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網絡主設備功能測試規范.doc_第1頁
無線網絡主設備功能測試規范.doc_第2頁
無線網絡主設備功能測試規范.doc_第3頁
無線網絡主設備功能測試規范.doc_第4頁
無線網絡主設備功能測試規范.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TD-LTE無線網絡主設備功能測試規范基本功能分冊-室外覆蓋分冊版本號:1.0.0-實施-發布200 / 201目錄前 言VI1.范圍72.規范性引用文件73.術語、定義和縮略語84.被測對象94.1.硬件架構94.2.軟件架構105.測試環境105.1.測試網絡拓撲105.1.1.網絡配置A105.1.2.網絡配置B115.1.3.網絡配置C115.1.4.網絡配置D115.2.被測及配合設備126.測試工具和測試方法126.1.測試工具126.2.測試方法126.2.1.測試過程126.2.2.關鍵指標統計及分析136.2.3.測試其他約定137.基本功能測試內容147.1.系統配置147.1.1.系統帶寬(20MHz)147.1.2.系統帶寬(10MHz)157.1.3.系統帶寬(15MHz)157.1.4.幀結構(1,7)167.1.5.幀結構(2,5)177.1.6.幀結構(3,7)187.1.7.PUCCH配置197.1.8.PDCCH配置207.1.9.PHICH配置217.1.10.小區參考信號頻移217.1.11.上行sounding參考信號位置227.1.12.上行sounding參考信號周期237.1.13.多小區sounding協調分配247.1.14.不需要刪建小區的系統信息更新247.2.物理層關鍵技術257.2.1.特殊時隙DwPTS的應用257.2.2.特殊時隙UpPTS的應用267.2.3.隨機接入preamble碼格式(format 0)267.2.4.隨機接入preamble碼格式(format 1)277.2.5.隨機接入preamble碼格式(format 2)287.2.6.隨機接入preamble碼格式(format 4)297.2.7.隨機接入發送位置307.2.8.隨機接入發送密度317.2.9.隨機接入頻移參數327.2.10.基于競爭的隨機接入327.2.11.基于非競爭的隨機接入337.2.12.上行同步347.2.13.PUSCH跳頻357.2.14.PDSCH資源分配方式367.3.調度及鏈路自適應377.3.1.下行鏈路自適應377.3.2.上行鏈路自適應377.3.3.CQI/PMI/RI反饋(PUCCH周期反饋)387.3.4.CQI/PMI/RI反饋(PUSCH非周期反饋)397.3.5.ACK/NACK反饋407.3.6.HARQ算法417.3.7.上行HARQ進程437.3.8.下行HARQ進程437.3.9.HARQ最大進程數447.3.10.BSR反饋457.3.11.調度算法457.3.12.動態調度467.3.13.上行頻率選擇性調度477.3.14.下行頻率選擇性調度487.4.RRC連接控制487.4.1.系統廣播消息487.4.2.RRC連接建立497.4.3.RRC連接釋放507.4.4.RRC連接重建507.4.5.無線承載建立與釋放517.4.6.尋呼537.5.測量557.5.1.eNB測量557.5.2.周期性測量(同頻)567.5.3.周期性測量(異頻)587.5.4.事件性測量(同頻)597.5.5.事件性測量(異頻)607.5.6.ANR測量617.5.7.GAP周期617.5.8.GAP參數設置627.6.DRX637.6.1.長DRX637.6.2.短DRX637.6.3.Default paging DRX647.6.4.Dedicated paging DRX657.6.5.狀態轉換定時器設置667.7.安全及完整性保護677.7.1.加密/解密677.7.2.完整性保護677.8.QoS687.8.1.QCI參數(non-GBR)687.8.2.QCI參數(GBR,QCI=4)697.8.3.QCI參數(GBR,QCI=2)707.8.4.QCI參數(GBR,QCI=3)717.8.5.擴展QCI參數717.8.6.ARP參數727.8.7.基于QoS參數的調度737.8.8.承載組合-1747.8.9.承載組合-2757.8.10.QoS區別測試757.9.移動性管理787.9.1.系統內小區重選(同頻)787.9.2.系統內小區重選(異頻)787.9.3.基于X2接口的同頻切換797.9.4.基于X2接口的異頻切換817.9.5.