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七市州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1頁
湖北省七市州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2頁
湖北省七市州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3頁
湖北省七市州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4頁
湖北省七市州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北省七市州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二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全卷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認真核準準考證號條形碼上的以上信息,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現如今,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并不取決于彼此的距離,而是取決于可以使用的交流技術。網絡技術幫助我們連接遠方的人們,更為準確地說,是連接很多來自遠方的人。但奇怪的是,我們也變得更加孤獨。我們總向別人吹噓網上有多少好友,然而沒有人可以讓我們吐露內心的秘密,或在遇到緊急情況時求助。互聯網所形成的連接并沒有把我們聯系得更緊密,卻讓人沉迷其中而無法自拔。我們一旦忘記把手機放在什么地方,就變得焦慮不安。人們確保手機必須時刻在身上,仿佛那是自己的護身符。飯桌上,家庭成員很孤獨地待在一起,每個人都低著頭看著自己的手機。我們和網絡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多,而與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打交道的時間越來越少。網絡環境和跟真實的人打交道相比,是截然不同的。一個人感到無聊,很容易就能和一些新朋友聯系上;一個人匆忙地閱讀一長串消息,并學會如何抓住“亮點”——夸張的標題往往能吸引注意力;游戲里面的動作總是被精簡到一個從驚恐到安全、然后反復的模式。生活在網絡環境中,沒有所謂的“空閑時間”,人們即使在休憩或在旅行中,也難以找到獨處的狀態,安靜讓他們變得煩躁不安。我相信我們已經到達了一個反思的轉折點,必須采取一些行動。我們可以從重拾一些過去認為是美德的行為開始。比如和朋友面對面聊天,無論在吃飯、鍛煉還是在休息時,都不使用手機。誠然,手機和網絡的多任務處理模式已在某種意義上重構我們的大腦,我們一旦試圖專心起來,就得和自己作斗爭。但是無論這有多么困難,都是時候讓我們再次審視“獨處、審慎、活在當下”的價值了。我們值得擁有更美好的未來,只要記得提醒自己,我們才是能夠決定怎樣利用科技的人。(摘編自雪莉·特克爾《群體性孤獨》)材料二: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雪莉·特克爾用一部專著《群體性孤獨》向社會發出了靈魂拷問。《群體性孤獨》觀察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依賴數字技術,忽視了真實世界的社會關系。盡管與他人保持著聯系,其交往卻是淺層的,人們從在線聯系中感受到的不是關愛和親近,而是孤獨和隔離。遺憾的是,特克爾的出發點存在偏誤,她直接把人們數字社交導致群體性孤獨當作事實,并依據過去的社會交往模式把“低頭族”的行為判斷為病態,而不是優先探討沉浸于數字世界是否真的帶來了群體性孤獨。數字技術賦能的連接泛在給社會帶來了可見的變化,比如,生活中出現的“低頭族”。這種現象作為普遍存在的事實,怎么可以被簡單地診斷為社會病態呢?以“除夕夜團圓飯,人們都在低頭看手機”為例,可以提出的問題是:身體同場是人所必需的嗎?(所謂身體同場,指人們相聚在同一個物理空間。)如果答案為“否”,那便意味著還存在其他滿足人類群體性需求的形態。進一步的問題還可以是:依賴于身體同場的群體性是人的自然屬性還是社會屬性?如果是自然屬性的,那就是天性,是不可以改變的;如果是社會性的,那就是社會習慣,是可以改變的。在日常生活中,多數時候人都處在與他人身體同場的相處場景里,以至于人們把身體同場當作了社交的默認狀態。但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在沒有手機而只能憑書信聯絡的年代,人際連接也可以在身體不在一起時發生。身體與社交的分離讓人們思考:釋放社交天性是否一定需要身體同場?隨著“互聯網世代”逐步登上歷史舞臺,依托于網絡技術開展數字社交,已成為人際交往的主流形態。既然人與人在網絡中交往(即數字同場)也能滿足人們的群體性需求,這就意味著釋放社交天性的必要條件既不是身體,也不是數字,而是同場。事實上,沒有人忽視釋放人類社交天性的重要性。但特克爾誤讀了人類正在發生的社交革命。在特克爾那里,依賴于身體同場的群體性被設定為人的自然屬性,由此推出身體異場就會讓人產生孤獨和隔離感。這明顯忽略了數字同場也意味著群體性的事實。人們之所以忽視一家人吃團圓飯的身體同場,而只顧著看自己的手機,不正是因為數字同場的存在嗎?人們之所以感到孤獨,與身體同場或異場無關,而是因為可以與之互動共情的人并不在場?;庸睬榈那疤崾切撵`同場,即心靈之間可以溝通與交流;而心靈同場不必依賴于身體的同場,也可以通過其他路徑實現。群體性孤獨與其說是刻畫了數字技術給人類心靈帶來的負面影響,還不如說是呈現了特克爾以及相當一部分人在數字社交中的焦慮。其中,最大的假設謬誤可能是把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完全分割、對立起來。當然,數字技術的一切都還在快速發展中,對此有不同的觀察、觀點,原本無可厚非。