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環境保護恢復與治理方案編制規范_第1頁
地質環境保護恢復與治理方案編制規范_第2頁
地質環境保護恢復與治理方案編制規范_第3頁
地質環境保護恢復與治理方案編制規范_第4頁
地質環境保護恢復與治理方案編制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規范 (DZ/T223-2009)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國土資源部令第44號)要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的編制單位應具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或者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資質且具有經過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培訓并頒發合格證書的專業技術人員。由國土資源部受理發證的礦山,編制單位應具有甲級資質;由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受理發證的礦山,編制單位應具備乙級以上資質;由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受理發證的礦山,編制單位應具備丙級以上資質?!爸卫矸桨浮敝猩婕暗刭|災害危險性評估內容的,編制單位應具備相應等級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

2、恢復方案編制規范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的術語、定義、原則、工作程序及技術要求。本標準適用于新建、改(擴)建及生產礦山編制和審查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使用,閉坑礦山參照執行。建筑用砂石粘土、油氣、煤層氣、地熱、礦泉水等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的編制,可參照附錄I執行。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GB

3、12719-1991 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GB 50330-2002 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 GB 958 區域地質圖圖例GB/T 12328-1990 綜合工程地質圖圖例及色標GB/T 14538-1993 綜合水文地質圖圖例及色標GB/T 14848-1993 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 50021-2001 巖土工程勘察規范 DZ/T 0157-1995 1:50000地質圖地理底圖編繪規范 DZ/T 0179-1997 地質圖用色標準及用色原則(1:50000)DZ/T 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DZ/T 0219-2006 滑

4、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 0220-2006 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 DZ/T 0221-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監測規范 DZ/T 0133-1994 地下水動態監測規程SL/T 183-2005 地下水監測規范TD/T 1012-2000 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規范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1 ) 礦山地質環境 指采礦活動所影響到的巖石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客觀地質體。 2 )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指受采礦活動影響而產生的地質環境破壞的現象。主要包括礦區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含水層破壞,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等。3 ) 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按照

5、一定的標準和方法,定性或定量地評價和估量采礦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程度。4)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 針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提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恢復技術措施,并做出總體部署和安排。5 ) 礦山地質環境監測 對主要礦山地質環境要素與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進行的監視性測定。6 ) 含水層破壞 指地下含水層結構改變、地下水位下降、水量減少或疏干、水質惡化等現象。7) 地形地貌景觀破壞 礦山建設與采礦活動改變了原有的地形條件與地貌特征,造成土地毀壞、山體破損、巖石裸露、植被破壞等現象。4 、總則1 )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是實施保護、監測和治理恢復礦山地質環境的技術依據之一。本方案不代

6、替相關工程勘查、治理設計。2 ) 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礦業”、“因地制宜,邊開采邊治理”的原則。3 )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應在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或礦山開采設計等基礎上編制,并與相關規劃銜接。4 )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的區域范圍包括開采區及采礦活動的影響區。5 ) 礦山企業擴大開采規模、變更礦區范圍或者開采方式的,應當重新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 5 、工作程序 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按以下程序進行。 圖1 工作程

7、序框圖6、礦山地質環境調查1) 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的范圍應包括采礦登記范圍和采礦活動可能影響到的范圍。2) 礦山地質環境調查以收集資料和現場調查為主。可根據實際需要補充地形測量、遙感、物探、鉆探、坑(槽)探與取樣測試等工作。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應符合相關的技術規范。3) 資料收集主要包括下列內容:3-1。礦山概況:礦山企業名稱、位置、范圍、相鄰礦山的分布與概況;礦山企業的性質、總投資、礦山建設規模及工程布局;礦山設計生產能力、實際生產能力、設計生產服務年限;礦產資源儲量、礦床類型與賦存特征;礦山開采歷史和現狀;礦山開拓、采區或開采階段布置、開采方式(方法)、開采順序、固體與液體廢物的排放與處置情況;

