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第一章種群及其動態 課時練習題 含解析_第1頁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第一章種群及其動態 課時練習題 含解析_第2頁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第一章種群及其動態 課時練習題 含解析_第3頁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第一章種群及其動態 課時練習題 含解析_第4頁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第一章種群及其動態 課時練習題 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種群及其動態

1.種群的數量特征.......................................................-1-

2.種群數量的變化.......................................................-9-

3.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18-

1.種群的數量特征

L下列關于種群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一般用逐個計數的方法調查瀕危植物的種群密度

B.降低種群中雄性個體的數量不會影響種群密度

C.幼年個體數量占優勢的種群,其數量一定會上升

D.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非生物因素有溫度、光、食物和天敵等

2.下列有關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的說法,正確的是()

A.調杳森林中喬木和灌木的種群密度時,喬木的樣方面積一般大于灌木

B.調查酵母菌的種群密度時,應在靜置的培養液上、中或下部隨機取樣

C.標記重捕法必須保證所標記種群在整個調查區域內是均勻分布的

I).進行湖泊中某植物的數量調查時.,樣方應設置在近岸淺水、該植物集中分布的區域

3.某同學擬調查一個面積為100hm?草地上某種雙子葉草本植物的種群密度,設計了四個調查

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計數該草地上該種植物的全部個體數目

B.設置1個1n?樣方,計數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

C.隨機設置1療樣方若干,計數每個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

D.在該種植物密集處設置1布樣方若干,計數每個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

4.如圖表示用樣方法進行相關調查,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用樣方法調查植物種群密度時,常用的取樣方法有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

B.若圖甲表示一個樣方中某種植物的分布狀況,則計數值應為8

C.若圖乙表示某森林物種數與樣方面積的關系,則調查該森林物種數時設定樣方面積最好為

S

D.與雙子葉草本植物相比,樣方法更適用于調查單子葉草本植物的種群密度

5.用樣方法調杳蒲公英種群密度的過程是()

①隨機選取一個該種群的長方形地塊,將該地按照長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劃一個大

小為1m?的樣方②選取一個該種群分布比較密集的長方形地塊,將該地塊按照長度分成10

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劃一個大小不同的樣方③計數每個樣方內該種群數量,取其最大值作

為該種群密度的估計值④計數每個樣方內該種群數量,取其平均值作為該種群密度的估計

A.①③B.C.②③D.@?

6.下列關于種群密度的調杳方法的敘述,正確的是()

A.對于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的動物可用標記重捕法精確統計種群密度

B.采用樣方法調查植物種群密度時,差距大的樣方內數值應舍棄

C.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兩次捕捉的間隔時間越長統計結果越準確

D.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標記物不能影響被調查動物的生命活動

7.下列關丁種群特征的說法,正確的是()

A.種群密度能反映種群在一定時期的數量和數量變化趨勢

B.出生率越高,種群數最增長越快

C.年齡結構能夠用來預測種群密度的變化趨勢

I).利用性引誘劑來誘殺害蟲的雄性個體,對種群的密度影響不大

8.下列關于出生率的敘述,正確的是()

A.若某種群年初時的個體數為100,年末時的個體數為110,其中新生個體數為20,死亡個體

數為10,則該種群的年出生率為10%

B.若某動物的婚配制為一雌一雄,生殖期個體的雌雄比越接近1:1,則出生率越高

C.若通過調控環境條件,便某動物的性成熟推遲,則出生率會更高

D.比較三種年齡結構類型的種群,穩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9.種群的年齡結構是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為下圖所示的三

種類型。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D老年個體數

口成年個體數

閑幼年個體數

A.種群的年齡結構乂稱年齡組成B.年齡結構會影響種群增長率

C.類型A的種群數量將會越來越少D.類型B的年齡結構是穩定型

10.某種群的年齡組成如甲圖所示,增長曲線如乙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甲的年齡組成是增長型,在t2時期很可能屬于這種年齡組成

B.甲的年齡組成是稽定型,在t2時期很可能屬于這種年齡組成

C.甲的年齡組成是增長型,在匕時期很可能屬于這種年齡組成

D.甲的年齡組成是穩定型,在G時期很可能屬于這種年齡組成

11.如圖是種群特征的概念圖,下列結合此圖所作的分析,王確的是()

A.利用性引誘劑干擾害蟲的正常交尾會影響①

B.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空間特征

C.預測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是④

D.春運期間,北京人口數量變化主要取決于圖中的①②

12.研究人員為了解美國境內亞洲鯉魚的數量特征而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活動,調查指標不包

括()

A.亞洲鯉魚的種群密度B.亞洲鯉魚的年齡結構

C.亞洲鯉魚的產卵量D.亞洲鯉魚的性別

13.下圖是種群數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種群的數量特征)

基本特征

(種■密度)

,1取決手

A.種群密度能夠反映種群的數量變化趨勢

B.春節前后,我國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數量變化主要取決于①②

C.預測未來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殺某種害蟲的雄性個體來控制特征④,進而影響種群數曷

