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重點筆記_第1頁
《傷寒論》重點筆記_第2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3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傷寒論1.1. 我國第一部辨證論治的專書是東漢末年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張機)所著的 傷寒論。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它的出現標志著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的確立。2.2. 被后人尊為醫中之圣的醫家是張仲景3.3. 張仲景奮發學醫 “乃勤求苦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4 4傷寒雜病論包括傷寒 、金匱兩部分,傷寒主論外感熱病,兼論內 傷雜病;金匱主論內傷雜病,兼論外感熱病5 5傷寒論全書十卷,共 397397 條,2222 篇,113113 方(實際為 112112 方,其中有一方只有 方名,沒有藥物)6 6傷寒論有兩種版書,一是宋版本,

2、二是成注本。宋版本原刻本已佚失,今有 明代趙開美的復刻本,又稱趙刻本。成注本是金代成無己注解的。原書雜病部 分后經整理為金匱要略7 7傷寒論的價值一是創立了六經辨證的體系。二是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 三是立法嚴謹,處方精湛,具有典范作用。8 8傷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傷寒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如內經 所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難經所說: “傷寒有五,有中風,有 傷寒, 有濕溫;”狹義的傷寒是指外感寒邪, 感而即發的疾病, 是五種中的傷寒。 如傷寒論所說: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 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9 9六經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

3、陰而言 1010、既是辨證的綱領,又是論治的準則,是指傷寒論的六經。1111六經病證的綱領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陽明之為病,胃腸實是也。2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闕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 止。1212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陰陽為總綱,表、實、熱屬陽,里虛、寒 屬陰。1313六經辨證與八綱辨證的關系六經辨證是辨證論治的綱領,八綱辨證是對疾 病的病位、性質總的概括,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如太陽、陽明、少陽 即三陽,三陽病屬熱證、

4、實證; (柴葛解肌湯)。太陰、少陰、厥陰即三陰,三 陰病屬寒證、虛證。如傷寒論所說: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為陽也;無熱惡 寒者,發為陰也;1414傳變傳,是指病情循著一定的趨向發展;變,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條件下, 不循一般規律而起著性質的傳變1515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有三:一是正氣的強弱;二是感邪的輕重;三是治療 的當否1616.循經傳一一按照六經的次序相傳(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1717越經傳不按六經的次序而是隔經相傳1818直中病邪不經三陽經而直接侵入三陰經1919里證出表是指病邪從三陰經的病變轉為三陽經的病變2020合病凡兩經或三經的癥證同時出現 2121并病凡一經病證未罷

5、,另一經病證又起,稱并病2222兩感互有表里的兩經同時受邪,如少陰與太陽2323壞病誤治以后病情惡化,即“壞病者,即變證也。 ” 2424太陽主升陽明主合,少陽主樞。 (太陽主表,陽明主里,少陽主半表半里) 2525六經病癥的治則扶正祛邪。即扶正:扶陽氣存陰液2626五個一分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有一分白苔便有一分表證;有一分陽 氣便有一分生機;有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存的一分血,便保一分命32727四個久久病入絡,久病入血,久病入腎,久病乃虛2828七癥一脈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 目眩。(小柴胡湯)脈弦2929試述六經病的治則扶正祛邪,即扶陽氣存陰液。三陽

6、病以祛邪為主:太陽 病汗法;陽明病,清法、下法;少陽病,和法。三陰病以扶正為主:太陰病, 溫法;少陰病,寒化扶陽抑陰,熱化育陰清熱;厥陰病,寒溫并用3030表里同病的治則一是先表后里,為常法;二是先里后表,是變法,是指里 證為急,應先治里后治表;三是表里同病,治表里不去,治里表不解,應表里 兼顧,敦輕敦重而治之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第一1 1陽病屬表證。其病理:風寒入侵,衛陽被遏,營陰凝滯,為傷寒表實證(感 受寒邪);若榮衛不和,若衛強營弱,為中風表虛證(感受風邪) 。其證型有:太 陽表證、太陽里證兩大類(太陽經證、太陽腑證) 。表證(經證)為傷寒、中風、 溫病;里證(腑證)為蓄水證和蓄血證2 2太

7、陽病本證分類一是太陽中風證,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方用桂枝湯。二是太陽傷寒證,辛溫發汗,宣肺平喘,麻黃湯。三是表郁輕證,辛溫小發其汗,桂麻各半湯(桂麻各半湯,風疹此方良)3 3表郁輕證表證日久,不得汗解,以發熱惡寒呈陣發性為表現特點的風寒表證4 4太陽病脈證提綱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5 5浮脈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有余,主表證,亦主虛證6 6寸口定位掌后高骨是謂關,關前為陽(寸脈) ,關后為陰(尺脈),左手心肝 腎,右手肺脾命,上主上,中主中,下主下,浮取為陽,沉取為陰。7 7診脈的要領滑壽(滑伯仁) 診家樞要云:“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按、尋, 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

8、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舉即浮取;按即沉取; 尋即中取。”48 8太陽病的分類有三: 一是中風(第 2 2 條);二是傷寒(第 3 3 條);三是溫病(第6 6 條)9 9太陽中風證主要脈證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表虛證)1010惡寒重,發熱輕,表寒證;發熱重、惡寒輕,表熱證;發熱輕、惡風自汗,太 陽中風證(表虛證) 。1111緩脈一息四至,來去怠緩,主濕又主脾胃虛弱。 (緩者脾虛也,緩者濕盛也, 緩者主虛也。)1212太陽傷寒證主要脈證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 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1313緊脈脈來繃急,狀若牽繩轉索、主寒、主痛、主宿食。1414

