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屆高三語文三輪沖刺專題雙擊訓練 文言文閱讀(三)_第1頁
2021屆高三語文三輪沖刺專題雙擊訓練 文言文閱讀(三)_第2頁
2021屆高三語文三輪沖刺專題雙擊訓練 文言文閱讀(三)_第3頁
2021屆高三語文三輪沖刺專題雙擊訓練 文言文閱讀(三)_第4頁
2021屆高三語文三輪沖刺專題雙擊訓練 文言文閱讀(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屆高三語文三輪沖刺專題雙擊訓練文言文閱讀

(三)

1.紀瞻,字思遠,丹楊秣陵人也。祖亮,吳尚書令。父陟,光祿大夫。瞻

少以方直知名。吳平,徒家歷陽郡。察孝廉,不行。后舉秀才。永糜初,

州又舉寒素,大司馬廨東閑祭酒。其年,除鄢陵公國相,不之官。召拜尚

書郎,與顧榮同赴洛,至徐州,聞亂日甚,將不行。會刺史裴盾得東海王

司馬越書,若榮等顧望,以軍禮發遣。乃與榮及陸玩等各解船棄車牛,一

日一夜行三百里,得還揚州。元帝為安東將軍,引為軍諧祭酒,轉鎮東長

史。帝親幸瞻宅,與之同乘而歸。以討周馥、華軼功,封都鄉侯。石勒入

寇,加揚威將軍,都督京口以南至蕪湖諸軍事,以距勒。勒退,除會稽內

史。時有詐作大將軍府符收諸暨令,令已受拘,瞻覺其詐,便破檻出之,

訊問使者,果伏詐妄。尋遷丞相軍諂祭酒。及長安不守,與王導俱人勸

進。及帝踐位,拜侍中,轉尚書,上疏諫錚,多所匡益,帝甚嘉其忠烈。

明帝嘗獨引瞻于廣室,慨然憂天下,曰:“社稷之臣,欲無復十人,如

何?”因屈指曰:“君便其一。“瞻辭讓。瞻才兼文武,朝廷稱其忠亮雅

正。俄轉領軍將軍,當時服其嚴毅。雖恒疾病,六軍敬憚之。瞻以久病,

請去官,不聽,復加散騎?常侍。及王敦之逆,帝使謂瞻日:“卿雖病,但

為朕臥護六軍,所益多矣。”乃賜布千匹。瞻不以歸家,分賞將士。賊

平,復自表還家,帝不許,固辭不起。詔曰:“I瞻忠亮雅正識局經濟屢以

年耆病久逡巡告誠朕深明此操重違高志今聽所執其以為騾騎將軍常侍如故

服物制度,一按舊典。”遣使就拜,止家為府。尋卒,時年七十二。冊贈

本官、開府僅同三司,謚日穆,遣御史持節監護喪事。

(選自《晉書?紀瞻傳》)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瞻忠亮雅正/識局經濟/屢以年耆/病久逡巡告誠/朕深明此操/重違高志/今

聽所執/其以為騾騎將軍/常侍如故/

B.瞻忠亮雅正/識局經濟/屢以年耆病久/逡巡告誠/朕深明此操重違/高志今

聽/所執其以為驟騎將軍/常侍如故/

C.瞻思亮雅正/識局經濟/屢以年耆病久/逡巡告誠/朕深明此操/重違高志/今

聽所執/其以為驟騎將軍/常侍如故/

D.瞻忠亮雅正/識局經濟/屢以年耆/病久逡巡告誠/朕深明此操重違/高志今

聽/所執其以為驟騎將軍/常侍如故/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秀才,這里指科舉時代進入府、州、縣學的生員,獲得此資格方可參加

鄉試。

B.祭酒,原意是祭祀或宴會時,由年高望重者一人舉酒祭神,是一種榮

譽。東漢時成為學官名,隋以后稱國子監的主管官為國子監祭酒。

C.踐位,特指皇帝登臨皇位。此外,古代表示君主即位的詞語還有“踐

祚”“踐極”“踐帝”等。

D.疏,本義是條陳,即逐條陳說。這里指臣子向皇帝上書言事、條議是非

的文字。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紀瞻端方正直。他從小就憑正直而聞名,因戰亂嚴重而不愿就任尚書

郎;敢于上奏諫詩,對朝政多有匡正和補益,皇帝十分欣賞他的忠貞。

B.紀瞻深受倚重。晉元帝曾親臨他家,與他同車而歸;晉明帝單獨召見

他,稱他為“社稷之臣”,在他要求辭官后,還派使者前往他府第拜職。

C.紀瞻文武雙全。他在假造大將軍府符案中明察秋毫;曾擊退石勒,還曾

在皇帝請求下,率領六軍作戰,協助皇帝平定了王敦之亂。

D.紀瞻不慕名利。他一生多次不接受封官、多次辭官,且在得到皇帝賞賜

布匹之后,沒有帶回家里,而是把它分給手下的將士。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會刺史裴盾得東海王司馬越書,若榮等顧望,以軍禮發遣。

(2)賊平,復自表還家,帝不許,固辭不起。

(5)..紀瞻晚年因病屢次請辭,為什么屢屢不被準許?最后皇帝采取了怎樣

兩全其美的辦法?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孟玦,字璞玉,隨州棗陽人。四世祖安,嘗從岳飛軍中有功。嘉定十年,金

人犯裹陽,父宗政時為趙方將,被檄援棗陽,臨陣嘗父子相失,堪望敵騎中有素

袍白馬者,曰:“吾父也。”急麾崎軍突陣,遂脫宗政。以功補進勇副尉。田三

年完顏訛可步騎二十萬分兩路攻棗陽環集城下玦登城射之將士驚服宗政命|

玦取它道劫金人破碧十有八斬首千余級大俘軍器以歸|金人遁,以功升下班

祗應。十四年,入謁制置使趙方,一見奇之,辟光化尉。丁父憂十置使起復之,

玦辭,訖葬趣就職,又辭。二年,授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一時暫黃州駐扎,朝

辭,上曰:“卿名將之子,忠勤體國,功績昭著。"玦對曰:“此宗社威靈,陛下圣德,

與三軍將士之勞,臣何力之有?”帝問恢復,對日”愿陛下寬民力,蓄人材,以俟

機會。”帝問和議,對曰:“臣介胄之士,當言戰,不當言和。”賜赍甚厚。兼知

光州,又兼知黃州。三年,玦至黃,增坪浚隍,搜訪軍實。邊民來歸者日以千數,

為屋三萬間居之,厚加販貸。制拜寧武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兼知夔州。

四川制置使陳隆之與副使彭大雅不協,交章于朝。玦曰:“國事如此,合智并謀,

猶懼弗克,而兩司方勇于私斗,豈不愧廉、藺之風乎?''馳書責之,隆之、大雅

得書大慚。大元兵至三川,玦下令應出戍主兵官,不許失棄寸土。權開州梁

棟乏糧,請還司,玦曰:“是棄城也。”棟至夔州,使高達斬其首以徇,由是諸將稟

令惟謹。玦以身鎮江陵,玦奏廣裹、蜀蕩析,士無所歸,蜀士聚于公安,襄士聚

于郢渚。臣作公安、南陽兩書院,以沒入田廬隸之,使有所教養。”請帝題其

榜賜焉。病遂革,乞休致,技檢校少師、寧武軍節度使致仕,終于江陵府治,時

九月戊午也。是月朔,大星隕于境內,聲如雷。訃至,帝震悼輟朝,孵銀絹各千,

特贈少師,三贈至太師,封吉國公,謚忠襄。

(節選自《宋書?孟玦傳》)

