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管理思想——諸子百家_第1頁
中國傳統的管理思想——諸子百家_第2頁
中國傳統的管理思想——諸子百家_第3頁
中國傳統的管理思想——諸子百家_第4頁
中國傳統的管理思想——諸子百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傳統的管理思想諸子百家通過對諸子百家一個學期的學習, 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 在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種思想爭輝奪目,各流派智慧的奇葩大放異彩。百家齊放,百家爭鳴,各種流派的思想交相輝映, 共同營造出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 站在管理的角度,我們亦可以欣賞到傳統思想所綻放的灼灼光華。諸子百家在中國思想史上流傳千古, 眾多的思想大家胸懷 “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理念, 構建出了不同的治國方略, 在幾千年之前便站到了管理思想與領導藝術的高峰。 諸子百家之中,對華夏文明影響最為深刻的莫過于儒、道、法三大家。此外,墨家,釋家、兵家等亦有著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從管理思想的角度出發,我將

2、對儒家、 道家、法家和墨家的核心思想進行簡要的探討。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人性化的管理(一)儒家管理思想核心儒家思想亦稱孔孟之道,以圣人孔子和有亞圣之稱的孟子為代表。以仁義為核心思想,主張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儒家的仁義思想是中國管理史上人性管理的發源地, 儒家在中國管理史上首創了人性化管理。 儒家的人性化管理思想可以簡要概括為通過 “禮治 ”、 “德治 ”和 “人治”構建和諧社會。在管理方式上,儒家主張以和為貴,通過 “禮 ”與 “德 ”兩種手段,實現人性化管理。儒家“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的“五倫”道德規范和義、禮、智、信”的 “五常

3、”之道數千年來一直被奉為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和行為規范。儒家以 “親親 ”、 “尊尊 ”為立法原則,在各正其位的基礎上主張 “禮治 ”, 提倡 “德治 ” ,重視 “人治” ,在社會上具有深遠的影響,在華夏歷史上長期被國家統治者奉為正統。論語說: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 “禮之用,和為貴。治國以禮,而禮之功用和禮之運用, 是以和為貴”。 由此也可見, 儒家治國和管理思想的核心在于 “以和為貴 ”,其管理思想的出發點與歸宿, 都在一個 “和 ”字。 這也恰恰印證了我們當今疾呼人性化管理的初衷所在 在天時地利之外求得人和。(二)儒家人性化管理思想體系儒家以治國為平臺,形成了完整的

4、人性化管理思想體系。1 、 “仁 ”是管理思想的核心“仁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指愛人, 他集中反映了孔子本人的哲學觀點。 從“有教無類”到 “德治 ” ,從 “親親 ”推及到博愛,莫不體現了孔子博施濟眾的仁愛思想。儒家以 “仁”為管理思想的核心,站在較高的管理層次上突出了管理對人的關愛,強調了人本理念。2 、 “五倫 ” 是管理規范儒家將五倫思想作為處理各種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 “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的五倫思想依據天尊地卑、陽主陰從的理念明確了上下級之間、同級之間、 朋友之間、 與外人之間的關系, 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處理彼此之間關系的一系列準則,從而形成相對

5、較為完整的處理不同主體之間關系的管理規范, 亦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倫理。 從此處也可以看出,西方管理學重視制度, 強調硬性化的管理, 而儒家比較重視倫理,善于運用軟約束。3、 “五常 ”是行為準則儒家提出 “五常 ”之道作為君子的行為標準。 從儒家的觀點出發, 管理過程中人的行為應當符合 “仁、義、禮、智、信 ”的 “五常 ”之道,謹守“忠恕 ”之理。在開展管理工作或者與人溝通時,愛人當為尊重他人,是彼此交往的基本前提,有仁心講義氣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有禮有節是取得良好交往效果的催化劑, 忠信是人際關系不斷穩固發展的基本保障, 恕道是化解人際交互危機的重要法寶。4、理解與信任是協作之道孔子以 “恕

