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實驗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考生物試題及答案_第1頁
2024-2025學年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實驗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考生物試題及答案_第2頁
2024-2025學年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實驗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考生物試題及答案_第3頁
2024-2025學年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實驗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考生物試題及答案_第4頁
2024-2025學年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實驗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考生物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題試題高二生物11月月考試題一、單項選擇題(共30小題,每題1.5分,共45分)1.種群是物種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也是一個繁殖單位。下列生物群體中屬于種群的是A.資江河流域中的全部魚 B.城步南山草原上的全部昆蟲C.白水洞森林中的全部竹葉青蛇 D.臥龍自然保護區中的全部生物2.結合下圖所示的種群數量特征的概念圖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利用性引誘劑誘殺害蟲會改變③進而影響②B.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C.預測種群數量變化趨勢的主要依據是④D.春運期間,廣州市人口數量變化主要取決于圖中的①②3.在調查種群密度的過程中,不當的操作會使估算值與實際值出現很大誤差,下列操作會導致估算值偏小的是()A.計數時,將樣方邊上的個體全部計算在內 B.取樣時,特意選擇了生長茂盛的地方作為樣方C.標志物影響個體活動,導致其更易被捕捉 D.個體被捕捉一次后難以再次被捕捉4.在一片約1公頃(hm2)的林地內,調查者第一次捕獲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個較重的鐵環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為標記(該鐵環不利于山雀運動,更容易被人捕捉),然后全部放掉(不考慮被天敵捕食的情況)。第二次捕獲了30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標記的。據此推算,該林地中大山雀的種群密度(只/hm2)約為()A.略大于150 B.略小于150 C.略大于6 D.略小于65.下列有關種群密度調查的敘述,正確的是()A.調查動物種群密度時不能用樣方法,應采用標記重捕法B.用標記重捕法調查動物種群密度時,兩次捕捉之間的時間間隔越長,結果越接近實際值C.可用黑光燈進行燈光誘捕的方法來估算各種昆蟲的種群密度D.調查不同種類植物的種群密度時,選取的樣方大小可以不同6.群聚有利于種群的增長和存活,每種生物都有自己的最適密度,當種群密度低于某一閾值時,物種種群趨于滅絕,這就是阿利氏效應??茖W家調查某陸生肉食動物種群在環境條件未受到破壞時的數量時,繪制了該種群的種群瞬時增長量隨種群起始數量的變化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種群的密度過低時,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不利于種群增長B.該種群增長的最低起始數量為100個,其環境容納量為600個C.當該動物起始種群數量為800個時,種群的數量會下降并趨于滅絕D.大熊貓等瀕危動物的種群更容易受到阿利氏效應的影響7.在淺海中,貝類與魚類、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這些生物構成了()A.群落 B.種群 C.生態系統 D.生物圈8.高密度混養的大、小鱸魚,蚜蟲與草,蝗蟲與草,這些生物之間的關系依次是()A.種內競爭、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C.種內競爭、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9.下列關于實驗“不同群落中土壤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的說法,正確的是()A.對于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可忽略,不必記錄下它們的特征B.分離土壤動物時,無論體型大小都用鑷子直接分離C.為了調查不同時間土壤動物豐富度,可分別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塊的土樣進行調查D.許多土壤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可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土壤動物類群豐富度10.在一個群落中隨機選取大量樣方,某種植物出現的樣方數占全部樣方數的百分比為該物種的頻度,頻度分級標準如表所示。在植物種類分布均勻且穩定性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頻度級植物物種數在該群落植物物種總數中的占比呈現一定的規律,如下圖表格所示。而某草地植物物種的頻度級如下柱形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級ABCDE頻度1%—20%21%—40%41%—60%61%—80%81%—100%A.對群落的保護,只需保護優勢種B.優勢種能決定群落的結構和內部環境的形成C.若某植物為該群落的優勢種,則該植物的頻度屬于E級D.若D頻度級的植物有16種,則該草地中植物類群的豐富度介于20—26.511.在群落中,各個生物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間結構,下列關于群落結構的敘述,錯誤的是()A.由于地形變化和土壤濕度等原因,草叢群落中存在水平結構B.樺樹高低錯落有致,既存在垂直結構,也存在水平結構C.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層現象主要是受光照強度的影響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層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12.群落演替一般耗時較長,初生演替甚至要用地質年代來進行衡量。但我們身邊發生的一些次生演替還是很明顯的,如一個無人管理的小水塘可能會慢慢變小、變淺,成為一個小沼澤地,然后慢慢變成一小片灌木叢。下列關于群落演替過程的描述,正確的是()A.任何區域初生演替的結果都是形成森林B.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多樣性一般是先增多后減少C.人類行為能在演替方向和速度方面干擾群落的演替D.群落演替使各種群的K值上升13.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看,光合細菌和蚯蚓分別屬于()A.生產者、消費者 B.生產者、分解者C.分解者、消費者 D.消費者、分解14.圖示某生態系統的食物網,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頭表示能量流動的方向。下列歸類正確的是()A.a、c是生產者B.f占據第二、三、四營養級C.c、f是雜食動物D.圖示中有5條食物鏈15.關于草原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敘述,錯誤的是()A.能量流動包括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B.生產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營養級C.生態系統中的能量轉化包括光合作用固定光能、細胞呼吸分解有機物合成ATP等D.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來自各營養級生物所儲存的能量16.圖甲表示某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關系圖;圖乙為該生態系統中與鼠相關的能量流動過程,圖中字母代表能量值。下列相關分析中錯誤的是()A.圖甲中的鷹和蛇具有捕食和種間競爭兩種種間關系B.圖甲中蛇數量明顯減少會導致短時間內鷹數量明顯減少C.圖乙中A表示的能量是鼠的上一個營養級所固定的D.圖乙中的C表示的是鼠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17.下圖Ⅰ和Ⅱ分別表示水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的某種生態金字塔,a、b、c、d代表不同營養級。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圖Ⅰ不可能是生物量金字塔 B.圖Ⅱ可能是生物數量金字塔C.圖Ⅰ和Ⅱ通常不能表示能量金字塔 D.a代表第一營養級,屬于生產者18.如圖為現代版“?;~塘”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模式圖。據圖分析,正確的是()A.“?→?!贝砟芰苛鲃覤.塘泥可以為桑樹提供物質和能量C.蠶到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0%—20%D.該生態農業促進了能量循環19.