(1).下列對文中加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句是()

A.十二年/完顏訛可步騎二十萬/分兩路攻棗陽環集城下/琪登城射之/將士驚

服宗政/命琪取它道劫金人/破碧十有八/斬首千余級/大俘軍器以歸/

B.十二年/完顏訛可步騎二十萬/分兩路攻棗陽/環集城下/琪登城射之/將士

驚服/宗政命琪取它道/劫金人破管/十有八/斬首千余級/大俘軍器以歸/

C.十二年/完顏訛可步騎二十萬分兩路攻棗陽懷集城下/琪登城射之/將士驚

服/宗政命琪取它道劫金人/破皆十有八/斬首千余級/大俘軍器以歸/

D.十二年/完顏訛可步騎二十萬分兩路攻棗陽/環集城下/琪登城射之/將士驚

服宗政/命琪取它道劫金人/破碧十有八/斬首千余級/大俘軍器以歸/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檄,古代最初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用于曉諭、征召、聲討,“被檄”在本

文中是用檄文曉諭的意思。

B.制置使,軍事統帥,主要負責部署邊防軍務,控制地方秩序。宋初不常置,南

渡后,因與金作戰,設置漸多,一般由秩高望重者來擔任。

C.嘉定是宋寧宗的第四個年號也是最后一個年號。所謂“年號”,是從漢朝初

年開始使用的、封建土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

D.朔,是古人用來標志日期的詞語,指農歷每月的初一。古人還用“望川晦”

來標記日期,分別是指農歷每月十五和最后一天。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琪身為人子,謹遵孝道。從軍時父子離散,他率騎兵沖入敵陣幫助孟宗

政脫險,后來父親去世,他為父守喪,一再拒絕上級的任命。

B.孟琪身為將領,作戰有方。能夠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深得軍士嘆服和朝廷

的重用,后來皇帝也給予他高度的評價。

C.孟琪身居要職,寬嚴有度。對因私事而爭斗的官員只是當面斥責而己,讓

他們知羞醒悟。對擅離職守的手下則嚴刑處罰。

D.孟琪為官一方,關心士人。襄、蜀兩地動蕩不安,士人無處安身,他就在公

安、南陽建造兩座書院,使士人有地方受教育。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丁父憂,制置使起復之,琪辭,訖葬趣就職,又辭。

⑵邊民來歸者日以千數,為屋三萬間居之,厚加賑貸。

(5)..文中孟琪與皇上的一番對話,體現了他什么樣的品格和見識?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高祖生知淳孝年六歲獻皇太后崩水漿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過成人再

外親黨咸加敬國。及丁文皇帝憂,時為齊隨王諾議,隨府在荊鎮,仿佛叁聞,便

投劾星馳,不復寢食,倍道就路,憤風驚浪,不暫停止。高祖形容本壯,及還至

京都,銷毀骨立,親表士友,不復識焉。拜掃山嚎涕淚所灑,松草變色。及居

帝位,又立七廟堂,每至展拜,恒涕泗滂泡,哀動左右。加以文思欽明,能事畢

究,少而篤學,洞達儒玄,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戊夜。修

飾國學,增廣生員,立五館,置《五經》博士。于是穆穆恂恂,家知禮節。大同

中,于臺西立士林館,領軍朱異、太府卿賀琛、舍人孔子祛等遞相講述。皇

太子、宣城王亦于東宮宣獻堂及揚州廨開講,于是四方郡國,趨學向風,云集

于京師矣。天情睿敏,下筆成章,千賦百詩,直疏便就,皆文質彬彬,超邁今

古。詔銘贅誄,箴頌箋奏,爰初在田,洎登寶歷,凡諸文集,又百二十卷。草隸

尺犢,騎射弓馬,莫不奇妙。勤于政務,孜孜無怠。每至冬月,四更竟,即敕把

燭看事,執筆觸寒,手為皴裂。糾奸搪伏,洞盡物情,常哀矜涕泣,然后可奏。

日止一食,膳無鮮腴,惟豆羹粉食而已。庶事繁擁,日儻移中,便嗽口以過。身

衣布衣,木綿皂帳,一冠三載,一被二年。常克儉于身,凡皆此類。后宮以司,

貴妃以下,六宮祎諭三翟之夕卜,皆衣不曳地,傍無錦綺。不飲酒,不聽音聲,非

宗廟祭祀、大會饗宴及諸法事,未嘗作樂。性方正,雖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

小坐押褸,盛夏署月,未嘗褰袒。不正容止,不與人相見,雖覿內豎小臣,亦如

遇大賓也。歷觀古昔帝王人君,恭儉莊敬,藝能博學,罕或有焉。

(節選自《梁書?武帝蕭衍》)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高祖生知淳孝/年六歲/獻皇太后崩/水漿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過成人/

內外親黨/咸加敬異。

B.高祖生/知淳孝/年六歲獻/皇太后崩/水漿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過成人/

內外親黨/咸加敬異。

C.高祖生知淳孝/年六歲獻/皇太后崩/水漿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過成人/

內外親黨/咸加敬異。

D.高祖生/知淳孝/年六歲/獻皇太后崩/水漿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過成人/

內外親黨/咸加敬異。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丁憂,本指遭父母等的喪事;本文指的是高祖梁武帝遭逢其父太祖文皇帝

去世。

B.七廟,古代宗法制度,天子設七廟供奉祖先,諸侯設五廟,體現出尊卑等級秩

序。

C.大同,指古人理想中的太平盛世,也指道家所說的人與萬物渾然一體,本文

屬前者。

D.六宮,指天子的正寢及五處燕寢,也就是皇后和妃嬪的住處,也可以泛指后

妃。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武帝蕭衍事親至孝,極盡誠敬。登位之前,祭掃陵墓,淚水讓草木也動容;登

