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前復習2024年12月3日課前復習默寫內容1.寫出世界古代農業產生的意義。2.寫出人類早期生產生活的特點。1.寫出世界古代農業產生的意義。2.寫出人類早期生產生活的特點。特點:①多元中心;②獨立發展;③具有多樣性;④受地理環境影響大。意義:①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加速了人口的增長。②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并逐漸形成聚落,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手工業從農業中分化出來。原始音樂、文學和宗教產生。③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天文歷法、數學)。④農業的產生使人類社會的生產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第2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課程標準: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及其歷史影響。重點: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表現和影響。難點: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的重大歷史影響。選必二《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將黃金與財富搬運至歐洲的同時,也將番茄、辣椒等作物帶回歐洲。因為番茄顏色艷美,人們將它作為庭院中的珍異觀賞植物,較少食用;又因其極易腐爛,加之其葉片和莖部具有濃烈的特殊氣味,早期番茄被人們認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稱為“狼桃”。“狼桃變美味”
到了18世紀,法國有一位畫家禁不住誘惑,決心冒死嘗一嘗“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們的警告,仍不免心驚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時間在焦慮、恐懼中慢慢過去,12小時后,這位冒險的畫家仍好好地活著,而且食欲大增,從此他忍不住經常吃起“狼桃”來,而這位畫家不畏犧牲、勇敢嘗試西紅柿的趣話也在各地傳播開來。——據劉小方《可怖狼桃與洋柿子》等整理目錄一、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概況(一)美洲物種的外傳(二)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
二、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根據材料并結合導言,概括新航路開辟前物種交流的特點.思考原因?
特點:
①進展緩慢;②物種少;③范圍有限④以陸路為主。原因:①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低下;②交通運輸業的落后;③食物保鮮技術的落后。第一次:交流甚少,公元前100—公元200年。這300年中,漢朝和羅馬帝國先后達到頂峰,這期間,“絲綢之路”的跨歐亞交通線上的貿易十分繁忙。第二次:交流提速,公元7—8世紀。以中國的唐朝時期為例,最初的一個半世紀,他們對外來動植物有著深厚興趣,其中,棉花引進對中國社會、經濟體系影響巨大。安史之亂后,唐朝對外來事物的包容性都發生改變,交流隨之減少。第三次:交流增加,13-14世紀:蒙古人建立統治后,開始想方設法恢復秩序以推動貿易。穿越中亞戈壁草原貨物增多。第四次:交流頻繁、1500年前后(新航路開辟):物種交流的全球化時代到來,……新航路開辟前物種交流:1.外傳概況自主梳理:物種外傳的時間、種類、傳播途徑。一、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概況(一)美洲物種的外傳(1)時間: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2)物種: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3)傳播途徑: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從美洲帶到歐洲,后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美洲歐洲亞洲、非洲等
思考:美洲物種外傳的原因?①新航路的開辟,美洲被發現②歐洲列強早期的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③世界市場的出現及擴展。④美洲物種自身的優勢(玉米、馬鈴著、甘薯這三大糧食作物產量高,生長快,對土、肥、水要求低,對氣候適應性強,受病蟲害的影響小,便于儲藏等)相關史料一、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概況
(一)美洲物種的外傳2.具體表現:(1)糧食作物傳入歐洲推
廣玉米馬鈴薯甘薯①傳入歐洲,最初只種植在庭院中,為觀賞植物②16世紀中葉起,玉米在南歐廣泛種植,成為主要糧食和飼料作物之一③17世紀,成為僅次于小麥的糧食作物,傳遍歐洲16世紀末,作為食用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甘薯引入歐洲后,傳播比較緩慢相關史料一、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概況
(一)美洲物種的外傳2.具體表現:(2)糧食作物傳入亞洲推
廣玉米馬鈴薯甘薯①玉米多種途徑傳入中國(西北、西南、東南),丘陵到平原②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得到大規模推廣。鴉片戰爭前遍及全國。明朝時傳入中國,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
甘薯傳入中國有不同記載:前者記載由福建人陳振龍由呂宋(菲律賓)傳入后者記載為廣東東莞陳益經安南(越南)傳入。兩者敘述的相同點:明萬歷年間因海外貿易經東南亞傳入。問題探究一:
