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學校代碼: 10246學 號: 043053358碩 士 學 位 論 文基于.net的學校知識管理平臺構建院 系:軟件學院專 業: 軟件工程姓 名:壽智振指 導 教 師: 劉 玲 博士完 成 日 期: 2006年03月01日目 錄摘要4ABSTRACT5第1章緒論61.1研究背景61.1.1引言61.1.2教育信息化浪潮61.1.3知識管理將成為教育信息化的熱點71.2研究的主要內容81.3研究的意義81.4論文內容安排9第2章知識管理理論及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102.1知識102.1.1知識的概念102.1.2知識的轉化112.1.3隱性知識的轉化模式122.2知識管理142.2.1知識管理概
2、念及其核心思想142.2.2知識管理的模型、框架和模式152.2.3知識管理過程和技術162.3知識管理在教育領域的應用172.3.1教育領域的知識管理172.3.2教育知識管理中的知識類型192.3.3知識管理在學校應用中將面臨的挑戰202.3.4提高學校知識管理應用水平的對策20第3章學校知識管理平臺的建設設計方案223.1系統的建設目標223.1.1整合現有的應用系統223.1.2系統應具備的主要特點233.2系統的設計原則243.3系統的標準化243.3.1教育資源的字段定義標準243.3.2學課分類取值標準253.4系統的軟硬件配置253.5系統的體系架構設計263.5.1多層體系架
3、構263.5.2知識管理系統的三層架構283.5.3多層體系結構的特點293.6系統的開發平臺303.6.1.net技術303.6.2Visual Studio .NET 2003開發平臺303.6.3系統開發的軟件框架323.7系統的功能設計333.7.1系統的主要功能333.7.2具體的功能設計343.8系統設計353.8.1系統模型353.8.2工作原理363.9系統知識庫共享體系結構設計373.9.1學校的知識流模型373.9.2知識庫的建立和維護373.9.3知識庫共享體系結構38第4章學校知識管理平臺的關鍵技術及其實現404.1統一的用戶認證功能404.1.1權限分配系統的功能需求
4、404.1.2權限分配系統的技術解決方案404.1.3系統中的實現效果414.2教師辦公室功能424.2.1教師辦公室的功能需求424.2.2教師辦公室的技術解決方案424.2.3系統中的實現效果434.3學生成長記錄袋功能434.3.1學生成長記錄袋的功能需求434.3.2學生成長記錄袋的技術解決方案434.3.3系統中的實現效果444.4家長聯系袋功能454.4.1家長聯系袋的功能需求454.4.2家長聯系袋功能的技術解決方案454.4.3系統中的實現效果454.5教案管理功能的具體實現464.5.1教案管理系統設計464.5.2數據庫設計484.5.3實現效果504.5.4教案添加功能的
5、源碼分析54第5章總結585.1研究總結585.2進一步的工作59參考文獻60謝辭61論文獨創性聲明62摘要學校先期信息化建設停留在信息管理的層面上,主要以校務管理和教育資源管理為主,沒有能實現知識增值的知識管理解決方案。學校知識管理平臺建設目前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成熟的案例系統可以參考。系統運行于國際互聯網的環境下,有較高的安全性要求,同時系統部署的軟硬件平臺也日趨多樣化,系統的架構應遵循開放的原則。采用.net技術、B/S多層架構體系,有利于提高系統的安全性與效率性,能夠滿足與平臺無關的開放性要求。構建基于.net技術的學校知識管理平臺,尤其是促進學校隱性知識的管理和共享,探索學校知
6、識管理的有效模式,對促進學校信息化建設和提高教師信息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為知識管理平臺在學校中的推廣應用積累系統建設的實踐經驗。論文主要以構建學校知識管理平臺為背景,以實現知識共享、知識創新理念為目標,根據學校知識管理的具體知識對象,特別是隱性知識,通過目標分析建模,創建共享知識庫,構建知識共享創新平臺。探討教學過程中知識的有效管理,如教案、論文、課件、試題庫、讀書筆記、教學隨想等。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初等教育學校知識管理門戶網站系統,管理學校教學過程中知識的發布、共享、交流、轉化和創新,為學生、教師、家長提供一個統一的知識交流共享平臺。分析學校知識管理系統的架構,明確學校知識系統中
7、需要管理的知識類型和共享的形式,兼顧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不同特點,根據知識的轉化規律,在系統中設計相適應的功能模塊。論述利用.net技術構建一個高效、安全的學校知識管理平臺的設計方案,討論系統構建的關鍵技術點,并以教案管理為例闡述系統的實現細節和開發源碼。關鍵詞:知識管理,知識共享,知識創新,B/S體系,.net技術ABSTRACTStaying on the level of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schools premature information-based construction was based on school administratio
8、n and the managerment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without providing any solution on the increment and management of knowledge.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terrace in China has just started ,theres no system of mature case to consult. The system circulating in international internet requ
