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18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_第1頁
部編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18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_第2頁
部編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18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_第3頁
部編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18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_第4頁
部編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18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單元單元分析

單元導教

本單元以“保護環境”為主題,編排了兩篇精讀課文和兩篇略讀課文。教學過程中可結

合圖片、補充相關資料等,采用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對難理解的詞

語在不影響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不必深究。“抓住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這一閱

讀策略在四篇課文中循序漸進地使學生得到掌握,并在口語交際和習作中得到應用。通過自

讀、互讀等形式,在讀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借助注釋

古詩三首聯系上下文、插圖

猜想

讀懂詞句

借助工具書

初聯系生活經驗猜測

學只有一個地球

把想象畫面

主得方法

要了解傳統文化常識

法讀懂內容抓關鍵句理清脈絡

青山不老

借助資料加深理解

借助影視增加樂趣

了解寫作背景

三黑和土地

讀懂感情

通過行動推測內心

確定討論話題

選好角色

口語交際:意見不同怎么辦闡述看法與理由用方法

分組演練

習得交際要點

語習得習作要點

活確定倡議主題

習作:學寫倡議書寫倡議書

提出倡議建議

認真修改

語文園地:鞏固閱讀方法

【核心素養目標】

文化自信:掌握本單元要求會認、會寫的字,背誦或默寫詩文片段,讓學生通過讀課文有感

情地朗讀、感受具有新鮮感的詞句,融人情境,了解作者是怎樣觀察的,上學生感悟祖國河

山的美麗,為此而自豪。旨在教育學生了解環境污染的害處,保護環境,為環保做出貢獻。

語言運用:能夠全面、準確地理解別人的觀點,尊重不同意見。結合對方的意見,表達自己

的觀點。表達觀點時,要簡潔明了,有理有據。

思維能力:學習倡議書格式,就自己關心的問題寫倡議書,能把自己倡議的內容、意義說得

清楚明白,有條理,能從內容、格式兩方面修改倡議書。

審美創造:通過課文講讀了解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環境,珍愛地球家園,人與自然和諧

相處。通過想象畫面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詞之美,感受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

能閱讀非連續性文本,提取有價值的信息。

單元教學目標

字詞1.會寫14個字,會寫20個詞語。

句2.了解、積累傳統文化常識,感受中國文化。

1.能借助注釋,通過想象畫面理解詩詞大意,感受詩詞之美。

2.能抓住關鍵句,把握課文、段落的主要觀點。

閱讀3.感受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

4.能閱讀非連續性文本,提取有價值的信息。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1.和別人協商事情,能準確把握別人的觀點,不歪曲,不斷章取義。

口語

2.尊重不同意見,討論問題時,態度耍平和,以理服人。

表達

3.表達觀點時,要簡單明了,有理有據。

書面1.能就關心的問題寫一份倡議書。

表達2.寫倡議書能做到格式正確,內容清楚。

【單元任務群設計】

課題18古詩三首主備教師

【核心素養目標】

文化自信: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語言應用:能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

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重在指導方法。理解詩意時,可以運用猜讀、圖文對照、借

助注釋、聯系上下義、查字典等方法。

審美創造: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課前解析】

本課《古詩三首》中所選取的詩均為七言古詩,詩人通過簡短凝練的詩句描繪出種種圖

景,且三首古詩均配有插圖,便于學生了解詩中所描繪的景色,從而更好地把握詩意,了解

詩人所表達的感情。六年級學生對詩歌的學習方法已經初步掌握,但對詩人想要表達的感情

可能還不能很好地把握,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指導。

關注作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

之稱,與白居易合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柳”。劉禹錫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

其詩風也頗具獨特性,大都簡捷明快,風情俊爽,有一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

極富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代表作品有《陋室銘》《竹枝詞》《烏衣巷》《西塞山懷古》等。

杜牧(803—853),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文

學家、散文家。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里,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

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風格獨特,內容深刻,獨樹一幟。其詩

在晚唐成就頗高,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代表作品有《山行》《清明》《阿房宮賦》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北宋時期

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其散文雄健峭拔,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

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現存詩歌有1500余首,

很有特色,自成一家。代表作品有《登飛來峰》《梅》等。

關注創作背景:

《浪淘沙》:永貞元年,劉禹錫被貶連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貶朗州司馬。一度奉詔后

還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觀》觸怒當朝權貴而被貶連州刺史,后歷任和州刺史。他沒有沉淪,

