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3文言概述與分析考點解析專訓(1)(教師版)_第1頁
專題03文言概述與分析考點解析專訓(1)(教師版)_第2頁
專題03文言概述與分析考點解析專訓(1)(教師版)_第3頁
專題03文言概述與分析考點解析專訓(1)(教師版)_第4頁
專題03文言概述與分析考點解析專訓(1)(教師版)_第5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專題03:文言概述與分析考點解析專訓(1)(教師版)時間:40分鐘分值:40分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共5小題,合計20分)材料一:三月,吳王召越王入見。越王伏于前,范蠡立于后。吳王謂范蠡曰:“寡人聞貞婦不嫁破亡之家,仁賢不官絕滅之國。今越王無道,國已將亡,社稷壞崩,身死世絕,為天下笑。而子及主俱為奴仆,來歸于吳,豈不鄙乎!吾欲赦子之罪,子能改心自新,棄越歸吳乎?”范蠡對曰:“臣聞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語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號用兵與大王相持至今獲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鴻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備掃除,出給趨走,臣之愿也。”此時越王伏地流涕,自謂遂失范蠡矣。吳王知范蠡不可得為臣,謂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復置子于石室之中。”范蠢曰:“臣請如命。”吳王起入宮中,越王、范蠡趨入石室。越王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guān)之襦。夫斫剉養(yǎng)馬,妻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面無恨色。吳王登遠臺,望見越王及夫人、范蠢坐于馬糞之旁,君臣之禮存,夫婦之儀具。王顧謂太宰嚭曰:“彼越王者,一節(jié)之人,范蠡,一介之士。雖在窮厄之地,不失君臣之禮,寡人傷之。”太宰嚭曰:“愿大王以圣人之心,哀窮孤之士。”吳王曰:“為子赦之。”后三月,乃擇吉日而欲赦之,召太宰嚭謀曰:“越之與吳,同土連域。勾踐愚黠,親欲為賊。寡人承天之神靈,前王之遺德,誅伐越寇,囚之石室。寡人心不忍見,而欲赦之,于子奈何?”太宰嚭曰:“臣聞無德不復,大王垂仁恩加越,越豈敢不報哉?愿大王卒意。”(節(jié)選自《吳越春秋·卷七》)材料二:宰嚭[注]王安石謀臣本自系安危,賤妾何能作禍基?但愿君王誅宰嚭,不愁宮里有西施。【注】宰嚭:又稱伯嚭、太宰嚭,吳王夫差的寵臣,吳亡后被越王勾踐處死。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今A越B王C不D奉E大F王G命H號I用J兵K與L大M王N相O持P至Q今R獲S罪T君U臣V俱W降【答案】IPT【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越王”為主語,“不奉”為謂語,“大王命號”為賓語,應(yīng)在“號”后面斷開,所以應(yīng)在“I”處斷開;“用兵”“與大王”都是“相持”的狀語,省略了主語,應(yīng)在“持”后面斷開,所以應(yīng)在“P”處斷開;“俱降”的主語為“君臣”,應(yīng)在“君”前面斷開,所以應(yīng)在“T”處斷開。【斷句】今越王不奉大王命號,用兵與大王相持,至今獲罪,君臣俱降。【譯文】如今越王不奉行大王您的命令,率領(lǐng)軍隊和大王您相對峙,如今獲罪,君主和臣子都投降。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豈不鄙乎”與“越國以鄙遠”(《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鄙”字含義不同。B.“蒙大王鴻恩”與“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兩句中的“蒙”字含義不同。C.“夫人衣無緣之裳”與“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的“緣”字含義相同。D.“王顧謂太宰嚭曰”與“贏得倉皇北顧”(《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兩句中的“顧”字含義相同。【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地位低下/把……當作邊邑”;句意:難道不感到地位低下嗎?/越過別的國家而把遠地當作邊邑。B.正確。“承蒙/承接”;句意:承蒙大王的大恩。/繼承秦孝公的治國事業(yè),遵循著先人留下來的策略。