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增強結構優化_第1頁
實力增強結構優化_第2頁
實力增強結構優化_第3頁
實力增強結構優化_第4頁
實力增強結構優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實力增強 結構優化改革開放三十年重慶市經濟結構發展情況改革開放三十年,重慶經歷了兩次大的行政區劃調整,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市國民經濟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經過全市人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經濟實力得到顯著增強,我市GDP由1978年的67.32億元上升到4122.51億元,年均增長10.2%。30年來,全市GDP總量翻了五番,三次產業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一、我市產業結構發展簡史改革開放30年,我市產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36.9:45.8:17.3調整為2007年的11.7:45.9:42.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下降了

2、25.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在38.3%至45.9%之間波動,總體變化不大,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上升了25.1個百分點。1985年以來,全市就業結構同樣發生了顯著變化,三次產業就業人數比重由1985年的72.8:15.6:11.6調整為2007年的46.5:20.1:33.4,其中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比重下降了26.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就業人數比重上升了4.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重上升了21.8個百分點。(見表1)表1:改革開放以來重慶市三次產業結構演進情況單位:%三次產業的增加值結構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197836.945.817.3-

3、197937.944.817.3-198038.444.417.2-198140.142.617.3-198240.441.218.4-198340.839.819.4-198438.640.321.1-198535.442.122.572.815.611.6198635.341.423.371.416.412.2198732.941.225.970.617.212.2198831.242.126.769.817.412.8198929.441.828.870.317.112.6199033.538.627.970.316.812.9199132.138.329.669.817.013.219

4、9227.939.232.967.316.716.0199325.741.532.865.617.417.0199426.041.932.161.517.421.1199526.040.633.459.618.222.2199624.239.935.958.318.623.1199722.639.737.757.618.324.1199820.938.840.357.317.725.0199919.238.542.356.517.426.1200017.838.943.355.517.327.2200116.739.044.354.317.528.2200216.039.244.852.817

5、.829.4200314.940.544.651.318.330.4200415.941.342.850.418.631.0200515.141.043.949.318.931.8200611.243.545.348.419.232.4200711.745.942.446.520.133.4資料來源:重慶統計年鑒2008。縱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市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過程,結合各產業的不同發展狀況,我們把變化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圖1:改革開放以來重慶市三次產業結構演進情況第三階段第二階段第一階段單位:%資料來源:重慶統計年鑒2008。第一階段,從1979年至1983年,是農村改革開始全面展開的時

6、期,全市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呈現“二、一、三”結構。這個階段,GDP年均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8%,為第一產業發展最好的時期;第二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1%。和改革開放前相比,這一時期影響全市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變化的內外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伴隨著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全面改革,對產業結構的變化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二是經濟發展是在開放中進行,市外和國外因素對產業結構的變化也會產生直接影響。在這個時期里,第一和第三產業的增加值比重持續上升,1983年,第一和第三產業的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40.8%和19.4%,比1978年

7、分別提高了3.9和2.1個百分點;同時,第二產業下降了6.0個百分點。這說明農村改革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推動了第一產業發展。第二階段,從1984年至1991年,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仍繼續保持“二、一、三”結構,但第三產業得到了較快發展,第一產業的比重開始下降。這一時期,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8%,高于GDP年均增速3.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8%,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6%。第三產業的增加值比重從1984年的21.1%上升到1991年的29.6%,第一產業的增加值比重由1984年的38.6%下降到1993年的32.1%,第二產業的增加值比重沒有明顯變化。這個時期就業結構的變

8、化特點是: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略微下降,其他兩個產業略有上升,說明第一產業的剩余勞動力向其他兩個產業正在進行緩慢轉移。農業和消費品工業的發展,使人民生活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這時,就業壓力和第三產業發展不足的矛盾開始顯現,社會資源的配置轉向第三產業,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階段,從1992年至2007年,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發生了質的轉換。其中又可以分為三個時期,1992年至1997年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呈現了“二、三、一”結構,但第一產業比重在22%以上,表明產業結構是在經濟發展較低水平之上;1998年至2006年為“三、二、一”結構,這與經濟快速發展期需第二產業拉動的經濟特點不符,顯得

9、后勁不足;2007年我市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轉變,再次呈現為 “二、三、一”,但第一產業比重只占11.7%,比1996年下降了12.5個百分點,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提高,這是十年發展和積累的結果。產業結構在16年來出現的兩次轉變,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二、三、一”的產業結構,同時說明我市產業結構已更加合理,產業發展更加協調,更符合現階段我市經濟發展特點,將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帶來充足動力。這個階段,GDP年均增速達到11.6%,在三個時期中最高,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5%,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2%。這個時期的顯著特點是第二、三產業發展勢頭迅猛,隨著基礎設施