8、礦區社會經濟概況、基礎設施分布等。3-2。礦山自然地理:包括地形地貌、氣象、水文、土地類型與植被等。3-3。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包括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礦山地質、不良地質現象、人類工程活動等。4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調查,參見附錄J,主要包括下列內容:4-1。采礦活動引發的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及其隱患,包括地質災害的種類、分布、規模、發生時間、發育特征、成因、危險性大小、危害程度等。4-2。采礦活動對地形地貌景觀、地質遺跡、人文景觀等的影響和破壞情況。4-3。評估區含水層破壞,包括采礦活動引起的含水層破壞范圍、程度,及對生產生活用水的影響等。4-4。采礦活動對

9、土地資源的影響和破壞,包括壓占、毀損的土地類型及面積。4-5。采礦活動對主要交通干線、水利工程、村莊、工礦企業及其它各類建(構)筑物等的影響與破壞。4-6。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和治理效果。5 ) 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精度。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的比例尺不得小于1:10000,有重大影響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調查比例尺不得小于1:1000。7、 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7.1 評估范圍與評估級別確定7.1.1 評估區范圍應根據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確定。7.1.2 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級別應根據評估區重要程度、礦山生產建設規模、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綜合確定,評估級別分為一級、二級、三級,見附錄A。7.1.3 評估區重

10、要程度應根據區內居民集中居住情況、重要工程設施和自然保護區分布情況、重要水源地情況、土地類型等確定,劃分為重要區、較重要區和一般區三級,見附錄B。7.1.4 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根據區內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質構造、環境地質、開采情況、地形地貌確定,劃分為復雜、中等、簡單三級,見附錄C。7.1.5 礦山開采規模按礦種類別和年生產量分大型、中型、小型三類,見附錄D。7.2 評估任務與內容7.2.1 礦山地質環境評估包括現狀評估、預測評估。7.2.2 現狀評估應在資料收集及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的基礎上,對評估區地質環境影響作出評估,影響程度評估分級按附錄E執行。7.2.2.1 分析評估區內存的地質

11、災害類型、規模、發生時間、表現特征、分布、誘發因素、危害對象與危害程度;分析與相鄰礦山采礦活動的相互影響特征與程度。7.2.2.2 分析評估由采礦活動導致地下含水層的影響或破壞情況。包括含水層結構破壞,含水層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減少、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圍、地下水水質變化、地下含水層破壞對生產生活用水水源的影響等。7.2.2.3 分析評估區內采礦活動對地形地貌景觀、地質遺跡、人文景觀等的影響和破壞情況。7.2.2.4 分析評估區內采礦活動對土地資源的影響和破壞情況。7.2.3 預測評估應在現狀評估的基礎上,根據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和采礦地質環境條件特征,分析預測采礦活動可能引發或

12、加劇的地質環境問題及其危害,評估礦山建設和生產可能對礦山地質環境造成的影響。影響程度評估分級按附錄E執行。7.2.3.1 預測評估采礦活動可能引發或加劇的地質災害,分析危害對象和危害程度。礦山建設和生產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按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有關規定執行。7.2.3.2 預測評估由采礦活動導致地下含水層的影響或破壞程度。包括含水層結構破壞,含水層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減少、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圍、地下水水質變化、地下含水層破壞對生產生活用水水源的影響等。7.2.3.3 預測評估采礦活動對地形地貌景觀、地質遺跡、人文景觀等的影響和破壞程度。7.2.3.4 預測評估采礦

13、活動對土地資源的影響或破壞的類型、規模和程度。7.3 評估方法 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方法可采用工程類比法、層次分析法、加權比較法、相關分析法及模糊綜合評判法等。7.4 評估精度要7.4.1 一級評估應定量半定量地作出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現狀評估、預測評估。7.4.2 二級評估應半定量地作出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現狀評估、預測評估。7.4.3 三級評估應半定量定性地作出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現狀評估、預測評估。8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分區8.1 根據礦產資源開發方案或開發計劃,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結果,進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分區。8.2 礦山地