9、estes higher safety meanwhile,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terrace deployed by system,the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should follow the liberal principle .Adopting the technique of .net and B/S multi-layer structure system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raise the safety and efficie
10、ncy of the system,and can satisfy the request of the opening unrelated to the terrace.Based on the technique of .net,the terrac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of practical meaning especially on promoting the management and share of school recessive knowledge,exploring effective mode
11、s of school hnowledge management and promoting schools information struction and developing teachers information attainment.It also gaine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the population of the terrac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schools.With the terrac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know
12、ledge management as background ,share and innovative ideas of knowledge as the target,and the exact target in school knowledge management especially recessive knowledge as the basis,this paper is going to talk about establishing modes,knowledge bank for share and constructing terrace for share and i
13、nnovation by analizing the target.Its going to inquiry into the effective mod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eaching such as teaching plans,thesises,exercise banks,reading notes,teaching essays,etc.Its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website system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imary educatio
14、n on the basis of internet,which would manage the release,share,communication,trans form and innov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ovide a uniform terrace of knowledge share and communication for students,teachers and parents.Its going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school knowledge management,definite the typ
15、e and share form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needed in school knowledge system,taking account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recessive and dominant knowgedge and design proper functional modules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knowledge conversion.Its going to discuss the design plan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
16、e and safe terrace for school knowledge management with .net technique,the key technique i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practical details and development of source code in system with teaching plans as examples.Key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constructing,B/S,.net 第1章 緒論介紹論