C.錯誤。“衣服的邊飾/爬上”;句意:他的妻子穿著沒有花邊修飾的粗布裙服。/如同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D.正確。均為“回頭看”;句意:吳王回頭看看太宰嚭說。/結(jié)果只落得自己回看追兵,便倉皇失措。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吳王用貞婦不嫁破敗的家庭、仁人賢士不做亡國的臣子來勸說范蠡,表示愿意寬恕他的罪過,希望他能夠改變心意,棄越歸吳。B.吳王保全越國君臣性命,范蠡致謝并表示自己愿意效命吳國,越王聽罷淚流滿面,以為即將失去范蠡,吳王卻懷疑范蠡的誠意。C.越王夫婦穿著下等人的服裝,丈夫鍘草喂馬,妻子挑水除糞,他們雖然生活又苦又累,但三年不曾惱怒,沒有露出怨恨的神色。D.吳王見越王等人雖處窘迫之境,仍然保持君臣之禮、夫婦之儀,心生赦免想法,太宰嚭知其意,極力逢迎,希望吳王放了他們。【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并表示自己愿意效命吳國”錯誤。曲解文意。由原文“臣聞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語勇……愿得入備掃除,出給趨走,臣之愿也”“吳王知范蠡不可得為臣,謂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復置子于石室之中。’范蠢曰:‘臣請如命。’”可知,范蠡并非表示愿意效命吳國。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吳王知范蠡不可得為臣,謂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復置子于石室之中。”(4分)【答案】吳王知道范蠡不可能成為吳國的臣子,說:“你既然不改變自己的志向,我再次將你安置在石屋子中。”【解析】“既”,既然;“移”,改變;“置”,安置。(2)臣聞無德不復,大王垂仁恩加越,越豈敢不報哉?(4分)【答案】我聽聞沒有有德行的人不會報答別人的恩惠,大王對越國施加仁義恩惠,越國怎么敢不報答您呢?【解析】“復”,報答;“垂”,賜予;“豈”,怎么。5.吳國最終被越國所滅,請結(jié)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其原因。(3分)【答案】①越國有范蠡這樣忠心耿耿的臣子,所以吳國最終被越國所滅。②吳王夫差對越王勾踐的婦人之仁,所以吳國最終被越國所滅。③關(guān)系國家安危的太宰嚭勸說吳王放了越王,才導致了吳國最終被越國所滅。【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吳王知范蠡不可得為臣”可知,越國有范蠡這樣忠心耿耿的臣子,所以吳國最終被越國所滅。由原文“王顧謂太宰嚭曰:‘彼越王者,一節(jié)之人,范蠡,一介之士。雖在窮厄之地,不失君臣之禮,寡人傷之。’”可知,吳王夫差對越王勾踐的婦人之仁,所以吳國最終被越國所滅。由原文“太宰嚭曰:‘臣聞無德不復,大王垂仁恩加越,越豈敢不報哉?愿大王卒意。’”“但愿君王誅宰嚭,不愁宮里有西施”可知,兩則材料都在表明正是因為關(guān)系國家安危的太宰嚭勸說吳王放了越王,才導致了吳國最終被越國所滅。【參考譯文】材料一:三月,吳王召見越王入朝拜見。越王拜服在吳王面前,范蠡站立在越王后面。吳王對范蠡說:“我聽聞貞潔的婦人不嫁到破敗滅亡的人家,仁義賢能之人不做滅亡國家的臣子。現(xiàn)在越王無道,國家即將被滅亡,社稷也馬上要被毀壞了,自己身死,國祚斷絕,成為天下的笑柄。而你和你的主子都成為奴仆,來歸順吳國,難道不感到地位低下嗎?我想赦免你的罪過,你能改變心意,背棄越國歸順吳國嗎?”范蠡回答說:“我聽說亡國之臣不敢談?wù)撜拢瑪≤娭畬⒉桓艺務(wù)撚赂摇N以谠絿驗椴恢也恍牛缃裨酵醪环钚写笸跄拿睿暑I(lǐng)軍隊和大王您相對峙,如今獲罪,君主和臣子都投降。幸蒙大王鴻恩,使我們得以保存性命。我愿意為大王清掃門庭,受您奴役驅(qū)使,這是我最大的心愿。”這時越王趴在地上流著眼淚,自認為失去了范蠡。吳王知道范蠡不可能成為吳國的臣子,說:“你既然不改變自己的志向,我再次將你安置在石屋子中。”范蠡說:“我遵從您的命令。”吳王起身進入宮中,越王、范蠡走入石屋子。越王只在腰間裹著一條圍裙,頭上梳著樵夫的發(fā)髻,他的妻子穿著沒有花邊修飾的粗布裙服,上身穿著“左關(guān)之襦”。越王剁切草料養(yǎng)馬,妻子打水、清除糞便、打掃庭院。三年間不生氣,臉上也不曾表現(xiàn)出怨恨之色。吳王登上遠處的高臺,望見越王以及他的夫人、范蠡坐在馬糞的旁邊,君臣之間的禮節(jié)仍然存在,夫妻之間的禮儀全部具備。吳王回頭對太宰嚭說:“那越王,是一位有節(jié)操的人,范蠡是一位耿介之士。雖然處在艱難困厄的境地,也不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jié),我很為他們感到傷感。”