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基礎生命支持(一、基礎生命支持(BLSBLS)操作流程)操作流程二、成人氣管插管(經口明視下)操作流程二、成人氣管插管(經口明視下)操作流程 三、急救止血包扎技術操作流程(雙人操作)三、急救止血包扎技術操作流程(雙人操作)四、頸椎損傷的固定與搬運操作流程四、頸椎損傷的固定與搬運操作流程 一、基礎生命支持(一、基礎生命支持(BLS)操作流程)操作流程 評估周圍環境是否安全評估周圍環境是否安全 檢查意識(判斷)檢查意識(判斷) 啟動啟動 BLSBLS擺放體位擺放體位開放氣道(開放氣道(A A) 人工呼吸(人工呼吸(B B)建立人工循環(建立人工循環(C C)檢查評估檢查評估電擊除顫電擊除顫轉運
2、至醫院轉運至醫院 一、基礎生命支持操作(一、基礎生命支持操作(細節細節) 假設心肺復蘇模型人為一個非目擊的成人假設心肺復蘇模型人為一個非目擊的成人心臟停搏,醫生實施搶救、護士協助,醫心臟停搏,醫生實施搶救、護士協助,醫護配合按照護配合按照ABCD的程序共同完成操作的程序共同完成操作(只需做第一個(只需做第一個ABCD)。)。 1.評估周圍環境是否安全:當發現有人突評估周圍環境是否安全:當發現有人突然倒地或者意識喪失應立即施救。操作者然倒地或者意識喪失應立即施救。操作者(醫生)判斷四周環境安全,牢固樹立安(醫生)判斷四周環境安全,牢固樹立安全第一和自我保護意識,然后才開始實施全第一和自我保護意識
3、,然后才開始實施現場心肺復蘇。同時看表,記住開始搶救現場心肺復蘇。同時看表,記住開始搶救的時間(計時員開始計時)。的時間(計時員開始計時)。 2檢查意識(檢查意識(A判斷):醫生先到達患者身邊,位于右判斷):醫生先到達患者身邊,位于右側,雙膝跪地,就地搶救;盡量靠近患者身體,雙膝與側,雙膝跪地,就地搶救;盡量靠近患者身體,雙膝與肩同寬。判斷是否昏迷的方法為拍肩、呼喚,湊近病人肩同寬。判斷是否昏迷的方法為拍肩、呼喚,湊近病人耳旁耳旁5公分、對著左右兩個耳朵大聲呼喊,確認意識喪失。公分、對著左右兩個耳朵大聲呼喊,確認意識喪失。“判斷判斷”貫穿于整個心肺復蘇的全過程,分解到貫穿于整個心肺復蘇的全過程
4、,分解到“ABCD”的每一步,始終是首先應做的第一件事;判斷要快,只的每一步,始終是首先應做的第一件事;判斷要快,只能用能用510秒完成。秒完成。 3啟動啟動BLS:高聲呼救:高聲呼救“快來人吶、準備快來人吶、準備搶救搶救”,吩咐助手(護士)準備除顫監,吩咐助手(護士)準備除顫監護儀和簡易呼吸器、氧氣面罩。護儀和簡易呼吸器、氧氣面罩。 4擺放體位:將患者取仰臥位,置于地面擺放體位:將患者取仰臥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去掉枕頭、解開上衣、擺好體位或硬板上,去掉枕頭、解開上衣、擺好體位 5開放氣道(開放氣道(A):觀察口腔有無異物,如有應):觀察口腔有無異物,如有應馬上將病人頭轉向一側,用手指清除干
5、凈;如無馬上將病人頭轉向一側,用手指清除干凈;如無發現異物需口頭報告:口腔無異物。然后用發現異物需口頭報告:口腔無異物。然后用“壓壓額抬頦法額抬頦法”開放氣道,解除昏迷者的舌根后墜,開放氣道,解除昏迷者的舌根后墜,從而保持呼吸道暢通;要求頭盡量后仰,動作規從而保持呼吸道暢通;要求頭盡量后仰,動作規范、輕柔,一步做到位。范、輕柔,一步做到位。 6.人工呼吸(人工呼吸(B):醫生檢查病人有無自主呼吸,通過):醫生檢查病人有無自主呼吸,通過“一看、二聽、三感受一看、二聽、三感受”判斷判斷510秒。如無呼吸,立即秒。如無呼吸,立即由由護士護士采用左手采用左手“EC”手法固定、扣緊氧氣面罩,右手手法固定
