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概覽魏晉南北朝(220—589年)是封建國家分裂、民族交融時期,也是中華文明曲折發展和孕育統一的時期。隋唐(581—907年)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繁榮發展的重要時期。第5講: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第6講: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第8講: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第7講: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第5講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階段二
魏晉至隋唐:民族交融與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1)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2)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和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發展的新成就;(3)理解士族、民族交融等基本概念。(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2)三省制等制度的變化和創新;(3)孝文帝改革為代表的民族交融;(4)南方的開發;(5)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1、課程標準2、復習重點考情分析全國卷地方卷2024·新課標卷·魏晉時期的“禪讓”2024·福建卷·魏晉九品中正制2024·河北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2024·甘肅卷·北魏孝文帝改革2024·安徽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互市貿易2024·廣東卷·中國古代民族關系2024·黑吉遼卷·北魏儒家倫理道德2023·天津卷·史學研究方法2023·遼寧卷·魏晉南北朝畫家增多2023·廣東卷·兩晉門閥政治2022·北京卷·南北朝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2022·海南卷·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2022·廣東卷·政府機構變化考向分析考查方式客觀題和主觀題都有涉及。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較多,題目形式靈活多樣,有圖表、圖片等,且以考查主干知識為主。1.注意政治現象、經濟現象的特點、影響及出現的原因等;2.民族融合內容是重點,改革內容是促進民族融合的催化劑。考情考向教材融合綱要上選必一選必二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第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第16課: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第17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第4課: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第7課:古代的商業貿易時空坐標特征:國家分裂,社會動蕩,政權更迭頻繁;分裂中孕育統一趨勢階段特征: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政治上:經濟上:思想文化上:民族關系上:總體特征:國家大分裂、民族大交融、江南經濟大發展,中華文明的曲折發展和孕育大一統時期。
①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頻繁,中央集權遭到破壞;②分裂中孕育著統一;③門閥士族政治極大的削弱了皇權;④三省制逐步形成,九品中正制成為主要選官方式。
①北方農耕經濟遭到破壞;②江南經濟得到開發;③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莊園經濟惡性膨脹,隱匿大量農戶,封建國家與地主、寺院爭奪對土地和勞動力的控制;④商品經濟水平較低。
①佛道盛行,儒學獨尊地位受到挑戰;②玄學興起;③文學自覺,強調作品個性;藝術的多樣化與多元化,書法、繪畫、石窟、樂舞等發展;科技領先世界。
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不斷撞擊融合;少數民族內遷、北人南遷、民族融合新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數民族封建化三國鼎立魏蜀吳220年,曹丕,洛陽221年,劉備,成都229年,孫權,建業(南京)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探究: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意義?①結束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實現了局部統一。②有利于三個區域經濟的恢復和發展。③符合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為實現全國統一奠定基礎。一、三國與西晉(一)三國鼎立(220年—280年)
軍閥割據
分裂混戰
三足鼎立
局部統一(1)東漢末年三大戰役戰役交戰方時間地點獲勝方歷史意義官渡之戰袁紹vs曹操199年官渡(今河南)曹操為曹操統一黃河流域奠定基礎赤壁之戰曹操vs孫權、劉備聯軍208年長江赤壁(今湖北)孫、劉三分荊州,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初步格局夷陵之戰劉備vs孫權221年夷陵(今湖北)孫三國鼎立局面的最終定型(2)三足鼎立之勢形成
曹魏【220-265】220年,魏文帝曹丕取代漢獻帝,洛陽建曹魏,東漢滅亡。