14、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區域劃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一般防治區,分區參見附錄F。可根據區內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的差異,進一步細分為亞區。8.3 按照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的順序,分別闡明防治區的面積,區內存在或可能引發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類型、特征及其危害,以及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防治措施等。9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措施9.1 根據礦山地質環境影響預測評估結果,針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分區,提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預防措施,根據實際情況主要考慮以下方面。9.1.1 科學合理地制定開采計劃與采礦方案,規范采礦活動。9.1.2 礦山地質災害預防應在確定潛在的地質災害威脅對象

15、的基礎上,根據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種類、規模特征,提出具體的預防措施,合理避讓地質災害、科學處置地下采空區、有效防護露天采場邊坡與設置排水系統等。9.1.3 礦區含水層破壞預防要根據含水層結構及地下水賦存條件,結合采礦工程,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防止含水層破壞。9.1.4 礦區地形地貌景觀破壞預防應采用邊開采邊治理的方式及時恢復植被,盡量減少山體破損、巖石裸露。9.1.5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采礦造成的土地資源、地質遺跡、人文景觀及生態環境等的破壞。9.2 根據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現狀評估結果,針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分區,提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措施,根據實際情況主要考慮以下方面。 9.2.1 地面

16、塌陷治理應根據地面塌陷的類型、規模、發展變化趨勢、危害大小等特征,因地制宜,綜合治理。9.2.1.1 對開采沉陷區,未達到穩沉狀態的,宜采取監測、示警及臨時工程措施,消除安全隱患;達到穩沉狀態的,應采取防滲處理、削高填低、回填整平、挖溝排水、植被重建等綜合治理措施。9.2.1.2 對巖溶塌陷區,可采取注漿、回填等措施控制塌陷的發展,減少危害。9.2.2 地裂縫治理應根據地裂縫的規模和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規模和危害程度較小的,采用土石填充并夯實,防滲處理等措施;規模和危害程度較大的,可采取填充、灌漿等措施。 9.2.3 崩塌、滑坡治理,可采用清理廢土石和危巖以恢復場地,或者修筑攔擋工程和排水

17、工程防止形成新的地質災害隱患;潛在的崩塌、滑坡災害,可采用削坡減荷、錨固、抗滑、支擋、排水、截水等工程措施進行邊坡加固,消除地質災害隱患。9.2.4 泥石流治理,可采用清理泥土石以恢復場地,或者修筑攔擋工程防止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潛在的泥石流隱患可采用疏導、切斷或固化泥石流物源,消除引發泥石流的水源條件。9.2.5 含水層破壞治理可采用防滲帷幕、防滲墻等工程措施,堵截含水層中地下水的溢出,減少疏干排水量。9.2.6 丘陵山區地形地貌景觀破壞治理可采用邊坡加固、采坑回填、植樹種草或者掛網客土噴播等工程措施,以修復生態;平原區可采用清理廢石(渣)、采坑(塌陷坑)回填、整平、覆土、復綠、造景等工程措

18、施進行生態重建。9.3 根據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特征提出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方案。9.3.1 監測內容包括礦山建設及采礦活動引發或可能引發的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含水層破壞、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主要環境要素。9.3.2 監測方法。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可采用遙感、高精度GPS、全站儀(水準儀)、伸縮性鉆孔樁(分層樁)、鉆孔深部應變儀、人工觀測等方法監測;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監測參照崩塌、滑坡、泥石流監測規范(DZ/T0221-2006);含水層破壞可采用人工現場調查、取樣分析、安裝地下水位自動監測儀等方法進行監測;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可采用人工現場量測、遙感解譯等方法進行監測。10

19、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10.1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文本由文字報告和附圖兩部分組成。10.2 文字報告編制按附錄G執行,各部分編制要點如下。10.2.1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依據和適用年限。主要闡述本方案的編制依據以及本方案的適用年限。適用年限應根據礦山服務年限和開采計劃確定。10.2.2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目標任務。根據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及存在的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結果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分區,提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總體目標任務和階段目標任務。10.2.3 礦山基本情況及地質環境背景。簡述礦山企業基本概況,礦山開發方案或開發計劃,礦區的自然地理與社會經濟,礦區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等。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