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5_第1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5_第2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5_第3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5_第4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5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根底第一節公共生活與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點〔一〕公共生活相對于私人生活而言,和私人生活相比,有以下特點:公共生活的領域是社會公共場所;在公共生活中,一個人的行為,必定與他人發生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開放性、透明性、與他人和社會的關聯性。(二)公共生活的開展歷程原始社會:公共生活開始萌芽。農業社會:公共生活較大開展。工業社會:公共生活得到極大的擴展。〔三〕當代社會公共生活擴展的促進要素現代傳媒手段如播送、電視、新聞載體的普及與推廣,促進了信息快速、便捷、充分地傳播與交流。現代通訊工具如、、互聯網等的廣泛使用,拉近了人們的距離。〔四〕當代社會公共生活的特征

1、活動范圍的廣泛性。涉及家庭以外的一切社會生活領域,活動半徑不斷擴大,交往的頻率日益提高,覆蓋的面越來越廣泛。2、交往對象的復雜性。社會交往對象擴大,逐漸由昔日的“熟人交往〞轉向“陌生人交往〞。3、活動方式的多樣性。

人們社會活動的內容與方式更加豐富,進而提出了完善公共設施及其管理的要求。思考與討論

在女生宿舍的過道上安裝攝像頭,

教室接吻,是公共空間還是私人空間?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規那么維系的人們公共生活的有序化狀態;它由公共生活標準來維持和保障。公共秩序所涉及的范圍:工作秩序、教學秩序、營業秩序、交通秩序、娛樂秩序、網絡秩序等。一切公共生活領域都需要有相應的秩序。〔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構建

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安定有序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前提和根本特征。如果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各行其是、隨心所欲,社會就處于混亂狀態。沒有秩序和規那么,社會不可能得到開展。〔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經濟社會

健康開展的必要前提社會經濟開展需要良好的生產秩序、商業秩序、流通秩序、交通秩序等;生產活動與日常生活出現相互交叉,公共秩序的狀況,會直接影響到生產活動。〔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會成員生活質量的根本保障

較高的生活質量包括:

社會風氣良好、人際關系協調、居住環境優美、社區秩序井然……

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需要安定而舒適的生活環境,需要良好的社會風氣,需要對自身權利和自由的保護。只有建立良好的社會公共生活秩序,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的質量。〔四〕有秩序的公共生活是國家

現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公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識,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現代化最重要的是思想意識的現代化和文明化,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三、維護公共秩序的根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一〕道德與法律追求目標的一致性道德和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兩種根本手段;它們的目標都是通過標準人們的行為來維護公共生活秩序,實現社會穩定和經濟開展;二者相輔相成,道德需要法律為支撐,法律需要道德為補充。在維護公共秩序方面,更清晰地表達“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統一。〔二〕道德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的特點強調人的“自律〞。在公共生活中,道德發揮作用的范圍是廣泛的,它引導人們通過道德修養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意識,產生自律,自覺把行為保持在社會允許的范圍內。道德調節具有廣泛性,不僅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深入到人們的精神世界。〔三〕法律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特點強調“他律〞。在公共生活中,法律發揮作用的范圍是有限的。它主要是針對那些危害公共生活秩序的行為進行強制性的限制和懲罰,警戒人們遵守標準。在良好的社會秩序下,法律直接干預的只是極少數人的“自律〞失效、越出根本標準的行為。第二節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標準一、社會公德及其特點二、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三、社會公德的實踐與養成一、社會公德及其特點〔一〕社會公德的定義及內涵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最根本的道德準那么。余秋雨談為什么需要社會公德社會公德的內涵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表達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關系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表達為保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表達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二〕社會公德的根本特征根底性廣泛性簡明性繼承性二、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