基于S1接口的同頻切換827.9.6.基于S1接口的異頻切換847.9.7.X2接口data forwarding857.9.8.S1接口data forwarding867.9.9.切換判決條件877.10.功率控制887.10.1.開環功控887.10.2.PRACH msg3閉環功控897.10.3.PUSCH閉環功控907.10.4.PUCCH閉環功控917.10.5.Sounding參考信號閉環功控927.10.6.功率余量Power Headroom反饋937.10.7.PUCCH周期性功控947.10.8.功控命令957.10.9.上行功控性能967.11.覆蓋增強功能977.11.1.下行功率分配977.11.2.小區參考信號power boosting977.11.3.下行控制信道功率調整987.11.4.PDCCH鏈路自適應997.11.5.PDSCH功率控制1007.12.無線資源管理1017.12.1.常規上行時隙干擾檢測1017.12.2.交叉時隙干擾檢測1017.12.3.小區合并1027.12.4.上行宏分集接收1047.12.5.接納控制1057.12.6.擁塞控制1087.12.7.下行小區間干擾協調1097.12.8.負載均衡1107.13.多天線技術1167.13.1.上行SIMO(2天線)1167.13.2.上行SIMO(8天線)1177.13.3.上行MU-MIMO(8天線)1187.13.4.波束賦形(TM8)1197.13.5.多用戶TM8自適應1207.13.6.模式間自適應(TM3/8)1217.13.7.下行多天線性能測試1217.13.8.多天線容災能力1227.13.9.扇區化賦形權值的性能1237.13.10.兩天線交替發送SRS對TM8性能的影響1247.14.VoLTE承載1257.14.1.VoIP業務成功建立(QCI=1)1257.14.2.VoIP業務QCI=1優先級1267.14.3.語音包頭壓縮算法測試1277.14.4.靜態調度1277.14.5.TTI Bundling1307.14.6.QCI參數(GBR,QCI=1)1317.15.S1/X2接口功能1327.15.1.負載管理1327.15.2.RIM流程1357.15.3.S1接口數量1357.15.4.X2接口數量1367.16.系統性能1367.16.1.U平面時延1367.16.2.C平面時延1377.16.3.狀態轉換時延1387.16.4.切換時延1387.16.5.隨機接入成功率1397.16.6.下行峰值速率1407.16.7.上行峰值速率1407.16.8.頻選調度性能1417.16.9.高速場景下系統性能1427.17.載波聚合測試1427.17.1.載波聚合功能測試1427.17.2.載波聚合性能測試1458.SON功能測試1478.1.基站自啟動1478.1.1.基站自動建立1478.1.2.基站自測試1508.1.3.OAM通道建立1538.1.4.軟件和配置數據管理1548.1.5.資產自動更新1558.1.6.License管理1568.1.7.傳輸網檢測與割接1578.1.8.OMC割接1608.2.PCI自配置自優化1618.2.1.PCI自配置自優化1618.2.2.PCI自配置1628.2.3.PCI自優化1628.2.4.異廠商PCI自優化1728.3.自動鄰區關系優化1748.3.1.自動鄰區關系優化管理1748.3.2.自動鄰區關系優化1778.3.3.自動鄰區關系優化策略1829.承載測試用例1849.1.接口測試1849.1.1.以太GE電接口測試1849.1.2.以太GE光接口測試1849.2.傳輸功能測試1859.2.1.L2功能要求1859.2.2.L3功能要求1869.2.3.QoS功能要求1889.2.4.負荷分擔和冗余備份1919.3.操作維護1939.4.安全功能1949.5.同步功能1959.5.1.1PPS+TOD接口功能1959.5.2.1588v2功能1969.5.3.時間參考源優先級設置、告警及倒換功能1979.5.4.同步以太功能19810.編制歷史199前 言本標準的目的旨在規范TD-SCDMA設備升級支持TD-LTE的基本功能及無線性能補充測試例及測試步驟,為中國移動開展TD-SCDMA設備升級參考規范。本標準內容包括對于測試環境、測試工具、測試方法的定義,包含基本功能、無線多天線性能等測試例的具體規定。本標準是系列標準之一,該系列標準的結構、名稱或預計的名稱如下:序號標準編號標準名稱例12345本標準需與配套使用。本標準涉及知識產權的情況說明。本標準的附錄為標準性附錄,附錄為資料性附錄。本標準由中移號文件印發。