14.某島嶼上生活著一種動物,其種群數量多年維持相對穩定。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

要6個月。下圖為某年該動物種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齡結構(每月最后一天統計種群各年齡結

構個體數)。請回答:

El未成熟個體□成熟個體口衰老個體

100

80

60

40

20

(1)若該種動物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應該采用法調查種群密度;若該

種動物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應該采用法調查種群密度。

(2)圖中信息顯示,該種動物種群的年齡結構隨而變化;若一種外來生

物于6月份入侵該島,并以該種群未成熟的個體為食,這將使種群的發生變化,

進而影響第二年的,最終使島上該動物的種群密度降低。

(3)810月份該種群的出生率為;適度捕獵該種動物的成熟個體的時間口J

以考慮選在每年的月份以后。

15.如圖所示,圖甲是種群數量特征的概念模型,圖乙是某種草食性動物被引入某島嶼后的種

群數量變化趨勢,圖內是該種動物在某調查階段種群數量變化的Y值隨時間的變化曲線。請據

圖問答下列問題:

斗”腫rr數依

印航齡群的H

圖乙

(1)圖甲中①表示o用性引誘劑誘殺雄性害蟲,是通過破壞(填

數字)來抑制害蟲種群數量增長的。

(2)分析圖乙,該動物在1820~1860年間很可能會導致其他一些草食性動物的滅絕,原因是

,1880年后該動物的數量小幅度波動,該動物在該島嶼上的環境容納量大約是

_________只。

(3)據圖內可知,該動物在調查的第15年時的年齡結構是,20年內該動物的數量最多

的年份大約是第年。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瀕危植物數量少,因此一般用逐個計數的方法調查其種群密度,A正確;降低種樣中雄

性個體的數量會破壞性別比例,導致出生率下降,進而影響種群密度,B錯誤;幼年個體數量

占優勢的種群,其數量不一定會上升,還要考慮環境因素等,C錯誤;食物和天敵屬于影響種

群數量變化的牛.物因素,D錯誤。

2.答案:A

解析:調查不同的植物類型時樣方面積不同,由于喬木體積大,所以樣方面積要比調查灌木

植物種群密度時的樣方面積大,A正確;培養液靜置一段時間會出現酵母菌的分層,所以需要

將培養液搖勻后再取樣,使計數更準確,B錯誤;標記重捕法所標記的種群在整個調查區域內

不一定是均勻分布的,C錯誤;采用樣方法調查時,取樣的關鍵是要做到隨機取樣,不能摻入

主觀因素,D錯誤。

3.答案:C

解析:調查面積為10()hm?的草地,不可能對某種雙子葉植物全部個體進行計數,A項不符合

題意;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不能只取一個樣方,B項不符合題意;取樣的關鍵是要做到

隨機取樣,不能摻入主觀因素,不能只在密集處設置樣方,C項符合題意,D項不符合題意。

4.答案:D

解析:調查植物種群密度常用樣方法,樣方法常用的取樣方法有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

都要遵循隨機取樣的原則,A正確;若圖甲表示一個樣方中某種植物的分布狀況,根據“計

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的原則,圖中計數值應該是8,B正確;圖乙中,隨樣方面積的增大,

該森林物種數逐漸增多最后保持穩定,樣方面積達到S后,該森林物種數不再增加,因此調

查該森林物種數時樣方面積最好是S,C正確;單子葉草本植物通常是叢生或蔓生的,從地上

部分難以辨別是一株還是多株,而雙子葉草本植物則容易辨別個體數目,所以樣方法更適用

于調查雙子葉草本植物的種群密度,D錯誤。

5.答案:B

解析:用樣方法調查蒲公英的種群密度應在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10個樣方,求

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樣方內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蒲公英種群密度的估算值,B項正確。

6.答案:D

解析:對于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的動物最好采用標記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但所得數

值為估算值,A項錯誤:為保證調查結果的準確性,采用樣方法調查植物種群密度時,差距大

的樣方內數值也應如實記錄,不應舍棄,B項錯誤;若兩次捕捉的間隔時間過長,則可能出現

標記個體死亡、標記物脫落等情況,使計算出的種群密度與實際值相比偏大,C項錯誤。

7.答案:C

解析:種群密度能反映種群在一定時期的數顯,但不能反映其數顯變化趨勢:種群數品的增

長不只與出生率有關,還與死亡率有關;年齡結構是種群數量的特征之一,根據各年齡段個

體所占的比例,可以預測種群密度的變化趨勢;利用性弓誘劑來誘殺害蟲的雄性個體,可以

破壞害蟲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使該害蟲的種群密度明顯降低,C項正確。

8.答案:B

解析:出生率是指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值。若某種群年初時的

個體數為100,年末時的個體數為110,其中新生個體數為20,死亡個體數為10,則該種群

的年出生率為20%,A項錯誤。若某動物的婚配制為一雌一雄,生殖期個體的雌雄比越接近1

:1,表明所有生殖期個體均可參與繁殖后代,則出生率越高,B項正確。若通過調控環境條

件使動物的性成熱推遲,貝J種群的出生率有可能減小,C項借誤。不能僅根據年齡結構推斷出

生率的高低,出生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D項錯誤。

9.答案:C

解析:種群的年齡結構乂稱年齡組成,題圖中類型A的幼年個體數多于老年個體數,年齡結

構是增長型,種群數量將會越來越多,A項正確,C項錯誤;年齡結構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

