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項目工作總結_第1頁
蔬菜項目工作總結_第2頁
蔬菜項目工作總結_第3頁
蔬菜項目工作總結_第4頁
蔬菜項目工作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蔬菜項目工作總結蔬菜項目工作總結「篇一」今年,我縣完成蔬菜生產面積16.27萬畝,蔬菜總產量21.88萬噸,分別占任務數的101.68%和101.29%,實現蔬菜總產值3.14億元。其中:常規正季蔬菜種植面積4.232萬畝,總產量6348萬公斤,產值7617.6萬元;縣級保供基地冬春早熟蔬菜0.19萬畝,總產456萬公斤,產值1368萬元;夏秋冷涼蔬菜0.47萬畝,總產1034萬公斤,產值2585萬元;商品蔬菜生產基地種植面積1.185萬畝,總產2254.5萬公斤,產值2930.8萬元;秋冬蔬菜生產面積4.323萬畝,總產量8040.8萬公斤,產值11257.1萬元;鄉(鎮)菜藍子基地建設面積0.17萬畝,產量476萬公斤,產值1428萬元;特色辣椒生產面積5.7萬畝,總產量3271萬公斤,產值4186.62萬元。一、商品蔬菜生產全縣共建設立了17個商品蔬菜生產基地,面積1.185萬畝,其中:高標準商品蔬菜生產基地10個,完成生產示范種植面積0.56萬畝,蔬菜專業合作社領辦7個,種植面積0.625萬畝,即:按市農委的要求,實施了蔬菜新增和改擴建規模化、標準化建設任務0.5萬畝,基地建設主要分布在全縣8個鄉鎮。有參與企業2家、專業合作社3家,覆蓋農戶341戶,在500米以下區域重點打造1600畝冬春早熟(次早熟)商品蔬菜生產基地,主要建設區域在城郊的峨嶺、中壩、朗溪等鄉鎮;在海拔550—800米區域依托我縣農產品加工企業、種植大戶建立4000畝標準商品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實施區域為沙子坡、板溪、合水、新寨等鄉鎮;同時,抓好示范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共投入蔬菜產業發展資金140萬元,修復蔬菜生產育苗大棚197個,新建鋼架大棚42個,修建排灌溝渠863.4米、機耕道長500米,安裝太陽能殺蟲燈20臺,發放殺蟲黃板6.4萬張。5600畝冬春商品蔬菜基地平均畝產1814公斤,總產量1.015萬噸,商品蔬菜銷售量達6000余噸,實現銷售收入1080萬元。二、特色辣椒產業建設按《自治縣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今年優質無公害辣椒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印府辦發[20xx]16號)文件精神,今年全縣共完成大田辣椒移栽面積5.6964萬畝(5.7萬畝),涉及17個鄉鎮,281個村,1391個村民組,1.524萬農戶。今年全縣辣椒產業發展共投入資金593.2萬元,其中:采購和發放遵椒1號特色辣椒種4450公斤,投入資金44.5萬元;地膜100噸,投入資金150萬元;發放45%高效復合肥700噸,投入資金263.2萬元;安裝太陽能殺蟲燈15臺,投入資金10.5萬元;每畝按1000元補助標準,補助示范區域農戶集中育苗面積1250畝,育苗費125萬元,縣新建改建辣椒烘干房12間。到11月上旬止,全縣辣椒總產量達3274公斤,平均畝產鮮椒574.8公斤,全年辣椒生產總值4186.62萬元。其中:鮮紅椒銷售950.9萬公斤。產值為1711.62萬元;鮮青椒至11月底產量可達450萬公斤,產值為450萬元;干椒產量在135萬公斤以上,產值2025萬元。辣椒產業的發展可為我縣1.5萬余戶椒農,戶均增加收入2400元以上。今年全縣共新建辣椒標準生產示范基地9個,示范面積6500畝,其中,縣辦示范點2個,面積2000畝,示范地點纏溪鎮曾家村、楊柳塘村1000畝;新寨鄉后壩村、團山村、小澤村1000畝,并配套供應45%高效復合肥25噸,農膜2.5噸;鄉(鎮)辦示范點7個,面積4500畝,示范區域主要在沙子坡、杉樹、刀壩、板溪等鄉鎮。縣辦示范點平均畝產鮮椒976.8公斤,總產量195萬公斤,收購均價按1.4元/公斤,總產值273萬元;鄉(鎮)辦示范點平均畝產鮮椒823.6公斤,總產量370萬公斤,總產值518.8萬元,示范點示范效應好,帶動全縣5.7萬畝辣椒生產的發展。