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講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_第1頁
第59講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_第2頁
第59講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_第3頁
第59講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_第4頁
第59講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9講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兼收并蓄、影響深遠。線索(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特點與價值(1)中華文化的內涵極為豐富:在核心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等方面內容豐富、外延廣闊,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2)中華文化有獨特的特點與價值:植根本土、兼收并蓄,既有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又綿延不絕、不斷發展。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為當今的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啟示。線索(二):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文化吸收了不少來源于異國他邦的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展、升華,并且不斷向外輻射和傳播,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為世界的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1.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1)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①多元起源: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②推動因素: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2)發展歷程時期背景概況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①初步形成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②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③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出現。④學術思想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秦始皇推崇法家學說;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家思想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魏晉隋唐佛教傳入,道教興起,儒、佛、道交匯融通魏晉玄學盛行,唐朝佛學繁榮,傳統儒學受到挑戰,但也促進了儒學創新發展。中華傳統文化輝煌燦爛宋元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①理學形成,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但它宣揚的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人們的精神世界。②科技、史學、文學、藝術高度繁榮明清新的經營方式出現;市民階層隊伍壯大;君主專制加強①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②進步思想家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近代列強侵華,民族危機加深①鴉片戰爭后,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逐漸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②新文化運動,使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③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內涵體現重視以人為本,民本思想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孔子提倡“仁”,主張仁者愛人。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孔子反對苛政;孟子提出“仁政”說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認為“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學說的精髓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周朝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墨子主張“尚賢”,孟子主張“尊賢使能”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和而不同太史伯認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孔子、孟子提出“和為貴”等思想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1)特點:本土性、多樣性、包容性、凝聚性、連續性。(2)價值①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②中華文化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二、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1.