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基礎知識課件(考點透視+高考解密+技法點撥)專題十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_第1頁
高考語文基礎知識課件(考點透視+高考解密+技法點撥)專題十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_第2頁
高考語文基礎知識課件(考點透視+高考解密+技法點撥)專題十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_第3頁
高考語文基礎知識課件(考點透視+高考解密+技法點撥)專題十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_第4頁
高考語文基礎知識課件(考點透視+高考解密+技法點撥)專題十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專題十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專題十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義和用法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古代詩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文言文閱讀“常見文言虛詞”指文言文中常用的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和部分代詞等。考綱劃定了18個,其中“而、乃、為、因、以、于、則、之”等,是歷年試卷中常考的。考查這些虛詞,不是要求學生死板記憶,而是考查考生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并辨別其不同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虛詞的考查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為主,其主要表現形式為“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_”。此外,翻譯題中亦有涉及虛詞的相關考查。考點透視從近幾年廣東高考試題來看,虛詞考查題型穩定,多考考綱圈

2、定的18個虛詞中的常見虛詞,且注重能力考查。以往的虛詞考題,四組八句中,通常是一句出自所給的文章或片段,另一句出自所學的課文。但從2007年開始,兩個句子均選自試題所給的文段,注重考查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因此,虛詞復習首先要熟練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等18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例1】(2013廣東卷)(原文見專題九)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A議以詠首薦若以一部校故B詠引前事為言 為鄉里所稱C遂敦勉就舉,而三人者悉登科 詠悉寬其罰而遣之D饑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名題導練解析:A.第一個“以”是介詞,把;第二個“以

3、”是介詞,因為。B.第一個“為”是動詞,作為;第二個“為”是介詞,表被動。C.“而”均為連詞,表順承。D.第一個“者”是助詞,“的人”;第二個“者”是助詞,表停頓。答案:C借題發揮:首先掌握考試大綱中要求掌握的18個文言虛詞,做題時要把文言虛詞翻譯成現代漢語進行比較,看是否能翻譯成同一個詞;借助語句的結構,看兩句中該虛詞詞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一定要立足教材,精讀和熟記例句,并進行歸類整理,辨析異同。【例2】(2012廣東卷)(原文見專題九)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A出為川東道結為婚姻B于是三十余年之糾葛,豁然一清并開引河,導之入淮C災民賴之無失所淮水所經,勸民修

4、堤束水D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運節省銀二十余萬興工解析:A.第一個“為”是動詞,擔任;第二個“為”是動詞,成為。B.第一個“之”是助詞,的;第二個“之”是代詞,代所引之水。C.第一個“所”是名詞,處所;第二個“所”加動詞構成名詞性短語,“的地方”。D.“以”都是介詞,用。答案:D 借題發揮: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一定要根據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句首、句中、句尾),是在哪類詞的前后,結合上下文進行判定,切勿想當然。了解文言虛詞的特點文言虛詞有三個特點:一是一詞多類,如“之”就有代詞、助詞、連詞等用法;二是一類多義,同樣是作為代詞的“之”,有時可作人稱代詞(我、你、他),也可作指示代詞(這、這

5、個、這種);三是可以連用,最常見的是句末語氣助詞的連用。如“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一、識記文言虛詞的方法(一)牢記例句,辨析易混近幾年,高考虛詞題的設問有“都相同”、“不相同”之分。因為虛詞的用法靈活多變,甚至變幻莫測,出題者從對比角度巧妙地設題,降低了難度,而又切合虛詞本身的特點。從這里,我們也得到有益的啟示,復習階段要把虛詞易混用法一一辨析清楚,這正是要考的出題點。如“而”字,作連詞時,可表示轉折、并列、承接、修飾、假設等關系,極易混淆,平時要有針對性地區分,把課本中最典型的例句深深刻在腦海中,作為對比的模本。下面我們舉例說明:(1)汝初聞言而怒。(2)客逾庖而宴。解析

6、:第(1)句“而”表承接,一目了然,第(2)句就有疑惑,好像也是表承接的連詞。承接有時間上的,有邏輯上的。第(1)句屬前一種情況,“聞言”先發生,接著“怒”這種行為再發生;而“逾庖”是表示去“宴”的行為方式,所以應是修飾關系。(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4)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解析:這兩個“而”字,連詞,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假使”。復習時找找規律,就會發現,它們的位置很特別,都在主語和謂語之間。把這兩個例句牢牢記住,考試時就不難辨別了。(5)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6)覺今是而昨非。解析:兩個“而”字毫無疑問都是連詞,第(5)句表轉折關系,第(6)句表面看是表轉折,其實不