率,進而影響種群增長率;B項正確;類型B的各年齡段的個體數比例適中,年齡結構是穩定

型,D項正確。

10.答案:C

解析:(1)甲中幼年個體明顯多于老年個體,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該種群年齡組成為

增長型.

(2)由以上分析可知,匕時期種群的增長率最大,此時種群的年齡組成為增長型;而心時期

種群的增長率為0,此時年齡組成為穩定性.

因此.甲圖的年齡組成是增長型,在時期很可能屬于這種年齡組成.

故選:c.

11.答案:C

解析:由圖可知,①表示死亡率、②表示出生率、③表示性別比例、④表示年齡組成。

A.利用性引誘劑干擾害蟲的正常交尾會影響②出生率,故A錯誤:

B.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故B錯誤;

C.預測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是④年齡組成,故C正確;

I).春運期間,北京人口數量變化主要取決于圖中的遷入率和遷出率,故D錯誤。

故選:Co

12.答案:D

解析:性別是個體特征而不是種群的特征,D項符合題意。

13.答案:C

解析:①?④分別表示死亡率、出生率、性別比例和年齡結構,能夠預測種群數量變化趨勢的

是種群的年齡結構;春節前后,我國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數量變化主要取決于遷入率和遷出率: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殺某種害蟲的雄性個體來控制性別比例(③),進而影響種群數

量。

14.答案:(1)標記重捕;樣方

(2)季節;年齡結構;出生率

(3)0;6

解析:(1)若該種動物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應采用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若該種

動物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應該采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

(2)由題圖可知,不同月份中未成熟個體、成熟個體和衰老個體的比例不同,說明該種動物

種群的年齡結構隨季節而變化;由題圖可知,6月份未成熟個體最多,且12月份沒有未成熟

個體,又根據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說明6月份以后沒有新出生的個體。

若一種外來生物于6月份入侵該島,并以該種群未成熟的個體為食,這將使種群的年齡結構

發生變化,進而影響第二年的出生率,最終使島上該動物的種群密度降低。

(3)由(2)分析可知,810月份該種群的出生率為0;由于每年的6月份以后種群沒有新

個體出生,所以適度捕獵成熟個體的時間可以考慮選在每年的6月份以后。

15.答案:(1)種群密度;⑤(2)在這段時間內該動物種群數量快速增長,在與其他生物競

爭中占有優勢;2000(3)衰退型;9(或10)

解析?:(1)分析圖甲可知,①表示種群密度,②表示出生率,③表示死亡率,④表示年

齡結構,⑤表示性別比例:誘殺雄性害蟲是通過破壞其性別比例(⑤)來抑制害蟲種群數量

增長的。(2)據圖乙可知,引入的該動物在1820~I860年間種群數量快速增長,說明其在

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所以可能會引起其他物種的滅絕J880年后該動物的數量處F相對平衡

狀態,種群數量在2000只左右波動,所以該動物在該島嶼上的環境容納量約是200C只。

(3)由圖丙可知,調查的15~20年間的丫值小于1,說明第15年時該動物的年齡結構為衰

退型第廣9年的丫值均大于1,說明在此期間種群數量都是增長的,第10年時丫值等于1,

說明第9年或第10年該種群的數量達到最大值。

2.種群數量的變化

1.建立數學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驟,下列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①觀察研究對象,提出問題②提出合理的假設③根據實驗數據,用適當的數學形式對

事物的性質進行表達④通過進一步實驗或觀察等,對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

A.①??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①@D.②?①④

2.數學模型是用來描述一個系統或它的性質的數學形式。調查發現某種一年生植物(當年播

種、當年開花結果)的種群中存在下列情形:

①由于某種原因該植物中大約只有80%的種子能夠發育成成熟植株;

②該植物平均每株可產生400粒種子;

③該植物為自花傳粉植物。

目前種子數量為a,則勿年后該植物的種子數量川可以表示為()

A.400ax0.8"B.0.8ax400"C.&X32(TD.320/

3.下列關于種群的“J”形增長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J”形增長曲線是數學模型的一種表現形式

B.在實驗室的理想條件下,種群的數量可呈“J”形增長

C.一個物種引入新的地區后,一段時間內可能呈“J”形增長

D.呈“J”形增長的種群,其數量達到最大值后恒定不變

4.下圖中曲線I表示某種群的出生率,曲線U表示死亡率,則()

