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科教育論文-誦讀語文教學之根本近幾年來,我在教學中發現現在的學生朗讀能力太差,一個班級能把一篇課文流暢的讀完的同學寥寥無幾。究其原因是我們的一些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只顧滔滔不絕的講,卻忽視了對學生誦讀能力的培養,課堂上失去了學生瑯瑯的誦讀之聲。我認為:這是語文教學中的缺陷。誠然,語文教學要改革,但語文教學中的誦讀什么時候都不能丟棄。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雖然是傳統的教育思想,不夠完善,但它說明了書讀得多,讀得好,知識自然掌握得多的一定道理。翻開歷史,哪一個文學家、政治家不是飽學之士?而哪一個飽學之士不是跟“誦讀”有關?語文大綱中明確要求:“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的方法能用普通話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一些精彩片斷。”可見,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位置。所謂的誦讀,就是背誦與朗讀,語文離開了誦讀,就不成其為語文。所以,我認為,在“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的今天,“誦讀”不但仍有其現實意義,而且要努力抓好。然而,怎樣才能抓好呢?一、“誦讀”要擺正位置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上,一定要擺正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位置,避免單一的說教,努力做到“讀讀講講”“講講讀讀”以誦讀帶動講解,以講解促進誦讀。這樣才能使教學相得益彰,活躍課堂氣氛,誦讀之聲才能不絕于耳,課本上的知識才能潛移默化地轉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文章中能適合學生自己誦讀的內容,盡量讓學生自己去誦讀,老師決不要擔心學生學不會而以自己滔滔不絕的講解去替代。尤其是詩歌、情景交融的散文,漢語里面那種輕重緩急的節奏感,那種和諧悅耳的韻律感,那些詞匯美、句式美等,老師就更不要去多費口舌作講解,而只要強調學生自己反復去誦讀就好了。讓他們在反復誦讀中去識字悟義,讓他們在反復誦讀中去感受漢語特有的審美表現力,讓他們在反復誦讀中去理解文章的內容、層次、主旨,讓他們在反復的誦讀中去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如果不是這樣,而只靠老師講,文中的美妙怎么能品味出來呢?有一位特級教師說:“誦讀是有形無形的寫作指導。”所以說,語文中的東西,有時讓學生自己誦讀不可以與老師的講解完全分開來,而要伴隨著老師講解的活動(啟發、提示、解說、學生的答問、討論)一起進行。一些應掌握的語文知識,老師要隨著學生的誦讀需要給予適當的講解,開拓其知識面,給學生的誦讀作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老師也同樣應給予點撥、疏通,以排除他們在誦讀中的障礙,激發他們誦讀的激情;對課文有直接關系的,能幫助領會課文,對學生起思想教育作用的作者、時代背景,與課文有關的資料,老師也應作適當的介紹。當然,介紹務求精當、簡明扼要。如果注釋上有的就可以讓學生閱讀注釋,教師只作簡略解釋、補充就行了。這樣由誦讀帶動講解,由講解促進誦讀,講解和誦讀結合,語文教學就會顯得輕松融洽,教學效果就會更好。二、“誦讀”要講求效果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不但要引導學生植根于誦讀,而且又要把誦讀升華。也就是說,既要緊緊抓住誦讀這一環節,放膽讓學生去誦讀,又要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一定要使學生通過誦讀這途徑去求“知”去獲“知”。例如:誦讀一篇課文,開始誦讀時要掌握書中寫了哪些內容,接著誦讀時,就要理解書中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作者的意圖是什么,然后誦讀時就要掌握書中的謀篇布局、表達方式、語言運用等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每誦讀一篇課或一個文段,教師都要組織他們認真討論,談學習心得,讓學生們把誦讀中所遇到的“疑”和感到的“知”,毫無顧忌地說出來,再讓他們各抒已見,互相切磋琢磨,互相補充,互相完善,這樣,“錯誤的”就自然得到糾正,“正確的”就自然得到證明。學生就能夠從不知到無知,從知其然到其所以然。