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公路舊橋加固技術研究與實踐_第1頁
江西省公路舊橋加固技術研究與實踐_第2頁
江西省公路舊橋加固技術研究與實踐_第3頁
江西省公路舊橋加固技術研究與實踐_第4頁
江西省公路舊橋加固技術研究與實踐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一、問題的提出隨著時間的推移,任何公路橋梁都將成為舊橋,都會因各種原因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病害需要維修、加固和改造。江西省大部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設計荷載標準較低的公路橋梁仍在服役,截止2000年底,江西的危橋有427座, 13849延米, 舊危橋改造任務十分繁重,全部推倒重來的思想既不現實,也不科學,更不應該。因此,我省在八十年代初,在不斷提升技術等級的公路改造、改建過程中,即開始公路舊橋加固改造技術的研究與實踐。先后針對不同橋型、不同的加固技術和方法,完成了多項舊橋加固改造方面的科研項目,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果,其中兩項獲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由于舊橋檢測、評定與加固技

2、術是一項既綜合復雜又在不斷發展和更新的技術,也是公路工程技術人員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所以,下面簡要介紹江西省在公路舊橋加固技術的一些研究成果和實橋情況。二、主要開展的科研項目介紹1、我省于1983年完成“提高小型梁板橋承載能力的研究”,為定性地衡量改建前后橋梁剛度及承載能力提高程度,提出了“剛度提高度”和“承載能力提高度”兩個指標,以及計算方法。兩者反映的是全橋狀況,前者指全橋剛度提高了的倍數,后者指全橋承載能力提高了的倍數。該項成果多次被外省引用。2、1988年1991年完成的“錨噴砼加固雙曲拱橋的研究”,使一座五孔跨徑45米的雙曲拱橋由原設計荷載:汽13,拖60,提高到汽超20,掛120,

3、并安全通過總重134噸的超重車。該項成果,經交通部科技情報所檢索查新證實,在當時屬全國采用錨噴砼加固橋梁中,跨徑最大、提高橋梁荷載等級最多。3、1994年成功完成全國首座梁底側采用體外預應力直索加固提載梁式橋的研究,并同時采用錨噴技術,解決了體外預應力索銹蝕和受溫度變化失效的技術難題。4、1996年完成了“帶掛孔普通鋼筋砼雙懸臂梁橋加固研究”課題,成功地應用鋼纖維砼解決了橋面負彎矩區砼開裂、致使鋼筋銹蝕的問題。5、成功完成懸臂式拓寬梁式橋和拱式橋橋面的研究,使凈7的橋面拓寬至凈9+2×1.5米人行道,總寬12.5米。6、成功完成碳纖維布加固梁式橋的研究,并通過加固前后鑒定性靜載試驗證

4、實了提高抗彎能力的加固效果。7、先后成功應用粘貼鋼板、粘貼鋼筋、外包砼和套拱法等加固橋梁上部結構;以及多種方法加固橋梁下部結構。三、典型橋梁的加固方案介紹1、德興香屯大橋(錨噴法、雙曲拱橋)1.1 大橋設計簡況香屯大橋是通往德興銅礦公路上的一座大橋,1969年8月竣工通車。大橋設計荷載為汽13,拖60,橋面凈寬為凈-7+2×0.25m。上部構造為5孔45m(矢跨比1/6)的雙曲拱,橫向6肋5波。下部構造為重力式實體橋墩和加后座的U型橋臺。除德興臺奠基于密實卵石層以外,其余墩臺均建于千枚巖基巖上。1.2 香屯大橋病害狀況(1)主拱圈裂縫主拱圈中波縱向裂縫,檢查時發現各孔中波波頂均存在縱

5、向裂縫。肋、波連接處裂縫。各孔拱波與拱肋連接處大部分均發生裂縫。拱肋裂縫。各孔拱肋均有橫向裂縫,有不少是U形裂縫,這些裂縫多發生在拱頂前后10m左右范圍內。橫系梁裂縫。為數較少但除第1、4孔外均有發現。(2)主拱圈軸線下降主拱軸線普遍下降,拱頂下降518cm,L/4點下降09cm,而且上下水下降值很不一致。(3)橋面變形及破碎橋面縱向變形已呈波浪形,但高差尚不很大。而橋面破碎現象甚為嚴重,且集中在3、4、5孔及兩臺后座上,在墩頂附近伸縮縫處裂縫尤其發達,以致破碎露筋。(4)腹拱、立墻病害腹拱及立墻均為漿砌片石材料,由于防水層質量差,許多腹孔及立墻上均有滲水痕跡,以致發現不少因長年流水侵溶懸掛著

6、的“石筍”。腹拱圈及立墻上也發現有裂縫。(5)橋臺后座變形嚴重兩橋臺后座擋墻與橋臺連接處沉降縫均增大至810cm(設計為2cm),且從外部可見內部填料中的空洞。在橫向、后座兩擋墻均偏出橋臺外緣58cm。后座上橋面沉陷多次,修補時發現其填料在上層2m左右為煤渣,車輛通過時,煤渣則由沉降縫處外泄,因而其上路面不能穩定。墩臺身裂縫各橋墩上均存在豎向裂縫,反映了施工時混凝土澆筑及水泥、骨料質量的一定問題,但裂縫多般為早期出現的許多裂縫,因年代較久,沿縫出現白色晶體析出物。漿砌片石橋臺上亦發現不少豎向、斜向裂縫,但較細微。1.3 香屯大橋加固設計要點通過對該橋進行檢查及分析的情況來看,尚未發現墩臺基礎出

