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_第1頁
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_第2頁
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_第3頁
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_第4頁
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一,概念(西醫)概念:反復呼吸道感染(RRTI),簡稱復感,是指1年以發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數頻繁,超出正常圍。(中醫)概念:反復呼吸道感染(RRTI)是指在一定時期屢受外邪,往復不已,是小兒時期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二,診斷標準Ø 診斷標準:對兒童RRTI的診斷標準參考我國88年制訂的診斷標準年齡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0-2 7 3 3-5 6 2 6-12 5 2 注:1、上呼吸道感染第2次距離第1次至少要7天以上。 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數不夠,可加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數,反之則不可中華兒科雜志 1988;26;41注:下感次數可與上感次數疊加,反之則不能疊加。

2、 兩次之間間隔要1W。中華兒科雜志2008年2月第46卷第2期三,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西醫)1,先天因素2,營養因素3,慢性疾病4,免疫因素5,外界因素氣候因素對機體的影響人體對環境的適應, 主要通過植物神經系統和分泌系統的調節。冬天人體的基礎代增加, 血壓升高, 非旦白氮代、腎上腺皮質激素增加。夏天人體血中膽固醇、堿性磷酸酶增加, 以與出現組織胺的皮反應和皮膚劃紋癥。概括地說, 冬天交感神經的緊亢進, 夏天的付交感神經緊性亢進,均反映出腦垂體和分泌系統的協調關系。 人體對冷氣流和暖氣流的反應是不同的,當人體置身于這兩種氣流交界的時候, 對機體的調節功能要求很大,如果這種功能不強就會發病

3、。在這種情況下, 體的乙酞膽堿增加, 組織胺和組織胺類物質被動員起來, 這些物質刺激交感神經, 使平滑肌收縮。此外,這些物質不僅有增強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還可以增強過敏反應和炎癥反應,對神經產生影響。另外,由于氣象的變化,機體出現應激反應,垂體前葉和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分泌腺的作用被發揮出來。這些變化都是體發生的, 然而小兒機體的調節功能還不成熟, 植物神經和分泌功能還不完善, 身體的環境亦不穩定, 對外界的應變能力亦差, 所以這個時候易患病。7干燥空氣使喉粘膜干燥與彈性減少容易產生微小裂口,纖毛活動減少使排泄異物功能減退,粘膜再生力降低,而小兒的黏膜嬌嫩;氣管、支氣管較狹小,軟骨柔嫩,缺乏彈力組

4、織,支撐作用不力,黏膜血管豐富,纖毛運動差,清除力弱,更易使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黏附于此,且小兒血管豐富,極易于感染。寒冷的空氣可降低喉粘膜的穿透性,毛細血管收縮,而小兒的鼻腔比成人短,無鼻毛,后鼻道狹窄,黏膜嬌嫩;對寒冷的調節較成人差,臨床多出現感冒、過敏性鼻炎。氣溫與濕度尚能影響細菌與病毒在呼吸道的生長。濕度大時G染色陽性菌易于繁殖,反之G+細菌與流感病毒易于繁殖,小兒咳嗽反射與氣道平滑肌收縮功能差,纖毛運動功能亦差,在冬、春、秋季,濕度偏小,加之多風,小兒多易感染病毒,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的支氣管炎或肺炎等。8古代運氣學說與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關系而我國的氣象醫學早在經時期已經有詳細論述,突

5、出反映在運氣學說中。運氣學說是我國古代研究天時氣候變化與其對生物影響的一種學說,經十分重視氣候變化與人體疾病的關系的研究。素問至真要大論說“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靈樞百病始生指出,“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其中于虛邪風,因于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說明早就認識到人與自然是動態平衡的,一旦氣候變化急劇而超過了調節程度,就會發生疾病。同時古代醫家認識到:靈樞·逆順肥瘦篇“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以與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侯“小兒臟腑之氣軟弱,