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1)佛教的傳播和影響歷程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出現不同宗派,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影響積極性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文學藝術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消極性宣揚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2)西學東漸明末清初①利瑪竇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②譯介西方科學著作。③清政府任命湯若望、南懷仁等主持欽天監工作晚清①林則徐、魏源等主張學習西方,魏源進一步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②設立京師同文館、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等。③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推動維新運動的開展。④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民國初年陳獨秀、李大釗等人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十月革命后接受馬克思主義,探尋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2.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對亞洲(1)漢字、儒學、佛教、社會制度等傳入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對這些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2)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3)15世紀,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4)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對歐洲(1)四大發明對歐洲產生了重大影響。(2)16-18世紀,孔子思想及儒家經典、中國的史學、文學等傳入歐洲,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3)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挖教材](1)大約從夏朝開始,中國進入青銅時代。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的四羊方尊是其典型代表(摘編自選必3第1課第一目)。思考:四羊方尊在當時的功能是什么?答案: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的青銅禮器,主要用于祭祀,它代表著權力和地位。[圖解史]古代儒家思想的演變[釋概念]早期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相對君本(國本)、官本而言的,是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古代民本思想經歷了從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從重民輕天到民貴君輕這一發展歷程。這一歷程是先秦以來生產力發展的體現,是人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進步的體現,其思想主旨始終沒有變化。先秦儒學的民本思想主要體現為孔子的“為政以德”、孟子的“民貴君輕”和荀子的“君舟民水”。[拓知識]《禮記》《禮記》,又名《小戴禮記》,成書于漢代,為漢代禮學家戴圣所編。它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微思考]佛教本土化的原因(1)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2)佛教在一定時期有利于鞏固統治,得到統治者的支持。(3)佛教思想與中國本土思想長時間的交流與融合。(4)中國的思想文化和建筑藝術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釋概念]西學東漸指西方學術思想(科技、文化、思想、宗教等)向中國逐漸傳播滲入的歷史過程。它對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一過程也是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漸進過程。它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明末清初,以西方傳教士來華為標志;第二個階段是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前后,伴隨著西方列強對華的侵略,大量的西方知識傳入到中國,中國也開啟了向西方學習的歷程。[挖教材](2)《清史稿·湯若望傳》記載,順治皇帝欽佩湯若望的學識,曾說:“徐光啟特薦于朝,一時專家治歷如魏文魁等,實不及爾。”(摘自選必3第2課第一目“史料閱讀”)思考:這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待西方文化有怎樣的態度?答案: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挖教材](3)閱讀選必3第2課第一目“歷史縱橫”。思考:材料體現了近代中國傳統文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答案:從傳統的男尊女卑到提倡男女平等。[釋概念]中華文化圈在古代以中國為主,包括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其主要特征包括漢字表達的文化模式、以儒學為主的政治思想和倫理制度、中國佛教和至唐朝臻于完善的律令制度。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是中華文化圈的形成期,隋唐是興盛期,宋元明是發展期,清朝是瓦解期。1840年以后,中華文化圈分崩離析,以西方為主導的文化發展趨勢逐漸形成。