10、包括能源、交通和通信設施的建設加強,第一產業的大量剩余勞動力迅速向第二、三產業轉移。自1992年第三產業的增加值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后,兩者的差距進一步拉大,至1997年第三產業的增加值比重遠遠高于第一產業,高出了15.1個百分點,接近第二產業的水平,并于1998年至2006年超過第二產業。就業結構方面,1992年至2007年,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下降了20.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上升了17.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的就業比重沒有明顯變化。影響這一時期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除了市場經濟規律對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作用外,隨著全市對外經濟開放程度的提高,外資和外國先進技術對我市產業結構優化起了一定的

11、推動作用。表2改革開放以來重慶市三個階段主要指標單位:%1979-1983年1984-1991年*1992-2007年年均增長速度GDP8.68.411.6第一產業6.85.63.1第二產業8.58.814.5第三產業12.111.813.2三次產業的增加值結構第一產業39.732.916.8第二產業42.340.541.3第三產業18.026.641.9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第一產業-70.755.8第二產業-16.818.1第三產業-12.526.1資料來源:根據重慶統計年鑒2008加工。注:全市就業數據無1984年,故就業結構為1985-1991年。二、我市產業結構的現狀及評估產業結構的相對

12、合理,將使資源配置更為優化,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就能增強,國民經濟就會持續、快速、健康運行。因此,合理的產業結構是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必須選擇一個合理的標準結構來進行比較。國內外許多經濟學家對產業結構的標準參照體系進行了深入研究,比較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庫茲涅茨、錢納里、賽爾奎因等經濟學家。庫茲涅茨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率先提出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標準結構,以此作為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階段以及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此后,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賽爾奎因等也對此進行深入研究,提出類似的標準模型。目前比較流行的是經濟學家錢納里和賽爾奎因提出的產業結構的標準

13、模式。錢納里根據多國數據的研究,將產業結構演變分為三個階段和六個時期。三個階段分別為:初級產品生產階段、工業化階段、經濟發達階段。在初級產品生產階段,人均收入在364-728美元之間。工業化階段又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人均收入在728-1456美元之間,第二個時期人均收入在1456-2912美元之間,第三個時期人均收入在2912-5460美元之間。經濟發達階段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人均收入在5460-8736美元之間,第二個時期人均收入在8736-13104美元之間。根據此標準,我市1978年人均GDP不足20美元,還在初級產品生產階段之外,而2007年已經突破2000美元,處在工業化的第

14、二個階段。三、我市工業結構的特點(一)改革開放三十年工業結構的變化特點1978年,我市實現工業增加值27.92億元,2007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已突破1500億元,達到1572.26億元,是1978年的56.3倍。從地區生產總值增加額看,2007年比1978年全市凈增地區生產總值4055.19億元。其中,工業凈增1544.34億元,占38.1%。隨著工業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的穩步提高,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始終保持在1/3左右。工業經濟的發展,從速度到效益都對產業結構起到了有力的支撐作用。圖2:直轄以來主要年份重慶市工業增加值單位:億元資料來源:重慶統計年鑒2008。由于歷史和區位原因,我市

15、一度成為“三線”建設的重要基地之一。近年來,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相當部分軍工企業實現了軍轉民,全市已基本實現了以汽車、摩托車、化工、醫藥、冶金等為支柱產業的、門類比較齊全的、綜合配套能力比較強的工業體系,奠定了我市工業在西南乃至全國的地位。輕重工業結構比由1978年的47.2:52.8演變為2007年的33.9:66.1。這是由于機器設備和各種制造機械的重工業的快速增長,大量軍工企業向重工業轉型,加之近年來一大批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輕工業被“關、停、并、轉”所致。2007年與1978年相比較,一些主要的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至2007年底,摩托車年產量達638.25萬輛,汽車年產量

16、70.80萬輛,比1978年增長441.5倍;鋼材產量達436.57萬噸,比1978年增長5.0倍。(見表3)表3:1978年、1997年和2007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汽車(萬輛)摩托車(萬輛)鋼材(萬噸)水泥(萬噸)硫酸(萬噸)天然氣(億立方米)發電量(億千瓦時)1978年0.16-73.0996.1412.760.0929.601997年16.07177.04116.08862.1052.0030.69139.882007年70.80638.25436.572819.92223.7871.11325.22資料來源:重慶統計年鑒2008。(二)工業結構的關聯分析2005年投入產出延長表顯示,在