下圖為某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部分示意圖,甲、乙、丙是該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其中甲是綠色植物,1~4是乙中的四種生物。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內部以的形式傳遞B.庫至甲的箭頭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C.大氣中的來源除圖中所示途徑,還可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D.由生物1向生物2傳遞的能量最多占生物1同化量的20.如圖1是生態系統的碳循環部分示意圖,其中甲、乙、丙、丁組成了生物群落;圖2為相關食物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圖1中缺少兩個箭頭,分別是“無機環境→丁”以及“甲→丙”B.圖1中的丁、丙分別和圖2中的A、E相對應C.圖1中的甲對應圖2中的D、C、B、ED.Pb、Hg等有害物質因生物富集在丙和E中積累相對較多,生物富集只能通過吃與被吃的關系發生21.信息傳遞是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之一。下列屬于行為信息的是()A.野兔通過敲擊地面發出聲音提醒同伴危險B.含羞草在強烈聲音刺激時會小葉合攏,葉柄下垂C.雄招潮蟹揮舞大鰲吸引雌招潮蟹D.銀膠菊根系釋放反肉桂酸抑制自身及其它植物生長22.棉鈴蟲是棉田常見的害蟲,在產卵時會釋放出一種信息素。赤眼蜂能通過這些信息素很快找到棉鈴蟲的卵,將自身的卵產于其中并繁衍后代。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棉鈴蟲釋放的信息素向赤眼蜂傳遞了物理信息B.上述事例主要體現了信息傳遞能調節種間關系C.上述事例說明了信息在棉鈴蟲和赤眼蜂之間雙向傳遞D.噴灑高效農藥可迅速殺死棉鈴蟲,屬于機械防治害蟲23.反饋調節是生命系統中最普遍的調節機制。下列在生理或自然現象中,不屬于反饋調節的是()A.干旱時,植物體內脫落酸含量增加,導致葉片氣孔大量關閉B.某湖泊中肉食性角類甲捕食草食性魚類乙形成種群數量動態變化C.垂體產生的TSH刺激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抑制垂體對TSH的釋放D.動物有氧呼吸過程中ATP合成增加,細胞中ATP積累導致有氧呼吸減緩24.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敘述,錯誤的是()A.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是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B.全球環境問題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遭到破壞有關C.一般來說,捕食和競爭有利于生態系統的穩定D.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是要禁止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25.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以下不屬于生物多樣性的一項是()A.遺傳多樣性 B.物種多樣性C.生態系統多樣性 D.種群多樣性26.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敘述,正確的是()A.生態系統中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生物多樣性的形成B.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等功能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C.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風固沙、水土保持作用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D.生態系統多樣性不包括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多樣性27.荷花全身都是寶,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還可用作食材、藥材。荷葉飯是廣東一道有名的小吃,清末《羊城竹枝詞》寫道“泮塘十里盡荷塘,姐妹朝來采摘忙,不摘荷花摘荷葉,飯包荷葉比花香”。上述中荷花的用途主要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A.直接價值 B.間接價值C.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 D.直接價值、間接價值和潛在價值28.位于浙西南的麗水市的4A級景區——云和梯田,被稱為“中國最美梯田”,因其風景秀麗、震撼力強及四季景觀獨特等特點,常年都有大量游客旅游。為保護景區的生態環境,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A.對景區植被會造成破壞的昆蟲應予以完全清除B.在不破壞當地自然資源基礎上,旅游設施盡量生態化建設C.選用綠色化學工程生產的可降解材料制作特色農產品的包裝盒D.利用水稻秸稈、農畜糞便生產沼氣,開發潔凈可再生能源的生態工程29.“無廢棄物農業”是指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機物質如人畜糞便、河泥以及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廢棄物等,通過堆肥和漢肥等多種方式,把它們轉變為有機肥料,施用到農田中。下列有關“無廢棄物農業”的敘述,錯誤的是()A.可以改善土壤結構 B.培育了土壤微生物C.實現物質循環利用 D.實現能量的循環利用30.進行生態工程建設時,不但要考慮到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經濟和社會等系統的影響力。這說明建設生態工程時應遵循的原理是()A.整體原理 B.協調原理 C.自生原理 D.循環原理二、多選題(每題3分,少選1分,錯選或漏選不得分,共15分)31.下列關于種群密度調查方法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調查具有趨光性農林害蟲時,可通過黑光燈誘捕法準確反映它們的種群密度B.調查東北虎的種群密度時可借助紅外觸發相機,若調查對象為大型瀕危植物,則不宜選用此方法C.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兩次捕捉的間隔時間越長統計結果越準確D.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若第二次捕捉前有大量同種個體遷入,則得到的數值會比實際數值小32.影響種群個體數量變化的因素很多。其中生物因素包括種內競爭、食物、捕食性天敵等,下列有關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生物因素的敘述,正確的是()A食物和空間等資源越有限、種群密度越小,則種內競爭越激烈B.病菌的出現可使種群數量減少,極度惡劣情況下,種群可能消亡C.食物的增加可以使種群數量增加,若食物極度匱乏,種群可能消亡D.捕食性天敵增加會導致種群數量減少,但一般情況下種群不會消亡33.某水塘內有一條由三種不同生物形成的食物鏈:硅藻→蝦→小魚。如圖中的曲線分別表示該食物鏈中各生物在水塘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狀況。下列相關分析錯誤的是()。A.甲、乙、丙構成的食物鏈為丙→乙→甲B.物種甲的數量急劇減少,較長時間后則物種乙和丙的數量都會減少C.物種乙的數量突然增加,短時間內物種丙的數量會減少D.物種丙表示小魚,營養級最高,若小魚的數量急劇減少,短時間內乙的數量會增加34.“生物多樣性關系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绷暯娇倳浫缡钦f。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使自然界喪失了許多寶貴的基因B.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C.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在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三個層次上采取保護戰略和保護措施D.基因重組導致多種等位基因的產生從而形成遺傳多樣性35.表是某生態系統中A~F各個種群能量數值(單位:102kJ/m2·a),且每個種群只處于一個營養級,已知F為分解者,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BCDEF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的能量數值66.22.1408.50.81921.1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數值74.69.7554.31.69.5211.0A.生產者同化的能量為1.1392×105kJ/m2·aB.B與E的種間關系為捕食關系C.D屬于三級消費者,位于第四營養級D.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能量的傳遞效率約為14.6%三、非選擇題(共40分)36.圖1表示兩種類型種群數量變化的曲線。圖2是某生態學家對某湖泊中鯽魚和鯉魚種群的數量進行了多年的監測結果(λ表示當年種群數量是前一年種群數量的倍數)。請據圖回答問題:(1)一個生物小組對一支試管中酵母菌培養液中的酵母菌數量統計后繪制成的曲線如圖1中的甲曲線所示。將酵母菌數量的變化繪制成這種曲線,這種研究方法屬于構建___________模型。