A.種群在。點之前呈“J”形曲線增長,。點之后呈“S”形曲線增長

B.種群數量增長最快的是a點對應的時期

C.c,點時此種群的個體總數達到環境容納量

D.曲線表明種群數量變化只受食物的影響

5.下圖中A、B為某群落中的兩個動物種群,曲線表示5(5=出生率/死亡率)隨時間的變化,

不考慮遷入遷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乙時刻A、B的種群密度相同B.1m,B種群呈“S”形曲線增長

C.£3一aB種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D.£3一打,A種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6.卜.圖表示某一生物種群在有限環境中的增長曲線,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K

0時間

①“值是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②在《值時、

種群的增長率最大③若不考慮遷入、遷出等其他因素,在〃值時出生率約等于死亡率④

假設圖示為魚的種群,當種群達到/值時開始捕撈,可持續獲得最高產量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

7.下列有關種群“S”型增長曲線的敘述,正確的是()

A.種群數最達到K值后,種群數最保持不變

B.種群數量大于K/2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種群增長速率減小

C.培養瓶中的細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之前,密度就對其增長有了制約作用

D.魚類養殖過程中,在種群數量接近K/2時進行捕撈有利于魚類資源的可持續增產

8.下圖是刺裸腹蚤在三種不同溫度(較高溫、中等適溫、較低溫)下的種群增長曲線,據圖

分析下列敘述不合理的是()

A.對于一個種群來說,環境容納量值)不是固定不變的

B.隨著溫度降低,種群達到小值的時間逐漸延長

C.在中等適溫下,/值最大,種群的增長速率也最大

【).在較低溫下,/值最小,種群的增長速率也最小

9.研究人員調查了8年間某養兔場種群數量的變化情況,并據此繪制了下圖所示的值變化

曲線,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當年種群數演

Z-前一?年種群數量

2468時間/年

A.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決定種群密度的因素是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

B.第2~4年兔種群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

C.8年間兔種群數量呈“5”形增長

D.第6~8年種群數量一直增長,但并非呈“J”形增長

10.某市新建了一處濕地公園,連續14年統計該公園中白頭鴨數量,在14年間,其種群數量

增長速率如下表所示。據表分析可知()

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

增長速率0.66L522.833.692.911.200.03

A.這14年間,白頭鴨的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

B.第12年時,白頭鴨種群的年齡結構為衰退型

C.該濕地公園中,白頭鴆的K值約為第14年時其種群數量的2倍

D.用樣方法調查白頭鴇的種群密度并計算出增長速率

11.酵母菌是高中生物實驗中常用的實驗材料,其結構如圖1所示。在“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

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中,用血細胞計數板(規格為1nmXlmmXO.1mm)進行計數,將酵

母菌培喬液稀釋1000倍后,觀察到一個中方格中酵母國的數量如圖2所示。下列相關敘述

錯誤的是()

12

A.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細胞中含RNA的細胞結構只有②④⑥

B.酵母菌屬于兼性厭氧菌,因此常被用來探究細胞呼吸的方式

C.對培養液中酵母菌逐個計數非常困難,可以采用抽樣檢測的方法進行計數

D.若僅依據圖2結果,則可以估算培養液中解母菌種群密度為1.25XIO,個/mL

12.下列關于“探究培養液中酹母菌種群數景的動態變化”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A.將酵母菌接種到培養液中,并進行第一次計數

B.從靜置的培養液中取適量上清液,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

C.每天定時取樣,測定酵母菌細胞數量,繪制種群數量動態變化曲線

D.營養條件是影響酵母菌種群數量動態變化的因素之一

13.下列有關種群數量的變化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在沒有天敵的環境中,種群的個體數均呈“J”形增長

B.可采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法對培養液中的酵母菌計數

C.建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時需對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

D.自然條件下種群個體數量在某時段內會穩定在一定水平

14.請根據下圖所示種群數最增長的坐標曲線圖,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馬纓丹是一種生活于熱帶地區的有毒植物,為達到觀賞目的,人們把它引種到夏威夷,

一段時間后,馬纓丹大量繁殖,對夏威夷的畜牧業造成嚴重威肋,,圖中曲線符

合馬纓丹瘋狂莫延的趨勢。

(2)自然界中種群增長曲線表現為圖中的曲線。

(3)若此圖表示太湖藍細菌增長曲線,當種群數量達到點后,增長速率為0。

(4)依據自然界“種群增長”的特點,人們在進行狩獵或海洋捕撈作業時,應在

點后進行,原因是o

(5)若圖中曲線II表示某地老鼠種群數量變化,如果滅鼠時只采用殺死的辦法,采取措施后

老鼠的數量會很快恢復到原有的數量。請你根據上圖提出更有效地控制鼠害的方案:

15.調查某草原田鼠的數量時,在().01平方千米的調查區內,放置100個捕鼠籠,一夜間捕

獲出鼠43只,將捕獲的田鼠經標記后在原地釋放。數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樣數量的捕

鼠籠,這次共捕獲36只,其中有上次標記過的個體12只。請回答下列問題:

