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唐詩五首?唐代是我國古代詩歌發展的巔峰時期,名家輩出,佳作迭現。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唐詩的魅力。新課導入學習目標結合相關背景,領會詩歌主旨,背誦并默寫詩歌。(重點)品析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等寫法。(難點)體會詩人抒發的思想情感。野
望
王
績作者名片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誦讀感知
讀準字音野
望王
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ɡāo
xǐyǐ
dú
qín野望
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讀準節奏
再讀詩歌,結合注釋理解詩句。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地名,今屬山西萬榮。作者棄官后隱居于此。皋,水邊地。傍晚徘徊歸依
詩意: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眺,徘徊不定,不知歸依何方。課文講解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落日,夕陽暉:余光
詩意: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小牛,這里指牛群。泛指獵獲的鳥獸。
詩意:牧人驅趕著牛群返回,獵人帶著獵物回去。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相視,互看比喻隱居不仕。
詩意:我看到這些人又并不認識,長聲歌唱《詩經》中“采薇”的詩句。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眺,我徘徊不定,不知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牧人驅趕著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獵物回歸家園。我看到這些人又并不認識,長聲歌唱《詩經》中“采薇”的詩句。譯文:試分析首聯在全詩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東皋”點明地點,“薄暮”點明時間,“望”字領起中間兩聯的寫景。第二句呼應起尾聯,表現出哀傷的情感,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表現了在現實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賞識的苦悶、悵惘的心情。品讀賞析
頷聯和頸聯運用何種手法,描繪了怎樣一幅景象?
頷聯: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頸聯:動態畫面。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鮮活了起來。尾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用典。“采薇”借伯夷、叔齊歸隱的典故,表現了詩人知音難覓、孤獨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隱的愿望。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五言律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內心的苦悶、孤寂和惆悵,抒發了一種避世歸隱的情懷。主旨歸納我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東皋薄暮望,徘徊不定不知該去何方。徙倚欲何依。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樹樹皆秋色,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山山唯落暉。根據詩意背誦詩句。當堂背誦牧人驅趕著牛群返還家園,牧人驅犢返,獵人帶著獵物回去。獵馬帶禽歸。我看到這些人又并不認識,相顧無相識,長聲歌唱《詩經》中“采薇”的詩句。長歌懷采薇。舉目四望孤寂無依樹林金色山巒余暉牧人驅犢獵馬帶禽苦悶悵惘知己難覓野野望結構梳理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苦悶彷徨黃鶴樓崔顥知識鏈接黃鶴樓,屹立在武漢市長江大橋武昌橋頭的黃鶴磯上。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長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氣勢軒昂宏偉,聳天峭地。遠遠望去,崢嶸的樓影隱現于縹緲的煙靄之中,壯麗輝煌,宛如仙宮瓊殿,自古就有“天下絕景”之譽,曾與湖南的岳陽樓、江西的滕王閣并稱為我國江南三大名樓。
據《報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只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并跨上黃鶴直上云天。辛氏為了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
另一說是有一位名叫費祎的人,在黃鶴山中修煉成仙,然后乘黃鶴升天。后來人們為懷念費祎,便在這黃鶴山上建造了一座黃鶴樓。
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最為人稱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贊嘆。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黃鶴樓》。作者簡介
本詩選自《全唐詩》卷一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這首詩是吊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詩興大作,寫下此詩。背景鏈接誦讀感知朗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黃鶴樓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qī
yīnɡwǔ讀準節奏黃
鶴
樓
崔
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再讀詩歌,結合注釋理解詩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傳說中騎鶴飛去的仙人離開,離去。只剩下,僅留下。飄飄蕩蕩的樣子。詩意:仙人已乘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剩下了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來只有白云在此飄浮。課文解讀(首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鶴而去之意,使人想象傳說中的仙人在此登樓駕鶴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歲月不在之感。(頷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緊承首聯,說自從仙人離去,黃鶴樓已經歷經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著黃鶴樓,大有歲月易逝之感慨。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晴日里的原野。分明的樣子。長江中的小洲,在黃鶴樓東北。故鄉。
詩意:晴日里漢陽一帶的樹木歷歷可見,芳草碧綠長滿了鸚鵡洲。黃昏中看不到遠方的家鄉,煙霧籠罩的長江更激起思鄉的哀愁。煙靄籠罩江面。(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進入景物描寫,寫漢陽晴川和鸚鵡洲生機勃勃的景象。“歷歷”“萋萋”描繪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極其茂盛的狀貌。(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思歸是人之常情,江水上煙霧籠罩更增添了詩人濃濃的鄉愁。全詩意思:傳說仙人已乘黃鶴飛去,這里只留下空空的黃鶴樓。黃鶴飛去不會再回來了,而千百年來白云卻依舊悠然自得地飄來飄去。登樓隔江相望,漢陽的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的春草長得茂盛喜人。可是日近黃昏,極目遠眺,我的故鄉在哪兒呢?凝視長江上面浩渺的煙波,真使人發愁啊!細細體會詩歌,回答問題:1.詩歌運用典故有何作用?