上帝位后,叩拜祖廟,淚如雨下,至情感動身邊的人。

B.武帝蕭衍愛好學習,成就斐然。他天性聰慧敏捷,下筆便成文章,他創作的

眾多詩賦,文采與內容都能諧調配合,不同凡響。

C.武帝蕭衍勤于政務,崇尚節儉。他日理萬機,不貪圖享樂,在衣、食、樂等

方面都很節制,不舉辦大的集會酒宴和各種法事也不曾奏樂。

D.武帝蕭衍端莊禮敬,注重禮教。盛夏暑月,不曾撩起衣裳露出上身;不端莊

容貌,不和人見面;與宮內宦官小臣相見,也如同接待貴賓。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高祖形容本壯,及還至京都,銷毀骨立,親表士友,不復識焉。

(2)每至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燭看事,執筆觸寒,手為皴裂。

(5)..梁武帝時期,天下學風濃郁,形成這種風氣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說明。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三年正月,高祖率甲士三萬人、強弩五千張、舟艦二千乘,發自豫章。二

月,次桑落洲,遺中記室參軍江元禮以事表江陵,承制加高祖鼓吹一部。是時

僧辯已發流城,會高祖于白茅灣,乃登岸結壇,刑牲盟約。進軍次髡湖,侯景城

主張累棄城走。

三月,高祖與諸軍進克姑孰,仍次蔡洲。候景登石頭城觀望形勢,意甚不

悅,謂左右曰:“此軍上有紫氣,不易可當。“一乃以木籠貯石沈塞淮口,緣淮

作城,自石頭追青溪十余里中,樓雄相接。諸將未有所決.憎辯遺杜崩問計于

高祖,高祖日:前柳仲禮數十萬兵隔水而坐書槃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賊乃源

高望之表里俱盡肆其兇虐覆我王師今圍石頭,須渡北岸。諸將若不能當

鋒,請先往立柵。”

高祖印于石頭城西橫隴筑柵,眾軍次連八城,直出東北。賊恐西州路斷,

亦于東北果林作五城以通大路。景率眾萬余人、鐵騎八百余匹,結陣而

進。高祖日:“軍志有之,善用兵,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應。今我師既眾,賊徒

甚寡,應分賊兵勢,以弱制強,何故聚其鋒銳,令必死于我?“乃命諸將分處置

兵。

賊直沖王僧志,僧志小縮,高祖遣徐度領弩手二千橫截其后,賊乃卻。高

祖與王咻、杜龕等以鐵騎悉力乘之,賊退據其柵。景儀同盧輝略開石頭北

門來降。

蕩主戴冕、曹宣等攻拔果林一城,眾軍又克其四城。賊復還,殊死丸又

盡奪所得城櫥。高祖大怒,親率攻之,士卒騰柵而入,喊復散走。景與百余騎

棄槊執刀,左右沖陣,陣不動,景眾大潰,逐北至西明門。景至闕下,不敢入臺,

遣腹心取其二子而遁。

高祖率眾出廣陵應接,會景將郭元建奔齊,高祖納其部曲三千人而還。僧

辯啟高祖鎮京口0

(節選自《陳書?本紀第一?高祖上》)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前柳仲禮數十萬兵/隔水而坐韋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賊乃登高望之/表里

俱盡/肆其兇/虐覆我王師

B.前柳仲禮數十萬兵隔水而坐/韋粲之在青溪/競不渡岸/賊乃登高望之/表里

俱盡/肆其兇虐/覆我王師

C.前柳仲禮數十萬兵/隔水而坐/韋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賊乃登高望之/表里

俱盡/肆其兇/虐覆我王師

D.前柳仲禮數十萬兵隔水而坐/韋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賊乃登高望之/表里

俱盡/肆其兇/虐覆我王師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祖,指陳高祖陳霸先,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曾率兵平定候景之亂。

高祖是他的尊號。

B.表,給皇帝上的奏章,如《出師表》《陳情表》等。文中用作動詞,指啟奏,

上表章給皇。

C.闕下,宮闕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宮廷,又可指京城。和“城闕”意思相近,文

中指石頭城建康。

D.部曲,古代軍隊編制單位。大將軍營五部,部有曲。借指軍隊或私人軍隊,

也值部屬、部下。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高祖善于因敵制宜。侯景利用秦淮河設防,防范周密,官軍無計可施,問

計高祖,高祖能夠相機行事,謀劃得當。

B.陳高祖善于調動敵人。根據敵眾我寡的形勢,高祖分散部署,迫使叛軍分

散防守,從而取得戰役的主動權。

C.陳高祖善于出奇制勝。高祖派兵從后路攔截叛軍,又親率騎兵乘勝追擊,

擊退了叛軍的進攻。

D.陳高祖作戰勇猛。當叛軍得勢之時,陳高祖怒不可遏,親自率兵攻擊敵人,

重新奪回城柵。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是時僧辯已發溫城,會高祖于白茅灣,乃登岸結壇,刑牲盟約。

⑵乃以木籠貯石沈塞淮口,緣淮作城,自石頭迄青溪十余里中,樓雉相接。

(5)..文中講述了關于高祖的哪幾件事情?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朱云字游,魯人也,徙平陵。少時通輕俠,借客報仇。長八尺余,容

貌甚壯,以勇力聞。年四十,乃變節從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將軍

蕭望之受《論語》,皆能傳其業。好倜儻大節,當世以是高之。是時,少

府五鹿充宗3貴幸,為《梁丘易》。自宣帝時善梁丘氏說,元帝好之,

欲考其異同,令充宗與諸《易》家論。充宗乘貴辯口,諸儒莫能與抗,皆

稱疾不敢會。有薦云老,召入。攝裳登堂,抗首而請,音動左右。既論

難,連拄五鹿君。故諸儒為之語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為

博士。遷杜陵令。至成帝時,丞相故安昌侯張禹以帝師位特進,甚尊重。

云上書求見,公卿在前。云日:“今朝廷大巨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

皆尸位素餐。臣愿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余。”上問:“誰

也?”對日:“安昌侯張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導師

傅,罪死不赦!”愉史將云下云攀殿檻檻折云呼曰臣得下從龍逢比干游手

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將云去于是左將軍辛慶忌免冠解印綬,

叩頭殿下日:“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誅;其言非,固當容

之。臣敢以死爭。“慶忌叩頭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當治檻,上

日:“勿易!因而輯之,以旌直臣。”云自是之后不復仕,常居鄂田,教

授諸生。時出乘牛車從諸生,所過皆敬事焉。薛宣為丞相,云往見之。宣

備賓主禮,因留云宿,從容謂云日:“在田野亡事,且留我東閣,可以觀

四方奇士。”云日:“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復言。云年七十余,終

于家。病不呼醫飲藥。遺言以身服斂,棺周于身,土周于槨,為丈五墳,

葬平陵東郭外。

(節選自《漢書?朱云傳》)