本標準由提出,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本標準主要起草人: 龍紫薇、鄧偉1. 范圍本標準規定了TD-LTE無線網絡主設備無線功能要求、互操作要求等,供中國移動內部和廠商共同使用;該標準主要針對無線網絡主設備,適用于TD-LTE設備實驗室測試驗證。本標準發布之后入網的設備必須嚴格遵照執行,規范發布前入網的設備視具體需求而定。對本標準內容作如下約定:(1) 本標準中的功能要求,優先級分為必選和可選。各項要求中明確了相應的優先級。功能要求以外的要求,如無特殊說明,優先級均為必選。(2) 對于優先級的說明:a) 必選:最必選的需求,一旦缺少則系統及終端難以提供業務;b) 可選:長期重點關注的需求,對改善網絡性能以及節省網絡運營成本有幫助的、并且有利于后期業務發展和網絡建設的功能。2. 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參考3GPP的規范,要求支持R9版本(2010年6月)。表2-1 規范性引用文件13GPP TS 36.104Base Station (BS)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23GPP TS 36.201LTE Physical Layer General Description33GPP TS 36.211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43GPP TS 36.212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53GPP TS 36.213Physical layer procedure63GPP TS 36.214Physical Layer Measurements73GPP TS 36.300Overall description83GPP TS 36.321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protocol93GPP TS 36.322Radio Link Control (RLC) protocol103GPP TS 36.323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DCP)113GPP TS 36.331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123GPP TS 36.401Architecture description133GPP TS 36.410S1 General aspects and principles143GPP TS 36.411S1 layer 1153GPP TS 36.412S1 signaling transport 163GPP TS 36.413S1 Application Protocol (S1AP) 173GPP TS 36.414S1 data transport183GPP TS 36.420X2 general aspects and principles193GPP TS 36.421X2 layer 1203GPP TS 36.422X2 signaling transport213GPP TS 36.423X2 application protocol (X2AP)223GPP TS 36.424X2 data transport233GPP TS 36.304User Equipment (UE) procedures in idle mode243GPP TS 36.306User Equipment (UE) radio access capabilities253GPP TS 36.314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Layer 2 - Measurements263GPP TS 23.203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 architecture273GPP TS 23.401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GPRS) enhancements for E_UTRAN access283GPP TS 24.301Non-Access-Stratum (NAS) protocol for Evolved Packet System (EPS)3. 