17、文課題相關的研究背景、研究內容、研究意義及論文的內容安排。1.1 研究背景1.1.1 引言隨著社會的發展,學校所處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世界范圍來看,科技飛速發展、生產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而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取決于人才的競爭、科技的競爭,也就是知識的競爭,社會正在向知識型和學習型轉變。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將取代土地、勞動、資本與機器設備,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這對教育在數量、質量、效益、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學校對知識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較強的創新能力。教育信息化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知識管理(KM)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提出的全
18、新理念,KM就是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集體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知識管理作為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管理的新模式,近二十年來在西方教育領域得到了大力推廣和應用。在國外,西方發達國家圍繞“打造知識鏈,構建知識新競爭力”這一核心思想,在教育領域中已率先推行知識管理,大大提高了教育的質量和效益。在國內,也已有單位開始研究學校知識管理,但通過創建知識庫對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實現知識的共享與創新,以達到記錄、評價、反思教學過程和教學思想的成熟的知識管理軟件國內還沒有。1.1.2 教育信息化浪潮隨著信息時代的進一步發展和向知識型社會過渡,信息日益成為一種重要的資源,作為支持國家發展的基礎教育也逃不開信息化浪潮的影響。目
19、前,信息化、網絡化的熱潮正在以極快的速度發展著,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與學習方式,網絡和信息技術為學校和員工提供了協同工作和交流學習的新模式。Internet技術的應用帶來了各層面上的深刻影響,大量的學校與教育主管部門正紛紛將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Internet環境下的應用開發中去,并在此環境中不斷地開拓各種各樣的應用領域。國家教育部提出的“校校通工程”的目標,正是為在Internet這種特殊的環境下開展應用建設作出了標準與統一均衡的發展綱領。但“校校通工程”只是一個總體的發展目標,只是工作的開始,事實上如何梳理現有的應用需求,如何充分利用已經建設好的校園網絡,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對本校教育資
20、源進行組織化、系統化管理,象管理學校資產一樣來管理教師、學生的知識,以達到知識的共享創新,已是一個十分迫切的課題。而現在大多數學校的教育資源管理只是一個簡單的信息管理過程,不能達到教學資源的共享利用,創新發展。隨著教師的調動和退休,學校的教學資源不能實現積累式發展;學生也只是通過學生檔案庫,學生成績庫來實現簡單管理,沒有真正的把學生的學習過程納入管理;家長對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也很難掌握,只能通過學校有限的幾次家長會來了解。當然有些學校也使用了一些校園網管理平臺,這些軟件可以歸類以下幾種:(1)校園網管理平臺。是一個全校校務管理的大系統,管理學生成績、校產、財務等,是校園OA系統,只是一個工作的
21、記錄平臺。如方正電腦公司的校園網管理平臺、浙大的ZDNET校園網解決方案;(2)資源信息庫系統。這些平臺提供了相當多的教學資源素材,學校教師只要調用這些素材馬上可用于教學,但沒有知識交流和創新機制。如百年樹人集團的中小學教學資源庫;(3)學校教學資源管理平臺。只是對學校教育資源進行簡單的集中管理。如北京中小學校管理信息系統,平臺把本校教學的教案等教學資源內容簡單上傳。以上各種軟件對學校的教育資源管理只停留在信息管理的層面,是一個靜態的、相對固化的結構,主要是完成信息的不斷堆砌,很少考慮使用者的角色、行為和習慣。教育資源沒有進行互動的管理機制,沒有進行增值的解決方案。1.1.3 知識管理將成為教
22、育信息化的熱點我國是教育大國,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在教育領域建設知識管理系統已經是一個十分迫切的課題。這主要是基于以下五方面考慮:(1)學校實現“校校通”以后,互聯網上已累積了幾十億計的網頁,數以兆兆計的文字材料,可以說是人類有始以來最大的,最開放的資料倉庫。這些數據、資料、信息如何才能加工、轉化為易于共享、創新的知識呢?(2)各級學校和各級教育部門都在準備建設網絡資源庫、網絡課程、遠程學習平臺等,如何設計、組織、運行、管理這些網絡上的教育資源才能夠獲得更好的效果?(3)如何實現學校教師的知識共享、創新?(4)如何實現學生個人知識管理的有效性、針對性?(5)校內及校外如何形成知識開放、共
23、享、創新機制?知識管理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信息化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這是因為實現“校校通”以后,一方面是學校作為知識管理的基礎單位,作為教學工作的直接參與者、服務者,學校肩負著實施日常教學工作和調控管理的責任。另一方面,學校又具有面向社會、家長的服務職能,逐步成為社會的知識傳播和共享中心。隨著學校局域網絡的完善,信息管理系統的發展,各個學校已經擁有了相當規模的資源庫,也具備了對內、對外提供信息和應用服務的基礎條件,校園網絡已經成了在校園內外,人與人之間協同工作的基礎。網絡存在的目的便是協作,教與教之間的協作,教與學之間的協作,學與學之間的協作。在校園內外,四種基礎的人群對象:學校行政領導、教師、學