[注]少府五鹿充宗:少府,官名;五鹿,復姓。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御史將云下/云攀殿檻/檻折/云呼曰/臣得下從龍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

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將云去

B.御史將/云下云攀殿檻/檻折/云呼曰/臣得下從龍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

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將云去

C.御史將/云下/云攀殿檻/檻折/云呼曰/臣得下從龍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

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將云去

D.御史將云下/云攀殿檻/檻折/云呼曰/臣得下從龍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

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將云去

⑵.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變節,文中指改變舊有的志向或者作為,與“折節”的意思相近。

B.博士,官職名,掌管經學傳授,西漢文學家賈誼曾被文帝召為博士。

C.成帝,文中指西漢皇帝劉瞥的廟號,古代稱皇帝用謚號、廟號等。

D.槨,指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古代棺槨制能體現死者的身份和等級。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朱云任俠好勇,容貌奇偉。他年輕時喜歡結交游俠,曾借俠客為自己報

仇;身高八尺多,儀容偉岸,憑借勇力聞名。

B.朱云學識淵博,能言善辯。他四十歲時棄武學文,精研《易經》和《論

語》,與五鹿充宗當朝辯經而完勝對手。

C.朱云性格耿直,不畏權勢。他直言上諫,敢于當廷彈劾皇帝的老師張

禹,寧死不屈,最終留下“朱云折檻”的佳話。

D.朱云厲行節儉,簡樸入葬。他臨終囑咐以便服入殮,棺木能容身、墓穴

能容槨即可,家人遵其遺囑造了一座小墳。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攝裳登堂,抗首而請,音動左右。既論難,連拄五鹿君。

(2)及后當治檻,上曰:“勿易!因而輯之,以旌直臣。”

(5)..與朱云同朝的西漢經學家、太子少傅匡衡說:“云素好勇,數犯法亡

命,受《易》頗有師道,其行義未有以異。”你是否贊同此觀點?請闡述

理由。

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張嶷字伯岐。弱冠為縣功曹,山寇攻縣,縣長捐家逃亡,嶷冒白刃,攜負夫

人,夫人得免,由是顯名,建興五年,丞相亮北住漢中,廣漢綿竹山賊張慕等鈔

盜軍資,劫略吏民,嶷以都尉將兵討之。嶷度其鳥散,難以戰禽,乃詐與不親,

克期置酒。酒酣,嶷身率左右,因斬慕等五十余級.渠帥悉殄。

蘇祁邑君冬逢、逢弟愧渠等,已降復反。嶷誅逢。逢妻,旄牛王女,嶷以

計原之。而渠逃入西徼。渠剛猛捷悍,為諸種深所畏憚,遣所親二人詐降嶷,

實取消息。嶷覺之,許以重賞,二人遂合謀殺渠。渠死,諸種皆安。在官三年,

徙還故郡,繕治城郭,夷種男女莫不致力。

漢嘉郡界旄牛夷種類四千余戶,其率狼路,欲為姑婿冬逢報怨。遣叔父離

將逢眾相度形勢。

嶷逆遣親近赍牛酒勞賜,又令離姊逆逢妻宣暢意旨。離既受賜,并見其姊,

悉率所領將詣嶷,嶷厚加賞待,遣還。

郡有舊道經旄牛中至成都既平具近自旄牛絕道總百余年更由安上既威

回嶷遣左右赍貨幣賜路,重令路姑喻意,路乃率兄弟妻子悉詣嶷,嶷與盟誓,

開通舊道,千里肅清,復古亭驛。奏封路為旄牛日勺毗王,遣使將路朝貢。嶷初

見費祎為大將軍,恣性泛愛,待信新附太過,嶷書戒之曰:"昔岑彭率師,來歙

杖節,成見害于刺客,今明將軍位尊權重,宜鑒前事,少以為警。”后祎果為魏

降入郭脩所害。

在郡十五年,邦域安穆。屢乞求還,乃征詣成都。民夷戀慕,扶轂泣涕。

嶷至,拜蕩寇將軍,慷慨壯烈,士人咸多貴之。魏狄道長李簡密書請降,衛將軍

姜維率嶷等因簡L資以出隴西。既到狄道,簡悉率城中更民出迎軍。軍前

與魏將徐質交鋒,嶷臨陣隕身,然其所殺傷亦過倍。南土越嵩民夷聞嶷死,無

不悲泣,為嶷立廟,四時水旱輒祀之。

(選自《三國志?張嶷傳》)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郡有舊道/經旄牛中至成都/既平且近/自旄牛/絕道己百余年/更由安上/既

險且遠/

B.郡有舊道/經旄牛中至成都/既平且近/自旄牛絕道/已百余年更由安上/既

險且遠/

C.郡有舊道經旄牛/中至成都/既平且近/自旄牛絕道/已百余年/更由安上/既

險且遠/

D.郡有舊道經旄牛/中至成都/既平且近/自旄牛/絕道已百余年/更由安上/既

險且遠/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女子十五歲行冠禮,此時體格還未強壯,故稱“弱冠”。

B.郡:古代的行政區劃。秦始皇統一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C.朝貢:古代外國或藩屬國的使臣覲見國君并呈獻禮物稱為朝貢。

D.節:古代帝王授予將帥兵權或遣使四方以旄節作為憑信,這個憑信稱作

“節。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嶷挺身而出名聲顯揚。張嶷就任縣功曹時,山寇攻打縣城,而縣長棄家

逃跑,他冒著危險,救出縣長夫人,使其幸免于難,由此名聲顯揚。

B.張嶷巧用謀略,安定邊疆。隗渠派親近的兩個人假裝投降張嶷,張嶷發覺

此事,答應給二人重賞,這兩個人就合謀殺死了隗渠,從此各部族都安定了。

C.張嶷洞察事理,富有遠見。張嶷見費祎大將軍對待新歸順的人過于信任厚

待,就寫信勸誡他稍微注意警惕,后來費祎果然被從魏國來投降的郭脩殺

害。

D.張嶷陣前戰死,受到尊奉。魏狄道長李簡寫密信假裝投降,導致張嶷在戰

場上喪命,南方越嵩郡的百姓夷人聽說后都十分悲傷,他們為張嶷建立了祠

廟。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嶷度其鳥散,難以戰禽,乃詐與和親,克期置酒。

⑵渠剛猛捷悍,為諸種深所畏憚,遣所親二人詐降嶷,實取消息。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題。

桓玄,字敬道,一名靈寶,大司馬溫之孽子也。其母馬氏嘗與同輩夜

坐,于月下見流星墜銅盆水中,忽如二寸火珠,冏然明凈,竟以瓢接取,

馬氏得而吞之,若有感,遂有娠。及生玄,有光照室,占者奇之,故小名

靈寶。奶媼每抱詣溫,輒易人而后至,云其重兼常兒,溫甚愛異之。臨

終,命以為嗣,襲爵南郡公。年七歲,溫服終,府州文武辭其叔父沖,沖

??