6、、扣緊氧氣面罩,右手使用簡易呼吸器通氣二次,用時使用簡易呼吸器通氣二次,用時5秒鐘(每次通氣秒鐘(每次通氣12秒、秒、中間呼氣中間呼氣1秒);以看到患者胸部起伏作為人工呼吸有效秒);以看到患者胸部起伏作為人工呼吸有效指標,只要一看見胸廓抬起,便可停止通氣。每通氣兩指標,只要一看見胸廓抬起,便可停止通氣。每通氣兩次后,護士將氧氣面罩稍微移開病人面部,但仍然保持次后,護士將氧氣面罩稍微移開病人面部,但仍然保持開放氣道的頭后仰姿勢(現場無接氧氣情況)開放氣道的頭后仰姿勢(現場無接氧氣情況)。 7建立人工循環(建立人工循環(C):醫生快速判斷病人有無循環征象,方法是正確觸摸頸動脈搏):醫生快速判斷病人
7、有無循環征象,方法是正確觸摸頸動脈搏動(動(10秒完成),前秒完成),前5秒同時低下頭檢查呼吸,后秒同時低下頭檢查呼吸,后4秒抬頭巡視四肢(如是否在抽動秒抬頭巡視四肢(如是否在抽動等),最后等),最后 1秒停留在面部觀察病人面色和有無咳嗽反射。如判斷無心跳,立即由醫秒停留在面部觀察病人面色和有無咳嗽反射。如判斷無心跳,立即由醫生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按壓時要求操作者隨時觀察患者面部反應。生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按壓時要求操作者隨時觀察患者面部反應。(1)按壓部位按壓部位胸骨正中線的中、下三分之一段交界處。快速定位方法為胸骨正中線的中、下三分之一段交界處。快速定位方法為“胸骨下切胸骨下切跡跡”上兩橫指。
8、每個周期按壓之前都要先用手正確定位、清晰顯示。上兩橫指。每個周期按壓之前都要先用手正確定位、清晰顯示。(2)正確手勢正確手勢快速定位后,馬上抽出右手搭在左手的手背上,雙手重疊并十指交叉、快速定位后,馬上抽出右手搭在左手的手背上,雙手重疊并十指交叉、相互緊扣;只能用左手的掌根部與病人的胸骨接觸(面積越小越好),其余五個指頭必相互緊扣;只能用左手的掌根部與病人的胸骨接觸(面積越小越好),其余五個指頭必須全部翹抬起來,不可將按壓力量作用于病人的兩側肋骨上。須全部翹抬起來,不可將按壓力量作用于病人的兩側肋骨上。(3)按壓姿勢按壓姿勢操作者雙膝跪地,以髖關節為支點、腰部挺直,用上半身的重量往下操作者雙膝
9、跪地,以髖關節為支點、腰部挺直,用上半身的重量往下壓(杠桿原理),而不是靠兩個手臂的力量發力;因此雙臂必須繃直,肩、肘、腕三關壓(杠桿原理),而不是靠兩個手臂的力量發力;因此雙臂必須繃直,肩、肘、腕三關節呈一條直線(尤其肘關節不得彎曲);并且手臂這條直線須與病人胸部形成直角、不節呈一條直線(尤其肘關節不得彎曲);并且手臂這條直線須與病人胸部形成直角、不得傾斜,以操作者自身重量垂直向下按壓;按壓過程要求平穩、有規律,用力均勻,不得傾斜,以操作者自身重量垂直向下按壓;按壓過程要求平穩、有規律,用力均勻,不可使用瞬間力量,不得進行沖擊式按壓。可使用瞬間力量,不得進行沖擊式按壓。(4)按壓深度按壓深度
10、使病人胸骨下陷使病人胸骨下陷45厘米(對成人大約施加厘米(對成人大約施加2530kg的力量),簡的力量),簡便、直觀的評估指標為每次按壓都能觸摸到病人橈動脈的搏動,或者面色逐步變紅潤;便、直觀的評估指標為每次按壓都能觸摸到病人橈動脈的搏動,或者面色逐步變紅潤;每次按壓后手臂的力量都要松開,保證壓力釋放、充分放松,讓胸廓完全回彈。每次按壓后手臂的力量都要松開,保證壓力釋放、充分放松,讓胸廓完全回彈。(5)按壓頻率按壓頻率100次次/分鐘,但由于還要交替做人工呼吸,故每分鐘不可能壓夠分鐘,但由于還要交替做人工呼吸,故每分鐘不可能壓夠100次;具體地說次;具體地說18秒鐘要完成秒鐘要完成30次按壓,