7、現病害的反映,即使是置于非巖石基底上的德興岸橋臺亦未發現位移的跡象,所以大橋的加固主要針對上部構造和橋臺后座。1.3.1 主拱圈加固原橫系梁尺寸偏小,橫向聯系差,屬薄弱構件,針對這一病害,將原橫系梁由116×15×18cm加大截面尺寸至116×15×50cm,把拱頂部分三根橫系梁改為橫隔板116×30×84cm,以加強橫向整體性,使全拱寬共同受力。除端系梁外,其它橫系梁原定用噴錨技術施工,后改為預制安裝。由于主拱圈受力大,裂縫多,采用拱肋及拱波部分外包鋼筋網并噴射25#厚6cm砼加固拱圈截面,以提高各孔的整體剛度和承載力,為使拱腳應力

8、減小,在每跨拱腳至第二腹孔的拱圈頂現澆30#鋼筋砼, 厚10cm,其設計圖如下:1.3.2 橋面原橋面缺乏穩定而堅實的基層,整體性差,有必要將原橋面徹底清除,并挖除部分砂礫墊層(如是非砂礫填料,必須挖除,換上砂礫填料,夯實),再加鋪水泥穩定砂礫基層,厚15cm,其上澆筑20cm厚鋼筋砼橋面。1.3.3 橋臺后座加固將橋臺后座上路面除去,改成30#鋼筋砼單向簡支預制板,厚35cm,支承于兩側墻上。用24mm的錨固鋼筋使之與側墻相接,其上鋪裝15cm厚30#砼橋面,鋼筋砼板與后座填料間留有空隙,以使活載壓力直接作用在側墻上,從而減去了活載引起的對側墻的土壓力,并增加側墻抗剪能力和基底摩阻力。1.4

9、 加固后承載能力評定(1)在汽超20主要組合荷載,掛120附加組合荷載和特掛150附加組合荷載作用下,預測各測點應力,變形和裂縫寬度均滿足規范規定的容許限值,因此本橋能承受汽超20,掛120和特掛150。(2)本橋采用噴錨混凝土補強提高舊橋承載能力達到預期效果。(3)本橋噴錨混凝土補強層與舊橋共同作用是不完全的。由于噴錨混凝土中存在空穴,結合粘結強度不高等原因,共同作用程度僅達65.6%。建議今后采用“濕噴法”進行錨噴施工,提高新舊砼共同作用程度,使噴錨混凝土層與舊橋起到完全的整體作用,提高加固效果。(4)由于老橋收縮、徐變已基本完成,所以噴錨混凝土不承受原橋及自身恒載,在工作階段僅承受活載,

10、故噴錨混凝土強度不控制。2、320國道靈溪大橋(體外預應力直索加錨噴法、梁式橋)2.1 靈溪大橋概況靈溪大橋位于320國道上,原是一座年代已久的老式橋。該橋于1970年10月由七孔不等跨八字撐架木梁橋改建成七孔不等跨簡支鋼筋混凝土梁橋,全長119.99m,上部構造為四梁式T梁。下部構造均為重力式墩臺、八字墻。設計荷載為汽13、拖60,橋面凈寬為凈-7+2×0.5m人行道。320國道改建成二級公路后,該橋通過的交通量較大,并常有200300KN左右載貨重車經過,且來往行人及自行車、板車亦較多。因此該橋成為全線縮頸段,時有交通事故發生。為確保交通暢通,與行人和車輛交通安全,經上級批準,將

11、此橋加固和拓寬為荷載標準汽20,掛100,橋面凈寬為凈-9+2×1.5m人行道。2.2 靈溪大橋拓寬加固方案2.2.1 拓寬加固靈溪大橋兩端引道已改建為二級公路,混凝土路面亦已修建完成。另改橋位新建已屬不可能。故僅就地改建或拓寬加固兩種方案進行了比較。(1)就地改建方案。為了不中斷交通,就地改建就必須搭便橋,由于橋下水深常年在34m左右(因下游建壩),搭便橋費用較高;且改建需拆除原有上、下部結構物,又需一筆可觀費用。但改建后,各橋孔跨徑標準全部結構都是“新”的,在心理上感覺更美觀、耐用、可靠。(2)拓寬加固方案。此方案可不需搭便橋,只需適當控制交通,邊通車邊拓寬加固。由于可以利用原有