蜀漢【221-263】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蜀漢。
東吳【222/229-280】222年,孫權建吳王國。229年武昌稱帝,孫吳正式建國,9月遷都建業。
軍閥割據
分裂混戰
三足鼎立
局部統一1.含義:2.目的:3.內容:4.特點:5.影響:
源于西漢,主要實行于曹魏,國家強制農民或士兵耕種國有土地,征收一定數額的田租。①寓兵于農,兵農合一;②性質:封建土地國有制。①軍屯指士兵屯田,一邊戍守,一邊屯田;②民屯指在國有土地和無主土地上,由國家直接派官員管理而不受郡縣官員的管理,按照軍事組織的方式,強征佃農開墾耕種,收成按照四六或者對半分給國家。解決軍糧供應的困難和安置流民。
①緩和了社會矛盾;②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③屯田制剝削較為嚴重,后期引起了屯田的軍民的反抗與逃亡。【知識拓展1】屯田制1.(2024·全國高考新課標卷·26)三國魏代漢、西晉代魏,都通過“禪讓”實現:權臣在切實掌握軍政權力后,皇帝下詔表彰其功業、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動讓位;公卿大臣則群起勸進,權臣再三謙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權。“禪讓”反復出現()A.保障了政治和平穩定 B.放棄了血緣世襲傳統C.維護了特權階層利益 D.鞏固了儒學忠孝倫理C
典例分析·真題再現3.曹操創立屯田制,利用士兵和農民墾種荒地,以取得軍隊供養和稅糧。到了曹丕時期,“屯田區和郡縣并置,典農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帶有軍事性質的農官,而是和郡守、縣令(長)一體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員”。這種變化說明(
)A.屯田制度成功實現轉型B.地方行政權力不斷擴張C.中央集權得到有效維系D.軍事職能范圍逐漸縮小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表明典農由專管屯田的農官變為地方行政官員,屯田區和郡縣一樣成為地方行政區劃單位,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故C項正確。2.三國時期的田莊,多以屯、營等編制單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觀來命名;東晉南朝時期的田莊則多稱為別墅、田園。這一變化客觀上反映出()A.政局的穩定性有所加強
B.士族勢力受到削弱C.大土地所有制繼續發展
D.商品經濟發展遲滯A
典例分析·對點訓練(二)西晉的統治(266年—316年)3.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1.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兵滅蜀。2.266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司馬炎即晉武帝。
◎西晉時期全圖(281年)一、三國與西晉(1)統一過程(2)八王之亂(291-306)西晉是在門閥士族支持下通過政變取得政權,隨后提升宗室地位和權力以限制門閥,再任用外戚以限制宗室。
西晉初年【分封】宗室
290年司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賈皇后欲獨攬大權與輔政的大臣楊駿發生矛盾。291年賈皇后殺死楊駿,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一連串的政治殘殺和戰爭,展開對中央權力的爭奪,八王之亂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加劇了社會矛盾。內遷少數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漸主導了局勢。司馬炎在位期間(266-290)西晉王朝還算安定,經濟發展,人口增加。但在繁榮的表象下,卻隱藏著深刻的政治危機。(二)西晉的統治(266年—316年)一、三國與西晉◎西晉內遷各族分布圖材料1:
竺可楨:公元之初,我國天氣有趨于寒冷的趨勢……這種寒冷氣候繼續下來……材料2:
《三國志》:曹操斬殺三郡烏桓蹋頓單于,并把其部眾萬多落遷至關內,并編入軍隊。思考:東漢以來,西北少數民族內遷的原因有哪些原因?有什么影響?(二)西晉的統治(266年—316年)一、三國與西晉(3)五胡內遷思考:東漢以來,西北少數民族內遷的原因有哪些原因?有什么影響?①氣候變冷及西域地區的生存環境破壞日益嚴重.②北方割據勢力大量招引周邊民族補充勞力和兵源;③中原農耕文明對游牧民族的吸引。①加速中原人口南遷,促進江南開發。②內遷民族逐漸漢化,有利于民族交融;③漢族官員壓迫剝削少數民族,激化了民族矛盾;原因:影響:◎羯、羌族武士(二)西晉的統治(266年—316年)一、三國與西晉(3)五胡內遷1.從北方到南方
主體是黃河流域的漢人。東漢末、三國兩晉南北朝、遼宋夏金等時期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穩定,黃河流域的農民為躲避戰禍紛紛南遷。2.從邊疆到內地
主體是少數民族,如西晉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共幾十萬人陸續內遷到今天甘肅、山西、湖北、遼寧等地。3.從內地到邊疆大多由政府組織內地軍民遷徙,從事戍守、開發、屯田等。如秦始皇遷徙內地“幾萬家于河套”以發展生產,加強邊防。4.從國內到國外唐朝時,我國已有很多人到南洋,即東南亞各地生活,被當地居民稱為“唐人”。【知識拓展2】中國古代人口遷移按遷移的方向分類,中國古代的人口遷移可分為四類:
內遷少數民族也趁機建立屬于自己的政權,與西晉相互攻伐。311年永嘉之亂,匈奴攻陷洛陽,俘虜晉懷帝,316年匈奴攻破長安,西晉滅亡。(4)西晉的滅亡此后,晉朝統治集團南遷,南方則建立起東晉政權,中國北部進入戰亂不休的十六國時期,后來演變為南北朝的對峙。門閥斗爭、宗室內亂少數民族內遷北方流民南遷↓秦漢以來“大一統秩序”崩潰(二)西晉的統治(266年—316年)一、三國與西晉知識補充:占田制(土地私有制)農民占田農民向政府登記占有的土地課田農民向政府交課稅的土地(畝收谷八升)稅賦男子占田70畝,女子30畝,丁男課田50畝,丁女20畝,次丁男半之,女則不交。占田不滿,課田照交士族地主占田一品官可占田50頃,以下每品遞減五頃蔭客自一品官至九品官可蔭佃客十五戶到一戶,蔭食客3到1人。蔭親屬貴族、官僚、宗室、士人子孫蔭蔽親屬,多者九族,少者三世。貴族、官吏自身及被蔭庇者皆不需向國家賦稅