(1)若該調查區內田鼠種群個體總數為*,則乒___________只。若調查中使用的標記物比

較醒目,田鼠被標記后被其天敵捕食的機會增大,則第二次捕獲后計算得出的種群數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實際數量。

(2)要使上面所計算的種群個體總數和實際相符,理論上在調查期必須滿足的條件是

(填字母)。

A.有較多個體遷出調查區B.沒有較多個體死亡

C.沒有較多個體出生I).有較多個體遷入調查區

(3)若將雌雄成鼠各若干只,放在大小一定的籠內飼養,讓它們交配繁殖,且供給足夠的食

物和水(不考慮疾病等其他因素),則籠內田鼠數量變化和時間之間的關系,應為圖中的曲

線。

H

E

(4)若調查該草原0.01平方千米的調查區內某草本植物的種群數量,應采用__________法,

常用的取樣方法是。在調查區內,選取若干個樣方。若某樣

方內部有4株被調查植物,且在上、下、左、右4條邊界上,分別有2、1、3、3株該植物,

則該樣方中被調查植物的個體數應計為株。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建構數學模型的一般步驟是:提出問題一作出假設一用數學形式表達一檢驗或修正。

2.答案:C

解析:據題意可知:該種群一年后種子的數量為aX80%X400,兩年后種子的數量為

aX80%X400X80%X400=aX(80%X400)2,三年后種子的數量為aX80%X400X

80%X400X80%X400=aX?80%X400)3,以此類推,小年后種子的數量為aX(80%X400)

,X32(T。

3.答案:D

解析:“J”形增長曲線反映了種群數量的變化,是數學模型的一種表現形式,A正確;在實

驗室的理想條件下,種群的數量可呈“J”形增長,B正確;一個物種引入新的地區后,可因

繁殖力強、氣候適宜、沒有大故等,在開始的一段時間內呈“J”形增長,C正確;呈"J”形

增長的種群,其數量沒有最大值,D錯誤。

4.答案:C

解析: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兩者之間的差值若大于0.即。點之前,則為“S”形增長(種

群數量增大),且差值越大增長越快,A項錯誤;種群數量增長最快的時期應該是增長率最大

的時候,由圖中可知,a點前的增長率比a點時要大,所以增長更快,B項錯誤;。點時增長

率為0,即達到《值,C項正確:超過,點后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即增長率小于0,種群為衰

退型,造成其數量變化的因素可能是食物,也可能是天敵或氣候等,D項錯誤。

5.答案:D

解析:上時刻A、B種群的3(旌出生率/死亡率)相同,不能代表種群密度相同,A項錯誤;

B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故八B種群不呈“S”形曲線增長,B項錯誤;右一“B

種群5大于1,種群數量增加,C項錯誤:右一叁,A種群前期5大于1,數量增加,后期萬

小于1,數量下降,D項正確。

6.答案:C

解析:當種群數量達到(值時,種群增長率為(),不考慮遷入和遷出等其他因素,此時出生率

約等于死亡率。自2時增長速率最大,因此捕撈后種群數量維持在K/2可以持續獲得最高產量,

C項正確。

7.答案:C

解析:A.種群數量達到K值,會在K值處上下波動,A錯誤;

B.種群數量大于四,小于K時,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錯誤;

2

C.培養瓶的細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之前,密度就對其增長有了制約作用,C正確;

I).若要有利于魚類資源的可持續增產,在種群數量大于四時捕撈,使種群數量保持在四,

22

此時增長速率最大,D錯誤。

8.答案:C

解析:由圖可以看出,在溫度不同的情況下,該蚤類的個體數最大值不同,所以環境容納最

隨環境溫度的不同而改變,A項正確;由圖可知,隨著溫段降低,種群達到/值的時間逐漸延

長,B項正確;曲線斜率表示種群的增長速率,由圖中曲線可以看出,在中等適溫24.8C條

件下,發值最大,口三種情況下,種群的增長速率都是先增大再減小,在33.6。。條件下增

長速率最大值是三種情況中最大的,C項錯誤;由圖可知,在較低溫下,片值最小,種群的增

長速率也最小,D項正確。

9.答案:D

解析:決定種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A項錯誤;第2~4年A

值小于1,說明當年種群數量少于前一年的,種群數量在減少,故年齡結構應為衰退型,B項

錯誤;據圖分析可知,前4年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說明8年間種群數量并非呈“S”形增長,

C項錯誤;第6、8年人>1,種群數量增氏,但由于[值不穩定,故不呈“J”形增長,D項正

確。

10.答案:A

解析:由表格中的種群數量增長速率可看出,增長速率先增大后減小,所以這14年中向頭鴇

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A項正確;第12年時,白頭鴆種群數量增長速率為1.20,所以年

