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經濟學思考_第1頁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經濟學思考_第2頁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經濟學思考_第3頁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經濟學思考_第4頁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經濟學思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經濟學思考 (河北工業大學管理學系 錢凱;西南財經大學保險學院 梁艷 611130內容摘要:為了探索造成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內在原因, 本文通過分析勞動力需求 的總量和結構, 勞動力供給的數量、 質量和主體觀念, 并根據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分析勞動 力市場運行情況, 建立了一個有關高校畢業生勞動力市場的系統理論分析框架, 最后根據得 出的結論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難;供給和需求;勞動力市場分割近幾年來, 伴隨著高校的規模擴大, 高校畢業生人數急遽增長, 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也 愈加嚴峻。 分析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 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反思我國的擴招政策

2、, 更好地 把握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調整相關政策措施,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更好發展。因此,對我國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研究有其必要性。1 高校畢業生就業概況高校擴招以來,我國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從 1998年的 108.36萬人增至 2007年的 557萬人,增幅達 414%,我國高校毛入學率從 1998年的 9.8%增至 2006年的 22%。從數量上看, 我國高等教育確實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一舉由精英教育階段步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 高校持續大規模的擴招,造成的直接結果是從 2002年開始高校畢業生人數急遽增長。 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為 145萬人,比上年增長 27.2%;2003年

3、為 212萬,同 比增長 46.2%; 2004年為 280萬, 同比增長 32.1%; 2005年為 338萬, 同比增長 20.7%; 2006年為 413萬,同比增長 22.2%。從 2001年到 2006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增長 235%。 1伴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持續大規模增長, 大學生就業率持續走低, 大學生就業壓力不 斷加大。表 1 20012006應屆本科畢業生畢業人數及就業率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畢業生人數(萬 114 145 212 280 338 413 就業率(% 80 80 75 73 72.6 72.6* * 該數字是教育部的

4、估計數字。資料來源:教育部公布數據該數據來自教育部門, 是以簽約率來統計的。 實際上, 這種數據對現實情況的解釋力往 往有限。同時,根據前文分析,我國近幾年高校招生人數和在校生(在學生人數呈絕對增 長態勢。由此可以判斷,在未來的幾年時間里,大學生就業難的形勢不會有明顯緩解,甚至 將更加嚴峻。 作者:錢凱(1986- ,男,四川成都人,河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經濟學系。梁艷(1987- ,女,海南萬 寧人,西南財經大學保險學院2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的探索根據經濟學原理, 勞動力市場的均衡就業量主要由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力量決定, 同時還 要受到勞動力市場運行有效性的影響 3。為了探尋造成高校畢業生就

5、業難的深層次原因,本 文將從勞動力市場需求、勞動力市場供給和勞動力市場運行有效性三個角度進行系統分析。 2.1 需求變化分析2.1.1 需求總量勞動力的需求和經濟增長有密切的正相關關系,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于 20世紀 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奧肯定律 4,即實際 GDP 的變動與失業率的變動之間存在著負相關關系。 具體關系為:失業率變動=-1/2×(實際 GDP 增長率-3%那么,GDP 增長率高于 3%時,失業率下降幅度等于增長率超過 3%部分的一半。根據這 個規律, 中國高速持續的經濟增長應該不斷降低失業率。 但由于技術進步、 產業結構的變動 等因素導致就業彈性連年不斷

6、下降,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在減弱。 2表 2 中國近幾年就業彈性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2005 2006 GDP 增長率 9.6 8.8 7.8 7.6 8.4 8.3 9.1 10.010.1 10.2 10.7就業彈性 0.135 0.143 0.150 0.1510.1230.1730.1230.1150.101 0.082 0.094資料來源:根據 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計算所得。2006年數據來自于國家統計局。 從上表數據看出,我國經濟高增長并沒有強有力地拉動就業增長,GDP 每增長一個百分 點僅拉動就業率增

7、長 0.1個百分點。 因此, 在整個勞動力市場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 高校畢 業生需求也不容樂觀。2.1.2 需求結構以上針對需求的分析只是基于對整個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總量分析, 不能真實反映高校畢 業生勞動力市場的真實情況。 因此, 本文將進一步從高校畢業生勞動力市場需求的結構角度 分析。 計劃經濟體制下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結構在改革開放后發生了劇烈變化, 而當前高校 教育體制的培養模式卻滯后于社會需求的發展。當前高等教育培養模式仍然沿襲了計劃經濟體制的色彩,對就業市場的變化反應不敏 感。一方面,高校學科設置、專業課程設置不科學,專業結構調整滯后,使畢業生所學習的 專業知識與市場需求產生結構錯位。

