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廣泛存在于地球的每個角落.ppt_第1頁
微生物廣泛存在于地球的每個角落.ppt_第2頁
微生物廣泛存在于地球的每個角落.ppt_第3頁
微生物廣泛存在于地球的每個角落.ppt_第4頁
微生物廣泛存在于地球的每個角落.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微生物 與生活,前 言,微生物廣泛存在于地球的每個角落,與人類的健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探析微生物的種類和對人類的影響,防治病原微生物引發的傳染性疾病是人類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體微小、結構簡單、分布廣泛、繁殖迅速,肉眼不能直接看見,必須借助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數千倍,數萬倍甚至數十萬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的概念,非細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類微生物,能通過濾菌器,如病毒、類病毒。 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細胞核的分化較低,僅有原始核質,無核膜、核仁,缺乏細胞器。這類微生物眾多,有細菌、放線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 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細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細胞器完整。如真菌。,微生物的種類,三型八大類,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1.在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 2.在工業方面的作用 3.在農業方面的作用 4.在醫藥方面的作用,只有少數的微生物對人類和動、植物是有害的。,微生物的分布,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土壤:表層較少;表層下1020cm處較多(耕作層);深層最少 水:河水、塘水含菌較多;井水含菌較少;泉水含菌最少 空氣: 人群密集處含菌最多,二. 微生物在正常人體的分布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1.概念:在正常人體體表以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上,存在著不同種類和一定數量的,在正常情況下對人體無害的微生物。 2.分布:皮膚、外耳道、眼結膜、鼻咽腔、口腔、腸道、尿道、陰道等,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拮抗作用: 生物屏障 營養作用: 合成維生素 免疫作用: 促進免疫系統的發育與成熟 抗腫瘤作用: 雙歧桿菌激活吞噬細胞 抗衰老作用: 高齡老人體內雙歧桿菌 含量比其他老人高,雙歧桿菌,吞噬細胞,喝酸奶, 補充雙歧桿菌和乳酸菌 :調節腸道正常菌群 ,促進營養吸收,增強免疫力。 多喝水:水能消化食物、運送營養,保證供給人體所需營養物質,又能溶解廢物、消除毒素,增進內臟功能。(2.5 L/每日最佳) 保持健康的皮膚:皮膚是阻擋病原微生物侵襲的第一道屏障 精神與免疫:愉快的心境是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微生物與健康生活,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可引起人類患各種疾病,影響人的健康、生活和生存質量乃至致命。同時,它們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繁衍變種。原有的很多病原微生物得到控制,新的病原微生物又出現了。 在20世紀后半期HIV、西尼羅河病毒、萊姆病、軍團病以及其他30余種疾病一個一個被發現。,HIV,抗藥性結核菌、耐抗生素肺炎鏈球菌、肺炎、腦膜炎、狂犬病等也都在20世紀末泛起。 與此同時,SARS、禽流感、口蹄疫等引起的傳染病又成為新的威脅,它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奪取成千上萬人的生命。人類又一次比以往更為緊迫地投入到與病原微生物的新一輪搏斗中。,冠狀病毒,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肝炎病毒是引起肝炎的病源體,目前引起肝炎的病毒有:,甲型肝炎V(HAV):消化道傳播 乙型肝炎V(HBV):血行傳播 丙型肝炎V(HCV):血行傳播(輸血后肝炎) 丁型肝炎V(HDV):血行傳播 戊型肝炎V(HEV):消化道傳播 已型肝炎V(HFV):消化道傳播 庚型肝炎V(HGV):血行傳播 TT型肝炎V(TTV):血行傳播,Hepatitis A virus,HAV,甲型肝炎病毒,1973年Feinstone用免疫電鏡法從急性肝炎患者糞便中分離。