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二年級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685“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尊主攘夷夷狄,南制楚蠻。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其“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國的發展歷程說明當時()A、民族融合進程加快C.統一進程不斷加快B.小農經濟逐漸確立D.社會正處于轉型中2.學者夏曾佑在其《中國古代史》中說:“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也。”對這段話理解正確的是()A.孔子是中國古代教育體制的開創者C.秦漢時期中國的各項制度逐漸完善B.秦漢制度創新為后世奠定基本框架D.社會的安定是制度創新的必要條件3“雁塔題名“雁塔題名”的風俗反映出()A.科舉制成為唐朝選官的主要途徑B.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加強C.士人群體對國家選才政策的認可D.科舉取士成為社會整體共識4“反其弊,使內外皆柔,雖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材料中“大不可安者”主要是指()A.機構設置疊床架屋導致冗費現象C.寬仁治國使中央政府掌控力下降B.王安石變法引發政局的動蕩D.強干弱枝措施導致積貧積弱5.明清時期,棉、麻、桑等作物廣泛種植,其中福建地區種植甘蔗的現象較普遍,“蔗田幾與禾田等海外。這種現象反映出當時福建地區()A.農產品商業化趨勢明顯C.手工業區域化趨勢加快B.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D.突破閉關鎖國政策的限制6作由了有益嘗試。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著,都與戊戌維新運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材料認為戊戌維新運動()A.以推翻清政府為目標C.具有愛國救亡的性質B.指導思想為后來的革命奠定基礎D.引領中國近代的政治民主化潮流7.蔣廷黻在其《中國近代史》中說:“武昌起義以后,一個月之內,湖南、陜西、山東等十三省相繼宜布獨立,并且沒有一個地方發生激烈的戰爭。清政府的滅亡,不是革命軍以軍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對這段話理解最準確的是,辛亥革命()A.廣大民眾的參與度非常低C.是清廷權威性喪失的結果B.是一次和平的政權過渡D.與革命派沒有直接關系8.1920年2生進入北大文科旁聽,并于當年秋季起正式招收女生,開中國公立大學招收女生之先例。隨后其它大學紛紛仿效,于是女生進大學讀書蔚然成風。這一現象表明當時()A.移風易俗落實為現實行動C.高等教育對象日益平民化B.大學已逐漸實現男女平等D.新文化運動促進思想解放9.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過程中,我黨實行保護中小工商業者、分配土地給貧苦農民的政策,并對農民進行大規模掃盲教育。這些措施旨在()A.調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C.促進根據地的發展壯大B.滿足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D.開創“農村包圍城市”道路1019945%-20語的現象增多表明()A.漢語開始成為國際通用語言C.中國已逐漸掌握國際話語權B.中國廣泛參與全球治理D.中國的軟實力逐漸提高11.十三世紀中期,法國國王路易九世實行改革,其主要內容有:推行“國王40日”制度,即地方諸侯在遭受侵害后,40天以內不得報復,必須上訴至王室法庭,由國王裁決;同時實行幣制改革,規定王室領地內只能流通王室的鑄幣······這些措施()A、鞏固了法國的大一統局面C.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B.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經濟基礎D.提升了法國在歐洲的競爭力12.意大利學者托斯坎內里(1397年---1482年)繪制了一幅當時在歐洲廣為流傳的“世界地圖”,達東方。這張地圖的出現()A.為新航路的開辟指明正確方向C.表明新航路開辟擴展人們視野B.鼓舞早期航海家的冒險精神D.奠定了當代地圖最初的基礎13.伏爾泰經常研究孔子的書籍,還以自己的方式反復講述孔子的故事和他對儒家思想的理解,他特別推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認為孔子的思想“超過基督教義的最純粹的道德”。伏爾泰對孔子的推崇表明()A.儒學為啟蒙運動提供思想養分C.當時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頻繁B.中國在思想領域領先于西方D.啟蒙運動借鑒中國民主傳統14.下表是英國近代某一時段的人口變化表。這種演變趨勢說明()1650年522.5萬1700年500萬1750年575萬1800年850萬1850年1675萬A.