含義:農民、士族等向官府登記自有田畝,占田數是國家允許占有的土地限額。
目的:既保證政府收入,又保護士族特權。
內容:農民按限額占有土地,征收田租;士族地主有占田、蔭客、蔭親屬等特權。影響:確認和保護士族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戶口的既成事實,鞏固了士族特權和地位。沒有具體規定超過限制占田數量的懲罰,沒有在法律上嚴禁土地買賣,從而為土地兼并留下漏洞。二、東晉與南朝(一)東晉建立(317年—420年)317年,西晉宗室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衣冠南渡:一般初指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因動亂而發生的大規模人口南遷現象,分別是第一次:西晉末晉元帝司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第二次:唐“安史之亂”后,中原士庶避亂南徙;依然定都江寧府(今南京),建立南唐。第三次: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臨安(今杭州)為行都,建立南宋。1、衣冠南渡◎司馬睿士族專權(門閥政治):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本身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個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瑯琊王氏的王導,其后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王敦等。士族與皇權的共治,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皇權政治的變態。王與馬,共天下。思考:結合P28“歷史縱橫”,指出東晉政治的特點?二、東晉與南朝(一)東晉建立(317年—420年)2、士族門閥
概念:是封建地主階級特權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一種表現形式。門閥士族是以宗族為紐帶所形成的封建貴族特權的集團。大體萌芽于東漢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與西晉,鼎盛于東晉,衰落于南北朝,崩潰于隋唐。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門第高低、血緣選拔任用官吏,世襲傳承。(元)帝初鎮江東,威名未著,敦與從弟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晉書·王敦傳》司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導,在軍事上依靠王敦,開啟東晉門閥政治格局。門閥制度下,地主階級中有士族和庶族之分:
士族——又稱世族、世家、巨室、門閥等,指從魏晉到隋唐初期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是地主階級中的特權階層(享有很高的政治、經濟特權的豪門大族)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朝政。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稱寒門。知識補充:士族政治(門閥政治)士族門閥政治興起原因權的工具。特點
衰落原因評價①歷史根源:東漢以來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②政治原因:魏晉政權依賴于士族的支持;③經濟基礎: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④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淪為士族維護其特權的工具。①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把控朝政;②經濟上: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③文化上:以儒學傳家,崇尚清談(儒學僵化);④社會生活上:等級色彩明顯,不與庶族通婚,坐不同席(階層固化)①士族自身腐朽,與生俱來的特權使之缺乏執掌政權的能力;②東晉、南朝統治集團內部斗爭激烈,庶族地主乘機崛起;③隋唐科舉制的實行動搖了士族的政治基礎;④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經濟基礎。積極:一定的時期內有利于統治的穩定消極:門閥士族長期把持朝廷要職,縮小了選官的范圍,以致出現“因人設官”的現象,降低了統治集團的素質;造成大量的冗員。(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知識補充:士族政治(門閥政治)4.(2024·湖南高考·3)表1為史籍所載東漢至南朝時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區戶口數和人口數。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時間戶口數(萬)人口數(萬)東漢永和五年(140)64.98281.32西晉太康初年(280—289)14.2385.39南朝宋昇明三年(479)4.1933.48A.大規模的瘟疫流行 B.戰亂異常頻繁C.豪強大族勢力膨脹 D.官府組織移民C
典例分析·對點訓練5、(2023·廣東卷·3)表1兩晉時期參預中央決策的官員出身統計表上表的變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權日甚
B.豪強勢力的膨脹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專制皇權的弱化朝代高門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晉48%19.1%32.9%東晉78.4%7.4%14.2%D
典例分析·對點訓練(二)南朝:宋齊梁陳1、概況:420年,出身低級士族的武將劉裕篡奪皇位,國號宋。此后170年間,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4個王朝,合稱“南朝”。