但只有把發展中的現象放在更加長遠的歷史和更加廣泛的事實里,才能真正理解現象的本質,這也是學術之于社會的應有之義。(摘編自邱澤奇《重構關系:數字社交的本質》)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人們利用網絡能夠結識很多遠方的人,但是又不得不在維持彼此友誼上,投入了比真實社交更多的時間。B.材料一認為,手機和網絡在某種意義上重構我們的大腦。對此,材料二并不認同,認為這反映特克爾在數字社交中的焦慮。C.在材料二看來,特克爾關于群體性孤獨的論述存在事實認識錯誤,也因為缺乏更寬廣的學術視野而難以洞察現象的本質。D.材料一、二都認識到數字技術對社交的影響,但前者強調真實社交更為重要,后者則強調數字社交更為重要。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在論點層面上,材料一從對人們沉迷手機、忽視真實互動的現象觀察出發,深入到數字技術對大腦專注力的削弱分析,倡導回歸傳統美德。B.在論據選取上,材料二運用現實視角,以書信時代人際連接無需身體同場為例,以及通過邏輯推演,區分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構建起具有客觀性和說服力的論證體系。C.在論證結構上,材料一采用“現象——批判——呼吁”的線性結構,帶有濃厚的道德勸誡色彩。D.在語言表達上,材料二采用理性克制的策略,使用“可能存在偏誤”“忽略事實”等中性詞匯,避免情緒化表達。3.下列詩句中,不能印證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3分)A.“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C.“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納蘭性德《長相思》)D.“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4.對于“群體性孤獨”,材料一與材料二的觀點有何不同?(4分)5.材料一與材料二這兩篇論述文,在觀點上針鋒相對,卻又相互補充,共同構建起關于數字社交的深度探討空間。讀了這兩則材料后,你對“怎樣更好地開展數字社交”有何看法?(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文本一把欄桿拍遍(節選,有改動)梁衡他,生于金宋亂世,不滿金人的侵略蹂躪,22歲時他就拉起了一支數千人的義軍,后又與耿京為首的義軍合并,并兼任書記長,掌管印信。一次義軍中出了叛徒,將印信偷走,準備投金。他手提利劍單人獨馬追賊兩日,第三天提回一顆人頭。為了光復大業,他又說服耿京南歸,南下臨安親自聯絡。不想就這幾天之內又變生肘腋,當他完成任務返回時,部將叛變,耿京被殺。辛大怒,躍馬橫刀,只率數騎突入敵營生擒叛將,又奔突千里,將其押解至臨安正法,并率萬人南下歸宋。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歸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他也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而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他,就是,辛棄疾!老實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永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象留存在歷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時隔千年,當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種凜然殺氣和磅礴之勢。比如這首著名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生。我敢大膽說一句,這首詞除了武圣岳飛的《滿江紅》可與之媲美外,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難找出第二首這樣有金戈之聲的力作。雖然杜甫也寫過“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軍旅詩人王昌齡也寫過“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但這些都是旁觀式的想象、抒發和描述,哪一個詩人曾有他這樣親身在刀刃劍尖上滾過來的經歷?“列艦層樓”、“投鞭飛渡”、“劍指三秦”、“西風塞馬”,他的詩詞簡直是一部軍事辭典。他本來是以身許國,準備血灑大漠、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脫離戰場,再無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桿,只能熱淚橫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誰能懂得他這個游子的心情,實際上是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呢?這是他登臨建康城賞心亭時所作。此亭遙對古秦淮河,是歷代文人墨客賞心雅興之所,但辛棄疾在這里發出的卻是一聲聲悲愴的呼喊。他痛拍欄桿時一定想起過當年的拍刀催馬,馳騁沙場,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處使呢?我曾專門到南京尋找過這個辛公拍欄桿處,但人去樓毀,早已了無痕跡,惟有江水悠悠,似詞人的長嘆,東流不息。