主題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材料一材料二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個重要思想,也是一種美好社會理想,就是“天下大同”。所謂“天下”者,是所有人所有民族所有國家共有之天下。所謂“大同”者,《禮記》中說:“天下為公,是謂大同”;《呂氏春秋》中說:“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基于“天下大同”,中國的古賢們還提出了“民惟邦本”“國以民為本”的民本主義。西漢著名的政論家賈誼就說過:為政者應“以富樂民為功,而以貧苦民為罪”。“天下大同”和“以民為本”這種體現人民性、民主性的先進思想和美好社會理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一直為致力于社會進步的志士和勞動人民在不斷追求和長期實踐斗爭中傳承下來。——摘編自滕文生《天下為公:中華文明的世界貢獻》[問題探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圖中的a、b、c、d四處曲線的走向作出合理解釋。金版參考:a:秦朝焚書坑儒,以法家思想治國;b:漢武帝確立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c:南北朝時期儒家思想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沖擊;d:宋朝出現理學,實現了儒學的復興。(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金版參考:(示例)論題:中國傳統“天下為公”的思想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闡述:中國古代“天下為公”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先秦時期,《禮記》中就提到了“天下為公”和“天下大同”的思想,《呂氏春秋》中也提出了對“大同”的理解,這表明“天下為公”的思想源遠流長。秦漢以來,作為“天下為公”思想重要組成部分的“以民為本”思想屢被提及,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統治者也在不同場合提倡“天下大同”和“以民為本”,有利于“天下為公”思想的傳承。總之,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天下為公”的思想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歷史淵源,其推動了社會進步,成為了仁人志士和勞動人民的普遍價值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精神紐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向心力、凝聚力精神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戰勝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動力,中華文化中的剛健自強精神長期以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求真務實行為準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行為準則,它指導著人們合理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各種人際關系思想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治國理政、安邦濟世的思想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重建觀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轉型中發揮著重建社會道德觀和價值觀的突出作用,傳統文化所提供的生活規范、德行價值以及文化歸屬感,起著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道德修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義利觀和誠實守信的價值觀有助于提高市場主體的道德修養,培育良性的市場經濟契約精神主題二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材料一在領導革命和建設中,毛澤東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對待傳統文化,并從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青年時期,他曾寄希望于和平改良,失敗后轉向暴力革命,認為“……政治改良一途,可謂絕無希望。吾人惟有……另辟道路,另造環境一法”。主編《湘江評論》時,(毛澤東)強調“引入實際去研究實事和真理”,“反對脫離實際的空虛思想”。在黨的七大報告中,他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的著名論斷。他還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座右銘,決心要為全中國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貢獻自己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要求全黨:“務必要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要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摘編自吳偉鋒《毛澤東與中華傳統文化》材料二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后,將許多主要的儒家經典翻譯成西方譯本。除了翻譯經書外,傳教士還有研究經書和孔子學說的專著出版。利瑪竇的《中國札記》在歐洲被譯為多種文字,影響甚大。德意志傳教士湯若望就是拜讀此書后,激起了前來中國傳教的強烈愿望。1752年伏爾泰寫成《自然法賦》,論述的理性道德受中國影響頗大。百科全書派則認為孔子學說是“無神論”,是他們與基督教宣戰的強大思想理論武器。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的儒學改變了法國哲學的發展方向。——摘編自梁金平等《儒學文化生命力之源》[問題探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華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與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之間的關系。