文明禮貌助人為樂保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一〕文明禮貌是翻開心扉的鑰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溝通感情的橋梁〔二〕助人為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道德核心與原那么在公共生活領域的表達,也是人道主義的根本要求。〔三〕保護公物是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尊重、珍惜和保護;保護好公物,使其物盡其用、用有所值,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四〕保護環境是對全人類生存開展利益的維護,也是對子孫后代應盡的責任。〔五〕遵紀守法遵守國家公布的有關法律、法規,以及特定公共場所和單位的有關紀律規定,是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條件。三、社會公德的實踐與養成〔一〕我國當前社會公德的根本現狀1、社會公德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繼承和弘揚了我國優良的道德傳統;改革開放為我國社會公德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各種形式的社會公德建設實踐活動蓬勃開展。各個時期開展的公德建設活動50年代——“五愛〞教育“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保護公共財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年9月〕“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憲法?第24條,1984年12月〕2、社會公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交通出行看德行環境衛生考養成公共設施知德性旅游觀光識人品3、大學生是傳播公德意識

踐行公德標準的重要力量〔二〕在實踐中增強社會公德意識

踐行社會公德標準1、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2、從小事做起,從小節改起,

帶頭踐行社會公德標準。四、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一〕網絡已經成為重要的信息平臺與交流工具。從1997年到2006年,不到10年間,我國網民人數從62萬上升到1.11億,增加近180倍。可以說,互聯網已覆蓋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三〕建立健全網絡道德標準?文明上網自律公約?——自覺遵紀守法,倡導社會公德,促進綠色網絡建設;提倡先進文化,摒棄消極頹廢,促進網絡文明健康;提倡自主創新,摒棄盜版剽竊,促進網絡應用繁榮;提倡互相尊重,摒棄造謠誹謗,促進網絡和諧共處;提倡老實守信,摒棄弄虛作促進網絡平安可信;提倡社會關愛,摒棄低俗沉迷,促進少年健康成長;提倡公平競爭,摒棄爾虞我詐,促進網絡百花齊放;提倡人人受益,消除數字鴻溝,促進信息資源共享。〔四〕大學生應當加強網絡道德自律正確使用網絡工具健康進行網絡交往自覺防止沉迷網絡養成網絡自律精神

趕快行動吧!小結

社會公德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會涉及到社會公德。大學生要從點滴細微的身邊小事做起,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做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模范。第三節公共生活中的法律標準道德標準:“應當或不應當怎樣〞;說服、教育、勸誡、示范;信念、輿論、習慣。法律標準:“必須或不準許怎樣〞;保護、確認、引導、維護;警戒、預防、制裁。一、公共生活與法律標準公共生活與法律標準的關系法律是最有權威的規那么,具有國家強制性,具有普通約束力,一方面可以引導人們自覺守法,自覺維護公共生活,另一方面通過強制的方式使人們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共生活準那么。法律標準的作用

指引作用預測作用評價作用強制作用教育作用二、公共生活中的相關法律?治安管理處分法??集會游行示威法??環境保護法??道路交通平安法??維護互聯網平安的決定?〔一〕?治安管理處分法?1、立法目的及根本原那么2、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及處分種類擾亂社會秩序

脅迫、誘騙或者利用他人乞討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1千元以下罰款。〔二〕?集會游行示威法??集會游行示威法?的根本原那么政府依法保障權利義務一致和平進行原那么〔三〕?環境保護法?1989年12月26日由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包括總那么、環境監督管理、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法律責任、附那么,共6章47條。我國還制定了?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及有關的法規和規章。?環境保護法?的根本原那么1、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開展;2、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整治;3、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四〕?道路交通平安法?中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

居世界第一

2005年全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50萬人。其中,中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10.4萬人;中國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在全國總死亡人數中居第7位,而全世界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在總死亡人數中居第10位;

我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居世界第一。?道路交通平安法?的根本原那么1、依法管理;2、以人為本、與民方便。人車路主要規定及法律責任道路通行規那么;交通事故處理規那么;對嚴重違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