術語、定義和縮略語下列術語、定義和縮略語適用于本標準:表3-1:縮略語定義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自適應編碼和調制BLERBlock Error Rate誤塊率CPCyclic Prefix循環前綴DLDownLink 下行鏈路eNBEvolved NodeB演進型NodeBEPCEvolved Packet Core演進型的分組核心網GBRGuaranteed Bit Rate保證比特率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調制編碼方式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進多出NGBRnon Guaranteed Bit Rate非保證比特率OMC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er操作維護中心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鏈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鏈路共享信道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參考信號接收功率SIMOSing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單進多出SMSpace Multiplexing空間復用SNRSignal to Noise Ratio信噪比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戶數據報協議UEUser Equipment用戶設備ULUpLink上行鏈路4. 被測對象4.1. 硬件架構表4-1:測試系統所需的硬件名稱數量說明eNB2基站測試UE至少3個EPC1套包括:MME、SGW、HSS、CG和CEOMC1套4.2. 軟件架構 5. 測試環境5.1. 測試網絡拓撲5.1.1. 網絡配置A 圖5.1 網絡配置A: 1 Cell, 1 eNB5.1.2. 網絡配置B 圖5.2 網絡配置B: 2 Cell, 1 eNB5.1.3. 網絡配置C圖5.3網絡配置C: 3 Cell, 1 eNB5.1.4. 網絡配置D圖5.4網絡配置E: 1 UEs, 2 Cell, 2 eNB5.2. 被測及配合設備測試前,必須登記被測設備的型號和軟件版本。測試中,原則上不能更換被測設備,如需更換硬件或者軟件升級,需要向測試負責人申請。設備名稱數量(套)TD-SCDMA和TD-LTE雙模基站13EPC設備及軟件1網絡數據包抓包工具1千兆交換機1應用服務器16. 測試工具和測試方法6.1. 測試工具本規范涉及兩種主要測試工具:網絡協議分析儀、終端自備信令消息跟蹤設備。網絡協議分析儀需支持E-UTRAN Uu、S1、X2等接口的監測,支持對各層協議棧的解碼,可以精確到位域級別。終端自備信令消息跟蹤設備需可連接計算機,記錄并顯示移動臺發送和接收的信令序列。6.2. 測試方法本測試采用實際基站和終端,通過網絡協議分析儀和終端自備信令消息跟蹤設備對網絡和終端信令同時進行記錄和分析的方法進行測試。6.2.1. 測試過程網絡和終端嚴格按照規范中每個測試例所要求的預置條件進行設置和設備連接,并嚴格遵照測試例中的測試步驟逐步進行操作,詳細記錄測試過程中和測試結束后的重要測試信息,并與預期結果進行比對和分析。每個測試例相互獨立,逐個進行測試。6.2.2. 關鍵指標統計及分析測試嚴格按照測試例中的預置條件和測試步驟要求進行,所得測試結果以測試預期結果作為通過與否的標準,若測試結果滿足與預期結果一致,滿足預期結果的要求,則視為本測試例通過,否則為未通過。6.2.3. 測試其他約定單項指標的記錄,涉及到測試時間長短的,測試時間最少30s,記錄數據為30s中獲取數據序列的均值(峰值測試采用30s內的最大值)。整體測試建議進行至少3次,最終結果為多次的均值。涉及到吞吐量的測試,需要記錄L1與L3(業務應用層)的吞吐量,并且其統計方式需要說明(包括統計時長,平滑方式,上報周期等),若采用如Dumeter之類的軟件,則說明軟件采用的具體統計方式以及配置參數。為了不引入不可預測的時延,下載/上傳的文件盡量放在測試網絡內部(Application Server),以得到更適合驗證TD-LTE無線性能的數據。測試例中,若無特殊說明,HARQ、AMC、UE上行功控功能均打開,上行配置為SIMO天線模式,下行為MIMO單雙流自適應模式(Rank1&2自適應。