,致 病 性,傳染源: 病人、隱性感染者 傳播途徑:糞口途徑傳播 所致疾病:急性黃疸型肝炎、重癥肝炎;成年人多通過隱性感染獲得了免疫力,多見于青少年,一般預后良好。 免疫性:病后或隱性感染后,可獲得持久的免疫力,防治原則,控制傳染源 切斷傳播途徑 注射丙種球蛋白 接種HAV疫苗,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HBV抗原組成,HBsAg表面抗原 說明病毒在肝中復制(機體受感染標志) 抗-HBs 中和抗體 對機體再感染HBV有保護作用 HBcAg核心抗原 血液中一般不能檢出 抗HBc 非中和抗體 說明HBV在肝細胞內持續復制 抗HBc IgM 說明HBV正在復制 IgG 說明HBV的既往感染或恢復期,外衣殼抗原,內衣殼抗原,e 抗原 HBeAg 感染性病毒存在的最有效證據(復制及具傳染性的標志) 抗-HBe 對機體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說明病毒感染性較低(預后良好的征象),HBV抗原抗體系統檢測臨床意義,致病性與免疫性 傳染源 急性、慢性患者或無癥狀HBsAg攜帶者 傳播途徑 主要經血源傳播 性接觸傳播 母嬰垂直傳播,所致疾病,急性感染 暴發型肝炎 慢性感染 (PHC)原發性肝細胞癌,防治原則,控制傳染源 切斷傳播途徑 抗-HBs人血清球蛋白(HBIg) 接種乙肝疫苗 無特異性藥物治療,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流行性感冒病毒,簡稱流感病毒,分為 甲、乙、丙三型,引起人和動物流行性感冒。 甲型流感病毒是反復流行最為頻繁和引起流感全球流行的重要病原體。,流感病毒的電鏡照片,流感病毒的分型與抗原變異,分型 據RNP和M蛋白抗原性分:甲、乙、丙三型 甲型根據HA和NA抗原性不同,再區分為若干亞型(H1H15、N1N9) 乙型、丙型至今未發現亞型 命名:型別/宿主/分離地點/病毒株/序號/分離年代(HA與NA亞型號) (A/HongKong/1/68(H3N2),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 因HA或NA的點突變造成,變異幅度小,屬量變,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 抗原轉換(antigenic shift) 因HA或NA的大幅度變異造成,屬質變,導致新亞型的出現,引起世界性的暴發性大流行。,流感病毒的抗原變異,常見癥狀,發熱 (up to 39) 畏寒 肌肉酸痛 出汗 咳嗽 鼻塞 咽痛 頭痛 厭食 乏力,流感的防治,藥物治療 鹽酸金剛烷氨、干擾滴鼻素、板蘭根、大青葉 接種疫苗 流感病毒滅活疫苗 病毒表面抗原疫苗 減毒活疫苗,一、艾滋病的概念,艾滋病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 簡寫為AID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定義: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T細胞免疫功能缺陷為主的一種混合免疫缺陷病,特征:a.獲得性(acquired) b.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 c.綜合性(syndrome),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Human意為人類。 Immunodeficiency意為免疫缺陷 Virus即病毒。,艾滋病 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AIDS),Acquired 意為獲得性。本病不是遺傳,而是后天在一定條件下獲得的。 Immune-deficiency意為免疫缺陷。患者免疫系統嚴重被損。 Syndrome意為綜合征。,歷史回顧,1981年 在美國紐約發現首例 1983年 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發現相關病毒 1986年 正式命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1985年 我國發現一例AIDS,他是美籍阿根廷人,來中國旅游;同期發現四位我國浙江省居民感染HIV,他們都是血友病患者,接受了進口的血液制品第八因子。,1996年7月,美籍華裔科學家何大一提出了雞尾酒療法。 2001年河南省上蔡縣文樓村AIDS爆發流行被媒體披露。 2003年國家衛生部對外公布的艾滋病感染數84萬。 截至2005年8月底,中國內地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32,545例,其中艾滋病病人30,158例,累計死亡7,643例。