辛棄疾南歸后為什么這樣不為朝廷喜歡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戲作中說:“怨無大小,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彼鳛槟纤纬济窆采盍?0年,倒有近20年的時間被閑置一旁,而在斷斷續續被使用的20多年間又有37次頻繁調動。但是每當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機會,就特別認真,特別執著地去工作。本來他有碗飯吃便不該再多事,可是那顆熾熱的愛國心燒得他渾身發熱。40年間無論在何地何時任何職,甚至賦閑期間,他都不停地上書,不停地嘮叨,一有機會還要真抓實干,練兵、籌款、整飭政務,時刻擺出一副要沖上前線的樣子。你想這能不讓主和茍安的朝廷心煩?他任湖南安撫使,這本是一個地方行政長官,他卻在任上創辦了一支2500人的“飛虎軍”,鐵甲烈馬,威風凜凜,雄鎮江南。建軍之初,造營房,恰逢連日陰雨,無法燒制屋瓦。他就令長沙市民,每戶送瓦20片,立付現銀,兩日內便全部籌足。其施政的干練作風可見一斑。后來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買馬。閩南與漠北相隔甚遠,但還是隔不斷他的憂民情、復國志。他這個書生,這個工作狂,實在太過了,“過則成災”,終于惹來了許多的誹謗,甚至說他獨裁、犯上?;实蹖λ簿蜁r用時棄。國有危難時招來用幾天;朝有謗言,又棄而閑幾年,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節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劇。①別看他飽讀詩書,在詞中到處用典,甚至被后人譏為“掉書袋”。但他至死,也沒有弄懂南宋小朝廷為什么只圖茍安而不愿去收復失地。辛棄疾名棄疾,但他那從小使槍舞劍,壯如鐵塔的五尺身軀,何嘗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塊心病,金甌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但是南宋朝廷畢競是將他閑置了20年。20年的時間讓他脫離政界,只許旁觀,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辛在他的詞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種芙蓉!”這有點像宋仁宗說柳永:“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倒是真的去淺斟低唱了,結果唱出一個純粹的詞人藝術家。辛與柳不同,你想,他是一個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痛拍欄桿,大聲議政的人。②報國無門,他便到贛南修了一座帶湖別墅,咀嚼自己的寂寞。說到辛棄疾的筆力多深,是刀刻也罷,血寫也罷,其實他的追求從來不是要做一個詞人。郭沫若說陳毅“將軍本色是詩人”,辛棄疾這個人,詞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詞是在政治的大磨盤間磨出來的豆漿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終在出世與入世間矛盾,在被用或被棄中受煎熬。作為封建知識分子,對待政治,他不像陶淵明那樣淺嘗輒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樣長期在任,亦政亦文。對國家民族他有一顆放不下、關不住、比天大、比火熱的心;他有一身早煉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勁。他不計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讒言傾盆。所以隨時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閑,大起大落,大進大退。稍有政績,便招謗而被棄;國有危難,便又被招而任用。他親自組練過軍隊,上書過《美芹十論》這樣著名的治國方略。他是賈誼、諸葛亮、范仲淹一類的時刻忱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塊鐵,時而被燒紅錘打,時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說他是豪放派,繼承了蘇東坡,但蘇的豪放僅止于“大江東去”,山水之闊。蘇正當北宋太平盛世,還沒有民族仇、復國志來煉其詞魂,也沒有胡塵飛、金戈鳴來壯其詞威。真正的詩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擠壓、扭曲、擰絞、燒煉、錘打時才可能得到合乎歷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為正義的化身。詩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風的鼓蕩下,才可能飛翔,才能燃燒,才能炸響,才能振聾發聵。我常想,要是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桿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棄的感嘆與無奈中度過的。當權者不使為官,卻為他準備了錘煉思想和藝術的反面環境。③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煉。歷史的風云,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感情的澆鑄,藝術的升華,文字的錘打,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腦海翻騰、激蕩,如地殼內巖漿的滾動鼓脹,沖擊積聚。既然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槍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腦地注入詩詞,化作詩詞。