24、生、家長,都有通過網絡進行協同的需求。而要實現高層次上的協同,一套適合學校的知識管理平臺是目前學校所急需的。構建學校知識管理平臺,通過對學校教學資源的整合共享來創建知識庫,實現知識共享創新。把教師的教學過程記錄下來、把教師教的思想記錄下來、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記錄下來,可以檢驗教師教的質量,學生學的效果,可以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以實現教師對自己教學的反思和改進。1.2 研究的主要內容論文主要以構建學校知識管理平臺為背景,探討教學過程中知識的有效管理,如教案、論文、課件、試題庫、讀書筆記、教學隨想等。結合紅樹林學校知識管理軟件平臺的開發,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初等教育學校知識管理門戶網站系統,管理學校教學
25、過程中知識的發布、共享、交流、轉化和創新,為學生、教師、家長提供一個統一的知識共享創新平臺。分析學校知識管理系統的架構,明確學校知識系統中需要管理的知識類型和共享的形式,兼顧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不同特點,根據知識的轉化規律,在系統中設計相適應的功能模塊。論述利用.net技術構建一個高效、安全的學校知識管理平臺的設計方案,討論系統構建的關鍵技術點,并以教案管理為例闡述系統的實現細節和開發源碼。1.3 研究的意義學校先期信息化建設停留在信息管理的層面上,主要以校務管理和教育資源管理為主,沒有知識管理的解決方案。以知識管理理念為核心,根據學校知識管理的具體知識對象,特別是隱性知識,通過目標分析建模,
26、創建共享知識庫,構建知識管理平臺。通過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知識的交流共享實現知識增值,對整個學校知識的創新和共享進行有效管理。學校知識管理平臺建設目前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成熟的案例系統可以參考。系統運行于國際互聯網的環境下,有較高的安全要求,同時系統部署的軟硬件平臺也日趨多樣化,系統的架構應遵循開放的原則。采用.net技術、B/S多層架構體系,有利于提高系統的安全性與效率性,能夠滿足與平臺無關的要求。構建基于.net技術的學校知識管理平臺,尤其是促進學校隱性知識的管理和共享,探索學校知識管理新模式,對促進學校信息化建設和提高教師信息素養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為知識管理平臺在學校中的
27、推廣應用積累系統建設的經驗。1.4 論文內容安排論文全文由五章組成,第一章是緒論,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是論文的主體,第五章是結束語:l 第一章 簡要介紹論文課題的相關研究背景、研究內容和研究的意義;l 第二章 從知識的概念出發,引入知識管理理論及其核心思想,介紹知識管理的模型、框架和模式,知識管理過程和技術,在此基礎上分析知識管理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知識管理在學校應用中將面臨的挑戰及相應的對策;l 第三章 以第二章的理論和技術為基礎,具體論述了學校知識管理平臺的建設設計方案,包括系統的建設目標、設計原則、平臺標準化、軟硬件配置、體系架構設計、開發平臺、功能設計、系統設計、知識庫共享體系結構設計
28、等內容;l 第四章 探討學校知識管理系統建設的關鍵技術點:統一的用戶認證技術、教師辦公室功能、學生成長記錄袋功能和家長聯系袋功能,提出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案;并以教案管理功能為例,詳細介紹系統的實現細節和部分源碼,闡述系統的開發過程;l 第五章 是本文的結束語。第2章 知識管理理論及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從知識的概念出發,引入知識管理理論及其核心思想,介紹知識管理的模型、框架和模式,知識管理過程和技術,在此基礎上分析知識管理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知識管理在學校應用中將面臨的挑戰及相應的對策。2.1 知識2.1.1 知識的概念關于知識定義,我國教育學教科書和辭海傾向于把它定義為“客觀事物的屬性與聯系的反映,
29、是客觀事物的主觀印象。”這一定義來自哲學的認識論,強調知識來源于外部世界這一唯物主義觀點。知識的分類沒有統一標準,就像盲人手下的大象,從不同的側面有不同的說法,分類的不同只是因為研究方向偏重的不同,(1)經貿合作與發展組織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一書采用“4-W”分類法把知識分成:l 知道什么的知識(Know-what)關于事實的知識;l 知道為什么的知識(Know-why)原理和規律方面的科學理論;l 知道怎樣做的知識(Know-how)技術和訣竅方面的知識;l 知道是誰的知識(Know-who)人力資源方面的知識。1(2)在現代經濟社會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從知識的存在特征上進行分類,即分為顯性知識
30、和隱性知識,最早對知識提出顯隱之分的是波拉尼(Michael Polanyi):l 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指大部分的、能夠表達和交流的、存在于個體內部或外部的理論知識。它可以用正式的語言、符號、數字、形象等明確表達,如語言描述、數學公式、說明書、文檔等。 1 經貿合作與發展組織,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1998年2 波拉尼,個人知識,1958l 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是難以表達或不能以符號系統直接在個人和組織之間交流的、個體內部的經驗知識。隱性知識主要表現或植根于個人行動、經驗、理想、價值觀、情感、洞察力、直覺和靈感。2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劃分不是