在a點之后引起酵母菌數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說出兩種原因)。(2)圖2中鯽魚種群在t3后種群數量變化類似于圖1中_________曲線的增長類型,鯉魚種群在t3時的數量___________(填“>”“<”或“=”)t2時的數量。根據圖中信息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斷兩種種群的K值。(3)“植物A→動物B→動物C”是該湖泊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調查動物B種群密度:在1hm2范圍內,第一次捕獲72只,標記并放歸;幾天后第二次捕獲了60只,其中有9只帶有標記,則該種群密度是_______________只/hm2。若被標記的動物更容易被天敵捕食,則動物B種群密度估算值比種群密度實際值__________________。37.毛烏素沙漠曾被稱為中國第一個即將消失的沙漠,如今其80%被綠色覆蓋。這一切的成果,都歸功于通過智慧和勤勞種樹治沙的中國人民。如今該地區水土不再流失,許多沙地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榆林這座“沙漠之都”變成了“大漠綠洲”?;卮鹣铝袉栴}:(1)調查毛烏素地區馬尾松的種群密度時一般采用_____法,由于馬尾松個體之間的距離比灌木和雜草的大,所以調查馬尾松種群密度時要注意適當增大_____。調查該地樹林中松鼠的種群密度時應采用______法。(2)據調查,毛烏素地區某片森林中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自上而下具有明顯的_____現象,影響這一現象的主要環境因素是____。毛烏素沙漠治理到灌木叢生階段存在的群落結構有_____。(3)毛烏素地區自古是一個水草豐美的地方,其群落遭到破壞后又得以恢復的原因,除植物的種子或者繁殖體可能得到保留外,還可能是原有的______條件也得到部分保留。實施植樹造林等措施,可大大提高野生動植物種群的___量。(4)對毛烏素地區土壤小動物物種豐富度的統計方法通常有______和_____。38.調查某片白菜地時,發現該菜地中主要的害蟲是蚜蟲和菜青蟲。為了減少農藥的使用,農民在菜地中放養了一些雞、鴨,既可以消滅害蟲,又可以供農民食用。雞、鴨有時也會吃一些菜葉。右圖甲、乙、丙、丁分別表示菜地中不同營養級的生物,戊為分解者,圖中數據表示輸入生物體的總能量和呼吸作用散失的熱能(單位:×103kJ·a-1),字母表示能量流動的過程。請分析完成下列問題:(1)該菜地共有________條食物鏈,人占有第_______營養級。若人所需能量來自雞和鴨(不包括白菜),理論上人要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白菜________kg。(2)乙所在營養級的生物有_______;丁糞便中的能量屬于_______(填“c”、“d”或“g”)。第三營養級到第四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是________。(3)菜青蟲屬于完全變態發育昆蟲,其發育過程經歷了受精卵、菜粉蝶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以蛹越冬,一般選在背陽的一面。翌春4月初開始陸續羽化,菜青蟲的羽化是因為生態系統為其提供了______信息。(4)該菜地附近有幾家化工廠,使水質受到了影響,降雨也略呈酸性,使該菜地的生產力大打折扣,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角度看,原因是____________。試題試題高二生物11月月考試題一、單項選擇題(共30小題,每題1.5分,共45分)1.種群是物種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也是一個繁殖單位。下列生物群體中屬于種群的是A.資江河流域中的全部魚 B.城步南山草原上的全部昆蟲C.白水洞森林中的全部竹葉青蛇 D.臥龍自然保護區中的全部生物【答案】C【解析】【分析】種群: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的集合叫作種群?!驹斀狻緼、資江河流域中的全部魚,不符合同種生物,不屬于種群,A不符合題意;B、城步南山草原上的全部昆蟲,不符合同種生物,不屬于種群,B不符合題意;C、白水洞森林中的全部竹葉青蛇,屬于種群,C符合題意;D、臥龍自然保護區中的全部生物屬于群落,D不符合題意。故選C。2.結合下圖所示的種群數量特征的概念圖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利用性引誘劑誘殺害蟲會改變③進而影響②B.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C.預測種群數量變化趨勢的主要依據是④D.春運期間,廣州市人口數量變化主要取決于圖中的①②【答案】D【解析】【分析】種群的數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種群密度、年齡組成、性別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決定種群密度的大小,性別比例直接影響種群的出生率,年齡組成會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通過年齡組成可以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所以概念圖中①為死亡率、②為出生率、③為性別比例、④為年齡組成?!驹斀狻緼、利用性引誘劑誘殺雄性害蟲會直接影響種群的性別比例③,進而影響出生率②,A正確;B、種群密度可反映種群數量的多少,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B正確;C、年齡組成會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預測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是年齡組成,即圖中④,C正確;D、春運期間,廣州人口流動較大,此時人口數量變化主要取決于遷入率和遷出率,而圖中的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D錯誤。故選D。3.在調查種群密度的過程中,不當的操作會使估算值與實際值出現很大誤差,下列操作會導致估算值偏小的是()A.計數時,將樣方邊上的個體全部計算在內 B.取樣時,特意選擇了生長茂盛的地方作為樣方C.標志物影響個體活動,導致其更易被捕捉 D.個體被捕捉一次后難以再次被捕捉【答案】C【解析】【分析】調查種群密度常用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其中樣方法適用于調查植物和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而標志重捕法適用于調查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標志重捕法估算種群密度的計算公式是:該種群數量÷第一次捕獲標記的個體數=第二次捕獲的個體數÷第二次捕獲的個體中被標記的個體數,即估算值=(初捕數×重捕數)÷重捕標志數?!驹斀狻緼、計數時,樣方邊上的個體計數原則是計左不計右,計上不計下,若全部計算在內,會導致估算值偏大,A錯誤;B、取樣時,因遵循隨機取樣原則,特意選擇生長茂盛的地方會導致估算值偏大,B錯誤;C、使用標志重捕方法時,計算公式:估算值=(初捕數×重捕數)÷重捕標志數,標志物影響個體活動,導致被標記個體更易被捕,則估算出的種群密度偏小,C正確;D、使用標志重捕方法時,計算公式:估算值=(初捕數×重捕數)÷重捕標志數,所以由于方法不當造成被標記的個體難以再次被捕捉,會導致估算數值比實際值偏大,D錯誤。故選C。4.在一片約1公頃(hm2)的林地內,調查者第一次捕獲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個較重的鐵環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為標記(該鐵環不利于山雀運動,更容易被人捕捉),然后全部放掉(不考慮被天敵捕食的情況)。第二次捕獲了30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標記的。據此推算,該林地中大山雀的種群密度(只/hm2)約為()A.略大于150 B.略小于150 C.略大于6 D.略小于6【答案】A【解析】【分析】標志重捕法的計算公式為種群的個體數=第一次捕獲數×第二次捕獲數÷重捕中標記個體數。【詳解】利用標志重捕法計算公式得到25/N=5/30,得出N=150只,調查的范圍是在一片約1公頃的林地內,故種群密度為150只/hm2,由于用一個較重的鐵環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為標記,因此影響了大山雀的活動,使得大山雀被捕獲的幾率比正常時要大,即標記數增大,計算出來的數據偏小,故在實際過程中,種群密度要略大于150,A正確。故選A。5.下列有關種群密度調查的敘述,正確的是()A.調查動物種群密度時不能用樣方法,應采用標記重捕法B.用標記重捕法調查動物種群密度時,兩次捕捉之間的時間間隔越長,結果越接近實際值C.可用黑光燈進行燈光誘捕的方法來估算各種昆蟲的種群密度D.調查不同種類植物的種群密度時,選取的樣方大小可以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1.一般植物和個體小、活動能力小的動物以及蟲卵常用的是樣方法,其步驟是確定調查對象→選取樣方→計數→計算種群密度;活動能力大的動物常用標志重捕法,其步驟是確定調查對象→捕獲并標志個體→重捕并計數→計算種群密度。2.樣方法的注意事項:①隨機取樣;②樣方大小適中;③樣方數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選易辨別的雙子葉植物(葉脈一般網狀);⑤常用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3.標記重捕法的注意點:①調查期間沒有大量遷入和遷出、出生和死亡的現象;②標志物不能過于醒目;③不能影響被標志對象的正常生理活動;④標志物不易脫落,能維持一定時間?!