17、影響力系數較大的23個產業部門中,有19個部門屬于工業,其中16個屬于制造業;有4個部門屬第三產業;在感應度系數較大的12部門中,有9個部門屬于工業,其中7個部門屬于制造業。說明制造業對其它產業的波及程度和受其它部門的影響程度都較大,具有輻射和制約的雙重作用,應該作為全市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2005年我市影響力系數最大的部門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為1.5732,其波及程度是全市各產業平均水平的1.5732倍。影響力系數較大的其他工業部門依次是服裝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1.4647)、制造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業(1.4565)、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1.4182)、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

18、子設備制造業(1.2961)、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1.2185)、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1.2094)、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1.2087)、金屬制品業(1.1880)、化學工業(1.1784)。這些部門對整個經濟產生較大的拉動作用,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如果這些部門的需求能夠得到較大刺激,將會有利于提高經濟增長速度。2005年全市感應度系數較大的部門有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感應度系數為3.6410,其受到所有產業的影響程度是平均水平的3.6410倍。其它感應度較大的工業部門依次是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3.1292)、化學工業(2.6986)、煤炭開采和洗選業(2.2264

19、)、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1.8504)、制造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業(1.7978)。這些部門對經濟發展起著較大的制約作用,當經濟增長速度過快時,這些部門首先會受到較大的需求壓力,容易造成供不應求的局面。四、我市第三產業結構的特點1978年以來,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2%,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達12.6%,明顯快于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我市第三產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11.71億元上升為2007年的1748.02億元。2007年第三產業占到GDP的42.4%,比第二產業低3.5個百分點,比第一產業高3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結構也發生顯著變化,其中尤以批發和零

20、售業、房地產業、其他服務業等行業發展最為迅速,2007年實現增加值分別為366.19億元、196.06億元、705.64億元,占GDP比重分別由1978年的3.5%,1.3%,6.0%上升到2007年的8.9%,4.8%和17.1%。除此之外,近年來,我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2007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為265.74億元,占全市GDP的6.4%。水運、鐵路、公路、航空等門類齊全、功能完善、輻射面廣的立體運輸網絡初步形成。第三產業內部行業結構日趨細化由此促進我市的第三產業向著高層次、多樣化邁進,舊體制下長期存在的住房難、行路難,市場供應匱乏等現象有了很大改觀。

21、五、我市產業結構發展狀況的原因探悉(一)需求結構與能力是產業結構演變的誘導因素需求結構狀況與變化趨勢,對產業結構有著直接影響。我市二元經濟結構十分突出,形成了長期的城鄉分割體制,人均收入偏低導致工業化、城市化資金需求不足,農業積累能力差,居民的需求層次較低,供需矛盾突出等因素制約著產業結構的優化。改革開放三十年,尤其是直轄以來我市投資環境的改善、國外資金的引進、對外貿易的擴大、國際分工的參與以及GDP總量的不斷增長等因素,為三次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比較充裕的資金和可能性,使產業需求的結構與能力得以改善和提高。同時,人均GDP不斷增加,1998年人均GDP突破5000元,2004年人均GDP達到96

22、24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7年人均GDP更是 邁上2000美元。與此同時,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日益多樣化,社會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變化較小,對工業品需求量的變化較大,而對知識含量高的商品和服務需求量變化最大。消費需求變動促使著產業分化和市場細分深化,使產業內部的產業鏈和專業性市場日趨形成,進而引起產業分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二)投資的比例和力度是產業結構演變的內在因素投資的比例和力度是產業結構演變的內在原因。1978年,一、二、三產業的投資比例為6.4:77.1:16.5。從80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市三次產業之間的投資比例發生了新變化,“七五”時期為1.2:59.

23、1:39.7;“八五”時期為1.0:44.5:54.5;“九五”時期為1.1:27.1:71.8。2007年全年所完成的3161.51億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59.74億元、第二產業投資1085.08億元、第三產業投資2016.69億元,分別占1.9%,34.3%,63.8%。由此可見,全市在逐年增加投資總量的同時,也在調整投資結構。國家向農業的投資在“七五”和“八五”時期比重逐年上升,“九五”以來有所下降;第二產業投資比重逐年降低;第三產業投資力度和規模增長迅速。制造業投資比重上升;初級產業所占比重下降;制造業中重型制造業投資比重上升;輕型制造業比重下降。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逐漸