齡結構為增長型,B項錯誤:由于在A72時種群數量增長速率最大,所以白頭將在該濕地公園

的環境容納量約為第8年時種群數量的2倍,C項錯誤;動物一般用標記重捕法估算種群密度,

D項錯誤。

11.答案:A

解析:由圖1可知,①是細胞壁,②是細胞核,③是內質網,④是核糖體,⑤是細胞膜,⑥

是線粒體,⑦是液泡,⑧是細胞質基質。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細胞中含RNA的細胞結構有[②]

細胞核、[④]核糖體、[⑥]線粒體和[⑧]細胞質基質,A項錯誤;酵母菌屬于兼性厭氧甫,有

氧呼吸時產生水和二氧化碳,無氧呼吸時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常被用來探究細胞呼吸的方

式,B項正確;可以采用抽樣檢測的方法對培養液中的酵母菌進行計數,C項正確;若僅依據

圖2結果,該中方格中共有17個酵母菌,則每個小方格中平均含有17?16個細胞,共有400

個小方格,故1磯培養液中酵母菌數為17+16X400+[0.1XI。%血細胞計數板的體積)]x1()3

(稀釋倍數)=4.25X10"個,D項正確。

12.答案:B

解析:該實驗在時間上形成前后對照,因此將酵母菌接種到培養液中時要進行第一次計數,A

正確;抽樣檢測時,需將培養液振蕩、搖勻后取樣,B錯誤;每隔一定時間測定酵母菌細胞數

量,繪制種群數量動態變化曲線,C正確;營養、溫度、山、有害物質的積累等都是影響酵母

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D正確。

13.答案:A

解析:在沒有天敵、食物和空間充裕、氣候適宜等理想環境中,種群的個體數會呈“J”形增

長,A項錯誤;可采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法對培養液中的酵母菌進行顯微計數,B項正確;建

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時需根據實驗數據對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C項正確;自然條件下種群

個體數量在某時段內會在一定水平達到相對穩定,D項正確。

M.答案:(1)I

(2)II

(3)F

(4)E;£點時種群數量的增長速率最大

(5)增加老鼠的生存環境殂力(可從食物來源、生活場所、天敵等方面考慮),使其環境容

納量降低

解析:外來物種因為引種地條件適宜,往往呈“J”形曲線瘋狂增長。自然情況下,種群數量

的增長呈“S”形曲線增長。當種群數量達到尸點后,出生率二死亡率,即種群增長速率為0,

而種群數量達到E點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對狩獵或海洋捕撈作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火鼠時若只是殺死部分老鼠,鼠種群數量下降,但很快又會恢笈原來的數量。若降低環境容

納量(即小值),如清除垃圾、封存好糧食等,可有效地控制鼠害。

15.答案:(】)129;大于

(2)BC

(3)C

(4)樣方,五點取樣法;隨機;8或9

解析:(1)由題意知,調直該田鼠數量時使用的方法是標記重捕法。已知第一次捕獲43只

并標記,第二次捕獲36只,其中標記的有12只,根據計算公式4:43=36:12,解得滬129

(只)。若調查中使用的標記物比較醒忖,田鼠被標記后被其天敵捕食的機會增大,則會導

致計算出的種群數量大于實際數量。

(2)因為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對種群密度具有直接決定作用,所以要使謂查結

果更接近實際值,理論上在調杳期必須滿足調杳區內種群的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

率沒有明顯變化,故選

(3)雖然實驗中田鼠的食物條件充裕,但其仍受到空間條件的限制,因此種群數量大致呈“S”

形增長,即為圖中的曲線Q

(4)調查草原植物的種群數量常用樣方法,常用的取樣方法是五點取樣法,取樣時要做到隨

機取樣。采用樣方法對某植物進行計數時,對于樣方邊線上的個體要統計相鄰兩邊及其夾角

上的數R,所以該樣方中被調查植物的個體數應計為8或9株。

3.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

1.若某生態系統中生活著多種植食性動物,其中某?植食性動物種群數量的變化如圖所示。

若不考慮該系統內生物個體的遷入與遷出,卜列關于該種群數量變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A.若a點時環境因素發生一定程度改變,但食物量不變,則a點以后該種群數量變化不符合

“S”型增長

B.若該種群出生率提高,則種群數最會增加I,但一般不會大幅超過b點

C.天敵的大量捕食會導致該種群數量下降,下降趨勢與b、c段相似

D.年齡結構變動會導致該種群數量發生波動,波動趨勢與c“d段相似

2.某生態系統中,昆蟲甲常常伴隨植物乙出現,且甲的數量總是隨著乙的數量變化而變化:

在主要以甲為食的昆蟲內遷入該生態系統后,昆蟲甲的數量出現明顯下降,植物乙的數量小

幅度增加,葉片完整程度顯著提高。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甲與乙、乙與丙之間都是捕食關系

B.甲的數量與乙葉片完整程度之間呈正相關

C.甲、乙、丙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為乙>甲>丙

D.乙和內都會影響昆蟲甲的種群數量

3.在某自然保護區中,甲物種與乙物種的種群數量變化如下圖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甲物種與乙物種的相互關系是捕食關系,乙為捕食者,甲為被捕食者