太宰嚭說:“希望大王能用圣人的胸懷,哀憐處于困厄孤苦之中的人。”吳王說:“為了你赦免他們。”三月之后,于是選擇了良辰吉日而想要赦免他們,召見太宰嚭商量說:“越國和吳國,國土相連。勾踐無知而又狡詐,想親自率領(lǐng)賊寇。我承天地的神靈,先王遺留下來的恩德,誅殺討伐越國,將越王勾踐囚禁在石屋中。我不忍心看到這樣,而想要赦免他們,你認為怎么辦?”太宰嚭說:“我聽聞沒有有德行的人不會報答別人的恩惠,大王對越國施加仁義恩惠,越國怎么敢不報答您呢?希望大王最終實現(xiàn)意愿。”材料二:宰嚭王安石謀臣本來就關(guān)系到國家的安危,地位低下的美女又怎能禍國殃民呢?只希望君王能夠誅殺宰嚭,不必為皇宮之內(nèi)有像西施這樣的美女而發(fā)愁。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共5小題,合計20分)材料一: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材料二: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欲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眾,不使其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為吾之位可以去辱絕危,材之得失無補于治亂之數(shù);又或謂吾之爵祿足以誘天下之士,榮辱憂戚在我,可以驕天下之士,而其將無不趨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為天下實無材。此三蔽者,可以論其失者,獨以天下為無材者耳。蓋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國而國安焉。上之人茍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異于眾,況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異能于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故未有有其實而不可見者也。”此徒有見于錐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馬之在廄也。駑驥雜處,飲水食芻,嘶鳴蹄嚙,其所異者蔑矣。及其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騏驥與駑駘別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為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甲】是知雖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審處之,使大者小者、長者短者無不適其任者也。如是,則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奮其所知以效小事,況其賢能智力卓犖者乎?嗚呼!后之在位者,蓋未嘗求其說而試之以實也,而曰天下果無材,亦未之思而已矣。(選自王安石《材論》)6.文中畫框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的相應(yīng)位置。(3分)君子A用人B如器C各取D所E長F古之致G治者H豈借才于I異代乎【答案】CFH【解析】“如器”動賓結(jié)構(gòu),其后斷開;“取所長”動賓結(jié)構(gòu),其后斷開;“豈……乎”固定結(jié)構(gòu),其前斷開。【斷句】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譯文】君子用人如用器物一樣,各取它的長處。古代能治理好國家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7.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其尤蔽者”的“其”意思是“其中的”,與《石鐘山記》“于亂石中擇其一二扣之”的“其”相同。B.材料二“材之得失無補于治亂之數(shù)”與“惟其遇事而事治”兩句中的“治”的含義都是“治理得好”。C.“使大者小者、長者短者無不適其任者也”與“始適還家門”(《孔雀東南飛》)的“適”含義不同。D.《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因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故名《資治通鑒》。【答案】D【解析】《資治通鑒》不是二十四史之一。C項,前者是“適合”的意思,譯為“使能力大小不同、長處短處不同的人才沒有不做著適合自己的事情的”;后者是“女子出嫁”,“剛出嫁不久便被趕回家里”。8.