他并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著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于他被修煉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說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④像石縫里的一棵小樹,雖然被扭曲、擠壓,成不了旗桿,卻也可成一條遒勁的龍頭拐杖,別是一種價值。但這前提,你必須是一棵樹,而不是一苗草。從“沙場秋點兵”到“天涼好個秋”;從決心為國棄疾去病,到最后掰開嚼碎,識得“辛”字含義,再到自號“稼軒”,同盟鷗鷺,辛棄疾走過了一個愛國志士、愛國詩人的成熟過程。文本二張瑞華(新浪博客博主):在散文創作中,梁衡提倡“寫大事、大情、大理”,《把欄桿拍遍》正是實踐其創作主張的一篇代表作。恩格斯: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他們幾乎全都處在時代運動中,在實際斗爭中生活著,活動著,站在這一面或那一面進行斗爭,有人用舌和筆,有人用劍,有人則兩者并用。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深入揣摩辛棄疾登高遠眺的神情動作,把“把欄桿拍遍”作為“主腦”、“文眼”,巧妙而又形象地概括了詞人的一生,給了人們廣闊的想象空間。B.作者從辛棄疾浩繁的詞作中找出了“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這么一個特寫鏡頭,作為文章構思的支架,一個展開敘述和議論的切入點,對于廣大讀者來說,這個聲色兼備的特寫鏡頭起到了一種類似“聚焦”的作用。C.此文在結構上既有一氣呵成、淋漓酣暢之勢,又收移步換形、層層遞進之效。D.為詞人立傳,唯一的辦法就是引用那些出自肺腑的作品,由詞及人,亦詞亦人,調動讀者已有的閱讀經驗,加深對詞人生平操守的理解。7.下列對文本一中劃線句子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①作者反對辛棄疾在詞中大量用典。B.②表達新奇而深刻,我們于此看到了一個靈魂的孤傲與高貴。C.③語言既典雅莊重,又激烈悲壯,讀來令人怦然心動。D.④以“龍頭拐杖”喻辛棄疾其人,顯得超凡脫俗,令讀者過目難忘。8.結合文本一,簡要回答作者在《把欄桿拍遍》中寫的“大事、大情、大理”。(4分)9.結合文本一,概括辛棄疾用劍和筆在實際斗爭中的生活與活動。(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與吳質書曹丕二月三日,丕白:歲月易得,別來行復四年。三年不見,《東山》(寫士兵的思鄉之情)猶嘆其遠,況乃過之,思何可支!雖書疏往返,未足解其勞結。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徐幹,字偉長)、陳(陳琳,字孔璋)、應(應場,字德璉)、劉(劉楨,字公幹),一時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謂百年己分,可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頃撰其遺文,都為一集,觀其姓名,已為鬼錄。追思昔游,猶在心目,而此諸子,化為糞壤,可復道哉?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相傳為堯時,許由、巢父的隱居之地)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論》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詞義典雅,足傳于后,此子為不朽矣。德璉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學足以著書,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間者歷覽諸子之文,對之拉淚,既痛逝者,行自念也??阻罢卤硎饨。榉备?。公幹有逸氣,但未道耳;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元瑜(阮璃的字)書記翩翩,致足樂也。仲宣(王粲的字)獨自善于辭賦,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無以遠過。昔伯牙絕弦于鐘期,仲尼覆醯于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諸子但為未及古人自一時之雋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1)后生可畏,來者難誣,然恐吾與足下不及見也。年行已長大,所懷萬端,時有所慮,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時復類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頭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歲,所更非一?!蔽岬虏患爸?,而年與之齊矣。以犬羊之質,服虎豹之文,無眾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動見瞻觀,何時易乎?恐永不復得為昔日游也。少壯真當努力,(2)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游,良有以也。頃何以自娛?頗復有所述造不?東望於邑(同“嗚咽”),裁書敘心。丕白。