11、即每次按壓用時次按壓,即每次按壓用時0.6秒,按壓與放松的時間要保持秒,按壓與放松的時間要保持相等,各用相等,各用 0.3秒鐘的時間;通過數數來掌握節奏,規律為個位數加重復尾音(如秒鐘的時間;通過數數來掌握節奏,規律為個位數加重復尾音(如“10、11、1210”,“20、21、2220”,“30、31、3230”,“40、41、4240”,“50、51、5250”),建議大聲地數出來。),建議大聲地數出來。 8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比例: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比例:成人為成人為30 2(不(不論單人法或雙人法搶救。心肺復蘇從胸外按壓開論單人法或雙人法搶救。心肺復蘇從胸外按壓開始,按壓在先、通氣在后,最
12、后一定結束于通氣。始,按壓在先、通氣在后,最后一定結束于通氣。應盡量減少中斷按壓的時間,如果不得不暫停胸應盡量減少中斷按壓的時間,如果不得不暫停胸外按壓時,中斷時間不能超過外按壓時,中斷時間不能超過5秒鐘。秒鐘。9檢查評估:首輪做檢查評估:首輪做5個周期的個周期的30 2,歷時,歷時2分鐘分鐘(1851秒秒5),),然后檢查病人呼吸和頸動脈搏動,評估基礎生命支持的搶救效果(心肺復蘇計然后檢查病人呼吸和頸動脈搏動,評估基礎生命支持的搶救效果(心肺復蘇計時結束,標準用時時結束,標準用時150160秒)。如果仍然沒有呼吸、脈搏,說明徒手心肺復秒)。如果仍然沒有呼吸、脈搏,說明徒手心肺復蘇蘇ABC失敗
13、,應即刻進入第四步失敗,應即刻進入第四步D:電擊除顫。:電擊除顫。 (1 1)迅速開啟除顫儀的電源開關,調整除顫儀功能旋鈕鍵至監護位置;醫生手持兩個電)迅速開啟除顫儀的電源開關,調整除顫儀功能旋鈕鍵至監護位置;醫生手持兩個電極板放置于病人胸前,通過除顫儀的監護屏幕馬上辨別心電圖示波,如果顯示極板放置于病人胸前,通過除顫儀的監護屏幕馬上辨別心電圖示波,如果顯示“室顫室顫”或者或者“無脈性室速無脈性室速”,必須即刻進行電擊除顫、越快越好(假設模型人顯示,必須即刻進行電擊除顫、越快越好(假設模型人顯示“室顫室顫”)。)。大聲報出:大聲報出:“室顫,立即除顫室顫,立即除顫”。(2 2)護士迅速擦干患者
14、的胸前皮膚(除顫開始計時),醫生手持電極板(注意不能面向)護士迅速擦干患者的胸前皮膚(除顫開始計時),醫生手持電極板(注意不能面向自己);護士涂上導電膠,醫生將導電膠均勻分布于兩塊電極板的接觸面。自己);護士涂上導電膠,醫生將導電膠均勻分布于兩塊電極板的接觸面。(3 3)醫生確認除顫電極板的安放位置正確,前電極板(主電極)放在病人右上胸,鎖骨)醫生確認除顫電極板的安放位置正確,前電極板(主電極)放在病人右上胸,鎖骨下方貼胸骨右緣;而側電極板放在左下胸,上緣不超過病人乳頭連線、電極板的中心點下方貼胸骨右緣;而側電極板放在左下胸,上緣不超過病人乳頭連線、電極板的中心點平腋中線;再次觀察心電示波,確
15、定仍為平腋中線;再次觀察心電示波,確定仍為“室顫室顫”心律。心律。(4 4)選擇除顫能量)選擇除顫能量200J200J(雙向波),醫生下口頭醫囑、護士調節能量。(雙向波),醫生下口頭醫囑、護士調節能量。(5 5)按下充電按鈕,使除顫儀開始充電(充電過程需要等待數秒鐘)。)按下充電按鈕,使除顫儀開始充電(充電過程需要等待數秒鐘)。(6 6)醫生將除顫電極板緊貼病人胸壁,適當施加)醫生將除顫電極板緊貼病人胸壁,適當施加10Kg10Kg壓力,使電極板與病人皮膚之間無壓力,使電極板與病人皮膚之間無可見縫隙;高聲喊叫可見縫隙;高聲喊叫“旁人離開旁人離開”,確定周圍無任何人員直接或間接與患者身體接觸。,確