為什么玉米、甘薯能夠在明代廣泛種植?新糧食作物的引入產生了哪些影響?材料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與東北地區。但是,僅以這些地區生產的食糧,猶不足維持明代中葉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開始,有許多新的食糧作物引進中國,最為重要者為甘薯與玉米。甘薯“畝可得數千斤,勝五谷幾倍”,初入中國時,地方官員當作歉收時的救荒糧,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兩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補稻米與麥類之不足。且不拘土壤與地形,或可在山地種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將過去認為無法使用的土地,一變為農田。……——摘編自許倬云著《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原因: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糧食需求高;②玉米、甘蔗具有耐旱耐瘠特點,適應不同土壤的環境。③民眾自發種植與政府重視推廣。④儲藏和種植技術的提高。⑤新航路的開辟。(2)影響:①農作物種類增多,產量提高,有利于緩解人地矛盾;②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和農產品商品化;③促進了人口增長和人口流動;④改變了人們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⑤密切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等;⑥人口增長加劇了人地矛盾,土地資源過度開發,破壞了自然環境。類別物種糧食類水果類蔬菜類經濟類小麥和水稻對美洲人的社會生活影響最大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最初僅供富人享用,后來被迅速推廣,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小麥、大麥、水稻蘋果、葡萄、甜橙、檸檬黃瓜、豌豆甘蔗、咖啡等2.禽類的推廣用途物種影響用于役畜牛、驢、馬極大地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農業的發展。用于食用豬、羊、雞(二)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一、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概況
咖啡原產于非洲,6世紀傳入阿拉伯半島,15世紀后傳播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酒”。17世紀中葉,荷蘭人將咖啡移植到錫蘭島,后傳到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地。18世紀初,咖啡傳入拉丁美洲,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產區。17世紀初,威尼斯商人開設了歐洲第一家咖啡館。此后,英國的牛津、倫敦,法國的巴黎、馬賽等地也相繼開設咖啡館。17世紀末18世紀初,咖啡館在歐洲各個城市紛紛出現,并推廣到北美的波士頓、紐約、費城。從此,歐洲和北美的社會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習慣。人們在咖啡館休閑聊天,咖啡館成了社交的重要場所。1.繪制咖啡在世界各地傳播的路線圖。2.咖啡在全球迅速傳播的原因是什么?3.談談咖啡的傳播產生了哪些影響?4.從這一傳播過程來看,你如何認識不同地區的物種交流?物種交流既是經濟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載體。P11【歷史縱橫】咖啡的傳播及其產生的重要社會影響改變了歐美等地的社會生活習慣,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非洲阿拉伯歐洲亞洲
美洲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世界市場的發展。
觀察下圖并結合所學知識,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有什么特點?
(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來停止,依然在進行。
——[美]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
內容豐富性;
結果雙重性;
時間長期性。歐洲主導性;
范圍全球性;
交流雙向性;
探究問題二: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來源。中國:玉米豐富了糧食種類。歐洲:馬鈴薯提高了抗饑荒能力。材料一:土豆耐寒,落地就生根,入土必出芽,飽腹感更明顯。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福建松溪縣發布勸農文告,點名要求當地農民大力種植“馬鈴薯”。在清朝,有玉米參加輪作復種的土地,比沒有玉米輪作的土地增產四分之一,水稻畝產超過千斤是近幾十年才實現的事,而甘薯畝產千斤在清代時就能輕松做到。中國古代的兩次糧食革命:第一次糧食革命發生在宋代,來自于越南的“占城稻”被引入中國;第二次糧食革命發生在明末清初,美洲等地的玉米、馬鈴薯、番薯等傳播到中國。1.提高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二、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
相關史料二、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1.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①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來源2.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①馬鈴薯在歐洲的種植,小麥在北美的推廣,改變了當地的飲食結構,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②玉米、甘薯引入中國,豐富了糧食種類。③馬鈴薯提高了歐洲人的抗饑荒能力。