撫玄頭日:“此汝家之故吏也。”玄因涕淚覆面眾并異之及長形貌瑰奇風

神疏朗博綜藝術善屬又常負其才地以雄豪自處眾咸憚之朝廷亦疑而未用。

年二十三,始拜太子洗馬,時議謂溫有不臣之跡,故折玄兄弟而為素官。

太元束,出處義興太守,都不得志。嘗登高望震澤,嘆曰“父為九州

魚,兒為五湖長!“棄官歸國。自以元勛之門而負謗于世,乃上疏,疏寢

不報。

玄在荊楚積年,優游無事,荊州刺史殷仲堪甚敬憚之。及中書王國寶

用事,謀削弱方鎮,內外騷動,知王恭有憂國之言,玄潛有意于功業,乃

說仲堪日:“國寶與君諸人素已為對,唯患和弊之不速耳。今既執權要,

與王緒相為表里,其所回易,罔不如志。孝伯居元舅之地,正情為朝野所

重,必未便動之,唯當以君為事首。君為先帝所拔,超居方任,人情未以

為允,咸謂君雖有思致,非方伯人。若發詔征君為中書令,用殷馥為荊

州,君何以處之?”仲堪日:“憂之久矣,君謂計將安出?”曰:“國寶

奸兇,天下所知,孝伯疾惡之情每至而當,今日之會,以理推之,必當過

人。君若密遣一人,信說王恭,宜興晉陽之師,以內匡朝廷,已當悉荊楚

之眾順流而下,推王為盟主,仆等亦皆投袂,當此無不響應。此事既行,

桓文之舉也。”仲堪持疑未決。俄而王恭信至,招仲堪及玄匡正朝廷。國

寶既死,于是兵罷。玄乃求為廣州,會稽王道子亦憚之,不欲使在荊楚,

故順其意。(節選自《晉書?桓玄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玄因涕/淚覆面/眾并異之/及長形貌/瑰奇風神疏朗/博綜藝術善/屬文常負

其才/地以雄豪自處/眾咸憚/之朝廷/亦疑而未用

B.玄因涕淚覆面/眾并異之/及長形貌/瑰奇風神疏朗/博綜藝術/善屬文/常負

其才地/以雄豪自處/眾咸憚/之朝廷/亦疑而未用

C.玄因涕/淚覆面/眾并異之/及長/形貌瑰奇/風神疏朗/博綜藝術善/屬文常負

其才/地以雄豪自處/眾咸憚之/朝廷亦疑而未用

D.玄因涕淚覆面/眾并異之/及長/形貌瑰奇/風神疏朗/博綜藝術/善屬文/常負

其才地/以雄豪自處/眾咸憚之/朝廷亦疑而未用

(2).下列對文中加橫線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服終,意同“服闕”,指守喪期滿。古代按生者與死者的親疏關系,喪

服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細麻五種。

B.洗馬,古代官名,秦漢時為太子的侍從官,漢時亦作“先馬”,“尋蒙

國恩,除臣洗馬”中的“洗馬”與此義相同。

C.補,補充空缺官職。古代表示官職變動的詞比較多,如“擢”“拔”

“攝”等指升官,“謫”“徙”“左遷”等指降職。

D.九州伯,上古九州的方伯,方伯,諸侯之長,后泛指地方長官。桓玄用

“九州伯”和“五湖長”感嘆自己地位卑微。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桓玄是桓溫的庶子,出生時有靈異之兆,自幼為桓溫所喜愛,桓溫臨終

前,遺命年幼的玄承襲其封爵南郡公。

B.由于時議桓溫晚年有篡位的跡象,朝廷就免去桓玄兄弟的官職,幾年后

才讓桓玄出任義興太守,桓玄很不如意。

C.桓玄認為,雖然殷仲堪被先帝提拔,超越常規擔任一方的長官,但眾人

并不認為殷仲堪是地方長官的合適人選。

D.桓玄知道王恭面對王國寶亂政有憂國之言,便勸說仲堪派人聯絡王恭,

讓王恭興師匡扶朝廷,但殷仲堪猶豫不決。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奶媼每抱詣溫,輒易人而后至,云其重兼常兒,溫甚愛異之。

(2)自以元勛之門而負謗于世,乃上疏,疏寢不報。

參考答案

L答案:⑴C⑵.A;(3).C

(4)..(1)正值刺史裴盾接到東海王司馬越的書信,稱如果顧榮等人前后觀

望,就按照軍隊的禮節遣送他們。

(2)叛賊平定后,他又上表要求退休,明帝仍不應允,他堅決推辭不就

職。

(5)..第一問:因為紀瞻忠誠堅貞,品行端正,有經世濟民的才干;雖然經

常生病,但六軍都敬服他,即使臥病在床也能監護軍隊,平定叛亂。第二

問:最終皇帝決定允許他在家辦公,官職、待遇和原來一樣。

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年耆病久”的意思是“年老久

病”,句意完整,中間不能斷開,據此可排除A、D兩項;“明”“違”

“聽”是三個動詞,“明”的賓語是“此操”,“違”的賓語是“高

志”,“聽”的賓語是“所執”,故應在“此操”“高志”“所執”后斷

開,據此可排除B項。故選C。

(2),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A項,晉時科舉制

度尚未建立,“秀才”在這里指漢代以來選拔人才的一種察舉科目。

(3).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項,“率領六軍作

戰,協助皇帝平定了王敦之亂”錯,根據原文”及王敦之逆,帝使謂瞻

曰:'卿雖病,但為朕臥護六軍,所益多矣’”可知,在王敦之亂時,紀

瞻因有病,只能以自己的威望臥護六軍,并沒有“率領六軍作戰”。

(4)..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會:恰逢。書:書信。

軍禮:軍隊的禮節。(2)復:又。固:堅決。起:就職。

(5)..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相關內容在文章結尾部分,找

出重點句概括作答即可。關于皇帝不允許紀瞻辭職的原因,原文的表述

是:“雖恒疾病,六軍敬憚之。”“卿雖病,但為朕臥護六軍,所益多

矣。”“瞻忠亮雅正,識局經濟。”皇帝兩全其美的做法,原文的相關表

述是:“今聽所執,其以為驟騎將軍,常侍如故。”“服物制度,一按舊

典。”“止家為府。”