16、定周圍無任何人員直接或間接與患者身體接觸。(7 7)除顫儀充電完畢,出現聲光報警信號可以除顫時,醫生雙手拇指同時按壓手控電極)除顫儀充電完畢,出現聲光報警信號可以除顫時,醫生雙手拇指同時按壓手控電極板上的兩個放電鈕進行電擊。板上的兩個放電鈕進行電擊。(8 8)放電結束(除顫計時結束,標準用時)放電結束(除顫計時結束,標準用時2020秒),護士擦干電極板和胸壁皮膚,電極板秒),護士擦干電極板和胸壁皮膚,電極板歸位、除顫儀關機,收拾儀器和用物。歸位、除顫儀關機,收拾儀器和用物。 10.口述:醫生和護士繼續心肺復蘇,從胸外心臟口述:醫生和護士繼續心肺復蘇,從胸外心臟按壓開始,按壓開始,30 2做夠做
17、夠5個周期,待胸外按壓與人個周期,待胸外按壓與人工通氣工通氣2分鐘以后,再去檢查病人呼吸、脈搏和心分鐘以后,再去檢查病人呼吸、脈搏和心電圖,證實自主呼吸與心跳恢復,心肺復蘇成功。電圖,證實自主呼吸與心跳恢復,心肺復蘇成功。 最后,醫護配合整理病人,穿好衣服,準備轉送。最后,醫護配合整理病人,穿好衣服,準備轉送。操作結束。操作結束。二、成人氣管插管操作流程二、成人氣管插管操作流程(經口明視下)(經口明視下)評估周圍環境是否安全評估周圍環境是否安全 擺放體位擺放體位加壓給氧加壓給氧準備物品準備物品開始插管操作開始插管操作正確置入喉鏡正確置入喉鏡充分暴露聲門充分暴露聲門插入氣管導管插入氣管導管調整插
18、管深度調整插管深度確認導管位置確認導管位置最后固定導管最后固定導管二、成人氣管插管操作(二、成人氣管插管操作(細節細節) (經口明視下)(經口明視下) (一)擺放體位:(一)擺放體位: 操作者(醫生)站立于病人的頭頂部,首先將病操作者(醫生)站立于病人的頭頂部,首先將病人取去枕平臥位;用壓額抬頦法開放氣道,檢查人取去枕平臥位;用壓額抬頦法開放氣道,檢查并清除口腔內異物。盡量保持頭后仰,使口軸線并清除口腔內異物。盡量保持頭后仰,使口軸線OA、咽軸線、咽軸線PA、喉軸線、喉軸線LA在一條直線上。在一條直線上。 (二)加壓給氧:(二)加壓給氧: 使用復蘇球囊使用復蘇球囊面罩加壓給氧,然后交給助手面罩
19、加壓給氧,然后交給助手(護士),繼續給病人有效吸(護士),繼續給病人有效吸100%純氧純氧23分分鐘,使血氧飽和度保持在鐘,使血氧飽和度保持在95%以上,插管時暫停以上,插管時暫停通氣。通氣。 通氣頻率通氣頻率10-12次次/分分 (三)準備物品:(三)準備物品: 由醫生獨立完成,順序依次為:由醫生獨立完成,順序依次為: 鋪無菌治療巾;鋪無菌治療巾; 選擇相應規格的氣管導管選擇相應規格的氣管導管 用注射器檢查充氣套囊是否漏氣用注射器檢查充氣套囊是否漏氣 在導管內放入導引鋼絲并塑型,在導管內放入導引鋼絲并塑型,不要觸摸不要觸摸充氣套囊段的導管充氣套囊段的導管,確認導絲距管口至少有,確認導絲距管口
20、至少有1cm距離;距離; 在氣管導管前端和套囊涂好潤滑油在氣管導管前端和套囊涂好潤滑油(五個面)(五個面) 選擇適當大小的彎形喉鏡片,檢查喉鏡光源亮選擇適當大小的彎形喉鏡片,檢查喉鏡光源亮燈后關閉燈后關閉 帶翼牙墊;帶翼牙墊; 固定膠布;固定膠布; 聽診器;聽診器; 整個準備過程限時整個準備過程限時2分鐘。分鐘。 (四)開始插管操作:(四)開始插管操作: 物品準備完成后,操作者兩腳一前一后蹲弓步,物品準備完成后,操作者兩腳一前一后蹲弓步,身體盡量往下沉,保持視線與病人喉軸線平行,身體盡量往下沉,保持視線與病人喉軸線平行,打開喉鏡并且打開喉鏡并且亮燈亮燈(聽到(聽到“喀嚓喀嚓”聲開始操作計聲開始