31、絕對的,事實上,任何知識都含有隱性的維度和顯性的維度。羅納德(Leonard)等人用一個連續體來描述知識:在連續體的一極,是完全隱含的,存在于大腦和意識中的個人知識;而在連續體的另一極,則完全是明晰的、可編碼的,并可以為他人獲得的知識。大多數知識則存在于連續體兩極之間。32.1.2 知識的轉化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隱性知識像霧一樣,彌漫在人的意識活動中,是人類知識融會貫通、觸類旁通的關鍵,而顯性知識則像粒子一樣,離散地存在于意識活動中,像網絡一樣把認識之網提擎起來。隱性知識是顯性知識的基礎,顯性知識是由隱性知識轉化而來的,它們不僅互為前提,而且在一定條件下,還以螺旋體的形式
32、相互轉換,其相互轉化的過程就是知識的共享和創新的過程。SECI模型描述了兩種類型知識相互轉化的四種模式,知識的轉化模式如圖2.1:圖2.1知識轉化的SECI模型 3 Leonard,”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in group innovation.” 1998(1)社會化,是在個體間分享隱性知識,這是人類知識傳播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模式。在師傅帶徒弟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轉化,是一個分享經驗,形成共有的思維模式和技術能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參與者不使用語言也可以從別人那里獲得隱性知識,如徒弟僅憑經驗、模仿和實踐就可以學會手藝。社會化的學習過程可以掌握創新和技術的核心
33、,大量經驗、訣竅和直覺都是在書本上得不到的;(2)外化,是對隱性知識的顯性描述,將其轉化為別人容易理解的形式,是典型的知識創新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將自己的經驗、直覺和想象轉化為語言可以描述和表達的內容,這是一個將感性知識提升為理性知識,從想象轉變為概念的過程。由于顯性知識可以借助網絡、出版物等先進技術進行傳播,因此將隱性知識顯性化是促進隱性知識廣泛傳播的關鍵性步驟。這項工作在知識管理中是難度最大的;(3)內化,意味著新創造的顯性知識又轉化為組織中其他成員的隱性知識,是典型的學習交流、知識共享過程。對于學習型組織,如果組織的成功經驗、典型案例能夠快速便捷地為所有成員所用,就可以大大提升組織
34、的工作效率,壓縮生產新知識的成本和時間;(4)組合,是組合各種不同形式的顯性知識,將零碎的顯性知識進一步系統化、綜合化。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是一個建立重復利用知識體系的過程。它重點強調的是信息采集、組織、管理、分析和傳播,強調信息整合和集成。但在這一過程中,信息并不是單純的累積和疊加,而是在不斷信息聚合過程中產生新的認識和理念。2.1.3 隱性知識的轉化模式隱性知識主要表現或植根于個人行動、經驗、理想、價值觀、情感、洞察力、直覺和靈感。隱性知識的特點是高度的自主性和直接性,非形式化和系統化。隱性知識包含技術層面和認知層面,技術層面的隱性知識指具體的訣竅、手藝、技巧以及來源于實踐的經驗;認知
35、層面的隱性知識指思維模式、信仰和知覺力,它反映不同層面的人對事物的看法和對未來的憧憬。隱性知識可以細分為個體的隱性知識和組織的隱性知識:個體的隱性知識與個人有密切的關系的,它包含有技術要素、認知要素、經驗要素、情感要素和信仰要素;組織的隱性知識是個體隱性知識創新的基礎和催化劑,它也具有上述四種要素,但是,它的表現方式和作用是不同的。機構成員長期以來所共同經歷的生產過程、事件、心理和認知體驗構成了組織隱性知識的基礎,長期形成的約定俗成的運作方式是以一種不言自明的默契形式存在。新知識總是來源于個體,隱性知識轉化的起點是個人隱性知識;同時,考慮到隱性知識本身可以分為個人隱性知識與組織隱性知識,因此隱
36、性知識轉化可分為三種類型:個人隱性知識,組織顯性知識、組織隱性知識。在轉化過程中,綜合隱性知識轉化的人與技術兩個維度,發掘組織成員頭腦中的隱性知識有三種模式:如圖2.2圖2.2隱性知識的轉化過程(1)個人隱性知識個人隱性知識,組織成員將隱性知識通過言傳身教、面對面交流等方式傳遞給組織內的其他成員。這是人類知識傳播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模式,最突出的表現便是師傅帶徒弟,通過知識的轉化分享經驗,形成共有的思維模式和技術能力。這種學習過程中掌握的是創新和技術的核心,大量經驗、訣竅和直覺是在書本上得不到的。但是,這種“潛移默化”具有相當大的局限性,不管是師傅還是徒弟,都沒有掌握技能背后系統化的原理;(2)
37、個人隱性知識組織顯性知識,組織成員自己將一部分隱性知識清楚地表達出來,轉變成顯性知識,再通過某種技術平臺與組織的其他成員共享。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組織的運行機制和人才配置會頻繁地發生變化,通過組織成員在長期交流中形成組織隱性知識的機會相對來說越來越少。為了有效地解決組織隱性知識的積累與共享問題,很多高科技組織利用知識管理軟件,讓機構成員實時共享彼此之間的成果與經驗,在這一過程中個人的隱性知識轉化成為可供其他成員借鑒和共享的顯性知識。這種模式的主要方式是通過必要的技術條件,使得員工自己將所擁有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并組合轉化為系統化的顯性知識。(3)個人隱性知識組織隱性知識,組織成員的隱性知識在
38、團隊中通過隱喻、類比、模型等方式,為組織的其他成員所掌握。新的隱性知識總是從個人開始,繼而在組織的層次上通過交談、討論、分享經驗和觀察,知識被具體化。組織將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過程:首先,用隱喻連接相互矛盾的事情或念想:其次,通過類比化解這些矛盾;最后,將創造出的新概念明確化,并建立一個模型,讓其他人都能共享到這些知識。當然,諸如隱喻、類比、模型之類的專有名詞,都不過是理想形式。在實際生活中,它們往往很難區分,這三個術語概括了組織將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整個過程。 2.2 知識管理為了更系統地管理知識資產,實現知識資產增值,知識管理被提上議事日程,成為信息管理學的一個熱門的前沿領域。由于各界學者對知識的