8、 另一方面, 伴隨著近幾年來的高校擴招, 高校的行政性 合并和綜合化趨勢更為明顯, 高校定位不清, 學科結構趨同嚴重, 專業化分工程度大大降低, 偏離了市場的需求。因此, 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在計劃經濟形成的供給導向型還未能向適應市場經濟的需 求導向型轉變, 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則充分暴露出了超前的經濟體制改革與滯后的教育體 制改革之間的矛盾。 52.2 供給變化分析我們將從勞動力市場供給的數量、 質量和供給主體的觀念三個方面分析其對高校畢業生 就業的影響。 2.2.1 供給數量根據前文的分析, 高校畢業生難就業應該歸咎于高校擴招所導致的大學生供給人數的絕 對增長。那么,我國的大學生就真的過剩

9、了嗎?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表 3 ,2001年世界大學生平均入學率為 25.6%,美國和韓國已經 遠遠超過普及教育階段 50%的指標。 而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菲律賓和泰國也分別高達 31.1%和 36.7%,而中國當時僅為 12.7%,即使到 2006年才達到 22%,仍然低于菲律賓和泰 國 2001年的水平。因此,我國高等教育即使規模擴張,大學以上學歷人口仍然只占我國總 人口的 5%,勞動力人口的 10%,這一比例不僅遠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甚至相比菲律賓、泰 國等國家也有不如 6。表 3 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大學生毛入學率國家或地區 中國 韓國 菲律賓 泰國 美國 世界 毛入學率(%12.

10、784.731.136.781.425.6注: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2002年數據。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國際統計數據因此, 我國大學生根本就沒有過剩, 而是少了。 擴招真正帶來的問題是教育資源緊張導 致人均培養費用的減少,從而降低了大學生的培養質量。下面將從數量分析轉向質量分析。 2.2.2 供給質量 如前文分析, 持續大規模擴招導致了高校畢業生供給數量的持續大幅度增長, 但更為重 要的是, 如此迅速的擴招在教育資源 投入無法同步增長的情況下必然導 致人均教育資源的占有量的大幅度 下滑, 從而嚴重影響高校畢業生的培 養質量。圖 1為擴招以來我國普通高校 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支出、 生均預算

11、 內公用經費支出情況。 這兩項支出都 呈下降趨勢。 教育資源的投入不足勢 必將影響到高校的培養質量, 同時也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投資教育的個 人成本。長期以來, 我國一直重視經濟投資而輕視教育投資。 與世界很多國家相比, 我國公共教 育經費占 GDP 的比重要小得多。表 4列出了一些國家公共教育經費占 GDP 比重的情況:圖 1 普通高校公用經費支出情況資料來源:教育部 19982005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 。 圖 2 19982005年普通高校生師比資料來源:教育部 1998 200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表 4 部分國家公共教育經費支出占 GDP 比重國家中國 美國 泰國 菲律

12、賓 韓國 日本 印度 公共教育經費占 GDP 比例 (%2.825.75.23.24.33.64.1注:其中中國為 2005年數據,菲律賓、韓國為 2001年數據,其余為 2000年數據。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國際統計數據從圖中數據可以看出,2005年中國公共教育經費占 GDP 的比重過小,不僅低于發達國 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泰國、菲律賓這些發展中國家。1998年,印度教育經費 占 GDP 比重 3.8%,2003年為 5%,我國教育經費從 2002年 的 3.41%到 2005年的 2.16%呈逐年下降趨勢。 印度與中國 的經濟發展水平接近, 高等教 育規模在世界上卻名列第三。

13、擴招過快的同時教育投 入相對呈下降趨勢,那么生均教 育資源占有量必然受到影響,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普通高校生師比的大幅上升。 1998年, 我國高等教育生師比為 11.6 :1, 然后基本上是呈逐年上升趨勢,甚至在 2002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191,即使到 2005年有 所下降,但也高達 16.85:1,比 1998年上漲了 45%。綜合以上對勞動力供給質量的分析, 由于擴招過快而同時教育資源不能同步增長, 大學 的培養質量嚴重下滑, 進一步加劇了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結構矛盾, 增加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 難度。2.2.3 供給主體的觀念除了供給質量方面的問題外,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

14、高校畢業生的 就業觀念存在著一些問題。 長期以來, 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 高校畢業生就業都是穩妥而體 面的, 但是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 往日那些所謂的體面工作的需求正不斷下降。 但是由于 中小型企業發展受限, 大多數畢業生還是傾向于在國有企業、 政府機關等部門就業。 從轉變 就業觀念來看, 目前的一些趨勢是值得提倡的, 比如自主創業。 自主創業已經得到了國家各 項政策的支持,而且這也是一種自我創造需求的方式。另外,國家的一些就業政策也是可取的,如西部志愿者計劃,基層干部計劃、邊遠地區 支教計劃等一系列就業政策, 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西部, 到邊遠貧困地區, 到縣鄉以下基層單 位等就業, 緩解地區