詩的前四句從傳說入筆,寫由黃鶴樓而生發的聯想,敘昔人乘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無限飄渺的感覺,其實蒼莽,為黃鶴樓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品讀賞析2.賞析“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此聯寫登樓所見之景,描繪出了一副絢麗的大江景色。當詩人的視線從遠處的天際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時候,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與黃鶴樓隔江相望的漢陽。那里綠樹掩映,江水交匯,在明麗的陽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上,只見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這就是鸚鵡洲了。這兩句寫景清晰明朗,給人一種豁然開朗、清新明快的感覺。眼望著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勾起了詩人的思念之情。圖片欣賞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通過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話傳說的觸動,抒發了吊古懷鄉之情。主旨歸納首→用典引出黃鶴樓頷→感慨仙人已去頸→描寫登樓所見尾→抒發思鄉之情結構梳理愁而不怨意境高遠黃鶴樓使至塞上
王
維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有“詩佛”之稱,與孟浩然并稱“王孟”。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代表詩作《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作者名片《使至塞上》選自《王維集校注》卷二(中華書局1997年版)。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于赴邊途中,寫出塞時的沿途景色。背景鏈接邊塞詩指以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使至塞上課題解讀出使到邊塞地區誦讀感知使至塞上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讀準節奏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單車:一輛車,這里形容這次出使時隨從不多。要。慰問。屬國:典屬國的簡稱。漢代稱負責少數民族事務的官員為典屬國,這里詩人用來指自己的使者身份。飄飛的蓬草,古詩中常用于比喻遠行之人。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課文解讀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意:(我)輕車簡從,出使邊疆去慰問守邊官兵,出使途中路過居延。像飄飛的蓬草越過邊塞,如歸雁飛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指烽煙。古代邊關烽火多燃狼糞,因其輕煙直且不易為風吹散。黃河。古關名,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負責偵察、通信的騎兵。燕然:燕然山,這里指邊防前線。都護:官名,漢代始置,唐代邊疆設有大都護府,其長官稱大都護,這里指前線統帥。課文解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詩意:浩瀚的沙漠中,一股青煙孤然直上,黃河盡頭,西下的太陽正圓。
在蕭關遇上騎馬的偵察兵,得知前敵統帥正在燕然前線鎮守。首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交代了什么內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單車”說明隨從少,儀節規格不高,輕車簡從,形單影只,傳達出內心的孤寂感,微露出失意情緒。“欲問邊”,是要到邊疆去察看情況、慰問將士,這是出使的目的。“居延”是出使經過的地方,可見行程遙遠,也表達出作者此時此刻的失意、孤寂心情。
首聯敘事,寫使者進入邊塞。品讀賞析
首聯既交代了出使目的和經過的地方。首又為后文具體寫景做了鋪墊。頷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用什么景物,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頷聯寫景,蘊含了郁憤之情。
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飄飛的蓬草一樣飛出“漢塞”,像振翅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暗寫出詩人被排擠出朝廷的激憤和抑郁。尾聯(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寫了什么,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感情?尾聯兩句借偵察騎兵之口,點明了邊塞將士緊張的戰斗生活,贊揚了他們保家衛國的愛國熱情。尾聯敘事,呼應首聯,寫到達邊塞后的所見所聞。
頸聯勾勒出一幅極其雄渾、闊大、壯美的大漠中黃昏落日圖,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大”寫沙漠浩瀚無邊,表現詩人開闊的胸襟。“孤”邊塞荒涼,烽火臺燃起的濃煙格外醒目而單調。“直’表現了大漠孤煙的勁拔、堅毅之美;“長”寫出了詩人對橫貫沙漠的黃河的真實感覺。
“圓”大漠觀落日的特殊感受,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
這兩句詩形象地描寫出大漠中綺麗壯闊的風光,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于景中寄托悲涼孤寂之意。也從側面烘托了守邊將士凄涼艱苦的生活環境。反映了他們不畏艱苦,積極保衛邊疆的愛國主義精神。試賞析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字詞的妙用。這首詩敘述了詩人出使塞外的艱苦行程,描繪了塞外綺麗壯闊的風光及到達邊塞訪問的情況,表達了詩人出使邊塞的慷慨悲壯以及抑郁孤寂的思想情感。主旨歸納使至塞上——王維敘事出使邊塞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內心抑郁塞外風光戰事緊張抒情繪景敘事情由事發板書設計雄渾壯美慷慨悲壯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回顧幾首我們學過的李白的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溫故知新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詩人,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他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代表詩作《靜夜思》《行路難》《望廬山瀑布》《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傳世。