物種大交換促進人口數量猛增C.公共衛生水平提升促進生育率B.工業革命帶來了發展紅利D.工業革命加速英國城市化151929年以后尤其明顯,在這一時期的技術援助中,80%來自美國,許多蘇聯的建設項目,如第聶伯水電站、斯大林拖拉機廠等,都離不開美國工程師的參與。蘇聯引進西方技術的這一過程表明()A.蘇聯抓住戰略機遇期努力發展C.蘇聯所處的國際環境逐漸改善B.美國對蘇聯的態度比歐洲相對友好D.西方技術是蘇聯實現工業化的關鍵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16.【中國古代的制度創新】(14分)材料一“(秦)并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漢書·地理志》“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漢書·諸侯王表》材料二“(唐)貞觀之制,有三百余州,而府兵之制,寓兵于農,無事則耕,有事則戰。”-《新唐書·兵志》“(宋)收四方勁兵,列營京畿,以備宿衛,分番屯戍,以捍邊圉。”--《宋史·兵志》(1)根據材料一,指出秦朝與漢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不同選擇,并分析其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材料二中唐、宋的軍事制度,說明其特點及其主要背景。(8分)17.【大航海浪潮沖擊下的中國】(12分)材料:馬尼拉大帆船主要是指16世紀后期至18世紀,航行于菲律賓馬尼拉與墨西哥們渴求的中國絲綢等商品,從馬尼拉運往美洲各地,開辟的一條“太平洋絲綢之路”(如下圖)。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彭慕蘭在他的著作《大分流》中認為:新航路開辟以后,大量美洲市場的控制力,從而成為19世紀中國落后于西歐的關鍵因素之一。根據材料中相關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以“中國在大航海時代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8.【近代對“三農”問題的探索】(15分)材料-20世紀20諸實踐,開始用行政命令主動發起農村合作運動。在“救治農村”“調節農村金融”的口號下,通1928監會通過了《組織合作運動委員會建議案》,將其規定為國策運動之一。“經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提倡,逐步具體化、普遍化,益以各方面的推動,合作事業之進展逐日形蓬勃矣。”但終因未能改變封建制度,農村合作運動未能起到挽救農業危機和復興農村經濟的功效。--摘編自傅宏《論1927-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的農村合作運動》材料二中央蘇區將發展農業作為主要任務來抓。蘇區政府先后頒布《開墾荒地荒田辦法》、《開荒規則與動員辦法》,實行獎勵政策,對工農群眾開發的荒田荒地免征3年土地稅,富農擁有開發的荒田荒11933荒地21府還號召組建幫工組、耕田隊以及犁牛合作社、勞動互助社等,緩解了蘇區勞動力、耕畜不足的問題。蘇區黨和政府大力宣傳并發動群眾,多種早谷、少種糯米,并發布消滅“禾蟲”的指導辦法,利用石灰等簡便易得的材料,積極推廣病蟲害防治經驗。還不斷改善種植技術,適當增加雜糧種植,以作青黃不接時的主糧補充。據統計,到1933年,贛南、閩西等蘇區農業生產同比增加15%,閩浙贛邊區增加了20%,遠超當時的國民黨控制區域。--摘編自鄧強、段劉嬌《中央蘇區如何解決糧食問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南京國民政府推行農村合作運動失敗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30年代中央蘇區農業發展的特點及意義。(9分)19.【近現代國際貿易沖突】(14分)材料一19世紀中期,英國為扭轉對華貿易逆差,通過東印度公司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清政府組織的禁煙運動激化中英雙方矛盾,最終爆發鴉片戰爭。戰后簽訂的《南京條約》迫使中國開放通商口岸、割讓香港島,并接受協定關稅。自此,中國逐漸淪為西方列強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材料二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迅速崛起,在汽車、半導體等領域對美國形成巨大競爭壓力。于是美“貿易失衡為由,通過《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升值,并對日本的半導體、汽車等產業實施高額關稅和出口限制。此舉導致日本經濟陷入長期停滯,出現被日本稱為“失去的三十年過技術壟斷鞏固了全球霸權地位。(1)結合材料一、二,分析19世紀中英貿易沖突與20世紀日美貿易戰的異同點。(8分)(2)綜合上述材料,談談近現代國際貿易沖突對當今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啟示。