B.甲物種種群數量受乙物種種群影響,但乙物種種群數量不受甲物種種群的影響

C.甲物種種群數顯變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響,還受遷入和遷出等因素的影響

D.甲物種和乙物種各自種群內均會出現種內斗爭

4.科學家對某種群的數量進行了13年的連續研究,計算出其4值,如圖為該種群13年來A

值(/I表示該種群數量是一年前種群數量的倍數)的變化曲線。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前4年間和第6年到第9年間,該種群數量相對穩定,年齡組成為穩定型

B.第5年和第9年間,該種群數量不斷下降

C.從第12年開始該種群數量不斷上升,到第13年達到4值

D.從第5年末開始,該種群數量達到{值,直到第9年,保持相對穩定

5.科研人員將某種鼠引入某荒島,以研究其種群數量增長方式。該種鼠的種群數量在若干年內

快速上升,在其數量達到50000只左右時保持穩定一段時間,最后因暴發傳染病而滅絕。下列

分析錯誤的是()

A.鼠種群在島內的生長曲線呈S形,其增長速率先增大后減小

B.種群密度過大時,鼠的出生率在內源性調節因素的作用下會下降

C.傳染病屬于種群數量的外源性調節因素,其致病力隨種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D.除研究種群數量增長外,荒島上的該鼠種群也可用于存活曲線、數量波動等的研究

6.研究種群的變化規律以及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對于有害動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資源的

保護和利用以及瀕危動物種群的拯救和恢復,都有著重要意義。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采取措施降低環境容納量,能從根本上限制有害動物的種群數量

B.消滅捕食者,引入被捕食者是保護瀕危動物的根本措施

C.在田鼠種群數量次到K/2時進行防治,消耗的防治成本最低

I).角類養殖中,在接近K/2時進行捕撈有利于魚類的可持續增產

7.如圖表示調查某生態系統中具有捕食關系的甲、乙昆蟲某年度數量變化的結果(不考慮遷入

和遷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8月份時,甲、乙種群的數量相等

B.甲昆蟲數量的變化是其內源性調節的結果

C.7、8月份,甲、乙種群數量大于0,自然增長率也大于0

D.乙數量的增加會使甲的數量減少

8.20世紀初,人們將駝鹿引入加拿大密執根湖的一個孤島。該種群從1915年到1960年的數量

變化情況如下表所示,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年份19151917192119251928193019341943194719501960

駝鹿2003001000200025003000400170600589608

種群

數量

(只)

A.可以用標志重捕法調查駝鹿的種群數量

B.駝鹿種群在1917年至1921年間增長率最大

C.1934至1943年間該孤島環境可能遭到了破壞

D.該孤島上駝鹿種群的K值發生了變化

9.如圖表示北極旅鼠在一定時間內種群的數量波動情況,曲線上各圓點表示所對應時間內測

出的北極旅鼠的數量。下列有關敘述止確的是()

A.在1929~1943年間,北極旅鼠的種群數量波動表現出明顯的非周期性

B.圖示曲線上各圓點代表的是對應時間內每公頃北極旅版的大致數量

C.截取圖中北極旅鼠數從開始增加到下降到最小的曲線變化可表示北極旅鼠的存活曲線

D.北極旅鼠的種群數量表現出圖示波動的原因可能與食物這一內源性調節因素有關

10.下圖是某種昆蟲在雙因素影響下的種群數最變化曲線圖,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o80859095100

相對濕度/%

A.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除圖中所示的非生物因素(溫度和濕度)外,還應該有生物因素

B.相對來說,環境溫度越高,該昆蟲生活所需要的最適相對濕度也越大

C.從圖中可知影響該昆蟲種群數量變化的最適溫度可能在32.5℃左右

D.該昆蟲在相對濕度為90%和溫度為32.5C的條件下,其種群數量變化按指數方式增長

11.研究人員用樣方法調查了某地北點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種群數量變化,結果如下圖

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北點地梅5年間種群數量變化

A.1972年北點地梅個體間生存競爭程度較1975年低

B.1971年種子萌發至幼苗階段的死亡率高干幼苗至成熟植株階段

C.統計種群密度時,應去掉采集數據中最大值、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環境條件的限制,5年間該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

12.歐洲兔被帶到澳大利亞草原放養,它的繁衍對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極大威肋,。生態專家先

后采用引入狐貍(,年)和粘液瘤病毒(》年)等手段進行防治,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推斷

正確的是()

歐洲

g至

乂>2.匕時間/年

A.外來物種入侵可增加當地的物種多樣性,也可引起群落演替的發生

B.刃年后歐洲兔和袋鼠的數量變化反映出狐貍也是袋鼠的被捕食者

C.現年后歐洲兔數量明顯減少,但對袋鼠影響不大,這與病毒的專性寄生有關

D.%年后草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保持穩定不變

13.下列實踐活動,利用了“環境容納量”的相關原理的是()

①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瀕臨滅絕的動植物②科學確定捕魚的時間和數量,保證捕魚活動的

