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創作技法.doc_第1頁
山水畫創作技法.doc_第2頁
山水畫創作技法.doc_第3頁
山水畫創作技法.doc_第4頁
山水畫創作技法.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水畫創作技法構圖的基本步驟傳統的“六法”用筆中講“經營位置”,其實就是講繪畫布局的章法,即構圖。所謂繪畫中的“位置”應該用心去“經營”,要根據對象的結構和格局,苦心加以組織和布置:在創作的時候,要注意表現對象的特點和神韻,落筆要肯定,一下筆就抓 住物象的特征,主題要鮮明。先用墨線勾畫出景物的大感覺,構圖注意重心(見圖1)。先落墨點出小山丘,一般起筆落墨為有濃淡的濕墨,接下來干筆走線條向外擴張,線條由簡到繁、由疏到密;最后加點、擦、皴。注意點擦時變化要多,以中鋒點、散鋒點、側鋒擦,營造出山村郊外的蒼野和自然(見圖2),主題不斷的深入,使畫面更加豐富多彩。傳統繪畫的程序是皴、擦、渲染,最后上色。渲染是統一畫面的后一道工序,待墨線干后,再用濕墨染出山石圖像的明暗(見圖3),注意要保留一些光亮的地方,即留白。處理畫面的留白要講究虛實對比。上色可根據畫面的需要和你想要表現的題材與內容。一幅畫可以是水墨淡彩,也可以是濃墨重彩。同一幅作品可以給人兩種感覺,這要取決于你在設色時選擇了哪一種表現方式。水墨淡彩給人“雅致”的感覺,而濃墨重彩則給人以厚重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山石結構與皴法骨法用筆是傳統“六法”中最基本的技法之一,是關于繪畫用筆的問題,也是運用“線”表現對象形體的重要技法,骨力、骨氣,形似皆于本意,而歸乎用筆。因此,“骨”便是指“線”的力度與變化,以及整幅畫的“骨架”。中國畫表現山石的基本技法就是皴、擦、渲染。先皴石的外形輪廓以及輪廓以內山石的不平紋理。所謂皴,就是山石結構的紋理線條;擦是指在山石輪廓線旁擦出不規則的墨痕,增加山石的粗糙感;渲染,就是用濃淡墨染出山石凹凸不平的陰陽面,增加山石質感和明暗。骨法用筆中傳統皴法有許多種類,如披麻皴、斧劈皴、折帶皴、米點皴、云頭皴、馬牙皴、拖泥帶水皴等,但在實際生活中,山石質地是多種多樣的,山石紋理和風貌也是豐富的,所以單一的皴法往往不能滿足表現上的需要,故而常將多種皴法結合使用(見圖5)。山石結構歷代畫家根據山石的地質結構和外形狀態而創造了表現程式,隨著自然界的變遷和繪畫技法的演進,傳統的皴法發展到今天,已經更具真實感和現代感。唐以前,山水畫中的山石是“空勾無皴”的。到五代、北宋時期畫家們才開始使用皴法,前人經過對自然界山石的長期觀察、體驗和積累,終于總結出表現山水紋理、質感、體面關系的造型手段。這是山水畫的一大發展。我們今天畫山石結構時,除了要對大自然進行更切實的觀察和寫生外,也應繼承和發展傳統的造型手法。現代山水已不受傳統山水畫的約束,在山石結構與畫面構成上有很大的突破,更講究線條的節奏韻律和張力,注重視覺效果是現代山水畫的本質。樹木寫生技法古人畫樹一般先畫枯樹,因為枯樹的出枝、穿插、組織結構清楚。不過,我們近代畫家畫樹已打破陳規,可以先畫部分樹葉或先用墨點出樹叢、樹林的層次,然后再畫樹干和樹枝。初學畫時應先學畫樹的主干,后畫次干,再寫小枝,這樣一步一步地深入,經過一定時間的寫生練習之后,自然會抓住物體的特征規律,線條也能做到簡略扼要。“畫從真中來,不受真所限”。意思是在大自然中學習,要經過自己的消化,才能得心應手地隨意畫出。潑彩技法潑彩山水畫法是張大千在海外總結中國傳統筆墨后,對中國青綠山水表現技法上的一大創新。他創造了大潑墨、大潑彩的新技法,不僅在駕馭筆、墨、色、水、紙等方面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而且為中國畫開辟了新的表現道路。我們這里欣賞到的闊浦搖山即是張大千利用大潑彩技法制作的。潑彩法是先將顏料在小碟中調至所需要的色相及濃度,然后潑灑在畫面上,利用其自然流淌滲化的性能,形成畫面的大體結構,再利用色彩滲化的形跡和肌理效果,用筆整理、補助而成為完整的作品,因此這種畫法具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往往需要根據色彩落紙后的既成效果靈活地調整畫面。但潑彩作為一種藝術創作的手段,并不是盲目地紙上亂潑一氣,作者必須對畫面的藝術形象有所構思,什么部位潑什么色彩,怎樣潑,需要達到什么效果,以后整理成什么形象,心中都要有所準備。