而是以積極樂觀的態度而對世事的變遷。這首詩正是表達了他的這種情感。

《書湖陰先生壁》:王安石因主持變法,先后經歷兩次罷相,晚年退居江寧,縱情山水,

勤于讀書著作,囚此這一時期的王安石的作品藝術」一精益求精,構思細膩,字句精致,意境

清遠自然,備受后人喜愛。《書湖陰先生壁》則是其中之一,這首詩既贊美了主人樸實勤勞,

又表達了詩人退休閑居的恬淡心境,從田園山水和與平民交往中領略到無窮的樂趣。

關注傳統文化:

“張騫尋找黃河源頭”典故:古代傳說黃河與天上的銀河相通。據《荊楚歲時記》記載:

漢武帝派張騫出使大夏,尋找黃河源頭。張騫走了一個多月,見到了織女。織女把支機石送

給張騫。騫還。同書又載:織女是天帝的孫女,長年織造云錦。自從嫁了牛郎,就中斷了織

錦。天帝大怒,責令她與牛郎分居銀河兩岸,隔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之夜相會一次。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闊送青來”中的典故:“護田”出自《史記?大宛列傳》中

的“因置使者護田積粟”,說的是漢朝在輪臺設置使者,保護田地、積攢糧食;“排闊”出

自《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說的是高祖臥病時好多天不肯見人,樊噲推門而入探望。

【教學目標】

1.會寫“涯、鶯”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背誦課文。

3.借助具體詩句,通過想象畫面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詞之美。

4.了解《書湖陰先生壁》中詩句表達的特點。

【教學重點】

1.能說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樣描繪出黃河的磅礴氣勢的。

2.通過想象畫面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歌之美,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

通過想象畫面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歌之美,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授課教師“二次備

電子版教案

程設計課”(手寫)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L會寫“涯”字。

2.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浪淘沙》(其一)。

3.理解古詩《浪淘沙》(其一),想想詩句所描繪的畫

面,體會黃河的磅礴氣勢。

【教學過程】

學習古詩《浪淘沙(其一)》

一、情境導入,揭示詩題(出示課件3)

1.(出示課件4)教師提出問題:我們以前學過哪些描

寫黃河的詩句?

預設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一一[唐]王之渙

預設2: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一一[唐]

王之渙

2.揭示詩題《浪淘沙(其一)》,板書詩題:浪淘沙(其

一),學生齊讀詩題。

二、了解作者(出示課件5)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曾任監察御史。唐朝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晚

年與白居易并稱“劉白”其代表作品有《陋室銘》《烏衣巷》

《石頭城》等。

三、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I.初讀課義(出示課件6)

(1)教師播放課文朗讀視頻后提出要求:朗讀古詩,讀

準字音,讀通詩句。

(2)學生自由朗讀古詩。

(3)教師強調“曲、簸”的讀音,及根據注釋②,讓學

生明確“簸”的意思是顛簸。

(4)教師出示節奏劃分,學生齊讀古詩。

《浪淘沙》(其一)

[唐]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2.學習生字

(1)多音字(出示課件7)

教師提示學生注意多音字“曲、簸”的發音。“曲”表

示彎曲時讀一聲,表示歌曲時讀二聲。“簸”用作動詞時讀

三聲,如顛簸;用作名詞時讀四聲,如簸箕。

(2)重難點字書寫指導(出示課件8)

書寫“涯”字時要注意右半部分")”的穿插,“廠”

里是兩個“土”,注意不要寫成“士”。

四、解釋題(出示課件9)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浪淘沙是唐代曲名,劉禹錫創作的

一組詩,共九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

五、明詩意

(1)(出示課件10)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

涯。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九曲”是形容黃河彎彎曲曲的樣子,

“風簸”的意思是風浪滾動,“天涯”的意思是天邊。這兩

句詩的意思是九曲黃河夾帶著綿延萬里的黃沙,從遙遠的天

邊蜿蜒奔騰而來。

教師總結:詩的前兩句寫景,這景象實在是壯觀。

教師板書:寫景壯觀

(2)(出示課件11)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

家。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直”的意思是一直;徑直。這兩句

詩的意思是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頭一一銀河沖去,和傳說中

的古人一起去天上的牛郎織女家。

教師總結:詩的后兩句是想象,這想象可謂十分奇特。

教師板書;想象奇特

六、資料鏈接(出示課件12)

起初是《漢書》中稱“漢使窮河源”,就是說張騫曾經

到達過黃河的源頭;此后,晉代張華的《博物志》中記載了

一個傳說,稱有人乘著小筏來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間,還曾與

牛郎織女會面;后來這兩種記載混合,說是黃河和天河相通,

張騫追溯黃河的源頭時曾經抵達銀河,甚至見到了牛郎織女。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資料了解本詩中的典故,從而

更加深入體會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七、感受詩歌氣勢,體會詩歌豪情

1.感受詩歌氣勢

(1)(出示課件13)教師提出問題:你從哪里體會到

了黃河的磅礴氣勢?