驹斀狻緼、標記重捕法適用于調查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例如蚜蟲活動范圍小,活動能力弱,調查種群密度可用樣方法,A錯誤;B、用標記重捕法調查動物種群密度時,兩次捕捉之間的時間間隔越長,種群數量變化就太大,結果與實際值相差越大,B錯誤;C、可用黑光燈進行燈光誘捕的方法來估算趨光性昆蟲的種群密度,C錯誤;D、調查不同的植物類型時樣方面積應不同,樣方大小根據調查的對象來確定,D正確。故選D。6.群聚有利于種群的增長和存活,每種生物都有自己的最適密度,當種群密度低于某一閾值時,物種種群趨于滅絕,這就是阿利氏效應??茖W家調查某陸生肉食動物種群在環境條件未受到破壞時的數量時,繪制了該種群的種群瞬時增長量隨種群起始數量的變化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種群的密度過低時,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不利于種群增長B.該種群增長的最低起始數量為100個,其環境容納量為600個C.當該動物起始種群數量為800個時,種群的數量會下降并趨于滅絕D.大熊貓等瀕危動物的種群更容易受到阿利氏效應的影響【答案】C【解析】【分析】圖中種群數量為100時是個閾值,低于100容易趨于滅絕,高于100可趨近環境容納量,環境容納量是600,高于600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種群數量波動,更容易回歸環境容納量?!驹斀狻緼、種群的密度過低時,種群瞬時增長量是負值,說明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不利于種群增長,A正確;B、該種群增長的最低起始數量為100個,大于100種群增長,小于100種群數量下降,環境容納量為600個,超過600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正確;C、當該動物起始種群數量為800個時,超過環境容納量,種群的數量會下降,回到環境容納量,但不會滅絕,C錯誤;D、大熊貓等瀕危動物的種群數量小,繁殖力弱,種群密度低,更容易受到阿利氏效應的影響,D正確。故選C。7.在淺海中,貝類與魚類、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這些生物構成了()A.群落 B.種群 C.生態系統 D.生物圈【答案】A【解析】【分析】1、種群指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2、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3、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群落與其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的一個統一整體?!驹斀狻咳郝渲干钤谝欢ǖ淖匀粎^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淺海中,貝類與魚類、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生物,符合群落定義,A正確,BCD錯誤。故選A。8.高密度混養的大、小鱸魚,蚜蟲與草,蝗蟲與草,這些生物之間的關系依次是()A.種內競爭、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C.種內競爭、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答案】C【解析】【分析】同種生物之間包括互助和競爭關系,種間關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寄生、共棲、種間競爭等?!驹斀狻看笮△|魚是同種生物,而由于資源和空間是有限的,大小鱸魚高密度混養屬于種內斗爭;蚜蟲從草體內獲取營養維持生活,故蚜蟲與草屬于寄生關系;蝗蟲以草為食物,故蝗蟲和草屬于捕食關系,C正確。故選C。9.下列關于實驗“不同群落中土壤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的說法,正確的是()A.對于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可忽略,不必記錄下它們的特征B.分離土壤動物時,無論體型大小都用鑷子直接分離C.為了調查不同時間土壤動物豐富度,可分別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塊的土樣進行調查D.許多土壤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可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土壤動物類群豐富度【答案】C【解析】【分析】土壤動物中許多有較強的活動能力,而且身體微小,不適用于樣方法或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在土壤中小動物豐富度的調查實驗中,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常用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對豐富度進行統計。從土壤樣本中采集的小動物,應采用記名法對其進行分類統計;有些小動物用肉眼難以識別,可借助放大鏡和實體鏡進行觀察,對于不知名的小動物也應如實記錄它們的特征。【詳解】A、對于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不能忽略,可記為“待鑒定××”,并記錄下它們的特征,A錯誤;B、分離土壤動物時,體型較大的動物可用鑷子直接揀出,體型較小的動物使用干漏斗分離法進行分離,B錯誤;C、為了調查不同時間土壤動物豐富度,可分別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塊的土樣進行調查,C正確;D、許多土壤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但身體微小,可采用取樣器取樣法進行調查,D錯誤。故選C。10.在一個群落中隨機選取大量樣方,某種植物出現的樣方數占全部樣方數的百分比為該物種的頻度,頻度分級標準如表所示。在植物種類分布均勻且穩定性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頻度級植物物種數在該群落植物物種總數中的占比呈現一定的規律,如下圖表格所示。而某草地植物物種的頻度級如下柱形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級ABCDE頻度1%—20%21%—40%41%—60%61%—80%81%—100%A.對群落的保護,只需保護優勢種B.優勢種能決定群落的結構和內部環境的形成C.若某植物為該群落的優勢種,則該植物的頻度屬于E級D.若D頻度級的植物有16種,則該草地中植物類群的豐富度介于20—26.5【答案】B【解析】【分析】指群落中對群落的結構和群落環境的形成有明顯控制作用的物種。它們通常是個體數量多、生物量高、生活能力強的物種?!驹斀狻緼、只保護優勢種,不利于對群落的保護,A錯誤;B、優勢種對群落結構和群落環境的形成有明顯控制作用,B正確;C、某種植物出現的樣方數占全部樣方數的百分比為該物種的頻度,若某植物為該群落的優勢種,則該植物的頻度可能屬于E級,C錯誤;D、若D頻度級的植物有16種,則該草地中植物類群的豐富度為16÷8%=200種,D錯誤。故選B。11.在群落中,各個生物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間結構,下列關于群落結構的敘述,錯誤的是()A.由于地形變化和土壤濕度等原因,草叢群落中存在水平結構B.樺樹高低錯落有致,既存在垂直結構,也存在水平結構C.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層現象主要是受光照強度的影響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層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群落的結構:1.垂直結構:(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現象。(2)原因:①植物的分層與對光的利用有關,群落中的光照強度總是隨著高度的下降而逐漸減弱,不同植物適于在不同光照強度下生長。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地被層。②動物分層主要是因群落中不同植物層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與不同層次的微環境有關。2.水平結構:(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水平狀態下的格局或片狀分布。(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異,它們常呈鑲嵌分布。【詳解】A、草叢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因素,草叢不同地段上分布著不同的草,在同一地塊種群密度也有差別,它們通常呈鑲嵌分布,體現了草叢群落的水平結構,A正確;B、垂直結構上的分層是群落中的結構,而樺樹是種群,樺樹高低錯落有致體現的是個體差異,B錯誤;C、植物的垂直分層與對光的利用有關,群落中的光照強度總是隨著高度的下降而逐漸減弱,不同植物適于在不同光照強度下生長,C正確;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層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因此,動物也有分層現象,D正確。故選B。12.群落演替一般耗時較長,初生演替甚至要用地質年代來進行衡量。但我們身邊發生的一些次生演替還是很明顯的,如一個無人管理的小水塘可能會慢慢變小、變淺,成為一個小沼澤地,然后慢慢變成一小片灌木叢。下列關于群落演替過程的描述,正確的是()A.任何區域初生演替的結果都是形成森林B.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多樣性一般是先增多后減少C.