9、溫病的主要特點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1515 是指陣發性四肢抽搐。1616辨病發于陽, 病發于陰病有發熱惡寒者, 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 發于陰也。1717 辨傳變與欲解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 脈數急者,為傳也。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1818 太陽病本證包括中風表虛證;傷寒表實證;表郁輕證。1919 中風表虛證主癥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2020 桂枝湯證(兼證)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 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2121 陽浮而陰弱輕按浮取為陽,重按沉取

10、為陰,指脈象浮緩。2222 桂枝湯的功效解肌祛風,調和營衛。2323 桂枝湯的病理風邪襲表,營衛不和。52424 桂枝湯的注意事項有五:一是啜熱粥;二是溫覆衣被;三是中病即止;四是 病重可晝夜服藥,乃至二、三劑;五是忌生冷、油膩。2525 應用桂花枝湯的體會一、本方可用于營衛不和的自汗;二、可用于汗出惡風 的鼻炎;三、本方既是辛溫解表劑, 又是強壯脾胃的重要方劑; 四、本方可用于 感 冒后出現的頭腦不清楚(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五、本方治療頭痛 的好方劑,但風邪偏盛,可灼加祛風之藥羌活。但若偏溫,適當加入烏梅、五味 子。2626 太陽中風證汗出的機理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

11、衛強,故使汗出。 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2727 徐大椿云:“桂枝湯為驅風圣藥。 ”2828 太陽中風證, 邪氣較重的證治太陽病, 初服桂枝湯, 反煩不解者, 先刺風池、 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2929 學習 2424 條的體會一、本條提了出病重藥輕,針藥并用的治法;二、感冒病 人可用按摩,拔罐的方式在風池、風府穴治療。三、風池、風府乃太陽經的要絡, 藥力不宜輸通,右采用針刺的方法治之。四、反煩不解者,不要誤認為是變證的 煩(白虎湯證),其鑒別點:桂枝湯證仍在,只添一個煩,屬病重藥輕。3030 太陽病,浮弱脈的證治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3131 學習 4242 條的體

12、會一、表證汗法以后,脈浮弱持表證,宜桂枝湯,其目的不 要發汗太過;二、太陽病、頭痛、項強、惡寒、脈浮弱者,宜桂枝湯。告誡后人 脈象變化就不要再用麻黃湯。3232 發汗大小方劑比較大青龍湯發峻汗,麻黃湯發大汗,桂麻各半湯發小汗,桂 枝湯發微汗。3333 桂枝湯脈浮數證治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 枝湯。34.34.學習本條(5757)的體會一一主之:即非它莫屬;宜,是可以先擇,不是唯一 的治法;6半日許復煩,臨床表現為煩悶不適或胸悶;桂枝湯的主脈浮,浮數 不是不可以用桂枝湯;用桂枝湯治療胸悶的前提是感冒后出現的胸悶可以治之; 桂枝湯的加減:遇嘔吐者加半夏,食欲不振加麥芽。

13、35.35.表證治禁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之,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36.36.學習本條(4444)的體會一一有表證,不可攻下為常法;仲景告誡攻下邪氣 內陷是錯誤的治法;一般表證都見發熱,不要誤用牛黃解毒丸等寒涼之品; 外感發熱病人大多見有便秘,此時應以解表為主;既能解表,又能通便,又不 引邪入里,可選用寒溫條辨的升降散, (升降散內用僵蠶,蟬蛻姜黃大黃摻)37.37.誤用下法,表證仍在的治法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 浮為在外,而反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3838 學習本條( 4545)的體會一般表證,誤用下法,邪氣內陷,若脈浮,表證仍

14、 在,仍可應用解表之法,宜桂枝湯。3939 辨表里證治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 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4040 學習本條( 5656 條)的體會辨別表里證的關鍵是小便清濁與否,清者在表, 濁者在里。4141 表證誤下,邪氣未見內陷的表現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 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42.42.學習本條(1515 條)的體會一一表證誤下,有氣上沖,說明邪氣仍在表,可用 桂枝湯;心臟病氣上沖胸,乃水飲所做,可用桂枝湯加桂枝或桂枝湯合苓桂術 甘湯。(苓桂術甘湯,水飲心悸嘗)43.43.自汗出的病理和治療病常自汗

15、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 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而。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 枝湯。44.44.學習本條(5353 條)的體會一一營衛不調,既可見于外感表證,亦可見于內傷 雜病的自汗;7自汗由外感可引起,內傷亦可引起,外感乃風邪,內傷乃營衛不調,其病機相同,總屬營衛不調;徐大椿說:“自汗與發汗迥別,自汗乃榮衛相 離,發汗使榮衛相合。”張錫駒說:“衛為陽,營為陰,陰陽貴乎和合,營衛不 和,如夫婦之不調也。”桂枝湯可用于無發熱惡風的自汗,不加增減。(指征:汗出不溫。)45.45.發熱汗出的病理和證治病人藏無他病,時發汗,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 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