宋時間:420—479建立者:劉裕都城:建康
齊時間:479—502建立者:蕭道成都城:建康
梁時間:502—557建立者:蕭衍都城:建康
陳時間:557—589建立者:陳霸先都城:建康
元嘉之治南朝的政治特點:①偏安南方,定都建康;②政權更迭頻繁;③疆域不斷縮小,國力逐漸衰弱。二、東晉與南朝探究: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得到開發的原因?材料研讀:材料一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繁息……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會土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直一金,鄠、杜之間,不能比也。荊城跨南楚之富,揚部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宋書》卷五四《沈曇慶傳》材料二北人相繼南移,同時攜來高級栽培技術,南方灌溉、防洪、運河等水利工程不斷修筑,富源也不斷開發,始終江南的經濟力量趨于壯勝。
——鄒紀萬《魏晉南北朝史》1、原因:①政治環境:北方戰亂,南方相對穩定;②北民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和勞動力資源;③自然條件:南方自然條件優越;④統治者的措施:南方統治者的重視;⑤勞動者: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2、江南開發:二、東晉與南朝表現影響①農業: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②手工業: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③番禺(廣州)為主要的外貿港口。①促進了民族交融和南北文化交流;②縮減南北方經濟差距,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③直接影響了古代中國政治中心東移、南移;④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國地域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分為南方(長江流域)和北方(黃河流域)2、江南開發:二、東晉與南朝(一)十六國1、形成:西晉末年到東晉時期,北方先后出現了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西南地區的成漢,合稱“十六國”。匈奴前趙、北涼、夏鮮卑前燕、后燕、西秦、南涼、南燕羯后趙氐前秦、后涼羌后秦賨成漢漢前涼、西涼、北燕三、十六國與北朝十六國政權特點:多為內遷少數民族建立,采用前代中原王朝國號、年號,學習漢族典章制度。在長期混戰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差異慢慢縮小,但民族隔閡仍廣泛存在。(1)背景:公元4世紀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了北方各政權,隨后大舉進攻南方的東晉。②前秦政權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2)時間:公元383年①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有效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2、淝水之戰:(3)特點:以少勝多失敗原因:內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統治基礎脆弱。(4)結果:三、十六國與北朝(一)十六國(二)北朝時期:1、北魏的統一:(1)4世紀末,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強大起來。(2)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2、北魏孝文帝改革:(重點)材料研讀:材料1:4世紀末,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強大起來,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5世紀后期,孝文帝改革(又稱孝文漢化)。材料2:根據文獻記載,拓跋貴族“每有騎戰,驅夏人(漢人)為肉籬”,對其他被統治民族業是如此。材料3:“舊無三長,惟立宗主督護,所以民多隱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謂之蔭附。蔭附者皆無官役,豪強征斂,倍于公賦矣。”拓跋燾三、十六國與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前提:北魏建立與統一北方,北方民族融合加強;②必要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嚴重影響了北魏政權的穩定;③可能性:馮太后奠定基礎和孝文帝學習先進文化的堅定態度。2、目的:①改變鮮卑族落后狀態,促進北魏的社會發展,實現政權的封建化。
②緩和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鞏固統治(根本)封建化: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是指處于奴隸社會或是原始社會的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經濟、文化過渡轉化。民族交融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二)北朝時期:三、十六國與北朝3、內容:前期措施內容影響三長制廢除宗主督護制,設三長,直屬于州郡,負責清理戶口、田畝和征役。俸祿制官吏俸祿由國家籌集發放;設官吏考核制度,嚴懲貪污。均田制國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租調制:每年向政府繳納粟二石,帛或布一匹),并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吏治改善;中央集權加強;北方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加強國家對基層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和徭役。