人類行為能在演替方向和速度方面干擾群落的演替D.群落演替使各種群的K值上升【答案】C【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代替另一個群落的過程。光裸的巖石上演替出森林的過程為:裸巖階段→地衣、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2、群落在演替的過程中,一般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加,生物多樣性也會逐漸增加,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是森林階段?!驹斀狻緼、群落演替的最終結果并不都是形成森林,演替形成的頂極群落類型取決于平均溫度和年降雨量等氣候條件,A錯誤;B、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多樣性總體趨向于慢慢增加,直至達到頂極群落,B錯誤;C、人類活動會影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正確;D、群落演替過程中,可能使一些種群的K值上升,也可能使一些種群的K值下降,D錯誤。故選C。13.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看,光合細菌和蚯蚓分別屬于()A.生產者、消費者 B.生產者、分解者C.分解者、消費者 D.消費者、分解【答案】B【解析】【分析】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指的是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指的是動物,包括植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雜食性動物和寄生動物等;分解者指的是能將動植物遺體殘骸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主要是細菌和真菌?!驹斀狻繌纳鷳B系統的組成成分看,光合細菌屬于自養型生物,在生態系統屬于生產者;蚯蚓為食腐動物,營腐生生活,在生態系統中屬于分解者,B正確,ACD錯誤。故選B。14.圖示某生態系統的食物網,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頭表示能量流動的方向。下列歸類正確的是()A.a、c是生產者B.f占據第二、三、四營養級C.c、f是雜食動物D.圖示中有5條食物鏈【答案】C【解析】【分析】1、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營養結構是指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費者主要指動物,分解者指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動物。2、圖示表示某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其中a、b表示生產者,其余表示消費者。【詳解】A、a和b是生產者,只有出去的箭頭,A錯誤;B、f占據了二和四兩個營養級,B錯誤;C、c和f都可以即吃植物,又吃動物,屬于雜食動物,C正確;D、食物鏈從生產者開始,只有出去箭頭的是生產者,a開始的有4條,b開始的有兩條,共6條,D錯誤。故選C。

15.關于草原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敘述,錯誤的是()A.能量流動包括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B.生產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營養級C.生態系統中的能量轉化包括光合作用固定光能、細胞呼吸分解有機物合成ATP等D.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來自各營養級生物所儲存的能量【答案】B【解析】【分析】1、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是指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2、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3、能量傳遞效率是指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同化能之比,傳遞效率大約是10%~20%。【詳解】A、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是指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A正確;B、生產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流入下一營養級、未利用和流向分解者,B錯誤;C、生態系統的能量轉化包括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光能轉化為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細胞呼吸把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轉化為熱能和ATP等,C正確;D、各營養級生物同化能量中除去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為各營養級儲存的能量(用于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這些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流向下一個營養級,還有一部分未被利用,D正確。故選B。16.圖甲表示某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關系圖;圖乙為該生態系統中與鼠相關的能量流動過程,圖中字母代表能量值。下列相關分析中錯誤的是()A.圖甲中的鷹和蛇具有捕食和種間競爭兩種種間關系B.圖甲中蛇數量明顯減少會導致短時間內鷹數量明顯減少C.圖乙中A表示的能量是鼠的上一個營養級所固定的D.圖乙中的C表示的是鼠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答案】B【解析】【分析】圖甲中食物鏈有:草→兔→鷹、草→鼠→鷹、草→鼠→蛇→鷹、草→食草昆蟲→青蛙→蛇→鷹。圖乙中A-D依次表示鼠糞便中的能量,鼠固定的總能量,鼠用于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鼠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驹斀狻緼、圖甲中鷹捕食蛇,所以二者具有捕食關系,同時鷹和蛇都捕食鼠,所以二者又會因為有相同的食物來源而形成競爭關系,A正確;B、由于鷹有多個食物來源,所以蛇的數量明顯減少時,短時間內鷹的數量不會明顯減少,B錯誤;C、圖乙中的A是鼠糞便中的能量,這些能量是鼠的上一個營養級所固定同化的,C正確;D、圖乙中的B是鼠固定的總能量,C是固定的總能量減去呼吸散失的能量,所以C表示的是鼠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D正確。故選B。17.下圖Ⅰ和Ⅱ分別表示水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的某種生態金字塔,a、b、c、d代表不同營養級。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圖Ⅰ不可能是生物量金字塔 B.圖Ⅱ可能是生物數量金字塔C.圖Ⅰ和Ⅱ通常不能表示能量金字塔 D.a代表第一營養級,屬于生產者【答案】A【解析】【分析】能量金字塔:按每一營養級固定的總能量劃分;數量金字塔:按每一營養級生物個體的數量劃分;生物量金字塔:按每一營養級現存生物的總質量劃分。【詳解】A、圖Ⅰ有可能是生物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有時候會出現倒金字塔,A錯誤;B、圖Ⅱ可能是生物數量金字塔,生物數量金字塔一般呈正金字塔形,有時候會出現倒金字塔形,B正確;C、圖Ⅰ和Ⅱ通常不能表示能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呈正金字塔形,C正確;D、a位于最底層,代表第一營養級,屬于生產者,D正確。故選A。18.如圖為現代版“?;~塘”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模式圖。據圖分析,正確的是()A.“?→桑”代表能量流動B.塘泥可以為桑樹提供物質和能量C.蠶到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0%—20%D.該生態農業促進了能量循環【答案】A【解析】【分析】“?;~塘”能促進物質循環,能實現能量多級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詳解】A、“?→?!北硎局参锕夂献饔霉潭ㄌ柲?,能量由此流入生態系統,A正確;B、塘泥可以為桑樹提供物質,但不能提供能量,B錯誤;C、魚以蠶糞為食是分解者,能量傳遞效率不是10%—20%,C錯誤;D、該生態農業促進了物質循環,實現能量多級利用,D錯誤。故選A。19.下圖為某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部分示意圖,甲、乙、丙是該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其中甲是綠色植物,1~4是乙中的四種生物。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內部以的形式傳遞B.庫至甲的箭頭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C.大氣中的來源除圖中所示途徑,還可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D.