預設1:“九曲、萬甲”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

預設2:“浪淘風簸”寫出了黃河的波濤洶涌。

(2)(出示課件14)教師播放有關黃河的視頻,讓學

生感受黃河的磅礴氣勢。

(設計意圖:讓學直觀感受黃河波濤洶涌的畫面,為體

會詩歌所表現出的豪情作鋪墊。)

2.體會詩歌豪情(出示課件15)

教師提出問題:你從詩中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豪情?

預設:我從“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這兩

句詩中感受到逆流而上,直沖九霄的豪邁氣概。

教師板書:豪邁氣概

八、讀一讀,背一背

1.讀一讀(出示課件16)

朗讀指導:在朗讀前兩句詩時,語速放緩,語調沉穩有

力,讀出黃河九曲的綿長曲折之感。讀第三句時,節奏可稍

微加快,語調轉向激昂,表現詩人欲直上九霄的氣概。第四

句再轉向平緩悠長,讀出其中的憧憬之感。

2.背一背(出示課件17)

教師引導學生嘗試背誦。

九、主題概括(出示課件19)

《浪淘沙》(其一),前兩句歌詠黃河,既寫出了黃河

九曲的姿態,又寫出了其裹挾黃沙、奔騰而來的氣勢。后兩

句中,詩人由景色聯想起黃河與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聯想到

自身,進而馳騁浪漫的想象,表現出逆流而上、直沖九霄的

豪邁氣概。

十、課堂演練(出示課件20、21)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鶯”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江南春》《書

湖陰先生壁》。

3.能說出《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寫出了江南春天的特

點。

4.能發現《書湖陰先生壁》后兩句詩的表達特點。

【教學過程】

一、學習古詩《江南春》

1.情境導入

(1)(出示課件23)出示江南秀美景色的圖片,問學

們一起欣賞圖片。

教師導入:江南是一個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的地方,是

古往今來人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

世外桃源吧!

(2)(出示課件24)教師提出問題:你知道哪些描寫

江南景色的詩句?

預設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一一[宋]

蘇軾

預設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一一[唐]

白居易

(3)教師過渡:今天我們就跟隨唐代詩人杜牧去欣賞他

筆下的江南春色。

揭示詩題《江南春》,板書詩題:江南春,學生齊讀詩

題。

2.了解作者(出示課件25)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唐代文學家。晚年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后世稱他為“杜紫

薇”“杜樊川”c杜牧詩歌成就力】高,與李商隱齊名并稱“小

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3.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初讀課文(出示課件26)

①教師播放課文朗讀視頻后提出要求:朗讀古詩,讀準

字音,讀通詩句。

②學生自由朗讀古詩V

③教師強調“郭”的讀音。

④教師出示節奏劃分,學生齊讀古詩。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2)學習生字(出示課件27)

重難點字書寫指導

書寫“鶯”字時要注意中間的禿寶蓋要寫得長一些,蓋

住下半部分的“鳥”,使整個字結構穩定、平衡。

4.明詩意

(1)(出示課件28)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

風。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注釋明確“山郭”的意思是山城,山

村;“酒旗”的意思是酒招子,酒館外懸掛的旗子之類的標

識。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廣闊的江南地區,到處鶯啼陣陣,綠

樹掩映著紅花,依山傍水的村莊、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2)(出示課件29)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

中。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注釋明確“南朝”是指公元420—589

年先后建都于建康(今江蘇南京)的宋、齊、梁、陳四個朝

代的總稱;“四百八十寺”中的“四百八十”是虛指,形容

寺院很多。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這里還有數不清的寺廟,眾多

亭臺樓閣掩映在迷蒙的煙雨之中C

5.資料鏈接(出示課件30)

關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不同解讀:

一方面有人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以佞佛著名,杜牧所

處的時代佛教也在惡性發展,因此這兩句詩表達了諷刺;也

有人認為本詩的主旨是表達對統治者治國乏術和佛道誤國的

憂慮,或者認為本詩是諷諫統治者大興土木、濫修佛寺,會

造成國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會危機。另一方面,也有

人認為這兩句僅僅是描繪江南的景色。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資料了解人們對“南朝四百八

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不同解讀,從而更加深入體會本

詩的豐富內涵O)

6.感受景物特點,想象畫面

(1)感受景物特點(出示課件31)

①教師提出問題:這首詩抓住哪些景物寫出了江南春天

的特點?