16、愈,宜桂枝湯。46.46.古人云:“寸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陽;尺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陰。47.47.學習本條(5454)的體會 本病在衛而不在營;先其時發汗就是在未發熱 汗出以前發汗,有截斷療法的持點。尤如治療瘧疾肆作前2 2 小時服藥一樣。若 汗后復發汗,可出現大汗淋漓,損傷正氣。48.48.桂枝湯禁例有五: 一是表實證, 不可應用:“桂枝本為解肌, 若其人脈浮緊, 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二是濕熱內蘊者不可應用: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喜甘故也” ;三是里熱證,吐膿血 者不可應用:“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 ;四是邪熱內陷,不可

17、用桂枝 湯:“發汗后,汗出而喘,無大熱者,不可更行桂枝湯” ;五是壞病不可更行桂枝 湯:“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 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49.49.辨證論治的原文“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詒之。 ”50.50.學習桂枝湯禁例的體會一一脈浮緊的表實證不可應用;濕熱內蘊,(舌苔黃膩)不可就用;里熱證的汗出,不可應用;服桂枝湯嘔吐者不可應用;壞 病不可應用。51.51.桂枝兼項背強幾幾證“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 湯主之。”852.52.桂枝加葛根湯的功用解肌祛風,升津舒經。53.53.就用桂枝加葛根湯的體會一一本

18、方以汗出惡風,項背強幾幾為指征;服用本方不須粥;葛根有升提津液,舒經的作用;本方可用于汗出惡風的頸錐病54.54.桂枝兼喘證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湯。55.55.- 學習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的體會本方可用于汗出惡風的感冒咳嗽; 本方可用于老年人咳喘;喘家可用本方。5656 桂枝兼陽虛癥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 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5757.應用桂枝加附子湯的體會-本方可用于陽虛自汗;可用于中風表虛證兼手足逆冷者;本方可用于表證過汗,出現的惡風證候;本方可用于風濕性 關節炎以手指關節疼痛著為佳。5858 桂枝兼胸滿證治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

19、之。5959.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的應用體會- 脈促胸滿的心臟病,可用桂枝去芍藥湯;寒熱,咳嗽桂枝去芍藥加杏仁湯主之;頭痛,口渴,咳 嗽,惡寒,桂枝去芍藥加杏仁花粉湯主之;寒邪凝滯便秘,腹脹而痛,可用桂 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大便堅,小便自利的風濕病可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6060 桂枝兼營氣不足身痛證(新加湯)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 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仲景新加湯,桂枝加參藏)6161.學習新加湯的體會一一發汗后身疼痛屬不榮則痛;脈沉遲者,如內經 云:“其脈沉者,營氣微也, ”“遲者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本方可用于用發散 藥后,或祛風濕藥后,疼痛加重者

20、;本方可用于產后或人流后關節疼痛;心 下痞硬,少腹無力的用瀉下藥仍大便秘結,可用本方96262 歸芪建中湯與新加湯的臨證鑒別二者均用于不榮則痛的產后或人流后的關 節疼痛。所不同的:歸芪建中湯是以手足夏季熱、冬季涼或兼有面色恍白,胃脘 疼痛為指證。無汗后疼痛加重;新加湯是以發汗后疼痛加重為指證或用祛風濕藥 止痛反而加重6363 傷寒表實證(傷寒八證、麻黃八證)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 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6464 傷寒表實證的病機風寒外束,衛陽被遏,營陰郁滯65.65.學習本條 (3535) 的體會一一柯韻伯說:“太陽主筋,諸筋者,皆屬于節,故 骨節疼痛”;過腰部的經脈

21、有五:沖、任、督、帶、足太陽膀胱經,故腰痛,同 時應明白經期帶多腰痛的原理;服麻黃湯不須粥;本方是辛 5 5 發汗峻劑,發大汗,臨證應用不可太過,以防損傷正氣66.66.關于脈象不同用麻黃湯一是“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二是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67.67.- 學習 5151、5252 的體會 麻黃湯不一定非脈浮靜,脈浮而數者均可應用;麻黃湯的禁忌脈象一脈細數;應用麻黃湯一定是八證,關鍵是無汗。用量以6g6g為佳,甘草 3g3g。若胃氣虛弱,可加生姜三片,大棗兩枚68.68.服麻黃湯后可能出現的反應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 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

22、,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 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69.69.目瞑閉目懶睜,不喜強光刺激70.70.學習本條(4646)的體會一一服麻黃湯后,出現鼻衄乃以衄代汗,俗稱紅汗, 切不可用冷水敷頭部; 本方用于風疹塊; 風寒表證, 出現衄血是治愈的現象, 如 4747 條云:“太10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只要有表實證,不管 是出血與否,均可用麻黃湯。如 5555 條:“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 湯主之”71.71.太陽陽明合病,太陽為主的治法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 宜麻黃湯。72.72.- 學習本條(3636)的體會醫宗金鑒說:

23、“太陽陽明合病,下利不嘔者, 是里氣實不受邪也,若喘而胸滿,是表邪盛氣雍于肺間也。邪在高分之表,非結 胸也,故不可下,以麻黃湯發表通肺,喘滿自愈矣。”傷寒九十論云:“太陽陽明合并證。仲景法中有三證,下利者葛根湯,不下利嘔逆者加半夏,喘而胸 滿者,麻黃湯也,治以麻黃湯,得汗而解。 ”73.73. 麻黃湯禁例是“咽喉干燥者,不可發汗。”是“淋家,不可發汗,發汗 必便血。”是“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痣。”是“衄家,不可發 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睜?,不得眠。”是“亡血家,不可發汗, 發汗則寒?而振”是“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痛,與禹與糧丸” 是“病人有寒,復發汗,胃