金版參考:毛澤東思想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7-18世紀儒學西傳的主要方式和影響。金版參考:主要方式:翻譯儒家經典;出版研究專著。影響:啟蒙思想家利用儒家思想作為反對封建專制和教會統治的思想理論武器,推動思想解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世界的借鑒意義民本理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理念對世界政治制度建設有重要借鑒意義義利觀以義制利、義利兼顧有利于世界經濟發展和國家交往天人合一對于我們當下堅持和貫徹新的發展理念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多元共生多元共生的思想有利于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動交流,推動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穩定健康發展(2024·江西卷)下圖為不同時期新石器文化形勢圖。對圖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中原地區已經處于各種文化分化的復雜階段B.不同文化圈之間一開始就存在相互隔絕現象C.中華文明呈現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趨勢D.新石器時代文化之間出現愈來愈分層的狀況試題情境不同時期新石器文化形勢圖考查知識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核心價值通過對圖片中兩個時期變化的分析,解讀出新石器時代不同文化的互動與演變趨勢,凸顯對中華文明多元起源與一體化發展脈絡的關注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新石器時代中期、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長江、遼河流域。現象信息:從彩陶文化圈、筒形罐文化圈、鼎文化圈并存到出現中原文化區。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廣泛,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解讀顯性信息:距今7000-5000年前,多種文化圈并存,呈現多元并行態勢,但彩陶文化圈的仰韶文化輻射到其他文化圈,鼎文化圈的不同文化之間存在交流。距今5000-4500年前,中原地區文化影響力逐漸增強,占據主要地位,其他地區文化向中原地區匯合,形成了中原文化區。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中華文明呈現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趨勢,__C__項正確。3.排除干擾圖片展示了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分布情況,可以觀察到早期的文化分布較為分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原地區的文化開始占據主導地位,這表明中華文明經歷了從多元并行逐漸演變成以中原為中心的過程,排除A項;圖中顯示不同文化圈之間存在交流,排除B項;D項“分層的狀況”材料未體現,排除。命題點1:中華文化的特點(2024·河北卷)據考古發掘,距今約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賈湖等遺址,出土了中國特有的制作榫卯結構工具石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橋、河姆渡等遺址,發現了榫卯木結構建筑。之后,此類建筑在中華大地廣泛分布,成為中國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文化具有()A.本土性和包容性 B.多樣性和連續性C.本土性和連續性 D.多樣性和包容性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中國特有的制作榫卯結構工具石鑿”以及榫卯木結構建筑是“中國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等信息可知,石鑿和榫卯木結構建筑為中華先民發明創造,體現出中華文化具有本土性;依據材料“距今約9000年前”“距今8000至7000年前”“之后,此類建筑在中華大地廣泛分布”等信息可知,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中華文化具有連續性。故C項正確。命題點2:中華文化的內涵(2024·廣西卷)學者勞思光將自我境界劃分為四種,分別是形軀我,強調生理欲求;認知我,以知覺推理為要;情意我,重視生命感受;德性我,以價值自覺為主。以下先秦諸子格言中,體現最后一種境界的是()A.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B.人而無信,不知其可C.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D.可在樂生,可在逸身答案:B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這句話強調的是信用的重要性,這體現了道德和價值層面的自覺和追求,與“德性我”的境界相吻合,故選B項。A項是對人生短暫的感慨,與道德和價值自覺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表達了一種超脫于世俗情感的境界,更偏向于道家的無為和超脫,排除;D項表達了在生活中尋找快樂,是一種生活態度,與道德和價值自覺無直接聯系,排除。命題點3:馬克思主義的傳入(2022·全國卷Ⅰ)據某位學者回憶,“‘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舊分別事物”,中國古來已有的一概稱為舊,古來未有或來自外國的一概稱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別的準繩……對于古今、中外能夠排好恰當的關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這一轉變反映出()A.東西方文化論爭由此引發B.傳統儒學思想開始受到批判C.全盤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D.思想解放運動方向發生變化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可知,五四時期對待中西方文化更具理性,對傳統文化的態度發生了一定的變化,D項正確。