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勤奮》教學設計.doc_第1頁
《說勤奮》教學設計.doc_第2頁
《說勤奮》教學設計.doc_第3頁
《說勤奮》教學設計.doc_第4頁
《說勤奮》教學設計.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說勤奮教學設計(第二課時)設計意圖:本課是小學階段唯一的一篇議論文,如何在教學中讓教學目標的定位不錯位,教學中我緊扣“勤奮”兩字,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引領學生一步一步經歷“參與建構生成”,力求在平等融洽的對話環境中培養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第一塊,借助八個詞語,讓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初步感知課文。第二塊,緊緊扣住司馬光和童第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來找句子,抓詞語,朗讀之中貫穿理解品悟,想象,將重點詞句的理解與學生自己的表達相結合,深化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悟和課文主題的理解,從而使司馬光和童第周兩人的形象深入學生心靈,也深刻領會了作者要闡述的道理。 第三塊,在學生充分讀懂文中司馬光和童第周兩個事例后,談談自己的感受,既超越了文本,又充分發揮了文本的情感內涵,引發了學生與文本的深層次對話。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從中受到教育。3、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后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教學重點: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從中受到教育。教學難點: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后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揭示中心1、這節課咱們繼續學習(齊讀課題)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齊讀)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3、你能把這句話合并成一句嗎?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4、你能讀好這句話嗎?(1)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是呀,勤奮對于要想實現自己理想的人來說是多么重要。)(2)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能夠實現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多好呀!)(3)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是呀,就是這座橋梁,將伴你走向成功。)聽著同學們的朗讀,老師真高興,朗讀就要通過自己的有聲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5、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還知道課文中講了兩個人的故事,他們是?(板書:司馬光 童第周)那你能讀好這些與他們有關的詞語嗎?史學家 高聲朗讀 抓緊時間 編成巨著生物學家 急起直追 遠渡重洋 產生影響6、請你用自己的話簡潔地說說這兩個人的故事。二、走進故事,讀悟明理(一)1、看樣子,故事大家都讀懂了,不過,語文學習可不僅僅是讀懂故事,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理解,那才是更重要的。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故事,細細地體會體會。 2、打開課本,輕輕地朗讀課文的2、3自然段,邊讀邊想:故事中的司馬光和童第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二)共同點:他們都非常勤奮:司馬光:你是從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司馬光的勤奮的?交流:1、出示: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通過朗讀讀出你的理解)(1)(提示:“滾瓜爛熟”,讀出了司馬光背書背得熟練 “一直”,是說司馬光讀書時沒有休息 “一遍又一遍”是說司馬光讀書讀了許多遍)(2)老師請大家注意這個字“躲”,自己讀讀這句話。透過這“躲”,我們能看到這樣一幅幅畫面:春日里,彩蝶翩翩,哥哥、弟弟 ,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夏日里,烈日炎炎,哥哥、弟弟 ,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秋日里,菊花盛開,哥哥、弟弟 ,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冬日里,大雪紛飛,哥哥、弟弟 ,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3)他這樣躲起來讀書,為的是什么?(交流)這就是勤奮。還從什么句子感受到司馬光的勤奮?2、(出示):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1)用這種枕頭你習慣嗎?為什么?(點出:稍微 朗讀)(2)司馬光把這種枕頭稱為學生說(警枕)。為什么叫它“警枕”?這里的警應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時時刻刻都不要浪費時間,要抓緊時間學習和寫作) “勤奮”!就是珍惜時間。童第周:你又從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童第周的勤奮?交流: 出示:第一學期末,他的學習成績很差,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每天天剛亮,他就在校園里讀書。晚上睡覺前,他總是習慣地回顧一下當天的學習內容。他還十分注意改進學習方法。(1)童第周的基礎比別人差多了,他的考試成績平均分才40多,學校建議他退學吧。但他呢?(朗讀“毫不氣餒 急起直追”)(2)他又是怎樣做的呢?(指名說)引讀:同學們不理解童第周成績這么差為什么還要這么認真,然而,童第周卻毫不理會,仍然冬天,寒風刺骨,同學們都躲在被窩,享受著溫暖,童第周卻依然-日子一天天的過去,童第周還是堅持著,-(3)在他心中有著這樣一個堅定的信念:(朗讀)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4)經過半年的努力,童第周的成績趕了上來,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你能想象一下,班里的同學又會說些什么呢?(交流)(5)這正應了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所說的:“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朗讀)(6)小結:面對落后,毫不氣餒,急起直追這就是勤奮。他們倆還有什么共同之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他用了19年時間,終于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1)資治通鑒這是一部著名的史學巨著(點出重點詞語),它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目的是讓統治者從歷代治亂興亡中取得鑒戒。為后人研究歷史,提供了比較完備的資料。所以說它是著名的史學巨著。(2)就是這樣一部巨著,花費了司馬光整整19年的時間,這是何等漫長的19年啊,你能想象嗎?19年中,司馬光 。(3)、多少個日日夜夜,司馬光寫著記著,19年來,他熬白了頭發,連牙齒也松動了,終于編成了資治通鑒。容易嗎?讀好這句話。(4)小結:19年,堅持不懈地努力,這仍是勤奮。童第周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呢?2、后來他遠渡重洋,到比利時去留學,由于完成了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在歐洲生物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青蛙卵剝離手術是高難度的,要完成這個手術,那是相當的困難。但,童第周成功了,因此在歐洲生物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讀好這句話。朗讀(點出高難度 很大)他們倆還有什么不同之處?(1)請你讀讀這兩句話,你就會發現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不同之處的。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到17歲才進中學。第一學期末,他的學習成績很差,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2)小結:看樣子,天資聰明的人要想成功必須勤奮,基礎差的人要想成功也必須勤奮呀。勤奮是成功的唯一法寶。3、司馬光和童第周成功了,他們取得的成就就像鮮花那樣燦爛,可是(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你讀懂這句話了嗎?4、出示詞語:讓我們再來回憶這兩個小故事。史學家 高聲朗讀 抓緊時間 編成巨著生物學家 急起直追 遠渡重洋 產生影響(引讀詞語:史學家司馬光的汗水和心血那是小時候,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是長大以后,用圓木做成警枕,為的是“抓緊時間”。是19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編成巨著”。生物學家童第周付出的汗水和心血那是在成績落后的情況下,毫不氣餒,“急起直追”。是長大后“遠渡重洋”,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產生影響”。5、一遍一遍地讀著課文,讓我們越發感受到成功是多么的不容易啊!這真是-朗讀: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三、走出故事,拓展延伸1、課文學完了,但有一個詞,一種精神卻深深地印在了我們大家的心中,那就是-“勤奮”。來,讀讀這些名言吧。天才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華羅庚 天才就是無止刻苦勤奮的能力。(英)卡萊爾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美)愛因斯坦在天才和勤奮之間,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美)愛因斯坦科學的未來只能是屬于勤奮而又謙虛的年輕一代。 (前蘇聯)巴甫洛夫不論你有多么聰明,也不論你基礎有多么差,只要勤奮,都能獲得成功。-王老師 2、你的感受呢?在書上寫下一句話,抒發你的感受。3、交流三、總結全文,升華情感1、啊,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必須也只有靠勤奮二字,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勤奮的優良傳統,也留下了許許多多家喻戶曉的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