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有人認為用官位和金錢足以引誘有才華的人,所以即使傲視他們,人才也會主動歸附自己。B.良馬和劣馬混雜在一起,喝水吃粗糧,放聲鳴叫,用蹄踢用嘴咬,因與眾不同而受到蔑視。C.材料二認為如果君主用人得當,那么愚昧淺陋的人也能發(fā)揮他們的智慧,國家會人才濟濟。D.兩則材料都巧用比喻,駁斥了天下沒有人材的偏見,強調(diào)君子應(yīng)主動爭取人材,量才為用。【答案】B【解析】曲解文意。“蔑”是微小的意思。原文“駑驥雜處,飲水食芻,嘶鳴蹄嚙,其所異者蔑矣。及其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句中“及其”之前是說駑驥差別不大,之后是說差別巨大,千里之別。譯文:劣馬和良馬混雜在一起,喝水吃粗糧,放聲鳴叫,用蹄踢用嘴咬,想看出(哪匹)不同于其他的馬是沒有的啊。等到它拉沉重的車子,擇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屢屢鞭策,不讓人費力地駕馭,只要一拉它的韁繩,就已經(jīng)到了千里以外的地方了。9.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8分)(1)人之有異能于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4分)【答案】一個人如果自身懷有不凡的能力,就像錐子放在布袋里一樣,它的尖端立刻就能顯露出來(4分)【解析】“于其身”介賓短語,狀語后置句;末,錐的尖端;見,通“現(xiàn)”,展現(xiàn),顯露。(2)如是,則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奮其所知以效小事。(4分)【答案】這樣做的話,那么愚昧淺陋的人都能發(fā)揮他們的智慧,去盡力做一些小事。【解析】“如是”固定結(jié)構(gòu),像這樣;“之……者”是定語后置的標志,“士之愚蒙鄙陋者”譯為“愚昧淺陋的人”;“奮”動詞,盡力去做。“效”動詞,做成。10.下面三則材料中,哪一則最適合作為論據(jù)放在文中的【甲】處?請簡述你的理由。(3分)材料1:弓所以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視其理,其理不因矯揉而直,此弓人之所當知也。材料2:六國合從,而辯說之材出;劉、項并世,而籌劃戰(zhàn)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謨謀諫諍之佐來。材料3:南越之修簳①,加強弩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決勝之所寶也。用以敲撲,則無以異于朽槁之梃②。【注釋】①簳:小竹,可做箭。②梃:棍棒。【答案】:①應(yīng)選擇材料3。②本段的觀點是要恰當?shù)厥褂萌瞬牛荒堋坝弥坏闷浞健保斑m其任”。材料三的意思是南越的竹子適合做箭,而不適合做敲撲,強調(diào)要發(fā)揮事物真正的作用,這與本段的觀點一致。(3分)【解析】由“是知”可知,上文材料與后文“雖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的觀點相同,而材料三適合做箭的竹子卻拿來做了敲撲,就像不能恰當?shù)厥褂萌瞬乓粯印!緟⒖甲g文】材料一:唐太宗讓到德彝舉薦有才能的人,他過了好久也沒有推薦一個人。太宗責問他,他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杰出的人才罷了!”太宗說:“君子用人如用器物一樣。各取它的長處。古代能治理好國家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只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么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材料二:天下所憂慮的事,不是憂慮人才不夠多,而是憂慮在上者不希望人才眾多;不是憂慮人才不為國效力,而是憂慮在上者不讓他們效力。人才的作用,是用來作為國家的支柱,得到了,國家可以安定而繁榮,失去了則使國家滅亡且受外辱。然而統(tǒng)治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讓官員有所作為,這是為什么呢?這里有三個偏見。其中最突出的偏見,就是認為自己身處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斷絕危害,人才的得失對于安定和不安定沒有什么幫助;也有的人認為自己的俸祿富貴足以誘惑天下的士,盛衰樂憂在于我,我可以在天下之士前驕橫,他們將沒有不到我這里來的;又有的人不追求用來養(yǎng)育取用的方法,卻恐懼擔心認為天下實在沒有人才。他們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