6、易虛易寒”;小兒藥證直訣變蒸說:“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說明小兒在生理上“臟腑柔弱嬌嫩,形氣未充”。在病理上:醫學三字經小兒說:“稚陽體,邪易干。”溫病條辨解兒難也指出:“臟腑薄,藩籬疏,易于傳變;肌膚嫩,神氣怯,易于感觸”。小兒藥證直訣原序指出:“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兒科世醫萬全提出“肺常不足”。可見小兒對于氣候變化是敏感的,發病容易。 到了明清時期溫病學家更加注意氣候節令。從“四時主氣”的觀點看,一年四季由于氣候變化的不同,病因各異,溫病也有明顯的季節特征。正如雷氏所言:“夫春時病溫,夏時病熱,秋時病涼,冬時病寒,按四時五運六氣而分治之,名為時醫。是為醫者必

7、識時令,因時令而治時病,治時病而用時方,且防其何而變,決其何時而解,隨時斟酌。”總之,隨著溫病學說的發展對時令病按時令發生、流行的研究。中醫學對小兒呼吸系統疾病有了更多的認識和治療手段微量元素對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影響微量元素在人體生長發育起著全方位的作用,從機體組織的建造、修復,到生理代,增強免疫功能,甚至直接防病治病13。微量元素多含在食物、飲水等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的健康以與與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非常重要的聯系,微量元素異常,生理代必然受到影響。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大致有五個方面:(1)參與酶的構成;(2)構成體重要載體與電子傳遞系統;(3)參與激素和維生素的合成;(4)調控自由基水平;(5)

8、維持機體正常營養狀態的生理功能14。微量元素的作用不盡一樣,在諸多的微量元素中,臨床上關注較多的是鋅、鐵、銅、鉛等元素在機體的作用與與疾病的關系。1、鋅與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鋅是維持人體正常細胞功能和其他免疫功能的重要元素,鋅缺乏嚴重影響淋巴細胞在骨髓中的發育,缺鋅使小核骨髓細胞顯著下降,對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均有明顯影響。缺鋅能引起細胞抗體生成不足、補體活性下降而致體液免疫功能下降;能致外周淋巴細胞總數減少,致細胞免疫功能減低。兒童缺鋅,免疫反應明顯降低,對感染的易感性增強。本組結果顯示,組患兒的血鋅含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我們兒童鋅缺乏和免疫功能有一定的相關性,缺鋅可能是引

9、起反復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2、鐵與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鐵是構成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也與多種酶的活性有關,如過氧化氫酶、過氧化物酶、單氨氧化酶等。鐵有促進發育、增加對疾病的抵抗力,調節組織呼吸等功效。缺鐵時上述酶的活性降低,影響機體的代過程與肝的合成,兒茶酚胺的代受抑制,并且鐵能直接影響淋巴組織的發育和對感染的抵抗力。體缺鐵可引起多種組織改變和功能失調,與殺菌有關的含鐵酶或依賴鐵的酶活性明顯降低。等研究發現,缺鐵性貧血患兒在體液、細胞和非特異性免疫以與細胞因子活性均受到影響。鐵還可以使小兒呼吸道上皮細胞發生營養不良性、萎縮性改變,導致呼吸道免疫球蛋白合成受阻。許多研究證明缺鐵性貧血或鐵缺乏癥

10、兒童的特異性免疫功能(包括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損害,故易發生反復呼吸道感染。本組結果表明,組患兒中末梢血鐵水平顯著低于健康兒童,提示鐵缺乏可使人體免疫功能受到損害,對呼吸道疾病的易患性增加。3、鈣與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鈣與全身的神經傳導、細胞訊息傳遞、智力發展、分泌平衡等都有密切關系。鈣能激活淋巴液中的免疫細胞,改善其吞噬能力,同時促進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強人體免疫力,抑制有害細菌繁殖。本組結果顯示,組鈣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鈣水平低下可能與患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有一定相關。4、銅與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銅是人體氧化代所需要的一些金屬酶的組成部分和輔