【參考譯文】

紀瞻,字思遠,是丹楊秣陵人。祖父紀亮,任吳尚書令。父親紀

陟,擔任光祿大夫。紀瞻年輕時因正直而知名。吳國被平定后,舉家遷徙

到歷陽郡。被舉薦為孝廉,沒有應征。后來舉薦為秀才。永康初年,州里

又推舉紀瞻為寒素(漢晉時選拔士人的一種科目),大司馬征召他為東閣

祭酒。這一年,又任命他為鄢陵公國相,他沒有赴任。朝廷征召紀瞻為尚

書郎,他與顧榮同赴洛陽,到達徐州后,聽說戰亂日益嚴重,不準備再往

前走。正值刺史裴盾接到東海王司馬越的書信,稱如果顧榮等人前后觀

望,就按照軍隊的禮節遣送他們。紀瞻便與顧榮、陸玩等人都解開船纜丟

棄車牛,一晝夜行走三百里,得以回到揚州。元帝為安東將軍時,引薦紀

瞻為軍諂祭酒,轉任鎮東長史。元帝親自到紀瞻家里,與他一起乘車回

朝。憑借征討周馥、華軼的功勛,(紀瞻被)封為都鄉侯。石勒來進犯,

朝廷加封紀瞻為揚威將軍,都督京口以南至蕪湖諸軍事,來抵御石勒。石

勒撤退后,紀瞻被任命為會稽內史。當時有人假造了大將軍府的符節逮捕

諸暨令,諸暨令已經被拘捕,紀瞻發現了此事有詐,就打破囚籠放出了諸

暨令,審訊使者,(使者)果然供出詐騙妄為的罪過。不久紀瞻升任丞相

軍誥祭酒。等到長安失守,紀瞻與王導共同入宮勸元帝即帝位。元帝登上

帝位時,任紀瞻為侍中,轉任尚書,紀瞻上疏停諫,(對朝政)常有匡正

和補益,元帝十分欣賞他的忠誠與堅貞。明帝曾經在廣室單獨接見紀瞻,

感慨地憂慮天下局勢,說:“國家之臣,大約不過十人,你認為如何?”

于是屈指計算說:“你便是其中一個。”紀噫辭讓。紀瞻文武雙全,朝中

官員稱贊他忠誠堅貞、高尚正直。不久轉任領軍將軍,當時將士都為他的

嚴厲剛毅所折服。雖然長年患病,但六軍都敬畏他。紀瞻因為長期患病,

請求辭官,朝廷沒有允許,又加封散騎常侍。到王敦反叛時,明帝派人對

紀瞻說:“你雖然有病,即便躺著為我監護六軍,好處也很多呀。”于是

賞賜他千匹布。紀瞻沒有把布拿回家中,而是分賞給將士。叛賊平定后,

他又上表要求退休,明帝仍不應允,他堅決推辭不就職。元帝下令說:

“I紀瞻忠誠堅貞,典雅方正,明辨時局,經略有方,多次因為年老久病,一

辭讓告退。我深深明了這種美好的操行,多次違逆他高尚的志向,現在戢

接受他堅持的選擇,授他為騾騎將軍,常侍如同往常I。衣服器物的規格,

全部按照去的標準。”派遣使者前往授官,止于他的家宅權當官府。不久

紀瞻去世,時年七十二歲。冊贈本官、開府儀同三司,謚號為“穆”,并

派御史持節監護喪事。

2.答案:(1).C;⑵.A;⑶C;(4)..(1)(孟琪)遭父喪,制置使在服喪期沒滿時重

新起用他,他推辭,制置使讓他安葬父親后就來任職,他又推辭。

⑵前來歸附的邊境百姓每天有千人,孟琪造了三萬間房子讓他們居住,對他

們多加賑濟。

(5)..(1)謙虛退讓。孟琪面對皇帝的褒獎,不貪己功把作戰取勝的功勞歸于皇

帝的盛德和軍士的付出。(2)耿介忠直。對皇上問合議一事,他直言該戰。

⑶見識遠大。針對恢復國土一事,他建議陛下放寬民力,集聚人才,等待時

機。

解析:(1).十二年,完顏訛可步騎二十萬分兩路攻棗陽,環集城下,琪登城射之,

將士驚服。宗政命琪取它道劫金人,破碧十有八,斬首千余級,大俘軍器以歸

(2).A項開始對“檄”的解釋是正確的,“被檄”解釋錯誤,放入語境也解釋不通,

應該是“被征召”的意思。

⑶.C項,原文“馳書責之”的意思是“孟琪立即寫信責問他們”,而并非“當面斥

責”