21、操作計時)。時)。 (五)正確置入喉鏡:(五)正確置入喉鏡: 操作者用右手拇指與食指交叉撥開病人上下牙齒操作者用右手拇指與食指交叉撥開病人上下牙齒及口唇,左手正確手勢握持喉鏡柄,從右側口角及口唇,左手正確手勢握持喉鏡柄,從右側口角把鏡片送入病人口腔內,左手尾指順勢將病人下把鏡片送入病人口腔內,左手尾指順勢將病人下嘴唇推開,切勿把口唇壓在鏡片與牙齒之間,以嘴唇推開,切勿把口唇壓在鏡片與牙齒之間,以免造成損傷;然后將喉鏡向左移動、推開舌體,免造成損傷;然后將喉鏡向左移動、推開舌體,保持喉鏡在口腔正中線上,以避免舌體阻擋視線。保持喉鏡在口腔正中線上,以避免舌體阻擋視線。 (六)充分暴露聲門:(六)充
22、分暴露聲門: 左手緩慢地把喉鏡沿中線向前推進,過懸雍垂后在原位左手緩慢地把喉鏡沿中線向前推進,過懸雍垂后在原位上翹喉鏡、看清會厭,依次暴露病人的懸雍垂和會厭上翹喉鏡、看清會厭,依次暴露病人的懸雍垂和會厭(解剖標志);將鏡片放置于會厭的上面(即會厭在鏡(解剖標志);將鏡片放置于會厭的上面(即會厭在鏡片的下方),繼續在會厭和舌根之間深入、直達會厭盲片的下方),繼續在會厭和舌根之間深入、直達會厭盲腔底部;然后用力向前上方腔底部;然后用力向前上方45合力提喉鏡,從而抬起合力提喉鏡,從而抬起會厭,充分暴露下方的聲門。整個動作要求一氣呵成、會厭,充分暴露下方的聲門。整個動作要求一氣呵成、一步到位,喉鏡在病
23、人口腔內不能來回進退、左右移動一步到位,喉鏡在病人口腔內不能來回進退、左右移動和反復尋找等重復操作動作,或者以病人的牙齒為支點和反復尋找等重復操作動作,或者以病人的牙齒為支點去撬門牙(插管模型會發出去撬門牙(插管模型會發出“卡嗒卡嗒”的報警聲)。的報警聲)。 (七)插入氣管導管:(七)插入氣管導管: 上提上提喉鏡抬起會厭、暴露聲門后,馬上可以見到左、右喉鏡抬起會厭、暴露聲門后,馬上可以見到左、右聲帶及其之間的裂隙;操作者用右聲帶及其之間的裂隙;操作者用右手握毛筆手握毛筆手式持氣管手式持氣管導管,將導管前端的導管,將導管前端的斜口面朝左斜口面朝左,沿著鏡片的右側金屬,沿著鏡片的右側金屬凹槽送入口
24、腔,直視下對準左右聲帶之間的裂隙,輕柔凹槽送入口腔,直視下對準左右聲帶之間的裂隙,輕柔地旋轉導管,使其順利地通過聲門裂插入氣管內,要求地旋轉導管,使其順利地通過聲門裂插入氣管內,要求一次性送入導管,插管一次成功。插管過程中如聲門暴一次性送入導管,插管一次成功。插管過程中如聲門暴露不滿意,可請助手從頸部向后輕壓喉結,或向某一側露不滿意,可請助手從頸部向后輕壓喉結,或向某一側輕推,以取得最佳視野。輕推,以取得最佳視野。 (八)調整插管深度:(八)調整插管深度: 當氣管導管過聲門裂當氣管導管過聲門裂1cm后,立即請助手拔除管腔中的后,立即請助手拔除管腔中的導引鋼絲,繼續將導管向前送入導引鋼絲,繼續將
25、導管向前送入5cm,調整并確認導管,調整并確認導管刻度距門齒讀數在刻度距門齒讀數在2123cm之間;此時套囊已完全通過之間;此時套囊已完全通過聲門裂,而導管頂端距離氣管隆突至少有聲門裂,而導管頂端距離氣管隆突至少有2cm(可拍攝(可拍攝X光胸片證實)。注意插管時不允許帶著導引鋼絲一次插光胸片證實)。注意插管時不允許帶著導引鋼絲一次插到底,必須先拔除導引鋼絲、再前進導管送到位(聲門到底,必須先拔除導引鋼絲、再前進導管送到位(聲門裂下裂下6cm),以避免堅硬的導引鋼絲對病人氣管造成強),以避免堅硬的導引鋼絲對病人氣管造成強烈刺激和損傷;氣管導管也不可以送入過深,務必防止烈刺激和損傷;氣管導管也不可