農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經濟恢復發展;有利于保證政府稅收和徭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鄰長里長黨長5家25家125家——馮太后主持,重點是創建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朝時期:三、十六國與北朝前提內容實質目的經營影響瓦解戰亂,使國家掌握大量的無主荒地(未觸及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社會土地國有制(一般土地不得買賣)露田種植谷物,不得買賣;桑田種植桑榆棗樹,不須交給國家,可出賣一部分。受田農民需交納糧食和布帛(租調制)。恢復生產,保證賦稅、兵役來源,穩定社會秩序。積極: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依附農民擺脫豪強大族的控制,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消極:封建國家對農民的控制加強,無法根本解決土地兼并問題。小農生產經營模式①至唐朝中葉,土地兼并空前盛行,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減少;②實行租調制及租庸調制(賦稅制度),農民負擔加重,紛紛逃亡。【知識拓展4】北魏均田制3、內容:1)遷都洛陽思考:結合地圖,孝文帝遷都的原因有哪些?①位置:地處中原,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②經濟:地處黃河之南,農業發達;③政治:遠離平城(保守貴族集中),有利于減少改革的阻力,爭取漢族地主支持;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④文化:政治文化中心,有利于推行漢化政策;后期:孝文帝親政后繼續改革,重點是移風易俗,全面漢化。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朝時期:三、十六國與北朝1)遷都洛陽2)移風易俗的漢化政策鮮卑姓氏漢族姓氏拓跋氏元氏丘穆陵氏穆步陸孤氏陸賀賴氏賀獨孤氏劉賀樓氏樓切忸氏于紇奚氏嵇氏尉遲尉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漢婚定門第用漢官孝文帝率先娶漢族大姓盧、崔、鄭、王4家的女兒為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族大姓。仿漢制4、實質:少數民族政權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3、內容:后期:孝文帝親政后繼續改革,重點是移風易俗,全面漢化。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朝時期:三、十六國與北朝5、影響:積極①有效地鞏固了北魏政權,加快了政權的封建化進程,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緩和了民族矛盾。③縮小了南北差距,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消極①移風易俗的漢化政策丟掉的是拓跋部的長處勇武質樸,而且削弱了北魏的軍事力量;②孝文帝推行的全盤漢化,激化了社會矛盾與沖突,使北魏迅速由盛轉衰,歸于滅亡。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朝時期:三、十六國與北朝拓展:從改革內容看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順應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②民族融合趨勢的推動;③改革從實際出發,內容全面,措施得當,符合人民群眾的愿望;④馮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決心。探究:思考影響改革成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根本原因);②改革者的策略和措施是否合理;③改革者的個人品質;④當時的內外環境是否有利于改革......(二)北朝時期:三、十六國與北朝6.(2024·重慶高考·2)北魏均田令規定,奴婢按編戶民標準授田,但要求“奴從耕,婢從織”。北齊均田令規定“奴婢限外不課田者皆不輸”。隋承齊制,大業元年(605)又規定“除婦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課”。這意味著()A.均田制逐漸遭到破壞 B.北齊奴婢不再授田C.承擔賦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廢除定額租調7.(2024·黑吉遼高考·2)表1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內容。表1反映了當時()人物內容將軍馮邕之妻元氏母義三恪,道著二王,肅穆閨闈,見重君子。長樂長公主元瑛六行允備,四德無違,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樂安郡公主元仲英女節茂于公宮,婦道顯于邦國。A.門第觀念得到強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廣C.禮儀規范得到傳承 D.儒家倫理道德得到認同CD
典例分析·對點訓練8.(2024·甘肅高考·3)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詔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詔令提到“參詳舊典,務從寬仁”“民由化穆,非嚴刑所制”“齊之以法,示之以禮”。從上述詔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A.深受儒家影響 B.借鑒南朝經驗 C.沿襲鮮卑傳統D.意在托古改制9.(2023·重慶高考·2)北魏蘭陵長公主遭駙馬劉輝毆打致流產,朝廷就如何判處劉輝展開激烈辯論:一方以尚書省官員為代表,堅持以父系家族倫理為標準,以殺子罪判處四至五年徒刑;另一方則是代表靈太后意志的門下省官員,主張以謀反大逆罪判處死刑。最終皇帝下詔支持門下省意見。這一判決表明()A.男尊女卑傳統被打破 B.法律儒家化過程曲折C.皇權受門閥士族威脅 D.門下省司法職能增強AB