②玉米、馬鈴薯、甘薯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為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相關史料二、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3.推進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促進世界經濟聯系的增強。①在北美,水稻除供應本地消費外,大量用于出口,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②在中國,糧食除滿足自身需要外,還投入市場出售,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清代以來,人口壓力不斷增加,原本人煙稀少的廣大山區,因為“老林初開,包谷不糞而獲”和番薯“備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種遍野,“生齒日繁”。“棚民租山墾種,阡陌相連,將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隨水落,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納。”——何炳棣、陳樹平美洲:(1)馬牛羊繁殖數量遠超土地承載能力;(2)大量種植農作物,導致原始森林被濫伐,地表植被遭到破壞。明清:引進推廣玉米、甘薯等,擴大了耕地面積,但過度墾荒造田,也導致水土流失。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中外歷史綱要》(下冊)2.人口和動物全球流動導致疾病傳播。美洲:原住民因外來病毒大量死亡,原有社會解體。二、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
(二)消極:1.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課堂小結課堂練習1.(2024·山東高二期末)展廳的某主題展板上繪制了如下內容:甘薯、茶葉、白銀、利瑪竇、指南針。據此推斷該展板的主題是(
)A.工業文明的到來 B.明清商業的繁榮C.中華文化的外傳
D.全球聯系的加強答案:D。解析:美洲的甘薯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茶葉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白銀將世界市場聯系起來,意大利人利瑪竇給明朝帶來西方天文等新知識,指南針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技術支持,總之此時的世界聯系日益密切,故選D項;材料內容與工業革命無關,排除A項;“明清商業的繁榮”只能涵蓋茶葉、白銀等內容,排除B項;“中華文化的外傳”只能涵蓋茶葉、指南針等內容,排除C項。2.(2024·湖南衡陽高二期末)明代學者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對當時某一新傳入物種有這么一段描述:“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下列有關這一物種的敘述正確的是(
)A.原產于中亞,從西域地區傳入中國B.引入中國后曾長期被當作食用植物C.傳入中國時,被中國人稱為“胡椒”D.西班牙人將其引入再傳到英國等國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該物種是辣椒,辣椒原產于秘魯、墨西哥等美洲國家,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16世紀傳到英國等歐洲國家,故選D項;辣椒原產于秘魯、墨西哥等美洲國家,而不是中亞地區,排除A項;明朝萬歷年間,番茄被引入中國,長期被當做觀賞和藥用植物,排除B項;明朝時,辣椒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排除C項。3.(2024·河北滄衡聯盟高二期末)出于飲食習慣和宗教等原因,移居新大陸的歐洲人“喜歡面包甚于玉米”,而在輪船發明之前的時代,大量運載小麥或面粉的成本及風險太高。自15世紀末開始,小麥逐漸成為在美洲傳播最廣泛的舊大陸糧食品種之一。這說明(
)A.歐洲人的食品結構長期穩定B.美洲作物遭到歐洲各國排斥C.宗教信仰決定飲食文化傳統D.殖民擴張助推食物物種傳播答案:D。解析:15世紀末開始,原產于舊大陸的小麥在美洲大陸廣泛傳播,推動了移居新大陸的歐洲人飲食習慣的改變,表明新航路開辟后,殖民擴張推動了物種的交流和傳播,故選D項;歐洲人的食品結構并非穩定不變,排除A項;“喜歡面包甚于玉米”不代表歐洲各國排斥美洲作物,排除B項;“決定”一詞說法錯誤,排除C項。4.(2024·天津河西區高二期末)玉米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后,促進了人口增長和營養的改善,但在種植的過程中,人們往往不考慮具體的土壤情況,毀林造田,導致水土流失。到了清朝中后期,南方部分地區甚至出現生態環境的危機,導致部分地區出現饑荒,威脅社會穩定。這說明(
)A.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的劇增歸因于高產作物的引進B.辯證分析食物物種交流帶來人口增長的利弊C.新的食物物種的引進導致生態環境的危機D.人口過度增長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玉米傳入對人口增長有利,但是也造成了負面影響,說明其客觀分析了物種交流的雙重影響,故選B項;高產作物的引進是人口增加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排除A項;導致生態環境的危機夸大了物種引進的負面影響,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引進物種的影響,不涉及人口增長的負面影響,排除D項。5.(2024·湖北荊州高二期末)15世紀末開始的“哥倫布大交換”,將來自舊大陸的動物如豬、馬、牛、羊、狗、貓、鼠等,在美洲進行了大量繁殖,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牲畜豐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不少部落成為游牧族群。據此可知“哥倫布大交換”(