三、常規正季蔬菜生產我縣的常規蔬菜生產面積占全年蔬菜生產的比例較大,主要分布全縣17個鄉(鎮),種植的蔬菜種類主要以茄果類、白菜類、葉菜類、瓜類、豆類、根莖類蔬菜為主。全縣常規蔬菜種植面積4.232萬畝。(附今年印江自治縣果蔬產業完成情況統計表),在生產中,加強了對各鄉(鎮)蔬菜生產的技術指導、技術培訓工作,提高了農戶的管護水平,常規蔬菜平均單產1500公斤,總產6348萬公斤,產值7617.6萬元。蔬菜產品xx周年上市,基本上解決了我縣城鄉居民“吃菜難”的問題。蔬菜項目工作總結「篇二」蔬菜是城鄉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農產品,但由于受生產環境的制約,很容易受到農藥的污染。避蟲網栽培蔬菜,為大幅度減少農藥使用量和使用次數,生產出無公害綠色蔬菜開辟了一條新的有效途徑,為了積極推廣應用這種新技術,我們在區、鎮科委科協和中心領導的關心支持下,20xx年,經批準同意后實施了應用避蟲網進行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示范工作,計劃落實在新春村五組,因土地征用原因,該項目實施地點經研究落實在中洪村農場,面積30畝,管棚10套,種植蔬菜品種有小白菜、花菜、黃瓜、茄子、番茄、刀豆、蘿卜、萵筍、豇豆、卷心菜和辣椒,由于避蟲措施嚴格,產中合理使用無公害綠色農藥,所以蔬菜產品確保了新鮮、潔凈、無污染,并通過無公害生產蔬菜產品試包裝發銷,取名“虹新”牌無公害蔬菜,也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和好評,現就該課題的實施技術總結如下:一、建立基地建立穩定的高標準蔬菜生產基地是利用避蟲網,生產無公害蔬菜的前提條件,我們通過選擇后確定放在中洪村農場,一方面考慮我們中心已經通過土地流轉,這是2000畝規模田中的一塊;另一方面考慮遠離鎮區,靠近農民畫村,方便觀光,示范,示范區環境無論是大氣、土壤、水質、還是交通、田間設施均比較適合無公害蔬菜種植。二、避蟲網選用本課題確定后,我們課題組人員自4月底至10月初利用標準管棚;配套覆蓋了新一代鋁鉑避蟲網,具有避蟲效果好,透光性強,經久耐用等特點。蓋網前,我們進行土壤消毒和除盡雜草,以殺死殘留在土壤中的病蟲草,控制基數,阻斷傳播途徑。蓋網時四周壓實壓嚴,不留破損,以防害蟲潛入。蓋網后,施足基肥,盡量減少追肥和進棚次數,進棚作業,做到隨手拉網蓋棚,不給害蟲入侵機會。田間使用避蟲網結束后,及時收好,妥善保管,以延長使用壽命。三、茬口安排我們在抓好選用抗病蟲新品種工作外,嚴格實行輪作制度,避免連作,預防病害。育苗以營養缽為主。由于蔬菜種類和品種多樣化,為了充分地利用設施生產,我們實行多茬次栽培和適當間套作,春季早熟栽培茄、瓜、豆,秋季的領頭羊延后栽培結合葉菜類種植,適當安排1畝大棚為育苗棚,作為育苗茬口類型。番茄、茄子、辣椒等蔬菜苗齡長,為了提早上市,我們三月定植,4月底蓋了網,夏秋種植以葉菜為主,抓好前茬作物,殘留的枯枝爛葉,銷毀處理,為無公害蔬菜生產奠定了基礎。四、合理施肥施肥原則上以施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重基肥、輕追肥。施用量因蔬菜作物不同而異,番茄、黃瓜等喜肥蔬菜一般我們使用腐熟榭3000公斤,或優質有機肥500公斤/畝,分別另加bb肥50公斤。種植前一星期施好,使用的領頭羊時將肥料均勻撒入地面,結合耕地深翻入土,追肥總量25公斤/畝尿素,分2-3次。對于根系發達的茄果類蔬菜,生長期采用打洞追肥,以減少揮發和氨害,追肥時間上,葉菜類和生長期短的蔬菜,苗期早施;采收前20田做到不追肥。茄果類以鉀肥、磷肥、氮肥為主,蘿卜、萵筍以磷肥、鉀肥為主,配合使用氮肥,生長期較長的蔬菜,合理采用根外追肥,葉面噴施相關的營養液,我們選用了葉面肥賜寶康,每次50-100克/畝。五、合理使用農藥無公害蔬菜不等于不使用農藥,關鍵是科學合理地用藥,減少農藥使用量,把蔬菜中的農藥殘留量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做到安全、合理、高效。示范區蔬菜產品,經鎮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室按不同品種分點采樣和速測儀測定,無公害蔬菜等達標率100%。