是否支持空分復用和SFBC間的自適應,參測廠家在測試前需要說明)。具體特殊規定,在測試例中另作說明。Ping的具體設置:按照windows默認值進行,ping的時間間隔為1s。測試時的TCP/IP配置如下表所示。表6-2 測試時的TCP/IP配置列表7. 基本功能測試內容7.1. 系統配置7.1.1. 系統帶寬(20MHz)項目:系統配置分項目:系統帶寬(20MHz)用例編號:7.1.1版本:V1.0參考文檔:TS 36.211網絡配置:A重要性:必選測試目的:1. 驗證E-UTRAN支持20MHz系統帶寬。預置條件:1. eNB和配合終端硬件、軟件均支持20MHz系統帶寬;2. UE已注冊。測試步驟:1. 配置eNB系統帶寬為20MHz,選擇配置幀結構為上行/下行配置1、常規長度CP、特殊子幀配置7(DwPTS:GP:UpPTS=10:2:2);使配置生效,E-UTRAN小區開始正常工作;2. 用矢量信號分析儀對eNB的發射信號進行時域分析和頻域分析;3. 終端在該小區開機進行隨機接入;4. 終端進行RRC連接建立、無線承載建立等過程,并觀察系統給終端調度的無線資源塊。5. 如單部終端不能占滿系統帶寬,則同時采用多部終端直至占滿系統帶寬。輸出數據要求及預期結果1. 配置的20MHz系統帶寬小區能正常運行;2. 小區廣播的MasterInformationBlock中dl-Bandwidth參數指示系統的發射帶寬配置NRB 為20MHz(即取n100);3. 時域和頻域分析圖形正確;4. 終端能在該小區正常接入;5. 終端能在該小區正常建立數據無線承載;6. 通過對eNB發射信號的頻域分析、eNB給終端調度的資源塊的監測等方式,可以驗證eNB能在整個系統帶寬內調度終端(調度給同一UE或多個UE)。備注:分別驗證上下行業務,調度資源時根據終端能力調度7.1.2. 系統帶寬(10MHz)項目:系統配置分項目:系統帶寬(10MHz)用例編號:7.1.2版本:V1.0參考文檔:TS 36.211網絡配置:A重要性:必選測試目的:1. 驗證E-UTRAN支持10MHz系統帶寬。預置條件:1. eNB和配合終端硬件、軟件均支持10MHz系統帶寬;2. UE已注冊。測試步驟:1. 配置eNB系統帶寬為10MHz,選擇配置幀結構為上行/下行配置1、常規長度CP、特殊子幀配置7(DwPTS:GP:UpPTS=10:2:2);使配置生效,E-UTRAN小區開始正常工作;2. 用矢量信號分析儀對eNB的發射信號進行時域分析和頻域分析;3. 終端在該小區開機進行隨機接入;4. 終端進行RRC連接建立、無線承載建立等過程,并觀察系統給終端調度的無線資源塊。5. 如單部終端不能占滿系統帶寬,則同時采用多部終端直至占滿系統帶寬。輸出數據要求及預期結果1. 配置的10MHz系統帶寬小區能正常運行;2. 小區廣播的MasterInformationBlock中dl-Bandwidth參數指示系統的發射帶寬配置NRB 為10MHz(即取n50);3. 時域和頻域分析圖形正確;4. 終端能在該小區正常接入;5. 終端能在該小區正常建立數據無線承載;6. 通過對eNB發射信號的頻域分析、eNB給終端調度的資源塊的監測等方式,可以驗證eNB能在整個系統帶寬內調度終端(調度給同一UE或多個UE)。備注:分別驗證上下行業務,調度資源時根據終端能力調度7.1.3. 系統帶寬(15MHz)項目:系統配置分項目:系統帶寬(15MHz)用例編號:7.1.3版本:V1.0參考文檔:TS 36.211網絡配置:A重要性:可選測試目的:1. 驗證E-UTRAN支持15MHz系統帶寬。預置條件:1. eNB和配合終端硬件、軟件均支持15MHz系統帶寬;2. UE已注冊。測試步驟:1. 配置eNB系統帶寬為15MHz,選擇配置幀結構為上行/下行配置1、常規長度CP、特殊子幀配置7(DwPTS:GP:UpPTS=10:2:2);使配置生效,E-UTRAN小區開始正常工作;2. 用矢量信號分析儀對eNB的發射信號進行時域分析和頻域分析;3. 終端在該小區開機進行隨機接入;4. 終端進行RRC連接建立、無線承載建立等過程,并觀察系統給終端調度的無線資源塊。5. 如單部終端不能占滿系統帶寬,則同時采用多部終端直至占滿系統帶寬。輸出數據要求及預期結果1. 配置的15MHz系統帶寬小區能正常運行;2. 小區廣播的MasterInformationBlock中dl-Bandwidth參數指示系統的發射帶寬配置NRB 為15MHz(即取n75);3. 時域和頻域分析圖形正確;4. 終端能在該小區正常接入;5. 終端能在該小區正常建立數據無線承載;6. 