)A.改變了新大陸的生產方式B.確立起歐洲對世界的主導C.促使各地的物種日益趨同D.中斷了美洲傳統社會生活答案:A。解析:“哥倫布大交換”將舊大陸的動物引入美洲,使部分美洲居民從原本的農業定居轉向游牧生活,故選A項;材料僅涉及外來物種引進后對美洲生活的影響,沒有明確世界間各地區的實力比對,無法得出歐洲對世界的主導,排除B項;“日益趨同”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中斷了”一詞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6.(2024·北京東城區高二期末)18世紀之前,歐洲市場上的大米主要來自意大利,18世紀后,美國、巴西的大米大量投入歐洲市場。這反映了(
)A.意大利是水稻的原產地B.歐洲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C.歐洲糧食產量不斷提高D.物種傳播促使農業布局變化答案:D。解析: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殖民者把水稻引種到美洲,在美洲發展農業種植經濟,為世界市場供給大量稻米,故選D項;水稻的原產地是東亞地區,排除A項;對歐洲生態環境破壞較大的是18世紀以后的工業革命,排除B項;18世紀以前,歐洲農業生產技術沒有明顯的進步,糧食產量增加不明顯,排除C項。7.(2024·重慶高二期末)有學者指出,咖啡的引入和普及,不僅掀起了歐洲飲品的新潮流,而且改變了歐洲人“酒池肉林”的陋習。咖啡屋作為一種店鋪形式在歐洲出現后,其章程明確要求人們要清醒、節制、行為文明、語言有禮有節,這與傳統的酒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該學者認為咖啡屋(
)A.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B.改變了民眾的生產生活方式C.適應了歐洲社會近代化節奏D.逐漸成為社交的重要場所答案:C。解析:材料意味著咖啡屋改變了歐洲人的陋習,行為逐漸文明有禮,適應了歐洲社會近代化節奏,故選C項;咖啡主要產自非洲,咖啡貿易無法推動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排除A項;材料顯示咖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并沒有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人們的行為舉止變化,而非強調咖啡屋本身的地位,排除D項。8.(2024·廣東湛江高二期末)18世紀,歐洲很多國家有多個茶館,還有茶園。許多茶園里都有彎彎曲曲的小徑,一個保齡球草地球場,還有一個“大房間”可以舉辦音樂會和跳舞。有的茶園還以舉行化妝狂歡、放煙火、賽馬、賭博和舉辦音樂會成為其特色。這說明飲茶(
)A.增強了歐洲人民的體質B.徹底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結構C.改變了歐洲的建筑風格D.豐富了歐洲人的社交娛樂生活答案:D。解析:飲茶風氣在歐洲的盛行促進了休閑娛樂性質的茶園興起,進一步豐富了人們的娛樂生活,故選D項;材料中茶園的休閑娛樂活動主要用于身體放松和享樂,與增強體質無關,排除A項;飲茶風氣和茶園的興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歐洲人的飲食結構,排除B項;茶園和茶館只是在少部分家庭和城市中出現,只會局部影響特定地區的建筑風格,排除C項。9.(2024·福建福州高二期末)新航路開辟后,新引進的美洲農作物在改善歐洲人膳食結構的同時,也使一些曾長期在歐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威風。盡管歐洲近代早期的人口出生率沒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死亡率的降低使歐洲人口迅速增長。由此可知,歐洲引進美洲農作物(
)A.提升了歐洲人的身體素質B.徹底改變了傳統飲食構成C.擴展了東西方貿易的范圍D.影響了歐洲各國人口結構答案:A。解析: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引進了美洲的農作物,在改善歐洲人膳食結構的同時,也提升了歐洲人的身體素質,故選A項;“徹底改變”表述絕對化,排除B項;“東西方貿易的范圍”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C項;美洲農作物的引進改善了歐洲人的膳食結構,降低了歐洲的人口死亡率,而不是影響了歐洲各國人口的結構,排除D項。10.(2024·江西新余高二期末)玉米原產于美洲,具有耐寒、耐旱、產量高的特點。1494年2月,哥倫布船隊的一個船員從美洲帶回了一包老玉米,此后玉米被好奇的西班牙人試種。1618年,威尼斯共和國政府允許農民用玉米作為賦稅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幼兒園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環境創設計劃
- 追趕超越個人職業發展計劃
- 校園欺凌干預團隊建設與制度措施
- 客服中心大廳管理辦法
- 外聘人員招聘管理辦法
- 學習心理學心得體會
- 福建畜禽屠宰管理辦法
- 工傷浮動費率管理辦法
- 餐飲行業執行力改善措施
- 吊裝安全許可管理辦法
- 江蘇省南京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期末物理試卷
- 電力維修搶險方案(3篇)
- 民警心理健康課件
- 學校2025年暑假致家長的一封信
- 2025年河南省中考語文試卷真題(含答案)
- 慶陽市隴東學院招聘事業編制筆試真題2024
- QGDW11703-2017電力視頻監控設備技術規范
- 心理學考試題及答案
- 公司員工公積金管理制度
- 門窗店員工管理制度
- 護士職業精神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