12、墩臺,拓寬加固主要在上部構造上進行,因而可節約更多投資。只要拓寬加固方案得當,亦可滿足設計荷載要求。但橋孔尺寸長短不一,原橋混凝土標號低,又有一定的病害,雖經拓寬加固,似乎總感覺不如新橋。經過研究討論,認為按照江西現時公路建設資金緊張的狀況,能節省的建設費用應盡量節約、以投入到其它必需的建設項目中去,故應選擇拓寬加固方案。2.2.2 原橋主梁加固增強方案加固增強方法很多,如:以錨噴或現澆混凝土方法增加T梁受拉區鋼筋及加大梁身斷面;以鋼板粘貼加固增強;以體外預應力加固增強等。據計算,原主梁增強至能承擔汽車-20級,掛車-100的設計荷載需增加較多鋼筋,費用較高,故不選用法;法因鋼板外露,需經常養

13、護且粘貼鋼板不易使其緊密與梁身結合,故亦未采用。法所需鋼材較少,且施加預應力可使梁裂縫減少或閉合,施工也簡便,但也存在預應力鋼材防銹蝕問題及加強經常養護問題,同時預應力鋼材直接受大氣溫度影響較大。經反復研究,決定采用先用體外預應力加固增強,再以噴射混凝土將其覆蓋的方案。此方方案既可解決預應力鋼材防銹蝕問題,又可避免其直接受大氣溫度影響,同時噴射混凝土后尚可增加梁身抗剪能力。(1)利用墩頂上兩孔梁端空間設置現澆橫向懸臂挑梁,其上安裝預制的微彎板。(2)在挑梁懸臂部分架設預制的形人行道梁。兩邊橋孔人行道梁較主梁長,一端支承在邊墩挑梁上一端支承在路堤上特設的支墩上,此舉系為了避免加寬橋臺。(3)在人

14、行道梁內側的凸緣與舊橋面板間,用25號混凝土澆筑橋面加寬部分,橋面鋪裝層混凝土同時澆筑形成凈-9m行車道,在橋面鋪裝層及橋面加寬部分,均設置了鋼筋網,使整體性能加強。(4)橋面伸縮縫設置在挑梁頂中心,將行車道鋪裝延伸搭架在挑梁上形成。挑梁上橋面鋪裝層下墊設二層油氈,使其能隨溫度收縮。伸縮縫中充填聚氨脂材料。2.3 加固后試驗結論(1)從撓度測試結果表明,試驗荷載下人行道梁和T梁撓度均很小。推算得的汽20荷載(已考慮沖擊系數)作用下T梁撓度僅為3.607mm,其f/L=1/4574;人行道梁撓度為4.142mm,其f/L=1/4104,均遠小于L/600,完全滿足使用要求。從第二加載階段撓度實測

15、值與計算值比較表可看出,實測值大大小于相應荷載的計算值,其校驗系數僅為0.3290.369,說明人行道梁和T梁的實際剛度比理論計算用的剛度大很多,如T梁計算開裂慣性矩為0.0978m4,返算的實際慣性矩為0.14135m4,而梁的計算換算慣性矩為0.23197m4。(2)由測試資料可知,加固拓寬前后跨中加載彎矩增大1.631倍時,實測的邊T梁撓度和梁底受拉區鋼筋應力僅分別增大1.071倍及1.063倍,可見該橋在加固拓寬后上部結構承載能力大,安全可靠。(3)由測試資料推測的汽20荷載作用下梁的應變、應力值與行人荷載、恒載作用下梁的應變、應力值均較容許值為小,可見加固拓寬后橋梁結構完全滿足設計要

16、求。2.4 大橋加固效果評價(1)靈溪大橋采用先以體外預應力加固T梁,后用錨噴混凝土使預應力鋼束與梁體粘合的加固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和效果。此法在國內尚系第一次使用,它不僅使梁的抗彎、抗剪強度及剛度得以增大,且能有效地防止預應力鋼束因暴露在大氣中引起銹蝕,也使其不直接受大氣溫度影響,即可使預應力鋼束工作安全可靠,也減少了今后養護工作和費用。該方法具有施工設備簡單、施工操作容易、施工速度快和在施工過程中基本不中斷交交通等優點。尤其通過施加預應力,主梁將會產生上拱,這對改善舊橋的下撓狀況是十分有利的,且可使裂縫減小或閉合。施加體外預應力與噴射砼加固舊橋的組合體根治了原結構由于裂縫等

17、原因產生的應力集中并恢復了原結構變形的協調性,使其能抵御更大的外荷載。噴射砼包裹著預應力鋼筋,既發揮了預應力的作用,又發揮了噴錨砼優越性,也解決了體外預應力鋼材養護難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為類似橋梁的加固改造提供了一種十分有效的好途徑。(2)靈溪大橋采用在墩上澆制的懸臂梁上架設人行道梁以加寬橋面的方法,使人行道梁除承受人行荷載外,還分擔了部分行車荷載,充分利用其承載能力,節約了建造新的深水墩臺的費用,可供類似梁橋拓寬橋面參考。(3)浮動式工作平臺對加固梁橋是一種很經濟的方法,本身安裝拆散均簡單,使用穩定安全。值得在橋下常年有水且不很高的梁橋加固時采用。(4)該橋加固拓寬工藝簡單,施工方便,設備少,加固費用僅95萬元,如就地建新橋還需搭深水便橋,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