1、農藥選的領頭羊用我們根據上級蔬菜技術推廣部門推薦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品種,殺蟲劑主要有:奧綠一號、海正三令、美滿、除盡、綠卡、云除、艾美樂、潛克、辛硫磷等;殺菌劑主要有:福星、阿米西達、農利靈、農用鏈霉素等。2、注意農藥的交替使用,合理混用,不隨意加大劑量。3、蔬菜上市前嚴格掌握間隔期。六、探索和建議1、探索:目前由于蔬菜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大多數由個體生產經營者來完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發展無公害蔬菜,優質不優價是個現實的問題。必須要進行探索研究、規范和培育國際、國內市場。2、建議:發展無公害蔬菜,從目前實踐者,一要大力宣傳,二要控制農藥,肥料,嚴禁高毒農藥,推廣應用綠色農藥;三要示范帶動加大力度;四要加強市場監管,嚴格執法,對超標高殘留蔬菜,通過檢測,依法查處。蔬菜項目工作總結「篇三」一、全年蔬菜生產情況1、蔬菜:20xx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124.5萬畝,比上年略增1.7%,總產量247.2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主要種植作物:榨菜9.2萬畝,菜心8.7萬畝,茭白5.5萬畝,萵苣5.2萬畝,番茄4.0萬畝。(1)鮮菜:由于受持續低溫陰雨和臺風天氣影響,蔬菜生長發育明顯推遲,且病害嚴重,產量有不同程度下降,但銷售價格普遍上漲,因此蔬菜收益總體好于去年同期,但品種間不平衡,根據統計,番茄平均畝產量3095.5公斤、畝產值9925.6元,分別比上年同期低231.1公斤和1799.4元;大白菜平均畝產量3353.8公斤、畝產值4549元,分別比上年同期高13.4公斤和699元;萵筍平均畝產量1615公斤、畝產值2607.7元,與上年同期相比,產量低110公斤,產值高265.7元;訂單菜心因受冬春持續低溫影響,抽苔明顯推遲,產量下降,效益尚可,平均畝產量1681公斤、畝產值1783.1元,與上年同期相比,產量低308公斤,產值高480.1元。(2)加工蔬菜:榨菜栽培面積減少、產量減、效益增。榨菜栽培面積9.2萬畝,比上年的11.0萬畝,減少16.1%。由于上年榨菜面積大,產量高、價格低,許多企業庫存量較大,導致今年我市榨菜種植面積下降,加上上年冬季氣溫較常年偏低,且今年開春以后持續低溫,榨菜生長較差,雨水多,較多出現了軟腐病,發病率達到33%左右,是近年來較高的一年,品質差產量減,據調查今年平均產量約2618公斤,比上年的單產減少10%。對企業來說今年加工原料不足,因此平均收購價格0.78元/公斤,比上年增長73.3%,畝產值2042元,減產不減收,為近年效益較好的一年。2、食用菌:20xx年食用菌生產7282萬平方尺,比上年增加8.2%,產量5.85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蘑菇生產面積達到6584萬平方尺。蘑菇生產面積增、產量減、效益持平。由于受今年1―3月份持續低溫陰雨影響,春菇出菇少,減產明顯,雖3―5月份銷售價格明顯回升,但終因產量低而影響了收益;生產成本尤其是用工成本逐年上漲,20xx年(4.33元)比上年高0.45元/平方尺,成本提高12%。3、西甜瓜:全市種植面積14.1萬畝,比上年減少1.7%,產量30.6萬噸,比上年減2%。其中西瓜種植面積9.6萬畝,比上年減少12.4%,甜瓜種植面積4.5萬畝,比上年大幅增加33.1%。前期由于受1-3月份持續低溫陰雨影響,西瓜定植普遍推遲,甜瓜早播早栽的不僅生長發育慢,且病死苗嚴重。大棚西瓜批量上市時間在6月初,較常年遲7天左右;大棚甜瓜5月中旬才陸續上市,較常年推遲15天以上。大棚小西瓜種植面積明顯減少,但優質瓜銷量不斷擴大,加之今年梅雨來臨比上年推遲13天,產量、質量及效益好于上年,平均畝產量2866公斤、畝產值8251.8元,分別比上年同期高901公斤和1920.8元。大棚甜瓜因前期病死苗缺棵、僵苗遲發等,不僅座瓜、上市遲,且產量、質量下降,銷售價格回落快,收益減,平均畝產量1450公斤、畝產值7990.8元,分別比上年同期低600公斤和427.2元。