“由此引發”表述錯誤,排除A項;“開始受到批判”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排除B項;“得以消除”表述錯誤,排除C項。命題點4:儒家思想對歐洲的影響(2023·海南卷)“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說苑·至公》。歐洲學者在17世紀用拉丁文給《論語》作注時,認為中國人心胸寬廣、有君子之德,援引了這一典故,但將其中的“弓”換成了西方騎士慣用的“盾”。這說明()A.文獻轉譯曲解原著價值立場B.文明交融推動世界文化繁榮C.文教推廣帶有個體主觀經驗D.文化借鑒基于特定歷史語境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時間“17世紀”可知,當時西歐正在進行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思想解放運動,出于中國傳統文化對其思想解放運動的積極意義,西方學者注重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有益部分來開展反封建斗爭,因此西方學者將“弓”換成西方騎士的“盾”是基于特定歷史語境,D項正確。將“弓”換成西方騎士的“盾”并非是曲解原著,而是根據自身需要故意為之,排除A項;根據材料無法推知世界文化繁榮,排除B項;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文教推廣帶有個體主觀經驗,排除C項。課時作業題號123456789難易度★★★★★★★★★★★★★★★★★★★★★★★★★知識點史前聚落體現的中國文化特點中華文化的特點宋代理學與明代心學的對比甲午戰爭后中國士人學習西方的主張對“中國式主義”的認識春秋時期的民本思想對古人愛國主義的認識玉體現的中華文化的內涵華夏文明的吸附力題號101112131415161718難易度★★★★★★★★★★★★★★★★★★★★★★★知識點中華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佛教本土化的表現佛教對中華文化的影響西學東漸的意義毛澤東對孔子中庸思想的看法伏爾泰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漢字的影響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中華文化的內涵一、選擇題1.考古資料表明,距今約8000-5000年的中國各地聚落遺址外圍一般有壕溝圍繞,里面的房子排列整齊,中央一般為大房屋;古城遺址往往以規模宏大的宮城為中心,方正規矩;墓葬遺址也普遍排列規整。據此可知,早期中國文化的特征是()A.有容乃大,和諧共存B.追求秩序,穩定執中C.祖先崇拜,以人為本D.整體思維,天人合一答案:B解析:材料“里面的房子排列整齊……方正規矩;墓葬遺址也普遍排列規整”體現了在城市布局中的整體規劃,在文化上體現出的是對秩序的追求,材料“中央一般為大房屋;古城遺址往往以規模宏大的宮城為中心”體現了中心位置的特殊性,反映了穩定執中,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中華文化對其他文化的吸收,不能反映有容乃大,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建筑物的修建上較為規整,沒有體現對祖先的崇拜和對人的重視,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自然對人的活動的影響,不能反映天人合一的思想,排除D項。2.(2025·八省聯考·陜甘寧青卷)漢代,人們將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稱為“土墼(jī)”。張騫通西域后,西亞、中亞的土坯制作技術傳入內地,中原工匠把借鑒該技術制作出的大土坯稱為“胡墼”。在中國北方,許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將這種土坯叫作“胡墼”。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文化的()A.凝聚性 B.包容性C.多樣性 D.連續性答案:B解析: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張騫通西域后,西亞、中亞的土坯制作技術傳入內地,“胡墼”的叫法也傳承至今,體現了中華文明對外來技術及文化強大的包容性,故選B項。3.(2025·湖南長沙一中開學考)宋代理學家的理想是“得君行道”,希望圣明的君主任命自己為宰相,然后自上而下改變天下。他們在皇帝面前能夠以政治主體自居,甚至說出君王與“士大夫共天下”。而明代心學家王守仁在龍場悟道后,提倡“覺民行道”,希望感化底層士民,自下而上改變天下。出現這種轉變的原因是()A.兩個學派的學術差異B.社會政治環境的變遷C.科舉制度的不斷完善D.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答案:B解析:宋代崇文抑武,科舉制進一步完善,儒學復興,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意識強烈,紛紛以“治國平天下”作為己任,把“得君行道”當作畢生追求;而明中期科舉制逐漸僵化,思想控制加強,朝廷上宦官當政,君主專制強化,政治黑暗,士人難以依賴君主實現抱負,在這種背景下王陽明認為“心即理,致良知”即人人心中皆有“良知”,皆可成為“堯舜”般的圣賢,“覺民行道”便成為“治國安民”的新路徑,故選B項。4.《馬關條約》簽訂后,黃遵憲所著《日本國志》正式刊行。書中作者詳盡記載日本明治維新的相關內容,并提出個人對中學、西學關系的看法,認為“泰西之學,其源蓋出墨子。其謂人人有自主權利,則墨子之尚同也。其謂愛鄰如己,則墨子之兼愛也”。據此可知,作者刊行該書的主要意圖是()A.否定儒學正統,挽救民族危亡B.深入學習西方,推進變法維新C.照搬日本變法,實現國家富強D.堅守中體西用,應對內部危機答案:B解析:黃遵憲詳細介紹明治維新,借用墨子的言論,凸顯人人自主權利,這可見其目的是深入學習西方,推進變法維新,B項正確。黃遵憲并未否定儒學的地位,排除A項;C項錯在“照搬”,排除;黃遵憲強調的是人權,而非中體西用,排除D項。5.五四運動后,隨著各種社會主義流派傳入中國,許多先進知識分子在對諸多“主義”考量后,提出了“中國式主義”,如1920年李大釗在《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一文中就指出:“社會主義要在條件合適的國家才能得以實行。”“中國式主義”的提出()A.表明社會主義已成思想主流B.說明思想界的排外意識濃厚C.阻礙了新思想在中國傳播D.