39、理解各有千秋,同樣,作為以知識為管理對象的知識管理,目前也還沒有一個被大家廣泛認可的定義,但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從人力資本角度出發,強調創造條件以利于個人之間知識的交流共享來促進知識的創新,即知識的交互;另一類則從結構性資本角度出發,強調利用信息技術實現知識方便地獲取、存儲、傳遞和共享,即知識的結構化。2.2.1 知識管理概念及其核心思想知識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這一概念,是1998年美國著名財經雜志福布斯在題為“迎接知識經濟”的文章中首次提出的。但到目前為止,關于知識管理還沒有一個標準的、清晰的定義。以下是幾個主流定義:l 知識管理就是運用集體的智慧,
40、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也就是說,知識管理就是對知識進行管理和運用知識進行管理的學問。(卡爾.弗拉保羅)l 知識管理是幫助人們對擁有的知識進行反思,幫助和支持人們進行知識交流的技術,并幫助人們獲得知識來源,促進他們之間進行知識的交流。(維納.艾莉)l 知識管理是一種從組織的無形資產中創造價值的過程,是一種以知識為基礎的體系,集人工智能、軟件工程、組織流程改進、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行為概念之綜合體 。(Liebowitz)l 知識管理是指通過管理手段,使知識的獲取、儲存、應用、流通、傳播更合理化、更優化;使知識更充分地發揮其創造價值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識。這是目前為大家引用比較多的關于知識管理的定
41、義。綜合分析以上各種定義,知識管理的概念至少包含以下四方面的涵義:知識管理是組織用來創造、儲存與運用知識的一個過程;知識管理能有效地促進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的相互轉化,特別是促進隱性知識的外化;知識管理關注人本資源的建設;知識管理的目的在于提升組織及組織成員的生產力和創新力,從而提升組織的績效。知識管理是通過對知識的獲取、存儲、應用、流通過程進行管理,實現知識的共享和創新,以提高知識本身效用的工具、手段及方法。進行知識管理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群體的協作過程創新知識、共享知識、利用知識,并將知識直接作用于提高群體效率和竟爭力。因此知識管理的核心是創造一種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互動的機制和技術平臺,通
42、過隱性知識的表述轉化成不斷積累和共享的知識庫,機構的每一個成員通過共享這個知識庫來不斷學習和成長。知識管理的實質在于知識的創新與共享,利用現存的知識進行創新,創造出新的價值,讓需要知識的人,更方便的利用知識。 2.2.2 知識管理的模型、框架和模式(1)模型盡管從學術觀點來說知識管理還處于自身發展的初期,但也有一些學者已經開始嘗試建立知識管理的模型。Wiig (1993)在他先驅性的工作中提出了知識管理的三條“支柱” (圖2.3),闡述了知識管理活動的核心內容。這些活動包括知識的獲取,確立知識的價值和積極地知識管理,可以稱之為Wiig的三足鼎立模型。圖2.3知識管理的三足鼎立模型(2)框架Va
43、nderSpek和Spijerver(1996)將知識管理看作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利用Argyris的問題解決環路方法,他們發展了基于四個階段的知識管理框架:l 概念形成階段(Conceptualise):主要進行知識的存貯與分析工作;l 反思階段(Reflect):主要確立改進的環節和設立改進的步驟;l 行動階段(Action):主要進行知識的保密、融合、傳播與發展工作;l 評價階段(Review):主要進行新舊環境的比較與己取得成果的評價工作。(3)模式Kerssens-Van Dronge,Weerd-Nederhof和Fisscher,將知識管理向更專業的領域發展,給出了R&D
44、中知識管理的一種描述性模式(圖2.4),該模式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溝通與分析的工具。圖2.4R&D中的知識管理模式2.2.3 知識管理過程和技術(1)知識管理過程:是對知識轉化過程的管理,是對知識的共享和創新循環過程的管理。知識的獲取、分解、存儲、評價、應用等都屬于知識的創新過程,知識傳播則是知識共享的過程。知識管理過程包含有三個層次的內容,如圖2.5所示:隱性知識顯性知識隱性知識潛移默化外部明示顯性知識內部升華匯總組合圖2.5知識管理的基本過程l 知識分類,即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分類;l 知識轉化過程,即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的轉化;l 知識管理技術,和每一轉化過程相關的技術。(2)知識
45、管理技術:知識的共享和創新過程都需要一定的技術或工具支持。知識管理的技術工具范圍很廣,包括從標準的軟件包到一些為組織專門設計的協助工具。通常來說,這些工具不外乎下面幾種:知識庫、專業知識工具、互聯網學習工具、討論和交流工具、同步互動工具和搜索資料工具等。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技術的普及,一些擁有計算機學科和信息學科背景的雙料專家開始對知識管理感興趣。他們把知識看作一個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存儲和處理的對象實體,致力于知識管理解決方案的研究。這類研究為知識管理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技術支持,使得知識管理由思想變為可操作的各種管理和技術措施。在知識轉化過程中主要使用的技術如下:l 社會化過程:主要支持技術