通過對eNB發射信號的頻域分析、eNB給終端調度的資源塊的監測等方式,可以驗證eNB能在整個系統帶寬內調度終端(調度給同一UE或多個UE)。備注:分別驗證上下行業務,調度資源時根據終端能力調度7.1.4. 幀結構(1,7)項目:系統配置分項目:幀結構(1,7)用例編號:7.1.4版本:V1.0參考文檔:TS 36.211網絡配置:A重要性:必選測試目的:1. 驗證E-UTRAN支持5ms下行-上行轉換點周期;2. 支持上行/下行配置1(子幀配置:DSUUDDSUUD)、常規長度CP、特殊子幀配置7(DwPTS:GP:UpPTS=10:2:2)預置條件:1. eNB和配合終端硬件、軟件均支持上行/下行配置1,特殊子幀配置7;2. UE已注冊測試步驟:1. 配置eNB系統上行/下行配置1、特殊子幀配置7,選擇配置20MHz系統帶寬;使配置生效,E-UTRAN小區開始正常工作。2. 用矢量信號分析儀對eNB、終端的發射信號進行時域分析;3. 終端在該小區開機進行隨機接入;4. 終端進行RRC連接建立、無線承載建立等過程,并觀察系統給終端調度的上行、下行資源塊所在子幀位置。輸出數據要求及預期結果1. 配置的小區能正常運行;2. 幀結構符合配置預期;終端接收到的SIB1中的subframeAssignment為sa1(配置 1),specialSubframePatterns為ssp7(配置7);3. 終端能在該小區正常接入;4. 終端能在該小區正常建立數據無線承載;5. 可以驗證系統能在全部(常規)上行子幀、下行子幀/時隙內調度終端(調度給不同UE或先后調度給同一UE)。備注:7.1.5. 幀結構(2,5)項目:系統配置分項目:幀結構(2,5)用例編號:7.1.5版本:V1.0參考文檔:TS 36.211網絡配置:A重要性:必選測試目的:3. 驗證E-UTRAN支持5ms下行-上行轉換點周期;2. 支持上行/下行配置2(子幀配置:DSUDDDSUDD)、常規長度CP、特殊子幀配置7(DwPTS:GP:UpPTS=3:9:2)。預置條件:1. eNB和配合終端硬件、軟件均支持上行/下行配置2,特殊子幀配置5;2. UE已注冊測試步驟:1. TD-LTE模式配置系統帶寬為20MHz,選擇配置幀結構為上行/下行配置2(3DL:1UL)、常規長度CP、特殊子幀配置5(DwPTS:GP:UpPTS=3:9:2);2. 使配置生效,E-UTRAN小區開始正常工作;3. 用矢量信號分析儀對eNB的發射信號進行時域分析和頻域分析;4. 終端在該小區開機進行隨機接入;5. 終端進行RRC連接建立、無線承載建立等過程,并觀察系統給終端調度的無線資源塊;6. 如單部終端不能占滿系統帶寬,則同時采用多部終端直至占滿系統帶寬;輸出數據要求及預期結果1. 配置的20MHz系統帶寬小區能正常運行;2. 小區廣播的MasterInformationBlock中dl-Bandwidth參數指示系統的發射帶寬配置NRB 為20MHz(即取n100);3. 時域和頻域分析圖形正確;4. 終端能在該小區正常接入;5. 終端能在該小區正常建立數據無線承載;6. 通過對eNB發射信號的頻域分析、eNB給終端調度的資源塊的監測等方式,可以驗證eNB能在整個系統帶寬內調度終端(調度給同一UE或多個UE)。7. 兩個小區中終端工作正常,關閉和開啟TD-S終端對TD-L終端吞吐量沒有明顯變化;備注:分別驗證上下行業務,調度資源時根據終端能力調度7.1.6. 幀結構(3,7)項目:系統配置分項目:幀結構(3,7)用例編號:7.1.6版本:V1.0參考文檔:TS 36.211網絡配置:A重要性:可選測試目的:4. 驗證E-UTRAN支持10ms下行-上行轉換點周期;3. 支持上行/下行配置3(子幀配置:DSUUUDDDDD)、常規長度CP、特殊子幀配置7(DwPTS:GP:UpPTS=10:2:2)預置條件:3. TD-LTE模式頻段配置:1880-1900MHz;4. TD-SCDMA模式工作于F頻段或A頻段(推薦)或F+A頻段;5. 根據設備支持的最大TD-SCDMA載頻數,開啟所有的TD-SCDMA載頻,且所有載頻時隙配比配置為4DL:2UL;6. TD-SCDMA終端接入TD-SCDMA系統中,開啟下載業務,保證系統側網絡負荷100%(即采用終端模擬工具或多個終端將所有TD-SCDMA載波的資源占滿);測試步驟:7. TD-LTE模式配置系統帶寬為20MHz,選擇配置幀結構為上行/下行配置3(6DL:3UL)、常規長度CP、特殊子幀配置7(DwPTS:GP:UpPTS=10:2:2);8. 使配置生效,E-UTRAN小區開始正常工作;9. 用矢量信號分析儀對eNB的發射信號進行時域分析和頻域分析;10. 