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第一中學等校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卷_第1頁
2024-2025學年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第一中學等校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卷_第2頁
2024-2025學年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第一中學等校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卷_第3頁
2024-2025學年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第一中學等校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卷_第4頁
2024-2025學年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第一中學等校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第一中學等校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卷

一、單選題(★★★)1.唐朝前期,地方監察體制主要由御史和使臣兩大系統組成,御史“奉制巡按”“特有制命”“掌分察巡按郡縣”,代表朝廷旨意處理重大刑獄或貪贓案件。監察御史韋思謙曾說:“御史出使,不能動搖山岳,震懾州縣,為不任職。”可見,唐朝監察制度的施行()

A.完善了地方行政體系B.解決了藩鎮割據問題C.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D.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2.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平定麴氏高昌,隨即在吐魯番之地施行鄰保制度。以地緣關系為基礎的西州鄰保組織積極配合里正等基層官吏按比戶口、訪捉逃戶,承擔逃亡農民的賦稅和徭役,并在司法案件中成為重要的征詢對象。這表明鄰保制度的施行()

A.意在維護基層穩定B.推動了兩稅法的實行C.增加了地方的稅收D.長期鞏固了封建統治(★★)3.唐代孫思邈集唐代以前方劑之大成,編著了《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共收載方劑5300余首,是研究方劑的重要文獻之一。關于《千金要方》,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專門論述內科疾病B.突破了中醫學發展瓶頸C.注重總結前代經驗D.提出了辨證施治的原則(★★★)4.下表所示為唐至明清時期科舉錄取進士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情況。宋朝科舉錄取進士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朝代。這一現象()

朝代時間總人口/萬人錄取進士人數/人占總人口比例唐開元二十年(732年)454323(逐年)0.000053%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4673685(三年)0.000489%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2832550(三年)0.000647%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588350(1315年科)0.000028%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6055100(1394年科)0.000028%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264282460.000031%

A.徹底打破了選官的門第限制B.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提高了官員的國家治理能力D.體現了社會階層流動加快(★★★)5.據史料考證,截至天慶四年(1114年),遼朝總人口及各族人數及占比情況如下表所示。這可用來說明遼朝()

人數占比總人口840萬—契丹族150萬18%漢族330萬39%女真族90萬11%渤海、奚族、五國部125萬15%大漠南北各部族145萬17%

A.建立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B.實行南北面官制的必要性C.政權的封建化進程不斷加深D.民族矛盾是社會主要矛盾(★★★)6.兩宋時期,官府對正契以及合同契的格式進行了統一規范,簽訂雙方需執草契到官府請買填寫。官府此舉()

A.源于土地兼并現象嚴重B.旨在規范交易程序C.否定中介人的見證作用D.利于減少契約糾紛(★★★)7.元朝政府規定:每社(農村基層組織)設立學校一所,擇通曉經書者為學師,于農隙時月各令子弟入學。先讀《孝經》《小學》書,次及《大學》、論、孟、經、史,務要各知孝悌忠信,敦本抑末。若積久學問有成者,申覆上司照驗。這一規定旨在()

A.確保儒學正統地位B.穩定地方社會秩序C.推動農村經濟復蘇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8.《萬歷野獲編》載:“內官監視吏部,掌升選差遣之事。今雖稱清要,而其權俱歸司禮(監)矣。御馬監雖最后設,然所掌乃御廄兵符等項,與兵部相關。”這反映了明代()

A.皇權受到限制B.中樞權力機構異化C.中央集權加強D.官員結黨營私成風(★★★)9.清朝康乾時期的人口數量和糧食產量得到快速增長,國庫財政儲備充足,社會穩定。但該時期經濟發展并不是因為新的生產方式和新的科學技術引起的生產力革命性提高。這反映出當時清朝()

A.社會高度發達B.重農抑商政策盛行C.科學技術落后D.盛世中孕育著危機(★★★)10.明代官員張國維在《吳中水利全書》中稱:我朝設官,外有東南府縣,皆有治農專官,府有通判,縣有縣丞,使歲時循行阡陌,興修水利,以利民田。這體現了()

A.糧食產量得到大幅提高B.農業的多種經營方式C.政府重視基礎設施建設D.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11.王夫之在其著作《宋論》中說:“商賈貿販之不可缺也,民非是無以通有無而贍生理。”他認為只有流通才能“生人之用全,立國之備裕”。這一認識()

A.超出了程朱理學的范疇B.根植于商品經濟的發展C.深受黃宗羲思想的影響D.與明清時代特征相違背(★★)12.183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阿美士德”號輪船以商業考察為名,在中國沿海進行情報搜集工作。在對搜集到的情報進行分析后,英國最終斷定:只要有50個意志堅定的合格士兵,就能將規模大于英軍的清軍消滅。這反映出當時()

A.清朝國防力量虛弱B.英國侵華戰爭有必然性C.戰爭促進文明交流D.控制中國是列強的目標(★★★)13.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中英簽訂的《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海關稅則》規定:海關聘用英人幫辦稅務;海關對進出口貨物一律按時價值百抽五征稅;洋貨運銷內地或英商從內地收購土貨出口,不再納厘金稅。這些條款()

A.減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壓力B.提升了中國農產品的競爭力C.意在增加清政府的財政收入D.為列強經濟侵略提供了便利(★★★)14.新中國成立后,學術界對太平天國的歷史研究掀起高潮,認為其反封建反侵略的思想正與形勢相合,“文化大革命”期間尤甚。“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不正確地拔高太平天國地位的學風逐漸被糾正。據此可知()

