理解這句話的含意:“因此,對于龍逢、比干,我肯定并學習他們的心地,但是卻不學習他們的方法;對 于蘇秦、張儀,我肯定并學習他們的方法,但是卻不學習他們的心地, 以便供進諫時取法?!弊⒁饩溟g的小停頓。9.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 作者認為進諫的大臣能否達到讓國君納諫的目的,不取決

31、于進諫的形式,只看使用的進諫方法怎么樣。b. 文章倡導要像古代游說諸侯的策士那樣進諫,即機智、靈活、勇敢、善辯,學會以理服人、以利誘人、以勢壓人、以話激人、以隱語啟人。c. 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表示自己要向龍逢、比干和蘇秦、張儀學習,效法他們的忠心和游說方法,以便供進諫時取法。d. 文章著重闡述進諫的方式和方法。鋪排手法的運用,使文章氣勢不凡;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的運用,使得觀點突出,層次鮮明。解析:選 cc項,解說不準確,學習龍逢、比干他們的忠心,但是不學習他們的方法;學習蘇秦、張儀的方法,但是卻不學習他們的 心地。10.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 分)(1) 吾獨怪

32、夫諫而從者百一,說而從者十九,諫而死者皆是,說而死者未嘗聞。 (5 分)譯文:(2) 吾觀昔之臣,言必從,理必濟,莫如唐魏鄭公,其初實學縱橫之說,此所謂得其術者歟? (5 分)譯文:參考答案: (1) 我只是對這種現象感到奇怪:進諫君主而被聽從的僅有百分之一,游說君主而被聽從的卻占十分之九,進諫君主因而喪 命的比比皆是,游說君主因而喪命的卻沒有聽說過。(2) 我看從前做臣子的,提出意見必定聽從,治理政事必定成功, 沒有誰比得上唐代魏鄭公,他當初其實學的是縱橫家的學說,這就是所說的能掌握適當方法的人吧?參考譯文:不論古時還是現代,人們議論進諫,往往贊成諷諫,貶低直諫。這種說法大概是由孔子首先提出

33、來的。我認為諷諫、直諫是一樣的, 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樣罷了。伍舉使用隱語進諫,楚王荒淫放縱更加厲害;茅焦解開衣服,正言進諫,秦帝立即省悟過來。諷諫當然不能一概贊成,直諫也不能輕易貶低的。所以我說: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樣罷了。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方法才可以呢?答道:機智、靈活、勇敢、善辯,就像古代游說諸侯的策士那樣就可以了。那班游說諸侯的策士, 靠著機智、靈活、勇敢、善辯助成他的詭詐;我要進諫君主,靠著機 智、靈活、勇敢、善辯助成我的忠誠。讓我全面論述一下它的實際效 果。周朝衰落,游說之風在諸侯各國間興盛起來,從此以后,世世代 代都有這樣的人物。我只是對這種現象感到奇怪:進諫君主而被聽從 的僅有百分

34、之一,游說君主而被聽從的卻占十分之九,進諫君主因而 喪命的比比皆是,游說君主因而喪命的卻沒有聽說過。然而觸犯君主 的禁忌,戳到君主的痛處,有時游說比進諫還嚴重呢。由此可知,關 鍵不一定在諷諫上,而一定在方法上。游說的方法可供進諫時取用的有五種:講清道理開導他,從形勢上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誘他,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含蓄委婉地諷喻他, 這些就是所說的五種方法。觸龍認為趙太后愛女兒勝過愛兒子,眨眼 之間長安君就出國做人質去了;甘羅拿武安君死在杜郵這件事詰問張唐,張唐答應去做燕相并且定了出發日期。這些就是講清道理開導他 的事例呀。子貢用憂慮國內就不應征伐強國來指教田常,于是齊國就 只好不征伐魯國了;武公用

35、麋鹿披上虎皮,必將招來眾人攻擊威脅頃 襄王,于是楚國就不敢謀劃進攻西周了。這些就是從形勢上禁止他的 事例呀。田生用萬戶侯打動張卿, ( 讓他按照呂后的意圖暗示群臣,請求封呂后為王,并且建議呂后加封劉澤,鞏固呂的地位) 于是劉澤被封王了;朱建用富貴引誘閎孺, ( 讓他勸說惠帝釋放辟陽侯 ) 于是辟陽侯就被赦免了。這些就是使用利益引誘他的事例呀。蘇秦落了個“牛后” 的名義羞辱韓惠王,于是韓惠王手按寶劍,仰天長嘆一聲;范雎用四大貴人獨斷專行,秦國簡直等于沒有國王恥笑秦昭王,于是秦昭王跪 下請教。這些就是刺激他以便警醒他的事例呀。蘇代用土偶人至死不 離故土的故事譏笑田文,楚國射雁獵手用弋射諸侯鼓動頃襄王,蒯通 用娶親的事例啟發齊國的丞相。這些就是含蓄委婉地諷喻他的事例呀。以上五種,都是見解偏頗、不夠公平的說法,雖然如此,由忠臣來運 用它,完全可以成功。什么緣故呢?講清道理開導他,君主即使昏庸, 也一定會醒悟;從形勢上禁止他,君主即使驕傲,也一定會害怕;使 用利益引誘他,君主即使怠惰,也一定會振奮起來;刺激他以便警醒 他,君主即使懦弱,也一定會堅強起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