三、“誦讀”要講究方法要知道,語文教學最忌的是“萬人一面,千課一法”的教法。誦讀如果不分文體,不辨好惡,一味地要求學生按同一模式去讀各類文章,那一定會使學生如坐針氈,越讀越煩,久而久之就自然會失去讀書的興趣,更不用說去獵取知識了。因此,誦讀一定要講究方法。不同的文體,誦讀的要求也不同。(一)議論文的誦讀。議論的語言功能是對社會政治生活中各類問題的討論,對人民群眾起宣傳鼓動的作用,語言表達上以邏輯性和形象性有機結合為基本特征。一方面,通過充足的論據、嚴謹的推理,令人信服;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必要的感情因素,在理智上啟發讀者,在感情上打動讀者。如毛澤東的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魯迅的“友邦驚詫”論,聞一多的最后一次講演等。這類文章一般不要求背誦,只要求在朗讀上多下些功夫就行。在朗讀這類文章時,要依照文章的思想脈絡,總體上要求聲音宏亮,剛勁有力,要把宣傳、鼓動的特點充分的表現出來以引起共鳴。(二)小說、散文、通訊、報告文學等文體的誦讀。這些文體的語言均屬于散文語體。其特點是詞語材料、修辭方式的選用都比較廣泛,句式靈活多變,短句居多,適當穿插長句,結構自由。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等。這類文章有的要求背誦(或精彩片斷或全篇),有的不要求背誦,但要反復朗讀。古人云:“讀書十遍,其意自見。”這也告訴我們,教師不講,學生就讀不懂,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在誦讀這類文章時,語速或快或慢,語調或高或低,感情或飄柔似水,或激越奔放,或如泣如訴、或怒發沖寇,都要隨著字里行間的情感的變化而變化。(三)詩歌的誦讀。詩歌包括詩、詞、曲。詩歌的語言集中凝練,具有鮮明的韻律和節奏,優美的詩歌還具有濃濃的抒情意味。“詩者,志之所言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毛詩序語)。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無論是縱橫千萬里,大氣磅礴,曠達豪邁的寫景,還是上下幾千年,氣雄萬古,風流豪壯的議論,無不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無限熱愛,表達了當今革命英雄空前偉大的抱負和無比堅定的信心。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中“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中訴說了歷代戰禍給老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也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疾苦生活的同情。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是道出了古今上下幾千年人們的共同心聲。詩歌一般都要求背誦,在背誦時,就要抓住其韻律與節奏的特點,通過熟練的背誦,達到了解詩歌“志之所言”的目的。參與誦讀的人數也要靈活多變,或一人,或幾人,或小組,或全班;甚至還可分角色誦讀,比賽誦讀(含師生比賽誦讀);如果有條件在課堂上播放誦讀的錄音帶或錄相帶,就更能使學生讀興大發。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裝這一課時,我在課堂上播放錄音,個個聽了癮頭大增,紛紛效仿,形成了誦讀的高潮。所以,講究誦讀的方法至關重要,決不能可有可無,隨隨便便。如果能根據“文”、“人”、“情”的不同,靈活采用不同讀法,學生坐在課堂上一定會感到如坐春風。四、“誦讀”要強化訓練葉圣陶先生說:“習慣不是一會兒就會有的,也得逐漸養成,在沒有養成的時候,多少也用一些強制功夫。”這就說明,要使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誦讀習慣就必須進行強化訓練。每一篇課文,都要嚴格要求學生認真誦讀,重點課文、精彩文段還要背誦。每上一節新課,課前一定要求同學預習,上課時一定要先檢查預習情況,指名試誦讀老師課前布置的課文內容,聽他誦讀,語氣語速是否合乎文意,斷句、間歇是否合理,口齒是否流利,表情是否豐富。誦讀得好的,當堂給予表揚,誦讀得不合要求的,就讓他們反復誦讀,誦讀到合要求為止。每上完一節課,一定要布置一些精彩文段讓同學背,下節課檢查并給予評分入冊。雖然,這會失之于空洞呆板,但長期這樣堅持下去學生自然會日誦不輟,養成一種認真讀書的習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