A.歷史研究受到社會形勢影響B.客觀研究歷史的態度已出現C.歷史研究應該更多占有史料D.政府對歷史研究的干預減少(★★★)15.1872年,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官督商辦企業—輪船招商局經營獲利,引起了商民投資附股的濃厚興趣。1881年,該局增招商股資本16萬兩,很快即告滿額,旋又增招100萬兩,亦僅在一年內收足。1882年,該局股票價格比1876年上漲了約4倍,超過原面額1倍多。由此可知()

A.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發展迅猛B.新企業模式展現強大生命力C.實業救國思想得到廣泛支持D.政府徹底放棄重農抑商政策(★★)16.義和團在宣傳中指出:天主教不敬祖宗神祇,所奉惟上帝,所尊為教王、神父等于無父無君,悖理敗倫……入教婦女與男子齊集一堂,禮拜誦經,婚嫁悉由自愿,不經媒妁,不拜天地,可謂廉恥道喪,人倫斯滅。這反映出義和團運動()

A.源于國人的盲目排外心態B.重在反對列強的文化侵略C.在宣傳中回避了民族矛盾D.與中外文化沖突密切相關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為一種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舉顯然有其客觀的歷史合理性,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其存在的持久性。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薛明揚《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科舉制擬定一個具體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完整)(★★★)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雜劇的產生并走向繁榮,改變了中國文學史上雅文學占據主流地位的傳統格局,元雜劇與詩詞等雅文學平分秋色,以通俗敘事文學的面貌開啟新的輝煌。元雜劇的興盛得益于民眾的廣泛參與和追捧喜愛,其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元雜劇的作家們活躍于民間,分布地域廣泛,身份多樣,他們盡情地揮灑筆墨,書寫了一個個曲折生動的故事。而唐詩宋詞的作者們不同,有知識涵養的上層文人們為了抒發萬千慨嘆,把胸中意氣發于筆端,揮寫出了一首首詩篇。這些詩詞作者們創作出作品之后,想要把作品傳播出去,大都是依靠文人之間的相互傳閱或刊刻書籍等方式,而元雜劇的傳播方式大為不同,由演員登臺表演劇作,相較于詩詞顯得既鮮活又直觀,既形象又立體。元雜劇的演員們以表演的形式把劇作呈現給觀眾,獲取一定的收益,因此元雜劇改變了傳統文學的傳播方式。——摘編自陳慧妍《元雜劇俗眾性特征研究》材料二元雜劇中使用了大量的非漢語詞匯,是多民族語言文化融合的結晶。在元代,通曉蒙漢語言文字的人很多,而蒙漢在文化上的交流也十分廣泛,因此元雜劇中引用蒙古語言文字成為十分廣泛的現象。此外,元雜劇還保存了不少契丹語、女真語等詞匯。元雜劇在保留少數民族語言方面發揮了作用,這些語言也讓元雜劇更增風采,極大豐富了元雜劇的詞匯和表現力,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其受眾群體。——摘編自包瑩《從元雜劇看元代文化的通俗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雜劇不同于唐詩宋詞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元雜劇興盛的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鄭和下西洋的第一種效應,即代表了中國古代禮制朝貢貿易關系的最高水平;第二種效應,即客觀上刺激、啟示了民間海外貿易的發展,這一效應并非明朝皇帝的本意,也非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所在,但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實在效應。近年來,有學者對鄭和七下西洋的總人數進行過估算,估算結果大約有十萬人。下西洋的人們回國之后,言傳身教,感染了數倍人,特別是閩浙地區……百姓逐漸把從事海外貿易作為維持生計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在官方終止下西洋的同時,民間海外活動悄然發展。鄭和下西洋時,“西洋”一些國家的原住民的生活方式還很原始,鄭和到達之后,在當地傳播伊斯蘭教,建立清真寺,勸人為善,還教當地人鑿井、筑路,改善了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鄭和使團抵達目的地后,從不以眾欺寡,以強凌弱,而是施恩布德,與當地民眾共享太平之福。鄭和船隊為文明禮儀之師,既未強行占領別國一寸土地,也沒有掠奪當地一分一毫的財產。——摘編自王天有、王春瑜等《六百年前的文明禮儀之師》材料二兵部車駕郎中劉大夏曰:“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于國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當切諫者也。”——摘編自嚴從簡《殊域周咨錄》(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鄭和使團的主要目的。(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鄭和下西洋的影響。(★★★)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安史之亂后,為了躲避戰亂,大批北民南遷,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大力開發南方丘陵地區的農業,從而使南方的大片沼澤變為良田。到明清時期,吳地已成為中國首富之區。隨著工農業生產的增長和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吳地重鎮蘇州逐漸發展成為江南工商業中心,而且蘇州的絲織業和棉紡織業中,較早地孕育了資本主義萌芽,成為全國的先進地區之一。吳地商品經濟的發達使人們在現實生活的切身體驗中,深悟到物質財富對個人的利益已超過個人的虛榮,因此吳民競以求富為務,紛紛棄農從商。在金錢的誘惑面前,市井鄉民甚至士大夫心理天平傾向于追求實利的一邊。同時,也是由于商品經濟的繁榮,商人地位得到提高,成為吳地封建傳統觀念淡化的動因。——摘編自李曉燕《明清時期吳地商品經濟的繁榮及市民文化的發展》材料二商人成為城市生活中一個最為活躍的人群,市民階層對于人生價值的追求開始由單一的走仕途嬗變為走仕途或經商,財富的積累則從傳統的殖田產轉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