24、加大。重點加強了能源、原材料、交通、郵電通訊等方面的建設力度,使我市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基本得以緩解,對產業結構的演變產生了一定的決定作用。(三)從業人員結構與素質的變化是產業結構演變的直接動因長期以來,我市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1985年,全市共有就業人員1432.03萬人,其中,第一產業1042.22萬人、第二產業223.37萬人、第三產業166.44萬人。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所占比例分別為72.8%,15.6%,11.6%。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過高,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過低,形成我市城市化程度低、工業發展滯后、農業整體素質不高的局面。為了減輕城市壓力,強化農業積累,政府采

25、取一系列超經濟的強制措施,諸如“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等政策來限制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勞動力流動,致使第一產業人口比例進一步上升,過剩勞動力非常明顯。同時,計劃經濟時期重復建設等造成的企業生產能力相對過剩及勞動力“統包統分”所形成的人員在第二產業中大量沉積,成為制約第二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從業人員結構的不合理和勞動者素質低下,制約了產業結構的調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鄉差距的進一步擴大,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從農業就業結構看,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有較大幅度下降,從事非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大量增加,比重呈上升趨勢。農業勞動力結構的變化,直接推動了非農經濟在農村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上升

26、,進一步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快速增長,為一、二產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也帶來了我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演變。(四)支柱產業的變化是產業結構演變的重要支撐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市結合現有的優勢產業和資源條件,以比較優勢、帶動能力強弱及市場前景等因素為標準,先后將汽車(摩托車)、化工(醫藥)、冶金、機電、建材和食品建成支柱產業。我市在直轄后,又根據新形勢,對原有的六大支柱產業作了重大調整,將汽車(摩托車)、化工(醫藥)、冶金作為支柱產業,機電、建材和食品則由支柱產業調整為現實優勢和潛在優勢行業。支柱產業和優勢行業是影響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市經濟

27、增長導致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導致需求結構變化,需求結構變化導致消費結構升級,消費結構升級導致投資結構變化,投資結構變化導致產業效益的差異,產業效益的差異導致從業人員結構變動,進而導致產業結構的變化。六、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重點產業結構是否合理很難用準確的比例衡量。但衡量產業結構合理性仍至少有兩方面標準:一是產業結構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二是現有產業結構對經濟發展形成明顯的產業制約。根據我市產業結構的歷史演變,按照產業結構變動的一般規律,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我市三次產業結構基本適合經濟發展水平,且還在朝著合理化的方向發展,但離更高級的產業結構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我市城鎮體系建設的目

28、標是逐步建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鎮組成的層次分明、規模適度、功能合理的長江上游現代化城鎮群。為促進全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針對目前農業基礎地位還不穩固、工業內部結構仍不合理、服務業仍顯薄弱等問題,建議著重作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大力發展第一產業,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大城市帶大農村是我市的市情。近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已經證明,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促進我國第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我市第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因為農業產業化是順應農村經濟發展需要而產生的,它克服了農業本身的弱質性,其經營規模和經濟實力,都超出了一般型意義上的農業合作經濟。為搞好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

29、,首先應當調整農業的種植結構和第一產業的發展結構。可以利用我市的地理條件和人多地少的特點,大規模發展勞動密集型的中藥材、花圃、茶葉、蔬菜和水果種植業;利用山地立體氣候的特點,生產不同季節的蔬菜和水果。其次要合理布局農業生產,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形成和發展品牌農業和特色農業。在現有的農產品中要積極培育著名商標和馳名商標,從而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要根據各區縣的比較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如旅游、生態環境和特色旅游產品等。第三,要提高農產品深加工能力,拉長農業產業鏈。重點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原料生產基地建設結合起來,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與調整優化鄉鎮企業結構結合起

30、來,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步伐。(二)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從產業關聯分析來看,在對其它產業的發展影響程度較大以及受其它產業制約作用較大的產業部門中,大多數屬于第二產業。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仍然是我市的主導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我市作為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其優勢支柱產業雖然基礎好,但為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應盡快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我市經濟發展水平和實際情況看,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仍具有一定優勢,但為增強經濟競爭力和經濟發展后勁,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一方面必須重點發展一些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高新技術項目的研制開發和商品化、產業化管理,建議把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節能與環保、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等帶動系數大、滲透性強的先導性產業作為我市培養發展的支柱產業,使之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結構調整的“催化劑”。另一方面,努力把外資、外國先進技術引導到重點發展產業。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但同時又要吸取東部某些地區的教訓,防止低水平重復引進,避免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性。當前,實現全市信息化的工作重點是要加快培育從事大規模集成電路、高性能計算機、大型系統軟件、超高速網絡系統、新一代移動通訊裝備、數字電視系統等核心信息技術研究、開發、生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