11、助因素,能抑制體自由基的生成,維持免疫細胞的完整性,對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系統、細胞因子以與抗氧化系統中酶類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響。本組結果表明,組患兒血中銅水平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說明缺銅對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存在一定的相關。5、鎂與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鎂幾乎參與人體所有的新代過程。鎂能促進心臟、血管的健康,防止鈣沉淀在組織和血管壁中,鎂能改善消化不良、以磷酸鹽和碳酸鹽的形式參與骨骼的形成,還與鉀、鈉、鈣共同維持著肌肉神經的興奮性。本組結果顯示,盡管組鎂水平較對照組低,但兩組比較差異尚無統計學意義,鎂缺乏是否與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有關有待進一研究。6、鉛與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近年來研究發現鉛不僅具

12、有神經毒性,而且還具有免疫毒性。國外學者經動物實驗證實鉛能明顯抑制抗體產生,抑制某些免疫細胞的生長和分化,削弱機體的抵抗力,使機體對細菌、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增加。鉛暴露對兒童與青少年健康危害,如對神經系統、精神記憶功能,智商與行為能力等方面的影響,國外均有報道。英茹等報道反復上呼吸道感染()幼兒處于鉛暴露中,免疫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血鉛水平越高,血鉛分級平均濃度越大,免疫機能受損情況越明顯。治療后,隨著血鉛水平和血鉛分級平均濃度的下降,患兒免疫機能得到相應的改善。表明幼兒與鉛暴露與其所致的免疫機能抑制有關,鉛中毒可以影響幼兒的免疫系統機能。亞臨床營養紊亂的治療 有研究表明缺鋅時血清IgG

13、、IgM與IgGl、IgG4水平明顯降低,易患肺炎與RRIT;用法:補鋅5 mgkg·d,分12次口服,連服23個月 單純缺鐵患兒在隱性缺鐵期就出現對感染的易感性增高(5758),血清IgG2、IgG4與抗肺炎球菌多糖特異性抗體下降,機體易感性增高;補鐵按元素鐵計算,23 mg(kg·d),分3次,飯后口服23周后RRI癥狀亦隨之消失。 微量元素的應用RRIT患兒在抗感染的同時補充適量的微量元素,可縮短療程,增強療效。為了防止反復呼吸道感染,對兒童定期檢測血清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尤其是Zn和Fe的含量,發現低于正常與時補充。在飲食方面多食用含鋅、鐵的食物,如魚、瘦肉、肝臟、核

14、桃、花生、木耳、蘑菇、豆制品等食品。這樣可以補充各種微量元素,增強機體免疫力,降低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治療1、調節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胸腺素、左旋米唑、轉移因子、卡介苗均屬免疫增強劑,有較強的非特異免疫調節功能,能有效激活巨嗜細胞和T淋巴細胞,增強細胞免疫功能和調節體液免疫水平,從而明顯提高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治療效果,臨床可選擇性應用。2、補充微量元素和鐵、鋅、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等可促進體各種酶與蛋白的合成,促進淋巴組織的發育,維持體正常的營養狀態和生理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3、合理使用抗病毒藥物和抗菌藥物童期反復呼吸道感染使支氣管壁結構遭受破壞,抗微生物氣道廓清率下降,纖毛凈化功

15、能和局部防御功能嚴重減退,使細菌難以被清除而形成慢性感染灶。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嚴格掌握抗菌藥物的使用的適應癥、應用劑量和方法尤為重要,否則不但起不到治療作用還可導致病原菌產生耐藥性或菌群交替和多種病源微生物的混合感染。臨床實踐表明長期大量使用一種或某種抗菌藥物也容易造成耐藥,而抗菌藥物輪換使用則能較好避免耐藥性的產生。抗病毒治療可選擇利巴韋林、干擾素、聚肌胞等,人-干擾素對病毒性感染有效,霧化吸入局部治療比肌注射療效好,應早期使用。抗微生物治療選擇不良反應較少的ß-酰胺類、大環酯類抗生素,使用原則為依病源微生物選用敏感藥物,足量足療程。避免濫用激素,激素雖能迅速減輕癥狀達