24、中冷,必吐?”是“脈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 汗解之。假令尺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74.74.學習麻黃湯禁例的體會一一咽喉乃三陰經所過之處,如張錫駒說:“脾足太陰之脈,挾咽,腎足少陰之脈循喉嚨,肝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后,皆三陰 經脈所循之處也,三陰精血虛少,不能上滋于咽喉,故“咽喉干燥者,不可 發汗”。淋家表現的癥狀很像感冒,不要當感冒去處理;瘡家,雖身疼 痛,屬不榮則痛,故不可發汗;衄家不可發汗,乃“血汗同源”之故; 亡血家不可發汗,如針經(靈樞)云:“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亡 血發汗則陰陽俱虛,故寒栗而振搖”。陰虛有熱不可發汗;陽虛胃寒 不可發汗;氣血俱虛不可發汗

25、,如長路玉說:“尺中脈遲, 不可用麻黃湯發汗,當頻與小建中和之。 (老師用歸芪建中湯)75.75.寒兼項背強幾幾證(葛根湯證)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 根湯主之。(葛11根湯內麻黃襄,二味加入桂枝湯76.76.應用葛根湯的體會一一本方可用于牛皮癬,以頭部為甚(頭部乃上半身牛 皮癬)葛根用量一般在 60g60g 左右;本方可用天治療肩周炎;葛根湯方麻 黃劑量不宜過大,一般以 6g6g為佳,一般小于桂枝劑量。77.77.太陽與傷寒兼嘔利證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不利,葛根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不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78.78.學習(3232、3333)的體會一一太陽與陽明合病

26、,表邪入里,邪犯腸胃,見下 利,內迫陽明,胃氣上逆見嘔吐,下利嘔其病機相同,均是表邪入里,正如 陳無己所說:“邪氣外甚,陽不主里,里氣不和,氣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 不嘔,里氣上逆而不下者,但嘔而不下利,與葛根湯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 逆氣。太陽陽明合物,泄瀉者,葛根湯主之,不必再加止瀉藥物。因為“表 解里自和”。再說葛根有解表兼解表升津止利之功。79.79.太陽傷寒兼里熱證(大青龍湯證)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 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80.80.大青龍湯的禁忌證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劂逆,筋 惕肉 ,此為逆也。81.81.大青龍湯的病理風寒束表,里有郁熱。8

27、2.82.大青龍湯的證型表寒里熱,表里俱實。 (寒包火)83.83.大青龍湯的功效辛溫解表,兼清里熱。84.84.太陽傷寒兼風濕證治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陽證 者,大青龍湯發之。85.85.學習大青龍湯證的體會應用本方以不汗出而煩躁為指征; 本方以表寒里熱(寒包火)為特點;本方麻黃花 18g,18g,生石膏 15g15g,桂枝 6g6g,甘草 6g6g,生姜三片,大棗五枚,生在發汗,兼除里熱,尤如龍升雨降。本方不 宜久服,因發峻汗,以防損傷12陽氣。胸中煩躁,自覺屋隘莫能客,脈洪大 可用大青龍湯加天花粉主之; 頭痛如噼,身如被杖, 煩躁無汗, 目赤口干, 可用大青龍湯加竹葉治

28、之;本方可用天風濕病;老年人用本方劑量一定 要小。8686 太陽傷寒兼水飲證治(小青龍湯證)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 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 之。(小青龍湯治水氣,喘咳嘔噦渴利微,姜桂麻黃芍藥甘,細辛半夏兼五 味)8787 小青龍湯療效判斷指征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 已,喝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88.88.應用小青龍湯的體會一一本方應用的指針是表寒內飲,即胃脘痞滿,咳嗽氣喘,即可應用;應用本方劑量尤為重要,以3g3g 為佳,細辛 1.5g1.5g;因本方所致癥狀有干嘔,口渴,下利,小便不利等,都是由于水飲阻滯所致,

29、 不必再加止渴利尿的藥物;古人云:渴與不渴可辨里證之寒熱;虛實之辨見,故“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暑天水浴而致咳,遇寒加劇,小青龍湯主之,三拗湯亦主之;夏季多衣,背惡寒,咳吐稀痰,小青龍湯 治標,都氣丸治本。89.89.應用桂麻各半湯的體會一一本方臨證用于治療風疹塊,見面紅,身癢; 本方劑量麻黃湯與桂枝湯的比例是 1:11:1,不是麻黃湯的一半, 桂枝湯的一半, 而是取麻黃湯 1/31/3 量,桂枝湯 1/31/3 量的合方。90.90.應用桂二麻一湯的體會一一本方可用于惡寒發熱,形似瘧,一日二發; 本方可用于惡寒振栗,頭痛腰痛,咳嗽痰少,舌苔白厚而滑,脈浮緊,先予 桂二麻一湯,藥后寒熱