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諸子但為A未及B古人C自一時之雋也D今之E存者F已不逮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離,同“罹”,遭受。與《屈原列傳》中“離騷者,猶離憂也”的“離”意義相同。B.相,互相。與《孔雀東南飛》中“及時相遣歸”的“相”意義一樣。C.逮,及,趕得上。與《陳情表》中“逮逢圣朝”的“逮”意義不相同。D.見,被。與《石鐘山記》中“事不目見耳聞”的“見”意義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曹丕即位后,即使和朋友們書信往返,也不能緩解對朋友們的深切思念。B.往昔朋友們相聚,曹丕恍惚間還沒有覺察到那快樂時光的寶貴,總認為人生百年的壽命是分內所當享的,大家可以長久地在一起永不分離。曹丕考察古今文人,覺得他們大抵是不拘小節,很少能有以名節自立的。D.作者評價了建安六子的文學成就,還有一位未曾提及,是因為曹丕認為這位的文學成就不值一提。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后生可畏,來者難誣,然恐吾與足下不及見也。(2)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游,良有以也。14.本文是魏文帝曹丕寫給朋友的一封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封書信的主要內容。(5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①柳宗元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方同楚客憐皇樹②,不學荊州利木奴③。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④?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咀ⅰ?①柳州:今屬廣西。柳宗元曾被貶于此,任柳州刺史。柑,橘類的一種。②楚客:指楚國大詩人屈原。屈原愛橘,曾作《橘頌》,對桔樹的品性美好作了熱情的贊頌?;蕵洌杭撮贅?。③荊州:三國時吳國太守李衡曾遣人種柑千株,臨死時交代兒子說,他“有千頭木奴,可以足用”。木奴:指柑橘的果實。④垂珠:懸掛的珠串。這里比喻柑果。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人身為刺史,卻親自種樹,且一種就是“二百株”,首句寫出了詩人對柑樹的喜愛之情。次句用“新”字來形容柑葉的嫩綠,用“遍”字來形容柑葉的繁盛。B.頜聯把自己復雜的思想感情分別灌注到兩處用典,一褒一貶,既做到形式上的對稱,又做到內容上的婉轉曲達,并能引起內在的對比聯想,讀來令人感到深文蘊蔚,余味曲包。C.頸聯上承“憐”字,見其開花遙想其結果,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柑樹開花比作“噴雪”,把柑樹結出的累累碩果比作“垂珠”。足見詩人對生活的熱切期待。D.尾聯本可以順勢直道胸臆,然而詩人仍以平緩的語調故作達觀語,但這是托詞,實際上是感傷自己遷謫時日已久,唯恐延續到黃柑成林,自己還能親嘗。16.蘇軾稱柳宗元詩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東坡題跋》卷二),本詩是如何體現蘇軾這一評價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023年9月,第19屆亞運會在杭州舉行。你可以用柳永《望海潮》中“”一句來夸贊杭州富庶的歷史,還可以用其中的“_________”一句來概括西湖的湖山之美。(2)“門”是古詩常用意象,其“開”與“關”往往寄寓了作者不同的心境。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寫出迎接客人來訪的欣喜;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寫出詩人隱逸幽居的淡然。(3)《周髀算經》說:“日兆月,月光乃出,故成明月?!睔w有光在《項脊軒志》中說:“,。”兩個說法均涉及光線反射的原理。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1)今年全國兩會,“銀發經濟”成為熱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甲)。”(2)據測算,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約7萬億元,預計2035年將達到30萬億元。首場“委員通道”,有政協委員呼吁“銀發經濟是關乎未來的‘青春’事業,離不開大家的共同參與”。(3)銀發經濟,潛力巨大。如今,老齡人群需求從生存型轉向發展型,既有對衣食住用行的實物需求,(乙),還有對休閑、娛樂等“詩和遠方”的更高需求……需求日益多元,蘊藏廣闊市場。(4)與此對應,年輕人富余創造力,正培育銀發消費新潮流。高校養老服務專業持續受到熱捧;除了康養照護,還不斷開拓教育、健身、心理咨詢、代寫回憶錄等新賽道,為銀發群體提供更多情緒價值;在適老產品設計、新型養老院打鑿、助老機器人研發等方面勇于探索、銳意創新……年輕人敢想敢做,勇闖銀發經濟新籃海。(5)許多代表委員也看好銀發經濟,紛紛為“后浪”加油鼓勁、出謀劃策。“智慧養老將成產業發展新亮點”“構建銀發文旅產業鏈”“加快數字適老化改造”……這些好聲音,激蕩起年輕人的創業干勁。思路換,天地寬。①對許多年輕人而言,②投身銀發經濟不只是為了飯碗,③而是將其視為實現價值的“朝陽產業”“青春事業”。④他們通過提供服務和發揮本領證明,⑤投身銀發經濟,⑥一樣可以感受滿滿的獲得感和成就感,⑦實現雙贏。18.下列句子引號的用法與文中加點處引號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我曾想:在水底的魚群中可能有一些鯉魚“科學家”。(加來道雄《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B.