作者名片《渡荊門送別》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荊門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的楚國故地游覽。這時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西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背景鏈接“渡”,乘船。“荊門”,荊門山,在湖北。“送別”,詩人李白25歲時出蜀遠游,家鄉的山水送別詩人。課文解題誦讀感知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注意節奏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注意節奏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乘船。楚地。這里指今湖北一帶。課文解讀詩意:(我乘船)遠渡到荊門山之外,來到古老的楚地漫游。往。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平原。遼遠無際的荒原。飛天鏡:(如同)飛下的天鏡。結:形成。海樓:海市蜃樓,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變形成的美麗景象。詩意:山巒隨著平原的出現而漸漸消失,長江奔入廣闊的原野后,依舊滔滔東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猶如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彩云變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樓的景象。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仍:仍然,依舊。憐:喜愛。
思鄉之情1.首聯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首聯扣住詩題,交代了詩人此行的目的:遠渡荊門,到楚地游歷。具有穿針引線、貫穿全詩的作用。再讀古詩,討論思考:品讀賞析2.怎樣理解“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詩人用遠景勾勒出一幅氣勢雄渾的萬里長江圖。一個“隨”字,將群山與平野位置的逐漸變換、推移,生動再現出來,給人以空間的流動感。“入”字寫出遠處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詩句也蘊含著詩人喜悅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氣。3.“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如何體現李白詩的浪漫主義風格的?上句寫晚上,仰觀天宇,皓月灑輝;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如鏡。著一“飛”字,動感十足,神韻畢備。下句寫白天,仰望天空,彩云興起,變幻如海市蜃樓。著一“結”字,擬人生情,引人聯想。此聯想象新奇,表現了詩人與月同行、與云同飄的喜悅之情。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將水中月影比作明鏡,用海市蜃樓形容江中云霞之美,展現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構成的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
比喻4.尾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擬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戀故鄉,卻借故鄉的山水說故鄉眷戀他。此聯寫出了長江水送“我”的離別之意,對故鄉依戀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主旨歸納敘事:遠渡地點,出蜀目的繪景抒情:憐水送行舟遠景——平野江流近景——江月云生結構梳理雄渾壯闊意境高遠渡荊門送別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詩人,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白居易又被稱為“詩王”“詩魔”。作者簡介長慶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時候,到西湖游玩,騎馬走在白沙堤上,遠看風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別的氣質吸引了,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曠神怡,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著名的七言律詩。背景鏈接題目意思是:(詩人)在早春之際到錢塘湖出游。在《錢塘湖春行》中,錢塘湖指杭州西湖;春,指早春,出行的季節;行,出游,是題目中的關鍵字,中心詞。整個標題給了我們地點、時間、事情三個信息。課文解題誦讀感知注意讀準字音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jiǎ
nuǎn
zhuó
mò
dī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讀準節奏再讀課文,理解詩意。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即賈公亭。春天湖水初漲,水面剛剛與湖岸齊平。詩意:
孤山寺的北面,賈公亭的西面,湖水剛漲得同堤岸相平,白云重疊,與湖水相連。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課文解讀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初春時早來的黃鶯。爭著飛到向陽的樹枝上去。剛從南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擔保措施辦理管理辦法
- 圖書設計質量管理辦法
- 離婚服務收費管理辦法
- 評審機構考核管理辦法
- 財務系統票據管理辦法
- 經營目標監督管理辦法
- 廣西項目規劃管理辦法
- 攀登計劃資金管理辦法
- 營口動物殯葬管理辦法
- 唐山問政平臺管理辦法
- 附件3:公司境外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 北京市西城區北京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分班考數學試卷
- 京東自營母嬰采購合同協議書
- 4.凝血六項的檢測與臨床意義2
- 2025版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二輪復習專題練-專題六 語言文字運用(含答案)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406種中醫優勢病種診療方案和臨床路徑目錄
- 高血壓內容小講課
- 西藏2021年中考數學真題試卷(含答案)
- 沂蒙紅色文化與沂蒙精神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臨沂大學
- 離開公司你什么都不是
- 課程與教學論(海南師范大學)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2024年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