15、之間、 行業之間的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 緩解東部發達地區就業壓力的 同時也滿足了“西部大開發”對人才資源的需要。我們認為,當前的政策力度還不夠到位, 相關就業引導機制還不夠完善,這些就業計劃對高校畢業生的吸引能力還比較有限。因此, 政府應該制定完善的就業引導機制,打消大學生的種種疑慮,實現人才的真正自發性轉移。2.3 勞動力市場分析下面將以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分析當前中國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情況。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最先是由皮奧里(M.J.Piore 在 1970年提出的。該理論認為, 整個勞動力市場可以劃分為第一勞動力市場和第二勞動力市場。 第一市場的工資較高, 勞動 條件較好,工作崗位較有保障,職

16、業前景較好;第二市場的工資較低,工作條件差,工作具 有不穩定性和暫時性。 一般來說, 第一勞動力市場的求職者不愿意光顧第二勞動力市場, 而 第二勞動力市場的求職者根本無法進入第一勞動力市場。 7在建國初期, 我國為了快速實現國家的工業化, 采取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 為了保 證該戰略的順利實施, 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制度。 其中一直保留到現在的就是戶籍制度。 戶籍制度的直接影響就是造成了我國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以及由此而產生的 勞動力市場在地區間、 城鄉間的制度性分割。 在勞動力市場嚴重分割的情況下, 勞動力的流 動成本很高, 甚至高到足以影響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出現區域間和行業

17、間勞動力的供求結構 矛盾,勞動力資源無法得到有效配置。圖示表示了短期內大學生勞動力市場的供求變化關系。圖 A 表示東部發達地區,圖 B 表示西部欠發達地區。 東部地區勞動力的供給是富有彈性的, 需求缺乏彈性, 就業量和均衡 工資主要由需求方即企業決定。西部地區正好與之相反。 W112 2A 東部發達地區 B 西部欠發達地區圖 3 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分割圖中 W*,L*表示均衡的工資水平和就業量。在東部地區,假設大學生畢業后使得勞動 力供給曲線 S 1右移到 S 1,那么理論上的均衡點將變為(W1 , L1 ,即工資水平下降到 W 1就 業量增加到 L 1。但是考慮到工資短期內具有剛性且大學

18、生預期難以下降,于是 L 1 L1的畢 業生選擇了自愿失業。 所謂自愿失業, 就是指因為不愿意在現行市場工資率下工作而選擇不 工作的失業情況。再來看看西部地區的勞動力市場, 由于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 經濟進一步向前發 展, 勞動力需求曲線將右移至 D 2, 在工資率不變的情況下,需求量增加到 L 2。 但是由于 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分割, 向西部地區流動的高校畢業生并不多。 如果沒有大學生戶籍檔案制度,或者說向西部地區流動的流動成本很低的話,在東部地區自愿失業的那部分勞動力 L1 L1就可以自由流動到西部地區。如此一來,西部地區供給曲線右移至 S2,均衡就業量 大大提高,工資水平也有所上升

19、。整個國家的勞動力市場的供求更加平衡,勞動力資源得到 了更有效的配置。 因此,當勞動力流動成本不存在或很小,勞動力市場沒有制度性分割時,原先在發達地 區的“自愿失業”的大學生可以轉移到西部不發達地區,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后再自由選擇 是否回到發達地區繼續工作。但是,由于嚴格的戶籍檔案制度的限制,導致大學畢業生擔心 一旦到基層或者不發達地區工作后,要想再流動回大城市就難了。所以,他們寧愿選擇在大 城市漂著,正所謂“寧要北京一張床,不要西部一套房” 。 2.4 主要結論 1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并沒有有效帶動就業,就業彈性過低,勞動力需求增長有限,不 能吸納高速增長的高校畢業生群體。 2由于我國教育體制改

20、革嚴重之后于經濟體制改革,當前教育體制下培養模式無法適 應市場的變化,勞動力供給和需求結構性矛盾突出。 3自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一舉由精英教育步入大眾化教 育階段。 高校擴招導致大學畢業生人數的大規模絕對增長, 但這不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本 質原因。 從勞動力市場的供給看, 大學生就業難來源于擴招速度的過快與教育資源投入增長 的遲緩, 從而降低了大學生的培養質量。 擴招造成的不單單是大學生供給數量上的絕對增長, 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大學生供給質量上的相對下滑。 而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念也沒有從精英教 育的思維中轉變過來。 4我國勞動力市場的體制性分割所形成的高流動成本,造成了

21、地區、行業間的供需不 平衡,結構性矛盾嚴重,發達地區的自愿失業與欠發達地區的需求缺口同時存在。 3 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 大學生就業難源于多方面的原因, 同時也確實給我們的社會尤其是大學 生們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但這也未必就是壞事, 至少它可以促使我們更多地對我們的高校擴 招和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反思, 促使我們更合理地調整對高等教育的投入, 促使政府進一步 完善我們的勞動力市場。下面根據本文得出的結論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1當前“資本驅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利于大學生需求的創造,政府應當努力調整 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增加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為高校畢業生創造更大的就業市場, 緩解就業壓力。 2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促進高等教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