終端在該小區開機進行隨機接入;11. 終端進行RRC連接建立、無線承載建立等過程,并觀察系統給終端調度的無線資源塊;12. 如單部終端不能占滿系統帶寬,則同時采用多部終端直至占滿系統帶寬;13. 關閉和開啟TD-S終端,觀察TD-L終端工作情況輸出數據要求及預期結果8. 配置的20MHz系統帶寬小區能正常運行;9. 小區廣播的MasterInformationBlock中dl-Bandwidth參數指示系統的發射帶寬配置NRB 為20MHz(即取n100);10. 時域和頻域分析圖形正確;11. 終端能在該小區正常接入;12. 終端能在該小區正常建立數據無線承載;13. 通過對eNB發射信號的頻域分析、eNB給終端調度的資源塊的監測等方式,可以驗證eNB能在整個系統帶寬內調度終端(調度給同一UE或多個UE)。14. 兩個小區中終端工作正常,關閉和開啟TD-S終端對TD-L終端吞吐量沒有明顯變化;備注:分別驗證上下行業務,調度資源時根據終端能力調度7.1.7. PUCCH配置項目:系統配置分項目:PUCCH配置用例編號:7.1.7版本:V1.0參考文檔:TS 36.211網絡配置:A重要性:必選測試目的:1. 支持運營商靜態配置PUCCH占用RB數,PUCCH占用RB數配置范圍區間為412RB預置條件:1. eNB小區配置為上行/下行配置1(子幀配置:DSUUDDSUUD),特殊子幀配置7(DwPTS:GP:UpPTS=10:2:2);2. UE已注冊測試步驟:1. 配置PUCCH占用4個RB,觀察一段時間內UE上報PUCCH位置2. UE建立RRC連接3. 進行下行灌包4. 配置PUCCH占用10個RB,觀察一段時間內UE上報PUCCH位置5. 改變PUCCH占用12個RB,觀察一段時間內UE上報PUCCH位置輸出數據要求及預期結果1. eNB可以配置PUCCH的占用RB數備注:只要在412區間任意選擇3檔進行更新即可,不一定非要是4,10,12RB7.1.8. PDCCH配置項目:系統配置分項目:PDCCH配置用例編號:7.1.8版本:V1.0參考文檔:TS 36.211網絡配置:A重要性:必選測試目的:1. 驗證E-UTRAN支持根據帶寬、配比和用戶數等因素動態調整PDCCH占用的符號數預置條件:1. 系統帶寬20MHz,eNB小區配置為上行/下行配置1(子幀配置:DSUUDDSUUD),特殊子幀配置7(DwPTS:GP:UpPTS=10:2:2);2. UE已注冊測試步驟:1. eNB采用發送分集模式發送PDCCH。2. 監測測試UE是否可以正確解調PDCCH。3. PDCCH占用符號數設置為自適應調整方式。4. 接入用戶數10個(終端模擬器),且每個用戶均由至少200k的速率,記錄PDCCH占用的符號數;5. 接入用戶數32個(終端模擬器),且每個用戶均由至少200k的速率,記錄PDCCH占用的符號數;6. 接入用戶數64個(終端模擬器),且每個用戶均由至少200k的速率,記錄PDCCH占用的符號數;7. 修改系統配置為上行/下行配置2,特殊子幀配置7,重復步驟56。輸出數據要求及預期結果1. 測試UE可以正確解調eNB發送的PDCCH。2. PDCCH占用符號數可以自適應調整。備注:7.1.9. PHICH配置項目:系統配置分項目:PHCIH配置用例編號:7.1.9版本:V1.0參考文檔:TS 36.211網絡配置:A重要性:必選測試目的:1. 驗證E-UTRAN支持PHICH配置為普通(Normal)2. 驗證PHICH配置為擴展(Extended)方式(可選)預置條件:1. eNB小區配置為上行/下行配置1(子幀配置:DSUUDDSUUD),特殊子幀配置7(DwPTS:GP:UpPTS=10:2:2);2. UE已注冊測試步驟:1. eNB采用發送分集模式發送PHICH。2. 監測測試UE是否可以正確解調PHICH。3. 矢量信號分析儀配置為發送分集接收方式,讀取PHICH星座圖。4. PHICH格式分配配置為普通(Normal)和擴展(Extended)方式,重復步驟2-3。5. eNB系統消息MIB里面讀取PHICH-config信息輸出數據要求及預期結果1. 測試UE可以正確解調eNB發送的PHICH。2. 矢量信號分析儀可以按照規范規定正確解調eNB發送的PHICH。3. 基站側檢查系統消息里PHICH-config信息符合規范規定。備注:PHICH-Config information element- ASN1STARTPHICH-Config :=SEQUENCE phich-DurationENUMERATED normal, extended,phich-ResourceENUMERATED oneSixth, half, one, two- ASN1STOP7.1.10. 