7、然,“今是”不一定意味著“昨非”,兩者之間無轉折的意思,應該是并列關系。(二)同類異形,注重積累如表限定范圍的副詞有:只、止、特、但、徒、惟、僅、直、啻。它們可譯為:只、只是、只有、僅僅。表示時間短暫的副詞有:少時、少頃、少間、俄頃、俄而、未幾、須臾、尋、旋、既而、斯須。它們可譯為:不久、立刻、隨即、一會兒、片刻。再如句首虛詞,引起議論或表示感嘆的校悍頡恰搗頡睪簟妗舴頡淠櫬剩硎靖髦鐘鍥撓校赫摺病酢鍘印傘(耶)、耳、爾、與(歟)。一般根據文意可將它們譯為:嗎、呢、了、啊、吧。(三)一詞多類,分清用法一個虛詞有多種不同的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虛詞來表示。如“之”:杳不知其所之也;遂與之俱

8、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眾人慕仰若水之歸海;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其中例是實詞;作虛詞時,各有其不同的用法。“之”作代詞時,與“其”、“此”、“彼”、“爾”等意思相近。一詞多類多用的虛詞還有:乎、者、也、以、于、而、則、焉、其、乃、與、矣、且、夫、為、所、哉等。(四)理性思考,把握規律1詞性界定法從詞性的角度看,許多虛詞是兼職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詞性,比如“之”有三種詞性:(1)作代詞,有第一、第三人稱兩種。(2)作助詞,一般有六種用法:一是定語的標志,譯為“的”,如“前事不忘,后事之(的)師”;二是補語的標志,可譯為“得”,如“以其求思之(得)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三是賓語前置的

9、標志,不譯,如“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四是定語后置的標志,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五是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六是音節助詞,無實義,如“久之,目似瞑”(狼)。以上一至五是結構助詞,通過分析虛詞的詞性,以理解其意義和用法。(3)作動詞,意為往,到。2語境推斷法一個虛詞往往有多種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須根據上下文來確定,如“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赤壁賦),“以”前有動詞“駕”、“舉”,后又有“屬”,動作具有連貫性。因此,句中的“以”應為連詞。又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賦),后句沒有緊承前句“一世之雄

10、”的功名大加贊許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見句中的“而”為轉折連詞,可譯為“可是、卻”等。3位置分析法有些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虛詞的作用和意義時,應從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關系、搭配習慣及其使用規律等方面入手。如“乎”:(1)作介詞:它位于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之前,表示引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等;用于形容詞后,表示比較,可譯為“比”,如“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2)作語氣助詞:表疑問或反問,常用在句末,可譯為“嗎”、“呢”,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表感嘆,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多為感嘆號,可譯為“啊”、“呀”

11、等,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難);位于形容詞后,作詞尾,如“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賦)。4標志識別法有些虛詞是構成特殊文言句式或固定詞組的標志詞,如表被動的“見、于、為、為所”等,表賓語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惟利是圖”)等。“是以以是”,譯為“因為這”;“無以”譯為“沒有用來的”;“其之謂也(乎)”根據情況可譯為“大概(恐怕、難道)說的是吧(嗎)”。5結構分析法結構分析法,即通過分析句中的語法結構去理解虛詞在句中的用法。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句中有三個“為”,前兩句的主語是“人”和“我”,賓語是“刀俎”和“魚肉”,那句中的兩個

12、“為”應為動詞謂語,譯為“是”;末句“何辭”,即“辭何”,是個動賓結構,主語承前省略,可見句末的“為”是表疑問的語氣詞,不表示實在意義。二、辨析常見文言虛詞的易混用法1“且”作連詞、副詞的辨別第一類: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迢迢牽牛星)一鳴則躍去,行且速。(促織)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中山狼傳)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與妻書)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鴻門宴)解析:的“且”處于動詞、形容詞,或動詞與形容詞之間,前后兩部分不構成主謂關系;“且”各處于一個動詞前,構成“且且”;“且”處于分句、句子之間,前