利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答案:D解析:李大釗等人提出“中國式主義”,意在強調社會主義要和中國國情相適應,這一主張有助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國情的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不等于排外,D項正確,B項錯誤。這一時期社會主義剛傳入中國,并非主流,排除A項;“中國式主義”的提出有助于新思想在中國落地生根,排除C項。6.(2025·陜西寶雞中學診斷性考試)《左傳》中記載:“魯莊公三十二年,有神靈降于莘地,周惠王問內史是何原因,內史回答道:‘國之將興,明神降之,監其德也;將亡,神又降之,觀其惡也。故有得神以興,亦有以亡’,按照正常祭祀物品對待神靈即可,周惠王采納了建議。”這可以說明春秋時期()A.天人感應思想出現 B.民本思想影響政治C.神權退出政治舞臺 D.祭祀活動遭到否定答案:B解析:內史的回答強調了國之興亡與國君的德行有關,即國家的興衰取決于國君的德行和對民眾的治理,這體現了民本思想,故選B項。內史的回答中包含了某種天人感應的色彩,但“天人感應”作為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是西漢董仲舒提出,排除A項;材料中明確提到了神靈的降臨和祭祀活動,說明神權在春秋時期仍然對政治有一定影響,排除C項;內史建議按照正常的祭祀物品對待神靈,這實際上是對祭祀活動的肯定,排除D項。7.(2025·湖北新高考協作體起點考試)在《戰國策》和《漢書》中,古人就提出了“愛國”和“愛國如家”的觀點。在古代社會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四位一體的。在人們心目中,君主是國家的象征,君主的憂樂與國家的安危和民族的興衰聯系在一起,國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人的愛國主義()A.體現家國一體的理念B.具有鮮明的階級屬性C.推動大一統思想形成D.與華夏認同相伴而生答案:A解析:古代的“愛國如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國家和君主是一回事”,這些體現了古人的愛家愛國一體,家國同構的觀點,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階級屬性,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愛國主義的影響推動了大一統思想形成,排除C項;華夏認同指周邊少數民族對華夏的認同,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8.(2025·遼寧大連月考)我國是玉的王國,古人對用玉賦予了不同的涵義。《禮記》中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的記載;東漢關于“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的說法,則將玉石的五種物理性質比喻為人的五種品德。上述用玉觀寄托了我國古代()A.選賢任能的用人理念B.崇尚自由的生活態度C.修身明德的道德追求D.隆禮重法的治國精神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可知,古人將玉石與人的品德相聯系,認為玉石具備的美好品質可以象征君子的道德修養。這體現了我國古代重視個人道德修養,故選C項。材料并未提及選拔人才的標準或方式,排除A項;古代文化中的玉更多是被視為約束和規范的象征,而非自由,排除B項;材料中的用玉觀主要是強調個人的修養,而非國家治理層面的內容,排除D項。9.(2025·河南部分名校月考)匈奴單于以下有大官左、右屠耆王,屠耆為漢語“賢人”的意思,所以漢朝有時簡稱其為左、右賢王。后來,單于在給漢文帝的書信中,也用右賢王。匈奴語中借用了漢語詞匯,這可用于說明()A.天下一統思想深入人心B.少數民族歸順漢中央統治C.尊崇儒術政策效果明顯D.華夏文明具有強大吸附力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少數民族認同華夏文化,體現了華夏文明強大的吸附力,故選D項。A項“深入人心”材料不能說明,排除;匈奴并未歸順,排除B項;尊崇儒術政策是在漢武帝時期,排除C項。10.習近平在與博鰲亞洲論壇董事的會見中指出:“計利當計天下利。世界大同,和合共生,這些都是中國幾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幸福不應該是一個獨立單元的享受,而應該是全人類共同的感受。”這段講話蘊涵了中華文化()A.天人合一的宇宙觀B.協和萬邦的國際觀C.以和為貴的道德觀D.厚往薄來的義利觀答案:B解析:在討論亞洲發展大計的國際場合強調“和合共生”的理念,這體現了中華文化“協和萬邦”的國際觀,B項正確。天人合一體現的是天與人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和合共生”,與世界各國和諧共處,并未涉及“以和為貴”,排除C項;義利觀是一種經濟倫理思想,多指物質利益,排除D項。11.在東晉的漢譯佛典中,有時會添加原文里沒有的“孝諸父母”之類的文字。如在佛學著作《善生經》中,譯者擅自添加了“凡有所為,先白父母”“父母所為,恭順不逆”“父母正令不敢違背”等內容。這種現象反映了東晉時期()A.儒家倫理的影響力 B.社會秩序動蕩不安C.外來宗教的思辨化 D.儒學居于正統地位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佛教在中國盛行也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材料中的“孝諸父母”“凡有所為,先白父母”“父母所為,恭順不逆”“父母正令不敢違背”等內容正是佛典漢譯過程中的具體體現,反映了傳統儒家倫理影響,A項正確。B項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主旨強調儒經佛典關系,C、D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12.中文里原來并無“塔”字,魏晉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缽”或“覆盆”式,也就是一個半圓覆缽形的大土冢。而中國工匠將這種佛塔形式同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結合,創造出各種造型美觀、千姿百態的佛塔。這反映了()A.佛教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B.佛教本土化并逐漸成為主流思想C.中國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響D.