16、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能使患兒的免疫功能進一步下降,不斷導致新的感染,使感染和免疫功能低下形成惡性循環。4、其他 平時加強營養、合理膳食,糾正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和食物結構,避免被動吸煙與異味刺激,保持室空氣新鮮,適當安排戶外活動和身體鍛煉,積極防治各種慢性與原發病,如維生素D缺乏病、營養不良與貧血等。四,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中醫)1、少見風日,不耐風寒2、稟賦不足,體質虛弱3、喂養不當,調護失宜4、用藥不當,損傷正氣5、正虛邪伏遇感乃發 現代中醫對RRTI的研究 近年來隨著RRTI發病率逐年增高,相關的研究也愈來愈深入,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于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發病,許多專家學者也提出了一

17、些新的觀點,現將現代中醫對反復呼吸道感染病因病機的研究總結如下。1從虛立論1.1肺脾腎均虛 汪受傳認為復感兒肺、脾、腎三臟功能不足導致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發生。肺氣虛弱,衛外不固,容易感受邪氣而發病。若肺脾腎三臟功能不足,抗邪能力下降,容易感邪,感邪后易邪毒久戀,稍愈又作。正與邪的相互斗爭,導致呼吸道感染的反復發生。而小兒本身肺、脾、腎三臟功能不足,衛外功能相對較弱,加之小兒寒溫不能自調,容易使感染反復發作。1.2氣陰兩虛 翟文生通過臨床實踐認為RRTI發病的關鍵是肺脾氣虛、肝腎陰虛導致的衛氣不足,衛外不固。導致氣陰兩虛的原因有多方面,患兒若體溫升高持續多曰,則耗氣傷陰;邪熱結于咽喉,日久也耗傷氣

18、陰;本身營虛衛弱,邪毒久戀,“久病與腎”,日久可致腎陰不足,衛氣虛弱。2從邪實立論2.1實熱 馬融指出RRTI雖然大多數屬于虛證,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患兒屬于實證,如平時表現為咽部紅腫、腹部脹滿、口臭、大便干燥等肺胃積熱或熱積胃腸的癥狀。這類患兒稍感外邪,則容易出現呼吸道感染。因此這類患兒應從實熱辯證論治。2.2痰濕 小兒肺脾腎三臟本身不足,若為外邪所侵襲,或被飲食所傷,則容易出現水液代異常。肺虛則宣發肅降功能失調,水津不布而停聚成痰;脾虛則水液代運化失常,停聚中焦聚而為痰;先天腎陽不足,水液蒸化無權,酸濕生痰。又因小兒為純陽之體,六淫之邪均能化火而煉液成痰。所以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多痰濕。3本虛

19、標實,虛實夾雜 現在多數學者認為本病的發病機制在于本虛標實,虛實央雜,遇邪乃發,本虛遂致病情纏綿,難以治愈。等運用中醫傳統理論與現代醫學進行研究,將RRTI患兒病因本質歸為三點:(1)臟腑嬌嫩,導致邪氣易犯,尤其脾腎虛弱密切相關;(2)素體不同,因此感邪不同;(3)環境失宜,所以易患疾病。等并提出RRTI屬于本虛標實之證,本虛即肺脾腎不足,尤其脾腎虧虛;標實則有痰、熱、濕三因,病久可夾瘀,外感風邪而觸發。RRTI與體質的關系體質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生命現象, 是個體生命過程中, 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 表現出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以與心理狀態等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質。這種特質決定著人體對

20、某種致病因子的易感性與其病變類型的傾向性。體質的差異現象是先天因素與多種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鐘柏松等證實,體質不同則RRTI的發病率不同,脾肺兩虛型體質RRTI的發病率約為65,氣虛型約占10,氣陰兩虛型約占20 ,腎虛型約占5 ,佐證了體質對該病發病的影響。林湘屏等調查2005 年市羅湖區中醫院兒童保健科定期體檢的2 個月 1 歲兒童163 例,也證實體質好的嬰兒較不容易發生復感, 異常體質尤其是陰虛質、氣陰兩虛質、包含熱質的復合體的嬰兒較容易發生復感。以上說明小兒的體質狀態對RRTI的發病有著重要的影響中醫學對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研究進展1,湯藥治療玉屏風散原方益氣扶正,固表止汗,表虛