4、鮮食大豆、玉米:鮮食大豆生產面積15.4萬畝,比上年減13.6%,產量4.6萬噸,比上年增4.5%;鮮食玉米生產面積5.0萬畝,比上年減3.0%,產量2.0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二、主要工作1、認真做好蔬菜生產信息監測工作根據省廳要求,我市繼續做好蔬菜生產信息監測工作,落實專人做好季報、年報的數據匯總、分析和上報等工作,并且做到數據真實、有效,及時分析蔬菜產銷形勢變化,為掌握我市蔬菜產銷動態和進行蔬菜調度提供基礎數據依據。通過蔬菜生產信息監測,及時掌握蔬菜生產動態,適時發出預警,指導農民合理安排生產,引導產品有序流通,促進生產穩定發展和市場平穩運行。2、引進、試驗及示范新品種、新技術以現代農業基地為平臺,推進蔬菜瓜果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20xx年全市引進蔬菜瓜果新品種237個次,示范方99個,示范面積7368畝,主要展示示范品種:番茄全才、黃瓜浙秀1號、茄子浙茄3號、甜瓜三雄5號等。今年我市還舉辦了津優108黃瓜新品種現場觀摩會,組織各縣(市、區)蔬菜業務干部、蔬菜生產合作社、蔬菜種植大戶、生產企業參加了觀摩會,參觀考察了津優108黃瓜新品種種植現場,邀請了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杜勝利所長介紹津優108黃瓜的品種特性和栽培特點。我市還開展了春大豆的試驗示范,引進了9個品種,通過品種比較試驗,篩選出交大08-26、浙農8號等適合我市春季栽培大豆新品種。通過新品種引進試種示范,有利于我市主栽作物品種的更新換代,有利于蔬菜產業的持續發展。在栽培技術上,重點推廣蔬菜穴盤育苗、噴滴灌、綠色防控等技術,20xx年全市推廣防蟲網面積4890畝,防蟲燈面積13749畝,性誘劑面積14790畝,色板應用面積11870畝,噴滴灌面積28094畝,培育穴盤苗5657萬株,穴盤苗大田應用面積3.2萬畝。3、開展防災抗災生產指導工作20xx年主要災害天氣是1-3月份的連續低溫陰雨、4月份的大風和8月份的臺風天氣。為保障農作物生產安全,我市農業氣象兩部門聯手應對各類災害天氣。我站農技人員會同市氣象局科技人員對南湖區、嘉善縣大棚蔬菜甜瓜種植基地等進行了實地考察,并積極協商制定了相關對策,減少農民損失。針對8月份的臺風,特別是第11號臺風“海葵”,我市農業部門按照市防指要求啟動了二級應急響應,建立健全了值班制度和信息報送制度,市農經局(辦)下發了《關于做好第11號臺風“海葵”防御工作的通知》,并及時成立了工作小組,由技術專家帶隊,聯合各地農業部門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晚稻田間管理和果蔬采摘工作,動員農民開展災前防范。同時,我市各級農業部門通過“農民信箱”等多種渠道,第一時間將氣象信息及各項技術措施發送給農戶,要求廣大農民做好開溝排水、果蔬采摘、生產設施檢修加固等工作,切實做好應急準備。4、加強技術培訓與交流組織各縣(市、區)蔬菜業務站參加第四屆中國浙江瓜菜種業交流會,并推薦了9家蔬菜合作社、企業參加省精品瓜菜評比,獲得金獎3個,優質獎4個,提高了嘉興蔬菜瓜果的知名度。還組織縣里參加了現代農業基地規范化管理培訓和西瓜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病防治培訓班,努力提升我市蔬菜基地的管理水平,規范蔬菜產業項目的建設管理,同時提高蔬菜生產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配合省里開展了蔬菜產業發展調研,對所有縣(市、區)進行調研,收集整理匯總本市的基本數據與相關材料。5、抓好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設工作組織做好保障型蔬菜基地的建設工作。根據《浙江省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設工作方案》要求,按常住人口0.005畝的保障型蔬菜基地最低保有量標準測算,我們篩選了105個基礎設施良好,生產技術較先進,常年種植蔬菜的基地,作為我市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設對象,總面積2.59萬畝,其中大棚1.6萬畝。