6、”道為核心。 向我們闡述了如何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與協作關系。 在孔子看來,遵從 “恕 ”道, 一方面體諒尊重他人, 站在對方的立場, 將心比心; 另一方面當有容人之雅量,能合理寬恕他人,做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5、各正其位是管理的基本前提儒家將正名鄭偉、明晰權責作為管理的基本條件。孔子在如何治理好國家的根本問題上提出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在儒家看來,治理好一個國家,首要條件是君臣各正其位、各盡其道。事在人為, 儒家思想抓住了 “人 ”這個根本的因素, 在管理體系構建方面沒有將具體事務的操作規程作為研究重點,而將事務的執行主體 “人 ”作為管理的重點研究對象。二、道家

7、的管理藝術 無為而治(一)道家管理思想核心。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在于循道、 無為。 以老子, 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主張 “道法自然,清靜無為 ” ,視 “道 ”字為宇宙萬物的根本,倡導由 “無為 ” 循道、效法自然而至 “無不為 ”的境界。在道家思想體系中,最大的 “仁 ”莫過于 “無為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在老子看來,政令繁多并不是好的管理,最好的統治者不會無端干擾民生,而是讓人們自由生息。(二)道家的管理藝術1 、無為而至無不為道家管理思想傳承了太極的思想理念, “無為 ”實際上具有兩層含義:第一, “無為 ”當有為, 唯有有為, 方

8、能至無為之境界; 第二, “無為 ” 當無為, 人應該效法自然, 不可逆天行道,不可多為。這與孔子的天命論“盡人事以聽天命 ”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因而,道家的 “無為 并非毫無作為。依循道家管理思想的理念, “無為 ”本意在于不要超越自然規律的人為因素。老子在道德經中向我們闡述了治國的幾種不同的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謂 “我自然” 。 很顯然, 在老子看來, 最高的治國境界就是 “無為而治 ”。老子并非主張萬事不做, 而是告誡我們應當遵循自然規律。 所謂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 。

9、同時, 老子也以物極必反的道理向我們闡述了不可多為的思想主張“ 弓滿則折,月盈則虧” 。2、柔弱勝剛強道家管理思想的另一個特色在于以柔克剛、以弱勝強。道家對為人處事的闡述與打太極頗為相似。 與“無為” 思想一樣, 老子貴 “柔”處 “弱 ”的思想實際上也具有兩層含義: 第一,人應當守 “柔”巨 “弱”; 第二, 守 “柔”“巨 “弱”的前提是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不斷充實、 展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而言, “堅“、 “強 ”是 “柔”、 “弱”的基本前提,守 “柔”巨 “弱 ”的思想為管理者開創了一個 “無憂 ”的, 能得以長久成長的生存發展環境。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管理者往往具有 “不鳴則已

10、一鳴驚人”的效果。3、深藏的管理品質道家 “無為 ”、 “貴柔 ”的管理藝術,隱含了 “深藏 ”的品質。“無為 ”不等于無能,管理者之所以能納器于身、深藏不露,原因在于此時無為勝有為。不爭不等于不力, 管理者之所以韜光養晦、 與世無爭, 因為他已經有足夠的實力來掌控整個局面, 而不需要為名利而頭破血流。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 唯有真正的有為者才能做到真正的無為, 而只有真正有實力的人才有可能很好的貴柔處事。 從太極的思想來看, 有為是無為的基本前提, 實力是守 “柔”巨 “弱”的根本保證, 而 “深藏 ”則是有為化無為的手段, 也是恃 “堅 ”、 “強”而處 “柔”、 “弱 ”的法寶。(三)道家

11、的管理規律 物極必反,禍福相依陰陽相存,物極必反是易經太極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道家傳承了易經陰陽相長相消、相互轉化的思想理念,提煉出禍福相依、物極必反的思想。道家融合了易經的智慧,將物極必反、禍福相依的道理管竄于思想體系。借用“陰陽共存、相互轉化 ”的思想理念,以 “物極必反、禍福相依 ” 的形式闡述了生活當中事物的基本發展規律。對管理者而言, “物極必反 ”對工作中 “度 ” 的衡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禍福相依 ” 對全面看待、分析問題提出了較高的標準。歷史上,道家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循道思想對統治階級治理天下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的管理效能也得到了歷史的驗

