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15分鐘Word文檔(2)_第1頁
新建15分鐘Word文檔(2)_第2頁
新建15分鐘Word文檔(2)_第3頁
新建15分鐘Word文檔(2)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酸雨(-) 酸雨的發現 近代工業革命,從蒸氣機開始,鍋爐燒煤,產生蒸汽,推動機器;而后火力電廠星羅齊布,燃煤數量日益猛增。遺憾地是,煤含雜質硫,約百分之一,在燃燒中將排放酸性氣體 SO2;燃燒產生的高溫尚能促使助燃的空氣發生部分化學變化,氧氣與氮氣化合,也排放酸性氣體NOx。它們在高空中為雨雪沖刷,溶解,雨成為了酸雨;這些酸性氣體成為雨水中雜質硫酸根、硝酸根和銨離子。1872年英國科學家史密斯分析了倫頓市雨水成份,發現它呈酸性,且農村雨水中含碳酸銨,酸性不大;郊區雨水含硫酸銨,略呈酸性;市區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鹽,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氣和降雨:化學氣候學的開端中提出“酸雨”一專

2、有名詞。 (二)酸雨的概念 和形成的原因(1)酸雨的概念 什么是酸? 純水是中性的,沒有味道;檸檬水,橙汁有酸味,醋的酸味較大,它們都是弱酸;小蘇打水有略澀的堿性,而苛性鈉水就澀澀的,堿味較大,苛性鈉是堿,小蘇打雖顯堿性但屬于鹽類。科學家發現酸味大小與水溶液中氫離子濃度有關;而堿味與水溶液中羥基離子濃度有關;然后建立了一個指標:氫離子濃度對數的負值,叫pH值。于是,純水(蒸餾水)的pH值為7;酸性越大,pH值越低;堿性越大,pH值越高。(PH值一般為0-14之間)未被污染的雨雪是中性的,pH值近于7;當它為大氣中二氧化碳飽和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可以反應CO2+H2O=H2CO3生成碳酸。而

3、其PH值 約為5.6。這樣的雨水不叫酸雨,被大氣中存在的酸性氣體污染,pH值小于5.65的雨叫酸雨。(2)酸雨形成原因 酸雨主要是人為地向大氣中排放大量酸性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物有一氧化碳、烴類、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懸浮顆粒等,其中二氧化硫形成的硫酸(可占65%-70%)和氮氧 化物形成的硝酸(可占25%-30%) 酸雨主要是由于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引起的。大氣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主要來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燒,其中二氧化硫停留在大氣中,在一定的條件下則形成了酸雨。而人類活動造成的酸雨成分中,以硫酸為最多,一般約占60一65,硝酸次之,約30,鹽酸約5,此外還有有機酸約2左右。硫酸

4、主要是因為燃燒礦物燃料釋放的二氧化硫,其中最大的排放源是發電廠、鋼鐵廠、冶煉廠等,還有家家戶戶的小煤爐。目前全世界人為釋放的二氧化硫每年約16億噸。硝酸是由氮氧化物形成的。氮氧化物氣體主要是在高溫燃燒的情況下產生的。 工業生產、民用生活燃燒煤炭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硫,燃燒石油以及汽車尾氣排放出來的氮氧化物,經過“云內成雨過程”,即水汽凝結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結核上,發生液相氧化反應,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經過“云下沖刷過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過程中不斷合并吸附、沖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氣體,形成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實驗一:雨水pH值的測試(以蘭苑中學為主要測定區域,以鶴煤醫院等

5、為對比區域)1、 調查實驗日期:2014年5月7日至5月16日2、 實驗原理:pH試紙能測定雨水的pH值3、 實驗工具:雨水收集器(自制)、pH試紙4、 實驗方法: 在下雨前,將干凈的雨水收集器(仿照書本上用空飲料瓶改制)放置在天臺上或高處(避免其它非雨水物質進入),讓雨水自然積累在雨水收集器內。 停雨后,及時收回雨水收集器,用pH試紙測定瓶內雨水的pH值,做好記錄。記錄還包括這次降雨離上次降雨有多長時間,如果連續幾天降雨,則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測定pH值,測完后倒凈瓶中雨水,洗干凈后再放上天臺連續收集降雨,看看連續數天的降水的pH值有沒有變化,有變化時,應取數據的平均值為準。5、 觀察記錄表:次

6、數收集地點降雨時間PH值蘭苑中學5月7日12:35鶴煤醫院5月7日14:40實驗中學5月7日14:00湘江中學5月16日14:306、 根據測得不同區域雨水的pH值和實地環境考察,分析討論得出:區域不同,其雨水pH值也應不同。從表中得知,我們所測的雨水PH值與實際相差較大。眾所周知,韶鋼是酸雨現象比較嚴重的地區,其廠區附近的雨水的PH值應明顯呈酸性。但由于當時韶鋼并沒有進行正常生產,且由于我們手頭上的測量工具較為簡陋,加之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如:所測酸雨的點的范圍有限;采集雨水樣本的個數不足;當時的風向、當日的溫度、濕度和周邊環境建設的優劣等,也是引起PH值偏差較大的原因。實驗(二)酸雨的危害

7、1、 調查實驗日期:2015年3月11日至4月30日2、 實驗原理:酸雨對植物的芽、葉的生長有害,影響其正常發育,它還會腐蝕各種建筑材料、金屬材料。3、 實驗工具:采樣瓶(自制)、膠頭滴管4、 實驗方法; 將干凈的采樣瓶(即飲料瓶,需透明)裝入用濃硫酸調配好的自制“酸雨”(PH=3-4),把所需的植物(小草)、鐵絲、石灰石準備好。 每天準時往植物滴入10滴“酸雨”,鐵絲、石灰石分別用“酸雨”浸泡。 本實驗分3組,每組都有一個相應的參照物。 在1個多月內,看有沒有異狀發生,即可知道“酸雨”對不同物質的影響。 每天仔細觀察并記錄好每一時期(可10天為一周期)各物質的現象,在后期可進行歸納總結。觀察記錄表:實驗 研究對象現象實驗時間植物(小草)方式:滴加雨水鐵絲方式:浸泡石灰石方式:浸泡3月11日3月21日3月22日4月1日4月2日4月12日4月12日4月21日4月22日4月20日5、 實驗分析與結論: 從表中得知,酸雨對于植物、鐵絲、石灰石,即有關農作物葉、芽,金屬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