(6分)高二年級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D【詳解】本題考查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管仲改革就是要讓齊國社會實現破舊立新的轉型,而作為諸侯的齊桓公能“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從側面反映周王室權威不再,禮崩樂壞的社會轉型,所以D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各民族之間的互動、交融,所以A項不選;小農經濟出現于春秋之后的戰國時期,所以B項錯誤;齊桓公所處時代是春秋早期,社會處于大分裂時期,所以C項錯誤。故答案選D項。2.B【詳解】本題考查先秦到秦漢時期的制度創新。據材料信息可知,孔子創立的儒學,成為后世的主流思想,秦始皇開創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一系列制度,為后世所承襲,漢武帝北擊匈奴、南征南越等地區,奠定中國版圖早期基礎,所以B項正確;早在西周就制定“學在官府”的教育體制,所以A項錯誤;材料側重于這些開創性措施對后世的影響,中國的各項制度如中央官制、選官制度等逐漸完善于隋唐時期,所以C項錯誤;儒學創立于春秋時期,而當時的社會處于動蕩時期,而且社會安定并非制度創新的必要條件,所以D項錯誤。故答案選B項。3“進士張莒游慈恩寺······題名于塔壁,眾進士紛紛仿效將進士的姓名、籍貫和及第時間用墨筆題在塔壁CA“主要途徑需要比較才能顯示出來,而材料中無法體現,所以A項不能B“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主要是指自上而下的君主與中央政府控制力加強,材料反映的是自下而上的讀書人對上層政府政策的認可,所以B項錯誤;D“整體共識不準確,因制,有一定程度的抵觸,所以D項錯誤。故答案選C項。4.D【詳解】本題考查宋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北宋吸取唐朝中期因設藩鎮“三冗兩積DA“冗費現象只是危AB項錯誤;C所以C項錯誤。故答案選D項。5“福建地區種植甘蔗······普遍”“榨蔗制糖的糖坊一次可以賣······五萬片”可知,甘蔗這種農作物的種植目的,主要是面向市場追逐利潤,這就是“農產品商業化”的表現,所以A項正確;中國開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在近代鴉片戰爭之后,所以B項錯誤;C項的“區域化”主要是指不同地區專門從事某一行業的生產,材料只能反映福建許多地區專門榨蔗制糖,沒有說明其它地區的生產情況,無法對比就不能得出“區域化”的結論,所以C項錯誤;材料只是反映局部地區、某些時段與海外市場的聯系,沒有達到“突破”的地步,稍顯夸大,所以D項不能選。故答案選A項。6.D【詳解】本題考查近代戊戌變法的影響。材料中信息“百日維新······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都與戊戌維新運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D“引領中國近代的政治民主化”,所以D項正確;戊戌變法是保留而非推翻清政府的改革,所以A項錯誤;同理B“愛國救亡確實是戊戌維新運動的主題之一,但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所以不能選。故答案選D。7“朝自己瓦解的。可知,在蔣廷黻看來,清朝滅亡是自身原因導致,清政府包括清末新政中“皇族內閣所以CAB項不選;辛亥革命的發生離不開資產階級革命派長期的宣傳、實踐等活動,所以D項錯誤。故答案選C。8.D【詳解】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根據材料中信息“蔡元培打破傳統的女禁限制······D項正確;近代中國仍是傳統男尊女卑的大環境,能進入大學的只是極少數女生,不可能實現男女平等,所以ABC項中“平民化男到女的性別范圍擴大,所以C項不合題意不能選。故答案選D。9【詳解】本題考查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我黨在農村的探索。材料設問的角度是“旨在中國共產黨在井岡山那種復雜艱難的環境下,一切政策、措施的首要目標,就是維持自身的生存以及發展壯大,所以C項正確;A、B兩項雖然都符合史實,但也都要服務于根據地的發展壯大這個首要目標,所以A、B兩項都不能選;材料中的措施是“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探索過程,而非目的,所以D項不能選。故答案選C。10.D【詳解】本題考查當代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材料中“中式英語占5%-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D1945“五常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中國文化影響力擴大,與“全球治理”不符,所以B項不選;“中國逐漸掌握國際話語權”說法不符合當今國際現狀,所以C項不能選。故答案選D項。11.C【詳解】本題考查中世紀時期法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法國的王權和中央對地方諸侯控制力加強,所以C項正確;13世紀法國尚未實現統一,所以A項錯誤;材料還涉及國王對司法領域的控制,而B項只是經濟方面的影響,有點片面,所以B項不選;材料中只涉及內部改革,無法直接看出國際影響,所以D項不能選。