13、后兩部分不構成主謂關系,都作連詞。這是因為,“且”作連詞,可以連接或并列,或承接,或遞進等關系的動詞、形容詞,或動詞與形容詞,分句與分句等,而決不連接主謂關系的兩部分。第二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彼且奚適也?(逍遙游)別君去兮何時還?(我)且放白鹿青崖間。(夢游天姥吟留別)卿且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解析:“且”不處于的位置,而處于名詞與數詞、名詞與形容詞、名詞(動詞活用作名詞)與動詞短語、代詞與動詞短語之間;的“且”處于句子之間,但它的前面有省略的主語代詞“我”,“且”后是動賓短語;的“且”處于名

14、詞與動詞短語之間。規律小結(1)“且”處于動詞、動詞短語,形容詞、形容詞短語,或動詞與形容詞,或句子與句子之間,前后兩部分不構成主謂關系,或者各處于一個動詞前,構成“且且”,“且”作連詞。不處于上述位置,或者處于句子之間,但“且”前有省略的主語名詞、代詞,或后一個句子由兩個分句組成,后一分句含“怎么”、“何況”意思(常有“安”、“何”、“況”等詞)與前一分句呼應,“且”就作副詞。(2)“且”作連詞,連接詞或短語,表示并列、遞進關系;前者可譯為“又”、“且且”、“一邊一邊”,如;后者可譯為“而且”,如。連接分句,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如;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而且”,如。連接句子,表示遞進

15、關系,可譯為“再說”。“且”作副詞,常表示讓步或距離不大、時間不長。用于與后句分句(含“怎么”、“何況”意思,常有“安”、“何”、“況”等詞)呼應,表示讓步,可譯為“尚且”,如。后一部分是數詞、數量詞,表距離不大,可譯為“將近”,如。表時間不長,可譯為“將要”、“將”,如;有時還可以譯為“暫且”、“姑且”,如。2連詞“而”、“以”表承接、修飾關系的辨別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屈原)投汨羅江以死。(屈原列傳)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木欣欣以向榮。(歸去來兮辭)解析:“奪”與“殺”,“投”與“死”在時間上、行動上有明顯的先后,屬承接關系。“終日”與“思”,“欣欣”與“向榮”是同時發生

16、的行為動作,前后有修飾關系。表修飾的“而”、“以”可譯為“地”、“著”,也可不譯。規律小結“而”用于兩個動詞的中間,表示動作行為的先后連接時,它為承接或順承關系;如用于時間詞、副詞、形容詞之后,前面的時間詞、副詞、形容詞與后面的動詞或形容詞構成偏正關系時,它為修飾關系。3“以”作連詞、介詞的辨別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夢游天姥吟留別)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作師說以貽之。(師說)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解析:表并列,表承接,表目的,表修飾,除表原

17、因外,其他都可以換成“而”,因此都是連詞。表憑借的方法,前者“用、拿”,后者“把”,均為介詞。規律小結除去表原因,解釋為“因為”的“以”之外,凡是能用“而”替換的都是連詞,否則是介詞。4“以”與“因”作介詞、連詞、動詞的辨別(1)以。具以沛公言報項王。(鴻門宴)必以(之)分人。(曹劌論戰)一雞瞥來,徑進以啄。(促織)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解析:句的“以”與后面的名詞性短語“沛公言”結合,句的“以”與后面的代詞“之”結合,分別構成介賓短語,可見兩個“以”都用作介詞。句的“以”與后面的動詞“啄”、“入”結合,且處于兩個動詞的中間,起連接作用,故為連詞。規律小結“以”后面是名詞、代詞或名詞性

18、短語時,它是介詞。如“以”處在兩個動詞的中間,這兩個動詞表示的行為動作等有時間上或動作上的先后,那它就是連詞。(2)因。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我欲因之夢吳越。(夢游天姥吟留別)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雁蕩山)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解析:句“因”的后面分別是名詞“河”、代詞“之”,它們在句中表憑借,是介詞;句“因”的后面分別是動詞“造”、“喜”,在句中理解為連詞的“因為”。規律小結“因”在句中用于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前面時,它是介詞;如果“因”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就是連詞。因為介詞常與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等構成介賓短語,而連詞是不能的。5“者”作代詞、助詞的辨別奪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