加大對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設的投入,不斷提高其綜合生產能力和抗災能力,保證蔬菜生產質量,同時增加對蔬菜生產的科技投入,提高蔬菜生產的技術含量,提高蔬菜種植和深加工水平,從而提高蔬菜的種植效益。6、積極推廣“萬元千斤”種植模式為了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我市積極探索創新農作制度,推廣“萬元千斤”種植模式。全市稻經輪作復種面積已達到29.33萬畝(水稻14.06萬畝+經濟作物15.27萬畝),晚稻總產量7.8萬噸,總產值11.96億元。實現全年每畝地產糧555公斤,產值8506元(總產值11.96億元/14.06萬畝),做到了國家要糧有保障、農民要錢有效益、農業要看有亮點,全面提升了農田整體效益,形成了區域特色產業,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①“露地菜-晚稻”模式。露地蔬菜以榨菜、春毛豆、春甘藍等為主,主要分布桐鄉高橋、屠甸、鳳鳴等榨菜主產區和平湖鐘埭、新倉的出口蔬菜和鮮食大豆基地。②“大棚菜-晚稻”模式。主要以茄子、番茄、瓠瓜、萵苣和草莓等為主。③“露地西(甜)瓜-晚稻”模式。主要分布在平湖、桐鄉濮院、屠甸等地。④“大棚西(甜)瓜-晚稻”模式。主要分布在嘉善、平湖。另外,還有“食用菌-晚稻”和“煙片-晚稻”模式。積極探索和發展穩糧增效“稻-經”輪作高效復種模式,對于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確保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三、明年的工作重點1、繼續推進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設工作,力爭保障型蔬菜基地超過省定規模。2、加強科技支撐力度,提高蔬菜生產科技綜合水平。圍繞“優質、安全、高效”的生產要求,以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發展資金項目為載體,引進應用一批特色優質高效新品種,推廣設施栽培模式、新型設施材料、高效節水微灌、綜合防治技術體系,加快推動全市蔬菜瓜果標準化與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進一步提升嘉興蔬菜瓜果產業的發展水平。3、實施《循環農業種植模式的構建及示范推廣》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在我市現有循環農業模式的基礎上,對相關技術進行優化、集成、提升,創新一系列適合我市不同地域的循環農業模式,并進行示范、推廣,提升我市的農作物循環種植技術,帶動我市蔬菜產業的創新與發展。蔬菜項目工作總結「篇四」今年以來,我局根據全市蔬菜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部署,緊密結合張店實際,緊緊圍繞建設“幸福張店”總目標,立足本單位工作職能,以深入貫徹落實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動力,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完成上半年目標任務。一、蔬菜產銷情況上半年,我區蔬菜生產形勢較好。全區蔬菜生產面積保持穩定,蔬菜總播種面積0.34萬畝,比去年同期增加0.03萬畝,同比增長9.7%,食用菌栽培面積6.8萬平方米,比去年同期減少4%。全區蔬菜總產量2358萬公斤,比去年同期增加6.8%;總收入3167萬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純收入2379萬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全區食用菌總產量2318噸,比去年同期減少3.3%,總收入608萬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6%;純收入388萬元,比去年同期減少0.7%。二、蔬菜主要工作開展情況上半年,我局堅持“五個面向”,提升“五項服務水平”,為全區蔬菜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傳遞正能量。