30、已除,但少腹拘急,食欲不振,改用小建中湯。 (小 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藏,更加飴糖補中氣,虛勞腹冷服之瘥)91.91.應用桂枝二越婢一的體會本方是桂枝湯與越婢湯2:12:1 劑量的合方; 風水:13發病急,來勢猛,水腫先從頭面、眼瞼開始,然后遍及全身,以腰以 上腫甚為特點(風、實、肺):陰水:發病緩,來勢徐,水腫先從足面開始,然后遍及全身,以身以下腫甚為特點(虛、脾、腎):桂二越婢一湯 用于治療風水(陽水) ,以風邪偏甚者為佳。9292 內經去: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余,為身熱無汗。是以脈澀,知陽 氣擁郁而汗出不徹。9393 辨虛證實證發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

31、胃 氣,與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硝黃草)94.94. 學習本條(1010)體會尤在涇說:“汗出而惡寒者,陽不足而為虛也, 為芍藥甘草附子治之是已;汗出而不惡寒但熱者,邪入里而成實也,然不可 以峻攻,但與調胃承氣和其胃氣而已。”古人云:氣有余便是火,氣不足 便是寒;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氣主煦之,血主濡之。95.95.辨寒熱真假病人身大熱, 反欲得衣者, 熱在皮膚, 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 反不欲近衣者,塞在皮膚,熱在骨髓也。96.96.表里先后的治則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 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四 逆湯中姜附草,三陰厥逆

32、太陽沉)97.97.梔子豉湯證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 , 梔子豉湯主之。98.98.心中懊 指心里煩郁特甚,使人有無可奈何之感。99.99.虛煩證候名稱,煩者熱也,煩者心煩也;虛,非指正氣之虛,乃是與有 形之實邪相對而言。 虛煩,雖無實邪, 但卻有火熱之郁, 故又可稱為“郁煩” 。100.100.麻杏石甘湯證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熱喘麻杏石甘湯,肺熱咳嘣此方良)101.101.學習麻杏石甘湯的體會一一本證汗出而喘,非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此處汗 出是熱迫津液14外泄,故不可用桂枝湯;汗出用麻黃的機理是重在宣肺,配 石膏乃麻

33、黃一倍,以制其辛溫之性,轉為涼清熱,但里熱熾盛,一可以制約 麻黃辛溫,二可清熱。102102白虎加人參湯證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103103.學習本條的體會一一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有用桂枝湯治之,有用 白虎加人參湯治之,其鑒別點看是否有四大一黃癥;四大一黃癥:大汗、 大熱、大渴、脈洪大;白虎加人參湯加天花粉可治療糖尿病。104104 里熱下利證(葛根芩連湯證)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 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105.105. 表邪未解,又有里熱下利。 (協熱利) 葛根黃芩黃連湯,甘草四般治二陽, 解表清里兼和胃

34、,喘汗自利保安康)106.106. 葛根湯與葛根芩連湯的鑒別二者都是太陽陽明合病,均治下利,葛根湯 以表實證為主,辨證關鍵在于無汗,使表解里自和;葛根芩連湯是以里熱為 主,關鍵在于汗出。107.107.應用葛根芩連湯的體會一一用于熱痢(下痢不爽,肛門灼熱,脈濡數);可用于既有表證,又有泄瀉的病證;可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可用于 小兒中毒性腸炎。108.108. 心陽虛證有四個方證:一是桂枝甘草湯證; (心陽虛的心悸證) :有補益 心陽的功效,“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 湯主之”;二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 (心陽虛煩躁證) ,有補益心陽,鎮 潛安神的功效。“火逆下之,

35、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三 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證(亡心陽驚狂證) :有補益心陽,鎮驚安神的功效:“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四是桂枝加桂湯證(心陽虛奔 豚證):有15溫通心陽,平沖降逆的功效: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 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 桂枝二兩也。”109109火逆因火而致逆,即誤用火療而發生的變證。110110 奔豚為證候名, 是以小豬的奔突狀態來形容患者自覺有氣從少腹急起直 沖胸咽,發作憋悶欲死,痛苦異常,時發時止的證候。11111

36、1 學習桂枝甘草湯的體會本方是治療心陽虛的輕證, 以心下悸欲得按者 為指證;本方桂枝 18g18g,甘草 9g9g 頓服;古人有辛甘化陽,酸甘化陰之說。112.112.學習桂枝龍骨牡蠣湯的體會一一本方可用于心陽不足引起的煩躁失眠, 內經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故陽虛出現煩躁。113.113.學習桂枝加桂湯的體會桂枝加桂湯的劑量:桂枝15g15g、白芍 10g10g、生 姜三片、大棗 1212 枚、甘草 6g6g;本方可用于氣從少腹沖至心的心悸;本 方可用于風濕病, 有下肢發涼, 繼而全身, 多見舌質胖嫩, 苔白滑。 據此意, 桂枝加桂是肉桂、 桂枝之爭,創立了推氣散, 其組成為桂枝、

37、肉桂、片姜黃、 甘草; 若脾陽虛微甚者, 加丁香, 若兼有泄瀉者, 將不換金正氣散合入。(平 胃散 + +藿香、半夏) 平胃蒼術陳樸草,燥濕健脾療效好,加入藿香與半夏, 湯名不換正氣散)。114.114.陽虛兼水氣證(苓桂甘棗湯證)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苓 桂甘棗湯證主之115.115.苓桂甘棗湯的功用溫通心陽,化氣行水116.116.應用苓桂甘棗湯的體會本方一般多配伍在它方應用,如柴平湯合苓桂術甘湯就蘊含著苓桂甘棗湯(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黨參甘草從;更加黃芩16生姜棗,少陽為病此方宗。平胃蒼術陳樸草,燥濕健脾療效好。丿本方可用于冠心病,即小柴胡湯加桂枝、茯苓117117 苓桂術甘湯