故答案選C。12.B【詳解】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的背景。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如果這幅地圖是準確的,那么歐洲就可以B項正確;但這是一幅標注錯誤的地圖,所以A項“指明正確方向”的說法錯誤,因此A項不能選;這幅地圖繪制于新航路正式開辟(1487年)以前,所以C項錯誤;D項中的“最初”屬于比較項,材料中無法看到類比,所以D項不能選。故答案選B。13.A【詳解】本題考查啟蒙運動興起的背景。根據材料中的信息,伏爾泰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它“超過基督教義的最純粹的道德主教的思想武器,所以A項正確;在伏爾泰所處的18世紀,中國包括思想在內的大部分領域已落后B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張不屬于民主思想,而且中國古代缺乏民主傳統,所以D項錯誤。故答案選A。1418001765人口增長提供相對好的環境,所以B項正確;物種大交換始于1500年左右的新航路開辟以后,但根據表中信息,處于前工業化時期的前三個時段中,人口沒有大的變化,所以A項不能選;材料中信息無法反映“公共衛生水平提升”,所以C項不能選;“城市化”主要指城市的人口和數量不斷增加的過程,人口的增加與城市化沒有必然聯系,所以D項錯誤。故答案選B。15.A【詳解】本題考查蘇聯的現代化探索。據材料信息,蘇聯利用“一戰”后德國戰敗渴望打破孤立、1929年經濟大危機后美國急需開拓國際市場的機會,積極引進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來推動自身建設,所以A項正確;通過材料無法看出美國和歐洲對蘇聯的態度差異,所以B項不能選;從十月革命到“二戰”以前,蘇聯始終處于西方國家的孤立、遏制中,面臨惡劣的國際環境,美國對蘇聯的技術輸出,實質還是資本家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并不意味著美國改善與蘇聯的關系,所以C項錯誤;D項中的“關鍵”一詞夸大了西方技術對蘇聯工業化的作用,所以D項錯誤。故答案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不同選擇及原因:秦朝:全面推行郡縣制;(1分)原因:吸取周代分封導致諸侯割據的教訓,加強中央集權。(2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1分)原因:鑒于秦朝孤立速亡,分封同姓諸侯以鞏固統治。(2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2)特點:唐朝:府兵制,兵農合一。(2分)宋朝:募兵制,中央集中兵權。(2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主要背景:唐朝:均田制的推行。(2分)宋朝:吸取前代藩鎮割據的教訓。(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17.示例:觀點1分+論述9分+小結2分=12分觀點:大航海時代對中國而言是機遇與挑戰并存。(1分)論述:新航路開辟給中國在經濟、文化、外交等各方面既帶來機遇,也充滿挑戰。(2分)在經濟方面,西方將從美洲等地掠奪的白銀購買中國的絲綢等商品,促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使白銀取代銅錢成為主要貨幣,推動明清政府在賦役改革中統一征銀;另外西方將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豐富中國的飲食結構;這些現象又共同促進中國商品經濟的高度繁榮,從而推動新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在明朝中后期產生、發展;思想文化方面,西學東漸給中國帶來西方先進的近代科技和思想,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這些都為中國的社會轉型提供巨大的機遇。但與此同時,外來高產作物的廣泛種植,出現大量墾荒的局面,導致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而西方傳教士也以傳授知識為名,在中國傳播天主教,實行文化滲透、侵略;同時西方殖民勢力也逐漸擴張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并在明朝中晚期侵占中國的澳門、臺灣等地,這也是明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重要原因。這些導致中國在生態環境、思想文化、領土主權等多方面面臨巨大的挑戰。(7分:機遇與挑戰兩方面都有論述,任意三點言之成理給6分,邏輯通暢給1分。)有鑒于此,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中,我們要明確目標,抓住機遇發展自己,面對前進中的挑戰,要有化危為機的勇氣,不斷提升自己。(2分)“大航海時代給中國帶來機遇“大航海時代給中國帶來巨大挑戰為題,展開論述。18.(1)失敗原因:①社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