26、以送入過深,務必防止進入一側支氣管而造成單肺通氣。進入一側支氣管而造成單肺通氣。 (九)確認導管位置:(九)確認導管位置: 先放入牙墊、再將喉鏡取出(順序不能反),立即用注先放入牙墊、再將喉鏡取出(順序不能反),立即用注射器給導管氣囊充氣射器給導管氣囊充氣810ml,隨即由助手將復蘇球囊連,隨即由助手將復蘇球囊連接氣管導管,開始第一次捏皮球有效人工通氣(此刻即接氣管導管,開始第一次捏皮球有效人工通氣(此刻即停止操作計時),單純插管操作過程限時停止操作計時),單純插管操作過程限時20秒鐘內完成;秒鐘內完成;在通氣時觀察雙側胸廓有無對稱起伏,用聽診器聽診雙在通氣時觀察雙側胸廓有無對稱起伏,用聽診器
27、聽診雙肺尖呼吸音是否清晰、對稱,并將聽診器移至病人上腹肺尖呼吸音是否清晰、對稱,并將聽診器移至病人上腹部檢查有無氣過水聲(口述),由此判斷插管位置正確部檢查有無氣過水聲(口述),由此判斷插管位置正確無誤(氣管插管計時結束,標準用時少于無誤(氣管插管計時結束,標準用時少于20秒)。秒)。 (十)最后固定導管:(十)最后固定導管: 牙墊的兩片固定翼應置于病人牙齒與口唇之間;牙墊的兩片固定翼應置于病人牙齒與口唇之間;用兩條膠布以用兩條膠布以“八字法八字法”將牙墊和氣管導管固定將牙墊和氣管導管固定于面頰部(在未固定好第一條膠布之前,手不能于面頰部(在未固定好第一條膠布之前,手不能離開導管和牙墊),固定
28、導管后,隨即接復蘇球離開導管和牙墊),固定導管后,隨即接復蘇球囊正壓給氧通氣。囊正壓給氧通氣。 三、急救止血包扎技術操作流程三、急救止血包扎技術操作流程(雙人操作)(雙人操作)評估周圍環境是否安全評估周圍環境是否安全 檢查傷情檢查傷情上肢傷口的止血上肢傷口的止血上肢傷口的包扎上肢傷口的包扎傷口上肢的三角巾懸吊傷口上肢的三角巾懸吊頭部有異物外露傷口的包扎頭部有異物外露傷口的包扎結束結束三、急救止血包扎技術操作流程三、急救止血包扎技術操作流程(細節)(細節) (一)(一)評估周圍環境評估周圍環境:戴乳膠手套,環顧:戴乳膠手套,環顧四周,術者評估現場環境是否安全并報告:四周,術者評估現場環境是否安全
29、并報告:“環境安全環境安全”。對傷員說:。對傷員說:“我們是我們是120的的急救人員,現在為你急救,請配合急救人員,現在為你急救,請配合”。 (二)(二)認真檢查傷員傷情及出血情況認真檢查傷員傷情及出血情況,大,大聲報告傷情:聲報告傷情:“左前臂中段掌面有一左前臂中段掌面有一810cm大小軟組織缺損創面,廣泛滲血,大小軟組織缺損創面,廣泛滲血,中央有噴射性出血。(術者一只手將患肢中央有噴射性出血。(術者一只手將患肢抬高,另一只手采用手指壓迫傷員肱動脈抬高,另一只手采用手指壓迫傷員肱動脈止血,口述:抬高患肢止血,口述:抬高患肢2分鐘)。分鐘)。 報告第二傷情:左頂部有一報告第二傷情:左頂部有一4
30、cm頭皮裂傷傷口,頭皮裂傷傷口,傷口中有金屬異物刺入顱內,外露傷口中有金屬異物刺入顱內,外露2cm。進行止。進行止血、包扎。血、包扎。” 助手根據傷情準備物品(兩塊開口敷料,兩塊方助手根據傷情準備物品(兩塊開口敷料,兩塊方紗,一卷繃帶,四張三角巾,一張紙片,一支筆,紗,一卷繃帶,四張三角巾,一張紙片,一支筆,一個弧形針,用托盤裝好)。一個弧形針,用托盤裝好)。 (三)(三)上肢傷口的止血上肢傷口的止血。大動脈出血。大動脈出血或創面出血兇猛,應立即用指壓止血或創面出血兇猛,應立即用指壓止血法止血,接著用止血帶止血,檢查止法止血,接著用止血帶止血,檢查止血效果(捫遠端動脈搏動),記錄上血效果(捫遠