38、證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 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苓桂術甘湯主之118118 金匱云:“脈得諸沉,當責有水”119119 金匱云:“病痰飲者,當以聞藥和之”120.120. 應用苓桂術甘湯的體會一一本方以胃脘痞滿,逆氣上沖,眩暈為指征其 人背寒冷如掌大, 苓桂術甘湯主之本方多與柴平湯配合應用背部如掌大 發熱,亦可應用。121.121. 厚姜甘半參湯證發汗后,腹脹滿,厚姜甘半湯主之。 (厚姜甘半湯黨參 湯,脾虛氣滯腹脹康)122.122. 應用厚姜甘半參湯的體會一一本方用于虛寒腹脹,效果甚佳;虛寒腹脹 的指征;金匱云:“病腹滿者,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 ”“

39、腹滿時減, 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 ”本方 可用于術后排氣不暢,本方蘊含在柴平湯中123.123. 小建中湯證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124.124. 小建中湯的配伍特點 本方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而成。具有調脾胃,和陰 陽,補營血之功效,外和營衛,內益氣血,安內以攘外,有表里兼顧之妙125.125.應用小建中湯的體會一一本方是治療虛勞的主方;虛勞,氣血陰陽均虛,補氣有礙于補血、補陰;補血有礙于補氣;補陰有礙于補陽;補陽有礙于補 陰;就在涇的觀點,應當建中為主,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血得復,陰陽 氣血得補。“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甘故也”即有嘔吐

40、者,不宜應用。宗內經胃氣出于中焦之所,本方可用于胃腸性感冒。17126.126. 桂枝人參湯證(脾虛蒹表證)一一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 禾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127.127. 協熱而利一一協者,合也、同也。熱者,指表熱不去而下利也。128.128. 桂枝人參湯的功用溫中解表129.129. 應用桂枝人參湯的體會本方即理中湯加桂枝本方可用于脾胃虛寒 的泄瀉而兼有輕度的表證(理中丸主理中鄉,甘草人參術干姜,嘔利腹痛陰 寒甚,或加附子總扶陽)。130.130. 真武湯證一一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潤| |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

41、之(真武湯壯腎中陽,茯苓術芍附生姜)。131.131. 身潤動一一身體筋肉跳動。132.132. 振振欲擗地一一即身體振顫,站立不穩,而欲仆倒在地。133.133.身潤動的機理一一內經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虛不能 溫養筋脈,故身潤動(即筋肉跳動)134.134. 苓桂術甘湯證與真武湯證的區別一一二者均屬陽虛水停,但真武湯重點在 腎,病勢重,有少陰陽虛證;苓桂術甘湯證,重點在心脾,病勢輕,以水氣 上沖為主。135.135. 心陰陽兩虛證治(炙甘草湯證)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136.136. 應用炙甘草湯的體會一一本方可用于早搏本方可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 以腕關節疼痛

42、為主。137.137. 太陽蓄水證一一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 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 主之138138水逆證中風發熱, 六七日不解而煩, 有表里證,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 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139139水逆是蓄水重證的一種表現,可見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水入即吐。140.140. 學習蓄水證的體會一一口渴不一定是陰虛,水飲阻滯的口渴用無苓散主 之。津液損傷18的口渴,不可大口飲水,應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風濕病有外濕,內濕之分,外濕者汗之,內濕者利之,可用胃苓湯主之。141.141. 蓄水證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

43、,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 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 氣湯。(桃核承氣硝黃草,桃仁桂枝加之好) 。142.142. 蓄水證與蓄血證的區別蓄水證外邪隨經入腑, 邪與水結,膀胱氣化不利; 蓄血證熱入下焦血分,邪熱與瘀血互結;小便不利者為蓄水;小便自利者為 蓄血。143.143. 結胸證 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 關脈沉,名曰結胸也。144.144. 藏結 證侯名,其證與結胸相似,但病變性質不同,是臟氣蓄衰,陰寒凝 結的一種病證。145.145. 大陷胸湯證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

44、湯主之。(大陷胸湯硝遂黃,瀉熱逐水破結良) 。146.146. 結胸三證脈“沉緊”,“心下痛”,“按之石硬”。147.147. 結胸證的禁忌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148.148. 小陷胸湯證(小結胸證)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小陷胸湯連夏蔞,寬胸開結滌痰周)149.149. 應用小陷胸湯的體會一一本方應用指征: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或滑;本方可用于胃脘疼痛;本方合小柴胡湯可用于冠心病,心肌炎,名 曰小柴胡加瓜蔞湯。150150痞證自覺心下痞塞的一類病證,以胃脘部痞滿阻塞為主癥151151 大黃黃連瀉心湯證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