典例分析·對點訓練時期民族交融大事記三國吳、蜀兩國加強了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西晉永嘉之亂、五胡內遷、北民南遷東晉衣冠南渡、北民南遷、南方山區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十六國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典章制度在長期混戰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但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
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政府政策民族遷徙經濟交流民族戰爭統治者改革(三)民族交融三、十六國與北朝〖概念理解〗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間共同生活、彼此學習、共同發展、逐漸交融的過程,包括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互相影響,趨向一致。交融特點:①以漢化為總體趨勢;②民族交融的內容具有雙向性;③方式具有多樣性。民族交融的影響1、政治:2、經濟:3、文化:①加速了少數民族政權的封建化,一定程度緩和了民族矛盾;②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①改變了各民族的生產與生活方式;②促進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①縮小民族差異,強化華夏認同;②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三)民族交融三、十六國與北朝10.(2023·湖南高考·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權遣使頻繁,雙方挑選使節,必求“容止可觀,文學優贍者”。北朝使節皆為漢族高門人物,而非鮮卑子弟。這說明()A.南方政權整體實力占優 B.南北政權文化認同趨近C.南北政權關系趨向和好 D.漢族高門控制南北政權
典例分析·對點訓練B11.(2022·海南高考·3)西晉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歡用細毛氈子做頭巾、系帶兒、褲邊兒。有人戲說中原必會被西北的少數民族所擊敗,因為人們頭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產的,“能無敗乎”?這一現象反映了()A.群言百家影響社會風尚
B.經濟往來促進民族交融C.人口流動利于區域開發 D.地方特產豐富人們生活B(四)北朝結束,隋朝統一北魏東魏(534年―550年)西魏(535年―556年)北齊(550年—577年)北周(557年—581年)隋朝581年,楊堅代北周,改國號隋,北周滅亡。589年,楊廣率軍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經歷魏晉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分裂動蕩后,中國終于又重新歸于統一。三、十六國與北朝知識鏈接1:魏晉時期的經濟(一)農業1、耕作技術:2、灌溉工具:3、經濟格局:4、經濟形態: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術,南方水田耕耙技術;我國農業耕作技術成熟定型耕是指耕地;耙是指把土塊弄碎;耱是用荊條等編成的一種農具平整土地。通過耙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層松軟的土層,起到保墑抗旱的作用。曹魏時馬鈞改制翻車;北方經濟遭到破壞,江南經濟得到開發;莊園經濟盛行:寺院經濟、塢堡經濟。◎翻車(馬鈞改進)土地制度莊園經濟(塢堡)寺院經濟1、原因:①經濟上:土地兼并的盛行,大土地私有制的發展。②政治上:九品中正制的實行、門閥士族的發展壯大。③社會上:自然災害、沉重的賦稅徭役和動蕩的時局,大量流民依附于莊園。2、特點:①規模大;以農業為主,多種經營;自給自足;②聚族而居,賓客相附(徒附、賓客、族人、部曲等)③擁有私人武裝(部曲),易形成割據勢力。3、影響:①積極:一定程度上保存了生產力,穩定社會秩序。②消極: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和兵役雜稅來源,導致分裂割據的經濟基礎。①含義:以寺院為中心的獨特的封建地主經濟形式。②原因:佛教廣泛傳播;統治者的支持;③剝削方式:租佃制;發放高利貸。④影響:為佛教文化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加重農民負擔;與政府爭奪勞動力,影響政府財政收入;知識鏈接1:魏晉時期的經濟(二)手工業①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②制瓷業: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把陶瓷坯件放在匣缽中燒制;③冶金業:南北朝出現灌鋼法。(二)商業◎匣缽①北方長期戰亂和分裂導致商品經濟水平低下;草市原來是鄉村定期集市,各地又有俗稱,兩廣、福建等地稱墟,川黔等地稱場,江西等地稱扵,北方稱集。東晉時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②以長江沿岸最為活躍,江南草市形成。知識鏈接1:魏晉時期的經濟重點突破: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發展的特點1、江南經濟發展較快,中原發展相對緩慢。這一時期,戰亂多發生在黃河流域,相對安定的江南開發較快。2、士族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地主享有特權,佛教盛行,在江南開發過程中,士族莊園和寺院經濟發展起來。3、商品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戰亂、分裂和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都是商品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原因。