31、端動脈搏動),記錄上止血帶的部位及時間。再包扎傷口。止血帶的部位及時間。再包扎傷口。 止血帶止血法操作要點:在扎止血帶部位(上肢止血帶止血法操作要點:在扎止血帶部位(上肢在上臂上在上臂上1/3段,下肢在大腿上段,下肢在大腿上2/3段)墊襯墊,段)墊襯墊,然后扎上止血帶,檢查止血效果,大聲報出:然后扎上止血帶,檢查止血效果,大聲報出:“橈動脈搏動消失,傷口出血停止橈動脈搏動消失,傷口出血停止”。在紙片上。在紙片上記錄止血帶的部位和時間。上止血帶要求手法正記錄止血帶的部位和時間。上止血帶要求手法正確,壓力均勻,以剛阻止動脈血液流動為度。確,壓力均勻,以剛阻止動脈血液流動為度。 (四)(四)上肢傷口
32、的包扎上肢傷口的包扎:對上肢:對上肢軟組織損傷創面,用加壓包扎止軟組織損傷創面,用加壓包扎止血法包扎。血法包扎。 螺旋形加壓包扎止血法操作要點:首先檢查傷口,排除螺旋形加壓包扎止血法操作要點:首先檢查傷口,排除異物和骨折情況,然后按無菌操作原則(手接觸敷料面異物和骨折情況,然后按無菌操作原則(手接觸敷料面不能接觸創面,敷料應大于創面)將敷料覆蓋在創面上,不能接觸創面,敷料應大于創面)將敷料覆蓋在創面上,再用繃帶包扎(繃帶在腕部開始,將繃帶頭呈三角反折,再用繃帶包扎(繃帶在腕部開始,將繃帶頭呈三角反折,環行扎兩圈,然后螺旋形包扎,每一圈適度加壓壓住上環行扎兩圈,然后螺旋形包扎,每一圈適度加壓壓住
33、上一圈的三分之二,使繃帶卷邊緣保持整齊,最后平繞一一圈的三分之二,使繃帶卷邊緣保持整齊,最后平繞一圈,在近肘關節橈側結束,用繃帶扣固定。包扎方向由圈,在近肘關節橈側結束,用繃帶扣固定。包扎方向由遠向近、由內向外、繃帶卷向上包扎,壓力均勻,包扎遠向近、由內向外、繃帶卷向上包扎,壓力均勻,包扎完畢繃帶要超過敷料完畢繃帶要超過敷料5厘米,不能有敷料外露)。厘米,不能有敷料外露)。 (五)(五)三角巾懸吊上肢三角巾懸吊上肢:肘關節屈曲:肘關節屈曲8085度,貼緊胸壁,術者將三角巾展開,頂度,貼緊胸壁,術者將三角巾展開,頂角向肘關節,從傷臂與胸壁之間掖進三角角向肘關節,從傷臂與胸壁之間掖進三角巾,助手將
34、兩個邊角繞過頸部,在傷側鎖巾,助手將兩個邊角繞過頸部,在傷側鎖骨上窩處打平結,三角巾頂角在鷹咀上方骨上窩處打平結,三角巾頂角在鷹咀上方扭曲,尾部掖入上臂下部尺側,將肘關節扭曲,尾部掖入上臂下部尺側,將肘關節包住。懸吊角度包住。懸吊角度80度。肢端血液循環正常,度。肢端血液循環正常,傷員無不適感。傷員無不適感。 (六)頭部有(六)頭部有異物外露傷口的包扎異物外露傷口的包扎:不能拔除異:不能拔除異物,先固定異物,再進行包扎。物,先固定異物,再進行包扎。 有異物的傷口包扎操作要點:先檢查傷口及異物有異物的傷口包扎操作要點:先檢查傷口及異物情況,用適當的敷料覆蓋異物周圍,用三角巾制情況,用適當的敷料覆
35、蓋異物周圍,用三角巾制作固定圈在異物四周圈住,固定圈結實,中間孔作固定圈在異物四周圈住,固定圈結實,中間孔大小合適固定,高過異物,再進行三角巾帽式包大小合適固定,高過異物,再進行三角巾帽式包扎。扎。 三角巾帽式包扎操作要點:除去眼鏡及頭飾,傷三角巾帽式包扎操作要點:除去眼鏡及頭飾,傷口有敷料覆蓋,將三角巾底邊向口有敷料覆蓋,將三角巾底邊向內摺起內摺起23厘米厘米,置于置于眉弓上方眉弓上方和頭頂,將三角巾兩端經耳上方往和頭頂,將三角巾兩端經耳上方往后收,在后收,在枕后粗隆下交叉枕后粗隆下交叉,再繞回前額中央打結,再繞回前額中央打結,將結尾摺入帶邊內,將三角巾頂角輕輕拉緊固定將結尾摺入帶邊內,將三
36、角巾頂角輕輕拉緊固定后摺入帶內。包扎完成后三角巾平整,不松跨,后摺入帶內。包扎完成后三角巾平整,不松跨,不遮蓋眼睛和耳朵,傷員無不適感。不遮蓋眼睛和耳朵,傷員無不適感。 (七)整套操作要求:動作流暢、輕柔,相互配(七)整套操作要求:動作流暢、輕柔,相互配合,動作不重復、不交叉,不跨過頭部操作,不合,動作不重復、不交叉,不跨過頭部操作,不掉落物品,不阻擋評委視線。口令清楚。掉落物品,不阻擋評委視線。口令清楚。四、頸椎損傷的固定與搬運四、頸椎損傷的固定與搬運操作流程操作流程評估周圍環境是否安全評估周圍環境是否安全 固定傷者頭頸部固定傷者頭頸部測量頸部長度測量頸部長度調整頸托調整頸托放置頸托放置頸托