由生物1向生物2傳遞的能量最多占生物1同化量的【答案】C【解析】【分析】生態系統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組織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甲和大氣中庫CO2是雙箭頭,所以甲生產者,乙是消費者(生物1第二營養級,生物2.3第三營養級,生物4第四營養級)丙是分解者?!驹斀狻緼、碳在生物群落內部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傳遞,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是CO2,A錯誤;B、生成者通過光合作用(主要是綠色植物)或化能合成作用(硝化細菌等)將CO2變成含碳有機物,但是圖中的甲是綠色植物,所以CO2庫至甲的箭頭代表光合作用,B錯誤;C、化石燃料的燃燒會釋放大量的CO2,大氣中CO2的來源除圖中所示途徑,還可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C正確;D、能量傳遞效率指相鄰營養級的同化量的比值,生物1是第二營養級,23是第三營養級,能量傳遞效率在10%-20%之間,D錯誤。故選C20.如圖1是生態系統的碳循環部分示意圖,其中甲、乙、丙、丁組成了生物群落;圖2為相關食物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圖1中缺少兩個箭頭,分別是“無機環境→丁”以及“甲→丙”B.圖1中的丁、丙分別和圖2中的A、E相對應C.圖1中的甲對應圖2中的D、C、B、ED.Pb、Hg等有害物質因生物富集在丙和E中積累相對較多,生物富集只能通過吃與被吃的關系發生【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圖1可知,圖1是生態系統的碳循環部分示意圖,根據圖中箭頭方向可以判斷丁是生產者,甲和乙是消費者,丙是分解者但圖中缺少無機環境→丁的光合作用過程和甲→丙的分解作用過程。分析圖2可知,圖2的食物網中共有3條食物鏈,A是生產者、B、C、D、E是消費者?!驹斀狻緼、圖1中,丁是生產者,甲和乙是消費者,丙是分解者,因此圖中還缺少無機環境→丁的光合作用過程和甲→丙的分解作用過程,A正確;B、圖1中,丁是生產者、丙是分解者,圖2中的A是生產者、E是消費者,丁、丙與A、E不相對應,B錯誤;C、圖1中,甲是消費者,對應圖2中的消費者D、C、B,C錯誤;D、Pb、Hg等有害物質在高營養級積累最多,所以在上圖中乙和E中積累相對較多,生物富集并非只能通過吃與被吃的關系發生,如植物從環境中吸收有害物質,D錯誤。21.信息傳遞是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之一。下列屬于行為信息的是()A.野兔通過敲擊地面發出聲音提醒同伴危險B.含羞草強烈聲音刺激時會小葉合攏,葉柄下垂C.雄招潮蟹揮舞大鰲吸引雌招潮蟹D.銀膠菊根系釋放反肉桂酸抑制自身及其它植物生長【答案】C【解析】【分析】生態系統的信息種類:(1)自然界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場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稱為物理信息,如蜘蛛網的振動頻率與狼的呼叫聲均為物理信息。物理信息的來源可以是非生物環境,也可以是生物個體或群體;(2)在生命活動中,生物還產生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如植物的生物堿、有機酸等代謝產物,以及動物的性外激素等,這就是化學信息,它們對其他生物有不同影響。科學實驗表明,昆蟲、魚類以及哺乳類等生物體中都存在能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信息素);(3)動物的特殊行為,主要指各種動作,這些動作也能夠向同種或異種生物傳遞某種信息,即動物的行為特征可以體現為行為信息。動物的行為信息豐富多彩,如蜜蜂跳舞就是典型的行為信息。一些鳥類在求偶時的行為更獨特,通常雄鳥會進行復雜的“求偶炫耀”。【詳解】A、野兔通過敲擊地面發出聲音提醒同伴危險,發出的聲音為物理信息,A錯誤;B、含羞草在強烈聲音刺激時會小葉合攏,葉柄下垂,聲音刺激為物理信息,B錯誤;C、雄招潮蟹揮舞大鰲吸引雌招潮蟹,揮舞大鰲是動作,是行為信息,C正確;D、銀膠菊根系釋放反肉桂酸為化學信息,D錯誤。故選C。22.棉鈴蟲是棉田常見的害蟲,在產卵時會釋放出一種信息素。赤眼蜂能通過這些信息素很快找到棉鈴蟲的卵,將自身的卵產于其中并繁衍后代。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棉鈴蟲釋放的信息素向赤眼蜂傳遞了物理信息B.上述事例主要體現了信息傳遞能調節種間關系C.上述事例說明了信息在棉鈴蟲和赤眼蜂之間雙向傳遞D.噴灑高效農藥可迅速殺死棉鈴蟲,屬于機械防治害蟲【答案】B【解析】【分析】生態系統信息類型包括物理信息、化學信息、行為信息?!驹斀狻緼、信息素屬于化學物質,棉鈴蟲釋放的信息素向赤眼蜂傳遞了化學信息,A錯誤;B、赤眼蜂能通過這些信息素很快找到棉鈴蟲的卵,將自身的卵產于其中并繁衍后代,體現了信息傳遞能調節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平衡,B正確;C、上述事例說明了信息由棉鈴蟲向赤眼蜂傳遞,并沒有體現赤眼蜂向棉鈴蟲傳遞信息,C錯誤;D、噴灑高效農藥可迅速殺死棉鈴蟲,屬于化學防治害蟲,D錯誤。故選B。23.反饋調節是生命系統中最普遍的調節機制。下列在生理或自然現象中,不屬于反饋調節的是()A.干旱時,植物體內脫落酸含量增加,導致葉片氣孔大量關閉B.某湖泊中肉食性角類甲捕食草食性魚類乙形成的種群數量動態變化C.垂體產生的TSH刺激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抑制垂體對TSH的釋放D.動物有氧呼吸過程中ATP合成增加,細胞中ATP積累導致有氧呼吸減緩【答案】A【解析】【分析】反饋調節是生命系統中最普遍的調節機制,包括正反饋和負反饋。負反饋調節是指某一成分的變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變化抑制或減弱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分所發生的變化;正反饋調節是指某一生成的變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變化促進或加強最初所發生的變化。【詳解】A、干旱時,植物體內脫落酸含量增加,導致葉片氣孔大量關閉是植物對于環境的一種適應,不屬于反饋調節,A符合題意;B、某湖泊中肉食性魚類甲捕食草食性魚類乙會導致乙的數量減少,乙數量的減少會導致甲的數量隨之減少,兩種魚形成的種群數量動態變化屬于負反饋調節,B不符合題意;C、垂體產生的TSH刺激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甲狀腺激素的增加抑制TSH的釋放,該過程中存在甲狀腺激素對TSH的負反饋調節,C不符合題意;D、動物有氧呼吸過程中ATP合成增加,細胞中ATP積累導致有氧呼吸減緩,該過程屬于負反饋調節,D不符合題意。故選A。24.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敘述,錯誤的是()A.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是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B.全球環境問題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遭到破壞有關C.一般來說,捕食和競爭有利于生態系統的穩定D.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是要禁止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答案】D【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關于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內容,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越豐富,營養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越強?!驹斀狻緼、生態系統之所以能保持相對穩定,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A正確;B、全球環境問題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這些都與生態系統穩定性遭到破壞有關,B正確;C、一般地,捕食和競爭關系往往通過負反饋調節,保持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C正確;D、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不是要禁止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是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不犧牲未來幾代人需要的情況下,滿足我們這代人的需要,D錯誤。故選D?!军c睛】本題主要涉及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知識,在具體要求上屬于識記與辨別層次,難度較小。25.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以下不屬于生物多樣性的一項是()A.遺傳多樣性 B.物種多樣性C.生態系統多樣性 D.種群多樣性【答案】D【解析】【分析】1、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2、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驹斀狻緼、遺傳多樣性也叫基因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內容之一,A不符合題意;BC、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也屬于生物多樣性的內容,BC不符合題意;D、種群多樣性不屬于生物多樣性,D符合題意。