預設1:本詩的第一句寫了“鶯啼、綠映紅”這是自然景

物。

教師板書:自然景物

預設2:本詩的第二句寫了“水村、山郭、酒旗風”這

是人文景觀。

教師板書:人文景觀

預設3:本詩的前兩句寫的是晴朗之景。

教師板書:晴朗之景

預設4:本詩的三四句寫了“寺、樓臺、煙雨”這是煙雨

之色。

教師板書:煙雨之色

②讀一讀(出示課件32)

朗讀指導:在朗讀前兩句詩時,應該用柔和舒緩的語調,

讀出江南春景歡快、明朗的感覺;讀后兩句時,語調可稍稍

低沉,讀出蒙蒙細雨的縹緲只感c

(2)想象畫面(出示課件33)

教師提出問題:讀完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

畫面?

預設:遼闊的江南大地上,黃鶯在歡快地鳴唱,遍地的

紅花映襯在綠葉之間,河邊的村莊,山下的小城,酒店的旗

子在風里飄著U南朝時候造起的許多寺院,如今還有數不清

的樓臺掩映在迷蒙的煙雨中。

二、學習古詩《書湖陰先生壁》

1.了解作者(出示課件35)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川,江西臨川(今

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宋代改革家、思想家、文學

家,“唐宋人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

等存世。

2.初讀課文(出示課件36)

①教師播放課文朗讀視頻后提出要求:朗讀古詩,讀準

字音,讀通詩句。

②學生自由朗讀古詩。

③教師強調“畦、閡”的讀音。

④教師出示節奏劃分,學生齊讀古詩。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閩/送青來。

3.解釋題(出示課件37)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注釋明確:“湖陰先生”是楊驥(字

德逢)的別號。楊驥是王安石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時的

鄰居。“書……壁”的意思是題寫在墻壁上的詩。

4.明詩意

(1)(出示課件38)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

我c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注釋明確“苔”的意思是青苔;“畦”

在這里指種有花木的一塊塊排列整齊的土地,周圍有土填圍

著。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茅屋常被主人打掃,干凈得不生青苔,

院內一排排的花木都是主人親手種植的。

教師總結:通過這兩句詩,我們欣賞到湖陰先生的庭院

之景“

教師板書:庭院之景

(2)(出示課件39)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閩送青

來。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護田”護衛環繞著田園,“排網”

的意思是推開門,“悶”指的是小門,這里運用了擬人的修

辭手法。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院外一條溪流環抱著綠油油的農

田,兩座青山仿佛推開門把那翠色送到了眼前。

教師總結:通過這兩句詩,我們欣賞到自然之景。

教師板書:自然之景

5.資料鏈接(出示課件40)

護田:出自《史記》,指漢朝派出使者保護田地,積攢

根食。

排閑:出自《史記》,指漢高祖臥病時好多天不肯見人,

樊噲推門而入探望。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資料了解詩中的兩個典故,有

利于更深刻地品讀、體悟這首詩的意蘊。即使不知道這兩個

典故,也不影響對詩意的理解,更可見作者用語的巧妙流暢。)

6.評價胡陰先生(出示課件41)

教師提出問題:通過了解詩意,你覺得胡陰先生是個怎

樣的人呢?

預設:樸實勤快、愛好潔凈、興趣高雅、熱愛生活。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環境聯想到居住在這樣環境中的

人,體會居所主人的生活品味與情趣,進而感受作者對湖陰

先.生品格、性情的欣賞之情c)

7.感受對仗之美

(1)(出示課件42)教師提出問題,從本詩的前兩句

我們可以感受到景美、人美,本詩的后兩句有什么特點?

預設:“一水”與“兩山”,“護田”與“排網”,”將

綠繞”與“送青來”是兩兩相對的,這里運用了對偶的修辭

手法,體現了本詩情景交融的特點0

(2)(出示課件43)你還知道類似的詩句嗎?

預設1:兩個黃鶴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一一[唐]

杜甫

預設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一一[宋]

蘇軾

8.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出示課件44)

教師提出問題: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預設:這首詩融情于景,表達出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作者不僅表達出對自然的贊美,更表達出對胡陰先生高潔人

品的贊美。

教師板書:和諧之美品質高潔

9.讀一讀,背一背

(1)讀一讀(出示課件45)

朗讀指導:全詩可以用較為舒緩、閑適的語氣來讀,讀

出胡陰先生居所的清幽之感,在讀后兩句時,節奏可適當放

緩,讀出詩中的自然田園之美。

(2)背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