37、全身傷情檢查全身傷情檢查移動傷者移動傷者固定傷者固定傷者搬運傷者搬運傷者四、頸椎損傷的固定與搬運四、頸椎損傷的固定與搬運操作操作細節細節 (一)頸椎損傷的固定與搬運(一)頸椎損傷的固定與搬運原則原則 急救員正面走向傷者,表明身份;告知傷者不要做任何急救員正面走向傷者,表明身份;告知傷者不要做任何動作,初步判斷傷情,簡要說明急救目的;先動作,初步判斷傷情,簡要說明急救目的;先穩定自己穩定自己,再固定傷者,避免加重頸椎損傷;用再固定傷者,避免加重頸椎損傷;用“五形拳五形拳”的方法的方法徒手固定后再用頸托固定;統一協調,整體搬運,在移徒手固定后再用頸托固定;統一協調,整體搬運,在移動過程中保持脊柱維
38、持成一條直線。動過程中保持脊柱維持成一條直線。 (二)(二)“五形拳五形拳”徒手固定操作規范徒手固定操作規范 1.頭鎖頭鎖:傷者仰臥位,術者雙膝跪在傷者頭頂位置,并與:傷者仰臥位,術者雙膝跪在傷者頭頂位置,并與傷者身體成一直線,先固定自己雙手手肘(放在大腿上傷者身體成一直線,先固定自己雙手手肘(放在大腿上或地上),雙掌放在傷者頭兩側,拇指輕按額,食指和或地上),雙掌放在傷者頭兩側,拇指輕按額,食指和中指固定其面頰,無名指及小指放在耳下,不可蓋住耳中指固定其面頰,無名指及小指放在耳下,不可蓋住耳朵。助手中指指在胸骨正中,以便術者調整位置。朵。助手中指指在胸骨正中,以便術者調整位置。 2.胸背鎖胸背鎖:術者位于傷者身體一側,一手肘部及前臂放在:術者位于傷者身體一側,一手肘部及前臂放在傷者胸骨之上,拇指及食指分別固定于面頰上,另一手傷者胸骨之上,拇指及食指分別固定于面頰上,另一手臂放在背部脊柱上,手指鎖緊枕骨上,雙手調整好位置臂放在背部脊柱上,手指鎖緊枕骨上,雙手調整好位置后同時用力。手掌不可遮蓋傷者口鼻。后同時用力。手掌不可遮蓋傷者口鼻。3.胸鎖胸鎖:傷者仰臥位,術者跪于傷者頭肩位置,一手肘及前臂緊貼傷:傷者仰臥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社區開展消防安全檢查
- 安全環保制度匯編
- 醫院安全管理制度
-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辦公變革基于智能校園的探索與實踐
- 跨媒體音樂創作-洞察闡釋
- 基于結果和行為的混合激勵模型-洞察闡釋
- 聚酯瓶生命周期碳減排策略-洞察及研究
- 信用風險評估方法-洞察及研究
- 綠色晶體合成與多組分納米材料-洞察及研究
- 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定級評分標準
- 一級醫院醫保管理制度
- 2025年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重慶市中考數學試卷真題(含標準答案)
- 2025年內蒙古煤炭地質勘查(集團)一零九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T/CBMCA 039-2023陶瓷大板巖板裝修鑲貼應用規范
- 涂裝廠協議書范本
- 服裝立體裁剪試題及答案
- 板式家具生產工藝流程
- 《神經母細胞瘤》課件
- 植保知識無人機課件圖片
- 材料欠款擔保協議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