故選D。26.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敘述,正確的是()A.生態系統中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生物多樣性的形成B.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等功能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C.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風固沙、水土保持作用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D.生態系統多樣性不包括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多樣性【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的多樣性包括基因、物種、生態系統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包括直接價值、間接價值和潛在價值。注意潛在價值≠沒有價值?!驹斀狻緼、捕食者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現絕對優勢種,為其他生物的生存開拓了空間,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形成,A錯誤;B、間接價值主要體現在調節生態系統功能等方面,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等功能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B正確;C、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風固沙、水土保持作用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C錯誤;D、生態系統多樣性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多樣性,D錯誤。故選B。27.荷花全身都是寶,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還可用作食材、藥材。荷葉飯是廣東一道有名的小吃,清末《羊城竹枝詞》寫道“泮塘十里盡荷塘,姐妹朝來采摘忙,不摘荷花摘荷葉,飯包荷葉比花香”。上述中荷花的用途主要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A.直接價值 B.間接價值C.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 D.直接價值、間接價值和潛在價值【答案】A【解析】【分析】直接價值:是指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原料等實用意義的,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價值;間接價值:是指對生態系統起到重要調節作用的價值,如森林和草地對水土的保持作用,濕地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等方面的作用;潛在價值:是指目前人類尚不清楚的價值【詳解】直接價值:是指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原料等實用意義的,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價值,結合題干可知上述中荷花的用途主要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BCD錯誤,A正確。故選A。28.位于浙西南的麗水市的4A級景區——云和梯田,被稱為“中國最美梯田”,因其風景秀麗、震撼力強及四季景觀獨特等特點,常年都有大量游客旅游。為保護景區的生態環境,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A.對景區植被會造成破壞的昆蟲應予以完全清除B.在不破壞當地自然資源的基礎上,旅游設施盡量生態化建設C.選用綠色化學工程生產的可降解材料制作特色農產品的包裝盒D.利用水稻秸稈、農畜糞便生產沼氣,開發潔凈可再生能源的生態工程【答案】A【解析】【分析】保護景區的生態環境的措施:禁止亂砍伐林木,亂捕野生動物,增加生物多樣性;調整燃料結構,盡量采用電能、太陽能和沼氣能代替;盡量使用可降解的材料等。【詳解】A、對景區植被會造成破壞的昆蟲不能完全清除,否則會破壞生物多樣性,導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降低,不利于保護景區的生態環境,A錯誤;B、在不破壞、不消耗當地自然資源的基礎上,旅游設施盡量生態化建設,有利于保護景區的生態環境,B正確;C、選用綠色化學工程生產的可降解材料制作特色農產品的包裝盒,可減少環境污染,有利于保護景區的生態環境,C正確;D、“利用水稻秸稈、農畜糞便生產沼氣,開發潔凈可再生能源”可減少環境污染,有利于保護景區的生態環境,同時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正確。故選A。29.“無廢棄物農業”是指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機物質如人畜糞便、河泥以及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廢棄物等,通過堆肥和漢肥等多種方式,把它們轉變為有機肥料,施用到農田中。下列有關“無廢棄物農業”的敘述,錯誤的是()A.可以改善土壤結構 B.培育了土壤微生物C.實現物質循環利用 D.實現能量的循環利用【答案】D【解析】【分析】中國農民實現的“無廢棄物農業”能改善土壤的結構,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實現了土壤養分如氮、磷、鉀的循環利用,符合物質循環再生原理。【詳解】A、“無廢棄物農業”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機物質,采用堆肥和漚肥等多種方式,把它們轉變為有機肥料,施用到農田中,可改善土壤結構,A正確;B、“無廢棄物農業”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機物質,采用堆肥和漚肥等多種方式,把它們轉變為有機肥料,施用到農田中,可培育土壤微生物,B正確;C、“無廢棄物農業”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機物質,采用堆肥和漚肥等多種方式,把它們轉變為有機肥料,施用到農田中,實現土壤養分如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的循環利用,C正確;D、能量不能進行循環利用,D錯誤故選D。30.進行生態工程建設時,不但要考慮到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經濟和社會等系統的影響力。這說明建設生態工程時應遵循的原理是()A.整體原理 B.協調原理 C.自生原理 D.循環原理【答案】A【解析】【分析】自然生態系統是通過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協同進化而形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人類也處在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而成的巨大系統中,因此,進行生態工程建設時,不但要考慮到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還要考慮到經濟和社會等系統的影響力,除此之外,社會習慣、法律制度等也都對生態工程建設有著重要影響,這說明建設生態工程時應遵循整體性原理?!驹斀狻緼、整體性原理是系統原理要點之一,即系統要素之間相互關系及要素與系統之間的關系以整體為主進行協調,局部服從整體,使整體效果為最優。實際上就是從整體著眼,部分著手,統籌考慮,各方協調,達到整體的最優化,A正確;B、協調與平衡原理,例如:三北防護林,沙漠防護林,需適應當地地區情況,B錯誤;C、生態學五大原理中無此原理,C錯誤;D、物質循環再生原理,例如:無廢棄農業,沼氣利用,D錯誤。故選A。二、多選題(每題3分,少選1分,錯選或漏選不得分,共15分)31.下列關于種群密度調查方法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調查具有趨光性的農林害蟲時,可通過黑光燈誘捕法準確反映它們的種群密度B.調查東北虎的種群密度時可借助紅外觸發相機,若調查對象為大型瀕危植物,則不宜選用此方法C.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兩次捕捉的間隔時間越長統計結果越準確D.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若第二次捕捉前有大量同種個體遷入,則得到的數值會比實際數值小【答案】ACD【解析】【分析】1、一般調查植物和個體小、活動能力小的動物以及蟲卵的種群密度常用的是樣方法,其步驟是確定調查對象→選取樣方→計數→計算種群密度。2、樣方法的注意事項:①隨機取樣;②樣方大小適中;③樣方數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選易辨別的雙子葉植物(葉脈一般網狀);⑤常用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3、標記重捕法適用于調查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驹斀狻緼、調查具有趨光性的農林害蟲時,可通過黑光燈誘捕法估算種群密度,A錯誤;B、東北虎體型大,危險度高,且活動能力強,調查東北虎的種群密度時可借助紅外相機,不適合采用樣方法,調查對象為大型瀕危植物,則不宜選用此方法,B正確;C、兩次捕捉時間間隔長短對調查結果有影響,如時間太長導致部分標記物脫落等,導致調查結果不準確,C錯誤;D、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若第二次捕捉前有大量同種個體遷入,會導致第二次捕捉時,帶標記的個體被捕捉到的概率降低,則統計結果偏大,D錯誤。