21、腠理不密,則易為風邪所襲,衛虛失固,營陰不能守,津液外泄,則自汗惡風。七味白術功效主要是健脾生津,行氣消脹。現代醫家將此方用于治療脾虛型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取得了一定的療效。2,中藥敷貼通過穴位透皮技術給藥,具有藥物利用率高,副作用小,血藥濃度保持穩定,病人依從性好,且有釋放藥物的可撤性等優點。因此,中藥穴位敷貼對兒童RRTI有良好防治作用。3,走罐背部膀胱經走罐明顯提高紅細胞免疫功能,為走罐法防治疾病提供了免疫學的依據,進一步證實了走罐法有預防保健的作用。因此背部走、留罐能有效防治RRTI,值得臨床推廣應用。4,中藥熏蒸中藥熏蒸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在改善臨床癥狀與提高免疫水平方面療效顯著。中

22、藥熏蒸是一種無痛苦、無創傷、療效顯著、作用持久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5,針刺和艾灸毫針針刺、耳針耳穴和艾灸能夠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因而廣泛應用于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治療中。現代研究發現,針灸能夠影響機體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有效防治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6,推拿和捏脊推拿捏脊療法的原理屬于經絡學說的靈活應用,是體表與臟相應理論的發展 。推拿捏脊治療對調節小兒五臟六腑功能失調具有顯著效果。因而值得在兒科臨床推廣使用。推拿法對體質的影響推拿手法是指用手或肢體的其它部分,按各種特定的技巧動作在體表治療操作的方法。它通過不同許多不同形式的操作方法可刺激人體的經絡穴位或特定部位以達到治療效果。

23、推拿法因為其毒副作用小,成本低等優點備受推崇。對于小兒,推拿法更是操作方便,易于接受并且在改善體質方面效果顯著。米繼強捏脊配合穴位推拿對小兒氣虛體質干預的臨床研究顯示,在給予30例復感兒捏脊配合穴位推拿為主的治療中,結果治愈5例,顯效20例,有效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67,且與治療前血清免疫白蛋白比較,P<0.05,P<0.01,有統計學意義。朱升朝等的對照研究也顯示,推拿法能夠疏通經絡,有效改善年幼體弱復感兒的呼吸道周圍氣血運行,濡養五官,抗御外邪,從而調達營衛,激發人體衛外自然抗病能力,達到強身壯體,提高免疫防治復感,從根本上幫助復感兒康復。同時,經按摩治療后3個月,6個

24、月復測各項免疫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也證明了按摩具有較強提高和調整體液和細胞免疫的作用。防治RRTI的常用推拿補脾經:位置:在拇指橈側緣,指尖至指根處(或拇指螺紋面)。操作:左手握患兒之左手,同時以拇、食二指捏住患兒拇指,使之微屈,再用右手拇指自患兒拇指尖推向拇指根,為補脾經;次數:200 次。補脾經能健脾和胃,補益氣血。清補肺經:位置:無名指末節螺紋面。操作:用推法,自無名指掌面末節指紋起推至指尖為清,稱清肺經;反之為補,稱補肺經。次數:清補各200 次。清肺經能宣肺清熱、疏風解表、止咳化痰。補肺經能補益肺氣。運八卦:位置:掌心勞宮穴四周。主治:咳喘、嘔吐、腹

25、瀉。操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用運法50 次,掐5 次。運八卦能寬胸理氣,止咳化痰,行滯消食,降氣平喘。退六腑:位置:前臂尺側緣(神門到少海)。主治:發熱、汗多、便秘。操作:肘橫紋推向腕橫紋300 次。退六腑能清熱涼血解毒。按揉肺俞: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 寸。主治:發熱、咳喘。操作:按、揉50 次,或沿肩胛骨緣自上而下分推30次。按揉肺俞能調補肺氣,止咳化痰。清天河水:位置:前臂正中,總筋至曲澤成一直線。主治:治療熱性病,清熱不傷陰分。操作:用食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推300 次。清天河水能清熱解表,瀉火除煩。揉掌小橫紋: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側掌紋頭。主治:肺炎要穴,清熱散結,寬胸宣肺,