另外,色彩潑到紙上,也不是毫無節制地任其流淌滲化,而必須對其加以引導和控制,按章法處理后大效果后,再處理局部墨色,不需要滲化的部位,可用另一張紙吸去水分,需要保留的開頭可用電吹風吹干固定。潑彩時,畫面用色可以有所變化,根據畫面 需要形成不同的色差。如果感覺某些局部一次潑的色彩不夠濃烈,或需要加強色彩變化,還可以潑第二次、第三次,但必須掌握技巧,不能造成畫面斑駁狼籍或潰漫無度,要注意色彩明暗深淺的差別變化,做到自然引導、補充、高速和處理。潑彩山水畫寫生步驟:首先,用濃墨潑出山石似像非像的效果。用赭紅畫出陽光照耀下的山頭。(見圖一)其次,用石青石綠潑灑山峰的背陰濃墨處,要注意形體的自然變化,并添加些線條整理。(見圖二)再次,隨時調整畫面,對彩墨加以引導和控制。在畫面稍干時注意刻畫前景細部雜樹。(見圖三)最后,注意把握山頭丘壑結構和前景細部刻畫,通過整體處理完成畫面效果。(見圖四)云嶺潑彩山水畫寫生步驟: 首先,潑彩法是在潑墨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先將畫面上的山石陰暗面潑灑大面積的濃墨,注意墨色的自然變化。(見圖一)其次,在濃墨處潑灑青綠重彩為山陰的冷色調,山嶺的陽面可潑赭石與磦紅,暖色可以增加陽光感。(見圖二) 再次,云煙處理,冷云。(見圖三) 最后,整理完成,暖陽。(見圖四)斷云技法畫有斷云的叢樹深林應先用重墨潑寫出整體大效果,中間橫斷虛空留白。(見圖一)用墨點擦出樹林的大形后,再用筆加寫樹枝。(見圖二)先從整體出發,再由局部深入,不斷調整處理,淡施薄彩,逐步豐富畫面。(見圖三)墨色由淡至濃,加強畫面質感,以墨烘托出林間斷云,渲染天空,整理成畫。(見圖四)云海技法一、云海,一般為山頂俯視取景,登高臨遠,一覽云涌如海。起稿時先寫出山嶺連綿之勢,留大量空白虛實。(見圖一)二、在虛空間用水墨烘出云塊。注意云形的結構和深淺變化,把云層層畫出來,使人感到云氣生動。運筆上不能全露筆記,使之時隱時現。這種辦法須掌握好紙的濕度。(見圖二)三、由淺至深,用濕墨反復渲染、云海起伏要有動感。要表現出云的輕飄、浮動、彌漫、涌流的感覺。也可以利用叢樹或山石襯托出云塊,畫的時候既要保留樹石的實處,又要畫出云的虛白感及云層的自然形態之美。(見圖三)潑墨技法 中國畫的精神是水墨,因此,離開了水墨就不能稱之為中國畫。 潑墨畫是在中國畫特定的宣紙和水墨相互作用下產生的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潑墨技法是利用水墨在生宣紙上自然流淌滲化的性能,形成畫面的大結構,再用筆整理、補充成完整的作品。 潑墨山水畫是以墨為主、筆為輔的表現方法,雖然這種畫法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往往需要根據墨落宣紙后的既成效果,靈活調整畫面,引導和控制水墨的變化和動向,從無形到有形、寫形到傳神,最后收拾加工整理而成。 下面我們來具體介紹一幅潑墨山水畫寫生步驟: 一、落墨大膽果斷,先大比重墨潑出山石近景的陰面,筆含水、含墨要多,水墨淋漓,一揮而就。當筆中的水分被宣紙吸掉大部分之后,順勢用干筆濃墨皴擦出山石的陽面結構,線條要干練,幾筆到位。(見圖一) 二、接下來用淡墨潑灑出遠山的大體形,注意淡墨和濃墨的結合,讓濃淡墨相互沖撞、滲合,化為一體,并產生自然的層次變化。(見圖二) 三、引導和控制水墨的變化,用淡墨皴擦出遠山的陽面,讓畫面服從整體,最后點出樹木、房屋、小船等豐富畫面,收拾整理而成。(見圖三)山泉流水技法山有泉瀑而活,瀑布主要靠兩旁的山石來襯托。水可以用勾線法來表現,也可川自然留白來表現,即用中間的碎石與兩旁的山石來襯托。畫時,應注意水流的方向和透視關系。如果畫面出現兩條以上瀑布平行瀉下時,應注意其長短、寬窄,形象不雷同,瀑布瀉下山澗之處叫水口,因為山石的大小和形狀不同,故水口變化也就多種多樣。要注意刻畫水流的湍急、水流的曲轉動向以及流韻。通過畫面上的動與靜、黑與白的強烈對比,使之產生響動的感覺。畫面上如出現兩個以上水口時切忌雷同。1、按山泉的流勢安排石塊,勾畫出石用筆要靈活多變,勾皺并用,隨機生發。(見圖一)2、用淡墨皴擦渲染泉石陰陽面,增加泉石質感和明暗。要注意泉水的層次,川淡墨渲染山落差結構的明暗變化。兩條泉水要區分主次,切忌雷同(見圖二)3、用濃重墨補上雜樹,雜樹要疏密得當,相互交錯,加強前后空間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