(4)..【參考譯文】

孟玦,字璞玉,隨州棗陽人。他的四世祖孟安,曾跟從岳飛,立有戰功。嘉

定十年(1217年),金人進犯襄陽,孟玦的父親孟宗政當時是趙方的部將,孟宗

政受檄命去救援棗陽,在陣前父子離散,孟玦望見敵人騎兵中有一個穿素袍

騎白馬的人,說“是我父親。”急忙率騎兵沖入敵陣,使孟宗政脫險。孟玦因

功被補為進勇副尉。嘉定十二年,完顏訛可率步、騎兵二十萬分兩路進攻

棗陽,金兵環列在城下,孟玦登上城墻射敵人,將士們都嘆服。孟宗政命令孟

段從別的地方劫殺金人,孟洪攻破敵人十八寨,斬殺一千多人,繳獲大量軍器

回來,金人逃走,孟玦因功升為下班祇應。嘉定十四年,孟玦拜見制置使趙方,

趙方一見到他就認為他是奇才,任命他為光化尉。(孟洪)遭父喪,制置使在他

服喪期沒滿時重新起用他,他推辭,讓他安葬父親后就職,他又推辭。端平二

年,孟玦被授予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暫時在黃州駐扎,他辭別皇上,皇上

說:“你是名將的兒子,忠心、勤勉、體恤國家,功績昭著。''孟洪回答:“這是

宗社的威靈,陛下的圣德和三軍將士的功勞,我有什么能力?“皇上問恢復故

土的事,孟欣回答:“希望陛下放寬民力,積聚人才,等待時機。“皇上問和議的

事,孟玦回答:“我是軍人,應該談論戰,不應該談論和。'‘皇上給他豐厚的賞

賜。孟玦兼任光州知州,又兼黃州知州。端平三年,孟玦到黃州,增厚城墻、

疏導護城河,搜集軍事物資,前來歸附的邊境百姓每天有千人,孟玦造了三萬

間房子讓他們居住,對他們多加賑濟。皇上下制任命孟玦為寧武軍節度使,

四川宣撫使兼夔州知州。四川制置使陳隆之與副使彭大雅不和,互相上書

向朝廷告狀。孟玦說:“國事這樣,把大家的才智和計謀合起來,還怕不能戰勝

敵人,你們雙方卻為私事爭斗,難道不愧對廉頗、藺相如的風骨嗎?“孟玦立

即寫信責問他們,他二人看到書信后很慚愧。大元兵到三川,孟玦下令應該

出兵戌守的主兵官,不許丟棄一寸土地。開州的梁棟因缺糧,請求回制置司,

孟玦說:“這是棄城。”樊棟到夔州,孟玦讓高達砍掉梁棟的首級來示眾。于

是眾將奉行命令就十分謹慎了。孟拱親自鎮守江陵,孟玦上奏說:“襄、蜀兩

地動蕩不安,士人無處安身,蜀地士人聚焦在公安,襄陽士人聚集在郢渚,臣設

立了公安、南陽兩座書院。使那些被沒收的田舍隸屬書院,使士人有地方

受教育。''他請皇上題寫榜文賜給書院。他的病加重,請求辭官,他被授予檢

校少師、寧武軍節度使后辭官,在江陵府治所去世,當時是九月廿六日。九

月初一,有顆大星隕落在境內,聲音如雷。孟洪去世的消息傳到朝中,皇上震

驚,停止朝政追悼他,贈給他喪費銀絹各一千兩匹,特贈他為少師,三次贈官后

為太師,封他為吉國公,謚號“忠襄

3.答案:⑴.A;(2).C;⑶.C;(4)..⑴高祖身形容貌本來強健雄壯,等回到京城,

消瘦得皮包骨頭,親屬和朋友,不再認得出他。

(2)每到冬月,四更天一過,就下令(宮人)掌火燭查閱奏請事宜,握筆時接觸寒

氣,手因為這而裂口。

(5)..⑴武帝率先垂范咱身勤學愛學,創作成就突出,有很好的示范、引領作

用;(2)朝廷積極興學:修整裝飾學館,增加學生名額,增設學官等,提供較好的

興學條件。

解析:(1).斷句:高祖生知淳孝。年六歲,獻皇太后崩,水漿不入口三日,哭泣

哀苦,有過成人,內外親黨,咸加敬異。大意:高祖天性淳厚孝順。六歲時,獻

皇太后逝世,他水米漿湯三天不入口,哭泣哀傷痛苦,超過成年人,內外親屬,

都更加尊敬驚異。

(2),大同,是年號。

(3).“不舉辦大的集會酒宴和各種法事”,錯飛原文是說除非宗廟祭祀、大的

集會酒宴和各種法事,梁武帝不曾奏樂。

(4)..【參考譯文】

高祖天性淳厚孝順。六歲時,獻皇太后逝世,他水米漿湯三天不入口,哭

泣哀傷痛苦,超過成年人,內外親屬,都更加尊敬驚異。等到遭遇文皇帝去世,

當時高祖擔任齊國隨王溶議參軍,隨軍府在荊州鎮所,約略聽到消息,就遞上

辭呈星夜趕路,不再吃飯睡覺,日夜兼程,大風大浪,也不短暫停留。高祖身形

容貌本來強健雄壯,等回到京城,消瘦得皮包骨頭,親屬和朋友,不再認得出

他。拜祭陵墓,眼淚灑落之處,松樹野草為之變了顏色。等到處于帝位,又設

立七廟堂,每到叩拜時,總是淚如雨下,哀傷感動了身邊的人。加之敬肅明察,

凡事能深入研究,年輕時愛好學習,通曉儒學道學。雖然事務繁多,還書不離

手,點火燭就著光研讀,常常到五更。還修整裝飾國子學,增加學生名額,建立

五館,設置《五經》博士。這時風氣端莊肅敬,家家懂得禮節。大同年間,在

臺城西設立士林館,領軍朱異、太府卿賀琛、舍人孔子祛等人交替在那里

講述。皇太子、宣城王也在東宮宣獻堂和揚州官府設立講壇,于是四方郡

國,追求學術、仰慕品德,都云集在京城。高祖天性聰慧敏捷,下筆便成文章,

眾多的詩賦,徑直書寫便完成,都文采與內容協調配合,超出古今。詔書碑銘

贊語誄文,箴言頌辭書禮奏章,從起初在民間,到登上帝位,所有文集,又有一

百二十卷。隸草書法和書信,騎馬射箭,無不奇特精妙。勤于政事,孜孜不

倦。每到冬月,四更天一過,就下令(客人)掌火燭查閱奏請事宜,握筆時接觸

寒氣,手因為這而裂口。糾察奸人揭露隱秘的事,洞察世情,經常哀嘆同情以

致流淚,然后同意上奏。每天僅吃一餐,膳食沒有鮮魚肥肉,只是豆羹粗食而

已。各種事務繁雜,日頭倘若到了天中央,就嗽口度過而不食。身上穿著布

衣服,床上是木綿青帳,一頂帽子戴了三年,一床被褥用了二年。經常自身厲

行節儉,大體都是這一類。后宮女官從貴妃以下,六宮服飾除了三種繪有山

雉的祭服外,衣服都不拖在地上,沒有其余的錦繡綾羅。不飲酒,不聽音樂,不

是宗廟祭祀、大的集會酒宴和各種法事,不曾奏樂。性格端莊品行端正,雖

然住在小殿暗室中,總是整理衣帽,閑坐時都系好衣帶,盛夏暑月,不曾撩起衣

裳露出上身。不端莊容貌,不和人見面,雖然與宮內宦官小臣相見,也如同接

待貴賓。歷觀古代的帝王君主,恭順節儉端莊禮敬,多才多藝學問廣博,恐怕

很少有人可與他相比。

4.答案:(1).B;(2).A;(3).B;(4)..⑴這時王僧辯已經從溫城出發,和高祖在白

茅灣會師,于是上岸筑起高臺,宰殺牲畜訂立盟約。

(2)于是用木籠裝上石頭,沉在水底堵住秦淮河口,沿著河岸筑城,從石頭城到

青溪的十多里地段,望樓與城墻相連接。

(5)..(1)(5).(5).2年正月,高祖領兵從豫章出發;⑵二月,高祖駐扎桑落洲并上

奏,隨后和王僧辯會師并訂立盟約,進發駐扎蕪湖;(3)三月,高祖和各路人馬攻

克姑孰,駐扎蔡洲,高祖親自率軍作戰,最后收降侯景部將郭元建的部下,鎮守

京口。

解析:⑴.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能力。“韋粲之”是人名,做主語,前面要斷開,排