,歷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題 1988 全球共討,征服有期 Join the World wide Effort 1989 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世界讓我們相互關照 Our Lives,Our WorldLets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1990 婦女和艾滋病 Women andAIDS 1991 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戰 Sharing the Challenge 1992 預防艾滋病,全社會的責任 A Community Commitment,1993 時不我待,行動起來 Time to Act 1994 艾滋病和家庭 AIDS and the Family 1995 共享權益,共擔責任 Shared Right,Shared Responsibilities 1996 同一世界,同一希望 One World,OneHope 1997 生活在有艾滋病世界中的兒童 Children Living in a World with AIDS 1998 青少年:迎戰艾滋病的生力軍 Force for Change:World AIDS Campaign with Young People 1999 傾聽,學習,尊重 Listen,Learn,Live!,2000 男士,責無旁貸 Men Make a Difference 2001 你我同參與 I can and You 2002 相互關愛,共享生命 Live, let Live 2003 沿用去年“相互關愛,共享生命”的宣傳主題, 強調以消除歧視、倡導關愛的精神來鼓勵全社 會積極行動,采取更為有效的措施,為艾滋病 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創造更為寬松和諧的生活環境。 2004 關注婦女,抗擊艾滋 2005 遏制愛滋、履行承諾,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的藝術家們用紅絲帶來默默悼念身邊死于艾滋病的同伴們.在一次世界艾滋病大會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齊聲呼吁人們的理解,此時,一條長長的紅絲帶被拋在會場上空,支持者們將紅絲帶剪成小段,并用別針將折疊好的紅絲帶別在胸前. 紅絲帶: 象征著我們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關心與支持 象征著我們對生命的熱愛和對平等的渴望 象征著我們要用心來參與與預防艾滋病的工作,艾滋病巨大危害及蔓延特點,a. 速度快,每天8500人感染 b. 從農村蔓延到城市 c. 發展中國家患病率高,95來自 發展中國家 d. 亞洲地區,特別是南亞呈上升趨勢,HIV病毒的致病機理,直接殺傷:HIV病毒進入細胞,在細胞內 大量增殖,導致感染細胞破裂。 間接殺傷 免疫系統對健康T4淋巴細胞的攻擊 T4細胞無反應性 細胞程序性死亡(apoptosis),艾滋病感染過程,艾滋病感染過程,T細胞表面的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傳播途徑,(1)性接觸傳播( 同性 戀、異性戀、雙性戀 ),(2)血液傳播 a. 輸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b. 靜脈藥癮者共用HIV污染的注射器,c. 共用醫療器械或生活用具,d. 注射器或針頭消毒不徹底或不消毒,(3)母嬰傳播,臨床表現,本病潛伏期較長,感染病毒后需210年才發生以機會性感染及腫瘤為特征的艾滋病。 從感染病毒到發病,臨床上分為四期:急性感染期、無癥狀期、持續性淋巴結腫大期、AIDS期。 不是每個感染者都會完整地出現四期表現。,急性感染期,HIV侵襲人體后6天6周,53-93%的感染者出現似感冒的急性癥狀: 70%有發熱、頭痛、咽痛、惡心嘔吐、關節痛。 50%有皮疹,如丘疹、蕁麻疹、皰疹等。 75%可有全身淋巴結腫大。 50%可發生神經系統改變如畏光、冷漠、腦膜炎等。,急性HIV感染的皮疹,無癥狀期,無論是否經過急性期,所有的HIV感染者都會經過無癥狀期。 此期可無任何臨床癥狀,僅表現為HIV抗體陽性,此期持續210年。 但無癥狀期不是靜止期,更不是安全期,病毒在持續繁殖,具有強烈的破壞作用。,持續性淋巴結腫大期,無癥狀期后開始直至發展成為典型的AIDS之間的一段時間。 此期有很多命名,包括AIDS相關綜合征、淋巴結病相關綜合征、AIDS前綜合征等。 此時,病人已具備了AIDS的最基本特點:,全身癥狀:約50%的患者有疲倦無力及周期性低熱,夜間盜汗,厭食、腹瀉、頭疼、抑郁焦慮、精神紊亂等常持續數月。 輕微感染:口腔念珠菌感染、牙齦炎、帶狀皰疹、單純皰疹、皮膚真菌感染、毛囊炎。 淋巴結腫大:無其它原因可以解釋的除腹股溝淋巴結以外的兩處以上持續性淋巴結腫大,對稱發生,觸之質韌,活動無壓痛。 腫大的淋巴結對一般治療無反應,常持續腫大超過半年以上。,AIDS期,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終階段。此期以下特點: (1)發生各種致命性機會感染 (2)惡性腫瘤 (3)其它 HIV相關性消瘦綜合征等,各種嚴重的機會感染,機會性感染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見的且往往最初的臨床表現。 主要病原體有卡氏肺囊蟲、弓形體、隱孢子蟲、念珠菌、組織胞漿菌,鳥分枝桿菌、巨細胞病毒、皰疹病毒等。 其中卡氏肺囊蟲性肺炎最為常見。,其它機會性感染臨床表現常呈多系統、播散性、進行性和復發性炎癥,可引起肺炎、食管炎、腸炎、皮膚 損害、腦炎、顱神經炎甚至全身性 感染等,并常有多種感染及腫瘤同 時存在,使臨床表現復雜多樣。,艾滋病病人與卡波氏肉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