4、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各族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促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同時也為隋唐時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知識鏈接1:魏晉時期的經濟12、中國古代南北朝時期,人們生活中開始常用“佃客”、“典計”、“衣食客”等稱謂。這反映出當時()A.農業生產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B.戰亂使大量人口失去土地C.租佃關系在農村普及 D.自耕農經濟開始逐步走向解體B13、漢末以來許多世族聚族而居,形成“塢堡”。南北朝時北方農民為維持生計大量依附于“塢堡”中,僅關中就有“塢堡”三千多個,這種耕戰兼備的生產模式被史家稱作“塢壁經濟”。南北朝“塢壁經濟”的出現A.導致了農耕經濟的衰落B.遏制了士族門閥政治的發展C.不利于大一統局面形成D.加速了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C
典例分析·對點訓練1、淵源:2、職責:3、影響:知識鏈接2:魏晉時期的政治三省制逐漸形成。
尚書令(西漢)→尚書臺(東漢)→尚書省(魏晉南北朝)另設中書省和門下省。(一)中央:三省共同輔助決策和行使權力中書省皇帝尚書省門下省【曹魏】【西晉】①加強了君主集權;②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③尚處于初創和試行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體制(二)地方:州、郡、縣三級制。起源于漢武帝所建立的州刺史制度,不過魏晉時期的州不再只是作為監察區而存在,成為了地方的軍事行政長官。14、(2021.廣東卷)漢代設尚書臺,其首領是尚書令、尚書仆射。魏晉時期,“事無大小,咸歸令、仆”。這一現象說明(
)A.皇權旁落B.相權轉移C.地方權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B
典例分析·對點訓練
①律令儒家化,設律博士,專用儒家思想解釋律令,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為量刑原則;②重視家訓。(二)選官:九品中正制。(三)考核: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亂頻仍,考核法規大都流于形式。(四)法律教化:家世、道德和才能→家世(五)戶籍:②東晉政府對南方土著居民以黃籍進行登記,對從北方南渡而來的人口以“白籍”進行登記,不向白籍人口征發賦役。;鼓勵生產保障賦役征發,打擊門閥士族(六)賦役:租調制,按戶征收糧食和絹帛。①西晉以“黃籍”登記戶籍。③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不時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擔賦役。知識鏈接2:魏晉時期的政治15、秦朝法律規定,私拿養子財物以偷盜罪論處,私拿親子財物無罪;西晉時規定,私拿養子財物同樣無罪。這一變化表明,西晉時(
)A.養子親子權利相同B.血緣親情逐漸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護D.儒家倫理得到強化D16、488年,北魏孝文帝特制令格,曲法伸情,對于身犯死罪,父母、祖父母陷入絕嗣和無人贍養者,讓他們暫留在家養老送終后再執行死刑。這一規定體現了()A.延緩了社會矛盾的爆發
B.消除了民族交融的障礙C.體現了禮法結合的特點
D.恢復了儒家的合法地位C
典例分析·對點訓練文化思想佛教在中國盛行,
;道教傳播;儒學
受到挑戰;反佛教思想的出現;玄學興起文學
藝術文學:建安文學、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書法: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書體均已完備,東晉王羲之諸體兼精,世稱“書圣”繪畫:東晉顧愷之(專職畫家)《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雕塑: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蘇射陽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冊6月期末考試數學試題含解析
- 消費者信任建立與維護考核試卷
- 中藥藥效評價與臨床用藥個體化研究考核試卷
- 印刷機精度提升在標簽印刷中的應用分析考核試卷
- 物聯網與智能設備的邊緣計算優勢考核試卷
- 財經大學-經濟管理專業-2017級《現代企業管理》試卷
- 絲織品在戶外運動服裝色彩與心理影響研究考核試卷
- 部編語文一年級上冊拼音拼讀練習冊
- 2025年中國HID手電筒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C型組合角尺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風動鑿巖機操作規程(4篇)
- 自助餐的服務流程培訓
- 聯塑管材檢驗報告模板
-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課內、課外閱讀訓練(教師+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 浙江省杭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學四年級語文)部編版質量測試((上下)學期)試卷及答案
- 【建筑專業】16J914-1公用建筑衛生間(完整)
- DL∕T 1098-2016 間隔捧技術條件和試驗方法
- 化學-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監測試題和答案
- AQ/T 2059-2016 磷石膏庫安全技術規程(正式版)
- AQ 1011-2005 煤礦在用主通風機系統安全檢測檢驗規范(正式版)
- 2021年廣東省深圳實驗學校自主招生數學模擬試卷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