45、連瀉心湯主之152.152.應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的體會 本方用于熱痞;后世在本方的基礎上加 黃芩,又名三黃瀉心湯19153.153. 附子瀉心湯證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154.154. 應用附子瀉心湯的體會一一本方用于熱痞兼陽虛證,即里熱外寒。應用 本方應煎一小時,附子有毒155.155. 半夏瀉心湯證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湯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下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 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 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156.156. 應用半夏瀉心湯的體會一一本方應用的指征,滿

46、而不痛,此為痞;本方 可用于腹瀉,尤其是寒熱錯雜的泄瀉,以熱多寒少為主本方可用于慢性結 腸炎引起的腹瀉,可加枳實10g.10g.157.157.- 生姜瀉心湯證傷寒汗出 , ,解之后 , ,胃中不和 , ,心下痞硬 , ,干噫食臭 , ,脅下有水 氣, ,腹中雷鳴 , ,下利者 , ,生姜瀉心湯主之 . .158.158. 干噫、食臭噫同噯,干噫、食臭即噯氣有食物氣味159.159. 古人云:“噫者,飽食之氣,即噯氣也。 ”160.160. 應用生姜瀉心湯的體會本方以干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為指證;可用于急性胃腸炎。161161 . 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附子瀉心湯、大黃黃連瀉

47、心湯臨證 應用區別半夏瀉心湯以胃脘痞滿,下利嘔吐為指證;生姜瀉心湯以腹 中雷鳴下利為指征;甘草瀉心湯以下利、干嘔、心煩為指征;三者同屬寒熱 錯雜之痞證,以嘔、利痞為特點;大黃黃連瀉心湯用于熱痞;附子瀉心湯用 于里熱外寒兼表陽虛的痞證。162162水痞證治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 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63163.學習本條的體會一一口渴、小便不利,不要認為是陰虛和津傷,乃水飲阻滯,津液不能上承之過。水痞可用胃苓湯,附桂理中五苓湯。20164164痰氣痞的證治(旋復代赭湯證)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 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湯主之。165.165.應用

48、旋復代赭湯的體會一一本方可用于曖氣,亦可用于嘔吐,還可用于呃逆;本方應用的指征以噫氣不出為特點。166.166.上熱下寒證(黃連湯證)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欲嘔吐者,黃 連湯主之。167.167.應用黃連湯的體會所謂“胸中有熱” ,臨證即指牙痛,咽喉疼痛,口瘡,口苦等上部熱象。所謂“胃中有邪”,是指胃脘部的疼痛;本方可 用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改用進退黃連湯。168.168.黃連湯與半夏瀉心湯的區別黃連湯即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二者雖 反一藥之差,但主治各異;半夏瀉心湯主治寒熱錯雜痞證,以嘔吐、泄瀉為 主,寒藥多于溫藥;黃連湯主治腹中痛,欲嘔吐,重用黃連加桂枝,以溫藥 多于涼藥為主,即

49、寒多熱少,黃連湯;熱多寒少,半夏瀉心湯。169.169.陰虛證忌用灸法微數之脈, 慎不可灸, 因火為邪, 則為煩逆, 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170170 學習火逆證 116116 條的體會微數之脈,慎不可灸,不是單純的指用灸法, 而是指陰虛的病人慎用溫熱藥物,否則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二1 1 陽明病屬里實熱證;其病理為外邪入里化熱,胃熱傷津;證型有: 陽明熱證(陽明經證) 。陽明實證(陽明腑證) 。陽明經證以四大一黃證 為主要表現,代表方:白虎湯。陽明腑證以痞、滿、燥、實、堅為主要 表現,代表方:大承氣湯。2 2 陽明病的成因陽明病由太陽

50、病轉屬而來的,叫“太陽陽明” ;由少陽 病轉變而來的,21叫“少陽陽明” ;素體陽盛,感受外邪,出現的陽明實熱 證,叫“正陽陽明”;此外,三陰病轉成陽明的, 以太陰病多見, 所謂“實 則陽明,虛則太陰。”3 3 陽明病提綱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4 4 胃家實是指整個胃腸道充滿邪氣,邪氣盛則實,邪入陽明發熱,正 盛邪實,以里實熱,證為特點。5 5 陽明病病因病機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 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 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6 6 脾約胃熱腸燥,津液受傷,使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以致大便秘者, 叫

51、做“脾約”7 7 太陽陽明的成因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 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 便難者,此名陽明也8 8 陽明病的主脈主證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 不惡寒,反惡熱也。9 9 陽明病主脈傷寒三日,陽明脈大。1010 白虎湯證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表里俱熱) ,白虎湯 主之。1111 白虎湯加人參湯證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 加人參湯主之12.12.應用白虎湯及白虎加人參湯的體會本方的指征是四大一黃證; 熱深厥亦深的真熱假寒證,可用白虎湯;陽明病的脈大或脈滑(滑脈 無寒證);熱傷津液可用白

52、虎加人參湯;陽明病,背惡寒,乃汗出肌 疏之過。13.13.豬苓湯證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二 苓澤瀉滑石膠)14.14.小承氣湯證陽明病, 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 小承氣湯主之。(小 承氣湯樸實黃,狂譫痞硬上焦強,增入羌活名三化,中風痹實可消祥)2215.15.大承氣汽證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16.16.陽明病三急下癥一是“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 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二是“陽明 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三是“發汗不解,腹滿痛者, 急下之,宜大承氣