46、有網絡社區、電子郵件、群件、BBS討論組、即時消息、傅客等。支持協作的系統既可以實現個體之間知識的交流,又可以讓個體在交互中通過觀察學習他人的隱性知識;借助信息技術建立虛擬知識社區,則為在更廣范圍內實現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創造條件;l 外化過程:主要支持技術有一些智能技術,如知識挖掘系統、網站的內容管理、數據倉庫、在線分析、商業智能、專家系統等,為實現隱性知識的顯性化提供了手段;l 組合過程:主要支持技術有分布式文檔管理、內容管理、數據倉庫等;l 內化過程:主要支持技術有信息化支持工具,如電子社區、E_learning系統、即時消息等都支持知識的傳播,另外傳統的教學、培訓也是知識傳播的一
47、大途徑。2.3 知識管理在教育領域的應用2.3.1 教育領域的知識管理()教育知識管理的萌牙知識管理影響最深的是經濟領域,因為商業社會存在激烈的競爭,需要知識的及時更新、創造,企業才能夠立于不敗之地。而在教育領域,由于人與人、學校與學校之間的競爭似乎不是那么強烈,人們對知識管理的關注就相對比較少一些,對知識管理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起步也相對晚一些。但是從長遠來看,知識管理對教育的影響卻是全方位的:首先,知識以幾何級數增長,教育領域存在大量的知識并且這些知識處于快速更新中,知識傳遞的速度如何跟上知識更新的速度?其次,隨著信息化的發展,老師傳授知識的方式、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都將發生變化,即知識流發生
48、了變化,它具有資源共享、時空不限、多向互動的特點,需要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實現教與學效果的最優化。隨著知識管理在企業中的成功,越來越多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在考察企業知識管理后發現,學校如果能實施知識服務和知識管理戰略,將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有效策略。學校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教育場所,一所學校最重要的資產是其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在教育領域中管理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正是知識管理之核心課題。通過對學校知識的管理,充分調動教職工的集體智慧和創造才能,提高教學、科研的應變力與創新力。學校知識管理就是在學校建設知識庫,形成知識共享、知識流通、知識開發與知識創新體系。()教育知識管理的概念知識管理適用于一切
49、知識文化領域。學校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教育場所,是知識密集的地方,不僅存在著頻繁的知識傳遞,還存在知識的應用與創新。為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需要結合教師、學生、教育媒體、教學資源等多方面的內容。因此,需要對學校各種知識進行有效管理,以方便對知識的更好利用。知識管理在教育中的應用可以相應的稱為教育知識管理。當前對知識管理在教育中應用的研究可以說還處于起步階段,人們對教育知識管理認識程度深淺不一,對教育知識管理的看法也有多種。如Jeremy Gatbreath先生認為:“教育知識管理就是運用技術工具對知識進行數字化加工處理、存儲,并通過網絡廣泛傳播、利用的過程,知識和智慧的持續創造和傳遞貫穿于整個教育領
50、域。” 4黎加厚先生則認為:“從社會和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角度來看,教育知識管理是研究人類獲取、傳播、共享、利用和創造新知識的活動規律,管理有關知識的各種連續過程,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理論與實踐。”5無論對教育知識管理的概念怎么描述,教育知識管理其實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捕獲教育中和與教育相關的各種信息,并進行加工、處理、組織、創造,進而轉化成結構化的知識庫,通過網絡傳播以促進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的理論與技術。()知識管理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影響以黎家厚教授為代表的一批教育技術專家,通過分析研究知識管理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影響,指出“從過去主要著眼于運用多媒體在教學中傳遞教育信息,發展到從知識管理的視野關注
51、知識作為社會生產的重要因素在教育活動中的運行規律,從而科學地調整我們在教育中應用信息技術的策略,促進知識的獲取、傳播、共享、利用和創新。”并提出將知識管理與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整合,尤其是與E-learning的整合。此外,一些專家和學者還對信息化教育中知識管理的施行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原則,并就知識管理作為一項教育技術,在信息化教育中的作用、方法、應用框架、技術支持等作了探討,提出了在教育知識管理系統建設中需要目標明確、組織有力、文化開放、標準統一、借助現有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庫和知識管理系統、以及及時良好的系統維護等。 4 Jeremy Gatbreath,Knowledge Management T
52、echnology in Educotion,20005 黎家厚,知識管理對網絡時代電化教育的啟迪。電化教育研究,20012002年12月在弗朗西斯科州立大學召開的教育知識管理高級會議“知識驅動的責任、質量和評估”大會上,與會的各專家學者在對教育與知識管理間的聯系是什么?怎么建立基于知識的組織來促進成功的學習效果?個體學習成績與制度上的成績間的交叉點是什么?成功的設計和開發的關鍵因素有哪些?以及通過教育組織如何來培育和支持知識管理革新等問題的探討后指出,知識管理教育高級會議的目的是將知識管理作為教育過程的基礎提高的驅動力量來檢驗,進一步確定了應用于教育團體的知識管理策略、工具和技術。62.3.