26、化痰止咳。操作:中指或拇指指端按揉,按揉300 次。摩中脘:位置:臍上4 寸,胸骨下端劍突至臍連線中點,又指中脘部。主治:健脾和胃,消食和中。操作:用掌心或四指摩,摩5分鐘。掐商陽:位置:手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主治:咽喉腫痛。操作:用拇中二指夾住患兒商陽穴掐20次。揉太陽:位置: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一橫指的凹陷處。主治:頭痛、外感發熱。操作:用兩拇指分別在患兒兩太陽穴運揉30次。揉耳后高骨:用兩拇指分別在患兒兩側耳后發際乳突后緣下陷中按揉50次。主治:頭痛、驚風、煩躁不安。推攢竹:位置:自兩眉中間至前發際呈一條直線。主治:外感發熱、頭痛。操作: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50次。推三

27、關:位置:前臂撓側,自腕橫紋至肘橫紋呈一直線。主治:寒癥、虛癥。操作: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100次。 捏脊:位置:自長強至大椎。主治:小兒食積、厭食腹瀉。操作:以拇指橈側緣頂住皮膚,食、中兩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或食指屈曲,用食指中節橈側頂住皮膚,拇指前按,兩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誘發哮喘的機制研究一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流行病學研究1956年,Morris等首次從患感冒的黑猩猩鼻咽分泌物中分離出一株病毒(CAA)1957年,Chanoch等從患下呼吸道感染的嬰兒呼吸道咽試子中分離到一株同樣的病毒,因能引起組織培養中的細胞

28、發生融合性的病變,故命名為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人類對RSV普遍易感,特別是2歲以下的嬰幼兒,到2歲時幾乎均感染過,26個月的小嬰兒感染RSV后可引起嚴重的毛細支氣管炎和肺炎,機體對RSV缺乏完全的保護性免疫,再感染發生率高,因而成為世界公認的重要致病原。很多年前,人們就注意到,嬰幼兒RSV下呼吸道感染癥狀與哮喘非常相似,開始懷疑嬰兒期的RSV感染與兒童期哮喘有關,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也支持這一觀點。1971年,Rooney和WilliamS報道了RSV感染后喘息的發病率,觀察了62例兒童在嬰兒期因RSV毛細支氣管炎住院后27年,其中3

29、5例(56%的病人)發生喘息,27例(43%的病人)存在反復發作的喘息。PUllan等在一項130例RSV毛細支氣管炎住院后10年的隨訪研究中報道,喘息的發生率為42%,而對照組為19%,RSV毛細支氣管炎輕微感染不需住院的小兒,8歲時發生喘息的相對危險系數為2.34,到13歲時降至1.45,8歲時患哮喘的相對危險系數為2.84,13歲時患哮喘的危險性則降至1.95,不再有臨床意義。提示:RSV毛細支氣管炎后,可發生反復發作的喘息或哮喘,但隨年齡增長發作逐漸減弱,至青春期傾向于消失。二RSV感染與氣道高反應性氣道高反應性(AHR)是診斷支氣管哮喘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有氣道高反應的患兒表現為對組胺

30、,運動,冷空氣等非特異性刺激出現明顯的氣道收縮,導致呼吸急促,喘息發作。目前普遍認為氣道炎癥是導致AHR的重要機制之一,當氣道受到變應原或其它刺激時,由于多種炎癥介質和細胞因子參與、氣道上皮以與上皮神經的損傷等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導致AHR。RSV感染引起的氣道炎癥與其所導致的AHR由多種炎性細胞因子介導,其中IL-4、IL-5、IL-13、IFN-Y等成為近年來研究熱點。眾多研究表明,支氣管哮喘的炎癥反應可表現為嗜酸粒細胞的浸潤與AHR。Schwarze等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同AHR密切相關,可以提高機體對致敏原的敏感性,體外實驗表明此過程與Th1類型細胞因子相關,而經過RSV感染的哮喘模型,通過卵