12、證。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踐行老子的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之道,使剛剛從秦朝苛政之中解脫的民眾得以休養生息,從而造就了赫赫有名的 “文景之治 ” 。三、墨家的管理思想 兼相愛,交相利(一)墨家的核心思想墨家的核心思想可以簡要概括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用、節葬。兼愛指不分等級,不分遠近,不分親疏,完全的博愛,推己及人;非攻反對戰爭;尚賢,不分貴賤,唯才是舉;尚同,上下一心,興利除弊;天志,掌握自然規律;明鬼, 辨明鬼神的存在, 鬼神能楊善除惡,借鬼神以警示后人;非命主張通過努力奮斗掌握自己的命運,非樂

13、力求擺脫等級格局下的禮樂束縛;節用在于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葬主張喪葬從簡,不把社會財富和精力浪費在死人身上。(二)墨家的管理思想體系1 、墨家的 “組織愿景 ”墨家的 “組織愿景 ”表現在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家以此為教育目的, “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 ,尤中艱苦實踐,有強烈的社會實踐精神。2、墨家的行政管理思想墨家的行政管理思想突出特點表現為集權控制。所有的墨者都接受巨子領導。墨家紀 律嚴明,巨子擁有很高的權力,可依墨家之法處置犯了過錯的墨徒。按照墨家之法, “殺人者死,傷人者刑 ” 。墨家的集權控制基于 “尚同 ”的行政管理思想。 “尚同 ”作為墨家核心管理思想之一

14、, 要求墨徒絕對服從巨子的領導, 不但在行動上服從命令、 聽從指揮。 而且要求無條件地絕對服從“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 ” ,在思想上不許有任何懷疑。墨家要求每一級都應該符合“尚同”的要求萬民 “尚同乎鄉長 ”,鄉長 “尚同乎國君 ”,國君則 “尚同乎天子” ,天子則 “總天下之義尚同于天” 。“尚賢 ”是墨家人事管理的核心。墨子認為,選賢任能是治理好國家的關鍵所在, “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于眾賢而已。在人才任用方面,墨家提出依據人才德、人才結構的不同, ” 以德就列,以官服事” ,量才使用,按照個人的品德素養高低和能力大小加以

15、委任。 “可使治國者,使治國。可使長官者,使長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 ”從人才任用的角度建立了刺激人才成長的激勵機制。墨家思想在中國民間社會底層廣為流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之大,不遜于儒家,道家。在我們的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機會都可以看到墨家思想的影跡,如勤勞簡樸、艱苦奮斗、相互關心等,甚至對于鬼神的態度都跟墨家如出一轍。 性惡論(一)法家管理思想核心法家是制度化管理的典型代表,法家在先秦諸子中以重視紀律、主張 “法治 ”而聞名。 在國家管理過程中, 法家通過嚴刑峻法來治理天下, 以嚴明的法紀調節社會秩序, 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法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以法治國。(二)法家管理思想體系1 、性惡論“人性

16、惡” 是法家人性論的基本觀點。法家列舉了大量的史實和案例, 從人性自私、追名逐利、趨利遠害等方面闡明了其性惡論的人性觀點。比如在韓非子中有說道: “利之所在,民歸之;名之所彰,士死之。 ”2、法家的管理理念在國家管理上,法家特別重視控制,主張法治。法家認為,要使國家治理取得成就,就應當遵守幾個重要的基本理念。第一,德治誤國 法治為本。法家的目的在于富國強兵,在法家看來,德治需要君主事事身為表率,不具有可操作性; 慈不掌兵,仁義道德容易削弱君主的意志, 更為不利的是德治照顧到了民眾卻往往損害了國家的利益; 第二, 智不足取 實力為據。作為實踐者,法家鄙視空談者,強調事實。在法家眼里,智謀重要,單并不足以決定成敗,唯有實力,才是說話的唯一依據。第三,改革。針砭時弊,銳意改革是法家區別于儒家,道家,墨家的重要特點之一。法家不法古循今,銳意改革,認為一切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