除A項;“肆其兇虐:“覆我王師”為四字句式,排除CD項。

(2).A項“高祖是他的尊號”錯誤。高祖是廟號。

⑶.B項,“根據敵眾我寡形勢”說法錯誤,由原文“今我師既眾,賊徒甚寡”可知

應是我眾敵寡。

(4)..⑴中,“發溫城”,省略了“于”,“發于溢城”,狀語后置,從溫城出發;“會”,會

師;“會高祖于白茅灣”,狀語后置,和高祖在白茅灣會師;“結壇”,筑起高

臺;“刑”,這里引申為宰殺的意思;“盟約”,名詞用作動詞,訂立盟約。

⑵中“以”,用;“貯”,“裝”廣沈”同“沉”,沉沒;“緣”,沿著;“作城”,筑城;“自......迄”,

從……到;“雉”,城墻?

(5)..【參考譯文】

三年((5).(5).2)正月,高祖率領甲士三萬、好弓箭五千張、船艦二千艘,從

豫章出發。二月,駐扎桑落洲,派中記室參軍江元禮把此事奏知江陵,秉承皇

帝旨意授予高祖一支儀仗樂隊。這時王僧辯已經從流城出發,和高祖在白

茅灣會師,于是上岸筑起高臺,宰殺牲畜訂立盟約。大軍一路進發駐扎蕪湖,

侯景的守城將領張黑棄城逃跑。

三月,高祖和各路人馬攻克姑孰(今安徽省當涂縣縣城姑孰鎮),就駐扎蔡

洲。侯景登上石頭城察看官軍陣形態勢,神情很不高興,對身邊的人說:“這

支軍隊上空有紫氣,不容易抵擋。”于是用木籠裝上石頭,沉在水底堵住秦

淮河口,沿著河岸筑城,從石頭城到青溪的十多里地段,望樓與城墻相連接。

4奪領們均無良策,王僧辯派杜期向高祖問詢計策,高祖說:“以前柳仲禮的幾

十萬人馬隔著秦淮河水堅守,韋粲之駐扎青溪,卻不敢渡河登岸,叛軍于是爬

到高處察看,里里外外盡收眼底,恣意殘殺,消滅了我皇的軍隊。如今圍攻石

頭城,必須渡到北岸。將領們要是不能抵擋其就勢,請先去建立柵欄。”

「司祖就在石頭城西面橫在田中扎起柵欄,各路人馬依次扎起八座相連的

柵城,一直通到城東北面。叛軍害怕通往西州的道路被切斷,也在東北果林

扎起五座柵城攔住大路。侯景率領一萬多人,戰馬八百多匹,結成陣式進

攻。高祖說:“兵書上說,擅長用兵的人,布陣就像常山的蛇,能首尾互相救

應。現在我軍既然眾多,叛軍很少,應分散叛軍兵力,用柔弱制伏強悍,為什么

讓叛軍集中他們的精銳兵力,讓他們對我軍產生必死之心呢?”于是命令各

路將領在各處布置兵力。

叛軍直接沖擊王僧志,王稍稍退縮,高祖派徐度帶領二千弓箭手截新叛軍

后方,叛軍于是退卻。高祖與王琳、杜龕等人趁機用鐵甲騎兵全力反攻,叛

軍退守柵城。侯景的儀同盧輝略打開石頭城北門前來投降。

副將戴冕、曹宣等攻占了果林的一座柵城,其余四城也被大軍攻占。叛

軍又反攻,拼死作戰,又把柵城全部奪回。高祖氣憤之極,親自率軍攻打,士兵

們越過柵欄沖進去,叛軍又四散逃走。侯景和一百多名騎兵丟棄槊拿起刀,

左右來回沖殺陣形,陣形不動,侯景的人馬大敗,官軍追擊逃亡的叛軍到西明

門。侯景逃到皇宮門前樓下,不敢進禁城,派心腹之將攜帶他的兩個兒子逃

走。

高祖率軍從廣陵出發接應,碰到侯景的部將郭元建投奔北齊。高祖收降

了他的部下三千人后返回。王僧辯啟奏朝廷讓高祖鎮守京口。

5.答案:(1).D;(2).C;⑶.B

(4)..(1)(朱云)提起下衣,登階上堂,昂首提問,聲音震動左右。辯論

詰難開始以后,他接連駁倒五鹿充宗。

(2)等到后來要修建欄桿時,成帝說:“不要換了!就把舊欄桿整修一

下,用它來表彰正直的臣子。”

(5)..(示例1)不贊同。朱云雖然喜歡勇武,觸犯過法令,但選文中他灑

脫不羈、堅守大節而被世人尊崇;他敢于直言進諫,不怕觸怒皇帝;他追

求簡樸,淡泊名利,是古代良吏的典型,其行為可圈可點。

(示例2)贊同。朱云文武兼具,用心學習經學,追求大義,厲行節儉,

這是歷代賢臣良吏具備的品格,沒有什么特別之處。而他結交游俠,借俠

客報仇則觸犯了法律,犯法逃命屬于目無法紀;他直言進諫固然不錯,但

在朝堂上不顧禮儀和身份,也沒有充分證據地指責他人,行為欠妥,不值

得稱道。

解析:(1).“將/在文中是動詞,作謂語,其后應該有賓語,其后不應斷

開,故排除B、C兩項;“游于地下”是狀語后置句,中間不能斷開,故

排除A項。

(2).成帝是西漢皇帝劉瞥的謚號。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

識的掌握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人的稱謂、古代官職、天文歷

法、古代地埋、風俗禮儀、典章制度、文史典籍等方面。審題指導:平時

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

(3).“棄武學文”錯,朱云四十歲時轉而學文,但沒有說他“棄武”。命

題意圖:此題考查篩選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這類題目常涉及人物行為

舉止、觀點主張、思想情感、道德品質、性格特點等信息。

(4)..審題指導:注意詞類活用、通假字、偏義復詞等現象。復雜句子還要

做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間關系,注意特殊句式。翻譯后的句

子要語意通順,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1)抗首,昂首;拄,駁倒、

折服。(2)治,修建;旌,表彰。

(5)..匡衡的意思是:“朱云一向喜歡勇武,多次犯法逃命,學習《易經》

雖然很有水平,但他的德行仁義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特異之處。”解答時

對匡衡的觀點可贊同,也可反對,只要聯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譯文:

朱云宇游,魯國人,后迂居平陵。年輕時(喜歡)結交輕捷豪健的俠

客,借助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