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做“發揚國光”。(魯迅《拿來主義》)C.“蘆柴棒”著急地要將大鍋里的稀飯燒滾。(夏衍《包身工》)D.茶館里各處都貼著“莫談國事”的紙條。(老舍《茶館》)19.第(4)段中有三處錯別字,請找出來并加以改正。(3分)20.請在文中括號內甲、乙兩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4分)21.第(5)段中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序號并加以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22.今年高考填報志愿,有個學生想報智慧養老服務專業,擔心家人反對,認為這是侍候人的行業,不讀大學也可以干,請你為他(她)寫段話,打消其顧慮,不超過70個字。(4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秳駥W》君子使物,不為物使。——《管子》物物而不物于物?!肚f子》以上含有“物”字的語句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二期末考試高二語文答案1.C(A項,人們投入更多的時間并不是為了維持友誼,而是因為沉迷于網絡。B項,材料一所說的“在某種意義上重構我們的大腦”,指向“手機和網絡的多任務處理模式使人無法專注”,對此,材料二并未明確反對。材料二不認同的,是特克爾對“群體性孤獨”的論述——這也體現特克爾在數字社交中的焦慮。D項,材料二雖然認為數字社交也能滿足群體性的需求,但并沒有認為其更重要。)2.B(運用歷史視角)3.C(A、B、D項的這些詩句深刻體現了中國古典詩詞中對于精神契合、心靈感應的重視。它們撫慰了離別的愁苦,歌頌了真摯情感的力量,證明了真正的“同場”可以存在于心靈之中,符合材料二的觀點。)4.參考答案:(1)材料一認為,網絡連接擴大了交流面,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直接打交道越來越少,人們更覺得孤獨。(2)材料二認為,數字技術賦能下的數字社交并非社會病態。人們感覺孤獨,與心靈同場有關,與身體同場或異場無關。(每點2分,共4分。)5.參考答案:(1)數字社交可以連結遠方的人們,與他人建立社交關系。(2)吃飯時不用手機等具體措施,控制數字社交時間,減少使用手機,(3)現實世界、現實生活,獨處、審慎、活在當下,身體同場與數字同場結合,不將現實與虛擬對立,與朋友面對面聊天,平衡現實社交與數字社交。(4)數字社交也要追求互動共情:心靈同場,心靈共鳴,知心朋友,心與心的交往。(每點2分,任意三點6分。)6.D(“唯一”應為“最好”)7.A(作者只是提到辛棄疾喜歡用典,并沒明確反對辛棄疾用典。)8.(1)大事:辛棄疾要光復故土的偉業;(2)大情:辛棄疾一腔憂國憂民、精忠報國的民族氣節;(3)大理:辛棄疾一腔愛國正氣、不屈不撓的為民請命的精神。(每點1分,答對三點4分。)9.(1)軍事生涯。辛棄疾年輕時便投身軍旅,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他曾率領50名士兵突襲敵軍大營,生擒叛將張安國,展現了非凡的勇氣和戰術智慧。他在軍中屢次參與戰斗,積累了豐富的戰斗經驗,這些經歷深刻影響了他的文學創作。(2)文學成就。辛棄疾的詞作以豪放激昂、氣吞萬里的風格著稱,體現了他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他的代表作《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等,均表現出他心中那份激昂的愛國情懷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3)軍事與文學的相互影響。辛棄疾的文學創作深受其軍事經歷的影響。他的詞作中充滿了對抗金復國的渴望和對理想的追求,如《破陣子》中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展現了他年輕時的豪情壯志。同時,他的軍事生涯也豐富了他的生活體驗,為其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每點2分,三點6分。)10.CDF11.B.(“及時相遣歸”中的“相”,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可翻譯為“我”)12.D(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到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認為孔融的文章“氣盛”,并且稱其“體氣高妙”,這是對孔融文學風格的高度贊揚。但在《與吳質書》中確實沒有評價孔融,這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a.孔融與曹氏父子的關系:孔融與曹操之間存在矛盾,孔融曾多次公開批評曹操,最終被曹操所殺。由于曹丕是曹操的兒子,他可能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議,選擇不評價孔融。b.孔融的去世時間:孔融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殺,而《與吳質書》寫于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兹谌ナ罆r,曹丕還年輕,可能與孔融的交往不如與其他建安七子那樣密切。c.個人情感因素:曹丕在《與吳質書》中主要表達了對亡友的思念和悼念之情。由于孔融與曹氏父子的關系較為緊張,曹丕可能在情感上不愿意過多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