可持續進行③向森林噴灑農藥來防治蝗災④禁止捕蛇來防治出間的鼠災

A.①??④B.①@④C.②③④D.(2X4)

14.種群數量的波動具有周期性。下圖是雪兔及與雪兔有關的幾種生物在10年中周期波動的

模型,其中貓粥喜食雪兔,但也以榛雞為食。請結合圖回答下列問題:

(1)第2年,雪兔數量增加到最大時,植物嫩枝會因雪兔的啃食而減少,次年的生產量也會

受影響。進入下一年冬季時,雪兔的數量會______________,這種調節方式為。

從食物鏈角度分析,雪兔的數量變化除與植物嫩枝數量的變化有關外,還與有關.

(2)第3年,榛雞數量急劇下降的原因是,這對雪兔的數量乃至整個群落的穩

定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第8年,貓粥數量的下降和冬季食料植物的復壯影響了雪兔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這兩種因素直接造成了雪兔種群數量回升并進入另?個循環周期。

15.回答下列有關生態學的問題:

(1)研究人員將1和2兩個種群放在一起培養,在環境溫度為力和冕條件下,測得種群數量

($、S)的變化如圖甲和圖乙所示:

?1種群與2種群的關系是.

②如果環境溫度是不穩定的,在一定頻率下發生7;、A的交替變化,1種群數量隨時間的變化

如圖丙,2種群數量變化將會怎樣?試在圖丙的坐標中表示出來。

(2)科研人員對海洋中的某種食用生物進行研究,得出了與種群密度相關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的變化,如下圖所示。分析下圖,回答問題:

<

.

?

*」

*

ABCD

種群密度

①在點時,種群數量的增長率最大;在點時,表示環境所

允許的種群密度最大值。

②該圖所示的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撈中有什么指導意義?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從圖中種群數量在《值附近波動可以看出,該生態系統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

若a點環境因素發生一定程度改變,種群數量增長的過程可能會有所變化,但由于食物量不

變,a點以后該種群數量變化仍符合“S”形增長,A錯誤:若該種群出生率提高,則種群數

量可能會增加,但一般也在《值附近波動,不會大幅超過b點,B正確:種群數量下降與食物、

天敵等相關,所以天敵的大量捕食導致種群數量下降趨勢與b~c段相似,C正確;年齡結構變

動會導致該種群數量發生波動,但也應該在《值附近波動,D正確。

2.答案:I)

解析:由題意可知,昆蟲甲和植物乙之間為捕食關系,昆蟲甲、昆蟲丙之間為捕食關系,題

干信息不能表明植物乙、昆蟲丙之間存在捕食關系,A項錯誤:昆蟲甲的數量下降時,植物乙

葉片的完整程度提高,二者間呈負相關,B項錯誤;甲、乙、丙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不能根據

捕食關系判定,在某些食物鏈中,捕食者的數量也可能多于被捕食者的數顯,C項錯誤;昆

蟲甲的食物乙和昆蟲甲的天敵丙都會影響昆蟲甲的種群數量,當乙增多時甲增多,當丙增多

時甲減少,D項正確。

3.答案:B

解析:兩條曲線呈“先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的非同步性變化,可以判斷甲物種

與乙物種之間為捕食關系,甲數量多于乙且甲先增先減,所以乙為捕食者,甲為被捕食者;

具有捕食關系的兩個種群的數量是相互影響的。

故選:Bo

4.答案:D

解析:從第5年末開始,該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即K值,且一直保持到第9年.10年到第12年

種群數量不斷下降,第13年種群數量增加.

5.答案:A

解析:由題可知,鼠種群最后因暴發傳染病而滅絕,故版種群在島內的增長方式不屬于邏輯

斯諦增長,A錯誤。鼠屬于嚙齒類動物,該類動物在種群密度過大時,會引起雌鼠排卵功能減

退,容易流產等,從而使我出生率下降,B正確“傳染病屬于種群數星的外源性調節因素,共

致病力和傳播速度均會隨種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正確。收集繪制存活曲線的數據時,需至

少觀察100()個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該鼠種群數量可達到該要求,該鼠種群在島上生存

了若干年,可用于研究種群的數量波動,【)正確。

6.答案:A

解析:采取措施如減少其食物來源,增加其天敵的數量,破壞其棲息環境等,降低環境容納

量,能從根本上限制有害動物的種群數量增長,A正確;建立自然保護區,給瀕危動物創造更

寬廣的生存空間,改善它們的棲息環境,從而提高環境容納量,是保護瀕危動物的根本措施,

B錯誤;在種群數量達到K/2前防治,防治成本最低,C錯誤;魚類養殖過程中,捕撈后的剩余

量接近于K/2時,有利于魚類資源的可持續增產,1)錯誤。

7.答案:D

解析:8月份時,甲、乙兩曲線相交,但該點對應的兩曲線縱坐標不同,此時甲、乙種群的數

量不同,A錯誤。圖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