故選ACD。32.影響種群個體數量變化的因素很多。其中生物因素包括種內競爭、食物、捕食性天敵等,下列有關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生物因素的敘述,正確的是()A.食物和空間等資源越有限、種群密度越小,則種內競爭越激烈B.病菌的出現可使種群數量減少,極度惡劣情況下,種群可能消亡C.食物的增加可以使種群數量增加,若食物極度匱乏,種群可能消亡D.捕食性天敵增加會導致種群數量減少,但一般情況下種群不會消亡【答案】BCD【解析】【分析】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1.非生物因素:如陽光、溫度、水等。其影響主要是綜合性的。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種群密度主要取決于林冠層的郁閉度;植物種子春季萌發;蚊類等昆蟲冬季死亡;東亞飛蝗因氣候干旱而爆發等。2.生物因素:種群內部和種群外部兩方面影響。種內競爭會使種群數量的增長受到限制;種群間的捕食與被捕食、相互競爭關系等,都會影響種群數量;寄生蟲也會影響宿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3.食物和天敵的因素對種群數量的影響與種群密度有關。如同樣缺少食物,密度越高,種群受影響越大,這樣的因素稱為密度制約因素。而氣溫、干旱、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驹斀狻緼、食物和空間等資源越有限、種群密度越大,則種內競爭越激烈,A錯誤;B、病菌會影響種群數量,病菌的出現可使種群數量減少,極度惡劣情況下,種群可能消亡,B正確;C、食物會影響種群數量,食物的增加可以使種群數量增加,若食物極度匱乏,種群可能消亡,C正確;D、捕食性天敵增加會導致種群數量減少,但天敵為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不會將被捕食者全部捕食完,一般情況下種群不會消亡,D正確。故選BCD。33.某水塘內有一條由三種不同生物形成的食物鏈:硅藻→蝦→小魚。如圖中的曲線分別表示該食物鏈中各生物在水塘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狀況。下列相關分析錯誤的是()。A.甲、乙、丙構成的食物鏈為丙→乙→甲B.物種甲的數量急劇減少,較長時間后則物種乙和丙的數量都會減少C.物種乙的數量突然增加,短時間內物種丙的數量會減少D.物種丙表示小魚,營養級最高,若小魚的數量急劇減少,短時間內乙的數量會增加【答案】AC【解析】【分析】據題圖中曲線可知,甲為硅藻,分布的水層較淺,而蝦以硅藻為食,分布在中間層,小魚以蝦為食,分布的水層相對于硅藻和蝦更深,因此,三者構成的食物鏈應為甲→乙→丙。【詳解】A、據題圖中曲線可知,甲為硅藻,分布的水層較淺,而蝦以硅藻為食,分布在中間層,小魚以蝦為食,分布的水層相對于硅藻和蝦更深,因此,三者構成的食物鏈應為甲→乙→丙,A錯誤;B、物種甲為生產者,若其數量急劇減少,生態系統生產有機物能力下降,較長時間后,由于物種乙和丙沒有充足的食物,數量都會減少,B正確;C、物種乙的數量突然增加,物種丙由于食物充足,短時間內數量會增加,C錯誤;D、物種丙對應食物鏈中的小魚,營養級最高,由于乙的捕食者(丙)急劇減少,對物種乙有利,短時間內乙的數量會增加,D正確。故選AC?!军c睛】34.“生物多樣性關系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绷暯娇倳浫缡钦f。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使自然界喪失了許多寶貴的基因B.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C.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在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三個層次上采取保護戰略和保護措施D.基因重組導致多種等位基因的產生從而形成遺傳多樣性【答案】ABC【解析】【分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1)就地保護: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2)遷地保護:將瀕危生物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是對就地保護的補充;(3)建立瀕危物種種質庫,保護珍貴遺傳資源;(4)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驹斀狻緼、生物多樣性銳減是全球性問題,使自然界喪失了許多寶貴的基因,A正確;B、就地保護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B正確;C、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在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三個層次上采取保護戰略和保護措施,C正確;D、基因突變導致多種等位基因的產生,從而形成遺傳多樣性,基因重組不會導致新基因的產生,D錯誤。故選ABC。35.表是某生態系統中A~F各個種群能量數值(單位:102kJ/m2·a),且每個種群只處于一個營養級,已知F為分解者,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BCDEF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的能量數值66.22.1408.50.81.921.1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數值74.69.7554.31.69.5211.0A.生產者同化的能量為1.1392×105kJ/m2·aB.B與E的種間關系為捕食關系C.D屬于三級消費者,位于第四營養級D.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能量的傳遞效率約為14.6%【答案】CD【解析】【分析】1、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營養結構指食物鏈和食物網。2、能量流動特點:①單向流動:生態系統內的能量只能從第一營養級流向第二營養級,再依次流向下一個營養級,不能逆向流動,也不能循環流動。②逐級遞減: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逐級減少,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詳解】A、能量是逐級遞減的,營養級越高,能量越少,同化的能量=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的能量數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數值,故C為生產者,生產者同化的能量為(408.5+554.3)102kJ/m2·a,即9.628×104kJ/m2·a,A錯誤;B、同化的能量=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的能量數值+呼吸消耗的能量數值,所以A同化的能量=66.2+74.6=140.8,B同化的能量=11.8,C同化的能量=962.8,D同化的能量=2.4,E同化的能量=11.4,所以食物鏈是C→A→B→D和C→A→E→D,B和E都以A為食,由此可知B與E的種間關系為競爭關系,B錯誤;C、D屬于三級消費者,位于第四營養級,C正確;D、C為第一營養級,A為第二營養級,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能量的傳遞效率約為140.8÷962.8×100%約為14.6%,D正確。故選CD。三、非選擇題(共40分)36.圖1表示兩種類型種群數量變化的曲線。圖2是某生態學家對某湖泊中鯽魚和鯉魚種群的數量進行了多年的監測結果(λ表示當年種群數量是前一年種群數量的倍數)。請據圖回答問題:(1)一個生物小組對一支試管中酵母菌培養液中的酵母菌數量統計后繪制成的曲線如圖1中的甲曲線所示。將酵母菌數量的變化繪制成這種曲線,這種研究方法屬于構建___________模型。在a點之后引起酵母菌數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說出兩種原因)。(2)圖2中鯽魚種群在t3后種群數量變化類似于圖1中_________曲線的增長類型,鯉魚種群在t3時的數量___________(填“>”“<”或“=”)t2時的數量。根據圖中信息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斷兩種種群的K值。(3)“植物A→動物B→動物C”是該湖泊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調查動物B種群密度:在1hm2范圍內,第一次捕獲72只,標記并放歸;幾天后第二次捕獲了60只,其中有9只帶有標記,則該種群密度是_______________只/hm2。若被標記的動物更容易被天敵捕食,則動物B種群密度估算值比種群密度實際值__________________?!敬鸢浮浚?)①.數學②.營養物質的減少、有害物質積累等(2)①.乙②.<③.不能(3)①.480②.偏大【解析】【分析】種群數量的J型增長和S型增長是兩種典型情況。J型增長的形成條件是: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條件,在此條件下種群增長率保持不變。S型增長的形成條件是:自然界的資源和空間總是有限的,當種群密度增大時,種內斗爭就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