31、蛋白致敏,可以提高對致敏物質乙酰甲膽堿敏感性,并可以促進嗜酸粒細胞與中性粒細胞浸潤,而活性嗜酸粒細胞介導的氣道的損傷是AHR形成的重要機制之一,這一過程同Th2類型細胞炎癥密切相關。說明RSV與其他抗原相互作用的結果改變T輔助細胞的選擇性活化,使得細胞因子形式由單純RSV感染的Thl反應轉向類似于哮喘的Th2反應。由此認為RSV感染急性期可導致AHR并且可以引起免疫功能的改變,導致氣道對過敏原的高度敏感。同時認為AHR與嗜酸粒細胞的浸潤相關,而非中性粒細胞的浸潤密切相關。注:Th1類型細胞因子就是Th1輔助性T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主要包括IL-2、IFN(干擾素)、TNF(腫瘤壞死因子)等;T

32、h2類型細胞因子就是Th2輔助性T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主要包括IL-4、IL-5、IL-6、IL-10。IL指白細胞介素三RSV感染與支氣管粘液的分泌氣道黏液的高分泌是哮喘的另一基本病理特征,哮喘患者氣道杯狀細胞增生、肥大、分泌大量黏液、形成黏液栓,氣道黏液的過度產生與哮喘的發病癥狀和病死率密切相關。Cohn等以IL-5-Th2細胞轉導給IL-5-哮喘小鼠,發現氣道并無嗜酸粒細胞的浸潤,但有大量的黏液產生,推測哮喘的形成可以不依賴于嗜酸粒細胞,可主要依賴于氣道黏液的分泌,在氣道黏液分泌機制的研究中,黏蛋白基因MUC5AC與“鈣激活的氯通道”gob-5(人為hCLCA1)受到人們廣泛關注,其可能

33、在上皮細胞炎癥中起作用,有研究表明gob-5在抗原激發哮喘小鼠與其臨床癥狀中起關鍵作用,Hashimoto等研究發現,經RSV感染的致敏小鼠其氣道可檢測到MUC5AC與gob-5mRNA表達增加。四RSV感染與小氣道痙攣小氣道的痙攣是支氣管哮喘的重要病理特征,RSV病毒感染可直接引起氣道組織的損傷,伴隨有上皮細胞的脫落,一氧化氮(NO)是一種血管擴因子,也是一種炎癥調節因子。高水平的NO對氣道上皮細胞產生細胞毒效應,可引起氣道上皮細胞脫使一些分布于氣道皮的刺激性受體激活,伴隨著乙酰膽堿的釋放,作用于支氣管平滑肌的M3受體,加上乙酰膽堿的釋放可反饋地封閉M2受體,引起了支氣管平滑肌的痙攣,近年來

34、體外實驗發現,RSV感染通過上調靶細胞上NK1受體的表達與密度明顯地放大了P物質的作用(P物質為一種神經肽類物質,可介導強烈的氣管收縮)。五RSV感染誘發哮喘的免疫學機制目前認為哮喘的本質是多種炎性細胞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癥,RSV感染可以誘發和哮喘特征非常相似的炎癥反應,包括氣道淋巴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釋放引起氣道梗阻的炎性介質等。RSV感染后釋放的細胞因子和化學因子使炎性細胞向氣道遷移,并被活化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參與病毒感染后的炎癥反應,釋放IL-6、IL-1、IL-10、TFN等,但對其是否誘發氣道梗阻與喘息目前還不清楚。RSV感染的炎癥反應與哮喘主要相似之處在于氣道中的T-淋巴細胞侵潤,哮喘氣道中的T-淋巴細胞主要為CD4+淋巴細胞,Everard等在對RSV感染嬰兒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細胞分析中發現,CD4+淋巴細胞也是RSV感染并伴有喘息患兒氣道中常見的T-淋巴細胞亞群,但CD8+淋巴細胞的作用似乎更重要,T-淋巴細胞是終止病毒復制的主要炎性細胞。但有證據表明,活化的淋巴細胞可能通過多種方式引起氣道梗阻,淋巴細胞反應的程度與氣道損傷的程度成正比,T-淋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