小區參考信號頻移項目:系統配置分項目:小區參考信號用例編號:7.1.10版本:V1.0參考文檔:TS 36.211網絡配置:A重要性:必選測試目的:1. 驗證E-UTRAN支持下行小區公共參考信號的頻域位移預置條件:1. eNB和配合終端硬件、軟件工作正常;eNB支持22MIMO;2. eNB工作為:系統帶寬為20MHz,幀結構為上行/下行配置1、常規長度CP、特殊子幀配置7(DwPTS:GP:UpPTS=10:2:2);3. UE已注冊。測試步驟:1. 配置物理層小區ID為300;2. 使上述配置生效,E-UTRAN小區開始正常工作;3. 用矢量信號分析儀對eNB的發射信號進行時、頻域分析;4. 終端在該小區開機進行隨機接入;5. 終端進行RRC連接建立、無線承載建立等過程;6. 依次改變物理層小區ID為301、302、303、304、305,重復步驟2步驟5的測試。輸出數據要求及預期結果1. 天線端口0、天線端口1上發射的小區公共參考信號,根據物理層小區ID進行頻域位移,參考信號圖案符合標準;2. 終端能在該小區正常接入;3. 終端能在該小區正常建立數據無線承載。備注:本測試例對小區公共參考信號的6種頻域位移進行測試。7.1.11. 上行sounding參考信號位置項目:系統配置分項目:上行sounding參考信號用例編號:7.1.12版本:V1.0參考文檔:TS 36.211網絡配置:A重要性:必選測試目的:1. 驗證E-UTRAN支持寬帶和窄帶sounding參考信號,且支持所有的配置Bsrs=0,1,2,3 預置條件:1. eNB和配合終端硬件、軟件工作正常;2. eNB工作為:系統帶寬為20MHz,幀結構為上行/下行配置1、常規長度CP、特殊子幀配置7(DwPTS:GP:UpPTS=10:2:2);3. UE已注冊。測試步驟:1. eNB配置UE在特殊時隙UpPTS上配置上行sounding參考信號帶寬為96RB2. 終端在該小區開機進行隨機接入;3. 終端進行RRC連接建立、無線承載建立等過程。4. 查看系統配置和終端發送sounding的帶寬和位置是否與設置保持一致5. eNB配置UE在特殊時隙UpPTS上配置上行sounding參考信號帶寬為48RB及24RB,重復步驟246. eNB配置UE在常規子幀UpPTS上配置上行sounding參考信號帶寬為96RB,48RB及24RB,重復步驟24輸出數據要求及預期結果1. 終端能在該小區正常接入;2. 終端能在該小區正常建立數據無線承載。3. 在特殊時隙UpPTS上發送的SRS時頻域位置及帶寬符合標準要求; 4. 常規上行子幀發送的SRS時頻域位置及帶寬符合標準要求; 備注:7.1.12. 上行sounding參考信號周期項目:系統配置分項目:上行sounding參考信號用例編號:7.1.13版本:V1.0參考文檔:TS 36.211網絡配置:A重要性:必選測試目的:1. 驗證E-UTRAN支持sounding周期設置預置條件:1. eNB和配合終端硬件、軟件工作正常;2. eNB工作為:系統帶寬為20MHz,幀結構為上行/下行配置1、常規長度CP、特殊子幀配置7(DwPTS:GP:UpPTS=10:2:2);3. UE已注冊。測試步驟:1. 系統側配置周期性發送sounding信號,sounding周期為10ms;2. 終端接入系統并處于RRC連接狀態,從空口觀察UE發送sounding的周期;3. 系統修改sounding周期配置為40ms,重復步驟2。輸出數據要求及預期結果1. 觀察到的sounding信號發送周期與系統側配置一致2. 終端側檢查Sounding配置: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radioResourceConfigDedicated- PhysicalConfigDedicated-soundingRS-UL-ConfigDedicated-duration=true;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radioResourceConfigDedicated- PhysicalConfigDedicated-soundingRS-UL-ConfigDedicated-srs-ConfigIndex決定Sounding周期,見36.213表8.2.2描述備注:7.1.13. 多小區sounding協調分配項目:系統配置分項目:多小區sou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