53、湯”17.17.學習大、小調胃承氣湯的體會三承氣湯的應用指征是痞、滿、燥、實、堅;三承氣湯的力度: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便秘 結乃腸枯津燥(無水不能行舟) ,可用增液承氣湯。增液承氣湯乃養陰增 液,小承氣湯乃行氣通便(增液承氣元地冬,枳實厚樸大黃能)大承 氣湯的應用指征:以三急下證為主,以目中不了了;熱迫津液,大汗; 腹滿痛汗出急下之。18.18.治療手汗的體會一一屬脾胃虛弱者,可用六君子湯;屬心氣不足的, 可用炙甘草湯;屬陽明經證的,可用白虎湯;屬陽明腑證的用大承 氣湯。19.19.脾約證治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 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20.20.趺

54、陽脈即足部動脈,侯脾胃之氣21.21.陽明病下法禁忌一是少陽協熱未盡,不可攻下,如“傷寒嘔多,雖 有陽明證,不可攻之”。此乃少陽陽明合病,可用大柴胡湯主之(大柴胡 湯白芍芩, 半夏大黃枳棗姜)。二是病位在上部的尚未入腑者, 不可攻之, 如“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 。三是陽明腑實未成者,不可攻之,如“面 合色赤,不可攻之” 。四是三陽合病者,不可攻之, (表邪未解,里實未 成)如“口苦咽干,腹滿而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不可攻之” 。五是 胃中虛冷,不可攻之。如“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 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 。22.22.茵陳蒿湯證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

55、不能發黃也,但頭 汗出,身無汗,23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 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23.23.劑頸而還“劑”同齊,即齊頸而止的意思 , ,茵陳蒿湯治黃疸,陰陽寒 熱細推詳。陽黃梔子大黃入,陰黃附子與干姜;亦有不同茵陳者,仲景梔子柏皮湯2424 陽黃兼表的證治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麻黃連翹赤小豆,桑杏姜草大棗投)2525 應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體會用于瘀熱在里, 外受風邪的蕁麻疹;可用于白癜風2626 寒濕發黃(太陰發黃)的證治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 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27.27. 學習陽明發黃證的體會一

56、一黃疸的形成一是無汗,二是小便不利; 黃疸的治則,根據它的形成,所以治黃疸一要發汗,可用麻黃連翹赤小 豆湯,二要利小便,可用茵陳五苓散;黃疸除濕熱發黃外,還應當注 意寒濕發黃,如仲景云:“于寒濕中求之”可用茵陳術附湯,柴平湯; 古人有:“小便利者,術附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五苓散。 ”可供28.28.陽明辨中風、中寒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29.29.陽明中寒,欲作固瘕證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 足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 谷不別也。30.30.欲作固瘕是因胃中虛冷,水谷不消而結積的病患,其特征為大便初 硬后溏。31.31.

57、學習本條的體會固瘕即初頭硬后便溏,乃胃寒脾虛之過,自當溫胃散寒,健脾除濕,柴平湯加丁香肉桂法。手足然汗出,仲景一用大承氣湯(熱迫津液外泄);二是胃中虛冷, 欲作固瘕之故, 即后世所說, 脾虛引24起的手汗,可用香砂六君子湯。3232 胃中虛冷的禁忌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3333 陽明病辨虛證實證實則譫語,虛則鄭聲。3434 鄭聲語言重復,聲音低微,多見于虛寒重證的后期階段。3535 久虛陽明病的外證陽明病,法多汗,反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 此以久虛故也。(196196)3636.學習 196196 條的體會-老年人身癢如蟲行皮中,乃氣虛津虧,治以益氣生津,以充汗源,清解陽明,以制

58、邪熱,白虎加人參湯;陳無己說: “胃為津液之本,氣噓津液少,病則反無汗,胃侯身之肌肉,其身如蟲 行皮中者,知胃氣久虛也。”可參考用益胃湯。關于蟲行皮膚的見解: 一是金匱認為:蟲行皮中乃水濕停滯;二是臨證蟲行皮中乃風 氣欲去也。三是久虛病人,蟲行皮中,乃胃氣久虛故也。辨少陽病脈證并治第三1 1 . 少陽病屬半表半里,其病理為:邪入少陽,樞機不利,正邪分爭;證型 為:半表半里證。治法:和解為主,代表方:小柴胡湯,忌汗、吐、下三 法。2.2.少陽病的提綱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3.3.少陽中風治禁少陽中風, 兩耳無所聞, 目赤,胸中滿而煩者, 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4.4.學習本條(264

59、264)的體會-不要一見耳聾,就認為是腎虛,因為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乃膽經循行路線,故可用柴胡加龍 骨牡蠣湯治之。(柴胡龍骨牡蠣湯,黨參半夏甘草從,更加黃芩同姜棗,桂 枝茯苓熟軍康)。5 5 少陽傷寒忌汗證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 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256 6 學習本條的體會傷寒, 脈弦細,頭痛發熱者, 屬少陽,仲景未提出治法, 但告誡人們不可用汗法。根據弦者肝脈也,細者,血虛也,應診為肝郁血 虛,當用逍遙散治之。7 7 小柴胡湯證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 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

60、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渴者,小柴胡湯主之。8 8 小柴胡湯證的加減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樓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 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 微汗愈。若渴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9 9 脈況緊,亦可用小柴胡湯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 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1010 三陽病亦可用小柴胡湯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