53、2 教育知識管理中的知識類型在教育領域按“4-W”分類法可以將知識大致分為四大類:即Knowwhat;(知道是什么的知識),是指關于學校事實方面的知識,例如學校教師團體、學生團體、教學資源等;Know-why(知道為什么的知識),是指教學中的原理和規律,比如物理定律、數學定理;Know-how(知道怎樣做的知識),是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術和能力,比如教師課件制作的技巧和能力等:Know-who(知道是誰的知識),是指在工作過程中,知道如果出現了問題應該請教誰。具體來講,在學校知識系統中,需要管理以下幾方面的知識:l 學生信息:了解學生的想法是優化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比如,學生的理解能力 、知識面、
54、學習興趣、學習需求、學習風格等。另一方面,學校需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做到因材施教;l 教師信息:學校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教學經驗等關鍵因素制約著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教學效果的優化。需要管理與教師有關的教案、論文、課件、試題庫、讀書筆記、教學隨想等;l 頭腦中的知識:指教師和學生頭腦中的知識,如教師的經驗,學生的創意等;l 交流中的知識:指email,BBS論壇中包含的知識;l 知識行為:知識行為是指與知識的獲取、運用、創造等活動緊密相關的行為。在教學過程中具體表現為與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活動相關的各種行為,如備課、授課、查找資料、自學 、聽課、做作業、解決問題等;l 教學資源:包括各種
55、教學素材、教學課件、教材資源,它們以文字、聲音、圖像、多媒體等多種形式呈現出來,并分布在教育領域的各個角落;l 資產知識:主要指學校能運用于教學的各種物質資源。 6 Tom Reamy,楊紅艷編譯,“知識管理與E-learning趨于融合”,中國知識管理網其中,教學資源、資產知識等屬于顯性知識,而教師的教學經驗、頭腦中的知識等屬于隱性知識。通過教學活動,師生頭腦中的一部分隱性知識會以報告、文檔、程序等形式轉化成為可以推廣、保存的顯性知識;而師生通過培訓、閱讀材料等形式吸收了各種顯性知識之后,又會將其轉化成為自己頭腦中的隱性知識。經過這樣的不斷互動、循環之后,學校知識庫的顯性知識不斷豐富,師生頭
56、腦中的隱性知識水平不斷提高,從而使整個教學過程中的知識水平得到不斷提升。2.3.3 知識管理在學校應用中將面臨的挑戰(1)觀念落后。學校中大多數人對知識管理的概念認識不清,不了解知識與信息的本質區別,將知識管理與信息管理混淆在一起。雖然知識管理與信息管理密不可分,但是知識管理有自己的理論和方法,是信息管理所不能替代的。另一方面,對知識管理重視不夠。知識的主要載體是人,在知識組織中,人力資本居于主導地位。也就是說,在學校中教師和研究人員應居于主導地位,但是,很多學校對待這一主體不如對待金融資本或實物資本那樣重視,這樣無疑不利于知識管理的推行; (2)管理水平低下。學校普遍缺乏有利于推行知識管理的組織、制度、文化等軟環境,并且在學校管理層面缺乏能夠對整個學校的知識管理承擔責任的職能部門。目前學校教職工之間缺乏交流、學習的氛圍;大多數人只注重個人的奮斗與創新,缺乏師生團隊合作猜神。這些都導致知識難以共享,而這與知識管理的目的促進知識共享和創新是相違背的;(3)知識管理在學校應用中流程混亂。知識管理在學校的應用過程應該是個“知識集約知識應用知識交流知識創新”四個環節反復良性循環的過程。但是就目前的狀況來看,這個過程還沒有連貫起來,而且大多數時候知識應用和知識交流這兩個過程都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黑龍江商業職業學院《內經選讀》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中外劇目賞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西藏省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數學七上期末質量跟蹤監視試題含解析
- 遼寧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科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亞洲地理及歷史》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流行歌曲與通俗音樂》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上饒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舞蹈基本功訓練(4)》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購物中心茶文化體驗館企業制定與實施新質生產力項目商業計劃書
- 傳動裝置智能化庫存管理創新創業項目商業計劃書
- 光伏景觀照明節能改造行業跨境出海項目商業計劃書
- 2025至2030中國建筑水泥行業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數據庫市場研究報告
- 2024年包頭市公安局招聘專職留置看護警務輔助人員筆試真題
- 非典型溶血尿毒綜合征多學科實踐共識解讀(2025版)
- 母子暑假協議書
- 租房學位合同協議書范本
- 《初三化學教材中探究性實驗的開發與應用研究》開題報告
- 國家社科基金申報培訓
- 執勤語言與溝通空中安全保衛專業課件
- 實習生護理小講課
- 人工智能在股票預測中的應用-全面剖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