宗教信仰與民眾的生活緊密相連答案:A解析:魏晉以后,隨著中國工匠在源自印度的佛塔的基礎上創造出各種帶有中國特色的佛塔,漢字“塔”應運而生,反映了佛教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A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佛教在中國的本土化,并且佛教也沒有成為中國古代的主流思想,B項錯誤;材料沒有提及中國墓葬形制,C項錯誤;D項材料不能體現,排除。13.1811-1911年間,西方傳教士與中國士人合譯了大量“漢文西書”,內容涉及哲學、社會科學、物理學等,其中出現了圣經、行星、國會、文藝復興等術語。譯書活動()A.源于西方列強的武力侵略B.開啟中國天文學的近代化C.擴展了國人對西方的認知D.旨在推動中國的社會轉型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811-1911年間,西方傳教士與中國士人合譯了大量“漢文西書”,內容涉及哲學、社會科學、物理學等,其中出現了圣經、行星、國會、文藝復興等術語。這種譯書活動拓寬了中國士人的視野,擴展了國人對西方的認知,C項正確。譯書活動與傳教士的傳教活動密切相關,不能說“源于西方列強的武力侵略”,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B項,排除;D項說法夸大了譯書活動的作用,排除。14.(2025·河北省實驗中學開學調研)毛澤東認為中庸思想“是孔子的一大發現,一大功績。”又說:“一個質有兩方面,但在一個過程中的質有一方面是主要的,是相對安定的,必須要有所偏。”并進一步強調:“重要的是從事物的量上去找出并確定那一定的質,為之設立界限,使之區別于其他異質,作兩條戰線斗爭的目的在此”。毛澤東的這一思想()A.明確了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任務B.扭轉了敵后抗戰的被動局面C.體現出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D.強調思想文化進步的重要性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是孔子的一大發現,一大功績”“必須要有所偏”“重要的是從事物的量上去找出并確定那一定的質……作兩條戰線斗爭的目的在此”可知,這體現了毛澤東對中庸思想的理性思考,一方面肯定孔子的中庸思想,另一方面又根據現實指出其必須要有所偏向,體現出毛澤東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C項正確。近代中國的兩大矛盾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中國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這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B項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項材料未體現,排除。15.(2025·河南商丘期末)伏爾泰認為,“孔子使世人獲得對神的最純真的認識”,這就是唯有以德教人,要求人們修身、治國都必須遵循自然的規律即理性,“而無須求助于神的啟示”。他主張學習中國莊重簡樸的禮儀、限制僧侶權力、實行寬容而富有理性的宗教政策。據此可知,伏爾泰意在()A.打破民眾對羅馬教廷的迷信B.尋找啟蒙思想的淵源C.借助中國文化促進社會啟蒙D.推動中西文化的交流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啟蒙運動期間,伏爾泰汲取中國儒學中“以德教人”“理性”“修身、治國”等精神養料,以此抨擊基督教神學權威,宣揚理性主義。由此可見,伏爾泰借用中國文化來反對西方宗教,意在促進社會啟蒙,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對羅馬教廷的迷信,排除A項;伏爾泰的主張與尋找啟蒙思想的淵源無關,排除B項;D項并非伏爾泰的目的,排除。16.兩漢時期,儒學的“五經”伴隨著漢字已傳播至朝鮮,之后朝鮮參考中國的韻書,創造了自己的文字“諺文”;西晉時期,漢字伴隨著儒家思想與中國化的佛教東傳入日本,后來日本根據自己語言的發音并借用漢字的筆畫,創制出片假名和平假名。這些反映出漢字的傳播()A.改變了東亞儒學文化圈的基礎B.消除了東亞地區文化交流的障礙C.推動了中國對鄰國文化的吸收D.有利于推動周邊國家文化的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朝鮮、日本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本國文字,反映了中國的漢字對周邊文化發展的推動作用,D項正確。儒學文化圈的基礎是儒家思想的傳播,材料內容是漢字的傳播,排除A項;B項說法太絕對,排除;漢字傳播有利于鄰國對中國文化的吸收,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17.(2024·九省聯考·安徽)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理學興起,乃儒學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僅能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并亦可謂其乃集孔子以下學術思想之大成……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學,乃重獲新生機,發揮新精神。——錢穆《朱子新學案》材料二凡欲造成一種新國民者,不可不將其國古來誤謬之理想,摧陷廓清,以變其腦質。而欲達此目的,恒須藉他社會之事物理論,輸入之而調和之,如南北極之寒流,與赤道之熱流,相劑而成新海潮。——梁啟超《清議報第一百冊祝辭并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1901年)材料三《新青年》的出世,其最大的動因是辛亥革命所創建起來的共和國,讓人們感到太失望,先覺者于混亂與苦悶中,想為國家、為民族尋找一條新出路。——改編自耿云志《中國近代思想通史》(1)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時代的思想特征及其政治背景。(2)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材料中“新精神”“新國民”“新出路”的內涵及其意義。答案:(1)思想特征:材料一:儒學復興,兼采佛道;材料二:吸取西學,革新傳統;材料三:開放包容,兼收并蓄。政治背景:材料一:宋朝專制集權強化,民族矛盾尖銳。材料二:民族危機加深;清末新政。材料三: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袁世凱加強專制統治。(2)“新精神”:內涵:程朱理學;意義:重視主觀意志力、崇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