1、面向新農村建設,加快蔬菜產業體質增效。認真落實“菜籃子”工程建設行政首長負責制,以付家鎮銀基農業生態園和灃水鎮高東蔬菜標準園為重點,進一步完善現有優質蔬菜基地建設,大力實施科技興菜戰略,切實加強生產指導和科技培訓,全面落實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促進了蔬菜生產效益進一步提升。上半年,組織技術骨干或邀請有關專家深入生產一線舉辦培訓班4期,培訓菜農800余人次,組織技術人員開展科技下鄉4次,發放技術材料4000余份,推廣蔬菜新品種4個,開展現場技術指導10次,為菜農解決生產難題60余個。2、加強蔬菜園區化建設,推動都市農業健康有序發展。我局牢牢把握蔬菜標準園“五化建設”,著力加強蔬菜標準園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蔬菜發展方式轉變,推動全區設施蔬菜再上新水平。一是繼續推進張店銀基農業生態園建設。目前,園區面積發展到180畝,建成高標準冬暖大棚9個、高標準拱棚10個,種植反季節蔬菜和時令蔬菜10個品種,該園區建立了完善的監管制度,田間記錄完整,檢測儀器、檢測記錄完備,億鄉源牌黃瓜、番茄、菜椒等三個品種取得綠色食品a級產品認證,優質品牌蔬菜商品化銷售進一步推進,與市區大中型超市實現農超對接,每月為中心城區市民提供綠色優質蔬菜60萬公斤以上。園區被評為“市級都市農業示范園”、“XX市十佳蔬菜標準園”,銀基農業開發專業合作社獲得“XX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等稱號。二是大力建設高東蔬菜標準園。規劃園區總面積600畝,計劃總投資2000余萬,三年內全部建成。目前已建成高標準冬暖式大棚16個,高標準拱棚13個,占地面積210畝,水、電、路、渠等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積極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園內嚴格蔬菜生產技術規程操作,建立健全生產檔案。積極推廣防蟲網、頻振式殺蟲燈、性誘劑等病蟲害農業、物理和生物防控技術。技術規程、明白紙、田間管理檔案全部入棚,進一步完善投入品管理及產品檢測制度,實現100%標準化生產。推動標準園產銷一體化經營模式。實現了三個統一,即統一種植模式,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農資供應,逐步將標準園培育成為一家集蔬菜良種培育、規模種植、集中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專業化、現代化農業企業,主要從事安全、優質、高效、生態、綠色有機蔬菜的研究開發、生產、培育及推廣。三是突出高科技示范、觀光休閑、實踐體驗、科普教育一體化多功能,建設玉黛湖蔬菜生態園區。目前,該園區建成三大功能區域:一是采摘園以四個冬暖式塑料大棚為主體,以綠色生態和采摘體驗為特色,按照無公害蔬菜標準進行生產,使廣大城鄉居民在休閑、觀光、娛樂的同時享受到採摘、品嘗的快樂。二是觀光園以樂墾生態園為主體,投資1000萬元,建成7000平方米的智能日光溫室1棟,以綠色環保和高科技示范為特色,運用水培、無土栽培、有機栽培等先進技術手段,采用立體栽培、墻式栽培、管道栽培等種植方式,充分展示高科技蔬菜生產的魅力。三是科普園以宣傳普及教育為特色,運用展板、講解、3d動漫等多種手段,宣傳和普及蔬菜科學知識,讓城區中小學生和廣大市民在與自然的接觸中學習蔬菜知識,豐富業余生活。3、加強蔬菜質量監管,提升服務,保障城鄉居民“菜籃子”消費安全水平。一是著力加強檢測中心建設。依照年初確定繼續實施實驗室資質認證的工作目標,加強檢測中心軟硬件的建設,并順利通過省專家評審組考核,取得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頒發的資質認定計量認證證書。二是認真履行區委區政府制定的全區蔬菜例行監測工作。1-6月份全區共抽檢蔬菜樣品216個,形成檢測報告6次,樣品檢測合格率保持較高水平,在98%以上。三是強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